Skip to content

《走向新建筑》 王南解读

《走向新建筑》| 王南解读

关于作者

勒·柯布西耶,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柯布西耶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致力于让居住在拥挤都市的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关于本书

《走向新建筑》是柯布西耶最知名的著作。柯布西耶从1920年起,在他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提倡建筑的革新。1923年,这些文章集结成书,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走向新建筑》。近一个世纪以来,本书是建筑业人人必读的经典作品。想要理解现代建筑、理解现代城市,《走向新建筑》是绕不过去的一本书。

核心内容

在柯布西耶看来,建筑是时代的镜子。处在新旧交接的时代,他倡导的建筑,是跟普通人息息相关的住宅。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很多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他们的作品之所以会被奉为经典,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新旧交接的时代,还是了解古典建筑法则的。于是他们一方面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呈现了古典的美和比例,所以他们的作品既跟当下的新技术、材料接了轨,又具有过去时代的美的神髓。

柯布西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也很大,1930年代国际建协的《雅典宪章》就是在他主导下完成的,宪章里面对现在影响很大的就是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规定,将城市分作住宅区、工作区、休息区等等功能严格划分的区域,然后各个区之间通过小汽车交通。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是谁?可能就是勒·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是离普通人最近的建筑师。就在一百多年前,他确定了现代建筑的基本规则,让欧洲的城市居民从用石头建的房子里搬出来,住进了钢筋混凝土建的高楼大厦。今天我们处在现代社会,对各种高楼见怪不怪,但是回到两百多年前,这个变化是非常石破天惊的。他的建筑思想,甚至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

柯布西耶的重要,还在于他是为数不多两条腿走路的建筑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一方面他是建筑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在7个国家的17个建筑作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于说他的建筑创作已经载入史册。另一方面,他又有自己的理论,写了一本叫《走向新建筑》的书,介绍自己的建筑思想。今天我要给你讲的,就是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柯布西耶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了建筑领域的现代革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我们理解现代建筑的最重要的思想界碑。

《走向新建筑》这个书名听起来特别有气势,很有破旧立新的意思。其实,这个书名的译法里,藏着后人对柯布西耶的小小崇拜。书名直译过来应该是“趋向一种建筑”,柯布西耶没有武断地说原来的建筑都是旧的、都不好,而是说:我觉得我在书里讲的这类建筑,可能是未来建筑的一个方向,所以你要不要来读读看我是怎么想的?当然,这本书被翻译到中国的时候,柯布西耶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大建筑师了,他在书里提到的观点特别划时代,所以带着我们后人对前人的崇拜,书名被译成了“走向新建筑”。

在本期解读里,我们就从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出发,先看柯布西耶怎么设计出来这些钢筋混凝土的新建筑、掀起建筑界的现代革命,再看他如何把自己对单个建筑的理解拓展到城市规划领域,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柯布西耶能够率先引爆建筑界的现代革命?从他的成长经历里,我们能看出一些端倪。1887年,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爸爸是钟表匠,妈妈是音乐家。柯布西耶先是喜欢画画,后来逐渐喜欢上建筑。16岁就立志成为建筑师,不过他没有受过正规建筑教育,不是正统的“学院派”,完全是“野路子”。他基本的学习方法是,制定一个旅行计划,去现场感受和学习历史上的著名建筑。旅途中没钱了,就去建筑事务所打工,还可以顺便学习职业建筑师是如何工作的。然后攒够了钱,又继续下一站的游学。

在柯布西耶为成为建筑师努力的时候,时代也在悄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蒸汽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钢铁和水泥作为新兴材料,进入建筑界。大批农民离开农田,成为工人。当时,面对这些新变化,很多人都接受不了,比如全部用钢铁建造的埃菲尔铁塔在刚竣工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讨厌它,大作家福楼拜甚至说:巴黎最美的地方就是埃菲尔铁塔顶上,因为只有在这里看不到埃菲尔铁塔!

但柯布西耶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新时代里,建筑是时代的一部分,想要发展好,就得跟上时代、把时代的精神给表现出来。既然有了水泥这样的新材料,就要大胆地用起来。大批城市新居民没有地方住,就要赶快给他们设计便宜、好住的房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抛弃豪华壮丽”,建造“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当时,学院派建筑师盖房子用的是石头,造价很高,外面看起来也不错,但走进去就会发现采光很差。因为这种房子靠外墙承重,墙上的窗户都做得很小。而且石头房子也没办法一层一层盖上去,每栋房子能住的人很有限。

柯布西耶在设计住宅的时候,用的材料是水泥。这一方面是因为水泥很便宜,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老师奥古斯特·彼亥是一个水泥厂的厂主,也是最早探索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大师。这一点对柯布西耶特别重要,否则他也不可能在这种新材料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对它的广阔前景有高度的敏感。更有意思的是,他一生中大多数建筑作品用的水泥都是老师的工厂提供的,很有点自产自销的意思。

在新材料的帮助下,柯布西耶对住宅的结构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提出了多米诺体系。这个体系堪称他一生建筑思想的核心,彻底改变了此后几百年的住宅设计。接下来,我们就仔细讲讲,这个多米诺体系是怎么回事。

柯布西耶把自己的设想画成了一张小画,画上一共三层楼板,楼板和楼板之间靠四个角上的柱子支撑,三层楼板隔出来的上下两层楼靠楼梯连接,其他地方都是空的,盖房子的时候四周想放墙就放墙,想放玻璃就放玻璃。这张小画画的就是多米诺体系,也就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原型。多米诺这个名字听起来很耳熟,有个游戏就叫多米诺骨牌。柯布西耶给这个体系起名字的时候,确实暗含了这个意思。因为这个体系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可以随意排列起来,组成不同的形状。更妙的是,在拉丁语里,多米诺的意思就是房子。

多米诺体系就像是一块乐高积木,把盖房子变成跟搭积木一样简单的事情,可以随意组合。如果往上一层层地摞起来,就成了我们现在住的楼房。你回忆一下,路边上那种楼房工地,没装修的时候,是不是就是一层层的楼板和柱子?这种房子没装修的时候都长一个样,装修之后千变万化。

后来的发展证明,基于“多米诺体系”成批生产的住宅,果然符合历史大潮,最终在全球得到推广。柯布西耶在这本书完成后不久,又继续提出了著名的现代建筑五要素,即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和屋顶花园,实际上也都是对多米诺体系的进一步深入阐释,颠覆了传统认知、确定了现代建筑的规则。

在五个要素里,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这三个要素是从多米诺体系的外墙不用承重这个点延伸出来的。因为外墙不用承重,所以内部空间可以自由分隔、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这就是自由平面。自由立面说的是很多个多米诺体系自由组合,外墙自然会变得特别不规则,这里凸出来一块,那里凹进去一块,这就打破了原来的束缚,给了建筑师发挥创意的空间。水平长窗我们前面提过,外墙可以大面积使用新材料,比如玻璃做的窗户,改善采光。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这两个要素,说的是房子被整体架起来,最底层只有柱子支撑,屋顶是平的,可以修整成花园。过去的房子,一进去就是室内了,屋顶也大部分是尖的或圆的,没办法利用。这两个要素颠覆了传统的空间模式,把外部空间放到了建筑内部。

我们前面说过,柯布西耶是两条腿走路的建筑师。讲完了他在实操领域的创新,接下来我们来看他的理论贡献。

柯布西耶认为,自己所处的这个新时代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审美,具体说来,就是工程师美学。工程师通过他们的数学、科技知识,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出来的建筑或者机器,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有一种数学上的和谐之美和秩序感。所以他特别喜欢机器、特别崇拜工程师,甚至还专门跑到建水坝的工地里跟工程师握手,说你们将改变世界!

柯布西耶这种崇拜机器的主张,在当时显得特别前卫、特别有开创性。但牛顿说得好,“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放在柯布西耶身上也是成立的。虽然柯布西耶给人一种特别先锋的感觉,但他并不是彻底跟过去的建筑风格决裂了。他之所以被我们当作大师,是因为他站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是在继承中有了自己的发展。

在这本号称讲“新建筑”的书里,柯布西耶用了整整一章讲述他心目中伟大的古代建筑,比如古罗马、拜占庭、米开朗基罗的建筑。他最最喜欢的还是希腊雅典卫城,特别是帕提农神庙。我们前面讲过,柯布西耶学习建筑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去亲眼看那些著名的建筑。雅典卫城就是他游学过程中,获得心灵巅峰体验的地方。他管帕提农神庙叫“激动人心的机器”,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好词,都用来夸这里。

一个喜欢混凝土的人为什么对卫城情有独钟?这就要说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一个大核心:那就是对美的比例的严格追求。柯布西耶钟爱的古希腊神庙,就用很重要的设计法则,英语叫 order,我们现在一般翻译为柱式。柱子的柱,形式的式。是什么呢?就是整个建筑浑身上下的设计尺寸是这个柱子直径的整数倍,或者几分之几,连柱子上面那些复杂的花纹,都符合这个法则。帕特农神庙的正面还符合我们现在常用的黄金分割比例,所以你看,希腊建筑的美不是偶然获得的,而是一种精确控制的结果,这不正好符合柯布西耶的喜好吗?于是他把希腊神庙这种对于品质的卓越追求,和生产飞机、汽车、轮船的机器工业放到一起。柯布西耶甚至在书中附上了几个自己设计的小别墅运用黄金分割等构图比例的分析,作为自己建筑思想的诠释。

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很多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他们的作品之所以会被奉为经典,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新旧交接的时代,还是了解古典建筑法则的。于是他们一方面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呈现了古典的美和比例,所以他们的作品两头都占,跟当下的新技术、材料接了轨,又具有过去时代的美的神髓。

柯布西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不只停留在某个具体的建筑上,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受到了他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柯布西耶第一个著名的城市规划设想就是300万人的大城市。这座大城市中,所有的人都被装在十来个摩天塔楼和十来条很长很长的板楼里。这些塔楼相距很远,中间都是连绵的绿地,环境很好,然后相互联系是用小汽车,在高架的公路上飞驰。他把这个瑰丽的想象,画成图纸、做成模型到处宣传。

另一个更夸张、更激进的规划是巴黎改建方案。1852年,一个叫乔治·奥斯曼的人对巴黎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和改造。这次改造奠定了现代巴黎的城市格局。从此,巴黎脱胎换骨,从一个中世纪风貌的城镇,变成了一个现代城市,确定了单中心、放射状交通网、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的格局。

到柯布西耶活跃的20世纪前半期,巴黎遇到了和今天北京、上海等中国城市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面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压力。过去巴黎塞纳河右岸地区是个富人区,但人口的涌入打破了这个地区的平静,原有的基础设施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过去的优雅街区,渐渐变成了贫民窟。于是,政府开始寻求合适的方案,对巴黎进行改建。

柯布西耶向往的光辉城市是健康、明朗、积极向上的。所以他的方案超级疯狂,他想彻底消灭街道,把巴黎的右岸几乎全部拆光,只有卢浮宫和城岛上的圣母院保留下来,其余所有房子都拆掉,然后像300万人大城市一样,改建成一个个点状的摩天大楼。这当然不可能实现,巴黎人不买柯布西耶的账。

可是他的这些学说,慢慢的就被许多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接受。你看摩天大楼式的这种城市,用高速路连接的这种交通方式,慢慢的席卷全球,包括亚洲许多城市在内,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柯布西耶300万人大城市的某种翻版,只是没有那么多美丽的绿地,变得很拥挤,好像把他方案中的所有缺点更集中了。柯布西耶这种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真正全面实现的一个样板是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1950年的时候,巴西的首都还是里约热内卢,沿海地区明显比内陆地区发达。政府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就决定在内陆的高原上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首都,这个新首都被定名为巴西利亚。地方有了,城市要怎么规划呢?政府就组织了一次城市规划招标,中标的建筑师叫尼迈耶。这个尼迈耶之前跟柯布西耶合作过一个项目,合作的过程中他觉得柯布西耶说得太对了,城市就该按照他设想的样子规划!于是,巴西利亚就成了一个完全从平地上建起来的、用现代主义规划理念规划的城市。

这种到处都是摩天楼的城市,优点很明显,符合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看起来也特别雄伟壮观、特别有秩序感,不过对于这种城市,也有其他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美国有个女记者叫简·雅各布斯,她写了一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来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城市。她说,城市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街道空间。一个好的城市,得有很多条小街道,街道旁边有小商店,一方面经济可以发展,一方面住着也舒服,这样城市才能越来越有活力。

我们可以看到,柯布西耶向往的这种城市照顾到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考虑得比较少。这也跟他本人的性格有关系。在他早期游学生涯中,有次他去参观意大利的一个修道院,一进去他就目瞪口呆,激动地说:要是能在这里过一辈子,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你想,这种愿意在修道院里清心寡欲过一生的人,当然对七情六欲的城市生活不感兴趣。

柯布西耶这种修道院式的集体生活理想,还真的实现过,他的代表作马赛公寓就是这么干的。大楼底层架空,像一艘远洋轮船飘浮在海上,然后上面一层一层就是标准间,就像轮船的几等舱房,然后中间层有一条室内街道,是住户能去购物的场所,最顶上是一个屋顶平台,包括幼儿园、游泳池、运动场等,完全像轮船的甲板一样。这一大楼的人住在这儿,十天半个月不出门都没事,就像一个大型修道院一样,一大堆人在这儿共同过着集体主义生活,这是他的一个居住理想。

柯布西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很大,尤其是1930年代国际建协的《雅典宪章》就是在他主导下完成的,宪章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规定,将城市分作住宅区、工作区、休息区等等功能严格划分的区域,然后各个区之间通过小汽车交通。当然这种规划对城市生活的多样化是有负面影响的,西方城市规划界也早就对《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我们看《走向新建筑》这本书,包括柯布西耶的其他著作,对他的城市规划思想,可能需要保持多一份清醒的认识。

最意味深长的是:柯布西耶画过一张很有名的画,一半是太阳,一半是满头毒蛇的女妖美杜莎——其实我们可以用这幅画来比喻他的建筑和城市思想。他的建筑艺术,真是光芒万丈,当他处理单个建筑的造型、空间、材料这些东西时,是非常非常有魅力、趣味无穷的,也成为一代一代现当代建筑师的创作灵感之源和指路明灯。然而他的城市规划思想,尤其是那种乌托邦情结,某种程度上看就像一个魔鬼。他可能过于简单化地认为,一个伟大的建筑放大多少倍就变成一个伟大的城市,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城市生活的色彩缤纷似乎是柯布西耶的建筑太阳一直未能照耀到的地方。

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内容的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柯布西耶的在住宅设计方面的贡献,讲到了他对新材料的积极使用,以及改变了现代住宅的多米诺系统。

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他的理论贡献,认识到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开创了新的风格,更在于他吸收了古典建筑文化中对比例的重视,设计出了横跨两个时代的优秀住宅。

第三部分,我们讲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念,虽然这个理念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但也实实在在影响了后续的城市规划行业。

撰稿:王南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转述:江宁

划重点

1.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核心是多米诺体系。多米诺体系就像是一块乐高积木,把盖房子变成跟搭积木一样简单的事情,可以随意组合。如果往上一层层地摞起来,就成了我们现在住的楼房。

2.柯布西耶认为,自己所处的这个新时代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审美:工程师美学。工程师通过数学、科技知识,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出来的建筑或者机器,有一种数学上的和谐之美和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