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超越思考》 陈章鱼解读
《思考如何超越思考》|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思考如何超越思考》,这本书2023年11月出版,讲的是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可以帮助自己更加积极地思考。
虽然平常我们总会说,要多动动脑子,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脑子不是想动就能动的,并不是此时此刻我对自己说,接下来我要更专注更有创造力,我就能这样。脑子并没有那么听话。
不过好消息是,科学家们正在发现启动大脑的秘诀。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机器,它的性能表现与我们的身体状态、与周围的环境、与跟他人的互动密切相关。所以这本书告诉我们,“大脑的边界不是思考的边界”。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因素,激发大脑更好地去思考。
这本书的作者安妮· 墨菲· 保罗是美国的科普作家,她通过调研,吸收了大量的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激发思考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叫《帮助我们思考的那些开关》。万维钢老师对于这本书也是非常推崇,还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写了推荐序。
这期音频,我们就从这本书中学习那些能够激发我们思考的好方法。如果把书中的方法汇总一下,可以提炼出三个方向:用行动激发思考、用环境激发思考、用社交激发思考,咱们一个一个慢慢说。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向,用行动激发思考。
以往我们会觉得,思考就是大脑的事情,大脑就像一个司令部,思考之后发布命令,身体接受命令,听大脑的指挥。实际上,身体和大脑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大脑会指挥身体,身体也可以指挥大脑。
举个例子,行为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实验。科学家邀请两位测试者,给测试者甲100块钱,然后请他决定,这100块钱要怎么分给两个人。测试者乙不能讨价还价,只能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
因为测试者甲话语权很大,所以有的人比较贪心,他选择的方案就是,自己留下99块钱,只给测试者乙分1块钱。咱们把自己代入一下,要是我是测试者乙,估计就勃然大怒了,坚决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不看测试者甲,只看测试者乙。他面对的情况是,如果接受,白赚1块钱,如果不接受,1分钱没有。抛开情绪的影响,单看收益,其实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方案。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就是想看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像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一样,做出更符合逻辑的选择。
结果咱们能想象,大多数人还是被情绪影响了,即使在实验开始前,测试者们被告知,应该依照理性来进行选择。但是面对这样的方案,只有25%的人选择接受。不过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邀请了一些常常参与冥想的人来接受测试,这些人在测试中有超过50%的人都选择接受。换句话说,比起普通人,常常练习冥想的人做出理性选择的概率要高出一倍。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研究,剑桥大学的研究者曾经请伦敦证券交易大厅工作的金融交易员做了一项测试,让他们不靠用手把脉,单凭感觉去数自己的心跳。结果发现,在交易员群体之中,也是对自己心跳感觉越准的交易员,盈利能力也越强。从事金融行业越久的交易员,他们的感觉心跳的能力也越准确。
到底这项研究背后是什么样的原理,科学家们还没有最终的结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身体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要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不仅大脑会指挥身体,身体也可以指挥大脑。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动作,让大脑变得更积极。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要坐着工作,最好站起来。
与坐着相比,我们在站着时经常会做些小动作,比如说动动手臂,或者把重心从一条腿挪到另一条腿,虽然这些动作幅度都不大,但是研究发现,这些低强度的动作,就可以让大脑变得更积极。因为对大脑来说,坐在那里不动并不是最自然的状态:人的自然状态其实是动来动去,想要保持不动,你的大脑必须不断向身体发出“不要动”的指令,这是在增加认知负担。所以,做小动作其实是对大脑的松绑。
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在使用站立式课桌时,他们的任务参与度更高,对计划和决策至关重要的执行功能也增强了。对成年人而言,站立式办公桌也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顺便说一句,还有研究发现,站着办公比坐着多消耗13%的能量。换句话说,站立办公不仅能让你的大脑更兴奋,还有助于减肥。
你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刺激大脑,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可以把玩的小东西。这恰恰是现在的电子产品不能为我们提供的,因为电子产品机身光滑,外壳坚硬,线条流畅,设计的美感多了,把玩的乐趣少了。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更适合把玩呢?有科学家专门在社交媒体上,邀请大家描述自己最喜欢摆弄的小物品是什么样。大家普遍喜欢的是可“揉”“挤”“转”“滚”和“搓”这样的小物品。
为什么把玩小物件有助于思考呢?科学家们提出了两个答案,一种答案是,这些小动作能让我们处于一种积极情绪之中,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的思维往往更灵活和更具创造性;另一种答案是,这些动作简单重复且无须动脑,只会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刚好让我们不至于从手头的工作中分心,又能屏蔽掉一部分外部干扰,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我特别想把这一段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因为我有一个小爱好,就是揉核桃。倒不是我对文玩有多大兴趣,单纯是觉得手动一动之后,脑子也跟着动起来了。但是我这个爱好常常会受到朋友们的嘲讽:“呦,岁数不大就开始盘核桃了?”读了这本书,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揉核桃有助于促进思考,这事儿是有科学依据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小动作,也能刺激我们思考,那就是手势。
演讲教练都会告诉我们,在对着别人说话时,不同的手势会给别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精心设计的手势,能让听众更愿意接受我们的说法。实际上,手势不仅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我们自己。如果你能用对手势,你的思考和学习都可以变得更轻松。
小朋友们最擅长利用手势学习,他们会掰着手指头数数。其实不止如此,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在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都会用到手势。他们如果有了更新更好的想法,往往也会先出现在他们的手势中。
你可能听说过一项关于儿童成长的研究,1995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上小学时,学习词汇的能力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好。当时的解释时,这是因为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往往受过更好的教育,他们说话更多,用词更丰富,句子也更加复杂。研究者估计,在入学前的这几年,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听到3000万个单词。这个词汇量的差距,影响了他们后来的表现。
不过,现在研究者正在更新自己的看法,他们发现,两种孩子不同的表现,不仅是因为词汇量的差距,还有可能是因为手势的差距。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做出的手势也更多样,而且更擅长用手势表达更抽象的概念和含义。孩子会有样学样,也更擅长借助手势来思考。有研究者发现,同样是14个月大的孩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90分钟内做出的手势表达了13种含义,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同样时间内做出的手势表达了24种不同的含义,几乎多出了一倍。
换句话说,更擅长手势的孩子,也更擅长学习和思考。
类似的情况也会出现在成年人身上,研究人员发现,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学会了新知识,他的手势比他的语言更能说明问题。如果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和做的手势不一致,那他可能还没真的理解,只是嘴上说懂了。只有手势和语言保持一致的时候,才能说明他真的理解了。
还有研究表明,手势还可以通过视觉和运动线索来强化说出的言语,增强记忆力。所以这本书中建议,如果你在学习时,能够一边比划一边学,往往能学起来更快。面对需要背诵的内容,如果你能给每一个术语编一个手势,借助手势来记忆,那么也能记得更快更牢。
你可能会问,如果就是有一些时候,需要我正襟危坐,比如开会或者听课。我既不能站起来随意活动,也不好意思手里揉个核桃,这种时候还有什么动作可以帮助我思考吗?也有。
如果你正在操作iPad这样的电子设备,在屏幕上进行连续的操作要比离散的操作效果更好,学习效果会更好。简单来说,拖动的动作比点击更能促进思考。
更好的方式,是找一张纸、一支笔,用写写画画的方式来促进自己思考。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就特别喜欢这种方法。有记者来采访他,费曼就给记者展示了很多自己的笔记。记者问他,你是在脑中完成了工作,然后记录在纸上吗?费曼说:“不,这不是记录,真的不是。这就是工作。你必须在纸上工作。”
到这里,咱们来总结一下。身体和大脑之间的关系,要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以往我们会觉得,大脑是司令部,身体听大脑的指挥。实际上,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你可以通过一些小动作帮助自己开启大脑,比如站立工作、把玩小物件、借助手势来思考,使用电子产品时,把动作从点击换成拖动,思考问题时找一张纸去写写画画。
前边这些小动作,研究者将其统称为“低强度活动”。如果我们更进一步,进行散步这样的中等强度活动,就能够锻炼大脑的专注力。如果是跑步这样的高强度运动,就能够帮你放空自我,提升创造性思维。所以,如果你工作卡壳了,不如下楼转一圈,再回来的时候会更有动力。如果没有思路了,不如干脆去跑个步,回来之后可能会冒出新的灵感。
总之,想让头脑动起来,你应该先让身体动起来。我们通常认为,休息期间应该放松身体,这样才能为下一轮脑力劳动做好准备。其实,当我们正要与各种想法搏斗或尝试各种可能性时,最好的准备活动就是进行真正的热身。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怎样利用环境促进思考。
刚才咱们聊到,散步有助于提升大脑的专注力。不过你可能自己就有体会,在不同的地方散步,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小花园散步,自己会感觉更加平静。要是行走在高楼大厦之间,反而有可能越走越心烦意乱。
科学家们猜想,这是人类祖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了数百万年,我们对于自然环境已经非常熟悉。而城市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还不足以产生进化层面的影响。所以,面对城市环境,我们的大脑会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心烦意乱就是这么来的。而面对自然环境,我们的大脑就更加适应,更加从容,也就会更加平静。
这种猜想已经获得了一些实验的证据。有研究者发现,一个人只要在自然环境中待上一分钟,心率就会逐渐缓慢,呼吸会变得更有节奏,大脑活动也会变得更加放松。连眼部动作都会发生变化,比起观赏城市环境,我们在观赏自然景色时更少眨眼,这表明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的认知负荷较轻。
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处在城市环境中,我们的大脑会变得更紧张,更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如果你想更加专注地学习和工作,应该让自己离自然更近一些。
好消息是,你不需要把办公桌搬到植物园里才能有效果。谷歌公司发现,办公桌靠近窗户的员工会变得更有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甚至,这些靠着窗户的员工睡眠质量都会变好,比别人平均每晚多睡46分钟。
还有研究发现,在室内布置一些植物,也能提升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所以,你如果能在工位上摆一盆植物,对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很有好处。
不仅如此,我在这本书中还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理论。用一些个性化的物品装饰工位,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因为这会为你创造“主场优势”。
主场优势这个词,一般是用在体育比赛中,一支球队在自己的城市比赛,面对自己城市的球迷,往往表现就会更好。不过研究发现,我们在工作中,也会有这样的主场优势:当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空间是属于自己的时候,就会变得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效率以及更加专注。甚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商务谈判时,如果把谈判地点安排在自己公司,能多获利60%—160%。
有的公司规定办公桌上不能放个人物品,想用这样的纪律让员工专注于工作,实际上,这种方式效果并不好。在一个单调的办公室里,人们的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因为这种空间会让人没有太多归属感。如果员工可以在公司里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反而会更加忠诚。还有一些公司现在流行流动式办公,大家没有固定的工位,公司里哪张办公桌空着就可以用,用完就走。同样,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员工在工作时失去主场优势。
既然说到办公区工位的设置,还有一个常常争论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开放的环境更有助于工作,还是封闭的环境更有助于工作?
传统的办公区设计,往往都是一个个封闭的办公室,然后有人发现,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大家的交流。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托马斯·艾伦首先把这个现象总结成理论,他绘制出了一条“艾伦曲线”。他发现,同事之间物理距离的增加,交流频率会随着下降,工位相距20米的同事,交流的频率只有工位相距2米时的四分之一。如果两个同事的距离超过50米,那么几乎就没有什么日常的交流了。
于是,现在很多公司都开始尝试开放式的办公区,打破原有的一个个小办公室,让大家在一起,促进交流。
不过,有研究发现,这种方式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交流多了,可是创新的机会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研究者是这样分析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冒险,会担心做砸了之后别人看在眼里怎么想。就算别人没有说什么,自己心里的挫败感也会更深。所以人们往往要在一个比较隐秘的环境中才更愿意尝试不那么有把握的事情。许多研究表明,不受关注、有隐私感的环境会让人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从而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甚至隐私感对于促进同事沟通也有帮助。在开放式办公区中,同事之间虽然交流频率增加了,但是众目睽睽之下,大家往往不愿意谈与工作相关的话题,因为会担心在公开场合讨论敏感或者机密话题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在更私密的环境下,大家反而会谈得更加深入。
这么看来,这似乎是个两难的问题。封闭空间有助于创新和思考,但是会降低大家交流的频率;开放空间能促进交流,但是大家工作和沟通时,又不好深入下去。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做到平衡呢?
书中给出了一种思路,书里边的说法是“修道院式的空间”。我理解类似于那种提供单人宿舍的大学。单人宿舍是属于个人的私密环境,在这里可以实践自己的各种想法,有助于创新。同时,大学里的图书馆、食堂、校园是公共空间,大家出来进去总能碰到,这就多了交流的机会。
这种进可自由交流退可独立思考的空间,书中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间歇性合作”空间。这是在作者看来,最有利于我们工作的一种空间布置。
咱们给这个部分做个总结。书中提供了三种思路,利用环境的变化促进我们的思考。第一种思路是多接近自然。散步要去自然环境,工作要选能晒太阳的位置,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多摆放一些绿植。第二种思路是在工作环境中多放置一些个人物品,激发主场优势。第三种思路是创造间歇性合作空间,保留一块有私密性的工作空间,用来激发创新。同时,又创造一些大家需要定期前往的公共空间,来促进人们的交流。
最后一部分,我们来看看第三种激发思考的方式:用社交激发思考。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类并不特别擅长思考概念,而思考人的能力却是一流的。”
我来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什么叫思考人的能力是一流的了。
下边我想请你听一道题,这是一道经典的逻辑测验题。考验的是我们上学时候“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知识。
现在你面前放着四张卡片,每张卡片正面是字母,背面是数字,四张卡片两张正面,两张背面,分别是“E”“K”“3”“6”。现在我告诉你,如果卡片正面是元音字母,那么背面一定是偶数。请问,你要翻动哪几张卡片,才能确定我说的这句话是对的?
听完有点蒙吧?没关系。类似的题目我在很多书中都见过,实话实说,即使我已经知道解题思路,但是每次看到这道题还是要反应一下,甚至要在纸上写写画画才能想明白。所以如果你第一次遇到这道题,还是听着,想不明白非常正常。
不过,我要是换一种问法,换成有人的场景。这道题就变得容易理解了:现在有四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杯子,杯子里可能是白开水,也可能是二锅头。有两个人你知道他们的年龄,一个21岁,一个16岁,但是你不知道他们杯子里是酒还是水。还有两个人,一个人杯子里是酒,一个人杯子里是水,但是你不知道这两个人的年龄。现在我告诉你,如果一个人是未成年人,那么他杯子里一定是水。请问,你要问哪几个人,才能确定我说的这句话是对的?
你发现这个问题变得清晰多了,我们需要问两个人,先问问那个16岁的未成年人,看他杯子里是不是水。再问问杯子里有酒的那个人,看他成年了没有。
这个测试告诉我们,如果面对抽象的问题,我们能找到一种方式把它形象化,最好是把人的因素放进去,那我们的思考能力将会大幅提升。
有一种记忆方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数字换成具体的形象,最好是编成一个故事,不管多么离奇,我们都能记得更牢。圆周率3.14159不太好背,换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印象就深刻多了,如果你没听过这个顺口溜,你可以上网查一下它的完整版,它能帮助你用5分钟时间背下圆周率的前二十二位。
研究表明,我们从故事中回忆出的信息要比从说明文中获得的信息多出50%。
这是我们一个人的时候,用一些社交元素来激发思考。如果是几个人,我们更应该一起去思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科学上确实是有依据的。大家在一起时,每个人的思考能力都能提升。
一些医学院正在试验这种团队教学方法。比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他们正在尝试用“密室逃脱”的方式帮助医学生学习。不过他们的密室逃脱不是咱们玩的那种,而是邀请大学里护理学、药剂学、物理治疗、社会工作及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一个模拟的病房,然后分发给他们一个虚构患者的案例去研究。游戏规定在一小时内,学生必须一起努力,利用房间里的物品、信息和他们掌握的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解答一系列谜题,为患者制订一个治疗计划。
你可能会问,我们也经常开会啊,但是有时效果就一般,大家虽然都在一个会议室,但是注意力没有集中在一块,这种时候怎么办呢?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同步,来促进心理的同步。
有这么一项研究,心理学家让两组孩子玩秋千。研究人员在推秋千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控制摇摆的节奏。一组孩子的秋千是同步的,一组孩子的秋千是不同步的。结果发现,从秋千上下来后,那些在荡秋千时节奏同步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随后的任务中与对方合作。
那你说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也不能大家开会之前一块去荡秋千吧?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大家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物品,也可以激发大家共同思考。比如说,要共同完成一项设计,可以找一间大的会议室,在墙上钉上各种设计图和文件。这种合作方式能让大家更快进入“集体心流”。
顺便说一句,这种方法还能和“用动作激发思考”的原理关联上。因为我们要通过动作,在一面大墙上寻找文件,而不是埋头一页页地翻,这就能让我们更积极地思考。我们看悬疑推理的电视剧,侦探手里有很多线索,他还没有捋清楚。他会做一面线索墙,各种照片、剪报、笔记都贴在墙上,就是这种原理。总之,这样的方法,对于促进个人思考和集体思考都是有帮助的。
又或者,大家共同传阅一份设计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张图上做笔记,写自己的想法,这张大家共同修改的设计图,也成为共享物品,同样可以激发大家共同思考。
两个人沟通时,也可以采用身体同步的方式来促进思考。一起散步或者跑步,就比坐下来谈更容易深入交流。甚至我在书中看到一项研究,如果你在沟通时能够模仿对方的口音,你会更容易理解他的意思。当然,这种方式只能在比较熟的人之间使用,面对陌生人这么做,可能有挨打的风险。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利用人和人之间行为的同步,来促进思考的同步,大家思考的同步,又能激发我们每个人更强的思考能力。“集思广益”不仅是一种品格,科学告诉我们,它还真的是一种激发思考的方式。
到这里,这本《思考如何超越思考》,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大脑的边界不是思考的边界”。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机器,它的性能表现与我们的身体状态、与周围的环境、与跟他人的互动密切相关。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因素,激发大脑更好地去思考。
在这本书的最后,除了行动、环境、社交,这些能激发思考的外部因素外,作者还给出了三条帮大脑减负的建议。我把这三条建议分享给你。
第一条建议是,尽量减少记忆带来的大脑负担。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释放信息,将其外化,从大脑移到外部世界中。大脑是个高效的处理器,但不是很强的存储器。把大量细节记在脑子里,会给大脑太多的认知负担。释放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把想法写在纸上。
第二条建议是,尽量减少抽象带来的大脑负担。要尽可能将信息转化为实体,将数据转化为真实的东西。我们的大脑更擅长思考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事物。
第三条建议是,尽量减少不动带来的大脑负担。动是符合自然的,不动是大脑有意控制的结果。我们在从事脑力劳动时,更应该设法改变自己的状态。
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拓展大脑,拥有无限而广阔的思维。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我在文稿末尾还附上了电子书的链接,推荐你去进行拓展阅读。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机器,它的性能表现与我们的身体状态、与周围的环境、与跟他人的互动密切相关。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因素,激发大脑更好地去思考;
2、这本书给出了三种激发思考的思路:用行动激发思考、用环境激发思考、用社交激发思考;
3、这本书给出了三条帮大脑减负的建议:尽量减少记忆带来的大脑负担,尽量减少抽象带来的大脑负担,尽量减少不动带来的大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