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那只大象》 李南南解读
《别想那只大象》 | 李南南解读
关于作者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的开山鼻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特聘教授。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语言教练。
关于本书
乔治·莱考夫用“别想那只大象”的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
核心内容
一、框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简单说,框架就像一个信息滤镜。我们往往只能听进去符合自己框架的信息。
二、怎么唤醒一个框架?第一步,重建因果链条。第二步,创造一个说法,把这组因果关系装进去。第三,借助所有传播工具,强化这个框架。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别想那只大象》。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如何在语言的对抗中,获得压倒性的权力?
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怎么在辩论中赢,而是怎么在语言的对抗中,获得更高的权力?这是两个维度的概念。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当年特朗普竞选时,曾经说,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线上,建起一堵墙,彻底解决非法移民问题。后来我们都知道,特朗普因为这句话,没少挨骂。而且这个观点,也确实站不住脚。在要不要建墙这个议题上,特朗普好像没占到什么便宜。
但是,特朗普最后吃亏了吗?并没有。虽然在建墙这个议题的辩论上,他没有胜利,但是,他获得了更大的好处。你看,他说要建墙,肯定会有人骂他。而要骂他,就要分析他的建墙言论。也就是,到底为什么要建墙?肯定是因为非法移民问题啊。到这一步,就有意思了。因为特朗普被骂得越多,非法移民问题,就会被提及得越多。被提及得越多,人们就越觉得,这个问题太严峻了。那么,对于这么严峻的问题,谁最重视呢?当然是那个恨不得为此建一堵墙的特朗普。你看,传播一轮下来,虽然建墙这件事本身未必获得认同,但特朗普这个人,在很多美国人心里反倒加分了。
你看,这个过程很奇怪。针对这个观点,不管别人是支持还是反对,只要提及它,就一定会激活某个思考框架。而只要这个框架被强化,就一定会对你有利。这个过程就像,你面前有两个人,张三告诉你,大象是个好东西,要多好有多好。而李四告诉你,大象太糟糕了,一定离它远一点。请问,这场辩论是张三赢还是李四赢?答案是,大象赢。因为不管你最后是喜欢还是讨厌大象,大象都已经深深扎在了你的脑子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个过程中,张三和李四掌握的是技巧,而大象掌握的,是权力。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怎么让语言变成权力?不是针对一个辩题,驳倒你的对手。而是你要跳出原有的议题,自定义一个新的思考框架。也就是,定义一个属于你的大象。然后别人不管怎么反驳,都只是在强化你的框架。简单说,语言的权力,来自于框架。这不是具体的辩论技巧,而是更高级的,定义辩题的能力。借用万维钢老师的话说,这是武器级的说服力。
显然,这么高深的技巧,一般的辩论课程,肯定是教不了的。这得问高人。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全世界在这件事上,数一数二的高人。他叫乔治·莱考夫,是认知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开山鼻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特聘教授。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身份。那就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语言教练。不是手把手的真教,而是他的作品,被很多竞选人,当成是必读书。比如,2004年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美国民主党前主席霍华德·迪安就曾经说,要是民主党早几年读了乔治·莱考夫的作品,恐怕就不会丢了在白宫的权力。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里除了讲知识之外,还用了很大的篇幅,专门黑了美国的共和党。这其实是因为,作者本人,是另一个党派,民主党的笔杆子。书名《别想那只大象》,其实是一语双关,因为共和党的标志,就是一只大象。当然,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先把作者的立场放一放,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本身。毕竟,立场是作者的事,而收获,是读者的事。
接下来,我将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前面说过,语言的权力来自于框架。而要想掌握建立框架的能力,我们得先知道,框架发挥作用的原理。因此,第一部分,我们就先说说,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框架发挥作用的原理。第二部分,再深入技巧,说说怎么建立框架?
首先,第一部分,框架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在正式开始之前,先回答一个问题。刚才我们一直在说框架。但是,到底什么叫框架?简单说,框架,是你大脑里,无意识的思考规律。或者说,是你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无意识的总结。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规律。也就是,框架一定反映了世界的运转方式。比如,自由落体之类的物理现象,欠债还钱之类的人际法则,都包括在内。第二个关键词是无意识。也就是,只要这件事在你面前出现,你都不用刻意思考,就能做出推论。比如,你松手,铁球一定会落在地上。再比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些规律就像一套算法,被刻在了大脑的神经回路上。只要你接受到信息,就一定会按照这个方式去处理推断。
这些默认的思考方式,就是作者所说的框架。那么,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框架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它不仅仅是一套处理信息的算法,它更是一个信息滤镜。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听进去,符合自己框架的信息。
这么说可能有点笼统。要想说明这个原理,美国共和党和美国民主党的党派之争,应该是最合适的例子。共和党和民主党,这是美国的两大政治党派。两派因为观念不同,拌嘴是常事。民主党给人的印象是特别慈祥,主张要提高社会福利,比如给穷人多发钱之类的。而另一边,共和党给人的印象是有点偏向富人。他们主张要给高收入的人减税。甚至还有共和党人说,干脆不要管那些穷人的医疗保险。因为那帮穷人又懒,又不工作,就知道吃吃吃,长胖之后还不锻炼,生病活该,为什么需要我们掏钱去给他看病?你看,这个言辞,透着赤裸裸的残忍啊。一般的老百姓,肯定听着刺耳。
但是,最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大家在投票的时候,大多数基层的老百姓,却把票投给了共和党。《纽约时报》曾经写过一篇社论叫《过着贫穷的生活,却给富人投票》,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还有一位作家,叫里克·申科曼专门写过一本书,叫《我们到底有多傻》,主要说的就是美国选民根本就不懂政治,全是瞎投票。
但是,根据乔治·莱考夫的研究,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单纯。不是选民不理智,而是共和党塑造了一种,更被选民认可的思考框架,叫做严父框架。也就是,共和党所有的言论、主张、行为加在一起,给自己塑造出了一个严父的人设。
什么叫严父框架?简单说,就是我假设,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而且永远都这么危险,外面有魔鬼,处处是竞争。孩子生下来就需要严加管教,因为世界这么残酷,稍微松懈一点,就会被淘汰。那么,这个管教的工作谁来做呢?必须有一个严父的角色。他能够在危险的世界里保护家人,教孩子明辨是非。共和党,承担的就是这个角色。顺着这个模型进一步假设,孩子必须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自己不争气,谁都怪不得。而且假如孩子犯错,就必须得责罚,因为责罚能让你变得自律。而自律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律、上进、知错就改,这个世界也能变得更好。简单说,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是在帮助所有人。这就是共和党,为什么要主张给富人减税,还消减穷人的福利。因为在严父的世界观里,这都是你应得的。你努力就应该获得更多。你偷懒受穷就活该。
你看,共和党这一整套严父的政治模型,里面是不是透着几分,强者的生存哲学?那么,回过头来看,民主党的人设什么样呢?在美国一直有个说法,管民主党叫妈妈党。她扮演的是一个慈母的角色。你可以想象一下,慈母什么样?肯定是希望家里人都好。老大不争气,混得不好,老二老三肯定得接济一下啊。毕竟,家庭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你肯定已经发现了,为什么很多穷人会把票投给共和党?他们不是拥护共和党的举措,而是,严父对世界的假设,更符合他们原本的世界观。换句话说,严父的框架,跟选民原本的框架吻合。而在信息接收这件事上,只要一个信息跟你原本的框架吻合,你就更容易接受。假如它不符合你的框架,即使你明知是对的,你也听不进去。
在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我认识一位资深的理财经理。前几年,她一直想把产品推荐给某个大企业的女高管。她已经把产品的好处,介绍得再清楚不过。但对方就是不动心。直到有一次,她发现,这个女高管总是在朋友圈转发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新闻。她就稍稍调查了一下。结果发现,是这个女高管的儿子,找了个女朋友。但她对这个未来儿媳不是很满意,总是担心对方是图他们家的钱。意识到这件事之后,这位理财经理就换了一个策略。她不再介绍这个产品的收益有多高,而是把重点放在,这个产品能帮家族规避风险。即使将来家里有什么变故,外姓人也别想把家里的钱分走。
你看,这就是换了一套框架。原来的表述框架,是一套专业的理财框架。但是现在的表述框架,是像一出豪门家族戏。而这恰恰是这位女高管原本的思考框架。果然,框架吻合之后,这位女高管马上就被说动,办了数额巨大的家族信托。你看,这就是框架的力量。你掌握了别人的框架,就把住了信息的入口。作者认为,共和党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用对了框架。
那么,民主党应该怎么反击呢?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套新的模型,叫抚养式模型。整套理念,和民主党的一贯理念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把慈母,换成了抚养。因为在莱考夫看来,严父是个强者,而慈母是个女性,给人的感觉不那么强。但是,假如说成是抚养者,就好办了。因为抚养者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有更多的解释空间。当然,抚养式模型的背后,还有一整套表述方法,咱们在这就不多说了。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框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简单说,框架就像一个信息滤镜。我们往往只能听进去,符合自己框架的信息。那么,既然框架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应该怎么建立自己的框架呢?接下来,第二部分,咱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怎么建立框架,这个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怎么唤醒框架。因为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很多现成的框架。它们相互矛盾,又彼此共存。比如,你可能上班时是个严厉的上司,这时你调动的就是严父框架。而你在家里是个慈祥的母亲,这时你调动的就是慈母框架。因此,你想改变别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关键就在于,你要在他的心里,唤醒一个新的框架。框架变了,态度自然就变。
至于怎么做,在这本书,作者给了很多方法。在这里,我们说说其中最关键的三步。
第一步,是你要从现有的事件中,发现系统性的因果关系,然后重组因果链条。什么叫系统性因果关系?就是那些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实现的因果关系。比如蝴蝶效应,这就是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再比如,全球变暖引发特大暴风雪。听起来好像很反常。因为变暖和暴风雪,这是互相矛盾的啊。但是,假如你用系统性的视角去看,你就能发现它们是有因果关系的。全球变暖导致海水蒸发。然后水分被吹向北极。到冬天,水分再变成雪,覆盖在北美洲东海岸。你看,全球变暖,也能导致暴风雪。这就是系统性的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真实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唤醒框架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这个复杂系统中,重新梳理出一个因果链条。
比如,作者认为,美国的养老金,它背后就隐含着两组不同的因果链条。你可以把它当成是,退休后的福利,也就是不工作就能拿到的钱。假如这么想,很多美国人在养老金问题上,态度就没那么强硬。毕竟,这是个福利,是额外赚到的。但是,换个角度,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是,延期支付的报酬。它是薪资的一部分,只不过,要等退休后再支付给你。假如这么想的话,人们就会改变对养老金的看法。大家会觉得,这是我应得的,必须给我。你看,框架变了,态度就改变了。
再比如,遗产税。美国有些富人反对遗产税。他们觉得,这我的钱,我给我的孩子,凭什么交税?但是,假如重组这个因果链条,这件事就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比如,比尔·盖茨的父亲曾经说过,税收就是为你所获得的权利付费。他和比尔·盖茨并没有发明互联网,他们只是在使用它,并且用它赚了几十亿美元。因此,压根就没有白手起家这回事,每一名美国商人都利用了国内庞大的基础设施,而这些让他们赚钱的基础设施都是纳税人负担的。他们欠了这个国家纳税人一大笔人情,理应偿还。
再比如,同样是针对税收,还可以这么说。税收,是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未来的投资。他们用自己的税金,为我们的公路、互联网和医疗机构投资,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你看,这也是在重新梳理因果关系。因为税收是让未来变得更好,因此,税收,就是对未来的投资。
其实,所有的框架的底层,不外乎是一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所有态度,几乎都来自于,我们所相信的因果关系。比如,你觉得欠钱的人可恶。是因为你相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再比如,你觉得懒惰可耻。是因为你相信,这个世界总是会犒赏勤劳的人。勤劳和收获,这是一组坚定的因果关系。
同时,你也要知道,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暗藏着无数组因果关系。要想改变一个人的看法,首先就要重组这套因果关系。这是唤醒一个框架,最重要的一步。
但是,光做到这步还不够。你还必须得,针对这个新的框架,创造一个新的词汇。也就是,把你的框架,浓缩在一个词汇,或者一个句子当中。这也是咱们要说的第二步。而且注意,这一步非常重要。用词只要稍微差一丁点,就很可能会让你的观点变得特别平庸。即使你的理念再好,别人也听不进去。
比如,你想形容一个人特别有毅力。下面两句话,你听听看。第一种说法是,坚持做一件事,即使短期看不到回报,也要继续下去。第二种说法是,用一个人的长期主义,去对冲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好,你听完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两句话字面意思好像差不多。但是,第一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就是哪里差点意思。
其实,这就是因为,这两句话,背后隐含的框架不同。第一种说法背后的框架非常宽泛。唱歌、学习、锻炼身体,都可以这么说。它针对的场景不是很明确。但是,用一个人的长期主义,对冲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你可以感受一下里面的几个词,长期主义,对冲,不确定。这些词经常出现的场景一般是,科研、创业、创新,等等。在它们背后,是隐隐透露着几分精英气质的。同时,又带有一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丽感。这是一场经过理智思考之后的冒险。
你看,看起来意思差不多的两句话,因为背后暗指的框架不同,带给人的感受,就很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说,你一定要给框架找到一个极其精准的词。因为这个词就是框架的容器。容器不对,框架就装不进去。因此,美国的政客们,在使用措辞时,都要先精心设计。
比如,当年911发生之后,美国人曾经想过几个不同的词来描述这场袭击。一开始用的词是,犯罪。后来发现,一旦这么描述,就等于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犯罪的框架。你看,只要是犯罪,你就得找证据、抓犯人,然后再走审判程序吧。显然,这套程序并不适用。后来,他们又想用战争来描述这场袭击。发现也不行。因为既然是战争,你就得知道具体的敌人是谁,战场在哪,得按照打仗的流程来。直到最后,才把这场袭击定性成恐怖袭击。当时,小布什的演讲撰稿人,叫戴维·弗鲁姆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叫邪恶轴心,用来指代伊朗、伊拉克,等等他们认为跟这件事有关的国家。
你看,邪恶轴心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框架的浓缩。这个框架就是,对方是邪恶的,而铲除邪恶,不需要理由,这是每个正义之士的义务。简单说,因为你邪恶,因此不需要理由,我必须得打你。
而且给框架一个专属用词,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一旦有别人引用这个词,就是在强化你的框架。即使对方是反对,也一样会强化。
比如,当年小布什曾经提出过一个方案,叫税收减缓。大概意思,就是减税。当然,最受益的其实是美国的富人。后来,民主党这边有人不同意。说,你整天就想着给富人减缓税收,这不行,你这不是增加阶级矛盾吗?
表面上看,这些理由好像很充分。但是,根据作者的观察,这些民主党人,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民主党错就错在,在反驳小布什的时候,不应该使用税收减缓这四个字。
你注意,税收减缓,这四个字其实很有意思。它说的不是降低,而是减缓。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减缓这个词?大概率上,是有痛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说,减缓痛苦。换句话说,税收减缓,背后其实隐含一组因果关系,那就是,因为税收是一种痛苦,因此需要减缓。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他们提及税收减缓这四个字,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等于是在强化这套框架。是在强调,税收是痛苦的,这个前提。
因此,作者在书里一再提醒:当你要反驳对方的观点,一定注意,不要使用对方的词汇。你要先定义一个自己的框架,针对这个框架造一个新词,然后再反驳。还是那句话,语言就是权力。当你使用对方的语言,就等于是屈从于对方的权力。
好,这是建立框架的第二步。为你的框架,创造一个专属的词汇。接下来,第三步,离我们普通人,就比较远了。你要借助一切舆论手段,去强化这个词。比如投广告、出书、做演讲,等等。总之,你得明白,建立框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工程。到这一步,已经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在拼钱、拼资源、硬碰硬了。这个方法离我们普通人比较远,我们在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怎么唤醒一个框架?我们一共说了三步。第一步,重建因果链条。第二步,创造一个说法,把这组因果关系装进去。第三,借助所有传播工具,强化这个框架。
到这里,这本《别想那只大象》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其实,这本书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怎么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不是创造一个他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概念。而是,说出一个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共识。你看,今天说到的所有框架,它们的本质,不都是一个大家都承认的共识吗?它们就在我们心里,只是,从来没有被说出来,从来没有被唤醒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最后真正改变你的,其实是你自己。最后提醒,听书已经上线红包分享功能。你可以点击文稿里的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撰稿:李南南转述:徐溟旭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
语言的权力,来自于框架。这不是具体的辩论技巧,而是更高级的、定义辩题的能力。
-
当你要反驳对方的观点,一定注意,不要使用对方的词汇。你要先定义一个自己的框架,针对这个框架造一个新词,然后再反驳。
-
怎么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不是创造一个他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概念,而是说出一个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