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陈子昂解读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陈子昂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它还有个副标题: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顾名思义,这本书是在建议我们向哲学家讨教生活的智慧,而且书中主要推荐的是斯多葛主义哲学家。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要向哲学家讨教呢?这本书讲到,假如缺少了哲学,我们的生活就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听上去好像有点危言耸听,不过,回归到一个我们很熟悉的生活情景,也许你就理解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当我们站在某个人生节点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明明感觉自己这个阶段都过得很匆忙,但内心却产生一种空荡荡的失落感,并且很难想起自己做了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我们迷茫、焦虑,总对生活感到不满意,这就是书中所说的误入歧途。

这本书是这样解释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你没有认真思考过,你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求助哲学的地方。人生哲学致力于帮我们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人生追求是最有价值的?第二,需要为此做些什么?在这本书中,你会听到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深刻解答。

不过,哲学流派如此之多,本书为什么推荐斯多葛主义呢?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提到本书的作者了。本书的作者威廉·欧文是美国俄亥俄州莱特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跟我们印象里的大学哲学教授不同,欧文所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哲学如何在实践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欧文与斯多葛的相遇也非常偶然。斯多葛学派是古代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哲学流派之一,他们思考人生,探讨欲望,在很多地方跟我们中国的禅宗有着共通之处。在一项关于欲望的研究工作中,欧文走近了斯多葛,并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斯多葛主义对于挣扎沉浮于日常事务的当代人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和疗愈作用。因此,欧文决定将这个收获分享给别人,于是有了这本书的诞生。在这本书中,欧文借助斯多葛的智慧,为当代的我们写了一部生活指南,来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生活。

接下来,我将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将为你讲解斯多葛学派对人生问题的独到理解,他们提出了安宁是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我还会为你阐明,为什么这一追求对于当代的我们而言仍然重要;第二部分,我将为你介绍斯多葛学派的两大心法——消极想象和控制的二分法,我将为你介绍如何通过这两大心法在当代生活中践行斯多葛主义,从而追寻到幸福安宁的生活。

首先,要了解斯多葛主义,我们就必须回到古希腊,去看看斯多葛学派诞生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古希腊。在当时,哲学是一门很受欢迎的学问,很多有条件的父母都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来自哲学家的教育。比如说,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就曾经当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师。当然,更多的人支付不起家庭教师的费用,因此他们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哲学学校。

当时的哲学学校和我们现在大学里的哲学系很不一样。在那会儿,很多哲学学校的核心关切是人生哲学,哲学家们期待自己的学生能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而非只停留在头脑的思辨。因此,哲学学校里的学习更像是一种修行,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斯多葛学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而他们能够在当时诸多哲学流派当中脱颖而出,成了最受欢迎的学派之一,原因自然是他们在人生问题的解答上,能给出更吸引人的答案。

有些哲学流派的主张听起来就不太吸引人,尤其是不太吸引咱们当代人,比如大名鼎鼎的犬儒学派。犬儒学派认为,如果要过良好的生活,你就得学会接受近乎一无所有的状况。所以你会发现,基本上所有犬儒学派的哲学家都过着一种贫苦甚至有些自讨苦吃的生活。犬儒学派最广为人知的哲学家是第欧根尼,相传他生活在一个木桶里,而当亚历山大大帝想给他提供一点帮助的时候,他竟然要求亚历山大大帝走开,理由是亚历山大挡住了他的阳光。

当然,犬儒学派也并非一无是处的自虐狂,他们这种看似极端的主张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深刻的洞见,那就是,如果我们把美好生活的实现完全寄托在欲望的满足上,那我们将会被心中得寸进尺的欲望所绑架而永远收获不了幸福。斯多葛学派接受了这种洞见,但他们觉得,我们没有必要那么极端,我们应该享受生活所能提供的良好事物,包括友谊和财富;只要他们没有紧紧抓住这些良好事物不放就行。

两个学派主张的区别,也带来了他们受众群体的差异。因为主张禁欲,所以我们会看到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流浪汉的形象,而相比之下,斯多葛学派不排斥享受生活,自然就有了更广泛的适用人群。也因此,斯多葛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可以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扮演着截然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斯多葛哲学家当中,地位最尊贵的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出身最卑微的爱比克泰德则是来自一个奴隶家庭。另一位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塞涅卡则拥有着多重的身份和跌宕的人生,他是一名剧作家、散文家,同时也是一名银行家,他当过皇帝的家庭教师和首席顾问,也曾被放逐到荒岛上。

由此可见,斯多葛主义可以适用于各种身份、各种处境的人,践行斯多葛主义并不需要抛弃你现有的一切,也不用颠覆你的生活,在本书作者欧文看来,斯多葛主义甚至可以适用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因为他有足够的兼容性。而且,践行斯多葛主义并不要求我们分配大量的时间来刻意练习。就像作者说的:“斯多葛主义要求我们经常反思我们的生活,而这些反思的时段总的来说是可以从日常的零碎时间中挤出来的,比如说当我们困在交通堵塞之中时,或者如塞涅卡建议的躺在床上等待睡意来临时。”而这,恰恰是古老的斯多葛主义能够适合当代人的第一个理由。

斯多葛主义适合当代人的第二个理由,在于他们的核心关切也正是我们当代人所关心的议题,即“如何获得安宁”。正如前面所说,斯多葛主义者不要求我们做一个禁欲主义者,但他却提醒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能紧紧地抓住他们不放,而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在面对命运的无常和骤然的失去时便可以变得更加坦然和坚韧。这种不被消极情绪所支配和困扰的状态,便是斯多葛主义者们所说的“安宁”。

当然,斯多葛学派一开始并没有明确归纳出“安宁”这个词,在古希腊,他们率先提出来的目标是追求“德行”。不过,这个“德行”跟我们当下所说的“德行”稍有不同。当下我们谈起“德行”,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高尚的美德、受人尊敬的道德楷模。但在古希腊,“德行”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比如说,一把锋利的刀因为能够充分发挥刀本身的作用,所以这就是一把“有德行的刀”。同样的道理,一个“有德行的人”,指的是他能充分发挥人本身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有推理的能力,那么,发挥我们的推理能力,让自己变成一个理智的人,就是充分发挥人本身的作用的一种表现。

但我想你也感受到了,“德行”这个说法终归是过于抽象,于是到了罗马时期,斯多葛哲学家们便修改了目标,不怎么讲“德行”了,提出要“获得安宁”。当然,这种安宁的获得基于我们理智的分析。

在本书作者欧文看来,“获得安宁”这个目标提得太好了,对当代人而言显然更有意义。作为当代人,我们经常被那些妨害安宁的消极情绪所困扰,甚至会因此搞砸一些事情。比方说,焦虑就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当下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讨论过的那些议题,什么精神内耗、社恐、失眠,几乎都与焦虑这种情绪密切相关。欧文也曾受到这些消极情绪的干扰,而当他践行斯多葛主义之后,发现消极情绪得到了治愈,不仅不再那么焦虑了,并且在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恶意的时候,他也能做到泰然处之,而非情绪失控。

不过,斯多葛主义者遭受的最大误会也正来自于此。当人们看到斯多葛哲学家们往往能够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时,便会揣测他们要么是拼命压抑了自己的情感,要么便是把自己训练得麻木不仁,对生活漠不关心。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

首先,斯多葛主义者不是通过压抑或疏离自己的情绪来获得安宁的,相反,斯多葛主义者采取的方式是通过理智的分析和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来达成对消极情绪的自然消解。而消极情绪的消解,恰恰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体验那些积极的情绪。因此,我们会发现,斯多葛哲学家们往往是一些欢快、生活乐观的人,他们珍视快乐,而且完全能够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其次,斯多葛主义者也不是通过远离生活来保证安宁不受打扰,相反,斯多葛主义者是以直面生活的方式来获取安宁,采取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奴隶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以及那位人生大起大落的哲学家塞涅卡,他们便都充分表现出了斯多葛主义者的这个特点。比方说马可·奥勒留,他一生都在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并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作为一国之君,他省身克己、勤政爱民,平定了境内的诸多叛乱,最终保住了原本风雨飘摇的罗马帝国。

可见,“安宁”并不会妨碍我们培养美好的品质,相反,安宁还可能为我们培养美好的品质创设了更好的条件。欧文说:“当我阅读这些斯多葛主义者的传记时,我发现我对他们充满了仰慕。他们有勇气、心平气和、通情达理,而且有自我约束力——这些都是我想拥有的特征。他们还认为履行我们的责任、帮助我们的人类同胞是非常重要的——这正好也是我的价值观。”

你看,对于当代人而言,斯多葛哲学家们所推崇的安宁是一项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安宁不仅会让我们变得更幸福,而且会让我们更可能拥有斯多葛主义者们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美好品质。那么,作为当代人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才能追寻到斯多葛哲学家所描述的那种安宁呢?

在这本书中,欧文着重介绍了一系列帮助我们获得安宁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侮辱、愤怒、悲伤等场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名利,如何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我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生老病死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问题?

这些问题听起来可能会让你觉得过于零散,好在书中除了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外,还给了我们两个重要的心法——“消极想象”和“控制的二分法”,而这也是接下来我要为你重点介绍的内容。依照这两个心法,我们就能在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症结之所在,进而获得安宁的效果。

那么,什么叫“消极想象”和“控制的二分法”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斯多葛哲学家对我们生活所做的诊断。斯多葛哲学家认为,人类不幸福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分别是,第一,人类贪得无厌;第二,人类总在担心自己控制不了的事。

贪得无厌其实比较好理解,其本质就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那什么叫担心我们控制不了的事呢?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都听过杞人忧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个很怪异的心态,就是他整天都在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古人讲这个故事,主要是在批评这种庸人自扰的想法,天怎么可能塌下来呢?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解读,也可以说,天会不会塌下来,跟你担不担心是无关的,除了折磨自己之外,并没法起到任何作用。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去担心那些我们其实没法控制的东西,我们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结果,但又知道结果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因此我们患得患失,甚至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是所谓担心我们控制不了的事,如果我们愿意把这种追求对结果或目标的掌控也当作欲望的一部分的话,其实第二个原因也可以被归纳为欲望的盲目性。

总的来说,针对欲望的无限性,斯多葛哲学家提出的方法是“消极想象”;面对欲望的盲目性,斯多葛哲学家则提出了“控制的二分法”。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是欲望的无限性。欧文说,我们人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足。这里的不知足说的是一种被叫作“享乐效应”的心理学机制。它指的是,当我们努力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之后,会很快地失去对它的渴求并感到平淡和乏味,随后我们便会去追求更新和更大的欲望。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我们第一次踏进自己理想的学府,第一次走上向往的工作岗位,第一次收获美好的爱情,或是第一次得到任何一件梦寐以求的东西之时,我们的那种激动与喜悦大概持续了多久,乏味的感觉是什么时候来临的,是不是比我们预想的更先到来?更甚者,有人会在获得他所渴求的东西的那一瞬间,就感到一种巨大的乏味感。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我们永远处于一个满足感的跑步机上。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当我实现了目标,我就会沉浸在幸福当中;但问题是,一旦满足了对某个事物的欲望,我们很快就会适应得到它的感觉,变得不再渴望它,至少不像一开始那么渴望,如此循环,最终,我们会一直地对生活不满足下去。

因此,幸福的关键就在于阻断这种循环。欧文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说,我们都在渴求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但为了幸福,我们要学会渴求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我讲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现在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个卧病在床的人,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在那段时间里,你暂时说不出话,或者下不了床,当你看到窗外活蹦乱跳的人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这种普通的健康羡慕不已,在那一刻你会觉得能够自由地跑跑跳跳都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很多时候,灾难能够把人们从麻木当中甩出来,进而去意识到我们平常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多么的珍贵,而我们拥有它们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

当然,我们不可能会期望通过灾难来唤醒自己对平常生活的幸福感,但斯多葛主义者会推荐你进行“消极想象”,即去设想生活中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其实来源于斯多葛主义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刻洞见,那便是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从命运那里借来的,命运完全可以随时不经我们允许地把它收走,更何况,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终归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能够拥有日常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换言之,消极想象会唤醒我们对日常事物的珍视和享受,而如果我们能够从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当中获得幸福感,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维持安宁,或者说维持幸福。

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消极想象会让我们变成一个悲观的人。但欧文说,事实上,消极想象反而能将人改造成一个成熟的乐观主义者。因为它会让我们时刻感激于我们“还有半杯水”,而不是去抱怨“只有半杯水”。此外,欧文还说,消极想象会让我们更意识到身边人和物的稍纵即逝,因此会更珍惜拥有他们的时光,而在他们离开的时候不留下遗憾。比如同样面临丧子之痛,如果父母没有消极想象的经历,而总把孩子的存在当作一种习以为常,在平日里忽视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那么,在面对失去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将会面临更大的缺憾和后悔。

聊完欲望的无限性,我们再来聊聊欲望的盲目性。

前面提到,斯多葛主义者并不主张消极被动地应对生活。因此,虽然消极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学会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但当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生活当中的改变,或追寻某些具体目标的时候,就会遇到第二个麻烦——欲望的盲目性。

这里的盲目,指的是我们会去试图控制我们所关心的事物的发展方向,而很多时候,这些事物都是脱离我们的掌控的,这种盲目的掌控欲会使得我们感到烦恼或痛苦,进而扰乱了我们的安宁。对此,爱比克泰德的回应非常简单直接,他说:“幸福和对不拥有之物的渴求,是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更好的做法是只去要那些你确定可以获得的东西。

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它实际传达的智慧是,你要学会让你的欲望或念想转移到你所更有掌控感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因此而带来的负面情绪。什么意思呢?比如前面所提到的杞人忧天的例子,在这个故事里,杞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表明他的欲求是确保天不塌下来,可是,天塌不塌完全脱离你的掌控,你对这件事的念头越执着,你就会因为不能掌控它而感到越烦恼。而如果你追求的是你所能掌控的,那你就大概率不会存在这样的烦恼。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心法——控制的二分法。控制的二分法要求我们,需要区分生活当中哪些事情是不由我们所掌控的,哪些事情又是由我们所掌控的。斯多葛哲学家认为,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能掌控的事情上,并为之付诸行动,这才是有意义的。那什么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呢?斯多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要制定何种目标,要如何选择价值观,以及要达成何种品质,比方说,我们没法确保自己能达到多么高的世俗成就,但我们可以把自己修养成一个有温度和有原则的人,这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换句话说,越是内在的东西,越为我们所掌控;越是外在的东西,越脱离我们的掌控。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内在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按照这个逻辑,难道斯多葛主义者在提倡我们放弃外在的成就和改变吗?显然不是,因为我们说过,斯多葛主义者是一群积极投入生活的人。那么,根据控制的二分法,我们应当如何去追求外在目标呢?对此,欧文的理解是,斯多葛主义者在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的做法,可以称之为“外在目标内在化”。什么意思呢?这里指的是,当我们在追求一个外在的目标时,比如说你想赢得一场篮球比赛,那此时所谓目标内在化,就是你把这个目标调整为尽你所能做到最好的发挥,如果是这样,即使输掉比赛,你也大概率不会感到沮丧和挫败。同时,这个目标的内在化还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无谓的焦虑,这反而是更有可能帮助你赢下这场比赛。

而对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东西,比如说,天是否会塌下来,我是否能赢下一场比赛,斯多葛主义者则劝我们将之视为不值得担心的事物,因为它们不值得我们去消耗心力。斯多葛哲学家向来不提倡我们在无谓的事情上消耗精力,比如,马可·奥勒留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一个优秀的人应该迎接命运的织布机为他织出的所有经历。”这句话有点宿命论的味道,但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对未来的期许,相反,他的意思更多地指向过去和当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值得为之纠缠;当下的已经到来,坦然迎接面对就好。至于未来,那就多关注我们所能掌控的东西吧。

这本《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今天的内容略有烧脑,做个简单总结。当代人面临的困境存在某种共性,比如缺乏对人生目标的思考,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们浑浑噩噩,在忙碌当中迷失自己,并且感到焦虑、迷茫和对生活的不满。面对这个困境,本书作者欧文为我们整理出了一份来自斯多葛哲学家的答案。在斯多葛哲学家看来,生命中值得追求的目标是“安宁”,这个目标的合理性近乎“不证自明”,没有人会否认安宁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而为了追求到安宁,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消极想象”和“控制的二分法”。

最后,我想再和你简单来聊聊本书作者欧文对于人生哲学的态度。欧文说,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取决于他的个性和环境。换言之,他没有在鼓吹斯多葛主义是人生哲学的唯一选择,但是,他也强调,斯多葛主义当中关于安宁的讨论对于当代人的价值所在。欧文说,当代很多人其实都是修行斯多葛主义的理想候选人,倘如你生活当中难以持续享有一种“坚实的欢乐”,那么,斯多葛主义便不失为一剂治愈生活的良方。

好,以上就是我想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在斯多葛哲学家看来,生命中值得追求的目标是“安宁”。

  2. 针对欲望的无限性,斯多葛哲学家提出的方法是“消极想象”;面对欲望的盲目性,斯多葛哲学家则提出了“控制的二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