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牧羊人的哲学课》 哈希解读

《牧羊人的哲学课》|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牧羊人的哲学课》,副标题是“人文视角下的金融真相”。

这本书的作者叫肖小跑,是一名资深的金融从业者。她曾经在大型商业银行做过战略规划、宏观经济分析,还在香港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过首席市场战略总监,现在是香港一家高频交易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不过,肖小跑虽然在金融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却向我们坦白,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才是她的“真爱”。而且,入行十多年来,她慢慢发现,用人文视角来解释金融好像更清楚。因为,在她看来,在金融等社会科学里,“逻辑”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事实”是无穷无尽的,你永远也看不完。但是,逻辑从哪里来呢?它大概率来自金融现象背后的“人文”理念,比如文学、历史和哲学。

所以,肖小跑目前问世的两本书,《羊群的共识》还有《牧羊人的哲学课》,它们的副标题都是“人文视角下的金融真相”,目的就是带读者用人文视角,在金融的墙壁上凿开一个洞,让我们借着这缕光亮,对这个纷繁复杂的领域多看清几寸。其中,《羊群的共识》出版于2020年,我之前已经为你解读过。它主要告诉我们,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构成的;许多金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驱动。而当市场上的个体聚集为群体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大家都被周围人带动着,去采取相似的行动,这就让人性对金融市场的驱动变得更加明显。

而今天这本《牧羊人的哲学课》,出版于2022年,它在《羊群的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告诉我们,在理解了“人性是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驱动力”之后,我们该怎么利用这个发现,让自己在金融市场中更好地趋利避害,做一个“智慧的牧羊人”,也就是善于识别“羊群”动向、把握市场规律的人。

书名里的这个“哲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狭义的哲学,也就是来自哲学家们的思想,或者专业的哲学理论;第二层含义是更广义的哲学,指的是透过表象,看到事物最本质的逻辑,破解复杂现象背后的那套“底层代码”。

今天的解读,我们先来沿着狭义的哲学这条线,看一看,金融史上的一些知名的“牧羊人”,他们受到过哪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然后再把目光放大到更广义的哲学上,看一看,我们普通人,怎么样破译金融市场的“底层代码”,成为一个“智慧的牧羊人”。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看一看,金融史上的一些知名的“牧羊人”,他们受到过哪些哲学思想的影响。

我们要说的第一位,叫纳西姆·塔勒布,他是华尔街最有传奇色彩的对冲基金经理。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三次美国股市大崩盘,分别是1987年股灾、9·11事件和2008年次贷危机。在这三次大崩盘中,无数人损失惨重,但塔勒布却赚得盆满钵满。

在塔勒布看来,这种百发百中的成绩,主要是源于他对不确定性的研究。注意,“不确定性”跟“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来说,所谓风险,是知道未来有哪些可能性,只是不知道哪一种会发生。比如掷骰子,我们知道结果肯定是六个数字中的一个,而且每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为1/6,只是我们不知道最终出现的会是哪个。但是,不确定性,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所以,相比于风险,不确定性会让人更加恐惧不安。像我们刚才说的美国1987年股灾、9·11事件和2008年次贷危机,都属于重大的不确定性事件,因为它们都是以前没发生过、很难预测到的。而显然,塔勒布却很善于从不确定性中获利。

后来,围绕着“如何应对不确定性”这个主题,塔勒布写出了《黑天鹅》《反脆弱》《随机漫步的傻瓜》《非对称风险》等一系列知名著作,得到听书之前也都为你解读过。在那些书里,我们大多是从金融、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塔勒布的思想的,今天,我们来跟着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看,塔勒布这套思想体系的底层逻辑是怎么形成的。

影响塔勒布思想的第一个契机,是他的祖国黎巴嫩发生了大规模内战,他的家族一夜之间由盛转衰;而他的祖父作为国防部长,对战争的预测竟然并不比出租车司机准多少。这让他认识到,没有人能预测到,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没有人能避免不确定性。

而让他的这种不确定性思想得到进化的,是古罗马的一位哲学家,叫塞内卡。他是罗马帝国暴君尼禄的老师,在任十五年期间,享尽富贵荣华。而只因为罗马城的一场大火,他就被君主——也就是他自己的学生,以阴谋罪赐死了。但是,面对命运的捉弄,他非常平静。他说:人是一个轻微摇晃就会碎裂的容器,没人能保证你一定活过今晚,活过这个小时……所以你根本不用震惊,发生任何事情都不用太惊讶。

塞内卡是一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而他说的这几句话,也很典型地体现了斯多葛学派的处世哲学——平静、自制、可以承受任何打击。这样的哲学理念启发了塔勒布。他意识到,“安宁又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存在,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逃避不了,也抗拒不了,只能选择接纳。接纳的正确姿态,就是,不要纠结于短期的预测,不要总想着怎么能预测未来,而是要想办法增强自己的反脆弱性。反脆弱的意思是,外界环境越波动、越混乱,反而越能坚定成长。就像火苗越吹越大,煤球越捅越旺一样。

后来,塔勒布沿着这个思路,提出了“保证充分的现金冗余”、“杠铃式”投资策略、“利益攸关”原则等众多金融决策方法。这些,得到听书之前也都在解读中分析过,在站内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这些方法不仅帮塔勒布自己成功应对了股市大崩盘等不确定性事件的冲击,也对后来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再来说一个比塔勒布更有名的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他的任期从1987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将近二十年,经历过四任不同的美国总统。

他掌舵的这段时期,美国经济运行平稳,也没有重要危机发生,可以说是一段黄金时期。但是,在他卸任的两年后,爆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这也让一些人开始质疑格林斯潘:为什么在任期间没有意识到潜伏的巨大风险?

作者说:格林斯潘并不是没有看到风险,只是他当时,倾向于相信市场的自律,认为还没有到需要人为干预的地步。

作者认为,格林斯潘的这种不喜欢干预市场的作风背后,也有着一位哲学家的重要影响。这位哲学家叫安·兰德。格林斯潘在20多岁时,非常迷恋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利他主义是虚伪的,是社会强加给人的,奉行利他主义,会摧毁价值创造的原动力,给社会带来伤害;当人们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才能有动力去发明创造,社会才能受益。所以,要鼓励人们去为自己谋取利益,一切形式的约束和监管都是不好的。

而深受这种哲学影响的格林斯潘,成长为一个经济专家之后,也倾向于放任市场发挥“自由”天性。这也奠定了他执掌美联储期间决策风格的底色。

刚才我们说了,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影响了塔勒布,美国哲学家安·兰德影响了格林斯潘,下面再来说一个,影响了很多金融市场中的“牧羊人”的哲学家——波普尔。波普尔反对单纯根据历史经验来总结规律,或者说,他是反对经验主义的。

经验主义,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比如,有一头牛,从出生之后的1000天里,主人对它按时投喂,精心照料。于是,经过这1000天的谨慎观察、严格论证,这头牛得出结论:牛生来就是要被精心照料的。所以,它安逸自得,就连栅栏忘了关的时候,也从不会想着要跑出去。然而,它不知道的是,除夕很快就要到了,自己即将成为年夜饭里的一道美味。可以说,这头牛,就是掉入了经验主义的陷阱。

波普尔认为,经验主义的问题在于,它会让我们的大脑变得封闭,只看得见那些我们觉得符合经验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作决策时,很可能会不自觉地忽视掉,在未来遭遇不确定性事件的可能性。

在金融市场中,我们能见到,有很多金融分析师,在刚入行的时候,执着于针对历史数据的技术分析,但随着经历过的不确定性事件越来越多,逐渐放弃了这种做法。作者认为,技术分析虽然不是完全没有用,但是时效性太强,没有办法形成知识,最多只能算经验。它只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观察资金流的变化、市场情绪的变化,帮助你止损或者清盘。但是它不能帮你预测未来,因为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很多是没有在历史数据里体现过的,所以,我们并不能相信,仅靠过去的价格,就能预测未来。

对于这类问题,波普尔提醒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他说,认为信念可能是错误的,这是接近真理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只能根据目前的数据,相信似乎“最有可能”发生的事;也应该随时做好信念被推翻的准备,愿意根据新证据的出现,来修正现在的信念。这个观念,后来也被不少知名的金融分析师提到过。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很多金融市场中的“牧羊人”,都受到过哲学的影响。这里的哲学,是狭义的哲学,也就是来自哲学家们的思想,或者专业的哲学理论。但是,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并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哲学理论,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性的哲学学习,还有没有可能成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呢?

在作者看来,哲学,研究的是事物最本质的逻辑和规律,是复杂现象背后的那套“底层代码”。我们在开头提到,作者认为,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构成的;许多金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驱动。这就是她为我们破译出的,金融市场的一个底层代码。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成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的第一步。

作者认为,回到人的视角,我们能看清金融市场里的很多事情。

比如,金融市场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做投资的人,不管投资的是股票、债券、大宗商品、衍生品,还是房地产,他们大多都研究过“周期”这件事。

周期有很多种,有按时间分的,长周期、短周期;有按类型分的,经济周期、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房地产周期,等等;还有很多以人名命名的,比如费雪通缩螺旋、明斯基循环,还有周金涛的涛动周期论,等等,五花八门。不同周期的内容都不一样,但都能自圆其说。这些周期理论基本都是在教你,怎么通过识别各种信号,来预测市场的下一步走向。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痴迷于研究周期,正是因为,他们相信,市场的走向是可预测的。

然而,也有很多人失望地发现,就算把所有周期倒背如流,依然不能准确预测未来。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认为,单纯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很难找到答案的;但如果我们往更底层去探求,从人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就能得出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在书里,她特别提到一个词——反身性。这个词放到“预测”这件事上,大致意思就是,我们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测,作出行为决策;而决策作出的一瞬间,就会让未来发生改变,反而会偏离我们一开始的预测。

比如说,我预测明天大盘一定会涨100点,那么根据这个预测,我今天当然会买入。但是“今天买入”这个行为,本身就会改变明天的市场,它就不再是今天我预测中的市场了。

而考虑到,除了我以外,市场里的其他投资者,也各自对明天大盘的涨跌有不同的预测。所以要准确预测未来,就必须要知道,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明天的预测,以及他们根据预测会作出的行为。

那么,这是可能的吗?显然不可能。但是,这也能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想要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脉搏,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关注那些理论模型,而更应该去关注,驱动金融市场运行的、更根本的动力,那就是人。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明天的预测,但我们可以去摸索市场中“共识”的变化,也就是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

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人都开始觉得,金融机构不再可信了,这是当时的一种“共识”。然后紧接着,出现了“区块链”这么一种新技术。它能通过复杂的算法,使得各个数据节点具备匿名、可追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点。它的理念是,建立信任的唯一办法是不信任何人,只信技术。一时间,市场中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共识,那就是:区块链可以重建信任。

但是,就像我们在《羊群的共识》那本听书里分析过的。这个共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这就像,把一件古董赝品放在顶级的保险箱里,也不会变成真品;我们把某一时点说过的话放在区块链上,并不能让这句话更加可信。

冷静下来后,再回头想想,为什么我们会有“区块链可以重建信任”这个念头呢?这似乎也并不是我们原生的想法。

作者告诉我们,事实上,在很多这样的时刻,我们都是在“被共识”。意思是,我以为某个认识是我自己的,实际上只是被别人的认识“同化”了;我以为某个行为是我自发的,实际上只是被别人的行为带动了。

而当市场中的许多人都在“被共识”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羊群效应”。意思就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向着跟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牧羊人”就是发现了这种羊群效应,并且善于利用“羊群的共识”,从中获利的人。

具体该怎么做呢?

作者告诉我们,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重视语言的力量,认识到,语言是促进市场共识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哲学家康德说,我们戴着眼镜看事物,眼镜是怎样的,事物就只能展现怎样。作者认为,语言就是我们的一副眼镜。我们通过语言来描绘这个世界,所以,语言塑造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人支配语言,而是语言支配人。

在经济或金融领域,也是这样。比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总统的一句“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让美国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提振消费、恢复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刚跨入2000年的时候,美国小布什总统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在美国,如果你拥有自己的房子,那么你正在实现美国梦。”这句话经过媒体发酵,让买房跟爱国关联到了一起。后来,房产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还借着热度,打出广告:“美国梦,我们的梦”。这些都助推了当时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序幕。这些例子,并不是八卦传闻,而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他的《叙事经济学》这本书里记录的。

书里还举了个例子。我们知道,2012年的时候,欧元区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希腊等国深陷债务泥潭,整个欧元区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而到了8月,一件事让形势发生了转变。当时的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发表了演讲,里面有一句话是,“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欧元”。这句力度很大的话,一说出来就被疯传,被媒体称为是“德拉吉的勇敢之举”,极大地提振了欧元区人民的信心。很快,西班牙股指上涨了17%,意大利股指上涨了13%。整个欧洲股市迅速回温。后来,欧洲央行确实凭借着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政策,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欧元区国家,化解了欧元危机。但人们至今依然感慨,德拉吉的那句话起到了巨大的强心剂作用。正是因为那句话,才让欧元区的市场环境在政策出台之前就有了明显缓和。这对危机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

刚才说的这些例子,都体现了语言在创造共识上的强大作用。短短的一句话,经过媒体的宣传、人们的自发传播,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种共识,拥有改变市场的力量。而当下,发达的社交媒体让语言创造共识的过程变得更快,效果也更猛。

作者做了个梳理,说,在这个时代,消息传播的途径通常是,一张新闻大字标题图,一个短视频,或者一条名人动态,先被第一波看到的人迅速评论、截屏、转发;看到这些转发的人又在自己的朋友圈、社交群或者社交平台上再转发;一些有创造力的人会进行二次创作,做成配文动图,或者表情包,又引发一轮传播;最后,不等事件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各种评论、截图就已经满天飞了,大家的情绪、共识也发酵起来了。而如果是与金融市场相关的,那么就会很快在市场中掀起波澜。这就让金融市场的波动比从前更加频繁、猛烈。

所以,要成为智慧的牧羊人,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的力量,要认识到,语言是促进市场共识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而在这之后,你还需要知道,人们什么时候正在被共识。

作者提醒我们,那些最容易激发共识的语言,不是那些对已经落地的事实的描述,而是一个“半成品”的故事。比如,像加密货币,背负着“硬通货”“新黄金”等等尚未证实的猜想,承载了人们关于去中心化、自由、自主的希望,所以吸引了很多人争相入场;特斯拉作为一家不盈利的公司,它的几千亿美元市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个去火星的伟大梦想。还有,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成为“意见领袖”,很多人会追随他发的动态,去跟风投资,选择相信他对未来的预测。像这些,都是因为一个“半成品”的故事,推动了共识的形成。

作者认为,在这些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一件事,就是故事跟事实的偏离程度。统计学家桑内·克劳曾经反复劝告人们,面对网络上的消息、故事,务必要“多点几下鼠标”。“多点几下鼠标”这个简单的动作,其实就是在帮我们,从多几个角度,了解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如果你发现,一件事的事实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市面上关于它的故事却出现了多个版本,或者越讲越夸张,市场里对于故事作出的反应也越来越大——比如对于某个概念的追捧越来越热、资产价格越来越高,那么在这些时候,故事跟事实,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偏离,这个时候的市场反应,并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共识产生的。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在“被共识”。意思是,我以为某个认识是我自己的,实际上只是被别人的认识“同化”了;我以为某个行为是我自发的,实际上只是被别人的行为带动了。

如果你发现,对于某一件事,参与市场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在“被共识”,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尝试利用共识,在市场中“趋利避害”。

比如,有消息称,某某行业即将有一项重要的技术研发落地,于是,市场中形成了看好这个行业的共识,那么即使你不看好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在这个时候也可以选择“跟市场说同一种语言”,跟随市场的共识来作决策。但同时,你要比别人抢先一步,预判共识的演化方向,比如,如果技术真的落地了,市场参与者们会有什么反应?还可以进一步问,如果技术成果大于预期,共识会怎么演化?如果成果小于预期又会怎样?要知道,很多时候,当故事变成事实的那一瞬,反而是共识破裂的时刻。因为人们关于这件事的看法,已经提前反映在了价格里,引发了价格的涨跌,而当这件事真的发生的时候,市场反而可能不会再作出反应;如果事实不及预期,比如技术成果的应用范围没有之前猜测的大,那么很可能还会引发反向的价格回调,比如技术落地后,行业板块的行情反而走低,等等。

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其实就是在说,作为一个“牧羊人”,如果想要利用共识,在市场中趋利避害。那么,你不仅需要判断当下的市场共识是什么,还得去主动预判,共识会怎么演化。这里还是要再讲一遍凯恩斯的那个经典的比喻,他说:金融市场就像一个选美赛场,猜中哪个美女会获得冠军,就能拿到大笔奖金。这个时候,聪明的做法是,不要选你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而应该选大家认为最漂亮的那个。也就是说,你要思考的是,大多数人对于美的共识是什么,以及,这种审美共识在将来会怎么演化。

好,最后一点,一名“智慧的牧羊人”,必须要有“边界思维”。也就是,要尊重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轻易“过界”。

先来说说“能力边界”这个词。在能力边界里面,是你真正知道、了解的事情。这个好理解。那么边界之外呢?是你不知道的吗?作者说,并不是,能力边界之外的,是你觉得自己知道,其实并不知道的事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在家里随便找个物件——比如马桶、吸尘器或者煤气灶,然后试着详细描述它的工作原理。你很可能会发现,虽然表面上,你很熟悉它们,但其实,你并不了解它们。这就属于是,“能力边界之外”。

在金融市场上,也是这样。比如,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并不一定了解医药板块的股票;第一时间掌握某公司动态的人,并不一定能根据这条动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理解货币政策的人,并不一定能预测出市场对于政策的反应,等等。人经常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高估自己对未知的驾驭能力。所以,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面对一个投资机会的时候,最好不要仓促下手,而是先问问自己,对于这件事,我真的了解吗?基本面、政策面、情绪面,我都清楚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耳边,就应该立刻响起巴菲特的那个著名的原则:“不懂的,不要投”。

这里,我想起北京大学的金融学教授徐远曾经讲过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给本科生开设投资课的时候,每学期第一堂课的最后,他都会说:长期来看,对于超过99.99%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就只是买一个大盘指数基金,投资业绩都会好过自己去股市里折腾。

有的学生就问: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们好,怕我们赔钱,可是如果这样,我还学投资课干什么呢?

徐远老师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其实,你学习关于投资的知识,是为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是为了折腾,而是为了不折腾。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智慧,管住自己想折腾的手。在这个基础上,你才有可能慢慢拓展你的认知边界,开始尝试一点主动的资产配置。这跟这本书说的,能力边界,其实是一个道理。

好,以上,就是《牧羊人的哲学课》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书名里的这个“哲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狭义的哲学,也就是来自哲学家们的思想,或者专业的哲学理论。顺着这层含义,我们讲到,很多金融市场中的“牧羊人”,都受到过哲学的影响。比如,塔勒布受到过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的影响,格林斯潘受到过美国哲学家安·兰德的影响,还有,不少有名的金融分析师都受到过哲学家波普尔的影响。

书名里“哲学”的第二层含义,是更广义的哲学,指的是透过表象,看到事物最本质的逻辑,破解复杂现象背后的那套“底层代码”。作者肖小跑认为,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构成的;许多金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驱动。这就是她为我们破译出的,金融市场的一个底层代码。她还提醒我们,当市场上的个体聚集为群体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也就是,大家都被周围人带动着,去采取相似的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牧羊人”就是发现了这种羊群效应,并且善于利用“羊群的共识”,从中获利的人。

具体来说,要成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的力量,要认识到,语言是促进市场共识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而在这之后,还需要知道人们什么时候正在被共识,主要就是去关注故事跟事实的偏离程度。如果故事跟事实的偏离在逐渐变大,那么就说明,这个时候的市场反应,很可能并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共识产生的。

如果你发现,对于某一件事,参与市场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在“被共识”,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尝试利用共识,在市场中“趋利避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轻易“过界”,不去做自己能力边界以外的事情。这就是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要在金融市场里成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你需要潜心完成的修炼。

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这本听书的全文还有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本书认为,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构成的;许多金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驱动。

  2. 当市场上的个体聚集为群体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而“牧羊人”就是发现了这种羊群效应,并且善于利用“羊群的共识”,从中获利的人。

  3. “牧羊人”修炼指南:重视语言的力量,认识到语言是促进市场共识形成的主要驱动力;知道人们什么时候正在被共识(关注故事跟事实的偏离程度);利用共识,在市场中“趋利避害”;尊重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轻易“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