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蛤蟆的油》 南风解读

《蛤蟆的油》| 南风解读

关于作者

黑泽明,日本电影大师。26岁踏入电影圈,32岁第一次独立编剧执导电影《姿三四郎》就造成轰动。在漫长的电影生涯中,由他担任编剧并导演的享誉世界影坛的名片佳作有《罗生门》《七武士》《天国与地狱》《用心棒》《影武者》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诸多国际大奖。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大导演都是黑泽明的狂热影迷,斯皮尔伯格评价他是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据说,马尔克斯没有授权拍摄自己最钟爱的《百年孤独》,是因为黑泽明的逝世让他错过了唯一能把这部书拍成电影的导演。在中国,黑泽明也同样影响很大,徐克就是因为看了他的电影才走上导演之路的。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黑泽明68岁时写的自传,他在书中回忆了自己从一岁到拍完《罗生门》为止的40年间的人生经历。在自传里,黑泽明讲述了亲人、前辈老师、工作伙伴对他成长的影响,回忆了他亲身经历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圈,以及拍摄《姿三四郎》《罗生门》《泥醉天使》等电影的幕后故事。黑泽明用一个个独立成章的小剧场式的回忆,缓缓地为读者放映了一部时间跨度长达40年的“纪录片”。

核心内容

这本书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黑泽明用他踏入电影圈、走上导演之路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被身边的人和事不断影响的结果;二是黑泽明以他自己不服输的坚强性格为例,强调了这世上大部分的人既不是强者也不是弱者,对生活不示弱,通过不懈努力就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三是黑泽明认为人心复杂,就像《罗生门》里演的那样不可捉摸,而对人心的体验与思考都被他带入了电影中,成就了电影的精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蛤蟆的油》。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5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是如何炼成的。

这本书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1978年写的自传。黑泽明是享誉世界影坛的大师级人物,他一生中执导了许多名垂影史的佳作,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银狮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个人被授予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金狮奖终身成就奖,是亚洲电影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从三十二岁独立执导电影《姿三四郎》就获得轰动开始,一直到八十八岁去世为止,黑泽明的一生就是一个电影传奇。

那么,说到这本书,大家可能都会好奇它的名字,为什么会叫作《蛤蟆的油》呢?这其实是一个日本的传说,是讲日本有种多长了几条腿的丑蛤蟆,人们抓到它以后,如果把它放到镜子前面,它看见自己的丑样子就会惊出一身油,就好像我们人惊出一身冷汗一样。

因此,这个书名实际上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黑泽明的自谦,他把在他自己看来并不伟大,甚至有些很不堪的经历放在读者面前,像照镜子一样,接受读者的审视;另一方面呢,又隐含着他的一种希望,就是读者能从他的经历中有所受益,因为在那个传说中,这种蛤蟆的油,是有治烧伤烫伤的疗效的。

在出这本书的时候,黑泽明已经68岁了,但他在书中却只写了自己前40年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到的黑泽明,是拍了《罗生门》的黑泽明,而不是那个后来又拍了《七武士》的黑泽明。至于黑泽明为何对自己40岁到68岁之间的经历在自传中只字不提,或许我们可以从其他人写的一些关于黑泽明的书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比如从《罗生门》开始,几乎参与了黑泽明此后所有电影制作的野上照代所写的《等云到》,还有黑泽明的御用编剧桥本忍写的《复眼的影像》等。

在自传里,黑泽明讲述了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对他成长的影响,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圈,黑泽明用一个一个的回忆片断,好像小剧场一样,为我们放映了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的纪录片。

在黑泽明的回忆里,关于人性的命题是他从小到大一直在思考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和事业。在书里,黑泽明感慨说人心是最不可捉摸的。我们常说想要透彻了解一个人,察其言、观其行,而后知其善恶。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通过看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差不多也就能分辨出来了。但是黑泽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反复强调了一点,就是当一个人谈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可千万别轻易相信他的话,因为人在公开场合,在公众面前,总是会去美化自己,而这种美化又往往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这一点在《道德动物》这本介绍进化心理学的书中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听众可以去听听这本书。

我们都知道,黑泽明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这个人牛到什么程度呢,他在日本国内有一段时间曾经陷入低谷,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出资让他拍电影,这个时候,有两个美国人为他拉来了赞助,还不远万里跑到日本,跟追星族一样去探班他的片场。这两个人一个叫乔治·卢卡斯,一个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前者拍过《星球大战》,后者拍过《教父》,而他们拉来投资帮助黑泽明拍成的这部电影就是《影武者》。

黑泽明不仅有非凡的导演才能,还是个很出色的编剧,没当导演的时候,单靠写剧本就赚了不少钱,据他自己说这些钱都被用来喝酒了。他执导的大部分电影,都是由他编剧的,加上他喜欢改编莎士比亚的作品,所以,斯皮尔伯格评价他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据说,马尔克斯没有授权拍摄自己最钟爱的《百年孤独》,是因为黑泽明的逝世,他认为黑泽明是唯一能把这部书拍成电影的导演。

在中国,黑泽明的影响同样很大,吴宇森、杜琪峰都曾表示黑泽明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导演,而徐克更是因为看了他的《用心棒》才产生了当导演的想法。所以有不少研究黑泽明、回忆黑泽明的书,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等云到》、《复眼的影像》等,但他自己一辈子就写了这么一部自传。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重点是,黑泽明是如何踏上电影导演之路的;第二个重点是,黑泽明钢铁般坚毅的性格是如何炼成的;第三个重点是,介绍黑泽明的经典作品《罗生门》,以及这部电影反映出的黑泽明对人心的态度。

好,我们就先来看看黑泽明是如何踏上电影导演之路的。

在这本书里,黑泽明从一岁的回忆开始写起。一般人的记事年龄可能也就是五六岁左右,但是黑泽明在书里一开篇就提起了自己一岁时踢翻了澡盆,看见屋顶上的灯光,这是黑泽明对光与影的最早印象。由此开始,黑泽明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讲述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老师、家人对他进入电影这个行当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在学生时代,黑泽明遇到了引导他走上美术之路的老师立川精治。黑泽明在三年级之前是一个发育有点晚的孩子,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上,都显得比同龄人要慢一拍,但是在立川老师的赏识教育下,黑泽明似乎突然就开了窍。在美术课上,这位老师从不限制学生,总让大家随心所欲地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很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黑泽明常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因此喜爱上了美术,并且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学习,从一个开窍晚的后进生成长为了班长。而绘画这项爱好和技能,后来一直影响着黑泽明的电影生涯。

比如,黑泽明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剧本的背面画分镜头图,他认为,把镜头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指导拍摄。现在我们在网上还能看到这些他手绘的图片。事实上,在黑泽明没有下决心从事电影事业之前,他的愿望就是成为像塞尚、梵高一样的画家。

虽然黑泽明的电影理想直到成年以后才逐渐形成,但由于家庭的关系,他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电影。父亲、哥哥姐姐们经常带他去看电影。对于还是个孩子的黑泽明来说,那些会动的画面,让他或哭或笑,有兴奋有刺激,改变了平淡的生活。

黑泽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是一部武打片,此后,黑泽明还拍摄了《七武士》、《影武者》等与日本武道相关的电影,这种武道情结在黑泽明小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黑泽明的父亲是个军人,也是一名颇具传统武士精神的人,就像很多日本电影里的情节,在黑泽明的记忆中,他的父亲常常跪坐在壁龛前摆弄着武士刀。黑泽明家里的规矩非常严格,有一回,因为黑泽明的母亲在上菜的时候,把鱼的方向放错了,惹得父亲大发雷霆,训斥说这是给切腹自尽的人上菜的摆法,这种对仪式感的注重,给黑泽明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日本人的个性,在一本很有名的叫做《菊与刀》的书里有这样的观察,就是说日本人喜欢武力而又爱美,既保守又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而在父亲对黑泽明的教育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矛盾。

一方面,父亲不满意少年黑泽明的性格,强制他每天早上去学校前先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去道场练习剑道,这段记忆在日后成了他创作的素材。比如在和小伙伴们打架中跑丢了剑道服和脚上穿的木屐的桥段,就被他放到了《姿三四郎》里;另一方面,父亲也经常在闲暇时带黑泽明去看电影,教他学习传统书法。黑泽明说,在那个年代,人们通常认为看电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父亲虽然是个很传统的人,却认为电影这种新事物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黑泽明中学毕业后,正赶上日本经济社会各种不景气,他也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于是开始疯狂看书。用他的话说,碰到什么就读什么,连走路也在看书。除了大量阅读国内外文学作品,他还常去交响乐团看排练听音乐,去小剧场看戏,还有就是看电影,在自传中,他列举了自己从九岁到十九岁的这十年间看过的能记得名字的电影,就有将近一百部之多,要知道第一部有声电影要到1928年才诞生,在黑泽明的青少年时代,电影行业并不像现在这样高产,所以,在黑泽明的回忆中,他青少年时代看过的全是名垂电影史的名作。

从中学毕业后,差不多有七年的时间,虽然并没有起过干电影这一行的念头,但是黑泽明却在坚持画画之外,疯狂地学习文学、传统曲艺、西方音乐和电影等各方面的知识,他对徘句、能乐这些体现了日式审美的传统文化也非常喜爱,他说自己从中获得了一种文化自信。在拍《姿三四郎》的时候,他让三四郎在受到训斥后跳进莲花池中待了一夜,听到了莲花开放的美妙声音。这个很有意境的场景设计却被一位导演一板一眼地挑刺说莲花开放时是没有声音的。对此,黑泽明用日本著名徘句大师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本安静,青蛙入水始有声”来反驳说,读完这首徘句后,认为青蛙入水有声音这件事很正常的人是欣赏不了徘句的,同理,较真莲花开放有没有声音的人也是不懂得电影艺术的。

黑泽明与电影结缘,有一个人起的作用很重要,就是他的哥哥。在黑泽明眼里,哥哥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在电影方面的造诣很高,黑泽明在青少年时期看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哥哥推荐的,黑泽明甚至认为如果哥哥从事电影事业的话,会比他成就更高,可惜的是,他哥哥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就自杀了。

在黑泽明对未来陷入迷茫的时候,他在哥哥那里借住了一段时间,当时他哥哥在影院担任解说工作,邻居大部分也是在影院、剧场打工,因此这些人会私下搞一些演出票,然后再低价卖出去,借助这种便利,黑泽明白天晚上都泡在剧场或者影院里,这段生活经历让他接触到了落语、讲谈等传统曲艺表演技巧,虽然黑泽明当时只是抱着随便欣赏的态度,但回想起来,他认为这段经历对自己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哥哥去世后,黑泽明意识到自己应当承担起一个儿子的责任,找份工作让父母安心,父亲却安慰他说不要着急,顺其自然。机会果然来了,黑泽明看到了 P·C·L 制片厂招聘副导演的广告,这个制片厂就是日本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应聘,在从500位报名者中只选5位的激烈竞争中,黑泽明通过论文、写剧本、面试三个环节的考试,被成功地录用了。

事后黑泽明才知道,当时招聘对学历是有要求的,其他四个人都是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只有他是因为经历奇奇怪怪才被录取的。这个时候,黑泽明已经26岁了。

在踏入电影界后,黑泽明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就是导演山本嘉次郎,山本导演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编剧、如何剪辑,传授他各种艺术知识,同时包容他暴躁的个性,而对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黑泽明,山本导演却谦虚而幽默地公开表示他只教会了黑泽明喝酒。

黑泽明在自传中动情地回忆了自己在完成《姿三四郎》的剧本后,请山本导演指导的事。当时山本导演正在拍摄一部电影,忙到深夜才结束,但是仍然拿出黑泽明的剧本细心研读,透过门缝看到这一幕的黑泽明非常感动。从山本导演那里,黑泽明说他学到了如何对待演员的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是要认识到演员是不能客观地观察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第二是在表演的时候,演员应当先有想法,然后才是动作;第三就是与演员充分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演,取得他们的充分理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电影逐步进入有声片时代,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松竹、日活,包括黑泽明所加入的东宝等大电影公司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之后,经过了战争的低迷期,到了五十年代,日本电影又进入了一次黄金发展期。

此时,黑泽明在电影界已大放光芒,而比他稍年长的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等也功成名就。小津安二郎曾用声音做比喻来评价这个时期几位著名导演的地位,他说,“导演的声音与八度是与生俱来的,成濑与我有低沉的声线,黑泽明的相对较高,表面上,沟口健二声线低,但实际上也相对较高。”小津口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四位导演,到现在仍然被视为代表日本电影最高水平的大师级人物,而黑泽明可以说是日本电影两次繁荣期的见证者和开创者。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黑泽明是如何与电影结缘并从事电影事业的。咱们来看看接下来黑泽明坚毅的性格是如何炼成的。

在世人眼中,作为大导演的黑泽明是一个性格强硬的人,据说他在片场说一不二,对演员很专制,因此,又有“黑泽天皇”的称号。

在跟随山本导演学习期间,每逢他要去别的剧组,山本导演都会反复叮嘱他控制暴脾气。但黑泽明在自传中却披露了他小时候的外号:“酥糖”。被叫做“酥糖”的黑泽明,是个爱哭、柔弱、充满了女孩子气的小男生,黑泽明说因为从小与姐姐们一起玩耍,像翻绳、丢沙包这些游戏,他长大后仍然很擅长,还在片场表演过,想象一下,身高一米八、严肃冷峻的大导演黑泽明在片场手指飞舞地翻花绳,这个场景还真是有趣呢。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据统计这场地震造成了十五万人死亡,两百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后,黑泽明的哥哥带着他去街道上到处查看,结果遍地死尸、有如地狱血海般的惨象让黑泽明惊恐不已,这次的经历让还是个孩子的黑泽明意识到,越是可怕越要征服,这也成为他对自己性格的一个主观判断。

在拍摄《泥醉天使》的时候,黑泽明因为对一个角色的理解,与编剧植草圭之助起了冲突。植草充满同情地认为剧中人物的堕落应该归罪于社会的黑暗,而黑泽明则认为即便社会有缺陷,也不应该成为为罪犯辩护的理由,因为这对那些同样深陷在悲惨社会中却没有犯罪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植草是黑泽明小学时代的好友,在黑泽明的回忆中,植草和他一样柔弱爱哭,而植草认为自己是生活在痛苦中,时时感到绝望、屈辱的人,黑泽明却是天生自信、乐观,与软弱无缘的人,因此是不能理解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那种痛苦的。

对此,黑泽明辩解说自己只是伪装成强者,和沉湎于自怜自艾的植草本质上说是一样的。但有一点不同,黑泽明说自己只是不愿示弱,不服输,因此通过不懈地努力来让自己看起来不是弱者,人非强者,但人也非弱者。比如,黑泽明认为自己是个手笨的人,连拨个电话都跟黑猩猩的姿势一样,但是在拍摄《美好星期天》时,为了教会演员指挥乐队的动作,他硬是把自己练成了指挥家,到拍摄结束时,已经能够像模像样地指挥一个乐章的演奏了。

还是在拍《泥醉天使》的时候,有一幕演员忧伤地在黑市里散步的场景,做配乐的时候,正巧黑泽明的父亲去世了,黑泽明很难过,一个人喝了点酒走在街头,突然听到一首欢快的曲子,音乐带来的反差,让黑泽明的情绪更加糟糕,但他马上想到这正是那场戏所需要的配乐,果然效果出奇地好,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连曲子的长度都和场景完全吻合。对此,黑泽明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虽然他陷入了悲伤的情绪,但导演的本能却让他下意识地计算出了曲子的长度。所以,黑泽明在自传的开篇就说到,如果把“电影”从他身上减去的话,大概他就一无所有了。

在那个年代,后期特效还没有现在这些高科技,拍外景基本是“靠天吃饭”,而黑泽明又是个特别执着的人,在拍《姿山四郎》结尾的决斗高潮戏时,为了拍出构想中大风从荒原刮过的意境,黑泽明顶着经费的压力,向公司争取到三天的拍摄时间,结果一直到最后一天才奇迹般地出现了理想中的强风与浓云,整个剧组冒着狂风连续拍摄了八九个小时。黑泽明由这段经历总结认为,严酷的外界环境会让人产生工作量变大的错觉,以后他再遇到恶劣的拍摄条件,即便觉得已经拍的差不多了,但还是会再坚持干三倍的工作量,这样他才觉得镜头够用。可以说,黑泽明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电影而生,也因为电影而强的人。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虽然黑泽明自认为是个弱者,但一直在努力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因为对电影的执着与热爱,他成为真正的强者。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黑泽明通过代表作之一《罗生门》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态度。

我们先来说一下《罗生门》,这部电影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黑泽明也凭借这部片子成为亚洲电影冲向世界的第一人。

这部电影是黑泽明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两篇小说融合改编出来的,主要讲的是一起武士被杀案发生后,目击者、受害人、凶手以及死者的鬼魂,因为每个人都隐瞒了不利于自己的事,所以在对案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的供述上完全不同,致使一个简单的凶杀案变得扑朔迷离。

“罗生门”是事件发生地的标志性建筑。在电影中,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就是“人这种生物,对着自己都不肯坦白的事儿多着呢”。这句话就像一个题眼,点出了整部电影的主旨。而经由这部电影,“罗生门”也有了指代“在复杂事件中,人们出于美化自己或者掩盖丑恶等目的各说各话,难以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难辨真假”的意思。

在这本自传中,黑泽明在多处,用了很多经历,去探讨人性的复杂。在他看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每个人在人前都有着美化修饰自己的本能。比如,《罗生门》在拍摄时,遭到出品公司一个经理的百般刁难,拍好后,又被这个人批评,说完全看不懂这个电影在说什么。但在《罗生门》获奖引发轰动后,这个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却把功劳都归到了自己身上,甚至连拍摄技巧也说成是他的创意,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幕的黑泽明感觉自己就像在看真实版的《罗生门》。

人性复杂的第二个方面是具有多面性。在他寄住在哥哥那里的时候,虽然邻居们看上去开朗有趣,但是也有着一些阴暗面,比如人前很端庄却在背后如恶鬼般折磨孩子的继母,因为受不了吵闹就用无情的嘲讽逼死人的邻居们,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被人们本能地掩盖起来但又本来就存在的生活的另一面,也就是真实的人性。

在关东大地震时,黑泽明亲眼看到了平常亲切、善良的人们在被恐怖支配后做出的许多荒唐事,比如谣传说在日本的朝鲜人借着灾后混乱到处犯罪,狂热的人群就满大街地去喊打喊杀“留胡子的人”,黑泽明的父亲因为留着大胡子也差点被拿着棍棒的人群围攻。由此,黑泽明说,他不得不去思考人们做出种种荒唐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使。

第三个方面则是人心的不可捉摸。比如,他讲到自己以结婚为目的,打算追求女演员矢口阳子,特意请了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去撮合,这位朋友满口答应,但是黑泽明和矢口阳子之间却一直没有进展,性情急躁的黑泽明忍不住下了最后通牒,谁料想,矢口阳子拿来一堆黑泽明那位朋友写给矢口阳子的信,里面全是骂黑泽明的话。而在黑泽明和矢口阳子结婚后,那位朋友居然若无其事地来拜访他们。对此,黑泽明感慨说,时隔几十年也仍然不能理解这种做法,不知道那位朋友这样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这些对人心的体验与思考都被黑泽明带入了电影中,不仅仅是《罗生门》,我们可以看到,在《丑闻》中主动提出来为蒙冤的受害人辩护,却为了筹措女儿的医药费而受贿,反而陷害受害人的律师。《七武士》中既痛恨农民软弱卑鄙,又痛恨武士带给农民痛苦,最后自己成为了第七个武士的菊千代。黑泽明甚至直接在片名中表明过观点,比如《坏蛋睡得最香》等。黑泽明的女儿黑泽和子曾回忆说:“父亲说过,导演的个性越丰富,电影就越精彩。”或许正是因为人心的五色斑斓,黑泽明的电影世界才会如此精彩。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黑泽明如何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比如他的小学老师激发了他的绘画天分,他的哥哥开启了他对电影艺术的认知,导演山本嘉次郎则提携他走上了导演的道路,而他自己青少年时期疯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绘画、曲艺,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影响了他电影的意境、审美和深度内涵;

其次,我们说到了即便是少年时期就崭露出绘画与写作天份的黑泽明,也是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磨炼成长为大师的。

最后,我们说到了人心复杂,不可捉摸。人们在公众面前的表达往往是本能地去美化自己,人面对自己的时候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坦诚。这种复杂与矛盾,被黑泽明洞察到并放到了电影里,成就了像《罗生门》这样的优秀作品。

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是一本自传,还是一本治愈系的作品,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蛤蟆的油”的意思。从黑泽明由软弱变为坚强的过程,从他坚持不懈终于成为电影大师的经历中,我们能否得到一些成功的启示和鼓励呢?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是不断地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塑造的。看似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但对于时刻本能地去丰富自己的人来说,比如像黑泽明那样,无论经历什么都是在淬炼自己。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做自己生活的有心人和掌控者,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最终会成就今天的你以及未来的你。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传的最后,黑泽明借着《罗生门》的拍摄往事,又对自己的所有回忆提出了反思,因为他认为人总是本能地去美化自己,那么,这部自传是否也或多或少地对丑陋的地方进行了伪装和美化呢?黑泽明不能肯定地回答。据说钱钟书曾经对幕名想见他的粉丝说:假如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而黑泽明则用相反的话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就是正因为人不会老实地坦白自己,往往假借他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呢,想要真实地认识一个作者,还是要到他的作品中去寻找。

所以,想要了解一个完整的黑泽明,我们恐怕还是要回到他的那些作品中,比如,在书中他提到的《姿三四郎》、《泥醉天使》、《罗生门》,还有之后所拍摄的《七武士》、《天国与地狱》、《梦》等。

撰稿:南风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