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疗效》 沐艺工作室解读
《艺术的疗效》| 沐艺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阿兰·德波顿,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著作有《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等,擅长以哲学与文艺分析来抚慰现代人焦灼不安的内心。
约翰·阿姆斯特朗,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任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著有《艺术的哲学本质》《爱的条件》以及《追寻文明》。
关于本书
《艺术的疗效》是德波顿和好朋友阿姆斯特朗共同提出的全新艺术纲领。他们主张艺术是一种心理治疗的工具,而这才是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他们呼吁按照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治疗需要来创作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以此为标准而重新设计美术馆的展品陈列方式。两位作者详细说明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如何抚慰人心、疗愈各种心理病症的。
核心内容
德波顿和阿姆斯特朗认为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供人膜拜和研究的对象,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效用的工具,可以用来治疗人们与生俱来的七大心理弱点,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虽然抬高了艺术的地位,却也导致艺术远离普通人的生活。而如果我们将艺术看作一种治疗手段,那么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美和趣味,也能给予我们指导、告诫和抚慰。总之,艺术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自身有多么伟大和美好,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英国才子阿兰·德波顿和艺术史专家约翰·阿姆斯特朗共同写作的《艺术的疗效》。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激进的艺术发展方案,认为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供人膜拜的研究对象,而是应该被当作一种工具,用来治疗人们的心理弱点,帮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阿兰·德波顿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了,这位英国著名作家出版了《幸福的建筑》等一系列书籍,每一本都很畅销。每天听本书已经解读过他的《哲学的慰藉》和《身份的焦虑》。德波顿还创办了“生活学校”和“人居建筑”等机构,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负面情绪,提升普通人的生活品位和幸福感。另一位作者约翰·阿姆斯特朗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教授,专攻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联手向我们熟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观念发起了攻击。不过,这本书讲的并不是艺术理论,作者从每一个人的感受出发,回答了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认为艺术能为人类的心理弱点提供治疗。他们还从展览、市场和生活方式的层面上,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呼吁博物馆改变陈列艺术作品的方式,让艺术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所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意义,说白了它就是在给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问题开药方。要想让“药效”发挥最大的作用,还需要给人提供真正可以体验的环境,而作者德波顿还真就把书里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2014年,他跟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一场名为“艺术是治疗”的展览,布展方式完全按照书中提出的理念进行,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展览中,德波顿完全打破既有的博物馆展览方式,不再按照历史时期或风格流派等线索来组织展品,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将它们集中呈现在不同的房间里。这些房间的主题分别代表着人类的某种情绪和问题,比如爱、悲伤、共同体和个体的关系等等。在德波顿看来,这种展览方式可以让人直接跟艺术作品产生交流和共鸣,把艺术当作工具来治疗和抚慰我们的内心。
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这份艺术发展新纲领,两位作者在《艺术的疗效》里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他们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把艺术“拉下神坛”。然后,他们提出了人性中的七个弱点,并且指出艺术有七种相应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弱点。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为了让艺术这味药的疗效更好,就得按照人的心理需求去设计艺术品的陈列方式。在这本书里,他们设置了四个虚拟的博物馆房间,分别处理爱、自然、金钱和政治这四个人类生活中最重大的主题。最后,作者明确提出:“我们应当重新去定义艺术的纲领,这个纲领不是为了某些超自然的目的,而是切实关注人类的需求。”这样看来,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治愈”,但它本身走的可不是治愈系的平和路线,相反,它非常犀利、激进,而且雄心勃勃。
这期音频我们就分两部分来讲这本书,首先,我们先说一下作者的基本观点,为什么艺术能治疗人心理的弱点,我从作者讲的七个病症中选择了两个常见的问题,遗忘和狭隘。第二,我会带你走进作者设计的虚拟博物馆中,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就重点参观一个展厅,“自然”主题下的“时间美术馆”。通过这两个部分的讲解,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艺术到底有怎样的疗效,也能获得一种特别实用的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方法。
德波顿和阿姆斯特朗明确提出艺术是治疗工具,因为他们要挑战一种在西方知识界长期占据主流的观点,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这种观点强调艺术本身就很重要,但是很难说明白为什么艺术如此重要。人们在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或者看到艺术品拍卖新闻的时候会感到疑惑,不明白眼前这些画布、颜料、石头或是青铜构成的东西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卖出令人咋舌的高价,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涌进博物馆朝圣。德波顿认为,如果我们总是用学者的眼光去研究这些艺术品的历史意义,或者仅仅是把它们奉为杰作,艺术就会离人越来越远。我们就越来越搞不明白,艺术到底有什么价值?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抛掉这些既有的观念,再去看艺术,即便没有历史赋予这些艺术品的种种意义和价值,艺术仍然是有用的。艺术其实是一种工具,它的产生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能力,治疗我们天生的心理弱点。
那作者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人类天性中的七个弱点,并且一一分析了艺术怎么就能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弱点,抚慰我们的内心。具体来说,这些弱点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容易遗忘、容易丧失希望、容易感到孤独和沮丧、容易丧失心理平衡、难以充分地认识自我、容易变得狭隘、容易变得单调麻木。在本期的解读中,我们就讲其中两个最普遍的弱点,一个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容易遗忘,另一个是对于现代人来讲最有价值的——容易变得狭隘。因为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地克服自己的局限,拓宽视野,实现心理上的成长。
我们先来说说遗忘。事实上,遗忘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因为只有适当地忘记那些沉重和痛苦的经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继续生活。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不仅容易忘记痛苦的经历,同样也容易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所以说,艺术产生的动机之一就是记住那些重要却易逝的东西。
书中讲了一个有点忧伤的故事。在温柔的夜空下,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即将分离,女孩子拿起一根炭棍,用尖端在坟墓的侧壁上画下恋人的轮廓,因为她怕自己会失去爱人,更怕自己会记不清爱人的样子。当她在人迹罕至的坟墓墙壁上画下男孩子的卷发、鼻梁、脖子和肩膀的轮廓时,她相信这些线条能够提醒自己,永远不会忘了曾经深爱过的人是什么模样。
这个故事在艺术史上非常有名,因为它经常被用来解释艺术产生的动机。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关键是要从这个故事中认识到,正因为我们善于遗忘,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善于遗忘,所以我们才需要艺术,它能帮我们留住珍爱的人和事物的记忆。这样,当我们进入博物馆,看到各种人物肖像时,我们也许就会想到,这些聘请画师为自己作画的王公贵族,是多么渴望让后人记得自己;而当我们看到画作中那些不知名的美丽女子,就会猜想:是不是某位倾慕者请人用画笔记下心上人的容颜与身姿,这样就不怕爱人的美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记忆中变得模糊不清?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其实是在邀请我们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回答“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这样一些曾经令人困惑的问题。这样一来,当我们再看到那些肖像画的时候,就不仅能够理解为什么艺术史上会产生如此大量的肖像作品,而且也能体会画像背后的那一份珍视与无奈。
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无关痛痒的史料或供人膜拜的奇迹,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生命的瞬间。我们在这些故事中体会到别人的心情,受到触动的同时也会产生共鸣、理解与同情。当我们自己面对类似情境的时候,多少能够从中得到一份抚慰并感到释怀。
接着,我们来说说艺术怎么帮助人们克服狭隘的倾向。你可能也有过这种感觉,某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其实并不觉得它有多好,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它们一点儿都不好,但是考虑到这些作品备受世人推崇,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
会有这种感觉其实很正常,因为艺术呈现的世界观是多元的,很多作品都会给欣赏者带来陌生感,甚至挑战我们的常识。如果一件艺术作品恰好唤起了私人经验中的某种负面感受,那它就会引发观看者的不安甚至焦虑。这种心理感受会让我们进入一种防御状态,对特定的艺术主题或美学风格产生反感甚至敌意。不幸的是,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和博物馆陈列忽视了欣赏者身上的这种本能感受,当专家们一致认定某位艺术家是大师、某件画作是伟大的作品时,他们甚至会把人们对于作品的敌意看作是一种陈旧、落伍、有眼无珠的误解或忽视。这种做法其实阻碍了人跟作品真正的交流,更让我们无法鉴别出这件作品真正的好处。
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三个步骤:首先,不要紧张,你对作品有任何感受都非常正常,因为这意味着你看到的这件东西打破了你的舒适区,启动了你的自我防御机制。其次,不要轻易放弃这件作品,不要急着躲开它,相反,我们可以试着和自己讨厌的作品以及艺术类型打交道,尽量去熟悉那些看起来很怪异的,甚至有挑衅意味的作品。接下来的第三步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设法找到创作这件作品的艺术家和我们自己之间,在思维和观念上的连接点,无论这种连接一开始有多么微弱或贫乏。我们可以展开回忆或是想象,从中找到能够和艺术品产生交集与共鸣的部分,即使这部分非常微小,但是只要找到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艺术品及其创作者多了一点理解,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自我边界得到了扩展。
但是做到这一点其实挺难的,因此这本书建议我们采取一些间接的方式,看一看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从中汲取经验。比如,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艺术家的例子,看他们是怎么从别人的创作中汲取养分、拓展自我的。
书中提到了毕加索重构委拉斯开兹的名画《宫娥》的例子。委拉斯开兹是17世纪的西班牙画家,被奉为巴洛克风格的大师。他创作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其中《宫娥》最为著名,因为这幅画不仅细致地描摹出人物之间的权力关系,而且还揭示了镜面反射和光线在制造影像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多艺术家和哲学家都为这幅作品着迷,其中也包括毕加索。但是,如果我们看过毕加索的作品,就会知道这种画风完全不是他的菜。恰恰相反,《宫娥》中完美展现的那些绘画规则,正是毕加索一心想要颠覆的东西。
不难想象,当毕加索遇见委拉斯开兹的这件作品,他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反感的。但是毕加索并没有因为这幅画跟自己提倡的艺术追求不同,就无视它,甚至批评它。相反,75岁的毕加索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仔细揣摩这幅画,对它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演绎,通过这种再创造的方式,不仅强化了自己的风格,也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
如果比较这两幅画,你会看到,毕加索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创造了这个主题。他保留了原画的构图与人物关系,却把其中隐含的内在结构提炼出来,把人物身上的衣裙和装饰物都还原为长方形、三角形之类的几何图形。他还改变了原作中写实风格的色彩与光线,大面积地使用自己擅长的高饱和度、高对比度的色彩和抽象化的表达,用毕加索式的自由感与孩童般的天真,改变了原作中精致华丽的贵族气息。经过这样的再创造,当一个熟悉委拉斯开兹原画的欣赏者走到毕加索的这幅《宫娥》面前时,他肯定能辨认出原作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一眼就看出,这是典型的毕加索作品。
为什么这个例子能说明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狭隘呢?我想,作者举这个例子是因为艺术家,尤其是大师,通常是自我意识最强烈、最不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所以为了不受自我的局限而日益变得狭隘,他们就特别需要去接触陌生的、有挑战性的事物,打开自己,拓展视野,并且解放思维,这样才能实现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我们在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艺术作品时,尤其是接触那些乍看起来不太舒服的作品时,其实在潜意识中,已经被挑战了。如果我们能抱着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些作品,就能够拓宽自己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变得更成熟、更包容。这也是艺术为我们治疗心理缺陷,帮助我们实现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
艺术可以治愈的心理弱点还很多种,甚至不只作者在书中所列举的这七种。作者在书中一一介绍这七种病症和艺术的疗效,就是为了向我们说明,每一种人类内心的疾病,都能在艺术中找到相应的“药”。对我们来说,不需要艺术史的知识、不需要知道它的技巧和方法,也一样可以欣赏艺术,而且有必要欣赏艺术。因为创作就是一个人在表达,欣赏就是一个人在回应,这个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可以满足我们内在的心理需求,治疗我们的心理弱点,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生活。这样,我们也能从对大师和伟大作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以一种更为真诚和实际的眼光看待艺术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的时候,面对展品和文字介绍就不需要特别困惑。而在走出博物馆、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时,也不会觉得一无所获。
这些观点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它们能否付诸实践呢?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两位作者共同设计了四个虚拟的博物馆房间,分别呈现和探讨爱情、自然、金钱和政治这四个主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在“自然”的部分,他们特别提到了一间“时间美术馆”,在第二部分我们就走进这个房间,看看艺术怎么帮助我们这些都市人克服一个最常见也最难摆脱的问题:时间给我们带来的不确定感、忧虑感甚至恐惧感。
时间对我们最公平。我们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同样的24小时,不会因为你更聪明、更富有或者更美丽而拥有更多的时间。每一个人也都会经历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生命的终结。时间对我们也最无情,因为就算人类能够不断征服空间、改变气候甚至探索宇宙,但是他们无法控制或改变时间。而与其他的生物相比,人类不仅清楚地认识到时间和生命的有限性,而且会为此感到恐惧、痛苦和困扰,他们想尽办法去回避和改变生命的必然结局,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因此,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最令人烦恼的事情不仅在于时间一刻不停地快速流逝,同时也在于清楚自己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进入那个无可避免却又无法预知的未来。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心理大概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对于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艺术同样能够给人带来帮助。书中提到了一个看起来不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发一颗糖,告诉他们可以立刻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如果等15分钟的话就能再得到一颗糖。实验结果表明,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等待15分钟并得到了第二颗糖,大部分小朋友一得到糖果就把它吃掉了。这个实验看似和艺术没什么关系,但它其实有着深刻的含义:善于等待的小朋友具有一种能力,能够把时间具象化,这样就和未来的自己有了一种现实的、亲密的关系,而不是用一种未知的、无所谓的或是恐惧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作者认为,这个心理学实验和时间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处理的是同样的主题,只不过前者针对儿童而且规模比较小,后者针对成年人并且更为普遍。但是说到底,艺术能够治疗那些无法等待15分钟的人,能够帮助我们去发展那些只有少数人天生就具备的能力,理解自己受到时间约束这个事实,并且规划自己的未来,看到未来的自我。
他们为时间美术馆设计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我们未来的样子,是画家扬·格尔萨特为一对老年夫妇所作的肖像画。在画中人那年老的面孔上,画家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有年岁、沧桑以及生活的重担,同时也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老两口之间并没有热烈的互动,却显现出一种默契和相互陪伴的踏实;对于已经逝去的青春和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们也没有表现出沮丧、抱怨、恐惧或是绝望。有趣的是,老年男子的帽子上别着一枚金色的徽章,上面描绘着一对赤裸的年轻男女,这或许代表着已经逝去的青春与欢乐,同时也暗示了现在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如果说这对老年夫妇也像今天的你我一样,享受过年轻与快乐,那么未来的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波澜不惊地迈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像一颗水晶球,通过它的魔力,你可以在想象中看见自己未来的样子。
时间美术馆的第二件作品是伊恩·汉密尔顿·芬利创作的《而我在阿卡狄亚》。这块看似简朴的石碑实际上发出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阿卡狄亚是古典世界中的理想田园,代表了自然、质朴和纯真的生活,这一点从周围的树木和秀美的风景就能看出来。但是石碑底部的铭文是拉丁文的名句“而我在阿卡狄亚”,代表着坟墓发出的声音:“我,死亡,就在这儿,在生命之间,在如诗如画的甜美生活中间”。
这件作品的含义就在于“要时时意识到终有一死的自我”。艺术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醒我们,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是在古典世界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我们身处风景如画的田园还是高楼林立的都市,当我们看到或想起这块石碑、这件作品,我们就会意识到人人都无法逃离的、必死的宿命。不过,意识到这一点并不会令我们感觉沮丧或虚无,而是由此产生更清晰的危机感和现实感,从而对于当下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应该将时间用在哪里这些最实际的问题,做出清醒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
接下来,两位作者引着我们,在虚拟的时间美术馆中看到了雅克-路易·大卫的《乞讨的贝利撒留》。从这位年轻时无比荣耀、年老后却沦为乞丐的古罗马将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时光的飞逝与世事的无常。
还有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秋日清晨的山杨》,这些秋天里的萧瑟树木提醒我们,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服从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必然规律,树是如此,人也一样。
而在日本艺术家杉本博司的《北大西洋,莫赫断崖》面前,面对苍茫无垠的大海,我们心中被唤起的不是对于宿命的恐惧,而是对于广袤自然的敬畏感,我们会由此意识到,在无尽的自然和不可逆转的时间之中,我们是如此渺小,而天地又是如此广大。
最后,在最广阔天地的另一边,我们可以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一个由数十万颗恒星组成的球状星团,看到死去的恒星在其中爆发,形成蓝色的小亮点。这幅画并不是艺术作品,但是在虚拟的时间美术馆里,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后的一瞥:经过几十亿年的聚合而缓慢形成的星体,在死亡的时刻放射出极其明亮耀眼的光芒,最终再以残留物的形式被抛回浩瀚的宇宙。
在这张照片上,我们借助科学设备,目睹了一个极为漫长的生命过程的结束,同时也看到了另一个更加漫长甚至接近无尽的时间历程的开始。通过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我们看到了宇宙当中最正常也最震撼的天文景象,认识到我们这些存在者的生命是多么渺小脆弱,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所能绽放的最耀眼光华,以及其中蕴含的尊严与悲壮。
这就是德波顿和阿姆斯特朗为我们设计的时间美术馆。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两位作者提醒我们,这个房间看起来其实没什么特别。与那些气势恢宏、高高在上的博物馆相比,这样的时间美术馆显得很普通也很日常。但是如果博物馆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艺术作品,那它带给我们这些普通欣赏者的,就不再是权威的经典作品清单,而是实实在在的治疗与帮助。因为这些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观念,在每天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我们需要这些观念的帮助并以它们作为内心的支撑。在我们遇到问题或是身处困境的时候,它们会给我们抚慰、温暖以及走出困境的启示。艺术作品通过图像来传递这些观念,而我们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欣赏、理解和共鸣来把握并获得这些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系统得到了拓展,内心的力量也随之变得强大起来。因此,艺术的确是非功利的,但它是有功效的,它的功效就是治疗。
至此,我们了解了《艺术的疗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也讲了几个具体例子,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虽然抬高了艺术的地位,却也造成了理解的偏差,让人远离了艺术的价值。作者认为,艺术是一种治疗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弱点,帮他们保存记忆、规划未来、表达情感、认识自我、拓宽视野、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恢复对于日常生活的敏感与好奇,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二,我们可以把治疗的标准作为重要参考和依据,以此来评价、订制、创作并展出艺术作品,以期让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发挥它的治疗功效。如果将艺术看作一种治疗手段,那么它能为我们带来的除了美和趣味,还有指导、告诫和抚慰。所以说,艺术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自身有多么伟大和美好,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撰稿:沐艺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校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