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艺术的价值》 邓一丁解读

《艺术的价值》| 邓一丁解读

关于作者

迈克尔·芬德利,1945年生于苏格兰,1964年来到纽约,帮助业内知名的艺术赞助人理查德·费根打理画廊生意。从业20年后,他进入英国佳士得拍卖行,担任印象派与现代艺术部总监,后又进入佳士得董事会,前后在佳士得工作16年。芬德利还曾担任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现在,他在纽约执掌拥有百年历史的阿卡维拉画廊。从业50多年来,芬德利经手无数名家名作,与安迪·沃霍尔等知名艺术家私交甚笃,还捧红了许多新锐艺术家。他也积极向公众传播艺术知识,著有《艺术的价值》《现代艺术慢慢看》,均已中译出版。

关于本书

《艺术的价值》是芬德利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他向一般的艺术爱好者普及行业知识,介绍艺术品交易行业的结构和运作规则。根据混迹收藏圈多年的经验,他也在书中讨论了艺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他分享了关于艺术最本质的审美价值的看法,并向读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艺术。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艺术品为什么会具有商业价值?塑造这种商业价值的因素都有哪些?

第二部分,艺术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收藏家如何分享藏品带来的荣耀?艺术品如何塑造出独特的社交空间?

第三部分,怎样欣赏艺术才能获得更纯粹的审美体验?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请别错过。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艺术的价值》。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是三个词:“金钱、社会、美”。作者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讨论艺术的价值的。

“金钱、社会、美”,这三个词听起来还是有点抽象。没关系,先听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本书的作者编出来的,听起来可能有点荒唐。

话说,有一天,你下班回家,在路上,碰到了一个精灵。没错,一个精灵,就是童话故事里专门给人实现愿望的那种精灵。精灵对你说:“我可以送你一件艺术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品,你随便挑。”

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了。一幅《蒙娜丽莎》总够你实现财务自由了吧。你正要开口呢,精灵又说话了,他说:“别着急,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我送你的这件艺术品,你不能卖,也不能用任何方式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一分钱都不能挣。”

你听到这儿是不是心里凉了半截?这还没完呢,精灵接着说:“我还有第二个条件,你不能向任何人展示这件艺术品,也不能和任何人说起它。”

好了,话说到这儿,你还会想要精灵送你的这件艺术品吗?如果还想要,你打算拿这件艺术品做点什么呢?

这些问题先搁在这儿,听完书,你可以再回来想一想。我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向你说明,艺术的价值,在“金钱、社会、美”这三个层面上,分别指的是什么。金钱,指的当然是艺术的商业价值,也就是艺术品在市场上流通的价值。社会,指的是艺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价值。所谓的社会生活,就是精灵提到的:和人谈论艺术品,或者用艺术品来彰显你的社会地位。在刚才的故事里,精灵先是取消了艺术的商业价值,接着又取消了艺术的社会价值,剩下的就是艺术最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

今天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艺术的这三种价值。书的作者名叫迈克尔·芬德利。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艺术品商人。芬德利曾经做过英国佳士得拍卖行的部门总监,后来还进了佳士得的董事会。他还担任过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的主席。我查了一下,这个协会在艺术品交易行业的地位是很高的。由这个协会培养的评估师可以评估艺术品的价值。这种估值在西方的艺术市场上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威性很高。芬德利能做到这个协会的主席,可以说,已经是行业内制定游戏规则的顶级玩家了。芬德利现在在纽约经营着一家画廊。这家画廊拥有百年历史,也是西方艺术市场的一个标杆。

《艺术的价值》这本书出版于2012年。这一年,芬德利已经67岁了。作为圈内的老手,芬德利经手过无数名家的作品,非常熟悉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则。他还常年混迹于艺术家和收藏家的社交圈子,了解艺术品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这些经历构成了他对艺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不过,芬德利最看重的还是艺术最本质的审美价值。在这本书里,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了一套欣赏艺术的方法。假如你觉得艺术品交易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那听听行家欣赏艺术品的方法,下次再去博物馆的时候,你可能会有新鲜的体验。

接下来,我就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我们来说一说,艺术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现在我们开始。

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艺术的商业价值。

艺术的商业价值是怎么来的呢?芬德利认为,艺术的商业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共识。这个逻辑有点像货币。一张一百块钱的人民币值一百块钱,这是因为大家都信任这张钱币背后的货币体系。换句话说,大家对这张钱币的价值有共识。艺术品具有商业价值,靠的也是这样的共识。一张毕加索的画价值上千万,这是因为大家对“毕加索”这个名字有共识。有人说,我家小孩也能画出这样的画,怎么不能卖钱呢?当然是因为共识还没有形成。

那么,在共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艺术品还具有商业价值吗?这种商业价值该怎么衡量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去看一看,在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件作品,是怎么定价的。

这种情况,芬德利见得太多了。作为艺术品经销商,他经手过很多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他还会和这些艺术家一起,给作品定价。当一个艺术家还没有闯出名头的时候,他/她的作品要怎么定价呢?芬德利说,首先要看尺寸。一般来说,作品越大越值钱。当然,也不能大过头了。要是作品太大,私人住宅里放不下,只能放进办公楼或者商场里,就会劝退很多买家。作品的价格也只好定得低一些。除了尺寸,作品的材质也会影响定价。这也很容易理解。艺术家制作了一尊铜像,他/她得给负责铸造的工厂付工钱。这些材料和工艺上的成本当然也会算进作品的价格里。作品的材质影响定价,还有另一个理由。这就是材质会影响作品的耐久度。一般来说,画在画布上的画比画在纸上的画卖得更贵;油画、水彩画比铅笔画卖得更贵。这都是因为人们更愿意买那些容易保存的艺术品。

你听了这些定价的门道儿,有什么感受呢?你有没有觉得,给艺术品定价,其实和给一般的制成品定价,也差不多?没错。剥掉了共识,艺术品就显出了制成品的本质。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也就只剩尺寸、材质、耐久度,这些基本的物理属性了。在市场还没有对某个艺术家形成共识的时候,他/她的作品就是这样“论尺卖,论斤称”,价格也就不会像拍卖会上那样高得吓人。1968年,芬德利经营的画廊里有幅新锐艺术家的画,标价1200美元。价标得高了,半年时间,连个问的人都没有。等到2007年,这位当年的新锐艺术家已经成了业内公认的大佬。同一幅画在拍卖会上,拍出了440万美元的高价。你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真正给一件艺术品带来商业价值的,是市场的共识。

那市场的共识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芬德利认为,塑造共识的主要是三股力量:供给、营销、需求。说得再具体一点:艺术家、经销商、收藏家,这三类人共同决定了艺术的商业价值。

我们先说艺术家。艺术家要怎么决定艺术的商业价值呢?换句话说,艺术家要怎么让市场认可自己的作品呢?在芬德利看来,这要靠高超的社交技巧。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艺术家好像都淡泊名利,离群索居,一心只想着超越现实的艺术。但其实,很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都是社交高手。他们积极地拥抱市场,非常懂得怎么把自己的作品卖给有钱人。莫奈、毕加索,还有著名的现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都是这样的例子。

芬德利在书里还提到一位英国的雕塑家。他住在偏僻的乡下,用铜和大理石制作大型的抽象雕塑。这些雕塑就摆放在野地里。每当有收藏家前来拜访,这位雕塑家会先请客人吃一顿地道的英式田园餐,然后带他们到野地里散步。一边走,一边欣赏雕塑。一天下来,这些来访的人都被雕塑家的谈吐迷住了。他们不仅愿意掏钱买雕塑家的作品,而且买下来以后还感恩戴德,觉得是雕塑家忍痛割爱,把他最好的作品卖给了自己。芬德利说,这个故事,他听不同的买家说了不下五次。这么看来,这位雕塑家真是一位销售的行家。用互联网行业的话说,他的产品思维很强,既能准确地拿捏访客的体验,又能稳定地控制聊天的品质,难怪人们买他的作品。

关于艺术家如何影响艺术的商业价值,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得到听书”还解读过一本书,叫《艺术世界中的七天》,里面详细讲了艺术家怎么获得市场的认可。感兴趣的话,你不妨找来听一听。现在我们再来说,影响艺术商业价值的第二股力量,经销商。

芬德利本人就是个经销商,而且,还是经销商里的行家。不过,他在《艺术的价值》这本书里,并没有过多地谈到经销商做生意的技巧。毕竟,这是一本写给一般艺术爱好者的书。在这本书里,芬德利只是提醒读者,假如你看上了一件艺术作品,想把它买下来,那你和经销商讨价还价的时候,最好是留意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就是艺术作品的稀缺度。

所谓物以稀为贵,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只要开始在市场上流通,作品的商业价值就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经销商当然希望自己经手的艺术品卖得越贵越好。所以他们和买家谈价钱的时候,都会强调艺术品的稀缺度。没有哪个经销商会跟买家说:“像这样的画,在画家的画室里都堆成山了,您别急,慢慢挑。”他们只会说:“这个画家出活儿很慢,我也不知道他/她以后还会不会画这样的画了。但要说之前卖掉的那几幅,买主可都是大牌的博物馆和收藏家。”话里话外就是这么个意思:别嫌贵,赶紧买,你不买,等着买的人还多着呢。

那经销商说的这些话靠谱吗?芬德利干了几十年的经销商,他说了句大实话:不见得。艺术家将来会不会出类似的作品,谁也说不准。很多艺术家年轻的时候出了一系列作品,很受市场的欢迎。等到他们上了岁数,不管是因为怀旧,还是因为囊中羞涩,他们很可能会再做一遍年轻时候热门的主题。至于艺术品在当前市场上的稀缺度,芬德利也建议买家,别光听经销商的说法,更靠谱的做法,是去参考艺术家的鉴赏全集。

所谓的鉴赏全集,就是把一位艺术家历年的作品都拍照,编进一个图集里,收录的作品越全越好。每张作品的照片旁边还会标上作品的尺寸、创作的年份、从前成交的价格,以及历任收藏者的名单。懂行的收藏家会根据这些信息推测艺术品出现在市场上的概率和价格。这就来到比较专业的领域了。好的鉴赏全集能给专业人士提供详细、可靠的信息。这样的全集,本身的价格就很贵。目前市面上最好的毕加索全集,一套的价格就超过5万美元。

刚才我们说的是,经销商怎么影响艺术品的商业价值。经销商最常用的手段是强调艺术品的稀缺度。而比较专业、理智的买家会关注艺术家的鉴赏全集。说完了艺术家和经销商,我们再来说说影响艺术商业价值的第三股力量,收藏家。

不管艺术家和经销商怎么费尽心机地鼓吹作品的价值,真正掏钱的还是收藏家。艺术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拍卖会上那一锤定音的成交价决定的。很多买家不看鉴赏全集,也不听经销商的话。他们只认收藏界的大佬花多少钱,买谁的作品。2006年,有位大收藏家花1.35亿美元买了一幅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画。从这以后,整个市场掀起了一股奥地利艺术的热潮。这位画家的名字你未必听过,但你很可能见过他最有名的一幅画,叫《吻》,亲吻的吻。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这幅画的照片,方便看手机的时候,你可以点进文稿里看一看。这幅画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传播,除了作品本身确实好看,也是因为收藏家的大手笔炒热了克里姆特这位画家的市场。

艺术家、经销商、收藏家,这三股力量共同创造了艺术的商业价值。当然,除了这三股最主要的力量,艺术市场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比如,策展人、拍卖师、鉴定师,收藏艺术品的画廊和博物馆,以及做艺术品投资的银行和企业。这所有的因素都在塑造艺术的市场共识。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的制成品,靠的就是这样的共识。

艺术品有了商业价值,艺术家就有了养活自己的途径。这当然是件好事。因为创作艺术品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顶上有幅壮美的壁画。看到这幅壁画的人可能很少有人想过,当年米开朗琪罗为了画这幅画,得仰面朝天躺在脚手架上,日复一日,躺了四年。创作艺术品,靠的不只是脑子里的创意,还得付出艰苦的体力劳动。现在有了繁荣的艺术市场,艺术家们终于能喘口气,过上舒服的日子了。

不过,艺术的商业价值也带来了一些怪现象。很多收藏家根本不在乎艺术品本身,买了艺术品就收进阴暗的仓库里,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卖出去。他们在乎的只是艺术品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有些现代艺术家觉得这事儿很荒唐。他们专门创作了一些开玩笑的作品。有个艺术家签了一张10块钱的支票,然后跟人们说,这是他最新创作的艺术品,转手就以20块钱的价格把这张支票卖出去了。另一位艺术家画了一幅水彩画,画面上只有一行字,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标价:“132美元”。画家在这幅画上签了名,写上日期,还按了个手印,证明这幅画真是自己的作品,然后就按132美元的价格把画卖掉了,就像签了一张132美元的支票一样。还有更有意思的,这位艺术家又画了一幅画,确切地说,是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写了几个字,写的是:“一打鸡蛋”。然后艺术家真的就拿这幅画换了一打鸡蛋。

你看懂这些艺术家的玩法了吗?他们是在艺术品和钱之间直接画了个等号。只要有艺术家的声望背书,一件作品想开多少价,就开多少价,至于作品的内容,完全不重要。当然,这些艺术家是在讽刺这种现象。他们是想用这些作品提醒人们,除了钱,艺术还有别的价值。

什么价值呢?在《艺术的价值》这本书里,作者芬德利还谈到了艺术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艺术在人的社会生活里发挥的作用。

艺术在人的社会生活里有什么作用呢?最简单、最直接的作用是炫耀。很多买家会把新买来的艺术品放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上,为它开一场宴会。更大手笔的收藏家会办一家私人博物馆,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分享艺术品带来的荣耀。即便收藏家自己不喜欢炫耀,他/她的名字也会留在拍卖行的艺术品图录里。图录的编辑会为他/她写几句话,夸他/她的眼光好,知识渊博。你可能觉得,这些事情很无聊,跟艺术本身的关系也不大。但其实,这些围绕艺术品发生的社交活动对艺术市场的价值是很大的。还记得我们第一部分的结论吗?艺术的商业价值,本质上是艺术家、经销商和收藏家之间的一种共识。共识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在这些社交活动里形成的。

不过,说到艺术的社会价值,芬德利最想告诉读者的还不是这些。在他看来,艺术的社会价值,在更本质的意义上,是搭建一种讨论艺术的社交空间。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芬德利在书里举了个例子。在1960年代,美国有两位企业家,两个人是好朋友,一个叫哈里,另一个叫约翰。哈里非常喜欢艺术,还喜欢和人分享。而约翰对艺术完全不感冒。哈里想让约翰对艺术感兴趣,就把自己收藏的一组油画寄给了约翰的公司。过了一阵子,哈里来到约翰的公司,发现自己寄来的画还堆在走廊里,包裹都没拆开。显然,约翰根本就没把那些画当回事。哈里二话不说,当即就拆开包裹,把画挂在了约翰公司的员工餐厅里。接下来,事情就有意思了。人们都围过来讨论这些画,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看不懂,有人看了觉得很高兴,每一个人都开口表达自己的看法。公司里的气氛一下子就热起来了。这个故事是多年以后约翰亲口告诉芬德利的。这时候,约翰已经成了当代艺术的狂热爱好者。

你看,在这个故事里,艺术品的社会价值就不在于炫耀。约翰当年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画的作者是谁,值多少钱。那些画真正的社会价值,在于它们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交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对艺术品,人们交流的都是感官上的体验和有趣的联想。芬德利认为,对于想要好好欣赏艺术的人来说,这样的社交空间是非常可贵的。

为什么芬德利这么看重社交空间呢?这就要说到艺术最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了。

跟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比起来,艺术的审美价值最抽象,最难定义。芬德利也认为,要想说清楚艺术的审美价值,语言帮不上多少忙。不过,在书里,他还是引用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是音乐家伯恩斯坦说的。他说:“(音乐)可以命名不可名的,沟通不可知的。”第二句话是文学家卡夫卡说的。他说:“(文学)应该是破除我们内心冰封之海的斧头。”在芬德利看来,这两句话用来描述艺术的审美价值,同样恰当。前一句话说的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超越了语言可以表达的范畴;后一句话说的是,艺术的审美体验可以激活人内心的感受。

我们刚才说到,芬德利很看重人们围绕一件艺术品进行的交流。可是,既然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没法用语言描述,交流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交流的意义不在于把艺术的美定义清楚,而在于分享审美体验。面对一件好的艺术品,你心里可能会感到快乐、平和、困惑、哀伤、恐惧、振奋,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都是审美体验的一部分。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和一起欣赏艺术的人分享,这可以印证你的感受,或者,帮你打开看待艺术的另一种视角。你要是不这么做,哪怕艺术这把“斧头”劈开了你内心的“冰封之海”,谁又会知道你心中的波涛汹涌呢?和人分享审美体验,这可以激发你对艺术的兴趣,长期这样做,还能养成你欣赏艺术的独到眼光。

有一次,在画廊里,芬德利看到一位老师带着十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坐在一幅油画前面。老师并没有在讲解油画的作者和历史背景这些信息。她只是问了孩子们几个简单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它看起来像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讨论。芬德利也很高兴。他相信,这些孩子的艺术启蒙是成功的,他们会因为那一天的经历而喜欢艺术。下次去逛美术馆的时候,你不妨找几个朋友一起去,找一件艺术品,拿这几个问题问问他们,也问问你自己。

这是芬德利给读者的第一条建议:欣赏艺术的时候,最好是和人聊一聊你的审美体验。

芬德利给读者的第二条建议,有点反常识。他说,逛美术馆的时候,别听语言导览。

我们今天逛美术馆,都喜欢租一台语音导览,或者在手机上找一些相关的音频,一边听,一边看。在这类音频里,专业人士会为我们讲解作品的相关信息:作者是谁?为什么创作?创作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作品的风格在艺术史上叫什么?作品的细节有什么象征意义?听完这些信息,我们就感觉收获满满,点点头,走向下一件有音频讲解的艺术品。

对这种逛美术馆的方法,芬德利相当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欣赏艺术品最重要的,是唤起审美体验。但是人们沉浸在这些音频里,根本没心思好好地看,好好地感受。关于作品的信息完全取代了作品本身。这就舍本逐末了。可是,艺术,尤其是现当代的艺术,往往很抽象。不了解音频里的信息,看不懂作品,该怎么办呢?在芬德利看来,“看不懂作品”,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因为你根本不需要看懂。欣赏艺术不是玩解谜游戏。艺术品不是谜面,你也不需要音频里的引导才能猜出谜底。你只需要诚实地面对一件艺术品,留心自己的感受。听音乐的时候,你不需要专业的乐理知识,也不需要琢磨作曲家的意图,就可以感受到乐曲给你带来的震撼。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一样可以做到。芬德利说,在艺术品面前,“无知”的人是有福的。

最后,芬德利给读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盯着一件艺术品,看久一点。看多久呢?像看一部电影,甚至是看一本书那么久。美术馆里展出的艺术品实在是太多了。参观的人有个常见的心态,就是想把展品看完。要想看完,每件展品都只能走马观花,看个几十秒钟。芬德利觉得这样很遗憾,因为这种看展的方法不能让你获得任何真正的审美体验。所以,他建议读者下次看展的时候,挑一件喜欢的艺术品,强迫自己看上一个钟头。最初的十几分钟,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熬。别着急,耐着性子看下去。看到二十几分钟的时候,你可能会获得这样一种体验:不管你以前对这件艺术品的了解有多少,你对它的印象是什么,现在,你实际看到的东西都会渐渐取代你从前以为的东西。你开始在感官上和这件艺术品建立连接。等到过了四十分钟,你很可能已经被这件艺术品深深吸引,忘记了时间。

芬德利说的这种体验,我曾经有过一次,想来也挺幸运的。几年前,我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参观一所美术馆。馆里展出的是超现实主义大师勒内·马格利特的作品。你很可能见过马格利特最有名的那幅画,画的是一个穿风衣、戴礼帽的男人,脸前面挡着一只青苹果。不过我要说的不是那幅。那次看展的时候,美术馆里的说明文字都是法文。我基本看不懂,索性就专心看画。有一幅画,我盯着看了很久。画面上是一所房子,周围是树林。房子前面亮着一盏灯,和看画的人中间隔着一片水域。那幅画有个古怪的地方:天空是白天,但近处的景象却像是黑夜。我刚开始还在琢磨,马格利特这么画是什么意思呢?可是看到后来,我完全不在乎画家的意图了。我只是感觉,画面里的黑夜已经把我环抱起来,有一种兴奋感,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发生。那种感觉真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后来,我甚至梦到过画面里的场景。那幅画的照片我放在文稿里了,不知道你看到会是什么感受。下次去看展的时候,你也不妨试试,找一件你喜欢的艺术品,盯着看一阵子,看久一点。你可能会觉得很惊喜。

《艺术的价值》这本书,我的解读就到这里。在这本书里,作者芬德利谈到了艺术在三个层面上的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商业价值,本质上是供给、营销、需求,这三股力量共同塑造出来的共识。艺术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品能够形成独特的社交空间。而艺术最本质的审美价值,虽然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但通过交流感受,隔绝信息的干扰,长久地欣赏一件艺术品,你或许能够获得更纯粹的审美体验。

在本期音频的结尾,我想再和你分享一个《艺术的价值》这本书里的小故事。

1967年,芬德利帮一位委托人买下了一幅毕加索的名画。这位委托人是位女性,还很年轻。她并不是个资深的收藏家。她只是小时候在一本画册里看到过这幅画的插图,当时就爱上了它。后来,她继承了很大一笔遗产,就用这笔钱把这幅画买下来了。从此以后,这位买家和她心爱的名画朝夕相伴,一起住在乡下的一座农场里。她家的邻居根本不知道这幅画是毕加索的真迹。这样一来,画倒是很安全。多年以后,这位买家又把这幅画卖了出去,卖价远高于她当年支付的价格。

我真羡慕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她可能代表了人和艺术相处的最理想的模式。一个真心喜爱艺术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艺术品。她没有刻意炫耀,也因此避免了社交场上的压力。她只是愉快地和艺术品相处,最后,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还记得我们开头讲的那个艺术精灵的故事吗?假如你既不能从艺术品上谋求经济利益,又不能用它来获得社交上的满足,你还会想要拥有一件艺术品吗?你会选哪一件艺术品?打算怎么和它相处呢?期待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喜欢艺术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艺术的商业价值,本质上是由艺术家、经销商、收藏家这三方力量凝聚的共识。

2.  艺术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品能够形成独特的社交空间。

3.  艺术的审美价值难以定义,但审美体验可以分享。另外,隔绝不必要的信息,长久地欣赏一件艺术品,能帮你获得更纯粹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