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 张小玉解读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 张小玉解读
关于作者
弗朗索瓦芭布·高尔,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和卢浮宫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专家,法国“如何欣赏画作协会”(CORETA)创始人。虽然是艺术科班出身,但是她并不迷信精英主义,作为一位艺术普及者,她的作品不仅受到大众的热捧,而且也被国内的美院教授誉为“家长和孩子们接近经典的好读物”。既不是纯聊八卦讲故事,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艺术授课,作者在艺术普及上找到了一种很棒的平衡。
关于本书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法文原版一经推出便收获好评无数,而中文版被很多人认为是一本能让家长和孩子同时寻找到艺术乐趣的好书。相对于很多大部头作品,这本书可以说是薄薄一册了,但是它解答了艺术入门者最容易困惑的问题,分类罗列了绘画欣赏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讲解几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普罗大众学会了更有趣和更高效地看懂一幅画的方法,而且,书中还专门给我们提供了20世纪之后的现代艺术欣赏方法,拆穿了这些让大众格外费解的艺术套路,是一本难能可贵的艺术普及书。
核心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了三个步骤,轻松愉快地带领读者进入艺术欣赏的大门:首先,引导大众调整状态、循序渐进,奠定欣赏绘画的良好开端;其次,选择大家最容易困惑和感兴趣的画家和作品的相关问题,进行精炼解答,并普及一些基础的绘画常识,为欣赏一幅画做好功课;最后,通过对几幅经典作品的讲解,在实战中体验看懂一幅画的乐趣。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解读的这本书叫做《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欣赏西方绘画的很好的入门书。它的法文原版一经推出就很受欢迎,中文版也被国内几大美院教授誉为“家长和孩子们接近经典的好读物”。这本书一共185页,我会用大概23分钟的时间,说说书中所介绍的西方绘画欣赏的方法与基础知识,给大家提供一幅画的“欣赏说明书”。
说到艺术欣赏,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想要去博物馆现场体验一下艺术的魅力,结果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地看完,觉得好像什么也没记住;面对眼前的一幅画,要么觉得“嗯,挺好看的”,或者“这画的是什么呀?看不懂”。除此之外好像也看不出什么。其实,艺术欣赏这件事啊,是有套路的,只要我们能够真诚地面对一幅作品、掌握这本书提供给大家的一些小窍门,就可以拆穿这些眼花缭乱、看似神秘的西洋镜,愉快地欣赏一幅画了!
在不懂艺术的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画常常会有障碍心理,因为总有专家一上来就给我们讲艺术技法、艺术风格和艺术象征,把一幅画说得技巧超群、充满情感、富有哲理,哪怕它上面只有一个向日葵。同时还不忘告诉我们,这幅寥寥几笔的向日葵,可是卖出了天价的哟!结果,还没等我们好好看这幅画,就已经想要敬而远之了。因为一眼get不到那些高深的绘画技巧和哲理,就不想再去深入了解了。
那么,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作为不太懂艺术的我们,要怎样去欣赏一幅画,或者一件艺术品呢?
本书的作者弗朗索瓦·芭布·高尔女士,正是这样一位教人看画的高手。她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和卢浮宫美术学院,是一位艺术史专家。不过,有着深厚艺术功底的她,最想做的事情,却是如何引导更多初学者关注与欣赏艺术,更有趣和高效地看懂一幅画,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用了三个步骤,轻松愉快地带领读者进入了艺术欣赏的大门。简单来说呢,第一步,调整状态、循序渐进,给欣赏绘画开个好头;第二步,掌握一些基础的绘画常识,为欣赏一幅画做好功课;第三步,通过几幅经典作品,来感受看懂一幅画的乐趣。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说说。第一步,如何把自己调整到一个良好的看画状态。
首先,对于一件事物的兴趣,不一定是自发形成的。因此,想要激发艺术热情,遵从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回忆一下,当你看到某一幅绘画作品时,有没有哪种颜色、线条、细节甚至气氛,让你感到触动。你不一定喜欢这幅画,甚至它让你讨厌、困惑,但是它让你产生了感觉。那就对了,那就是专属于你的艺术体验。带着这种记忆和感受,我们就可以开始看画了。
当我们真实地面对一幅作品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不要给身边的孩子太大压力。不同的艺术基础和年龄阶段,看画的层次也有很大不同:一开始可以先从熟悉的具象绘画开始,把一个整体的绘画分解成几部分,联系生活进行理解,同时对色彩有一个基本的感知。你可以打开音频下方的文稿,看看插图1,这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一幅名作——《两姐妹》。只要我们能认识到画中的两个女孩、露天阳台、户外的花草树木与河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女孩的红色帽子和蓝色上衣,与其他周围颜色形成了对比,对于入门者来说,这就足够了。
在这之后,我们可以更多地去了解画家的艺术技巧和风格,以及画背后的故事。比如文稿中的插图2,这幅卡拉瓦乔的《大卫》,故事来自于《圣经》,描绘了保卫人民的少年大卫,砍下了敌军统帅歌利亚的头这么一个场景。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效果,正是卡拉瓦乔重要的艺术特色,这种用光影响深远,被称为“卡拉瓦乔光”。
最后,随着艺术素养的提升,我们对绘画的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加深了理解,一幅画的独特价值也就被我们发现了。比如插图3,你一定已经见过很多次了,这是蒙克的《呐喊》。画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总共创作了四个相似版本,他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刚才我们谈到的,更多的是看画的起步准备。下面我们要开始第二步,也是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真正储备一些关于艺术的基础知识,这是欣赏绘画作品的一个“通用指南”。
很多在做艺术普及的人,都会宣扬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不需要多少艺术修养,就能看懂一幅画。这说法有可取之处,比如我们中国人就很容易看懂中国古典绘画中的花鸟工笔画。再比如看到一幅画里,有三个男人出现在一个桃花很多的地方,即使没看清人脸画成什么样,我们也能一下子明白过来——这不桃园三结义嘛!能看懂,是因为那些花鸟形象非常写实,第一眼看上去就非常精美。也因为我们听说过《三国演义》刘关张的故事,一看画面就知道画家想要表达的主题。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和我们文化内涵与艺术系统差别很大的西方绘画时,想要理解一幅作品,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们对西方艺术了解得实在是太有限了,所以在欣赏之前,更要做好功课。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西方绘画的基本常识。作为不太了解艺术的人,关于画家、画作和博物馆,其实会有很多问题想了解。作者在书中给大家提供了几个很有趣的答疑。比如,为什么很多著名的画作,我们看到的都是复制品,而不是原版?因为呀,一幅画,可以画在木板上,也可以画在画布、墙壁、纸等很多材质上,同时可以使用蛋清、油料、丙烯颜料等很多材料。比如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我们就很难看到原版,因为它是画在格雷契修道院食堂墙壁上的一幅壁画。想要看到真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还有,是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是死后才能成名,也是个经常被人议论的问题。虽然这种现象很常见,但也并不绝对:梵高死前只卖出一幅画,死后却身价大涨,但毕加索却是个幸运儿,他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作品进入了卢浮宫。不过画家的时代距离我们越远,就越容易判断出他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在死后就会名声越来越大。
另外,为什么在博物馆中,我们会看到有些画上套着玻璃罩?这是为了减少灰尘的污染以及被破坏和盗走的风险。因为历史上一些名画曾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现藏于俄罗斯冬宫的一幅伦勃朗的名作《达纳厄》,画中女人小腿的部分就被人泼过硫酸。此外还有些名画会被盗走,比如《伦勃朗自画像》,失窃5年后才被追回。而我们的伦勃朗先生简直是历史上画作被盗窃最多的人,因此在英文单词里“伦勃朗”一词也有炫富和来历不明的意思。
刚才这几个问题,是不是你也曾经有过疑惑呢?所以,平时搞懂这些小问题,可以给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打下很好的基础。如果你带着孩子去看画,有了这些平时的积累,也不怕被孩子问得张口结舌啦。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方绘画中最常见的几种题材。
第一种是宗教画。宗教画是西方绘画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欧洲的绘画艺术都与宗教直接相关,教会通过这些宗教绘画向教徒布道,也起到了装饰教堂的作用。而圣母抱子像、天神报喜像和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像这三类,成为了宗教画中最频繁出现的形象。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中世纪之前和中世纪以后,画家们处理这些“圣像宗教画”的方式也不同:如果看到一幅画里的圣子圣婴虽然是小孩身材,但长着一张成熟脸,圣母也一脸呆板面无表情,同时二者头上还画着一圈金色的光环,比如文稿里的插图4,那通常它就是一幅中世纪的宗教画。
而如果画里的圣子圣婴像普通小孩一样可爱,圣母带着温暖的人性光辉,头上也不再出现金色光环,那它基本可以确定是文艺复兴之后的宗教画了。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第二种题材是肖像画。肖像画一般是描绘人物形象的题材。我们最常见的经典肖像画,通常四分之三侧面的人物造型多过正面,因为这种角度既能突出人物的线条,还能抓住面部表情以及细微的眼神。
肖像画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可以起到记录的作用,比如国王通过看肖像画,决定是不是要娶这个姑娘。而现在,照片已经取代了很大一部分肖像画,于是它更多的是代表了画家的一种审美选择和象征意味。比如文稿中的插图5,是弗洛伊德为英国女王所画的肖像画,虽然满面风霜的脸和现实形象不符,但准确传达了女王的内心世界,这便是照片所难以达到的境界了。
第三种呢,是神话题材的绘画。这种主题的绘画,常常表现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里,人物的爱恨情仇或丰功伟绩。神话可是最容易产生香艳绘画的题材了,因为里面大部分的形象都是裸体。因为神是不用穿衣服的,裸露的身体才能表现出完美的身体比例与线条。在神话人物中,维纳斯可是艺术家的最爱,因为她代表着最完美的女性身体。
不过在这里要插播一个有趣的小彩蛋:裸体绘画中也并不全是神话人物,比如19世纪的法国画家马奈,画了一幅名为《草地上的午餐》的作品,我们可以在文稿中的插图6中看到。这是当代艺术中第一次出现普通人的裸体形象。可以说,这幅画对传统绘画有了巨大的颠覆,虽然无法在官方沙龙上展出,但在“落选者沙龙”上一经亮相,便引起了罕见的轰动和争议。在这之后,画家们便不必再借用神话的外衣,开始直接表现裸体了。人的价值,突破了神的桎梏。
此外,西方绘画常见的题材还有风景画和静物画。它们通常是表现真实场景和日常生活的一类绘画,它既可以再现真实的具体形象,也可以是理想化或体现象征意义的艺术再加工。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描绘了港口一个多雾清晨的瞬间景象。而另一位画家杨·戴维茨·德·希姆用细致的手法记录了一桌丰盛而摆放纷乱的食物,其实暗示了富足的生活和奢侈的做派。
讲到这里,我们对西方绘画中出现的这些最常见的题材,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不过,还有一类作品,我们也很有必要粗浅地了解一下,那就是西方20世纪的绘画。
如果说大众对艺术有什么误解和怀疑,那很大程度上都是20世纪的艺术造成的。这帮现代画家,把我们对绘画的固有认知搞得天翻地覆。你说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的是个漂亮女孩,这我十分同意,可你告诉我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里也是个女孩?你说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是普拉多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这我也没意见,可为什么像插图7的这幅塞·托姆布雷的《无题》,竟然能拍出4.5亿人民币的天价?
“不知所云”“粗制滥造”“小孩也能画”“这也算艺术”,这样的评价,似乎是大众对这些20世纪艺术最常见的态度。因此,换一种鉴赏方式,才是解读这些当代绘画最好的姿势。
不得不承认,20世纪艺术和传统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作品的标题可以和内容毫无关系,比插图8,这是达达主义画家杜尚的一幅作品,画面是一个“长胡子的蒙娜丽莎”,他还用一串并无意义的字母《L.H.O.O. Q.》来命名画作。
有时一些画家甚至直接用“无题”来命名作品,让观众自己体会其中的意义。在绘画类型里,也出现了包括抽象画和单色画在内的新样式,比如波洛克的《1号,淡紫色的雾》,整幅作品好像是打翻了油料桶一样,色彩无序地撒在画面上;而伊夫克莱因的《蓝》,更是抛弃了传统绘画线条和色彩组合,把画面直接简化成了纯粹的一片蓝色。可以说,欣赏20世纪的绘画作品,我们要拿出一套升级版本的攻略,否则那刚刚修炼好的鉴赏传统艺术的优雅姿态,在面对20世纪绘画的一刻便会瞬间破功。不过,这个升级版本的攻略并不是本书想要讲的主要内容,它收录在作者的另一本书——《20世纪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当中。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进一步去了解。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了。当我们了解了一些绘画的基本常识,知道了看画时最容易遇到的几种题材,同时清楚了传统艺术和20世纪艺术要用不同欣赏方式时,就可以进入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了!在最后的这个部分中,和大家一起欣赏3幅经典绘画,你会惊喜地发现,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
我们要欣赏的第一幅画,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网红”级的作品了,它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可以参照文稿中的插图9。
即使你对艺术毫无关注,也一定听说过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这样的一幅画,究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张非常标准的四分之三侧面,带手的大半身人物肖像画,画中蒙娜丽莎的身体姿态很端庄,双手松弛地相互搭着,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平静;不管你从哪个方向、角度看这幅画,她都是在看着你的眼睛、对你露出若隐若现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身后是山谷、河流与天空,这让整个人物带上了一种世俗的生活气息,也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风格。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生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达·芬奇要画得这么暗淡和朦胧呢?一方面,是时间久了油料掉色。而另一方面,这种“不清晰”,正是达·芬奇精妙和伟大的处理方式。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的双眼看到的世界,物体的外缘是一种和谐过渡,而一幅画的线条如果太逼真细致,反而死气沉沉。作为一个天才级大师,达·芬奇除了画家的身份之外,还是精通地理、光学、解剖学的科学家。如何让你觉得一幅画真实?他没有刻意描绘物体的线条和轮廓,相反,他让远处的天空和山峰融合在一起,形成氤氲朦胧的效果,人和背景的界限,也通过过渡的光线来完成,整幅画让人觉得都融合在了朦胧的光线中,显得格外温柔。而这种伟大的技巧也是达·芬奇独创的,叫作“无界渐变着色法”,也叫“渐隐法”,这种技巧对后来欧洲绘画的影响非常深远。
而作为“技术流画家”,为了让蒙娜丽莎看起来更美,达·芬奇还运用了黄金分割率。他把人物比例和黄金分割点契合在一起,让观众在本能上把蒙娜丽莎当做了最高的审美标准。而伟大的作品,总是让人有无限解读的乐趣。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幅《蒙娜丽莎》还在不断地给我们惊喜:比如科学家科特使用了一种图层放大法,发现这幅画是由四幅画叠加而成的;画中的模特,通常被认为是当时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夫人,不过也有人怀疑,模特原型可能是达·芬奇的徒弟卡普洛蒂,他们之间还有着暧昧的同性关系。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蒙娜丽莎,这幅画就是人类的缩影:在光明和黑暗永恒变化的宇宙中,我们芸芸众生显得如此平庸,但是也在探索着更多了不起的可能。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幅画。这幅伟大的作品,也一定能跻身“最受欢迎的西方油画”前十名,很多人对西方文化艺术感兴趣,就是从这幅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开始的,也就是文稿中的插图10这幅画。
这是一幅经典神话作品,展现了古希腊神话中女神维纳斯诞生的场景。画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形象,左侧的一男一女是风神,右侧轻盈地跑过来手中拿着外套的,是美惠三女神之一,而站在中间位置的便是维纳斯。整个维纳斯的姿态非常优美,不过也有人发现这有点不符合正常人体的形态。这是画家刻意的变形——超出自然长度的脖子,是为了如天鹅般高贵;左肩的倾斜,是为了营造柔美而流畅的身体线条;女神左手护住私处、右手护住胸部,这是从一座名叫《克尼多斯阿芙罗狄特》的雕塑中,维纳斯的姿势衍生而来的,被称作“谦和的维纳斯”。直到现在,很多人在拍摄照片时都在沿用这种极为优雅的姿势。
除了身体姿态,维纳斯的脸部表情也格外动人,她那美丽的脸庞上带着一丝迷惘和不安,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这种“美丽而哀伤的神情”,成为了波提切利画中的女主角经常出现的标志性表情。这也和画家当时体弱多病、迫于压力抱病创作,对现实充满了惶恐不安的真实心态有关。这幅画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也格外有意义,要知道在此之前,艺术家们唯一能够表现的裸体女性,只有带着原罪的夏娃。而这幅画里的维纳斯,诞生在如此柔和又光芒四射的春色中,她象征着驱赶黑暗带来全新的世界,裸露的身体是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波提切利用这样的一个形象,让女性裸体不再与羞耻卑微画上等号,代表着在文艺复兴时代,那种挣脱宗教束缚的人文关怀。
不过也许你想象不到,这看上去如此唯美又理想化的维纳斯,却也有着人设崩坏的一面:有人说,这幅画中维纳斯的模特原型,是美第奇家族朱利亚诺的情妇,也有坊间盛传她和画家本人也有着秘密恋情。而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是个风流成性的美人儿,和战神马尔斯、美少年阿多尼斯,都有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看上去人畜无害的维纳斯,还和雅典娜、赫拉两大女神一同争抢那个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最终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
可以说,在神话题材绘画中,维纳斯和其他众神经常搭配出现,他们的作风开放不羁,有时故事情节甚至还很“狗血”。不过,这不正象征着人类童年时代那种自由自在、能量喷薄的状态吗?这样的时代,可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也可以无拘无束、充满生命活力。所以才有这么多艺术家前仆后继,要把古希腊罗马的永恒之美画进作品中吧。
看过了两幅传统油画作品,现在我们要进入最后一幅: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也就是文稿中的插图11,《哭泣的女人》。看明白了毕加索,也就真正敲开了现代艺术欣赏的大门。
这是幅奇奇怪怪的画,像拼图一样,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脑海里就开始浮现出三连问:“这也叫画?这画的什么?这画什么意思?”而任何绘画欣赏的起点,永远是耐心地、一点点地去看——画中的形象,是用各种几何色块拼接出来的,头上的红色小帽子和长头发,以及这幅画的名字,都可以让我们判断出,这是个女性的形象;接着看细节,女人的脸和身体,出现了大量的带棱角的三角形,这些拼贴显得非常尖锐;而那个擦眼泪的三角形手帕,仿佛随时会划伤她;插在耳垂中间的诡异耳钉,一定让她感觉很痛,也会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脸上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不同色块,仿佛被殴打后青一块紫一块似的,而白色的部分像是没有血色的苍白,给人一种格外虚弱的感觉。画中的每个部分,都在明确传达给我们同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个泣不成声的女人很痛苦。
在这样的一幅画中,我们能体会到它不再是传统绘画,而是拥有现代艺术风格:作为立体主义画派的创始人,毕加索不再沿用西方传统绘画的透视法,而是采用破碎、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来塑造一种二维的绘画空间。而包括立体主义在内的野兽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都开始使用了全新的绘画语言。
现代艺术家们在意的,也不再是表象的真实,而是内心的情感状态。这幅画让人看上去很不舒服,因为它和传统绘画的主题不同,完全没有传达“真善美”。但是“真善美”,本来也不是艺术和人生的全部,画中的这种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深切感受过的,而现代艺术家们,开始坦然地直抵内心,用痛苦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痛苦的主题。面前的这幅画让你不舒服,那么,就直视这种不舒服好了。绘画不是为了用肤浅的美取悦他人,而是为了摒弃伪装、表现真实。有一天,我们认识到了这些变形的线条和色彩、构图,是为了表现情绪,那我们就真正理解了现代艺术。那些看似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的画,就不会再让你困惑了。
这就是《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这本书分享给我们的观点,我们再回顾一下。
激发出欣赏艺术的热情、懂得循序渐进,是我们欣赏一幅画的良好开端。
了解绘画、画家和博物馆的常识,可以树立一个艺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绘画类型,会让我们更容易开始欣赏古代绘画;而了解20世纪艺术,是我们欣赏现代艺术的重要前提。
最后,我们具体解读了三幅不同时期和类型的作品,粗略感受了一下艺术欣赏的过程和乐趣。除了我们今天提到的知识,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值得一看。相信你在以后的艺术欣赏中,能够初步了解如何去看,看些什么。艺术之美,就在我们的感受和发现中产生了。
撰稿:张小玉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