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业论》 溶溶夜解读
《艺术创业论》| 溶溶夜解读
关于作者
村上隆,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博士,日本当代著名艺术家,也是一位对艺术商业运作极其精通的艺术商人。他出生于1962年,和草间弥生、奈良美智一起,被称为“日本艺术家三剑客”。
2003年,他的卡通公仔雕塑作品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会上拍出了近6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日本人单件艺术作品的史上最高价。2010年,村上隆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在时尚之都巴黎的凡尔赛宫举办。著名奢侈品牌 LV 频频与他合作,并且推出了“村上图腾”系列手袋。
关于本书
《艺术创业论》这本书,是村上隆历时四年写成的,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艺术商业的思考、探索和运作的整个过程。他从一个亚洲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剖析了欧美成熟艺术市场的产业链和运作模式,并且说明要想艺术事业获得成功,优质的商业运作是必不可少的。
核心内容
艺术和商业两者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艺术创业同样也是个商业问题。艺术家也需要按照商业思维来规划自己的创作,按照商业规律来精心运营自己的作品创作、营销、评价和收藏过程。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的作品《艺术创业论》。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5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其中的精髓。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一名新晋艺术家,村上隆是如何获得商业的成功的,而他在成功之后,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艺术水准,持续不断地巩固自己的艺术地位和商业竞争力的。即使你不是艺术家,不是艺术市场的卖方,也必然是艺术品欣赏或者购买的受众。所以通过今天这本书,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看看艺术市场的产业结构和运作模式,想必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谈起艺术,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高高在上的,而艺术家也多半是清贫的、骄傲的。如果有一个家伙对着艺术谈钱的事儿,大肆地渲染艺术的商业价值,我们可能会觉得是对艺术的一种贬低和冒犯。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艺术和商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系。关于艺术和商业是否能够共存的问题,存在着很多的争论。有些艺术捍卫者视商业为洪水猛兽,担心在赚钱的吆喝声中,艺术家们的节操都要被金钱腐蚀了。
但其实,艺术和商业一直都是紧密勾连着的。欧洲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是在资本和商业的支持下进行创作的。大名鼎鼎的画家毕加索就受到了时尚女王可可·香奈儿的资助,他们的私交也非常好。中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在接受采访时也曾经说过:“没有资本的支持,光靠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很难持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艺术与商业、资本并不对立。”
今天咱们要讲的这本《艺术创业论》的作者村上隆,他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对艺术商业运作极其精通的商人。他出生于1962年,和草间弥生、奈良美智一起,被称为日本艺术家三剑客。我们先来看看他在艺术商业方面的骄人战绩吧。
2003年,村上隆的卡通公仔雕塑作品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会上拍出了近60万美元的天价,这可是日本人单件艺术作品的史上最高价。同一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主题被定为“从罗森伯格到村上隆”,村上隆这个日本人的名字破天荒地出现在欧美艺术界的顶级展览会上。2010年,村上隆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在时尚之都巴黎的凡尔赛宫举办。在商业领域,村上隆也是炙手可热的设计师。著名的奢侈品品牌LV频频与他合作,并且推出了“村上图腾”系列的手袋。除了创作,村上隆还策划艺术展览,进行艺术品交易。王思聪就曾斥巨资购买了他的作品“太阳花”。所以,村上隆是一位在艺术和商业领域都非常成功的人士,由他来讲艺术创业论,确实非常合适。
认识了作者以后,我们再来说说《艺术创业论》这本书。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村上隆花了四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他在书里详细讲述了自己思考、探索和运作的整个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智慧和对艺术理想的执着。他从一个亚洲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剖析了欧美成熟艺术场的产业链和运作模式,刷新了我们一贯以来的艺术金钱观。
通过对欧美艺术市场的深度分析,村上隆认识到,艺术创业同样也是个商业问题,两者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要想艺术事业获得成功,优质的商业运作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家也需要按照商业思维来规划自己的创作,按照商业规律来精心运营自己的作品创作、营销、评价和收藏过程。艺术的出路就是睁开眼面对现实,然后遵循着商业规则前行。
接下来,我从两个维度,来为你讲述本书精髓。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新晋艺术家如何获得商业的成功。村上隆在他的艺术创业过程中,分别对艺术市场需求、顾客需求和艺术交易的产业链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胆的探索,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商业之路。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成功之后的村上隆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保持自己的艺术水准,持续不断地巩固自己的艺术地位和商业竞争力的。
我们先来看看新晋艺术家如何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独辟蹊径,开创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我们前面说了,作为日本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可谓是非常成功,但他的成功却是姗姗来迟。村上隆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大学毕业之后一直郁郁不得志。为生活,村上隆在补习班当了9年的美术老师。年近而立时,生活还是非常窘迫,最惨的时候,他还要到人家便利店的后门去捡被丢掉的便当来吃。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高昂的热情,在描述自己的艺术创作态度时,村上隆说:“我对艺术总是一种赌上性命的感觉,不管是什么时候,我都只想要靠艺术生存下来。”听到他的这句话,你应该也能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热忱和投入吧。
也许是他对艺术的执着感动了命运之神,村上隆偶然获得一笔奖学金,有了一次去美国访问学习的机会。就是这次美国之行,让他看到了艺术世界的另外一面,成就了他日后的辉煌。欧美繁荣的艺术市场极大地刺激了村上隆,大大拓展了他的眼界。他强烈地意识到,西方的当代艺术与日本的艺术创作是截然不同的,对比之下,他觉得自己之前在日本的创作简直像井底之蛙。但是面对自成一体的西方美术氛围,他这样一个代表异国边缘文化艺术的无名之辈,怎样才能争取一席之地呢?
村上隆对欧美艺术反复研究后发现,美国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从欧洲美术中解放”这个理念成为了美国艺术的主要潮流。也就是说,从20世纪初,美国艺术逐渐脱离了欧洲经典的贵族化品位,开始着重表达本土文化,题材也更加面向普罗大众。随着美国经济称霸全球,他们对艺术真实性和现实感的推崇达到顶峰,对于具有反传统意识和革新精神的作品更加看重。但是,美国的历史毕竟只有几百年,文化根基的缺失感又让美国的艺术界对于欧洲和其他具有历史深度的文化怀着特别的兴趣,所以他们既与欧洲文化水乳交融,又对来自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在对美国艺术家生平的研究中,村上隆进一步发现,那些星光熠熠的艺术大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相似的路径来创立自己的艺术品牌。他们首先突破经典艺术的某些常规思路,然后加入自己的艺术概念或者观点,将其重新建构,最终形成新的流派,并被主流艺术接纳。拿大家熟悉的毕加索来说,他的立体主义风格其实是打破了经典油画完全写实的手法,将物体转化为几何的碎片,从而探索人的视觉和幻觉之间的关系。最终,立体主义成为了毕加索的独特艺术标签。
基于这些结论,村上隆觉得,要想在欧美艺术市场上站稳脚跟,就不能把持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放。于是,他想出了一条日本艺术在欧美美术世界生存的“曲线救国”策略,并把自己的艺术道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要让自己的作品在美国艺术界获得认同。村上隆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充分迎合欧美观众的艺术品位和理解能力,把想传达的艺术感受用有趣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2001年村上隆在美国多个美术馆策划了“超扁平”展,这是首次向美国艺术界推荐日本现代艺术的展览。他的作品结合了日本流行卡通艺术与传统浮世绘的风格特点,既有娱乐性又有观赏性,其中东方传统与西方文明、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对立元素十分引人注目。
他的超扁平概念试图向美国艺术界传达这样的信号:二战后,整个欧美兴起了消费至上的思潮,并蔓延至日本。面对战争创伤和生存现实,带有浓厚漫画色彩的艺术作品让人们缓解了压力,找到了精神慰藉。他认为,整个社会开始转向喜爱甜美的扁平风格,今后的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会变得极度平面。如今的“二次元”就是一种“扁平化”思潮下发展起来的艺术风格,足以印证十几年前村上隆对于艺术发展的深刻洞察。
“超扁平”展果然在美国走红,作品受到观众追捧。他的超扁平概念也被欧美艺术评论界誉为波普艺术的延伸和替代品。波普这个词来源于英语中“流行”Popular的缩写POP。波普艺术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以消费主义为中心、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与价值观。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村上隆的超扁平看作是波普艺术的日本版本。
到了第二阶段,村上隆利用在欧美艺术界获得的权威,反向输入符合日本人喜好的作品。在推出超扁平的概念之后,村上隆又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作品展览。在这些作品中,村上隆进一步突出了日本“御宅族”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和漫画手法。
什么是御宅族呢?这个名词儿起初是指对于漫画和电子游戏极其热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的“宅”不是指呆在家里不出门,而是热衷及精通于某些事物。中国媒体上常说的宅男宅女和御宅族没什么关系,纯属是对字面意思的误解。御宅族文化本来是被日本主流文化排斥在外的亚文化,将这样的文化推上高雅艺术殿堂,引起了日本艺术界的震动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也形成了村上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他的作品在艺术拍卖市场被拍出天价,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也向他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第三阶段,村上隆回归到原有的初心来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作为一个艺术家,村上隆一直执着追求的是通过某种视觉表达来还原当代的日本文化。被笼罩在二战战败阴影里的日本,几乎没有什么能力抵抗欧美文化的侵蚀。这些被动地接受和模仿,制造出的艺术是一个又一个欧美艺术的“赝品”,丢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这个过程造成了日本文化的扭曲发展,演变成了一种被异化了的原创。撕掉那些矫揉造作的伪装,大胆袒露当代日本社会的娱乐消费和消极逃避心态,村上隆的超扁平系列作品和充满“幼稚力”的创作风格正是对日本战败文化的解构和重新建构,作品中那些隐藏在欢乐下的黑暗面也暗含着他对日本当代社会既批判又拥抱的矛盾态度。
最终,村上隆依靠自己独特的生存策略在异国他乡站住了脚,而且还名利双收。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将日本艺术带到了国际舞台上,并为它的传播争取到了话语权。从村上隆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晋艺术家要想在成熟的艺术市场上打开局面,就需要深入地研究这个市场,剖析已有的艺术形式和发展脉络,选取能够和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切入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仅仅获得美国的艺术市场的认可还不够,村上隆还特别看重对于客户需求的分析。因为一个艺术获得商业成功的实质,就是有人肯为这个艺术买单。谁会来为这个艺术买单?那就是欣赏这个艺术和需要这个艺术的人,也就是艺术品的顾客。所以村上隆认为艺术创业最重要的道,就是能够打动观众,特别是有购买能力的观众。
首先,村上隆指出,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能够和观赏者进行沟通的。比如当你看到莫奈的《睡莲》时,画中变化万千的美妙光影会让你迷醉。它勾起了你的回忆,触发了你内心深处的情感开关。而村上隆的作品,夸张大胆、色彩缤纷,可爱中透着诡异,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影射出了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内心渴望和宣泄意味。这就是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家通过他的艺术作品与观众沟通,让观众产生兴趣,吸引着观众进入那个世界,最终和他们达到一种高度的共鸣。只有创作作品的人跟观看的人合拍了,作品的价值才会得到认可。所谓的畅销,应该是将沟通做到最大化后的成功结果。
其次,村上隆还强调,艺术要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不断创造出新奇的、刺激的、梦幻的视觉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艺术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道理是相似的,都是通过不断开发消费者的需求来持续扩张。伟大的艺术是想象力的“引爆剂”,是拥有灵魂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心灵共振,甚至能够让观赏者觉醒,引起深层的思想革命。
除了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展现效果、传播渠道,以及介绍的语言翻译也都是很重要的环节,是艺术作品向观众传递信息时必不可少的媒介,必须很认真细致地去设计和准备。所以,村上隆一方面会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作品在媒体上曝光的频率,广泛结交相关的人脉,同时也会在作品的语言翻译准确性上投入很多时间和金钱。
购买艺术品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呢?村上隆的观察是,参与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的人,更多地是为了得到一种身份象征。在美国的富裕阶层里,一个人会因为购买了高评价的艺术作品而在社会上获得尊敬。同时,艺术资产价格波动的周期正好和证券市场的波动周期相反,当股市不景气的时候,人们会热衷于艺术品投资,用它来对冲金融风险。另外,在欧美,艺术品捐赠的金额也会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所以财富越多的人就会更加喜欢将自己的钱投资在艺术品上。这些被称为玩家或者收藏家的有钱人,就是艺术家的主要服务对象。村上隆的作品恰恰迎合了美国新一代嘻哈贵族,以及亚洲新兴客户群的艺术品位和兴趣偏好,难怪一推出就大受欢迎。
所以,商业成功的第一要义就是满足需求。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紧紧围绕顾客的需求来进行。村上隆的经验告诉我们,具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品,是对受众人群心理和喜好有深刻认知,并能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当然就能打动它的受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单。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村上隆准确地把握了艺术市场,又深刻洞察了顾客的需求。同时,他还注意到了艺术交易链条上活跃着的几类关键角色。
第一类是收藏家。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吸取各式各样的智慧及建议,尤其是要了解收藏家们的喜好。如果一个作品在艺术市场无法引发鸣,那么这个作品就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第二类是艺术制作人和策展人。作为艺术家的代理人,他们负责挖掘、遴选、打造艺术家,用各式各样的流行要素来包装艺术的作品,将其推向市场,通过展览、拍卖以及画廊、美术馆销售等途径来销售,有时不惜花费巨资进行口碑宣传、广告企划等等。这其实与流行音乐领域打造明星的做法差不多。
第三类是艺术评论家。他们会借助媒体对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评价。整个艺术链条上的所有人,都会依照评论家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定位,来确定交易的估价和交易策略。评论家是联系艺术作品与社会之间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工作基础是联结互动,联结生意和生意。
第四类是艺术顾问。他们为收藏家提供艺术品的评价和价格的变动信息,帮助收藏家鉴别作品的真伪和投资保值,有时也参与艺术作品故事的打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的艺术市场上,艺术家、制作人、策展人、艺术顾问、媒体和评论家,对促进艺术作品交易起到了关键作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艺术品投资产业链。
村上隆认为,艺术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孤军奋战。欧美的艺术市场相当的成熟,艺术家应该学会向整个产业链借力。那些顶级艺术评论家都受过扎实的评论训练,他们的论点也有相当稳固的学术根基,所以在社会上很受尊敬。多听听画商、收藏家、拍卖公司的人的意见,特别是艺术评论家的意见,能够帮助艺术家创作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作品,通过运营和整合各个环节的力量达到价值最大化。打动了他们的心,也就拥有了成功交易的重要基础。
好,以上我们讲了村上隆这个日本艺术家如何通过市场分析、客户需求分析和价值链整合,在美国的艺术界一举成名,为自己闯出一条成功的艺术商业之路。
现在你可能已经对村上隆的艺术商业经营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你也许会产生一个疑惑,上面讲的这些操作手法,似乎都和艺术创作本身没关系,难道艺术要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只靠这些商业的运作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当然不能只靠运作。艺术商业是植根于艺术本体之上的,再完美的艺术商业,也不能离开了艺术本身。所以接下来,我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的第二个核心内容,艺术商业化以后,作品的专业水准会不会受到影响,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保证持续的创作能力呢?
其实,村上隆在专业上是个极具天赋又非常敬业的艺术家,他在1993年获得了东京艺术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典型的艺术专业科班出身。在功成名就之前,他历经了多年炼狱般的刻苦练习。他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一次次向艺术的极致发起挑战,就像一个人被推下悬崖,当他挣扎着爬上来时,再一次被踢下去。当艺术家被创作的压力逼迫到极限时,有时会忽然出现灵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村上隆认为,从事艺术工作最大的乐趣就在这里。
村上隆有一套自己独创的寻找灵感的方法,叫作从“从历史中学习”。艺术家要彻底地刻画事物,需要自身的创意积淀足够深厚。历史中蕴含了大量文化的宝藏,拿历史作为创作的数据库,就可以找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明白什么样的作品能让人们产生最多的共鸣,懂得选择哪些题材和表现手法会更合适。
村上隆还认为,一个艺术家能够持续地创作下去,跟艺术家本人是否“保持愤怒”的状态有着直接关系。有一句话叫“愤怒出诗人”,同样,愤怒也出艺术家。这里说的愤怒其实是艺术家们独有的对于情感的精神追求和对于社会的敏锐体验。拥有这种能力的艺术家都有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问世。
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村上隆本人不但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且特别重视保持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敏感度。这才是他作为世界级影响力的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他对艺术商业的深刻探察和积极实践,将艺术和商业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我们才能看到村上隆这个艺术商业品牌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其实,关于艺术家创业,以及艺术的商业化,一直以来都有非常激烈的争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商业的力量?艺术的商业化,究竟带来的是什么?
村上隆在《艺术创业论》这本书里,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商业力量对于艺术的塑造和推动作用。艺术作品的价值不靠使用的材料本身来定,而是靠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来决定。金钱也许是艺术评价当中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一把标尺。有些人不喜欢把艺术与金钱扯上关系,村上隆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的虚伪。他说,这些人其实是害怕,用金钱这把标尺来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时,如同被拿掉了一层遮羞布,那些一文不值的艺术品就会当场被拆穿。
艺术的商业化正是用金钱标价作为艺术与世界的连接点。虽然不同种族和国家的人们在进行艺术沟通时,文化差异是一道坚固的墙,但是,全世界人民都有金钱这个共同语言,这是可以突破沟通界限的工具。商业的本质其实和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来换取回报。商业的运作可以为艺术作品制造机会,为作品换取时间和人心。对于艺术家来说,金钱是证明自己价值的重要工具和标准。其实,这些年的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投资,已经证实了这些说法的合理性。
好,《艺术创业论》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你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结合村上隆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新晋艺术家是如何将个人经历品牌化,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为自己打开新天地的。村上隆运用了市场分析、顾客需求分析和产业链价值整合的方式,开创了日本艺术在欧美艺术市场的一席之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艺术创业之路。
然后,我们返回到艺术商业最重要的基础,也就是艺术本身,来讲述一个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应该保持怎样的修炼,从而保证自己的作品拥有持续的商业竞争力。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村上隆通过他在欧美市场上取得的成功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艺术和商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艺术的商业化,就是艺术生存的一种方式,而要想艺术作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就要按照商业的规律来精心运作。
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进一步说明,村上隆的艺术创作背景是在二战后日本战败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所以他不得已选择了一条“先迎合后改造”的曲线道路进入欧美艺术市场。今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IP”概念盛行,文化创意和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我们的文化出口产品也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接受和喜爱。我们可能不需要像村上隆当年那样,特别地迎合欧美市场的口味。但是从艺术创业和艺术投资的角度看,我们仍然应该尊重市场和商业规律本身。村上隆一直强调的,对作品质量的极致追求,与受众沟通的真诚态度,和对艺术产业链的高度重视,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撰稿:溶溶夜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
划重点
1.村上隆运用了市场分析、顾客需求分析和产业链价值整合的方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艺术创业之路。
2.艺术家要修炼自己的专业能力,不仅要从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还要有对社会的敏锐体验。
3.艺术和商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艺术的商业化,就是艺术生存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