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 沐艺工作室解读
《梵高传》| 沐艺工作室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要为你解读的是一部权威传记,由奈菲和史密斯合著的《梵高传》。
说起梵高,我不用作太多介绍,他几乎算得上世界上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家之一,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专家还是普通人,都真诚地赞美梵高,赞美他作品中绚烂的颜色、丰富的想象和动人的情感。他的《向日葵》《星夜》和《自画像》等作品,早就超出了艺术的范畴,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符号。对梵高的生平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他戏剧性的命运唏嘘不已:他生前孤单一人,穷困潦倒,作品没人欣赏,还长期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只活了短短37年就告别了世界。而死后,他却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对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梵高生前身后所遭遇的这种巨大反差,让人在感慨之余也对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好奇,所以有无数人为他著书立传,试图说明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梵高,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和堪称传奇的一生。这些传记当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美国文学家欧文·斯通在1934年出版的《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我们听书栏目也解读过。斯通在书里创造了一个经典的“梵高神话”,把梵高描绘成一个像孩童般纯真的天才艺术家,一个坚持艺术理念,甚至不惜为其献身的“殉道者”。这个经典的梵高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传奇人物的想象与期待,多年来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如果这就是你心目中的梵高形象,那可要小心了,因为我们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梵高传》,可能会动摇你之前关于梵高的全部认知。这本《梵高传》有九百多页的篇幅、上万条注释,两位作者史蒂文·奈非和格雷戈里·史密斯都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都很热爱艺术。他们结合了学者的严谨、法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爱好者的热情,梳理了和梵高有关的海量文献资料。目的就是要告诉你,我们熟悉的那个故事不是真的。梵高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身上也有软弱、狡猾、阴暗的一面。他不完全是无常命运的受害者,而是要为自己的人生悲剧负责。
可想而知,这本书在2011年一出版,就像在艺术界和梵高的粉丝中间扔下了一颗炸弹,立刻引起了大量的争议,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著名刊物都把它列为当年的年度必读书,影响力可见一斑。这本书出版十多年来,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成为如今公认最权威、最有学术价值的梵高传记。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本《梵高传》如何破除了传统的“梵高神话”。我们来谈谈你一定很想知道的四个问题:第一,梵高这个人到底什么样?他究竟是天真的艺术家、悲壮的殉道者,还是有严重性格缺陷的患者?第二,梵高的躁郁症对他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来说有没有积极的影响?第三,梵高究竟是怎么死的?是自杀,还是他杀?第四,如果梵高真的从“神坛”上跌落下来,我们还要不要像以前一样爱他呢?
好,我们先来说说梵高的性格。“梵高神话”的缔造者,通常会忽略或者淡化梵高身上暴躁、易怒和变化无常的一面,把他塑造成一个天真、多情、不谙世事的人。但事实上,他和身边几乎所有人都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上司、同行,这些交往总是以歇斯底里的争吵和互相伤害告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求婚”和“割耳”两个事件。
对于这两个事件,此前的“梵高神话”有自己的一套叙述。在“求婚事件”中,梵高爱慕自己的表姐,但是表姐因为刚刚丧偶,又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无情地拒绝了梵高的求婚。表姐的家人反对近亲结婚,而且嫌梵高太穷,也激烈地反对他们在一起,还极大地侮辱了梵高。而在“割耳事件”中,梵高也遭到拒绝和蔑视。他最敬佩和喜爱的朋友、画家高更看不起他,总是冷漠地戏弄他,自己在妓院寻欢作乐的时候,让身无分文的梵高在一边等候。情绪激动的梵高受到妓女的怂恿,躁郁症发作,割掉了自己的左耳,交给他喜欢的妓女和当时正在妓院里厮混的高更。
然而,这本《梵高传》依据大量证据,对这两个故事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叙述。在求婚的事情上,梵高明知表姐依然思念去世的丈夫,还是坚持求婚,被明确拒绝之后,他连续好几个月、频繁地用疯狂的口吻给表姐写信表白。表姐的父亲先是写信警告梵高停止骚扰,但是,梵高没有任何收敛的迹象,后来对方不得不把梵高告上了法庭。在整个过程中,女方的家庭都没有对梵高有什么侮辱的举动;相反,倒是梵高跑到对方家里闹事,还拿煤油灯烧伤自己的手掌威胁他们。因为这件丢人现眼的事,梵高被自己的父母赶出了家门。更重要的是,梵高并不是像“神话”里说的那样,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陷入对表姐的纯洁爱情。相反,他在疯狂表白的同时,给另一位亲戚写信,在信里以轻浮的口吻写了很多黄色笑话,还不止一次说,浪漫的爱情都是虚幻的,肉欲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在知道自己的求婚彻底失败之后,梵高飞快地找了一个妓女,还给弟弟写信说,这个女人比表姐更强壮、更健康,不会用忠贞的观念自我束缚。
这么看来,梵高对表姐的爱不可谓不热烈,但是,这样的写信轰炸、上门吵闹、用自残相逼,显然已经远远超出“热烈”了。
至于更加著名的“割耳事件”,这本《梵高传》也给出了不同的说法。高更和梵高两个人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梵高拿热脸贴了高更的冷屁股。梵高多次邀请高更来法国南部的阿尔,和自己同住,一起创作,他希望建立一个艺术家的亲密共同体,共同反对当时的主流绘画,同时也希望借助高更的名气,让自己在绘画事业上有所突破。但是,高更到来之后,两个人很快就因为性格、生活习惯、创作方式、艺术理念方面的差异产生了矛盾,高更在绘画、市场和情场上的成功,更是让梵高嫉妒不已。他们经常发生争吵。来到梵高身边不到一个月,高更就动了离开的念头,他一度想要努力坚持,也同情梵高的过去,但是,梵高时而暴怒、时而哀求的做法,让高更非常崩溃,他感到自己随时可能受到梵高的致命攻击。同时,梵高也因为感觉到高更的冷淡和离开的可能性,而愈发焦躁不安、产生幻觉,而这又加剧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终于,在来到梵高身边两个月之后的1888年12月23日,高更和梵高又一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随后高更走出家门想要透透气,梵高追上高更,问他是不是要离开。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梵高精神恍惚地回到家,部分是出于绝望,部分是由于幻觉,梵高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然后去妓院交给了看门人,因为他以为高更当时就在妓院,还让门卫给高更捎上一句话“别忘了我”。
我们看到,对于梵高生命中的这些重要事件,这本《梵高传》采取了与“梵高神话”截然不同的叙述视角。“梵高神话”对梵高的遭遇充满同情,倾向于把他看作是天真的孩子、坏脾气的艺术家和无辜的受害者。而这本《梵高传》通过分析大量的书信和当时人们的证词,毫不避讳地讨论梵高的性格缺陷,比如他对肉体欲望的放纵、他的占有欲和报复心。正是梵高本人的性格,而不是周围人对他的误解,应该对这些悲剧事件负责任。
说完了梵高的性格特征,我们再来看看他的躁郁症。
梵高患有精神疾病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在传统的“梵高神话”中,他的躁郁症通常被看作他人生悲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他丧失理智、遭人歧视、一生痛苦,乃至最终自杀的原因。而这本《梵高传》不同于传统的地方,在于它从一个更加冷静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躁郁症对梵高的影响:两位作者剖析了躁郁症在梵高家族中的悠久历史,追溯了梵高发病的童年诱因,承认这种疾病的确导致了他的很多性格缺陷和反常行为。另一方面,本书也认为,躁郁症虽然对梵高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说,他所有的性格缺陷和异常行为都是躁郁症造成的,梵高不用负任何责任。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区分了精神疾病对梵高的生活和艺术这两个方面产生的不同作用。在生活方面,躁郁症的影响明显是负面的;而在艺术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躁郁症对梵高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躁郁症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这种病主要来自遗传,也会由环境、事件、特定生活状态的刺激而爆发。发病时,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而极度兴奋、情绪高涨,自我感觉极好;时而情绪低落、抑郁,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实上,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是躁郁症的受害者,其中就包括诗人艾略特、济慈,作家海明威、托尔斯泰,音乐家舒曼、柴可夫斯基,画家米开朗基罗、蒙克,等等。很多艺术家都在躁郁症发作时获得“灵感如同泉涌”的状态,创作出如有神助的艺术作品,因此躁郁症又被称为“天才病”。
梵高的痛苦最初来自他的家庭。他的外公在53岁时死于癫痫,二姨也患有癫痫终生未嫁,他的舅舅在长期遭受煎熬之后,以自杀结束了生命。梵高的母亲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目睹亲人的不幸,由此形成了冷漠、苛刻、敏感、阴郁的性格。母亲的这种性格也成了少年梵高最主要的痛苦根源。他依恋母亲,希望让母亲满意,却处处受挫,这导致他总是感到愧疚,脾气和行为也开始变得古怪。他虽然爱母亲,但是,只要是母亲喜欢的东西,他就一定要毁掉它们。这种情感模式后来伴随了梵高的一生,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他越是喜欢谁、越想讨谁喜欢,就越会对这个人作出极端的、具有攻击性的激烈举动。躁郁症还让梵高作出了割耳、吃颜料这样惊人的行为。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躁郁症虽然严重影响了梵高的生活,但是他的任性和放纵也加剧了病症,让他与其他人的交往进一步恶化。毕竟,我们列举了那么多患有躁郁症的艺术家,并不是每一个都像梵高那样悲剧感十足。
躁郁症也让梵高的创作方式与众不同:在画画时,他缺乏耐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细致地描绘模特,更不会修改自己的作品,他就是不断地、飞快地画,如果一张作品画得不满意,他就把画撕得粉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梵高创作了超过2000幅作品。在他的画布上总是堆满厚厚的颜料,厚得可以从画板流到地板上,却看不出什么确切的线条或者造型。梵高的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他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正规训练、无法找到愿意合作的模特,也没办法找到同行与他一起进行创作和交流。
不过,正是躁郁症带来的亢奋状态和反传统的绘画方式,造就了人们今天最熟知的“梵高风格”,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星夜》。
当时梵高正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处于最糟糕的精神状态。为了创作《星夜》,梵高只能在夜晚,等到精神病院熄灯之后,隔着窗户的栏杆向外观察群星闪烁的夜空。因为精神病院有规定,不允许他在夜间作画,梵高只能在夜里画一些星空的草图,趁白天出去散步的时候,再去寻找画面上其他景物的原型。就这样,每一个黑夜与白天,梵高一点一点地积累素材,慢慢找到他要在画布上表现的事物:一座沉睡的村庄、起伏的山峦、远处的地平线,还有近处的丝柏树。当梵高确定了这些要素,他的想象力就开始盘旋、飞腾,直接奔向了夜晚灿烂的星空。当他进入亢奋状态的时候,就抛弃了一切规则与束缚,将全部身心投注到夜空中的星星放射出的光线上。
在这幅《星夜》中,梵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用蓝色、金黄、橘黄色,混杂着紫罗兰色和褐色,向我们描绘出星光的折射:光线曲折、放大、分散,形成漩涡。这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夜空,而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发现的星光背后的宇宙,那是宇宙的巨大能量、无限的广袤和终极的宁静。这时的梵高跟着自己的直觉和感受,在画布上呈现出“搏动的灯光组成的万花筒、繁星汇聚成的漩涡、光芒四射的云朵,还有像太阳一样明亮的月亮”,而这一切都是一场“只存在于梵高脑海中的、充满宇宙星光和能量的焰火盛宴”。
今天,在这幅《星夜》面前,我们会惊叹于它的美丽和梵高的才华;而医学家和科学家却在这幅画中看到梵高的病症。根据《梵高传》的说法,直到《星夜》创作一个世纪之后,科学家才发现大脑中可能产生某种“神经风暴”。少数癫痫性神经疾病可能引发非正常神经元放电,类似爆炸,这种爆炸会伤害大脑中最敏感的神经,影响一个人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人格和情感。因此,如果从生理而不是审美的角度来看,《星夜》中旋转璀璨的星空漩涡,其实是梵高的大脑遭受刺激、再度发病的信号。这幅今天被全世界崇拜和追捧的作品,其实是一位精神病人的病历。画面上震撼人心的美,不仅仅来自卓绝的才华和天赋,更是一颗孤独的灵魂向世界诉说着他此刻正在遭受的痛苦。
躁郁症在一定程度上毁掉了梵高的生活,但是,他以最坦诚的心态、用最绚丽的色彩,在画板上描绘了一个躁郁症患者头脑中的世界。梵高的弟弟提奥就认为,梵高的画“就是他本人的写照”。梵高生命中的一切经历,他心中的一切痛苦和喜悦、宁静与战栗,都表现在他的画里。可以说,梵高画作中所有那些震撼人心的美,都是由他终生的痛苦凝结而成的。
在了解了梵高的性格和疾病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围绕梵高的一个著名争论:他的死因。不管是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还是按照“梵高神话”的说法,他都是因为痛苦和绝望而自杀的。梵高没有工作,整天就知道画画,靠弟弟的接济勉强度日。但是,他的作品却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认可,最终精神疾病加上绝望的情绪彻底摧毁了他。1890年7月27日,梵高带着自己的工具外出写生,在一个麦田里掏出手枪自杀,但是因为没有直接命中要害部位,他又带着枪伤返回了旅馆,经历了大约30个小时的痛苦折磨之后,才不治身亡。
但是,这本《梵高传》的两位作者,以法学家的眼光考察了所有的证据之后,认为梵高死于他人之手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自杀。那么,两位法学专家发现了哪些疑点呢?
最直接的疑点就是当时没有找到任何物证。梵高中枪之后的第二天,警方就开始了取证调查,但是在现场既没有找到凶器,也没有找到他的随身物品。由于梵高当时伤势很重,根本不可能自己藏匿或者销毁物证,因此,至少有另一个人对现场进行了处理和掩盖。
第二个疑点是梵高的伤口。梵高中枪的位置在腹部,而不是想要自杀的人通常会选择的头部。另外,子弹是以倾斜的角度射入体内的,而不是垂直射入的。根据子弹停留在梵高体内的位置判断,开枪者离梵高有一定的距离,不大可能是被害人自己扣动的扳机。
第三个疑点是梵高本人和他人的证词。在接受警方询问的时候,梵高虽然承认了自杀,但是一直含糊其辞,没有给出非常确定的说法。当时也没有目击者看见梵高出现在那个写生的麦田。相反,有当地居民作证,在案发前后曾在与麦田方向相反的一个小农场附近见过梵高。
在1956年,一位关键证人以非常戏剧性的方式出场了。一个名叫萨克里顿的法国老人,讲述了他和梵高之间的故事。根据萨克里顿的说法,他和一群十来岁的小混混整天以捉弄和侮辱梵高为乐,而梵高对他们非常忍让,总是敬而远之。萨克里顿曾经从梵高的旅店老板那里弄到一把手枪,这把枪就是后来梵高之死的凶器。但是,萨克里顿坚决否认自己和梵高之死有任何直接关系,说自己并没有对梵高开枪,是梵高不知什么时候从他的包里偷走了手枪。他之所以在时隔多年之后站出来提供线索,是因为看了根据斯通的《渴望生活》改编的好莱坞电影,认为其中塑造的梵高形象与真实的情况相差太远,所以要站出来,告诉人们自己认识的梵高。那绝不是一个英俊迷人的天才艺术家,而是一个举止奇怪的流浪汉。
根据上面说到的这些疑点和证据,《梵高传》的两位作者重构了梵高之死的真实场景:梵高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去了一个小农场,而不是他写生去的麦田。在那里梵高遇见了以萨克里顿为首的那帮小混混,双方发生了争执,并且情绪都很激动。萨克里顿等人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意开枪打伤了梵高。腹部中枪的梵高扔下随身携带的画具,忍着剧痛回到旅店求助。而吓坏了的小混混们,清理了手枪和梵高留在现场的所有物品。在接受调查的时候,梵高跟警察勉强承认是自杀,是为了保护那些夺走自己生命的少年。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因为他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梵高内心其实渴望死亡,但是,他的理性却反对自杀,这些少年用这种意外的方式,帮他获得了解脱。
这就是《梵高传》的作者根据现有的证据,对梵高之死作出的最合理的推测。但是,他们也非常诚实地提醒我们,目前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判定梵高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梵高的死,真的像这本《梵高传》里说的那样,是由于一场意外,那无疑又是对“梵高神话”的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为艺术殉道的人,他的死就像他的生活一样,充满了混乱和偶然。
好,我们刚刚从性格、疾病和死亡三个方面呈现了这本《梵高传》如何颠覆“梵高神话”。说到这里,你可能想问:如果梵高并不是神话塑造出来的那种天真的艺术家和伟大的殉道者,那我们还要像以前一样爱他和他的作品吗?最后,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在传统的“神话”里,梵高被塑造成一个传达美与爱的天使,一个承受着世间各种苦难的悲剧天才,最终作为一个艺术的殉道者,用自己的死超越了所有的苦难。这个故事虽然有它感人的成分,但是,也让梵高显得太过高高在上,远离他在画中悉心描绘的人间。
而这本《梵高传》,用惊人的细节把梵高拉下了“神坛”。这本书里呈现的梵高就像每个普通人一样,不仅有七情六欲,而且有懦弱、痛苦、无奈,性格中有很多阴暗和极端的侧面。他的一生都受制于偶然和运气,不仅无法让人们接受自己的艺术理念,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与生死。但同时,这本书并不想把梵高仅仅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病人,更不想贬低他的艺术成就,而是努力做到公正、客观、尊重事实,避免用漫画式的、夸张的,或者过于戏剧性的方式来将梵高简单化。梵高的确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普通人,但他身上同时也有坚韧、宽容的一面。
事实上,在“完美的神”与“可怜的病人”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很多的中间地带和更复杂的人性:有好的、有坏的,有明媚绚烂的、有阴沉幽暗的。所有这些都呈现在梵高的创作和生活里。就像在梵高的画中,我们看到的那些丰沛美丽的色彩,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用各种颜色混合而成的。正是这种多元、冲突和混合,成就了梵高的艺术,也造就了一切伟大的人类艺术。因为艺术最珍贵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向我们呈现生活中被人们忽略、被人们回避的那些复杂性,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真实与美好。这也正是这本《梵高传》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它颠覆了单一的“梵高神话”,向我们打开了认识这位艺术家、认识艺术、认识人性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在我们看来,是这个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梵高,而不是那个看起来平面而刻板的“艺术圣徒”,才是更可爱的梵高。
最后,我们还想提到一部关于梵高的电影,201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至爱梵高》。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用梵高自己的绘画风格呈现,这在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部电影就借鉴了我们解读的这本《梵高传》,它描绘了梵高复杂的性格,并把梵高之死处理成一个开放的、需要探索的事件。但是我们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会被这个复杂的梵高感动,也会因此更加爱他。
好,到这里,这本《梵高传》就为你解读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几个要点。奈非和史密斯在2011年出版的这本《梵高传》不仅刷新了梵高研究的高度,而且颠覆了传统的“梵高神话”。它的颠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梵高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天才,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很多明显的弱点和阴暗面。
第二,梵高的躁郁症来自家族遗传,幼年的家庭氛围也是重要的诱因。他的躁郁症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艺术,让他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并将它呈现在画布上。
第三,梵高并非因为怀才不遇而绝望自杀,而是很可能死于一场混乱的意外事故。
这个虽然跌落神坛,但是更加丰满、更加真实的梵高,或许也是更值得我们去爱的梵高。因为当我们注视一幅艺术作品并被它打动,当我们探究一位艺术家的生命并受其震撼,并不是因为我们找到某个可以膜拜的偶像或可以传颂的神话,而是因为通过这件作品和这个人,我们看到自己内心深处各种细微的波动,看到世界中或隐或显的美好,并在内心与世界之间建立了连结、希望与信念。这或许才是梵高和他的画作,以及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及其创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也最动人的精神遗产。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梵高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天才,而是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很多明显的弱点和阴暗面。
-
梵高的躁郁症来自家族遗传,幼年的家庭氛围也是重要的诱因,他的躁郁症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艺术,让他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并将它呈现在画布上。
-
梵高并非因为怀才不遇而绝望自杀,而是很可能死于一场混乱的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