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明亮的泥土》 苗炜工作室解读

《明亮的泥土》| 苗炜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菲利普·鲍尔,英国科普作家,《自然》期刊的特约顾问编辑。他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后来又在布里斯托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所著的社会物理学著作《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获得了英国安万特科学图书大奖。另外还著有《牛津通识读本:分子》《为帝国服务:希特勒时期为物理学真谛而战》《图案密码:大自然的艺术与科学》等多部作品。

关于本书

艺术史对于颜色的研究,多是从画家与画派的技法着眼,或是研究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与色彩符号体系,很少从颜色的物质性入手。但鲍尔的《明亮的泥土》,却从科学史的角度,揭示出艺术需求如何推动了人工颜料的生产,化学工业如何实现或改变艺术的创作形式,艺术与科学之间有一种互惠的双向促进的关系。他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看待艺术的特殊视角。

核心内容

颜料的制造需要技术,购买需要成本,用的时候需要调配,这些基本的物质属性,其实都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考虑的因素。艺术家在诸多限制之中,选择材料,磨练技艺,发挥想象,创作出动人的作品。一种风格,不是艺术家凭空的创造,也不光是社会和文化孕育的结果,还是特定物质条件的产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一期为你解读的书叫作《明亮的泥土》。这本书跟艺术有关,书名“明亮的泥土”指的就是颜料。

不过,这本书跟一般讲艺术的书又很不一样。作者菲利普·鲍尔从颜料切入讲艺术,因为他其实是个科学家。他曾经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后来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看颜料,就跟艺术家不太一样,他关注的是它们的物质属性。比如说,讲艺术史的书上会说,朱砂这个颜色在中世纪象征着高贵,但是作者就会说,你不要忘了,它也是炼金术士的硫磺和水银。再比如,印象派画家喜欢用蓝紫色画阴影,他们肯定觉得这是自己观察自然总结的经验,但是作者就会告诉你,这也可以用色彩理论来解释,因为蓝紫色和阳光的黄色正好就是互补色。你看,在他笔下,科学与艺术突然发生了奇妙的勾连。了解了这些颜色,你也就获得了一个理解艺术的新维度。

单纯研究艺术的人一般不会这样看问题。比如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与科学的命运不同,科学在进步,但讨论艺术的进步会让人糊涂。但鲍尔身为一名科学家,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角度,他说,艺术虽然不是以科学那种方式进步,但科学的进步却在艺术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更难得的是,这位科学家还真的很懂艺术。他不光会写某个化学产品在艺术界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应,也会从艺术史的角度告诉你,颜色跟风格的演进、观念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从颜料的角度看艺术作品,肯定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我想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让艺术更接地气了。你想想,如果一张画里该用金色的地方却用了棕色,理论家可能会从构图、表达甚至社会历史给你各种解释,但会不会只是因为用作金色的金子太贵了呢?你会发现,画家的创作是个很现实的事儿,它是有边界的。在这儿我想到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希腊神话里有一个人叫伊卡洛斯,他想飞,就得靠蜡和羽毛做的翅膀,所以他不得不飞得小心翼翼的,不能离地面太远,要不然翅膀就会被太阳融化,摔到地上。颜料对于画家来说,就像是伊卡洛斯的翅膀,让他们起飞,也限制了他们能抵达的高度。那么,这究竟是一双怎样的翅膀呢?我今天就借这本书的思路,带你一起用特别的眼光来看艺术。

接下来的解读会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原理,我会先简单解释一下有关颜色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第二部分是历史,我会把颜料的历史分为中世纪之前、理性觉醒和走向现代三个阶段,来为你解释艺术与科学、风格与颜料之间奇妙而又有趣的关系。在这里需要提醒你一下,后面我们会提到各种颜料名字,你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但艺术家平时就是这样称呼这些颜色的;另外,这本书里也会讲到很多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些名字可能都会让你觉得有点门槛儿,我们已经尽可能为你做了简化。不过,请你相信,听完这本书,当你再去看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一个颜色都在跟你说话,向你传递丰富的社会、文化、科技信息。

首先,在飞向神秘的艺术世界之前,让我们先看看脚下这片起飞的地面是什么样吧。现代的科学成果,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看清楚这片土地、了解有关颜色的物质特性的条件,我们就先从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原理出发,来了解一下颜色是怎么回事。

颜色到底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已经能把色彩运用得出神入化,但老实说,他们其实根本不明白颜色是怎么回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对颜色的认识,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颜色不是物体客观的性质,而是人们主观的感觉。一切颜色的形成都是光明与黑暗、白与黑按比例混合的结果。我们熟悉的基本颜色赤橙黄绿蓝靛紫,再加上黑色和白色,这套光谱是到了 17 世纪中后期才确立的。这要感谢牛顿,他用三棱镜把白色光分解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需要注意的是,这条光带并不能明确地分成七个颜色,而是渐变的,牛顿从中识别出了七个颜色。也就是说,到了牛顿,人们才知道,原来光不是颜色的实际载体,而是颜色的媒介。

那么,光是什么?又过了两个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才给出了答案:光是一种振动的电磁场,振动的频率决定着光的颜色。在这里我们稍微讲解一下光学的原理。可见光谱一端是红色,一端是蓝色。红光频率低,波长长,蓝光频率高,波长短。物质的共振频率决定了它能产生什么样的颜色。通过共振,一种物质会吸收光在这个频率上的能量。你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这种物质把这个频率的光拿走了,剩下的光就有可能被材料反射回来,而这些被反射回来的可见光,就是物质呈现出来的颜色。

所以说,不存在什么有颜色,只有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颜色不过是一个感知的问题,是光作用于眼睛和大脑的结果。于是,我们对光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感应蓝色光的锥状细胞最不敏感,所以完全饱和的蓝色会让你觉得很暗;而你会觉得黄色特别明亮,不是因为它的光强烈,而是因为黄色光引起的视觉反应更强烈。这个生物过程是客观的,但人的感受却是主观的。绘画艺术的主观性,其实也离不开这一点。

你有没有发现,前面我们只讲了光这个媒介,跳过了颜色的实际载体,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能够用作颜料的东西都有什么。

在合成颜料出现之前,艺术家用的大多都是矿物颜料。这些矿物的颜色,取决于里面含的金属原子的属性,这是一个化学知识。比如,色彩鲜明的矿物通常含有所谓的过渡金属,也就是元素周期表中占据中间位置的大部分金属。不同的金属化合物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果加热,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就会发生改变,颜色就会变化。这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制作颜料的一种基本方法。

除了矿物颜料外,有机颜料也很常见。生物的着色剂都是有机化合物,也就是分散的分子,每个分子以相互连接的碳原子为骨架,它的颜色由里面电子的排列决定。我们来举些有机颜料的例子。牛仔裤的那种蓝叫靛蓝,它是从一种杂草中提取的;我们中国的胭脂也是一种颜料,它是来自一种昆虫。这种天然染料很不稳定,中世纪之前,西方只有区区十几种够稳定的天然染料,但是今天,人类已经有了超过4000种合成染料。

想搞清楚颜色,你需要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说到这,你已经搞明白了颜色的基本原理,我来给你做个最简单的总结:颜色是材料吸收光的一种倾向;也是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的知觉;同时还是化学家探究物质成分的丰富线索,如果测量得足够细致,能够揭示分子结构的细部状况。

不过,这些都是科学家的事儿,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不重要。对于艺术家来说,颜料是工具,最重要的是能买得到,能有得用。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部分,看看颜料怎么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开头的时候我们说了,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并不像科学那样进步,倒是有个很好的例子能证明。毕加索曾经看过一幅石器时代壁画上的牛,非常震撼,自愧不如,于是石器时代的这些画,成了现当代艺术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但这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那些古远的洞穴壁画告诉我们,人其实很早就会用颜料了。这幅壁画上有好几种颜色,黄色和红色这两个颜色来自赤铁矿氧化铁跟不同温度的水结晶;绿色来自铝硅酸盐黏土,也叫作绿鳞石或者海绿石;黑色来自木炭;棕色来自氧化锰;白色来自白垩和磨碎的骨头。在文稿里你可以看到这幅壁画,我就不一一给你解释这些颜色了,总之,那个时候人类其实已经挺懂颜料了。

到了古埃及时期,化学已经发展为一门很精致的学问。早期,埃及人投入了很大的努力来搞制造,比如制造玻璃、给陶器上釉、生产肥皂,这就需要他们掌握发酵、升华、沉淀、过滤等技术,新颜料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顺便发明出来的。可以说,古代的颜料制造是化学工业的分支。颜色创新的另一个主要动力是纺织品贸易,因为颜色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区分阶层,所以上流社会就需要发现贵重的、稀有的颜色,来显示身份。作者在这里说道:“艺术的倾诉对象是精神,却以世俗庸众为衣食父母。”如果回到历史上来看,给艺术家提供新颜料,不过是化学工业的副产品。

到了中世纪也一样,那时候的化学技术是炼金术。炼金术很神秘,但它一开始其实是个挺务实的工艺。那个时候,艺术也可以理解为技巧,化学家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炼金术根本上是一种转化的艺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知识,其实是为后面的实验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就是物质之间的转化。也就是说,人类可以自己创造出更多新的东西了,不断发现新颜色就是创造的表现。

于是,这个时期的颜料,除了古代传下来的,也有很多新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蓝色,群青。这种颜色来自一种叫青金石的蓝色矿物,你可能也听说过这种美丽石头,在佛教用品中挺常见的。想从青金石里提取蓝色非常非常难,这个工艺很可能就是炼金术士发明的。后来还有一种蓝,来自蓝铜矿,虽然成本低一点,但是也不便宜。这两个蓝色看起来挺相似的,但是化学成分完全不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贵,这都是因为想要把它们提取出来很难。除了昂贵的蓝色,这个时期创新的颜色还有巴豆紫、茜草红和胭脂等。

不过,那时候绘画的技巧还很简单。中世纪的人不太会制造细致的颜色变化,他们只关心颜料用得正确。比如说,中世纪艺术里还有一个常用的颜料是黄金。至少在14世纪之前,那些画着神或者圣人的画像周围都没有风景,只有一片金色。在他们看来,黄金代表光,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在文艺复兴时,黄金还被大量当颜色用,象征的是彼岸世界的彩饰。文艺复兴早期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里,画家就用金子为他的女神束发,并把金子洒在她身后的树叶上,树就有了天堂之树的意味。

中世纪的画家不关心事物的实际颜色,就像他们不关心事物的实际形状一样。他们不是不能解决比例的问题,而是真的觉得比例没那么重要。他们的任务是画出福音书中的故事,表达信仰和虔诚,绘画是示意性、公式化的,是一种用图写出的文字。中世纪晚期,美感在宗教艺术中变得重要起来,但依然跟自然主义没什么关系。连续平涂的朱砂、群青和金色,昂贵而美妙,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观看的人由衷地感到钦佩和敬畏。

到了中世纪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绘画除了为宗教服务之外,也开始为贵族和商人服务。艺术的商业性超过了宗教性,人们的世界观变得更务实了。经过了之前宗教绘画的铺垫,中世纪以前的绘画艺术虽还不算太突出,但就像我刚才说的,他们积累了不少技术。接下来,我们就迎来了辉煌的高峰,文艺复兴。那个时候,也就是十五到十六世纪,色彩理论、化学也都没什么突破,科学和艺术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拉扯谁一把,但它们却获得了同样的内在动力,那就是理性开始觉醒了。理性觉醒的影响是很广泛的,跟我们今天讲的话题最有关系的一点,就是画家发明了很多新技巧,他们越来越懂得利用颜料了。

文艺复兴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认识自然的愿望反映在绘画上。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出现了,他第一次给画中的人和物添加了阴影。这是哲学观深刻变化的一个征兆,乔托让时间成为了绘画的一个部分,图中人的样子,是他们在某个动作瞬间该有的样子,图像不再是不变的符号,而是在真实的、流逝的时间当中的一个时刻。除了获得了时间的维度,文艺复兴艺术家还获得了在空间中精确安排某个物体的能力,这就是线性透视法。一个建筑家推导出了其中的数学规律,后来被画家们运用到画布上,这就确定了一幅画在比例上的和谐。

颜色的和谐当然也成了一个问题,而且甚至是更难的问题,为什么呢?我们借贡布里希的话来解释一下。他的意思是,艺术家其实没办法把他们实际看到的东西呈现出来,他只能用某种媒介去转录现实,在颜色问题上,就是要把大自然提供的颜色,用艺术作品中的颜色再现出来。你可以想象一下,让你画一棵树,你能用颜料完全真实地把这棵树上丰富的颜色呈现出来吗?你会不会总是觉得自己画得有点假?想忠实描绘自然的愿望,跟捕捉自然颜色的困难,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矛盾。所以画家面临两个难题:首先,他们手头的颜色不够,自然的色彩比艺术家拥有的颜料可多太多了;第二,手头的颜色该怎么用,这也是个问题。中世纪用的朱砂、金色和群青在这个时代看太刺眼了,无论对作画人还是看画人来说,颜料贵不贵已经没那么重要,他们想要的是颜色和谐,而不是炫富。

达芬奇贡献了一个办法。你可以回忆一下《蒙娜丽莎》那暧昧神秘的表情,你会不会觉得那幅画其实不艳丽,很柔和?这就是因为达芬奇用了新的方法画画,创造了色调统一。他说,要想画一幅肖像,就选择阴暗的天气或夜幕降临的时候吧。他认为强烈的色调对比令人眼花缭乱,应该避免,要使用柔和的光照才合理。他放弃了鲜明的色彩,合理运用不饱和色,也就是更柔和的绿色、蓝色和土质色彩,用它们来过渡高光和阴影,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比较自然、柔和。

颜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颜色创新的方向就是回避多样的色彩,让颜色服从于极端的光和影。这条线,可以一直牵到文艺复兴后期和随后的巴洛克时期。这是一个暗影的时代,弥漫的黑色和黄褐色的高光形成激烈对比。比如,巴洛克时代的巨匠伦勃朗,就是黑色和棕色的圣手。

这背后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因素,就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几种新的黄色、赭色和棕色色料,这就让画家们能够用有光泽的高光来涂抹画布,通过红润的色调调制出漆黑的昏暗。而在17世纪之前,艺术家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之前能工巧匠很少费力气去研究棕色颜料怎么制作,因为地里随便挖挖就能挖出各种不同色相的棕色。棕色主要来自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如果锰在其中的含量比较高,那么就会呈现出更深厚的颜色。经过焙烧后,能够形成浓郁的红棕色,对渲染暗沉而半透明的阴影特别有用。伦勃朗用的是沥青,沥青能形成一种深色的半透明阴影。但它有个缺点,表面涂层凝固后,它会收缩和起皱,使涂在顶层的材料破裂和卷曲。伦勃朗敢用,是因为他在技术上极为娴熟,别人可就不好说了。后来的画家尝试用沥青,就经常出现失误。

还是说回前面的那个比喻。颜料是翅膀,它赋予艺术家展翅高飞的能力,但也有限制。17世纪50年代,伦勃朗只用了6种色料,主要是沉闷的泥土色调。如此有限的调色板却也有好的一面,因为这些颜色都比较可靠、稳定,不容易老化。当然,这是画家选择的结果。伦勃朗知道这些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哪些比较耐久,怎么用比较安全。他用极其复杂的方法把这些颜料进行混合,画出了充满了戏剧性的、情绪饱满的杰作。他的颜色难以形容,不仅仅是将原色进行二次、三次混合的结果。毫无疑问,伦勃朗借着这浓厚的泥土色翅膀,飞到了美术史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

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就说到这儿,接下来是现代。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位画家,被评论人称为“出生在印度的伦勃朗”。但他的画乍一看跟伦勃朗毫无关系,甚至可以说他的风格是反过来的,正是他,突破了19世纪初以棕色画面为主的传统,他就是英国画家威廉·透纳。他被称为“印度伦勃朗”,是因为他使用的颜色具有东方情调,但他对于光线的表现又隐约和伦勃朗有关。他的名作《尤利西斯嘲弄波吕斐摩斯》展现出强烈的红色、黄色和蓝紫色,可以看出画家在试着捕捉朦胧阳光的主观特征,他使用颜料的方式也越来越偏离自然主义,开始朝着印象派的方向发展。

这完全是艺术的自发生长吗?不,直到19世纪初,还没人见过他画里那些绿色、黄色和蓝紫色。但就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这几十年,化学突飞猛进,元素列表迅速扩张。化学家们开始用各种手段操纵元素,改变它们的比例、联合方式、电荷等等,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透纳的调色板更丰富了。钴蓝、翡翠绿、橘红朱砂、铬酸钡、铬黄、猩红等等,只要出现了新颜料,透纳都会抱着极大的热情,也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试用。

而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一股新的潮流也在暗暗涌动。19世纪,法国在化学上处于领先地位,甚至有人说,在“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的主导下,化学就是一门法国科学。也许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没太大突出贡献的法国艺术,到了19世纪突然变得那么引人注目。30年代,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开始运用横扫一切的笔触和大胆的颜色。据说,他的调色板上有多达23种颜色,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可用的色料。

一直到19世纪晚期,用颜色来描摹自然都是依赖于技巧,几乎所有的画作都在画室里完成。露天绘画这种方式只适合画速写,原型还是要回到室内,靠的是画家对构图、比例的把握,从速写中重组。根据传统的明暗对照法要求,要把画面调暗,创造高度风格化的光影表现。线构胜于色彩,这是17世纪以来法兰西艺术学院的官方教导。这时候,艺术又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变革。从学院派的明暗概念中解放出来,用肉眼观察阴影里的蓝色或者阳光中的橙色,是印象派才开始干的事。印象派认为,应该要直接传达外部的明暗印象。只有对自然光照进行密切观察,画家才可能发现色彩中的奥妙之处。它们闪烁在物体表面上,也潜藏在阴影中。他们看到的明暗,不是黑和白,而是蓝色、红色、棕色和紫色,是棱镜分解出的上千种鲜亮、缠绕的色彩。印象派以自然本身的面目来看待和呈现它,靠直觉和经验,也靠科学。

你肯定也想到了,又是化学的发展给了他们新的翅膀。在从印象派画作中确认的20种主要颜料中,有12种是新的合成品:柠檬黄、镉黄、铬绿、锌白等等。另外,因为锡管颜料的发明,颜料在包装中不会轻易变干,特别适合画家们带到户外使用。他们终于突破了“自然主义”的着色规则,鲜艳的橙色、天鹅绒般的紫色、鲜明的新绿色出现在他们的画布上。这在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

色彩理论的进步,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理论工具。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光时,这两种颜色就叫作彼此互补。把互补色放到一起,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让人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印象派大师雷诺阿有幅画叫作《泛舟》,深蓝色的水面上有一条鲜艳的橙色小船,船头的红色阴影补充了位于前景中的一丛绿色树叶,浅色的建筑物在紫色倒影中投下黄色高光。这里的三组颜色,深蓝和橙色,红色和绿色,紫色和黄色,都是互补色,因此整个画面显得极为鲜明。另外,这幅画的色料仅有7种,除红色外全是现代合成品。这些颜料没有经过混合,所以不会变暗,就更加凸显了画面的鲜明感。

同样的,另一位印象派大师莫奈,他画雪,雪不是白的,画阴影,阴影不是黑的。艺术圈刚看到印象派的画时,说这些画粗略、杂乱,根本就是半成品。实际上,纯粹、有力的笔触和通过对比等手段强化的色彩,令艺术界感到不安。这帮人不光是要使性子,胡闹,他们野心很大,是要造反啊!

我们前面说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开始重视技法,他们更懂得利用颜色了,所以带来了艺术的进步,而到了19世纪,艺术家得靠画画来谋生了,颜色对于他们来说就不仅仅是技巧。印象派从利用颜色的方式开始,发展出了一整套风格。艺术的探索也进入到了更深的维度,艺术将发动各种力量拓展边界,艺术家要进行探索而不是像奴隶一样盲从。果然,从印象派之后,艺术便没有再回到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老路上。

关于这本书就讲到这里,最后我来为你总结一下:

第一,颜色是材料吸收光的一种倾向,也是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的知觉,同时还是化学家探究物质成分的丰富线索。颜料的制造需要技术,购买需要成本,用的时候需要调配,这些基本的物质属性,其实都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考虑的因素。颜料的历史,把科学和艺术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中世纪的艺术和化学似乎都充满了神秘感,二者都关乎创造,都富含象征意义,但同时也都承担着非常具体的、物质的功能。绘画有非常实用的价值,而炼金术这种听来玄而又玄的东西,在工匠眼中,其实就是一种制造方式而已。

第三,文艺复兴之后理性觉醒,人们认识自然的愿望反映在绘画上,为了表现更真实的场景,艺术家想办法调配明暗和颜色,这时的颜料技术,也配合这个目的得到了发展。

第四,伴随着19世纪化学和物理的突飞猛进,艺术家有了新的材料和理论工具来实现艺术的目的,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也变得更加自知自觉了。画作上前所未有的色彩,昭示着一种全新的、现代世界观的诞生。

撰稿:苗炜工作室 脑图:摩西 转述:校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