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处》 安洋洋解读
《我心深处》| 安洋洋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访谈录的访谈者史提格·比约克曼,是作家、导演及影评人。在这本书之前,史提格已采访了两位世界级大导演伯格曼和冯提尔,并写出两本访谈录:《伯格曼论伯格曼》和《冯提尔论冯提尔》。《我心深处》这本书的原名直译过来,应该是《伍迪·艾伦论伍迪·艾伦》,可以被视为史提格导演访谈录的系列之三。被访谈者伍迪·艾伦,是段子手、喜剧演员、作家、爵士乐表演者,当然他最为众人所熟知的身份是美国著名导演。史提格与伍迪保持着旗鼓相当的见解与深度,访谈按照时间顺序,围绕着伍迪从影以来的35部电影逐一展开,并延伸至艺术、自然、哲学、中产阶级等多个话题。
关于本书
在大众的眼中,伍迪特立独行、神经质、忧郁且固执。在作者看来,伍迪是一名自律的创作者和严肃的艺术家。这本书将带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伍迪,以及伍迪对电影、城市、艺术、自然、哲学、中产阶级等多维度的观点与思考。
核心内容
这本持续了十年的访谈录按照时间线索,回顾了伍迪·艾伦从影至2002年几乎每部电影的创作心路。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访谈者的深度发掘,我们看到这位名导演对电影、城市、艺术、自然、哲学、中产阶级等多个话题的见解,并由此看到一个段子手、喜剧天才背后的悲观与神经质;一个浪漫导演天马行空的创作背后的自律、严谨甚至乏味的创作状态。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我心深处》。这是一本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访谈录。采访开始于1992年,结束于2002年,持续了整整十年时间。全书的中文版大约22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介绍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如何认识伍迪·艾伦这位天才导演;之后我们会介绍他职业生涯的前后两个阶段和其中的一些代表观点;最后会为你介绍伍迪·艾伦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风格,那就是对城市和中产阶级的呈现。
在进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也是采访者,史提格·比约克曼。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专业的导演及影评人。在这本书之前,史提格已采访了两位世界级大导演伯格曼和冯提尔,并写出两本访谈录:《伯格曼论伯格曼》和《冯提尔论冯提尔》。《我心深处》这本书的原名直译过来,应该是《伍迪·艾伦论伍迪·艾伦》,可以被视为史提格导演访谈录的系列之三。非常巧的是,史提格来自瑞典,是伯格曼的老乡加同行。伯格曼影响了非常多著名的导演,比如李安导演就是伯格曼的超级粉丝,伍迪更是把伯格曼奉为偶像、男神。与伯格曼的渊源让史提格与伍迪·艾伦一见如故,简直是高山流水、惺惺相惜。两个人按照时间线逐一聊起伍迪从影以来的35部电影,并从电影展开,聊起了艺术、自然、宇宙、中产阶级等很多其他话题。
为什么说这个访谈录写了十年呢。在采访刚开始的半年,也就是1992年时,伍迪·艾伦陷入人生最大的危机,他当时的女友及电影女主角米亚·法罗发现了伍迪与自己的养女有情人关系。讽刺的是,当时米亚正在拍摄与伍迪合作的第13部电影《丈夫、太太与情人》,在片中她与伍迪·艾伦饰演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电影被迫中断拍摄,伍迪也无心继续采访,他身陷官司并且最终丧失了与米亚的三个孩子的监护权。他亲生的孩子至今不肯认他,还戏称他为“姐夫”。但伍迪没有被丑闻击垮,最终还是成功说服米亚回归并完成了电影的拍摄。2002年访谈恢复时,伍迪完成了9部电影的执导工作,平均一年一部电影。事实上,自打他踏入这个行业,40年来他就一直保持着每年一部电影的产量,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高产的导演。
伍迪·艾伦这辈子从来不看任何关于自己的文章、书籍、影评,甚至他拍过的电影也从不会去看。但是在访谈中伍迪说,这本书会是个例外。可见这本访谈录在他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讲完了背景,我们回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先来认识一下这位高产的天才导演。伍迪·艾伦生于1935年12月1日,从小长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他所在的地区周围步行距离内的电影院有25家。伍迪从小不喜欢阳光和户外,所以在他小的时候一到假期就躲进电影院,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
大概15岁的时候,也就是二战之后,美国开始引进欧洲电影,伍迪家周围出现了一批外国电影院,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一流的欧洲电影。对伍迪来说,这是一次颠覆性的改变,他开始意识到有些导演比其他导演更胜一筹。其中最震撼的就是后来被伍迪奉为男神的伯格曼的电影,比如《不良少女莫妮卡》《小丑之夜》等等。伍迪被这些电影迷住了,他觉得欧洲电影远比美国电影成熟。当时的美国电影基本是娱乐性的,主要用来逃避现实。而欧洲电影更具有抵抗性和反思的精神。可以说,以伯格曼为代表的严肃电影是激发伍迪对电影萌生兴趣的启蒙之作,这也对他之后的作品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说伍迪很早就对电影产生了兴趣,然而他却是通过写段子出道的。伍迪还在念书的时候,他就开始写作了。在这方面他似乎很有天赋,16岁就靠给电视台、报纸写一些笑话和段子来赚钱。后来很自然地成为一个喜剧演员,有点像咱们今天的脱口秀表演,通过在电视台上讲笑话,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再然后他受到制作人邀请,尝试创作电影剧本。伍迪写的第一个电影剧本叫作《风流绅士》,他对这个剧本非常满意。可是后来导演拍出的电影却是伍迪很讨厌的风格,也就是典型的好莱坞制造、流水线上的电影。伍迪说:“居然让毫无幽默感的人评判哪里好笑哪里不好笑,还为了迎合电影明星无端地添加角色。”这对伍迪真是很折磨。比如说他写一场戏,讲一个男人,让电梯停在两层楼之间,和一个女人做爱。想象一下,如果这一幕发生在纽约最繁忙的办公楼,那该多有趣呀。可是制片人却在巴黎找了一栋华丽的别墅,场景变成了一个像新婚套房的地方,这样这一幕变得一点也不好笑了。制片人根本没理解剧本,伍迪在片场也没有发言权,他觉得一切糟透了。在那之后,他对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要自己当导演。就这样,伍迪踏入了导演行。
在伍迪从影的40多年时间,他一直维持着每年写一个剧本的产量。然而这么高产的作家却保持着非常古老的写作习惯。一直到这本书结束的时候,甚至说一直到今天,伍迪都还在用一部他十六岁时买的打字机,从来不使用电脑。有的时候他有好的想法也会手写在一些纸张上面,一个小纸条一个小纸条地收集起来,再拼凑他所有有趣的想法。
要维持一年一部剧本的高产出,不拍电影的时候,伍迪的日常都是在写作。通常早晨起床之后晨练、吃早饭、陪孩子玩一会儿,然后就开始写作,吃过午饭,如果写作顺利,他会再写一些,然后吹一会儿单簧管,之后是陪妻子散步、吃晚饭,可以说非常的自律,甚至有些刻板。对他来说每天雷打不动的是练习单簧管和锻炼身体。如果没有别的事情,他每天会吹45分钟左右。伍迪无比热爱爵士乐,他和他的爵士乐团合作的时间几乎和他的电影生涯一样长。直到今天,每个周一伍迪还会和他的乐团在纽约的一家咖啡馆固定进行表演。
伍迪怎么兼顾导演、段子手、喜剧演员、作家、爵士乐表演者这么多种身份呢?在这本书里,他也提到了,就是像鸵鸟一样地工作。在伍迪看来,保持高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工作,与世隔绝地工作,不被任何其他事情打断。他说他一直活得像一只鸵鸟,这种方式固然有它的缺点,但也有好处,对作家来说尤其是这样。他喜欢独处,也很享受独自工作,不喜欢参加其他的活动。只要能够不断地产出,不被任何的评论影响,他就觉得很快乐。伍迪说,其实他并不知道成为一个万人簇拥的大导演这件事有什么乐趣。这些年来,无论是对电影的赞美,还是各类的奖项,都没有带给他任何成就感。对他而言,真正的快乐是拍电影的过程,拍完了,就翻篇儿了,立刻投入到下一部电影中去。所以他从来不看自己的电影,也不看任何关于他的电影评论。
到这里,我们为你大致介绍了这位天才导演的早年生涯和日常生活。下面,咱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职业生涯的前后两个阶段。
伍迪早期的电影是非常纯粹的喜剧电影,充满活力。在电影里,他继续发挥着一个段子手的所有幽默细胞,竭尽全力做到最搞笑。伍迪认为,那个时期对于拍电影而言,他还处于探索阶段,一切都依赖幽默,只要电影足够滑稽,就算成功了,如果不够好笑,那就失败了,整部电影都是靠笑点支撑着。刚开始做导演的伍迪算是很顺利,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竟然没有碰到过束手无策的情况,但那个时候的伍迪在拍电影的时候还比较缺乏安全感,他会拍很多条备用镜头。他早期的电影,比如《傻瓜入狱记》《香蕉》《呆头鹅》,都是非常成功的喜剧电影。在这个阶段伍迪也总结出了很多拍喜剧的技巧,比如说,伍迪认为电影的开场非常重要,有的时候只需要看前三五分钟,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一切都已成为定局。
另外拍摄喜剧还有一个黄金法则,那就是速度。无论一场戏进行得多快,在喜剧中总是可以更快。在伍迪拍摄时,即使演员发挥都非常出色,一切也都做得非常到位,伍迪总会不停地要求再来一次,这一次要更快、非常快。而在电影中最后采用的往往也正是这一条。
伍迪真正找到感觉,觉得对拍电影游刃有余,是从《安妮·霍尔》这部电影开始的。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喜剧演员和一个叫安妮的女孩坠入爱河的故事。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后期伍迪电影中最明显的个人风格,那就是主角们漫步在城市的街头,并且不停地对话,简直可以说是絮絮叨叨,一个段子接着一个段子。对伍迪来说,这部电影算得上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他终于鼓起勇气,摆脱肥皂剧式的通俗喜剧电影,转而拍出一些更有深度的内容。在这部电影当中,伍迪开始初步展现自己性格中悲观严肃的那一面,比如借助主角表达出自己极度消极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只可以分为可怕和可悲两种,所谓可怕的人生,就是绝症病人、盲人、残疾人的人生,剩下的人生就是可悲的。如果你的人生是可悲的,那你应该感到庆幸,你是有福气才成为可悲的人。
《安妮·霍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好几项奥斯卡奖。可是伍迪对于奖项的看法也非常消极,他说,他无法想象书籍、电影或者艺术品之间的比赛是怎么进行的,谁能决定作品的好坏?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每年聚会一次,投票选出最喜欢的五部电影,而不是最好的一部电影。对于奥斯卡奖,他觉得尤其腐败。人们强迫你投票给他们或者他们的朋友,还有广告商来搅局。因为抱有这样的想法,伍迪不参加电影的颁奖礼,有时候他会把电影送去电影节,但从不参加比赛,因为他不想和其他片子比。他认为电影不是拍来参加比赛的,应该是让人欣赏的。
由于《安妮·霍尔》的成功,伍迪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紧接着他就拍了一部非常“任性”的电影——《我心深处》。这是一部题材严肃的剧情片,写一个英雄暮年的完美主义母亲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的故事,有很浓重的伯格曼风格,片子出来后毁誉参半。美国人看到伍迪一改讨喜的喜剧风格,转而探讨严肃问题,大失所望,他们觉得电影太沉重了,而这却恰恰是伍迪喜欢的地方。事实上,片中的母亲死板、冷酷,强迫症似的要求一切尽善尽美、井然有序。伍迪认为这个角色是最贴近自己的。
在这部电影里,伍迪展开了对艺术、自然、死亡等话题的讨论。比如片中的大女儿蕾娜达是一个艺术家、诗人。她非常善于表达生命的痛苦,但事实上她也非常自私,需要时间独处,并且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通过这个角色,伍迪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看法。他觉得艺术是知识分子的宗教,有一些艺术家认为艺术是他们的救赎,通过艺术他们能获得不朽。可是在伍迪看来,艺术只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娱乐方式。如果读者或者观众足够敏感,就可以从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当中获得愉悦感。但是,艺术从来不是艺术家的救赎,艺术没有办法让莎士比亚多活一秒。作为诗人,即使蕾娜达的诗歌流芳百世,她依然和其他人一样难逃一死。
在伍迪的另一部电影《星尘往事》中,他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艺术创作非但救不了你,而且根本毫无意义,因为宇宙终将毁灭,连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巨作都将不复存在。所以,伍迪常常开玩笑说,我不想活在人们心中,我宁愿活在自己的公寓里。片中的蕾娜达反复做着一个梦,梦里树枝缠绕成一团,有一种压迫感,这其实包含着伍迪对自然的看法。他认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然的时候,就会发现自然没有那么美好,反而充满了残忍。在伍迪看来,没有什么恐惧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缺爱、缺才华、缺钱,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死亡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从这部电影开始,伍迪之后的几部电影,比如《罪与错》《情怀九月天》等,彻底脱离了喜剧风格,开始探讨存在主义等哲学命题。这些严肃的主题显然在市场上是不讨好的。对这件事,伍迪心里一清二楚,他评价说:“这些电影不是人们想看的那种,无法在美国流行,也许在评论界口碑会不错,但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事实上,在伍迪的电影生涯当中,商业上成功的电影往往是在自己眼中糟糕透顶的作品,比如他的一部电影《曼哈顿》,就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可是在电影上映前,由于成片与伍迪设想的差距太远,差点惨遭放弃。伍迪甚至向制片方提出,如果可以不上映《曼哈顿》,他愿意为制片方重新拍摄一部电影。而另外一部电影《开罗野玫瑰》,则是伍迪最为满意的个人作品,可这部电影在美国几乎是零票房。
伍迪对于市场始终保持悲观,他认为最好的作品和商业上成功的作品毫无关系。有时,引起巨大成功的商业作品还会让伍迪觉得羞耻。不过,尽管严肃电影不受美国观众待见,但这些电影在欧洲的待遇却完全不同。伍迪觉得,一定程度上,是欧洲救了他,让他在商业成功和艺术追求上能达到一个平衡。在美国赔惨了的电影在欧洲都挣到了钱,或者至少把损失降到了最低,这使得伍迪不用为没人投资发愁,可以持续进行严肃创作。
到这里,我们介绍了伍迪电影生涯前后风格的转变以及他对电影创作的一些观点。
其实提到伍迪·艾伦的电影,他的粉丝们都会想到一个很有个人风格的画面,那就是来自中产阶级的主角们在城市长长的街道上漫步,滔滔不绝地聊着各式都市感十足的话题。这个明显的个人烙印与伍迪对城市的重度依赖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布鲁克林孩子,伍迪非常喜纽约,尤其是下雨的纽约。他很喜欢出门时被整个城市围绕,喜欢走在人行道上步行去商店。像这样的城市还有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与这些国际大都市相反,伍迪就很讨厌洛杉矶,除了讨厌那里的电影制造流水线以及阳光,还因为这个城市郊区感十足,去哪儿都得开车。比起开车,伍迪更喜欢漫步的感觉。在他没有出名之前,他常常漫步街头,一边走一边设计自己的故事情节、构思电影。而一旦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很难适应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正是因为对都市感的喜爱,在《安妮·霍尔》这部电影的结尾,有一段30秒左右的空旷街景,被人们称为经典。这样的空镜头往往是电影中的重要时刻。在结尾处,伍迪也尝试过一些戏剧性的安排,但相比这些,他更喜欢一个流动的街景和一家小咖啡馆。直觉告诉导演伍迪,应该让主人公消失在街头的喧嚣人流中,这种结尾不仅讨喜,更加强了电影的情绪。
另一部更有代表性的都市作品就是《曼哈顿》。在这部电影当中,伍迪颠覆了传统印象中五光十色的纽约,用宽银幕黑白电影的方式来呈现这个城市。曼哈顿的开场非常壮观,用蒙太奇的影像表达了对纽约这个城市的热爱。在片中,伍迪饰演的主角说他无法生存在纽约之外的地方,这其实也是导演本人的想法。这部电影所有的场景都是实景拍摄,并且运用了非常多的广角镜头。所有的构图也都是精心设计的。伍迪会和摄影师一起盯着摄像机,然后让演员走位,再根据镜头中的效果反复地调整。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竭尽全力要呈现给观众一个美丽的纽约,事实上,伍迪对于纽约的感情非常深厚。2002年3月,从不参加任何电影评选的伍迪破例出席奥斯卡颁奖礼,也是因为那一年奥斯卡鼓励纽约电影,而伍迪认为,他出席可以帮助到纽约这座城市。
城市的主角是中产阶级。人们常说伍迪的电影当中存在一种对中产阶级的讽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伍迪看来,是中产阶级身上的某些东西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发展。和其他的阶级一样,中产阶级有好人也有坏人,有人活得很体面,也有人活得贪婪虚伪。中产阶级非常努力,虽然没有很高的才华和天赋,但通常都很友善。
城市与中产阶级可以说是伍迪电影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现在伍迪已经不能随意地在纽约街头漫步了。但他对城市的展现一直延续着。在这本书结束之后,伍迪还陆续拍了几部电影,比如《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他对城市的展现也从纽约延伸开,去到了他更喜欢的一些欧洲的城市。
我们对《我心深处》这本关于导演伍迪·艾伦的访谈录就大致介绍这么多,来回顾一下。
首先,通过这本访谈录,我们认识了这个天马行空的导演作品背后自律、严谨甚至乏味的创作状态。作为一个作家、导演、音乐家,多重身份的伍迪保持高产的秘诀就是像鸵鸟一样闷头不问窗外事地工作。
之后,我们回顾了伍迪职业生涯的两个阶段,包括前期的纯喜剧和之后日趋严肃的风格,了解了伍迪对喜剧技巧、电影奖项、艺术、死亡、存在主义等话题的观点以及他如何在商业成功与艺术追求上寻找平衡点。
最后一部分,我们介绍了伍迪电影中一个明显的个人风格——城市感,以及伍迪对城市的主角——中产阶级的看法。
这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呈现了伍迪·艾伦从影以来到2002年几乎每部电影的创作心路。也许你并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但可以通过这本访谈,认识一个更为真实的伍迪·艾伦和他的内心世界。
撰稿:安洋洋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