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 刘玮解读
《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 刘玮解读
你好,我是刘玮,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
提到安迪·沃霍尔这个名字,你应该不会感到陌生。直到今天,沃霍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仍然随处可见。比如,有人认为“自拍”就是由他首创的;此外,他的头像和作品也一再出现在T恤和帆布包这种日常用品上。安迪·沃霍尔出生在1928年美国大萧条时期,原本是一个穷小子,却在1960年代摇身一变,成为新锐画家、地下电影制片人、时尚偶像和最成功的艺术商人,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王”,甚至被看作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美国大众文化的鼎盛时代,沃霍尔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和象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直到今天也很难找到另一位艺术家可以和他相提并论。可以说沃霍尔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安迪·沃霍尔呢?为什么是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因为他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作品?还是由于资本的运作和炒作?又或者是运气使然?换句话说,在那个生机勃勃、人才济济的文化解放的年代,沃霍尔究竟做对了什么,能从那么多的艺术家和明星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众人瞩目甚至膜拜的时代之子?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就是要通过讲述一次公路旅行,给你呈现沃霍尔和他的时代,讲述他的生命之旅,解释一段文化传奇的来龙去脉。
本书的作者黛博拉·戴维斯是一位电影编剧、剧本分析师和传记作家,同时也是安迪·沃霍尔的狂热粉丝。作为粉丝,她疯狂地收集一切与沃霍尔有关的信息和物品,更是根据相关的记录,在2012年的9月24日原样复刻了安迪·沃霍尔1963年9月24日开始的驾车横跨东西海岸的旅程,重新走访了当时沃霍尔一行人曾经驶过的公路、看过的建筑、吃过的餐厅和住过的酒店。而这场复刻的公路之旅,就是这本书的起源和主要内容。在这本书里,戴维斯就是要回答我们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安迪·沃霍尔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宠儿和象征?我相信,从沃霍尔的成功里面,你或许也能有所思考和借鉴。
接下来,我的解读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波普艺术以及波普艺术流行时代的美国。在第二到第四部分,我们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沃霍尔取得成功的原因。在本书作者看来,沃霍尔获得成功是因为他做对了三件事:第一,他虽然从事艺术工作,却从商业起步,用金钱来为艺术保驾护航。第二,他勇于改造自我,擅长制造差异,一步步将自己打造成与众不同的神秘偶像。第三,他努力进入名流阶层和小圈子,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和销售提供助力。解读中,我会为你详细地说说,沃霍尔是怎么做到这三件事的。
在解读沃霍尔的成功秘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波普艺术以及当时的美国。
波普艺术(Pop Art)里面的“波普”(Pop)这个词,并非源于美国本土文化,而是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当时有艺术评论家用这个词来描述在伦敦出现的全新艺术氛围,这是一种调皮、日常、流行的消费主义艺术,它不像传统艺术那么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可以随意消耗、适合年轻人、诙谐风趣,甚至有些恶搞。按照沃霍尔的说法,波普艺术家用传统画家不屑一顾的方式,画出了人们瞬间就可辨认的当代事物,包括漫画、名人、浴帘、冰箱、可口可乐瓶、野餐桌,等等。沃霍尔眼中的波普艺术,就是站在普通人一边,描绘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和物品,歌颂日常生活和商业社会,与高雅艰深的精英趣味和抽象派艺术大唱反调。
波普艺术家热衷于画广告牌、招贴画、超市货物、家居用品和名人肖像,而这种艺术样式也迅速走红,一夜之间成为当时美国社会老幼皆知的新艺术。而对于当时的主流艺术家来说,这恰恰是艺术创作要竭力避免的东西,他们无法容忍波普艺术的“俗气”玷污高雅的艺术,强烈抵制波普艺术在艺术界的推广和发展。即便是遭到了各种抵制和攻击,波普艺术依然以不可抵挡的燎原之势,迅速取代了高雅晦涩的抽象派艺术,吸引了媒体、评论界和大众的注意力,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美国大众文化的主流样式。
沃霍尔感叹:“一旦拥有波普,你就永远不会再用同一种眼光来看待视觉符号。而一旦你用波普艺术看待美国,美国也会变得不同。”那么,沃霍尔当时看到的美国有什么不同呢?在这次旅行中,他和几位后来分别成为著名诗人、导演和电影明星的朋友开着车,沿着著名的66号公路从东海岸的纽约一直开到了西海岸的洛杉矶。一路上,他们看着美国的自然风光,听着当时最热门的音乐;他们住过名流云集、纸醉金迷的度假酒店,也在那些停满大型卡车的路边餐厅用餐,还见识了美国中部地区那些有着旧日牛仔气概的人们……但是最令沃霍尔着迷的,还是道路两旁巨大的广告牌,这些色彩绚丽、内容浮夸的巨型霓虹招牌无处不在,随着汽车的行驶不断出现又瞬间消失,将美国的公路变成了永不熄灭的购物中心橱窗。沃霍尔是一个购物狂,所以他爱极了这些广告牌。他认为这就是新艺术,而美国就是一间充满广告牌的、巨大的画廊!
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确实是很多人眼中的美好年代:经济持续繁荣,财富飞速积累,生活物品更加丰富也带来了更多便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自信、乐观的氛围,消费主义和名流文化在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大行其道。但与此同时,1960年代的美国也暗藏着巨大的变革和危机,经济过热导致了经济泡沫和全社会的过度消费,发展的不平衡则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再加上美国人过于乐观的享乐主义心态,所有这些都为1960年代末期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剧变埋下了隐患。就在安迪·沃霍尔进行公路旅行的这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同时也打破了美国人的美梦,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心态。同样是从这一年开始,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不断升级,女权主义和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文化领域内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开始藐视权威和规则,渴望打破传统的秩序,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挑战一切既有的思想、审美和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波普艺术、摇滚乐与地下电影一起兴盛起来。
正是这“激荡的60年代”开启了沃霍尔在文艺界登顶封神的时代。接下来,我就为你具体说说,在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和文化转折时刻,沃霍尔如何通过商业、制造差异和借助名流造就了如此巨大的个人成功。
我们先来看看沃霍尔对待商业的态度。沃霍尔虽然是一位艺术家,但他格外看重金钱。早在美国经济开始加速发展的1950年代,沃霍尔就先人一步,敏锐地捕捉到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微妙联系。他不像传统艺术家那样,把商业看成是对艺术的“污染”和“威胁”,相反,他坚持认为“生意做得好就是最迷人的艺术”。其实,沃霍尔在艺术创作上远不如他在商业经营方面有天赋。他自己很清楚这一点,并且努力扬长避短,把商业天赋变成了自己的优势。
沃霍尔第一次在媒体上崭露头角,还是他在大学学习艺术的时候。他在暑假里帮哥哥拉着货车走街串巷地卖菜,觉得这个活儿太无聊了,就随身带着速写本,趁哥哥和顾客讨价还价的时候,在旁边迅速画下顾客的样貌和神态。暑假结束,沃霍尔拿这些画参加了一次当地的绘画比赛,赢得了40美元,还受到了媒体采访,被称为“商贩艺术家”。他的访谈和照片第一次登上报纸,沃霍尔也第一次尝到了出名的滋味,对“商贩艺术家”这个称号相当满意。
当沃霍尔从学校毕业、开始他的职业艺术家生涯时,他并没有尝试进入主流艺术家的圈子,去画严肃高雅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相反,他走了一条大众化的商业路线:当时战后的美国正在恢复生机,人们的购物欲望和能力不断上涨,各大城市的百货公司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善于制造话题、带动消费潮流的时尚杂志也风靡一时,在都市女性消费者群体中有极大的影响力。沃霍尔抓住了这个时机,他先后为匹兹堡和纽约的大商场设计橱窗,作为特约插画师为《时尚芭莎》这样的顶级时尚刊物长期供稿,甚至与一家鞋子公司签订合约、每周在《纽约时报》的主要版面刊登署名“沃霍尔”的插画广告。这个插画广告系列为沃霍尔赢得了可观的名气和粉丝,当然还有不菲的收入。这让他可以轻松购买昂贵的衣服,到名流云集的高档餐厅就餐,买最贵的票观看最热门的演出,动不动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豪华旅行。
当时像沃霍尔这样怀揣梦想来纽约打拼的年轻艺术家,很多都坚持把钱和艺术划分清楚,他们白天找工作赚钱生存,晚上再自由地从事纯粹的艺术创作。他们艰难地奔波于各大画廊之间,寻找进入艺术圈的机会。而沃霍尔却没有这样的烦恼,他全身心地投入广告插画制作,通过画画赚钱,并且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正是这种观念让沃霍尔物质上一直活得体面富足,精神上也不用在艺术和面包之间挣扎选择。他从商业起步,通过成功的经营和足够的金钱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保障和空间。他认识到品牌的作用,看到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是如何通过品牌连接起来的,所以他会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反复描绘和印刷著名的品牌形象,比如坎贝尔汤罐头和可口可乐瓶。他也毫不介意用“生产”和“制作”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艺术创作,甚至将自己的工作室称为“工厂”。在他看来,时代已经变了,传统的“画室”已经过时,机械才是当今的手段。他非常愿意利用机械手段来生产艺术作品,为更多的人提供艺术品。因为他认为,“艺术应该奉献给所有人”,这也正是波普艺术的核心理念。
不过,这种理念虽然让沃霍尔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却也给他带来了麻烦。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艺术和商业是对立的,艺术家靠画广告画“捞钱”是一种堕落,所以很多严肃艺术家一开始都很鄙视和嫌弃沃霍尔。沃霍尔有次邀请一对艺术家夫妻来家里看画,这种社交场合的常规做法是双方互买作品以表达礼貌和好感,结果对方看完他的作品以后十分尴尬却又非常坚决地决定,什么都不买。还有一次,沃霍尔的一幅鞋子插画被选中参加纽约现代艺术馆的展览,参加这次展览的一共有150幅画作,是从5000多幅作品中选出来的。沃霍尔非常激动,主动提出要将这幅画捐给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结果遭到了拒绝,博物馆方面还特意补充说“如您方便,请前来取画”。
1962年5月,沃霍尔参考坎贝尔公司的罐头广告,画出了非常著名的作品《坎贝尔汤罐头》,并且决定把这个产品的全部32种口味画成一个系列,每幅作品都使用统一的尺寸,融入金色和银色的金属漆色彩,这让他的画作看起来就像罐头一样真实。也正是从这些罐头开始,沃霍尔迷上了系列画的创作,他不仅画了大量的汤罐头,还画了美元、可口可乐瓶子、邮票等等,都是用同样的图案、不同的颜色,批量制作出一整个系列,这些画在画廊里成排摆开,看起来就像超市货架一样整齐亮眼。在创作这些系列画的过程中,沃霍尔运用的不是绘画艺术的原理,而是现代广告的基本原理,就是不断地重复制造同样的图像,相信这种重复能够最终打动并说服大众。这一次,沃霍尔获得了成功,因为这种“重复图像”迎合了当时美国消费主义经济的特点,也就是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批量生产同一款产品。于是,沃霍尔的画作和当时的汽车、房屋、汉堡、连锁超市等商业产品一样,迅速崛起并最终进入了媒体和大众消费者的视野,他和波普艺术也随即成为最红、最抢手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潮。
说完了沃霍尔关于艺术和商业的观点,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他做对的第二件事,这就是勇于改造自我,把自己打造成与众不同的神秘偶像。很多人印象中的安迪·沃霍尔,总是戴着标志性的银色假发和黑色墨镜,出入各种高级场所,身边围绕着时下最红的文艺明星。他不爱说话,显得高深莫测,但是每当他一张口,输出的全是“金句”,比如“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比如“我从不崩溃瓦解,因为我从不曾完好无缺”等等,人们用“酷”“时髦”“神秘”和“深刻”这样的词语来描绘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创造出这样一个高深莫测的时髦艺术家形象,他付出了多少努力,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成名前的沃霍尔是一个非常害羞腼腆的男孩,他长相普通,因为小时候得病而显得格外苍白虚弱。他又酷爱甜食,对购物和明星八卦有着无法抑制的狂热。他不擅长社交,更不是那种大胆前卫的艺术家,据说他在学校的绘画课上第一次看到裸体模特时差点儿晕倒。但是沃霍尔又喜欢炫耀,极度渴望被人注意,想要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这些性格和心理特点促使他总是寻找一种独特而高级的方式来向别人展示自己,无论是衣着打扮、谈吐举止,还是艺术创作,他都想要尽可能地标新立异,突出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他有一句名言:“我喜欢成为错误地方中那个正确的人,或者正确地方中的那个错误的人。”这句话可以说贯穿了安迪·沃霍尔的一生。当他作为商业艺术家为各大时尚杂志、服装公司和百货商场画广告的时候,他刻意穿得邋遢随便,要和身边盛装打扮的时尚人士区别开来。虽然他那时的收入相当不错,但他不穿西装,而是穿着皱巴巴的斜纹裤,还故意用颜料和猫尿涂在名贵的鞋子上,直到鞋子看起来历经磨损、破旧不堪的时候才会穿出去。他也不背象征着艺术家身份的画夹或画袋,而是随身带着一个破破烂烂的棕色超市口袋。他的这身行头令客户感到十分困惑,他们叫他“邋遢安迪”。但恰恰就是这么一副流浪汉式的装扮,令沃霍尔在时尚达人云集的地方脱颖而出,客户们都对他印象深刻,记住了他的名字,而他也收获了稳定的客户资源。
不过,随着沃霍尔的插画事业越来越成功,粉丝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渴望变得时髦、好看,让人爱慕和崇拜。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并全面改造自己的形象。
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和痛苦:他花钱定制西装,去健身房锻炼,为了缩小大蒜鼻和粗大毛孔而接受皮肤治疗,包括用防冻剂、钢丝刷这样的极端手段。他特别关心体重问题,当他的照片刊登在《时代》杂志上时,他发现自己看上去很胖,这令他极度烦恼。而他又对甜食和肉食成瘾,于是他采取了那个时代许多美国人都在使用的减肥方式:服用减肥药,而这种药物对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刺激和影响,甚至让他彻夜不眠。
1963年公路旅行之后,沃霍尔开始投入电影创作。这时候他又一次想要彻底改头换面,进入上流社会并成为时尚偶像。他抛弃了定制款的高档西装,开始穿紧身牛仔裤和黑色皮夹克,戴着超酷的墨镜,身材极其苗条,言语十分简洁。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表情、神态和说话方式来搭配这个新形象,他的眼睛永远被墨镜遮挡,表情始终冷漠,手指放在嘴唇边,意味深长地保持沉默,偶尔开口说话也会使用一种更具挑衅意味的方式,细声细气地只说很简单的词、很短的句子,或是说一些听起来很深奥的、让人不知道该怎么接茬儿的话,比如“我这样创作的原因是我想成为一台机器”。如果说他这时的形象还保留了一丝旧日的痕迹,那就是银色假发。这顶半永久的银色假发可以说是沃霍尔身上最神秘的部分之一。这是因为他长期遭受脱发的困扰,接近秃头,所以他非常精心地打造自己的假发。自他成名以来,哪怕是再亲密的朋友都没有见过他摘掉假发的样子。
沃霍尔这种大刀阔斧的自我改造最终使他成为1960年代美国的时尚偶像,在文艺界和大众媒体上红极一时,成为艺术家当中最耀眼的明星。可以说,是他自己塑造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这个形象。对此,本书的作者忍不住感慨说,沃霍尔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把普通人变成超级明星,因为他就是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了自我改造。
接下来,沃霍尔又凭借1970年代以后创作的全新肖像画系列,一举打破了传统肖像画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为人像艺术注入了全新的元素。他以名流、名媛、大明星、世界领导人还有他自己作为主题,将绘画和摄影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非常现代的混合型艺术,这就是他的色彩艳丽的肖像画系列作品。他用宝莱克斯相机拍照,然后用剪刀将人物的面部和颈部加以修剪,去除天然的缺陷和瑕疵之后,再将图像转化成丝网印刷画,最后涂上艳丽的色彩。沃霍尔的这种人像创作方式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他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依然堪称最著名的波普艺术作品。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说说安迪·沃霍尔的第三条成功经验,这就是努力结交明星和名流,进入名流阶层的小圈子,然后再借助营销手段“出圈”,以此提高知名度,为自己的艺术作品造势。
如果稍微留心,你就会发现,安迪·沃霍尔虽然宣称要为更多人提供艺术,但是他的画作中几乎没有普通人的身影,他的目标受众和想要交往的人群也绝对不是普罗大众。除了玛丽莲·梦露,他还画过摇滚明星猫王埃尔维斯、迈克尔·杰克逊,影星伊丽莎白·泰勒、英格丽·鲍曼,英国女王、美国第一夫人,等等。从这个名单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沃霍尔的表达和创作、兴趣和渴望都是以社会名流为核心的,他的成功也确实离不开时尚杂志、商业大佬以及好莱坞明星的帮助和追捧。
就拿这次公路旅行来说吧,他去洛杉矶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举办画展,另一个是参加一场有好莱坞电影明星到场的派对。在洛杉矶办画展对他的吸引力其实没有那么大,虽然得到画廊的支持、结交当地艺术界的同行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洛杉矶毕竟太远了,这令他一度十分犹豫,要不要接受办画展的邀请。然而,明星派对的邀请却令他无法拒绝,他几乎是毫不迟疑地接受了邀请,愿意为了一场几个小时的派对而进行一次漫长的公路旅行,并为此兴奋不已。在洛杉矶,他萌发了对摄影和制作电影的兴趣,回到纽约后逐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下电影的拍摄,同时创建了名为“工厂”的工作室,捧红了很多电影明星。
安迪·沃霍尔不仅善于打造时尚明星,也同样善于制造时髦场所或者“网红打卡地”。他在布置“工厂”的时候,往墙上贴满了银色的箔纸,连厕所的马桶垫都做成银色的,将整个场所装饰成一个银光闪闪的派对天堂,并在这里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轰动纽约文艺界和时尚圈的“大事件”。沃霍尔和他的“工厂”第一次引起轰动是在1964年4月21日,当时他的“金主”商业大亨斯卡尔夫妇为他在“工厂”举办派对,邀请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当时纽约最受欢迎的派对宠儿,却没有邀请沃霍尔的前卫艺术家朋友。而且派对始终有保安严格把守,没有收到邀请的人绝对无法进门。于是,这次派对连同沃霍尔的“工厂”一起火出了圈儿。第二天一早,沃霍尔的电话就被朋友打爆了,他们都愤怒地责问沃霍尔,自己为什么没有收到邀请。从此,“工厂”成为纽约最火爆、最酷炫的潮流圣地和网红打卡地,一时间,艺术家、演员、摇滚明星、暴发户、形形色色的名流以及追随名流的闲杂人等都争着进入“工厂”,想要挤进这个社交圈,而安迪·沃霍尔则是这个圈子的中心。他的身边聚集起一大批有钱有势的追随者,电影和画作也因此成为众人竞相追捧的目标。
可以说,1963年成了安迪·沃霍尔事业的分水岭:在那之前,他的画作无人问津、捐都捐不出去,而在那之后,他被认为代表了时下最新的潮流和新艺术的发展方向,成了波普艺术的传奇艺术家,红极一时。沃霍尔自己也曾为此感叹:“一旦你停止想要某个东西时,你就得到了它。”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云淡风轻,但其实沃霍尔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于名利的渴望以及对上流阶层的向往,而正是这种植根于灵魂中的热切渴望,与他的艺术才华和商业天赋一起,成就了这样一个堪称时代传奇的安迪·沃霍尔。
说到这里,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安迪·沃霍尔的成功之路:围绕着1963年这场从纽约到洛杉矶的公路之旅,我们看到这一年如何成为沃霍尔的人生分水岭,让他从一个徘徊在文艺界边缘的商业插画家,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先锋艺术家。同时我们也看到,沃霍尔之所以能抓住这个“时代的风口”青云直上,绝对不只是因为运气好。相反,他对自己和这个时代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评估,抓住了商业和艺术相结合的契机,对自身做了全方位的包装并坚决贯彻了有些残酷的自我改造计划。同时,沃霍尔对名流圈和文化媒体的借重,也帮助他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出人头地,短短几年就获得了同辈艺术家所无法想象的金钱、名声和地位。
有点令人感慨的是,安迪·沃霍尔在这场公路旅行中所看到的那种仿若仙境的消费主义文化景观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在这次旅行之后不久,美国全速推进高速公路建设,66号公路这样的旧公路逐渐被高速公路取代。公路两边的城镇后来变成了一座座“鬼城”,建筑破败不堪,美国人也不再光顾。1965年,《高速公路美化法案》颁布,从此公路两旁那些曾经令沃霍尔目眩神迷的巨大广告牌也消失不见了。在沃霍尔眼中,这些广告牌代表了新艺术的形式,但在保守人士看来它们是对自然风貌的破坏,也是人类文明堕落的象征。短短几年的时光,曾经席卷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波普艺术景观逐渐从他们的生活世界中消失,最终成为博物馆的展品和私人买家的收藏。这种曾经离普通人最近的波普艺术很快离他们远去,就像1960年代初曾经让人无比乐观的经济繁荣一样,转瞬即逝。不过,安迪·沃霍尔的名声和地位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和时代变迁而消失,相反,直到今天,他的画作、电影和“金句”还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依然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神”“美国毕加索”。
好了,关于这本《安迪·沃霍尔的公路旅行》,我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沃霍尔眼中的波普艺术,就是站在普通人一边,描绘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和物品,歌颂日常生活和商业社会,与高雅艰深的精英趣味和抽象派艺术大唱反调。
-
沃霍尔对名流圈和文化媒体的借重,也帮助他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出人头地,短短几年就获得了同辈艺术家所无法想象的金钱、名声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