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印象派》 三木解读
《如何看懂印象派》| 三木解读
关于作者
丰子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而闻名。丰子恺幼年跟随李叔同学习西方绘画,后赴日本短期留学。回国后,他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美术教育上,钻研绘画技法、翻译艺术论著,一生之中出版了一百八十多部画集、艺术理论和文学著作。
关于本书
本书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印象派的发展脉络,结合艺术家的个性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点明了印象派与艺术史的内在联系。同时,丰子恺作为画家,用通俗淡雅的语言,对印象派代表画家和作品做了简练精准的点评。帮你从潦草和混乱的艺术故事中找到秩序,从一个听说过印象派的外行,变成看懂印象派的内行。
核心内容
艺术家当初并不想树立门派,或者把自己划归到某一个门派里,是时代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个性造成了特定的画风。所以,要看懂某一个艺术流派,就必须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个性。本书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印象派诞生的来龙去脉。第二,印象派主要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里要为你解读的是《如何看懂印象派》,这本书一共256页,我会用26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通过了解印象派诞生的来龙去脉和印象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来掌握印象派这个艺术流派的特点,以及看懂印象派的方法。
说到印象派,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矛盾的认知:一方面是,对“印象派”这个词,感到并不陌生,甚至很多人能列举出几个著名的印象派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比如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夜》。另一方面是,面对一幅具体的印象派画作,大多数人又说不出它好在哪里,甚至觉得有些潦草和混乱。那么,到底怎么欣赏印象派艺术呢?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如何看懂印象派》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印象派的发展脉络,结合艺术家的个性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点明了印象派与艺术史的内在联系。同时,又对印象派代表画家和作品做出了简练精准的点评,帮你从潦草和混乱中找到秩序,让你从一个看热闹的外行,变成看懂门道的内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丰子恺,他出生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批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很多人是从丰子恺的漫画知道他的,其实,丰子恺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美术教育上,钻研绘画技法、翻译艺术论著,一生之中出版了一百八十多部画集、艺术理论和文学著作。丰子恺十六岁的时候,就进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西方油画和音乐。毕业后,他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西洋美术,同时,还跟同伴一起创办了“中华美育会”和《美育》杂志,致力于普及美术教育。1921年,他为了精进绘画技法,在日本的西洋美术学校进修,接触了很多西方艺术和日本浮世绘作品。在画画之余,他还苦练日语和英语,让自己的外语水平达到能阅读和翻译原著的水平。回国后,他继续在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教授美术,陆续出版了《艺术概论》《西洋名画巡礼》《西洋美术史》等著作。
介绍完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先从印象派诞生的来龙去脉,掌握印象派的基本特点,再通过莫奈、塞尚、梵高这三位印象派大师作品,学习如何欣赏印象派艺术。
先来看看印象派是什么?它是怎么诞生的?在这本《如何看懂印象派》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艺术家当初并不想树立门派,或者把自己划归到某一个门派里,是时代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个性造成了特定的画风。所以,要看懂某一个艺术流派,就必须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的个性。
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法国巴黎,是一群反对古典学院派的年轻艺术家探索出来的画风,主张在户外自然光线下,描绘身边的真实生活。这群年轻人里有莫奈、塞尚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令人尊敬的印象派大师。这些年轻艺术家为什么要反对学院派呢?学院派在当时可是艺术界的绝对主流,权威性跟中世纪的教会有一拼。如果你想从事艺术事业,唯一的途径就是获得学院派的认可,入选他们举办的官方艺术沙龙展,这样才有机会被艺术收藏家和经纪人发现。
学院派认为,艺术是关于精准的东西,艺术家应该待在画室里,使用官方规定的画法,创作天堂一样的风景,或者塑造历史上的英雄形象。而当时的法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巴黎正在从一个中世纪般的迷宫飞速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城市,莫奈和他的朋友们感受到了这种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主张走出画室,描绘身边的现代世界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比如,去画那些在公园里优雅野餐的巴黎人,去画在酒吧里喝着苦艾酒的酒鬼,去画蒸汽围绕奔向远方的火车。但是这种“低等主题”,在学院派看来,简直是胡闹,相当于摄影大师接了婚礼跟拍的活儿,是绝对不能入选官方艺术沙龙展的。
1874年,莫奈和那些跟他一起摸索绘画方法的朋友们,一起举办了一次联合展览,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他们的绘画理念。这场叫做“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的展览,在当时的巴黎引来了很多争议。你可能会问,展览为什么没有用“印象派”作为名号?因为啊,“印象派”这个说法,来自展览中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当时有个杂志记者看了《印象·日出》,就写文章嘲笑这幅画“如此粗糙,还不如一幅未完成的草稿,可能是凭印象画出来的”。学院派的评论家也学着,用“印象主义者”来讽刺莫奈和他的朋友们,印象派就这样诞生了!
从此以后,印象派艺术家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民间”展览,印象派和学院派的对抗也慢慢演变成了一场艺术运动,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开始关注印象派绘画。但说到印象派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作者认为光有艺术运动还不够,在书中,作者从时代背景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欧洲正在大踏步地迈向现代,人们和艺术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民众的角度看,生活的变化,使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以前只有贵族阶级才会消费艺术品,定制肖像画或者大规模的装饰画来装点城堡。但19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小家庭富裕起来,他们不太需要那些古板、空虚的装饰画,自然清新、贴近生活的题材更容易打动他们。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呢,现代生活解放了他们的创作。
以前,艺术家需要被宫廷、贵族或者教会供养着,只有在收到这些金主的委托时,才会作画,而且是按照定制要求作画,金主不满意的话,还得反复修改。本质上,他们是完成绘画任务的工匠。据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因为画得不符合金主的要求,没有达成交易,才留在了达•芬奇自己手里。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由艺术家,他们按照自己的理念作画,再通过画廊出售给喜欢的顾客,这样一来,艺术创作的题材限制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可以看出来,现代化的欧洲给印象派的成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那第二个原因,作者认为,印象派的画风受到民众的欢迎,是因为印象派吸收了日本版画浮世绘的艺术元素。浮世绘是日本的一种风俗画,“浮世”就是“人们所处的尘世”的意思,所以这种画的主题通常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梳妆打扮的艺伎、人来人往的市集或者自然山水,浮世绘总是体现出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在日本就很受欢迎。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开始从日本进口瓷器和茶叶,当时日本出口商品的包装上,印的就是日本浮世绘绘画。到了1867年,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时候,又有很多日本版画进入到法国。当时欧洲人看到这种他们从来没见过的画风,都觉得非常新鲜有意思,莫奈他们这些年轻艺术家,也非常喜爱浮世绘,觉得这种绘画虽然简洁得像漫画,但是色彩和构图都非常有表现力。比如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你可能见过这幅画,巨大的浪花让富士山都变得矮小了,这种违反科学透视的构图,深深影响了印象派画家。他们开始研究浮世绘绘画,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通过改变透视关系,给画面带来特殊的张力。
1886年,印象派艺术家在美国举办了一次大规模展览,面对这种清新自然的新派绘画,美国人并没有像欧洲的学院派一样去嘲笑印象派,而是直接掏钱买单。到这个时候,印象派艺术已经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走进了艺术的主流世界。而在整个艺术史上,印象派对学院派的颠覆,也彻底改变了艺术的规则。从印象派开始,绘画的题材可以是艺术家想要的任何题材,绘画的技法可以是艺术家认为合适的任何方法,不必再受过去古典主义的束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西方艺术进入了现代主义时期。
让我们总结一下这部分,印象派诞生的来龙去脉:印象派最初是一群反抗学院派的年轻艺术家探索出来的画风,渐渐演变成了一场改变艺术史的艺术运动。印象派主张在户外自然光线下,描绘身边的真实生活。“印象派”这个命名,来自记者对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的讽刺。作者认为,印象派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欧洲进入现代,人们和艺术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众不再需要英雄题材的装饰画,更容易接受清新活泼、贴近生活的绘画主题,而艺术家也相对自由了,不必像以前那样,只有金主花钱定制才会画画,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的理念作画。第二个原因是日本的浮世绘激发了印象派艺术的灵感,印象派艺术家开始尝试改变透视关系,来突出画面的张力。最后,印象派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还因为对学院派的颠覆,改变了艺术的规则。
说完了印象派诞生的来龙去脉,下面我们聊聊莫奈、塞尚和梵高这三位印象派艺术大师,通过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来学学如何看懂印象派。
先来看莫奈。如果印象派里只能介绍一位大师给你,那肯定就是印象派的祖师爷,克劳德•莫奈了。莫奈的创作特点是,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效果,被作者称为“光的诗人”。还记得咱们刚才提到《印象•日出》这幅画吗?莫奈带着它参展,却被记者讽刺“太粗糙了,还不如一幅未完成的草稿,可能是凭印象画出来的”。这幅画描绘的是莫奈的故乡,法国北部的一个港口,你可能从教科书或者美术展海报上看过这幅画:橘红色的朝阳升上天空,光亮还不足以驱散笼罩在小船周围的雾霾,只在紫色的海面上留下一片暖橘色的反光。除此以外,就没什么细节描写了——这跟层层叠叠、细致入微的古典绘画相比,还真的跟草稿差不多呢。
作者认为,这不是莫奈最出色的作品,也不是印象派典型之作,但是它充分表达了莫奈对光线效果的追求。因为日出的时间非常短暂,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描绘出眼前所见的情景,捕捉阳光在薄雾和海面上的反射,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还使用古典油画的画法,在调色板上混和颜料,仔仔细细地涂抹在画布相应的区域上,这样肯定是来不及的。莫奈的做法是,不混和颜料,直接用刷子频繁快速地蘸取,涂在画布上,这就造成了笔触总是很短,而且断断续续的,看上去有点潦草粗糙,但是用这种手法画出来的水面,从远处看,会有一种灵动的效果,像是真的要荡漾起来了。
这种画法在西方美术中叫做“颜色分割法”。作者认为,这种画法实际上是“以光补形”,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莫奈看来,物体的外形只不过是光的象征,所以他在作画的时候,最开始是不会看物体的具体外形的,而是先观察和记录物体反射光,先画出一堆“深深浅浅”“曲曲折折”,自然地,物体的形状就慢慢出来了。莫奈晚年隐居在一个叫吉维尼的小镇,日复一日地描绘家里的水上花园,用“以光补形”的手法,画了大概250幅《睡莲》。有时候,为了捕捉到同一片水域在不同光影下的效果,他会一次架起好几块画布同时作画,阳光明媚的时候画这幅,一朵云彩飘过时画那幅。像一台人肉照相机,和时间赛跑,力求在光线变化之前,捕捉眼前的一切。
所以你在看《睡莲》的时候,千万不要抠细节,因为植物、水面都很朦胧,但是当你往后退,从这幅画的整体去欣赏,就会得到一种“沉浸式”体验,仿佛被粉色、紫色、蓝色、绿色这些色彩形成的海洋包围了。从《睡莲》也可以看出来,在一百多年前,莫奈就告诉我们,一幅画不仅可以是用来看的,也可以是用来体验的。
总结一下莫奈,他的创作特点是,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效果,被作者称为“光的诗人”。莫奈的作画方法是“以光补形”,也就是先不看物体的具体外形,而是先观察物体反射的光,快速地记录在画布上,物体的外形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欣赏莫奈的画,不要去抠细节,而是要退后,站远了看,才能找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看完莫奈,我们再来聊聊当年跟他一起参加“印象派第一次展览”的另一位大师,保罗•塞尚。塞尚被称作“现代主义之父”,因为他是第一个用“双眼”作画的人。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画画不都是用两只眼睛吗?作者解释说,塞尚以前的艺术家,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们作画都必须遵守科学、精确的透视原则,这就好像只通过一个固定的单镜头,对事物进行观察。但是在塞尚生活的19世纪,照相技术已经出现了,这对绘画艺术是个非常大的冲击:艺术家用画笔描绘得再精确,也不如按一下相机快门,记录得又快又准确。
塞尚就觉得,再遵守以前那种精确的科学透视,已经没有意义了。那绘画艺术是不是就要消亡了呢?也不是,塞尚打了个比方,如果10台相机面对同一片风景拍照,拍出来的10张照片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如果是10个人面对同一片风景作画,那么每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看到的“客观事实”也都不是一样的。塞尚提出了“双眼视角法”,他认为我们人类是有双眼视觉的,左右眼记录的信息其实不完全相同,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画画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伸伸脖子、探探脑袋,所以我们在描绘一个物体的时候,起码应该从两个视角出发去观察。
塞尚在作品中经常使用这种“双眼视角法”,来突出画面中想要突出的物体。比如,他画一个平放水果的盘子,观察视角是从盘子侧面出发的,按科学透视的原则,盘子在画面中就应该是侧面那窄窄的一条。但是塞尚会故意把盘子朝观众再倾斜20度,让盘子里的苹果多露出几个。再比如,他画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远山,会故意把平原朝我们“立起来”一些,让画面中平原和远山的占比差不多。这样一来,虽然对物体外形的描绘上不那么精确,但整个画面却显得特别充实和谐。所以,作者叮嘱我们,欣赏塞尚的画的时候,千万不要总想着给塞尚挑错,相反,还要着重看他画错的地方,他故意翻转角度、丢失一些外形的准确,就是为了强调给你看的。
总结一下塞尚,塞尚被称作“现代主义之父”,因为他是第一个用“双眼”作画的人。塞尚认为,我们人类是有双眼视觉的,在描绘一个物体的时候,至少应该从两个视角去观察。有时候,他会为了画面的丰满和谐,或者为了突出想要突出的东西,故意改变物体的正确角度。所以在欣赏塞尚作品的时候,不用总想着哪里画错了,反而要看他是怎么画错的。
说完了“光的诗人”莫奈和“现代主义之父”塞尚,我们再来看一位印象派后期的大师,文森特•梵高。在作者眼里,艺术史上没有谁比梵高更特别了。在书中,作者把艺术家分成两类,一类是相对纯粹的艺术家,也可以叫做技术家,我们欣赏他们的艺术的时候,只需要面对作品,不太需要去了解艺术家的个性和具体生活状态。还有一类艺术家,不那么纯粹,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艺术家,在欣赏这种不太纯粹的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个人。
作者觉得,纯粹的艺术家通过作品再现的是“自然”,这个“自然”指的是客观的人或者风景,而不纯粹的艺术家能通过作品再现艺术,梵高就属于这种不纯粹的艺术家。 跟莫奈和塞尚相比,梵高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悲惨的。梵高比他们生得晚、死得早,只活了短短37年,而且在世的时候,饱受贫困、孤独和精神疾病的折磨,最后在疯狂中开枪自杀。不像莫奈和塞尚,他俩活着的时候,就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获得了艺术界和商业的认可,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更有戏剧性的是,梵高27岁才开始学画画,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画了大概900幅油画和1100幅素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向日葵》《星夜》,都是他在生命最后两年里创作的,而这些画在当时几乎一幅都没卖出去过。梵高死后,他的作品才慢慢被艺术市场了解和认可。全世界拍卖价格最高的10幅油画里,梵高作品就占两幅。他的作品用色明艳、造型夸张,画面总是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壮丽,这种独特的表现力,在作者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梵高刚刚学画的时候,创作风格并不是这么明艳夸张的,几乎只用褐色和灰色。1886年,他从荷兰搬到法国,在巴黎接触了大量印象派绘画和日本浮世绘版画,开始尝试用鲜艳的色彩来强调空间关系。两年之后,梵高搬到了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勒的地方画画,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稳定,著名的“割耳”事件就发生在这段时期,但也是在这个时候,梵高独特的画风越来越成熟了,《星夜》就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创作《星夜》的时候,梵高已经住进了精神病院,他用了咱们前面提到的莫奈的“颜色分割法”,也就把颜料从颜料管中挤出来,不经过调和,就直接涂在画布上。在这个基础上,梵高还大量运用撞色,撞色就是相反的颜色,一般人是不敢碰的,但是梵高就能驾驭得特别好,他用蓝色和黄色这组撞色,给星星和月亮画上断断续续、层层叠叠的光晕,让画面格外有张力。另外,梵高还受到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用漩涡状的巨浪来描绘《星夜》中的星云,让云彩看上去像在高速旋转。这些夸张的变形和强烈的色彩相互叠加,让画面产生一种绚丽奇幻的戏剧效果,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躁动。
总结一下梵高。在作者眼里,没有哪个艺术家能像梵高这样特别。梵高的一生短暂而悲惨,一直饱受贫穷和精神疾病的折磨。他融合了印象派的“颜色分割法”和日本浮世绘的夸张构图,又善于运用撞色,使作品总有一种绚丽奇幻的戏剧表现力。梵高创作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画风,在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躁动。
说到这儿,今天要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下面,我简单为你总结一下今天解读的内容。
首先,我们了解了印象派诞生的来龙去脉:印象派最初是一群反抗学院派的年轻艺术家探索出来的画风,渐渐演变成了一场改变艺术史的艺术运动。印象派主张在户外自然光线下,描绘身边的真实生活。“印象派”这个命名,来自记者对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的讽刺。作者认为,印象派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欧洲进入现代,人们和艺术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众不再需要英雄题材的装饰画,更容易接受清新活泼、贴近生活的绘画主题,而艺术家也相对自由了,不必像以前那样,只有金主花钱定制才会画画,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的理念作画。第二个原因是日本的浮世绘激发了印象派艺术的灵感,印象派艺术家开始尝试改变透视关系,来突出画面的张力。最后,印象派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还因为对学院派的颠覆,改变了艺术的规则。
然后,我们聊了莫奈、塞尚和梵高这三位印象派艺术大师,通过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来学学如何看懂印象派:莫奈的创作特点是,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效果,被作者称为“光的诗人”。
莫奈的作画方法是“以光补形”,也就是先不看物体的具体外形,而是先观察物体反射的光,快速地记录在画布上,物体的外形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欣赏莫奈的画,不要去抠细节,而是要退后,站远了看,才能找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塞尚被称作“现代主义之父”,因为他是第一个用“双眼”作画的人。塞尚认为,我们人类是有双眼视觉的,在描绘一个物体的时候,至少应该从两个视角去观察。有时候,他会为了画面的丰满和谐,或者为了突出想要突出的东西,故意改变物体的正确角度。所以在欣赏塞尚作品的时候,不用总想着哪里画错了,反而要看他是怎么画错的;
最后,我们说了梵高。在作者眼里,没有哪个艺术家能像梵高这样特别,他的一生短暂而悲惨,一直饱受贫穷和精神疾病的折磨。他融合了印象派的“颜色分割法”和日本浮世绘的夸张构图,又善于运用撞色,使作品总有一种绚丽奇幻的戏剧表现力。梵高创作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画风,在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躁动。
撰稿:三木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