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 周艺新解读
《古怪的身体:时尚是什么》| 周艺新解读
关于作者
鹫田清一,日本哲学家。大阪大学文学部部长,大阪大学校长。2015年开始担任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理事长、校长。他出版了哲学著作《梅勒·庞蒂》,以及广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京都人生》等。其作品《“听”的力量》获得了2000年第三届桑原武夫学艺奖。
关于本书
在探讨时尚这个话题时,本书独辟蹊径,从身体的角度解释了时尚的根源和意义。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我们就像摇晃一个不能打开的礼物盒子,以此猜测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一样,我们摇晃着自己的身体,尝试各种穿衣打扮,时尚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个摇晃身体的过程中。
核心内容
一、身体的古怪性,也就是不平衡和矛盾性,体现了人对自身的不安,这正是时尚产生的根源;二、服装除了保护身体的作用之外,还用来传达社会规范,对人进行分门别类,反抗穿衣规则,正是时尚的开始;三、身体和衣服、人和世界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关系,既是时尚的不竭动力,也是时尚存在的意义。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哲学家讲时尚的书,名字叫做《古怪的身体》,这本书还有一个副书名,叫做“时尚是什么”。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0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我们通过身体来谈谈时尚的根源、开始和意义,由此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是在借助时尚的服饰,来探索和认识自我。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呢?据说这是时尚设计师们思考的终极问题。古姿的前设计师汤姆•福德说:“时尚服装完全与寻求配偶有关,想一想18岁的年轻人。他们精力旺盛,出门前竟然要试穿20件不同的体恤衫。时尚服装真正使人着迷的地方是它与性有某些联系。”这就是关于时尚的全部事实吗?古代的人和今天的人,十年前的人和十年后的人,年轻人和中年人,在身体构造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为什么穿的衣服却很不一样呢?人们的身体为什么要用衣服遮住一部分,又露出一部分,到底要遮住什么呢?时尚有时候优雅,有时候奇葩,有时候反人类,有时候又成了自由的斗士。时尚真是让人着迷,让人困惑啊。
哲学家总是对一切让人迷惑的东西感兴趣,包括时尚。比如在《古怪的身体》这本书中,哲学家鹫田清一就要来谈一谈时尚,而且角度很独特,他不是从衣服本身的特点来发现时尚,也不是像德国社会学家,时尚理论家齐美尔那样从“物以类聚,人以衣分”的角度理解时尚,当然也不会像生物学家那样把时尚局限在性吸引上,他以身体为切入点,分析时尚的根源,开始和意义。
怎么理解呢?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我们就像摇晃一个不能打开的礼物盒子,以此猜测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东西一样,我们摇晃着自己的身体,尝试各种穿衣打扮,时尚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个摇晃身体的过程中。
这个分析时尚的角度不仅独特,而且为我们在理解时尚的时候,避开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比如时尚就是美吗,就是独特吗,就是新潮吗?不是的,时尚最本质的特征实际上是“变化”,所谓的美,独特和新潮,这些东西只不过是时尚在变来变去的过程中顺便采取的形式而已。摇摇晃晃的身体,变来变去的时尚,哲学家鹫田清一要在这两者之间架设一种特别的联系,为我们理解时尚开辟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这本书作者叫鹫田清一,他是日本哲学家,也是大阪大学的校长和文学部部长。他出版了哲学著作《梅勒•庞蒂》,以及广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京都人生》等书。作为一位爱好时尚的哲学家,鹫田清一在探讨时尚这个话题时,独辟蹊径,从身体的角度,解释了时尚的根源,开始和意义。
那么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讲述《古怪的身体》这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作者说身体很古怪;然后看看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最后,我们再了解一下身体与衣服,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时尚的根源,开始和意义。
好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身体的古怪性是时尚产生的根源。
谈论时尚,怎么能不谈论衣服呢,谈论衣服,又怎么能不说一说衣服之下的身体呢?时尚的根源或许能从人的身体这个角度,找到不一样的解释呢,这正是本书作者分析的起点。作者说我们的身体是古怪的,这里的“古怪”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古怪”这个词是他对英文单词“disproportion”的翻译,而“disproportion”这个词是法国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对人最核心的看法,意思是不平衡,矛盾,帕斯卡认为人整个就是一个不平衡的矛盾体,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人“一方面要求伟大,而又看到自己渺小;一方面要求完美,而又看到自己充满缺陷。”作者非常喜欢帕斯卡的这个观点,并用来分析人的身体,因此“古怪的身体”,实际上是“不平衡的身体,矛盾的身体”的意思,作者认为这正是时尚产生的根源。那么,我们的身体为什么是不平衡的,矛盾的,或者说是古怪的呢?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作者首先发问,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吗?毫无疑问,很多人可能会说,虽然我们有时候不了解自我,毕竟认识自我是哲学的大难题,但是说到自己的身体,好像还是比较了解的。真的是这样吗?作者非常尖锐地指出,我们实际上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很多时候身体不受我们想法的控制,比如青春期的时候身体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孩子长出喉结,胡子,女孩子胸部和臀部的脂肪增多,很多人还长粉刺。成年之后,无论我们喜不喜欢,脸上都会长出皱纹,皮肤开始变得粗糙,脸色也没有年轻时好看了;第二,我们还不了解身体的内部,除了医生们,有几个人了解呢?即使在医院,经过医生的指点,这个是你的胃,那个是你的心脏,无论如何,也觉得那是一件陌生的东西,怎么也不能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第三,不要说身体的内部了,即使身体的表面,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我们能看到手脚,胸部,肚子,腹部,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看不到背部,最令人难过的是看不到自己的脸,虽然可以照镜子,但那只是某个时间点上的脸,其他时间又看不见,尤其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再怎样都不知道自己的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表情;第四,身体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比如皮肤出油,出汗,冬天从被窝里钻出来,头发就因为起静电炸开了花了等等。
从上面这四个事实看来,我们好像的确不了解自己的身体,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虽然我们对身体的了解十分有限,但是却有一幅“全身像”,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里,我们的身体形象是完整的,这要怎么解释呢?作者认为,这得归功于我们的想象力了,虽然我们只能看到身体的某些部分,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把剩余的部分脑补出来,拼凑起一个完整的身体图像。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所知道的身体,实际上是一个想象和理解的产物。
这幅由实际看到的和脑补出来构成的全身像,虚虚实实,我们希望这幅全身像更加实在一点,于是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强化身体感觉。最常见的强化方法是刺激皮肤。比如泡澡,冲凉,抚摸,水和皮肤的温差能给皮肤带来刺激,激活皮肤的感觉,在这个过程当中,平常看不见的后背以及大腿内侧这样的地方,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视觉上无法直接看到的身体轮廓,通过皮肤的感觉得到了补充。抚摸就更不用说,即使挠一挠后背,也让会我们对它的认识更加清晰。
穿在身体表面的衣服其实也起到了这个作用,衣服和身体接触,也让平时看不到的身体轮廓变得更加明朗,特别是紧身衣,直接挤压皮肤,能给人造成更加强烈的身体感觉。
因此,我们的身体形象,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是感觉加想象拼凑出来的。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进一步说,正因为不是实实在在的身体,而是一个脑补的图像,所以,它非常脆弱和不稳定。我们对自己的形象非常敏感,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实在了解的东西,我们不会疑神疑鬼,比如我们确定自己每只手有五个指头,别人多看我们两眼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怀疑,是不是我的手指头太多了或者太少了。我们只是会惊惶失措,是不是自己的形象哪里不对头;而如果我们穿上异性的衣服,也可能会感觉不自在,因为和我们脑补的图像不一样;如果心情不好,这个图像也会跟着倒楣,觉得自己面目难看。
到此为止,作者已经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作为时尚的主战场,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以为很了解,实际上是不了解的,它本身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却是零散的脆弱的,这正是身体的不平衡,不均衡,矛盾的地方,当然,与其说是身体的不平衡,矛盾,不如说是人自身的不平衡和矛盾。
这种不平衡和矛盾,还会进一步加深,因为本来没有特殊意义的身体,我们却无中生有地制造了意义。如何理解呢,比如,在身体上挂一块简简单单的布料,立即就产生了内外之别,布料里面的是内部,布料外面的是外部。同时,这块布料实际上还起到了一种对身体进行分割划界的作用,哪些部位可以被人看见,哪些部位不能被人看见,看见多少。并且啊,进一步赋予意义,认为不能被人看到的部位,是肮脏的,丑陋的,再进一步制造情绪,如果这些被隐藏的部位被人看到了的话,就应该感到羞耻等等。
为什么作者说这些意义,比如内外,肮脏,丑陋,羞耻是人们制造出来的呢?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其他物种的身体一样,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任何身体部位都是自然而平等的,没有哪个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加高贵,或者更加卑贱,应该被遮掩起来。而且从历史角度看,从前人们认为女性露出大腿来,就是不文明的,但是现在却不这样认为了。因此,这样看来,大腿本来并非令人羞耻,而是别的东西让我们有了这种羞耻的感觉。
好了,这一部分在说身体的古怪性,也就是不平衡和矛盾性,我们对身体的了解零零散散,却有完整的全身像;身体各个部位是自然而平等的,却要制造很多意义,难怪作者会说我们摇晃着自己的身体,尝试各种穿衣打扮,这正是时尚产生的根源。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呢?我们通过这个问题来了解时尚的开始。
人们通常认为穿衣打扮一是为了保护身体,二是为了好看。但是答案真的这么简单吗?如果说服装保护人的身体,那么,古代的人和今天的人,十年前的人和十年后的人,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等等,在身体构造上并没有多少本质的不同,但是服装差异却大得惊人,这如何解释呢。
从实际的生活现象来看,很多服装不但没有保护作用,反而有破坏作用,比如高跟鞋。高跟鞋的造型完全是反人类的,头部尖尖的,鞋跟是一根又细又长的棒子,穿起来压迫脚趾,让人无法保持平衡,长期穿的话,会让身体发生变形,甚至生病,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非要穿上高跟鞋走路不可;再比如炎热的夏天,为什么还要穿上丝袜呢;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还要光着腿呢;男性的领带有什么用呢?至于衣服能增加美感,这个观点也是非常靠不住的,走在时尚前端的衣服,老实说,有的其实一点也不好看。就像时尚理论家齐美尔说的那样,“有时候,丑陋和令人讨厌的事物居然变成了时尚。”
那么,衣服到底还有什么重大用处呢?作者分析说服装还起到了传达社会规范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装,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服装的原因。
服装以看得见的形式表明了个人的社会身份,比如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等。服装传达社会规范,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式各样的制服了。比如学生时代穿的校服,不同职业的职业装,运动会上的运动装,军装等等。如果范围再扩大一些,男人的衣服,女人的衣服,中年人的衣服,年轻人的衣服,各种场合或者仪式上穿的衣服等等,实际上几乎找不到不是制服的衣服了,以下我们提到“制服”,都是指的是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制服。
这些制服给人赋予了明确的社会身份,他是干什么的,属于哪个人群,一下子就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男性和女性的衣服了,本来男女的身体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是男装和女装却十分不同,让人一看便知。而一旦突然穿上异性的服装,可能就会陷入身份危机,我到底是个男的还是个女的呢?穿着制服的人,是一个社会属性的人,他的个人特点全部被隐藏起来了。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制服是“不自由”的代名词,因为它抹杀了人的个性,把人套进各种规章制度中,不声不响地命令人们,应该怎样穿,否则就不好看,不得体,不三不四等等。
如果人要通过穿衣打扮找到自己的身份时,首先就是反抗制服,而时尚就是这样开始的。怎样理解呢?作者再次发问,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回答,当然是从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穿衣服了。但是,作者要再次破坏我们的常识,小时候穿衣服都不算自己在穿衣服,因为那个时候,父母要我们怎么穿,我们就怎么穿,哪里算得上自己在穿衣服呢?作者说,只有当我们有了自我意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主张穿衣服的时候,才是穿衣的开始。
但是,我们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已经制定好了的穿衣规则。这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强烈,同时又想要通过穿衣打扮找到自己身份的人来说,制服是无法忍受的,他不想要成为社会的某种人,而是想要成为他自己,所以他开始反抗制服。随便乱穿,不停地尝试,不停地犯错,用身体去体验,怎样穿会受到别人的注意,怎样穿会招来异样的眼光,看看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
作者说,这种对穿衣规则的破坏,正是时尚的开端,这种破坏行为并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一个找寻自己的过程。因此,在作者这里,时尚不是区分经济阶层的产物,也不是来自于吸引异性的冲动,时尚产生的原因不在身体之外,而是在身体之内,不是源自遥远的生物进化,而是出于此时此刻对自我的追寻。
这是从个人层面来说明时尚如何开始的,那么在社会层面上,时尚又是如何开始的呢?日本时装界的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和三宅一生,之所以有“三驾马车”的美誉,也正是因为他们冲破了西方传统时尚的教条,对各种标准和规范一概否定,没有谁必须穿怎样的衣服。这才是真正的时尚。
比如,山本耀司制造了“不是衣服的衣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的衣服不能被归类为任何一个人群,穿在身上既不像白领,也不像艺术家,既不像老人,也不像年轻人。而川久保玲则发明了“里子外穿”的衣服。所谓“里子外穿”,就是一种让缝合线外露的设计,这种露出线头和衬里,带着粗糙毛边的衣服,也是对传统服装的反抗,因为传统服装都是里外分明的。
当然,这并非表面上的反抗,作者分析了其中更加深刻的含义,如果我们把衣服表面看作是身体的外部,那么衣服的里子就相当于身体的一部分,把里子穿在外面,就相当于脱掉穿在身体内部的“衣服”,脱掉那些缝在身体上的社会标准。川久保玲还设计了打破性别规则的衣服,在女装上增加了男装的元素,一反女性服装必须优雅的传统。
好了,这一部分在说人为什么要穿衣服,通过这个问题,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说明了时尚是从打破穿衣规则开始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要点,通过分析身体和衣服,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了解时尚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就像拿到一个打不开的礼物盒子,摇晃盒子猜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一样的,我们也摇晃着自己的身体,对身体表面进行各种加工,穿上不同的衣服,想要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了解自己到底是谁。这个比喻,可以说,一语道破了身体和衣服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想要借助衣服来平衡不平衡的身体,但身体的不平衡又一次一次打破衣服的平衡,时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不竭的动力,这一点很像罗兰•巴特说的:“时尚激发着人们对新的东西,别的东西的欲望,同时又不断地推翻自己铸造的完美模型。”
当然这种身体和衣服之间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还是人与世界的矛盾,人们想要冲破这个世界的既定规则,看看这个规则之外是否还有不一样的自己,或者仅仅要借助这个破坏的行为,表达内心的种种诉求。
例如他和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能做到的事情我却不行;为什么他做的任何事看起来都很有趣,而我总是这么无聊;为什么他那么受人欢迎,却没有人想理我,为什么?当无法为这些“为什么”找到确定的原因时,人们就会诉诸表面,比如穿衣打扮和身体外形,日本文化学者多田太郎说,“在路上有些女性会有一些几近奇葩的打扮,我想那和哭一样,都是在试图进行一些不合理的主张。”衣着奇葩的人,内心实际上通常比较脆弱。
那么,打破社会制服,突出个性就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吗?先来说制服,实际上制服并非毫无优点,它除了给人一个明确的身份,让人避免在过多的自由选择中迷失自己之外,制服还给那些想要隐藏自己身份的人提供了最好的工具,因为穿上制服,可以让人瞬间消失在人群中,不引起别人的注意,给自己留下一些私人的空间,这样,不自由的制服反而变成了自由的庇护所。
与之相对应的,一定要穿得个性,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也不是没有缺点,因为这种使劲儿折腾衣服,想要弄出不同的花样,就好像刚从别的制服中脱离出来,又困在了一个被称为“自己”的制服中。
作者问到,“让身体陷入’自己’意识这个过程真的是必要的吗?我们本身又不属于谁,为什么非要追求个性化不可呢?”正如维姆•文德斯在《都市时装速记》中说的:你不管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工作,说着什么样的话,吃什么,穿什么,看见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是你。也就是说,无论是穿上制服隐藏自己,还是破坏制服彰显自己,你始终是你,并没有另一个需要特别找寻的你。
再说,虽然时尚的本质就是不断破坏现有的穿衣规则,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保留了一项,那就是用优雅的服装来掩饰人类自身的“缺陷”,这样一来,时尚只不过是另一种制服而已,它好像在告诉人们,“你不能有缺陷哦。”
作者大加赞赏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因为他们设计了不像衣服的衣服,不成形的衣服,打补丁的衣服,褪色的衣服,这些衣服,没有去掩盖人自身的“缺陷”,让人正视自己的的不完美。这是对时尚的抵抗,作者把他们的设计称为“反时尚”。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时尚又成为了一种时尚。在大街上,满眼都是不成形的衣服,打补丁的衣服,褪色的衣服,这样一来,时尚引以为傲的批判意识体现在哪里呢?
不仅如此,山本耀司那些反时尚的衣服,在十几岁的年轻人眼里,已经被当作传统的服装看待,所以在他们穿着的时候,又经过第二次破坏,这样一来,时尚当中的抵抗意义,不仅随着时尚化和流行化而渐渐萎缩,而且批判反而成了被批判的对象。难怪山本耀司要说:“时装这个东西我不玩了,还有更多比它重要的东西。”
因此,由于时尚有可能陷入“自我”的束缚中,以及被反时尚的时尚化所消解,所以,时尚无法承担确定自我这个重大的责任。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时尚产生的根源,也就是人自身的不平衡和矛盾性,决定了无论时尚如何使劲儿折腾衣服,到头来,“最终尺码不对的其实是人本身”。正如作者所说:“人类中存在着颠覆自身根本性的不平衡,如果它不存在了的话,就不再会有时尚。”
好了,这一部分在说时尚的意义,人们想要借助衣服获得身体的平衡感,化解人与世界之间自由与束缚的矛盾。虽然时尚并不能完全承担起寻找自我的重大责任,但是衣服也的确给了人小小的自由,让我们可以通过在表面上变来变去,实现自己的一点点主张。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为你简单回顾一下本书的三个重要内容:
第一,身体的不平衡和矛盾性,我们在这个漏洞百出的身体上进行脑补,描画加工,分割划界制造意义。这种古怪性,体现了人对自身的不安,这正是时尚产生的根源。
第二,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服装除了保护身体的作用之外,还用来传达社会规范,对人进行分门别类,反抗穿衣规则,正是时尚的开始。
第三,身体和衣服,人和世界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关系,既是时尚的不竭动力,也是时尚存在的意义。
好了,以上就是《古怪的身体》的主要内容。作者是一位哲学家,他研究时尚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以身体为起点,分析时尚的根源,开始和结束,文字浅显易懂,充满趣味,是一本了解时尚的哲学小书。但是,因为作者并没有打算在这本书里系统地分析时尚,所以,一反哲学给人逻辑严密的印象,这本书里的内容相对零散。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时尚,可以搭配阅读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齐美尔的《时尚的哲学》,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以及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等等作品。
对于我们来说,谁不曾思考过自己的存在呢,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相信很多人都问过吧。帕斯卡说,我们是谁呢,我们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一语道破了人与身俱来的矛盾性,既脆弱又了不起,脆弱得一阵风就可能被折断,但是因为会思考,知道自己是脆弱的,所以了不起。在时尚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会被突然兴起的东南西北风刮得东倒西歪,但是不要忘了啊,我们虽然像芦苇会随风摇摆,但是我们会思考,所以,套用时下的一句话说就是,不忘初心,方得时尚。
撰稿:机子 脑图:摩西 转述:校妤
划重点
-
正是因为身体具有不平衡和矛盾性,我们才需要进行脑补,描画加工,分割划界制造意义。这种古怪性,体现了人对自身的不安,这正是时尚产生的根源。
-
服装除了保护身体的作用之外,还用来传达社会规范,对人进行分门别类,反抗穿衣规则,正是时尚的开始。
-
身体和衣服,人和世界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关系,既是时尚的不竭动力,也是时尚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