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雷电之书》 陈章鱼解读

《雷电之书》|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雷电之书》。书如其名,这本书讲的就是关于雷电的知识。

对于雷电,人类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在我小时候有一部风靡全国的动画片叫《海尔兄弟》,动画片的主题曲是用小朋友的口吻表达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他对大自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打雷下雨?”

雷电是我们在大自然中最常观察到的现象之一,但是人类对雷电的探索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也只是了解了雷电的基本原理,关于雷电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人类想出了各种办法,避免被雷电伤害,同时又发现没有雷电,可能人类文明将被改写,甚至生命都有可能不会在地球上出现。

这本《雷电之书》就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雷电的探索之路,还有雷电那些让人类又爱又怕的特质,可以说是一本关于雷电的小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作者冈野大祐是日本东海大学的教授,日本雷电学会会员,多年来从事对雷电的研究。同时,他还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会员,这个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气电子研究的学术组织。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雷电的小百科全书,用问答的形式,聊到了关于雷电的52个问题,包括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原理、雷电的防护,还包括一些气象和电力的知识科普,可以说内容很丰富。为了解读这本书,我选择了两个主题,把书中大部分的知识串联起来:第一个主题是,从古至今,人类是如何探索雷电的本质的?第二个主题是,人类是怎么防止雷电带来的危害的?

有一点美中不足的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位日本学者,所以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防范雷电灾害的部分,介绍的都是日本的常见做法,和我们国家的有一些不同。不过没关系,我在大学学习的是电气专业,之后又做过电气工程师,从事过雷电防护方面的工作。我会在解读中以这本《雷电之书》为基础,同时为你补充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理念和做法。

我们先来看看,人类是如何探索雷电的本质的?

在古时候,人们没有今天这么多知识,还无法正确解释天上为什么会打雷,所以世界各地都会把打雷与鬼怪神仙联系起来,创造了很多神话故事。因为雷电巨大的威力,人们在神话故事里往往认为雷电是神鬼在发怒。

这本书中提到的人类对雷电的探索,是从近代说起的。我从别的地方找到一些资料,发现在古代,人类已经开始尝试对雷电作出科学的解释。说起来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世界上最早尝试对雷电作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这本书中驳斥了雷是神鬼发怒的说法,他猜想,雷电是在太阳热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春天开始发生,夏天逐渐频繁,秋冬后越来越少。王充在《论衡》里还猜想,承载雷电的云雾,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地上生发,在天上凝结。

从今天来看,王充这两个猜想都挺符合科学的,因为雷电的产生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王充说到了两个:太阳照射产生的温差和上升的水蒸气。

至于第三个必要条件,则要等到一千六百多年之后才被人发现。准确地说,是一群科学家陆续发现的。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个风筝实验。

这个故事被写进过教科书,你可能是在课本里读到的。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天放飞风筝,在风筝线的末端捆上一把铜钥匙。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感觉自己的手指有些麻麻的,于是伸手触碰了铜钥匙,一道电光打到他的手上。富兰克林由此确信,雷是一种电现象。

不过,后来有人分析,这个故事是个谣传,富兰克林并没有直接承认过自己真的做过实验,他只是提出过这样的实验设想。

不过在同一个时期,还有其他科学家也在做类似的实验。比如法国科学家达利巴尔,他在小屋里用4个玻璃瓶当脚架,在玻璃瓶上放了一块板,在板上立了一根12米的铁棒,一直伸出小屋。在雷雨天,达利巴尔用接地的电线头靠近铁棒,观察到了铁棒和电线之间的火花。

事实证明,达利巴尔没有直接用手触碰铁棒,绝对是正确的决定。因为后来不久,一位叫里奇曼的物理学家,也许是听说了富兰克林那个风筝的实验设想,决定亲身去实践一下。糟糕的是,在实验进行中,闪电直接击中了他,里奇曼当场死亡。他被认为是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个死于电气实验的人。

也因为这些勇敢的科学家,人们终于收集到了雷电形成三要素的最后一个——电。说得更准确一点,是摩擦产生的电。

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探索,人们终于发现了雷电形成的三大要素:太阳照射产生的温差、上升的水蒸气、摩擦产生的电。我们终于可以系统地说一说,雷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你经常听天气预报,应该时常会听到一个词叫“热带低气压”。尤其是在夏天,总会听到哪里哪里受热带低气压影响,未来将出现降雨。

我们都知道,在开放的环境中,温度越高,气压越低。简单来说,太阳照射产生的温差,就是热带低气压的成因。“低气压”意味着当地的空气压力比周围的空气压力更低,由于气压的区别,周围的空气就会涌入。涌进来的空气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那就是向上走去往高空,于是产生了上升气流,带着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断向上。

除了低气压之外,空气因温差形成风,而风又遇到大山的阻隔时,也会形成上升气流。还有,赤道附近的热带岛屿,因为岛屿比海面更容易升温,所以岛屿上空也会产生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把地面的水蒸气送往高空。高空中空气稀薄,气温寒冷,如果地面是30℃,那么5000米的高空气温就会是0℃,到了12000米的高空,气温就会降到-50℃。于是,上升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水滴甚至冰晶,这个过程出现了云。

总之,因为太阳照射的温差,产生了气压的差别,进而产生上升气流,接下来就会出现云,这就是孕育雷电的地方。

这种因为上升气流而出现的云,它的垂直高度很高,换句话说“身高”可以达到10000米以上。在它的巨大身躯内,温暖的上升气流和寒冷的下沉气流激烈地摩擦、碰撞,就使得云中的冰晶等粒子都开始带电。

简单来说,这是个摩擦起电的过程。

其实一直到今天,科学家们对于云中粒子具体是怎么带上电的,还没有完全研究明白。但是他们发现,较轻的一些粒子会带上正电荷,较重的一部分粒子会带上负电荷。因为上升气流和地球引力的影响,较轻的粒子带着正电荷上升,较重的粒子带着负电荷下降,于是,这朵云彩的上部开始带正电,底部开始带负电,就成为一朵“雷雨云”。

这时的雷雨云,就像是一块带着巨大能量的电池。

而且科学家们发现,这朵云彩的“身高”越高,底部和顶部的高度差距越大,带着正负电的粒子就会分开越远,生成电的能力也就越强。这就是为什么夏天的雷雨天气会比冬天多,因为夏天地表温度更高,上升气流力量更强,产生的云“身高”也更高。夏季的雷雨云“身高”在8000米到16000米,而冬天的雷雨云“身高”只有4000米到6000米。冬天就算产生雷雨云,也明显没有夏天的电力强劲。

从温差这个角度,我们也能明白,为什么热带出现雷电更多,纬度越高雷电就会出现得越少,就是因为地表的温度。地表温度太低,和高空无法产生那么大的温差,雷雨云也就没法有那么高的“身高”。像是南极和北极这样极端寒冷的地区,至今还没出现过雷电。

人类的活动,也有可能促进雷电的形成。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在夏天大城市的夜晚,城市外层的大气开始冷却,而在城市内层,因为人们大量使用空调,室外机排出的高温升高了空气温度,也会产生上升气流,进而发展成雷雨云。还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平均温度每上升1℃,平均出现雷电的天数会增加10倍。

到这里,人类用了一千多年的探索,终于掌握了雷电形成的三大要素:太阳照射产生的温差、上升的水蒸气、摩擦产生的电。不过,我们这就算是完全弄明白雷电是怎么回事了吗?其实还没有。

比如,我们前边说到,云中的粒子通过碰撞、摩擦,从而带上了电。其实这个摩擦起电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这些粒子具体是怎么带上电的,为什么有的粒子带正电,有的粒子带负电,科学家们还是没有提出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解释。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提出过四种猜想。

一种叫作“水滴分裂模式” ,科学家们发现,在规模较大的喷泉附近,大气中会含有大量带负电的粒子。经过研究,当水滴从水面分离时,分离出去的水滴就会带上正电,于是科学家们猜想,雷雨云中带电的粒子,可能也是因为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时带上的电。

还有科学家提出一种猜想“冰晶碰撞模式”,科学家们猜想,就是冰晶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了电。不过科学家在实验室模拟雷雨云中冰晶的情况,发现实验的结果不足以解释雷雨云中的情况。于是,有的科学家更进一步,在“冰晶碰撞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度差模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让冰晶之间形成温度差,然后让冰晶相互碰撞,结果发现不同温度的冰晶都各自带上了电。

不过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不管是“水滴分裂模式”,还是“温度差模式”,确实都产生了电,但是电量都很小,和真实雷电的巨大能量并不相符。

所以又有科学家提出了更新的猜想,叫作“结冰电荷模式”。这种猜想是说,在云彩中气温-10℃的地方,会产生“霰”。霰是过冷水滴(低于0℃的未冻结水滴)凝固在雪晶上产生的球状固体。冬天有的地方能看到雾凇,就和霰形成的机制很类似。总之,霰和冰晶都是由水凝结而成,但是结构不同,它们在云中相互碰撞,就会带有不同的电。霰颗粒带的是负电,冰晶带的是正电。霰比较重会下沉,所以雷雨云的底部是负电,上部是正电。

“结冰电荷模式”虽然还没有完全被验证,不过,这是目前科学家们认为最可靠的一种猜想。

而让科学家们更加着迷的,是他们发现不只是水汽升腾的地方会出现雷电。科学家们还观测到一种叫“逆闪电”的现象。一般的雷雨云都是向着大地放电,但是根据航天飞机和探测火箭的观测,有的雷雨云会向更高处的稀薄空气放电。甚至科学家在观测金星和木星时,发现它们的表面也很可能有雷电的现象。

这些特殊的雷电,就没有办法直接套用霰和冰晶相互摩擦的理论来解释了。它们的发生机制,科学家们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奇异的现象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人类对于雷电的探索,还远远没有到达终点。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么防止雷电带来的危害的?

前边我们聊到过,在无法用科学解释雷电的时代,人们都把雷电当作鬼神发怒的征兆,因为雷电的出现常常会给人带来损伤。雷电击中人体,会造成电击伤和灼伤;雷电击中建筑、山石,会造成崩坏;雷电击中树木,可能会引发火灾;甚至雷电造成的冲击波,都有可能对人的耳膜或内脏造成伤害。

所以,怎么防止雷电带来的危害,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

时间走入现代,当我们生活在城市,像是雷电造成的山石崩坏、树木起火这样的问题,不大会给人带来直接伤害了,因为楼房成了保护我们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在楼房中生活的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雷电也有可能损坏楼房,而且,我们使用的电器越来越多,尤其是精密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雷电产生的巨大电流一旦接触到电器,那将是电器无法承受的,势必无法正常工作,电脑、网络、家电都有可能瘫痪。

于是,人们又在楼房以外,至少增加了二道防线。

这第一道防线你肯定听说过,就是“避雷针”。避雷针的发明者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也不知道中文里“避雷针”这个名字是谁翻译过来的,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因为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恰恰不是避开雷电,而是要吸引雷电来主动“劈”自己。

避雷针这套系统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避雷针,一般是用钢管制成,从几十厘米到几米的都有;接地极,是埋在地下的金属;中间还有引下线,就是连接避雷针和接地极的金属线。

电流喜欢沿着电阻最小的通道通过,所以避雷针这套系统,就是要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建立一个电阻很小的通道。这样,当雷电出现时,就会被避雷针吸引,电流沿着避雷针、引下线、接地极一路流入大地,雷电就不会影响到建筑的其他部分或者人。

不过一根避雷针能够保护的范围终究有限,所以如果你自己观察现在的住宅楼、办公楼,你会发现在楼顶的边上有一圈金属栏杆。其实这个栏杆叫作“避雷带”,它的原理和避雷针一样,不过能比避雷针带来更大范围的保护。如果你去参观一些古建筑,也会发现,沿着古建筑的屋脊也有一圈避雷带,远远看去,很像是描着古建筑的轮廓又画了一圈,这就是保护古建筑不被雷击的装置。

在专业的工程术语里,避雷针、避雷带这些装置还有一个更加严谨的统称,叫“接闪器”,主动承接闪电的器材。“接闪”比“避雷”更符合它们的原理。这是在楼房以外保护我们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避雷针也有自己的问题。一个是避雷针、避雷带的防护范围还是有限,而雷电选择击中哪里,是个特别难以预测的事情。比如雷电如果不是劈向楼顶,而是劈向楼房的中间层,还是会对楼房造成破坏。

另一个问题是,虽然避免了雷电直接击中楼房中的人和电器,但是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雷电顺着避雷针、引下线、接地极流入大地,巨大的电流通过楼房外侧时,会产生电磁感应,这种感应依然有可能对精密的电子设备产生损害。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进一步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还需要另一道防线。

要说清楚这道防线,我们要先从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说起。

如果你去中国科技馆参观,会看到科技馆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表演叫“法拉第笼”。法拉第笼是一个用金属网制成的笼子,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会邀请观众进入到这个笼子里,然后用一根带着10万伏高压电的金属杆接触法拉第笼,金属杆和笼子之间会“啪啪”地打出耀眼的电火花,但是笼子里边的人却安然无恙。笼子里的观众甚至可以把手按在法拉第笼的金属网上,工作人员直接拿着金属杆对着观众的手掌放电,观众也不会触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神奇的效果呢?这是因为法拉第笼外部的金属网形成了一种叫作“等电位体”的结构。等电位体有一种特性,就是经历电击时,电荷会平均分布在笼子的表面,笼子内部电场为零。人体触电的原因是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电位差,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电压,不同部位的电压使得电流通过身体,对身体造成伤害。

但是人们站在法拉第笼里边的时候,手指虽然接近高压电,但是因为电荷平均分布在笼子外边,身体并不存在电位差,也就没有电流通过人的身体,所以不会触电。

换句话说,周身包裹的金属,形成了一种屏蔽网,就算有电流击中屏蔽网,里边的人也不会有触电的危险。比如在高空的飞机,虽然也会遭遇雷电,但是飞机的金属机身,使得飞机成了一个天然的法拉第笼。遇到雷电时,飞机里的乘客也能安然无恙。

法拉第笼形成的屏蔽网不仅能保护人身安全,还能防护精密的电子设备,因为法拉第笼同样可以屏蔽电磁感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你一走进电梯,手机几乎就没信号了。这是因为手机信号其实也是一种电磁感应,而电梯是个金属盒子,也相当于一个法拉第笼,把电磁感应给屏蔽了。

于是人们就想到,想要让楼房中的人和电器更安全,可不可以把楼房也变成一个法拉第笼呢?

可以。因为大多数楼房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把楼房比作一个人,那么混凝土是肉,钢筋是骨头。墙壁、地板、天花板,里边都埋着钢筋。钢筋就是金属啊,把这些钢筋用导电的材料连接起来,它们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金属网。再遇到雷电的时候,身处楼房中的我们,就会像科技馆法拉第笼里边的那些观众一样,不管雷电击中楼房的哪个部位,我们都能安然无恙。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那些摩天大楼采用了更新的建筑方式,叫作钢结构,就是以纯钢架作为主要支撑,因为钢结构的强度高,还可以满足建筑的各种造型。好在,建筑的骨架还是金属,依然可以应用法拉第笼的原理。所以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不必担心雷电了。

这种把建筑骨架变成法拉第笼的操作方式,叫作“等电位联结”。这就是防护雷电的第二道防线。

多说一句,等电位联结还有更多的应用,比如在电子设备很多的机房,往往会用架空的地板,在地板下铺设细密的金属网。让设备与地板下的金属网连接,再与整栋楼的金属网连接,加强对电子设备的保护。再比如,浴室、泳池、喷泉这些地方,因为潮湿,人们更容易触电。把这些地方所有金属物件,都和大楼的金属网相连,就能保证人们不会出现触电的危险。

咱们来总结一下,当我们生活在城市,像是雷电造成的山石崩坏、树木起火这样的问题,不大会给人带来直接伤害了,因为楼房成了保护我们的第一道防线。人们又在楼房以外,至少增加了二道防线:接闪器和等电位联结。

换句话说,只要你在楼房中,基本就可以免受雷电的侵扰了。那如果万一身处野外呢?这本书也给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如果在野外遭遇雷电天气,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尽快撤离,躲避到钢筋混凝土的建筑里。如果来不及撤离,可以躲避到汽车里,汽车也相当于一个法拉第笼。如果周围没有车辆,可以利用周围的树木作为避雷针,选择那些高度在4米以上的树木,和树木的枝叶保持2米的距离,双脚并拢接触大地,蹲下保持低矮的姿势。当然,我还是不希望你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最稳妥的还是多看天气预报,避免在雷雨天气去往野外。

到这里,这本由冈野大祐所写的《雷电之书》,我就为你解读完了。咱们来总结一下。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探索,人们发现了雷电形成的三大要素:太阳照射产生的温差、上升的水蒸气、摩擦产生的电。

不过,对于雷电内部是如何产生电的,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提出的猜想还有待验证。大气外层的逆闪电、其他行星上的雷电,这些奇异的现象也在提醒着我们,人类对于雷电的探索,还远远没有到达终点。

当我们生活在城市,像是雷电造成的山石崩坏、树木起火这样的问题,不大会给人带来直接伤害了,因为楼房成了保护我们的第一道防线。人们又在楼房以外,至少增加了二道防线:接闪器和等电位联结。了解了这两道防线的原理,你就知道,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已经不大会遭遇雷电的危险。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在野外遭遇雷电时保护自己的技巧,万一你有这样的需要,我建议你要好好了解一下。

最后,还想和你聊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书里提到了一点,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挺重要,所以又查阅了其他资料,放到一起来说。这个问题就是,人类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利用雷电的力量?

听完前边这些内容,你可能对雷电产生一个刻板印象,感觉雷电对人类只有伤害。其实,雷电对人类也是有帮助的。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雷电帮过几次大忙。

比如,在从猿到人的漫长演化过程中,雷电功不可没。由于雷电引起森林大火,燃烧的大火不但改变了自然环境,烧熟的食物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

再者,雷电还能够制造氮肥供应给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据科学家测算,雷电每年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生成大约20亿吨的氮肥,这是雷电给人类的恩赐。

甚至,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放电实验,用水、甲烷、氢这些无机物,合成出了氨基酸。你要知道,氨基酸可以说是组成各种生命的基础,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地球上最早的氨基酸是怎么出现的,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搞清楚生命的起点。于是,有科学家猜想,可能就是在雷电的作用下,无机物合成出了最早的氨基酸。如果这个猜想是真的,那么雷电就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开始。

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索,希望雷电能够帮人类另一个忙。一次闪电所产生的电量,就够一个普通家庭用上一两个月。全球一年的闪电数量是14亿次,这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可惜,雷电产生的高压,是目前大多数的电器无法承受的,今天我们也还没有这么大容量的电池,能够一下子把雷电的能量完全存储下来。如果在未来,这方面的技术实现了突破,那雷电又会对我们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雷电形成的三大要素是:太阳照射产生的温差、上升的水蒸气、摩擦产生的电;

  2. 对于雷电内部是如何产生电的,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大气外层的逆闪电、其他行星上的雷电,也证明人类对于雷电的探索还远远没有到达终点;

  3. 当我们生活在城市,因为楼房成了防护雷电第一道防线。人们又在楼房以外,至少增加了二道防线:接闪器和等电位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