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过敏大流行》 袁泽解读

《过敏大流行》| 袁泽解读

关于作者

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是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同时也是新闻专业出身,文章见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科学美国人》《鹦鹉螺》等诸多科学杂志。书中的许多案例和观点,都来源于他的第一手采访资料。

关于本书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都有了巨大进步。然而,这种情况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让我们免疫系统,与人体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发生了改变。很多“现代病”,像是过敏性鼻窦炎、炎症性肠炎、哮喘等等,都与此息息相关。这本书就是从微生物的消失,和我们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为我们解释清楚了这一系列现代病的原因。

核心内容

第一,微生物如何与人类一起协同进化?第二,微生物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会对我们目前的健康状态,造成哪些具体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现代医学又是如何应对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做《过敏大流行》,副标题是“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

你肯定也发现了,在今天,天生对食物过敏的儿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多。还有像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炎症性肠炎这类病,也在折磨着越来越多的人。

这就奇怪了。如果从整个人类演化的尺度上来看,咱们目前这个时代,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医疗水平,比起之前,可以说是进步太多了。人们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很多原来治不了的病,也都可以治愈了。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一些疾病,反而是越发地盛行呢?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本《过敏大流行》,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理解今天很多现代流行病的原因,有一个底层的逻辑,那就是,人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与人类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

原来,自打有人类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和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协同进化。这些小生物,就是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可以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着一个由微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与人类的免疫系统一起,共同达成了一种平衡的状态,维持着我们的健康。而卫生条件的改善,恰恰是把某些特定的微生物,清理出了人体,打破了这种生态平衡。这才导致了一系列的过敏现象和现代病。关于微生物系统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我在后边会为你详细讲述。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是很多杂志的资深记者,同时也是美国一位知名的科普作家。书中的许多案例和观点,都来源于他的第一手采访资料。

接下来,我就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从人类演化的视角上来说说,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微生物系统,是如何与人类一起,协同进化的。第二部分说的是,微生物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会对我们目前的健康状态,造成哪些具体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现代医学又是如何应对的。

首先,第一部分,从整个人类演化的视角上看,我们是如何与这些,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共同进化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稍微补充一点背景知识:

我们都知道,人类这个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相当强的。无论是热带丛林,还是澳大利亚沙漠,无论是温带的广袤森林,还是北方的大片苔原,在很早以前,就都是我们祖先的栖息地。但是,这也会导致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人类迁徙繁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的其他生物,就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就都跑到人身上,和人类一起生存了。

这种情况下,人类就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得想办法,不受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伤害,让自己保持健康,生存下去。那该怎么办呢?

经过和人体微生物漫长的博弈,人类进化出了一套精密的防御系统,这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对付那些,对身体有害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当这些有害的微生物,入侵到我们的细胞内部时,这套免疫机制,就会自动启动,逼迫这些被感染的细胞自杀。

更厉害的是,人类的身体中,不但有着这种先天的免疫系统,还有一种,病毒更难对付的防御策略,那就是适应性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任务,就是针对那些没有被识别出的病原体,进行精准打击。还会形成记忆,来防止下次同样的病原体,再次入侵。更具体的原理,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了。

当然了,最后还得特别提醒一点,人体的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更多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免疫系统,只会清除那些对健康产生危害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人体中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菌被免疫系统豁免,而且很多细菌对人体有益,与人是共生关系。

可以说,人体内的微生物系统,和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好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我们要想保持健康,就得让这个天平保持平衡,哪头出了问题都不行。有了这个认识,你就会发现,人类和微生物协同进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的生存模式,会对这种平衡状态,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如,如果是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虽然是群居在一起,但主要的生存方式,是采集和狩猎。而且,群居的规模,并不大,多都是30到70人组成的小群落。那这就意味着,如果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扩张过于凶猛,就像恶毒的诅咒一样,缠绕宿主,那么很快,它们也会自我毁灭。因为一旦这个群落的所有人,都被疯狂扩散的微生物或寄生虫杀死了,那么,它们将很难再重新找到新的宿主,自然也没有办法持续生存下去。所以,这个时候,人体微生物们的最佳策略,是选择在人类身上长期定居,并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的伤害。这个时候,也很少会出现那些超大规模的瘟疫,灾难性的疾病等等。

那这种平衡,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被逐渐打破的呢?

渐渐地,人们迁移也不再频繁,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还养了很多动物,再大一点的社区,还发展出了大规模的城市。这个时候,人口数量,开始急速增加,而且与家养动物的接触非常密集。

这对于微生物族群来说,发展壮大的时刻,可以说是来临了。它们不用再担心,人类会随时灭绝,人们密集的接触,也会让微生物有着更加多样的传播渠道和生存环境。

一直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的接触,可以说达到了空前密切的阶段。就拿英国来说,几个世纪以来,城镇,一直都是肮脏不堪的地方。居民家里的垃圾与排泄物,经常被随意地倾倒在街道上。而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迅速城市化,城镇人口爆发式地增长,让城镇的肮脏程度,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有人说,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河,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水坑,一个发酵了的下水道。这种拥挤、脏乱的环境,当然非常适合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繁衍和发育。不但如此,还有一些微生物,会在这种环境下,获得了新的毒性,我们的免疫系统和人体的自愈能力,对此毫无办法。

自然而然地,这个时候,人们的健康状况快速下降。19世纪初,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均寿命,是41岁。然而在城市中,这个数字会低很多,伦敦1840年的人均寿命,只有36岁,而重要的工业城市,像是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居民,人均寿命只有26岁。在当时的许多城镇近一半的儿童,五岁之前就会死于伤寒、痢疾和霍乱。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接受农村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来补充城市人口。

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发现,再不对这种卫生状况作出变革,人类建立起的工业文明,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了。于是,19世纪后期,英国和美国,这两个走在工业化前列的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环境卫生大改造。这个时候,污水处理厂开始出现,专业的环卫人员,也开始上岗,保证城市的清洁。也正是这个时候,“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的这种观念,才开始成为主流。各种疫苗被发明出来,食物灭菌和保存的方法,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那时候的人们觉得,环境越干净就越健康,所以都在极力地消灭这些细菌,试图让我们的健康状况,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效果当然是很显著的。20世纪,西欧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0岁。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但是,现代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是提高了,人们却发现,这个健康的天平,却又在逐渐倒向另一端。

作者在书里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同自古以来,我们喜欢狩猎并以动物为食,现在,我们开始狩猎那些,曾经生存在我们身体内的各种微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无意间创造了一个生物学奇景,那就是,通过漫长进化,我们的免疫系统,在短短一代人到两代人的时间里,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孤家寡人,无事可做。这恰恰也是我们今天很多现代病的源头。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就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刚刚也说了,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直都是和微生物系统,在协同进化。但随着某些微生物和寄生虫被清理出了人体,我们的身体,恐怕再也不会像原来那样运作了。在提高卫生质量的同时,身体的其他状况,却开始不断浮现出来。

先给你讲个故事。话说在19世纪,英国的一位医生,发现自己身体上有些不对劲,每年的6月,都会觉得自己的眼睛和胸腔痒痒的,咳嗽胸闷,非常不舒服,像是有种周期性的感染。而且这种病症,似乎是由花粉过敏引起的。

这位英国医生,持续关注了这种病症。十几年后,他惊奇地发现,这种症状,有种规律:它只发生在上层社会的那些人中,从来没见过有一位穷人,患上了这种疾病。这就奇怪了,按理说,英国当时农民们,因为天天干农活嘛,是最容易接触到花粉的。他们天天吸,也没见过谁得上过这种花粉过敏。反倒是那些,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对花粉接触最少的人,患上这种病的数量特别多。

更有意思的是,在当时,这样的病症,因为与富人的联系,还一度成为了一种时尚。很多人认为,英国人“更加容易得花粉症”,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英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高贵。还有些言论说:“只有那些智力超群,并且道德信誉良好的人,才会得花粉症。”你看,放在今天,我们谁也不会把一种过敏性疾病,和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直接建立起一种因果关系。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医学知识有限,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实,这种病症,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花粉过敏症。这是最早的一种免疫功能障碍。在今天,这种花粉过敏症,也在折磨着越来越多的人。作者在书里说到,在美国,可能每5个人中,就有1个会受到这种困扰。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恰恰就是,卫生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再也无法接触到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维持平衡状态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说说,在今天,随着微生物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会对我们目前的健康状态,造成哪些具体的影响?

打个比方,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好像是一个特种兵部队。担任的职责呢,就是保卫我们的身体,不受到病原体的侵犯。当然了,既然是特种部队,平时的训练和实战对抗,肯定是少不了的。在以前,我们的人体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种类非常丰富,免疫系统实战演练的机会,是相当多的。它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碰壁,学会分辨,哪些微生物是敌人,需要集中力量消灭;哪些微生物是无害的,甚至是对人体有益,就要和他们和平相处,让这些朋友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免疫系统的进化模式。

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干净,我们身边微生物的多样性,没有那么丰富了。免疫系统这个特战部队,得不到什么训练的机会,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像是反应过度,分不清敌我,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

比如说,有很多科学家发现,越是干净和卫生的环境,人们患有哮喘这种过敏反应疾病的概率,也就越大。再比如,I型糖尿病,就是因为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攻击了自身正常的细胞。再比如,现代有很多专家都建议,在生孩子的时候,能顺产就不要剖腹产。这是因为,剖腹产会有消毒杀菌的一系列流程,这会影响到母婴之间的微生物传递。顺产的婴儿,经过母亲产道,会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肠道菌群,长大后的免疫系统会更加健全,不容易过敏。

还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原来以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微生物群落中,找到答案。我们就拿自闭症来说。过去,我们很多人都以为,自闭症是源于个人的成长经历,或者是原生家庭影响。但是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的问题,不仅仅会体现在生理上,也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心理状况。

具体来说,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中,有很多中微生物的比例,明显低于那些没有自闭症的人。这就意味着,肠道真菌的生态失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闭症的发生。还有研究表明,如果大量服用抗生素,杀死我们体内的某些微生物,也会影响到大脑的发育,有统计发现,这和儿童的自闭症,也有很大关系。除了自闭症之外,还有很多研究指出,我们的行为模式,像是抑郁、压力大、食欲不振等等,都和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免疫系统,有着很大的关系。

你看,在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了这个,关于人体微生物群落,以及免疫系统之间的天平面前,看它逐渐在向另一端倾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在现代医学层面,我们已经知道,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免疫系统和我们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作者在书里指出,这种持续的平衡状态,更多需要后天的养成。

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医生,都会在孩子出生的一开始,就帮助我们预防这类过敏性疾病。医生会检测孕妇的基因,从而了解其家族病史。在怀孕前,或者怀孕期间,医生就会对孕妇的免疫功能施加刺激。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合适的益生菌等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胎儿在一个更健全的免疫环境中成长。

孩子出生后,医生会确保合适的微生物群落,以恰当的顺序在体内定居下来。对于那些免疫系统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医生还会给他们用一些人工培育的微生物,来施加适当的压力,刺激免疫系统,重新唤起我们的免疫系统从祖先那里延续下来的记忆。

医生还会引导人们,避开那些已知的,对免疫系统有害的陷阱。比如医生开的药方中,如果含有可以杀死微生物的抗生素,医生也会同时开出益生菌,从而保证人身体里的微生物群落,有着源源不断的补给。有的医疗手段,还会给你预制出一套“完美”的微生物组合,让你体内的微生物社群,始终充满着多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生们也会持续关注人们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是否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不会导致人体走上患病的歪路。这都是现代医学,能够对我们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干预和指导。

但作者也在书中特别指出,保持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我们观念上的改变。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落的问题,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身体里的物种灭绝,和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各处的物种灭绝,其实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如果想保持微生物群落的正常状态,就必须保护人体的生态系统。

举个例子,在未来,面对微生物群落逐渐消失的现象,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是,我们能自己设计出,能够自然培育的微生物。那些对人体最有益处的微生物,大多都存在于有生命力的土壤和动物身上。比如说,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有教授在提倡“垂直农场”,这是一种在现代城市摩天大楼中,生产食物的生态系统。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看到,在都市大厦的农场里,伸出一根根管子,连接到每一间公寓,生机勃勃的有益微生物,顺着通风管进入到每一间客厅和卧室。

当然,人类对微生物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说过,医生如果想真正理解人们生病的原因,就必须理解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否则,他们就会卡在治标不治本的困境中。关于微生物群落如何融入现代生活这个问题,尽管有很多设想,都还没有实现,但在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了解到,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与人类一起协同进化,也指出,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和免疫系统的平衡,可以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做尝试。

到这里,这本《过敏大流行》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完了。

最后再多说两句。咱们前面说到关于免疫系统所有研究和科学发现,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人们意识到,“微生物”这个东西的存在。换句话说,整个现代医学的大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假如我们不曾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那么现代医学能不能出现,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你看,过去我们往往会以为,科学进步、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思考。但是,思考总有一个极限,而圈定这个极限的,则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就拿免疫系统这件事来说,我们的一切思考、探索和发现,都是在微生物这个层面展开的。假如我们感知不到微生物的存在,这一切又何从谈起?如果说,我们的思想是一棵树,那么我们的感官,就像是这棵树下的土壤。

可以回想一下,当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原子的存在,对物质的认识,发生了怎样颠覆的改变。当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有空气这种看不见、闻不到的事物存在时,我们对整个生存环境,又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当人类发现有“电荷”的存在,庞大的电力系统才得以建立,才会有今天深深嵌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智能工具;当人类发现“热”,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而是可以作为一种能量的存在时候,我们的生产方式,交通出行的方式,又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迭代。可以说,思考,决定了我们在特定范围的认知水平,而圈出这个范围的,正是我们的感官。

撰稿、讲述:袁泽 脑图:刘艳脑图工坊

划重点

  1. 我们的免疫系统,在短短一代人到两代人的时间里,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孤家寡人,无事可做。这恰恰也是我们今天很多现代病的源头。

  2. 我们往往会以为,科学进步、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思考。但是,思考总有一个极限,而圈定这个极限的,则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如果说,我们的思想是一棵树,那么我们的感官,就像是这棵树下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