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里斯星》 八光分文化解读
《索拉里斯星》| 八光分文化解读
关于作者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波兰著名作家。他把东欧的讽刺文学艺术,融入到科幻创作中,在波兰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莱姆的作品曾经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一度是最受欢迎的非英语作家。他还荣获了代表波兰最高荣誉的白鹰勋章,波兰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关于本书
《索拉里斯星》是莱姆的代表作,不仅深受读者热爱,还曾三次被搬上大银幕。其中一次被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在电影史上收获了重要地位。《索拉里斯星》的主角不是人类,而是索拉里斯星上的外星生命,让全书充斥着一种“不可知论”的独特气质。
核心内容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颗非常神秘的星球,索拉里斯星,星球上有一个不可能被人类认知的外星生命。索拉里斯星的存在高于人类认知,而人类自身的认知观和认知方法又具有局限性,所以人类无法彻底认知索拉里斯星。这样的星球很可能广泛存在,人类因此无法彻底地认知宇宙。在书中,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嘲讽,东欧讽刺艺术得到了宇宙尺度的展现。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经典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书里讨论了一个核心问题:宇宙中有没有人类根本无法认知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很奇特的星球做出了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索拉里斯星》的作者。作者是波兰科幻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莱姆。莱姆把东欧的讽刺文学艺术,融入到科幻创作中,在波兰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他还荣获了代表波兰最高荣誉的白鹰勋章,就连波兰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莱姆不仅注重科幻作品的文学性,还特别看重作品的思想性。他坚持用科幻的方式反思人类个体和文明,他是科幻思考方式的忠实信徒。他曾在一篇论文中痛斥美国的流行科幻,认为美国科幻界忙于满足读者,忙于畅销,忘记思考,辜负了科幻的反思精神。而《索拉里斯星》这本书,就完美体现了莱姆对人类个体和文明的反思。
《索拉里斯星》作为莱姆的代表作,不仅得到了粉丝热捧,还曾三次被搬上大银幕。其中一部曾被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在电影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趣的是,《索拉里斯星》的故事核心不是人类,而是索拉里斯星上的外星生命,那个外星生命让全书充斥着一种叫作“不可知论”的独特气质。什么是不可知论呢?不可知论是一种哲学观念,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世界的真理是不可能被穷尽的。和不可知论相对应的,就是认为科学可以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态度。莱姆正是通过塑造一个不可被认知的外星生命,来讽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视角,并帮助读者感受宇宙的神秘。
刚才我们讲述了《索拉里斯星》的基本情况,了解了作者和作品地位,现在我们开始讲述本书的故事,并通过三个维度来解答本书的核心问题:宇宙中有没有人类绝对无法认知的东西?
在故事的开始,人类发现了一颗行星,也就是索拉里斯星,这颗行星在很多方面都很奇特,于是人类就开始研究它。本书的男主角名叫凯尔文,也是研究大军中的一员,他乘坐飞船前往索拉里斯星轨道上的一个空间站。空间站里全是科学家,凯尔文也加入了空间站的研究队伍。男主角在出发前,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可当他进入索拉里斯空间站后,发现这里跟他了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简直可以用混乱和破败来形容。
这座空间站已经不剩几名研究者了,而且他们都有些神神叨叨,甚至闭门不出,像是在逃避着什么。接下来,凯尔文发现,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同时也是空间站的核心研究员吉拜里安,竟然离奇自杀了。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凯尔文在地球上已经去世的妻子,竟然在飞船上复活了。最初,凯尔文因为害怕鬼魂,于是用火箭将复活的妻子发射了出去,但明明已经被送走的妻子,却再次出现在了空间站里,于是凯尔文就放弃了抵抗。因为他发现,在索拉里斯星面前,自己的反抗是如此的无能为力。
凯尔文跟复活后的妻子相处后,慢慢发现没有了一开始的违和感,而且,这位复活的妻子想要弄清楚自己是谁。在一段时间的拉锯后,这个被索拉里斯星复活的妻子终于精神崩溃,并且选择吞液氧自杀,但没有成功,因为索拉里斯星会不断修复她破损的身体。自杀事件的发生,让凯尔文终于清楚地意识到,他爱的是被索拉里斯星复活的妻子,而不再是以前那个死去的妻子。
就在他们的心终于紧紧联系在一起时,空间站里的两位科学家却开始提醒凯尔文,这一切都是索拉里斯星的所作所为,并提出了两个方案,以应对索拉里斯星的反馈。一种方案是开发一种装置,名叫场湮灭仪,这种装置可以把索拉里斯星复活的人给杀死;另一种则是让凯尔文作为试验品,向索拉里斯星发送脑电波,将正常的人类思维发给索拉里斯星,主动寻求沟通。最终,凯尔文为了保护眼前这个被索拉里斯星复活的妻子,选择了发送脑电波,并融入了那颗神秘的星球。
听到这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索拉里斯星展开,这个星球始终处在所有秘密的核心。接下来,我们进入解读的第一个维度:本体维度,索拉里斯星为什么神秘?索拉里斯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星球,因为星球上有一个覆盖整个星球的外星生命。
在小说中,人类为什么会注意到索拉里斯星呢?这就要说到一个奇妙的事件。最初,人类刚发现这颗星球时,它正围绕着两颗恒星旋转。根据天体力学的基本力学模型,也就是三体运动问题,围绕两颗恒星运动的行星上,不可能存在任何生物。因为这颗行星很可能还没等孕育出生命,就被恒星引力吞噬了。而人类在高歌猛进的星际探索中,有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进一步关注它。
就在这时,人类惊奇地发现,索拉里斯星竟然存在自我的公转轨道,不受两颗恒星引力的影响。最终,科学家在进行了更精确的观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索拉里斯星的公转轨道是不稳定的,它超越了天体力学的认知框架。因此,索拉里斯星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宇宙中最受关注的行星。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一颗星球存在不受恒星影响的公转轨道,是如此不可思议、是近乎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现在,科学家在计算天体运行轨道时,主要运用的理论是广义相对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天体的质量决定了空间的弯曲程度,而空间弯曲又决定了天体的运行轨道。索拉里斯星拥有自己的公转轨道,这意味着它可以凭借自身的意志改变空间的弯曲程度,从而选择自己想要的轨道。
说回故事,在受到关注之后,人类首先对这颗行星进行初步的探索。索拉里斯星的直径比地球要长四分之一,表面覆盖着一片大海,海里不是水,而是像胶水一样的物质,只有少量的陆地露了出来。在这里,为了跟地球的海洋进行区分,我们把索拉里斯星上的海洋称为胶体海洋。你可千万别觉得这片胶体海洋没啥了不起的,很多现象表明,那片大海就是索拉里斯星上的生命,而且是这颗星球上唯一的生命。
就是这样一颗星球,当人类对它进一步调查后,有了更加激动人心的发现。前边我们说过,索拉里斯星可以影响空间,后来人们又发现,索拉里斯星还可以明显地影响时间。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任何地点的时间流速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人类在索拉里斯星的不同地方,测量到的时间流速却完全不同。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是可以改变时间流速的,引力场越强,时间的流速就越慢,但这种影响一般不明显,只有当引力场特别强大的时候,比如黑洞,才会很明显地改变时间流速。但按照书中的描述,索拉里斯星的引力并不强,却仍然很明显地改变了时间流速,这就说明索拉里斯星很有可能掌握着人类无法理解的、控制时间的技术。
这两大发现让人类清楚意识到,索拉里斯星不仅知道广义相对论,而且可以在实际中运用比相对论还要高级的某种神秘理论。那人类文明是怎么运用相对论的呢?目前为止,人类对相对论的大规模运用仍然局限在理论上,比如宇宙学和天体物理。技术上当然也有运用,比如人类会通过相对论去修正 GPS 系统的时间,但这属于很间接、很被动地运用相对论,既不能弯曲空间,也不能构造不同的时间。但索拉里斯星竟然可以超越广义相对论,那么索拉里斯星在科技上,就已经比人类文明先进太多了。
在小说中,人类一开始很难将这样一个星球,定义为一个有主观意志的生命体,他们更愿意把索拉里斯星称为“血浆机器”,认为胶体海洋不过是在机械地执行着某种规律。可当人们发现索拉里斯星可以应用相对论之后,整个科学界都被点燃了,人类终于开始相信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生命体,于是称呼它为“海洋智者”。可就在这时,人类再次感到很困惑,如果它真的非常先进,面对人类的来访,为什么它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而且,它既然可以控制星球的轨道,那它为什么不开疆拓土,为什么没有在宇宙中行走,为什么没有像人类一样建设城镇等事物?在这时,人类为索拉里斯星取了一个新名字,叫作“海洋白痴”。
胶体海洋无论是智者还是白痴,人类至少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外星生命了,虽然并没有绝对可靠的证据支持。然而,索拉里斯星作为一个外星生命,它是怎么起源的、怎么生存的、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科学家们给不出准确的答案来。事实上,本书的作者莱姆正是运用了科学家的困惑,将索拉里斯星塑造成了一个绝对无法被认知的外星生命。莱姆也因为塑造了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外星生命,从而名垂科幻史。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索拉里斯星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它的表面有着一个无法被认知的外星生命。索拉里斯星可以超越天体物理学定律,改变自身的轨道以及控制时空。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解读维度:人类维度,为什么人类无法认知索拉里斯星?
为了说明人类为什么无法认知索拉里斯星,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解答:因为索拉里斯星高出人类的认知水平,而且人类的认知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接下来,我就进一步讲述作者的观点。
首先,索拉里斯星的存在高于人类的认知水平。
刚才我们就提到,索拉里斯星可以运用相对论,但这还不足以说明这个外星生命的文明程度有多么惊人。在小说中,人类为了利用索拉里斯星,费尽力气收集了海洋胶体回到地球,然而,所有的海洋胶体都自动分解了。这个细节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人类没办法在微观层面对这片胶体海洋进行研究。我们知道,越想研究事物的本质,就越需要进入更微观的研究尺度,比如从原子到夸克,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更深了一步。但索拉里斯星没办法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人类无法从微观层面弄清楚外星生命的起源。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索拉里斯星可以复活死去的人。小说中,空间站的科学家,也就是主角的朋友,为了对索拉里斯星进行研究,朝胶体海洋照射了 X 射线。这种 X 射线有极强的伤害性,甚至有致命的效果,因此很可能对胶体海洋产生强烈的刺激。一切如科学家们所愿,索拉里斯星确实对人类的射线照射进行了反馈,然而反馈的结果,竟然是将研究者内心深处最私密的人复活了。更让人诧异的是,主角凯尔文的妻子是在十九岁时自杀的,可复活后的妻子已经二十九岁了,而且这个被索拉里斯星复活的妻子,甚至知道在她死后才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索拉里斯星不仅复活了人类,还追回了十年的时光。
以上两点充分证明了索拉里斯星拥有人类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事实上,在小说的最后,科学家还是没有弄明白索拉里斯星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既然索拉里斯星远远高于人类的认知水平,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讨论,作者怎么看待人类自身的认知局限。
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人类普遍持有的认知观,那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呢?就是说,人类认知一切智慧生命时,都是在寻找人类自己的影子。而在小说中,作者莱姆正是通过索拉里斯星,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
人类给索拉里斯星起了“血浆机器”“海洋智者”“海洋白痴”的称号,这些标签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类始终在以人类的标准去定义索拉里斯星。索拉里斯星对人类研究的反馈是复活了亡灵,而人类把这些死而复生的人称为访客,并对这些访客进行研究。在这里,作者暗示着人类看似在研究其他生物,实际上是在研究人类自己,因为人类的研究成果最终照向了人类自己。
科学家在小说里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认知主体,一个渴望用理性认知真理的形象。然而,小说中的科学家,却狠狠地批判了人类的研究和探索,批判人类放大了自己的普遍性,自以为可以包容一切。作者莱姆在小说中,借科学家之口,向人类最习以为常的命名权发起攻击。人类不仅为地球万物取名字,而且为宇宙万物命名,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万物或许早就有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命名权本质上是一种拥有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切的命名行为都是潜意识里想要占有。人类看似在为万物命名,其实是妄想占有万物。作者要批判这种心态,他就让小说中的科学家说出这样一句话:“我们太越俎代庖了!”
小说中,作者更是试图点出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本质:人类并不是想找到外星生命,而是想找到外星“人”,人类只想找到一面自己的镜子,而不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作者还提出,人类的探索只想找到两种结果,要么是完美的人类文明图景,要么是人类蒙昧时期的影子。而这一部分,也正是东欧讽刺文学艺术的集中展现。传统的东欧讽刺文学艺术,讽刺的对象往往是个体或者制度,但作者跳开这些老套路,选择在宇宙尺度内,对全人类的认知方式进行讽刺和批判。
由此可见,索拉里斯星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经验完全不一样,作者在质疑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成功地将索拉里斯星塑造为完全不同于人类的存在。说到这里,我们了解了人类认知观上的局限,接下来我们要追随作者的脚步,把对人类认知的批判进一步深入下去。
不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现实中,科学时代早已到来,科学俨然已经成为正确的化身。但在《索拉里斯星》中,作者通过科学家们的束手无策,讽刺了自然科学认知方法的失效。说到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然科学的认知方法。事实上,我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在仅仅观察现象的情况下,很容易凭借经验得出一些看似结论的东西,我们将这些看似结论的东西称为假说。要想把假说上升为科学理论,就需要证据来支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验证假说是不是正确,来完成科学的认知。
在小说中,人类对索拉里斯星的研究已经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叫作索拉里斯学。作者在小说中详细地介绍了索拉里斯学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就像一次沙盘推演,推演出了一次自然科学认知的崩溃。人类最初对索拉里斯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各种思想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有人认为它是具备主观意识的智慧生物,各种各样的假说充斥学界。在这一阶段,索拉里斯学学界呈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风貌,人们相信这些假说里总有一个是正确的,而且,人类乐意去相信索拉里斯星具有主观意识。只可惜,这些假说永远都是假说,因为科学家们无法验证它们。缺乏验证的自然科学研究,终究是无根之木。
索拉里斯学正式进入成熟期,竟然是因为后辈科学家对前人成果的批判。这门学科无法验证,就靠着对自我的批判延续着。这一阶段的科学家坚持认为,寻找索拉里斯星的主观意识,是上一代研究者的心理病症。虽然关于索拉里斯星的资料越来越多,学科知识越来越成体系,但是却出现了党同伐异的情况,学界的乐观精神在渐渐消退。最终,一位学术大师的自杀,为索拉里斯学的成熟时代带来了终结。
在成熟期结束后,索拉里斯学仿佛又一次回到了最初的乐观期,又出现了许多假说,但是研究索拉里斯星的科学家们比谁都要清楚,这些假说都没有跳出之前的研究范围,而且愿意研究这个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只是从故纸堆中挖掘想法,敢去大规模验证自己想法的人物,确实越来越少了。而在这一时期,有一位目光锐利的学者,辛辣地对学界甚至对人类进行了批判。这位学者说,那些索拉里斯学不过是人类在愚昧的“人神同一世界观”中,往前迈出的一两步。他甚至对索拉里斯学盖棺定论,认为人类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与外星生命进行对话。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好奇,什么是人神同一世界观。简单来说,浅层的意思是人类与神灵具备同样的形态,深层的意思是神必然具备人类的全部属性。在这位学者看来,科学家对索拉里斯星的研究,不过是在虚无地研究上帝,研究那个无法被证实的上帝。这位学者脱掉了索拉里斯学的最后一层遮羞布。事实上,就连索拉里斯学全面衰落时,科学家们也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在无法验证的事物面前,科学是无效的。
小说中,作者大量地采用心理和梦境来塑造索拉里斯星,充满了形而上的玄妙意味。它不仅可以任意窥探人类的心灵,而且当凯尔文向它发射脑电波之后,凯尔文甚至可以在梦里跟它接触。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凯尔文来到了索拉里斯星上,并最终跟它融为一体,原谅了外星生命所做的一切。请注意这段剧情,作者仿佛害怕读者注意不到,特意从凯尔文的视角写到:“无须任何言语,无须任何思想,我已经原谅了它的一切。”言语和思想都是自然科学的工作,甚至是人类独有的特征,当凯尔文彻底放弃这些后,没有分析,没有认知,他成了跟索拉里斯星相同的存在。
我们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因为索拉里斯星的存在高于人类认知,而人类自身的认知观和认知方法又具有局限性,所以无法彻底认知索拉里斯星。作者通过描写索拉里斯学的崩溃以及凯尔文的最终结局,准确地传递出一个观点:你可以成为索拉里斯星,却不能认知它。
我刚才分别从本体维度和人类维度,介绍了索拉里斯星是一个不可被认知的外星生命,并且说明了人类不可认知它的原因。其实,到这里,作者就已经回答了本书的核心问题,宇宙中确实存在人类无法认知的东西。然而,当作者莱姆建立了一种不可认知的存在后,莱姆又在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索拉里斯星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吗?作者通过人物这样回答道:“也许还有。”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解读的第三个维度:宇宙维度。
小说中,作者认为索拉里斯星可能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是人类暂时发现了这一个而已。作者在小说中没有具体论证这个观点,仅仅只是抛了出来。其实要解释这一观点很简单,用到费米悖论就够了。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费米悖论。费米是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悖论最初只有一句话:外星人在哪里呢?要知道,宇宙存在了一百三十八亿年,又有无数的行星,在星球上诞生文明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如果这些文明比地球早发育一会儿,大概领先几百万年的样子,以它们的宇航能力,早就应该和地球接触了,但事实上我们却并没有发现它们;如果人类真的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命,这在概率上就不太说得通。这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现在,我们如果假设索拉里斯星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正好跟费米悖论相互佐证。宇宙中之所以普遍存在生命,却没有与人类发生交集,正是因为外星生命都像索拉里斯星这样,它们远远高于人类,跟人类完全不一样,使得人类和它们完全无法沟通。而且,宇宙存在了上百亿年,生命很可能诞生在不同的时间段,文明与文明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才是常态,两个文明的发展程度相当,那才是低概率中的低概率。
我们总结一下宇宙维度这一部分的内容。宇宙中只有一个索拉里斯星吗?莱姆认为不是,不止一个。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不同生命之间可能永远无法互相沟通。很可能,宇宙其实无比喧嚣,但人类依旧孤独。
说到这里,我们通过本体维度、人类维度、宇宙维度终于清楚知道了莱姆的结论,也回答了音频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宇宙中确实有绝对无法认知的存在。事实上,在《索拉里斯星》出版时,美国科幻界以流行小说为主,这些流行科幻里的宇宙刻板无趣,宇宙里发生的故事,也只是把地球上的故事搬到宇宙中而已,所以,这本书的作者莱姆才会写文章炮轰美国的流行科幻。由此可见,《索拉里斯星》这本书的意义,不仅是让读者正视和接受人类自身的局限,更是重新点燃了读者对宇宙的好奇。在莱姆的笔下,宇宙依然神秘,尚未穷尽。
《索拉里斯星》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下面我为你简单总结一下全书精华:
第一,索拉里斯星上有一个不可能被人类认知的外星生命,莱姆正是由于塑造了这样的外星生命而名垂科幻史;
第二,索拉里斯星的存在高于人类认知,而人类自身的认知观和认知方法又具有局限性,所以人类无法彻底认知索拉里斯星,而这样的星球很可能广泛存在,人类因此无法彻底地认知宇宙;
第三,作者莱姆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嘲讽,东欧讽刺艺术得到了宇宙尺度的展现;
第四,自然科学的认知方式并不足以认知一切,因为在无法验证的事物面前,自然科学的认知方法容易失效。
撰稿:八光分文化 夏桑 脑图:摩西 转述: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