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全书》 高爽解读
《月亮全书》| 高爽解读
关于作者
比尔·莱瑟巴罗:英国天文协会前主席,曾观测月亮数十年,出版过十余部天文学科普著作。95852号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莱瑟巴罗星”,以表彰他在天文学科普方面的杰出贡献。同时,他是一位语言学家,能从多元的文化视角为我们更新对月亮的认知。
关于本书
本书涵盖了月亮的文化属性、人类观测月亮的历史,以及月亮的天体物理学属性等多个方面,是了解月亮的绝佳入门书籍。
核心内容
一、在历史上,人类对月亮赋予过哪些有趣的文化内涵?产生这些文化内涵的原因是什么?
二、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月亮,都得出过一些什么样的结论?他们对月亮产生了怎样的误解?
三、现代天体物理学如何看待月亮的形成过程?月亮未来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化?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高爽,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学博士,曾经在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我在得到App开设了《天文学通识》课程,为你系统讲述天文学的思维方式。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关于月亮的科普书,叫《月亮全书》。
我们知道,月亮是距离地球最近,也是唯一围绕地球旋转的自然天体。月亮与地球的距离只有大约38万公里,考虑到月亮本身的尺寸大小,我们用肉眼观看月亮时,清晰度大约相当于看一个百米开外的人,虽然面目不清,但是轮廓可辨。而如果用上天文望远镜,我们就能看到月球表面丰富的细节。
当然,月亮不只是被我们观赏,为我们照明,它对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比如,潮水涨落的主要因素是月亮的引力,生物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月亮运行周期的影响。这些都还只是自然方面,月亮对人类文化方面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自古以来,人类为月亮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比如,把它当作神话故事的载体,当作寄托乡愁和情思的对象,等等。
千百年前,人类就梦想着能飞到月亮之上,上个世纪,这个人类共同的夙愿终于成为现实。到目前为止,月球依然是人类唯一到访过的地球之外的领地。中国在月球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在2020年底,中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地把月球上的土壤带回到地球的实验室。如今,人类可以细致地观察月球表面的土壤和岩石结构,可以在月球上安装各种深入探索的仪器设备,还可以把样品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分析。从这个角度看,对月球的研究已经超出天文学领域,它已经成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月亮已经无所不知了呢?其实不是,实际上,我们连很多最基本的问题都缺乏了解。比如,月亮是怎么诞生的?天文学家提出了几十种答案,但没有一种答案可以解释所有的实验结果。所以可以说,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之地,它是夜晚的心灵慰藉,也是神秘的遥远世界。
这本《月亮全书》涵盖了月亮的文化属性、人类观测月亮的历史,以及月亮的天体物理学属性等多个方面,是了解月亮的绝佳入门书籍。它的作者比尔·莱瑟巴罗经历很特别,他是长期的天文爱好者和月球观测专家,曾观测月亮数十年,他担任过英国天文协会主席和月球分部主任,出版过十几部天文学科普著作。95852号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为“莱瑟巴罗星”,就是为了表彰他在天文学科普方面的杰出贡献。但有意思的是,他的本职工作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语言学教授,曾任现代语言学院院长。
好,接下来,我就会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看看在历史上,人类对月亮赋予过哪些有趣的文化内涵,以及产生这些文化内涵的原因;然后,回顾一下天文学家观测月亮的历史,看看他们都得出了一些什么样的结论,又对月亮产生了怎样的误解;最后,从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视角,来看看月亮是怎样形成的,它又将如何演化。
好,第一部分咱们先看看,在历史上,人类对月亮赋予了哪些有趣的文化内涵,以及产生这些文化内涵的原因。
先说我们最熟悉的,在中国,元宵节和中秋节是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两个节日都与月亮有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一次满月,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同样是满月。中国人会在这两天制作特殊的食物,比如元宵、汤圆、月饼等等,用来象征团圆。中国的古人,习惯于用月亮的圆满象征人间的团圆,用月亮的残缺来表达人间的失意,这在诗词歌赋中都很常见。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希腊人对月亮也有特别的关注,比如书里提到,一位古希腊学者认为,月亮就像一面镜子挂在天上,我们看月亮就是在照镜子。月亮看起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细节,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区域灰蒙蒙一片,这些细节其实反映了地球的完整形态。他说,仔细观察月亮,就可以据此绘制出一份地球的全局地图。
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但错误的认知并非没有意义,其中至少透露出两个正确的细节:第一,月亮的确是在反光,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反射了太阳光,才被我们看到。也就是说,在人类的认知中,月亮一开始就和其他恒星有所区别。第二,人类社会把自身的困境、恐惧、期望和想象都投射到月亮上,构建出了一个头脑中的月亮形象,这个月亮形象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内涵。
当然,人类对月亮最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想象,是在各种神话故事里。太阳和月亮是天空中最亮的两个天体。所以,在古代世界,人们经常把太阳和月亮想象成两种不同的神,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力量共同作用于人间。
作者指出,太阳神通常呈现出男性化的形象,象征着力量、阳性、权力和火。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古罗马的太阳神阿波罗都是如此。与之相对,月亮神通常呈现女性形象,象征着柔软、多变、阴性和水。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神是塞勒涅,她是太阳神的孪生妹妹,乘坐马车在夜空中飞奔,黎明到来时就隐藏起来。
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俄斯和月亮神塞勒涅轮流乘坐马车在天上经过,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昼夜交替。到古罗马时代,月亮神变成了露娜,也就是月亮的拉丁语luna这个词的来源。神话中描述的露娜年轻貌美,被众神爱慕,却守身如玉。这样一套对月亮女神的角色设定,暗含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规范与期待。
“月亮=女神”或“月亮=阴柔之美”,这个公式是上古时代大部分民族的共识。从古希腊的月亮神塞勒涅到古罗马的露娜,从古埃及的月光女神贝斯特到中国的嫦娥,温柔美丽的女神是月亮的标配。
但是,用男性表示太阳和女性表示月亮的设定并不绝对,有个别的民族对日月性别的设定正好相反。比如,北欧神话中的月亮神是男性,但他同样具有温柔和阴性的性格特征。还有,日本文化中象征太阳的天照大神是女性,月亮神是男性。虽然这些神话中月亮神的性别设定不同,但是,这些神话人物的力量对比是一致的,那就是月亮神一定会屈服于太阳神。
这种力量对比,是源于月亮的亮度和温度都比不上太阳,月亮与太阳还有另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太阳相对稳定,而月亮总在改变形状。
中国古人很早就了解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把小月牙叫娥眉月,西侧的半个月亮叫上弦月,因为只会出现在上半夜,而东侧的半个月亮叫下弦月,因为它只会出现在下半夜,完全明亮的圆月叫满月。从黄昏时西边天空看到小月牙,到半个月亮的上弦月,到满月,再到另外半个月亮的下弦月,再到完全看不到月亮,大约需要27到28天时间。这个周期,就成为人类标记时间节律的天然坐标,日期中“月”的概念也来源于这里。太阳的东升西落标记了日,月亮的阴晴圆缺标记了月。日和月组合起来,成为古人生活中最频繁使用的时间系统。
月亮神一般是女神,月亮多变,再加上月亮的变化周期与女性月经周期接近,这样的组合又强化了“女性多变”的气质标签。月亮的变化被自然地联想到女性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比如英语的“月经”这个词menstruate就来源于“月亮”的拉丁语 mensis。女性生理期的激素波动影响了情绪,这件事也被归罪给月亮。比如,“精神失常”lunacy和“疯狂的”lunatic这两个词,都来源于古罗马时代月亮女神的名字luna。
除了象征女性的阴柔多变之外,月亮还有荒凉、孤独、隔绝的文化象征,因为在多云雾的阴霾天,月亮会给人这种冰凉如水的感觉。因而,很多不同的文化,都不约而同地把月亮想象成罪恶的源泉或放逐罪人的地方。
比如,书里提到,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如果罪犯能证明自己犯罪的时候正好是满月的夜晚,就可以减轻处罚,因为他们认为,满月会让人情绪异常激动,容易受到邪恶力量的鼓动。再比如,中国神话中月亮上的宫殿叫做广寒宫,嫦娥虽然美丽,但只能孤独地居住在这里,远离众神,更远离人间,这其实是我们的文化对嫦娥盗取后羿长生不老药的社会审判。我们今天也会用“都是月亮惹的祸”这样的语言,来为人类的情感错误找理由。而在科幻电影《黑衣人3》中,月亮是人类建造的最高级别的监狱。
从这些文化现象可以看出,月亮虽然是宇宙中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但在人类文化的坐标系里,月亮是人类文明外延的边界。
月亮在人类的文化中这么重要,但是,有一种天文现象会让月亮短暂消失,这就是月食。发生月食的时候,地球的影子挡住月亮,我们会看到月亮被一点点吞没,直到完全被地球的阴影挡住,但这个时候月亮不是全黑的,而是发出暗红色的光,看起来很吓人。很多传说都把月食当作灾难的预兆,认为月亮陷入了麻烦,被青蛙、天狗、龙等怪兽吃掉了。这时候,人们要来到户外,敲锣打鼓,把怪兽吓跑,拯救月亮。你看,人类对遥远的月亮还挺在乎的。
好,第一部分说完了,咱们小结一下,在人类多种文明体中,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月亮与人之间可以互动,月亮的问题会预示着人间的祸福,而有时候,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月亮的遭遇。
说完了月亮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咱们回顾一下天文学家观测月亮的历史,看看他们都得出了一些什么样的有趣结论?又对月亮产生了怎样的误解?
古代学者特别热衷于观察月亮表面的细节,他们认为月亮映照着人类社会的命运,所以希望从月亮的细节变化中察觉蛛丝马迹,因为这有助于事先了解人间的变化。
在肉眼观测月亮的年代,人们就喜欢观察月亮表面的细节。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家里的老人问我,有没有看到兔子和癞蛤蟆的形状?除了观察月亮表面的细节,另一个主要目标是观察月亮的运动规律。比如,什么时间会发生日食和月食?月亮会遮挡哪些恒星和行星?月亮形状变化的精确时间周期是多久?月亮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更大?在望远镜出现之前,古代天文学家已经把这些问题研究到极致。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有能力提前几十年预测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误差可能只有几天。 自从400年前伽利略开始把望远镜指向天空,天文学就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怀特豪斯说,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月亮的那一刻,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破除古老偏见和迷信的时刻。
用望远镜看月亮,可以看到更丰富、更准确的细节。于是,借助望远镜观察,来绘制月亮表面地图,成为天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特别耗费精力。
首先需要有好用的望远镜,在望远镜被发明的早期阶段,天文学家获得可靠的望远镜的唯一方式是自己做。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个时代的天文学家,也许他们对星空的知识比不上现代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是真强,从设计画图到准备原材料,再到打磨、加工、安装、调试,整个过程都靠自己手工完成。其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步,是把玻璃镜片打磨成需要的形状,这项工作急不得,只能一点点细抠,耗时耗力。
好不容易有了望远镜,就要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月亮,一边看,一边把看到的细节记录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月亮在天空中东升西落,望远镜就必须跟随月亮的轨迹移动,让月亮始终保持在望远镜的视野中。当时没有照相机,怎么记录呢?全靠手绘,也就是素描。天文学家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擅长素描的群体之一。
后来,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开始用望远镜看月亮,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贫瘠的星球,表面坑坑洼洼,有高山和低谷。月亮不再是遥远的宫殿或羞答答的女神,而是一颗可以拿来和地球做比较的星球。
书中提到,伽利略用自己手工制作的望远镜看向月亮,他的望远镜把月亮的表面积放大了900倍。伽利略的这一刻,也是人类的重要一刻,这一刻,月亮在望远镜里脱下了神话的外衣,第一次露出它的本来面目,成为一个荒凉的、等待探索的新世界。在伽利略看来,月亮不仅是反光的圆盘或镜子,它还是宇宙系统中的一枚齿轮,它在各种相互作用的力量平衡下精确地转动。
伽利略认为,太阳光照在月亮的山上,会在月亮表面投下阴影。利用太阳的角度关系,再测量一下月亮上的阴影,就能计算出月亮的山峰高度。利用伽利略的方法和太阳光的帮助,我们就可以绘制出月亮表面的三维地图。
那是不是说,从这个时代开始,天文学家就可以通过望远镜精确捕捉月亮表面的细致结构了呢?还真没这么简单。
一方面是因为望远镜刚出现的时候,制造的工艺还不够完善,用这些望远镜看到的目标,颜色偏差比较大,细节容易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当时还没有比较成熟完善的照相技术,天文学家在望远镜里看到了什么,只能通过素描的方式画下来。就算望远镜本身精益求精没有偏差,人在画画的时候,也会不经意间加入个人的理解。所以,随着望远镜的完善,天文学家对月亮表面的观察越来越精致,但是,大家始终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比如说,有人观察到某个环形山里有闪光的小白点,而且发生了变化,但其他人无论怎么努力也看不到这个现象。
天文学家投入对月亮表面的观察和描绘工作,但是,观察的结果却很不一样,天文学家彼此之间不能理解。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在暗夜中通过不精确的仪器设备观察月亮,总想去发现新东西,也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比如,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观察月亮的时候,看到某个环形山的附近有着高大、竖直向上的结构,他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树木,这意味着月亮上存在生命。
你看,天文学家面对“第一发现人”的荣誉诱惑,也会用过度的想象力代替科学推理。
直到照相机被发明出来,以及制造大型望远镜的技术成熟之后,天文学家才算是能够比较严谨地完成观察和描绘月亮表面的工作。但是,月亮的特征地图只能告诉我们月亮表面的样子,无法呈现这些结构背后的生成原因。从绘图到揭开本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说,有学者认为,环形山和地球上火山的形态类似,所以,认定月亮上有大量的火山喷发。那么,月亮上的环形山到底是不是火山呢?这就需要运用天体物理学的知识进行考察了。
第三部分,我们就从现代天体物理学的视角,来看看月亮是怎样形成的,它又将如何演化。
月亮是怎样形成的?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你可能会说,月亮一直就挂在天上,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啊。但是,天文学关心的就是这样的终极问题。书里提到,太阳系里最靠近太阳的四颗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四颗行星的物质组成基本一样,大小尺寸差别也不大,属于同一类行星。和地球最相似的金星没有卫星,同类行星中的水星也没有卫星。火星虽然有两颗卫星,但这两颗小卫星形状不规则,个头特别小,天文学家已经确定火星的卫星原本都是小行星,是太空中飘荡的陨石,被火星的引力捕获后才成为卫星,属于“半路出家”。
地球就很不同了。地球竟然长期拥有一个天然的卫星,对月球岩石样本的分析发现,月亮的年龄几乎和地球一样,至少在40亿年以上。而且,月亮的形状是完美的球形,完全不像半路“抓”来的陨石。也就是说,在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月亮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这真的是很奇怪的现象。更奇怪的是,月亮和地球的大小比例关系实在是很夸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太阳系的小知识。
木星有很多卫星,比如木星最大的卫星叫木卫二,木星的直径是木卫二直径的45倍。其他更小的卫星比例关系就更悬殊了。木星和它的卫星的大小比例是几十比一甚至几万比一。土星和别的行星也是如此,行星都要比自己的卫星大很多。
我们再来看地球和月亮的关系。地球的直径是月亮直径的3倍多一点,地球和月亮的大小是3:1的关系,这在行星和卫星之间很罕见。甚至有天文学家认为,地球和月亮已经算不上是行星和卫星的关系,它们其实是一对“双行星”。地球和月亮都是大行星,两颗大行星相互绕着转,在一起围绕太阳运动。
月亮作为地球的卫星,显得太大了一些。月亮这么圆,形状规则,月亮伴随地球长期存在。基于这三条理由,天文学家认为月亮不大可能是小行星或陨石“半路出家”给地球当了卫星。那月亮是怎么来的呢?
《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有个小儿子是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这个小达尔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认为早期的地球转得太快了,把自己的一部分物质甩出去了,成为了月亮。甩出去之后留下的“伤疤”现在还在,就是太平洋的巨大盆地。这个理论流行了很长时间,但是随着海洋学家勘测了整个太平洋,人们发现月亮的大小和太平洋盆地的大小不相符。此外,天文学家分析了阿波罗飞船从月亮上带回来的岩石,发现密度和地球岩石的密度有很大不同。
其实,现代天文学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答案。结合尽可能多的证据,综合分析月亮的岩石和土壤样本之后,主流的天文学家们倾向于相信大撞击理论。月亮是被地球撞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天文学家推测,在40多亿年前,有一颗像火星这么大的行星,也就是比地球小一半的行星,慢慢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和地球迎头相撞。撞击的结果是,这颗略小的行星被撞碎了,大部分物质落到地球上。那个时候地球刚形成没多久,还处在物质很炽热的熔岩状态。落到地球上的物质很容易就融入了地球内部,成为地球的一部分,无法区分。因为撞击很剧烈,有一小部分物质再加上地球本身被撞出来的一部分物质融合在一起,飞到太空中,围绕地球转。最后,这部分物质慢慢冷却、凝固、收缩、聚集,成为一颗地球的卫星,这就是月亮。
撞击飞溅出来的物质,只能是地球比较表层的物质,当然密度就相对比较低,这就解释了月亮的密度小于地球。在太阳系的早期,地球刚形成的时候,太空不像现在这么平静,各种刚形成的、没完全形成的半成品横冲直撞。天文学家给这个理论中的撞击者起了个名字叫忒亚,是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妈妈。它的出现导致了月亮的诞生,忒亚的名字很贴切。
对月亮的探索还在继续,未来发现的新证据也许会推翻大撞击理论,也许会有更符合实际的新理论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已经介绍完了,再来总结一下。通过本书,我们了解到,虽然月亮只有一个,但对月亮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对月亮认知的升级,从神话中的月亮到科学研究的月亮,浓缩着天文学的进步。
因为40亿年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月亮和地球最终相互协调,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天文学家把这个状态叫潮汐锁定。意思是说,因为月亮的引力引起地球的潮水涨落,而潮水涨落摩擦地球,减慢了地球的转动速度。这个影响短时间内感觉不到,但是把时间拉长影响就明显了。在恐龙生活的年代,一天只有20个小时,地球转得比现在快多了。而潮汐影响是相互的,月亮也受到影响,结果是月亮一直保持同一个面对着我们。我们站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背面。
但这件事不会永远不变。书里说,因为引力和潮汐摩擦的关系,月亮正在慢慢远离我们,每年大约远离3.82厘米。这个远离我们的速度,大约就是我们手指甲生长的速度。除了距离变远了,月亮转动的速度也会放慢。地球受到反作用的影响,自己也会转得越来越慢。
按照这个趋势,再经过几十亿年,地球和月亮达成新的平衡,月亮围着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会恰好等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一天会特别漫长。月亮每天转一圈,地球自己也每天转一圈,月亮和地球完全同步旋转。也就是说,月亮那时会成为地球的一颗同步卫星,始终保持在地球某一个位置的上空。换句话说,在地球上,只有半个世界可以抬头看到月亮,另外半个世界的人永远也见不到月亮了。
因为有了月亮,我们有了潮水奔涌;因为有了月亮,地球自转得越来越平稳。如果失去月亮,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关于月亮女神的故事,我们还会失去海洋深处潮汐涌动带来的能量。月亮在40亿年前开启了这场涌动,海洋中最原始的生命,受到这场涌动的滋养开始进化。如果没有月亮,或许地球就没有机会进化出生命。
说到这儿,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呀,月亮是我们抬头就能仰望的对象,从古至今,它陪伴了人类无数个夜晚,激发了人们的乡愁和想象力,也推动了我们认识浩瀚宇宙的进程。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热爱天文学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月亮是距离地球最近,也是唯一围绕地球旋转的自然天体。
2.太阳神通常呈现出男性化的形象,象征着力量、阳性、权力和火。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古罗马的太阳神阿波罗都是如此。与之相对,月亮神通常呈现女性形象,象征着柔软、多变、阴性和水。
3.月亮还有荒凉、孤独、隔绝的文化象征,因而很多不同的文明都把月亮想象成罪恶的源泉或放逐罪人的地方。
4.月亮的年龄几乎和地球一样,至少在40亿年以上。在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月亮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5.因为月亮的引力引起地球的潮水涨落,而潮水涨落摩擦地球,减慢了地球的转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