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信使》 陈章鱼解读
《星际信使》| 陈章鱼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陈章鱼。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星际信使》。这本书2023年5月出版。听到这个书名,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其实这本书的副标题更能概括这本书的主题,它的副标题是《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这本书是用宇宙视角,带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一些重要话题。
什么是宇宙视角呢?咱们用书中的一个真事感受一下。克林顿当美国总统时,在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一块石头,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阿波罗飞船的宇航员当年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样本。每当有政客和克林顿吵架的时候,他就会指指这块从月球带回来的石头,提醒对方,要是站在月球上回头看,咱们现在争论的这点事,那就不算个事了。
美国宇航员艾德加·米切尔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可是真的在月球上漫步过九个小时的。他的话是这么说的:“从月球上看,国际政治看起来是如此微不足道。你想抓住一个政治家的脖子,把他拖到25万英里之外,然后说:‘看看这里吧,你这个蠢货。’”英文原文比这个更激烈,最后那句是个脏话,我不方便在音频里说给你听。
为什么这位宇航员会这么激动呢?25万英里等于40万公里,也就是地球赤道周长的十倍。从这个距离回看地球,你看不到万里长城,也看不到金字塔。不要说分不出哪个国家是哪个国家,就连几大洲的界限都很模糊。这个时候,你才会把地球真的当一个星球来看待。世界看起来会不同,而你也将发生转变。你的大脑将会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次序,并重新评估一个人可能采取的应对行动,你对文化、社会或文明的看法都会受到影响。
这,就是宇宙视角。
这本书的作者叫尼尔·泰森。这位泰森不会打拳击,是一位天文学家。不过,他在美国的名气一点也不比拳王泰森小。尼尔·泰森积极参与科普事业,万维钢老师在得到听书就解读过他的科普作品《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他也在电视上主持过多个科普节目,由此在美国家喻户晓,他还客串过热门美国喜剧《生活大爆炸》,在剧中扮演他自己。除此之外,尼尔·泰森还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主政期间,担任太空事务的顾问。近年来尼尔·泰森还参与了一系列政治辩论。
从这份履历你就能听出来,尼尔·泰森不是那种闷在书斋里搞研究的科学家,他是愿意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积极入世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的身份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双重要素促使尼尔·泰森写成了这本书,带领我们站在地球之外重新思考地球上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这本书的书名《星际信使》还是个典故。伽利略在1610年出过一本书,就叫《星际信使》,在那本书中伽利略分享了当时自己对于天文学的思考,让人们第一次真正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知识震撼。你看,我们向外观察宇宙时,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这期音频,我们就跟着尼尔·泰森,站在地球以外,回过头再来看我们生活的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看看我们有哪些值得重新思考的,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还有哪些让我们感觉欣慰和快乐的。
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可以重新思考的呢?尼尔·泰森带着我们开了个脑洞: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外星人,开着宇宙飞船第一次来到地球,看到人类想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会感觉有哪些地方奇怪?那就是我们可以重新思考的。
尼尔·泰森在书中举了这么个例子。
美国的东北部相对来说地广人稀,大家住的比较分散,所以经常会有野生的鹿四处游荡,过路的车辆一不小心就会撞到它们,因为这些四处乱跑的鹿,每年都会有人受伤甚至死亡。
那怎么办呢?有几位生物学家借助计算机模拟,发现如果在当地引进一些美洲狮的话,就能缓解这个问题。他们预测,在30年内可以避免21400人受伤,防止155人死亡,并节省21亿美元。
你可能会问,美洲狮随便乱跑也很危险吧?生物学家们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预测,30年之内,会有30个人被美洲狮杀死。
问题来了,一边是155人死亡,一边是30人死亡,你会选哪个?
如果是问问外星人的意见,他们估计没什么犹豫的,你们不就是要减少死亡吗?数字都摆在这了,第二个方案确实能减少伤亡,更何况还能节省21亿美元,把这些钱投入公共医疗,还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可是我们地球人不行,把美洲狮放出来吃人,这是谁都没法接受的。
你看,这就是情感和理性的对决。在很多时候,我们做决定时,并不完全遵循理性,而是情感来决定的。
尼尔·泰森亲身经历过9·11事件,他自己当时就住在世贸中心附近,亲眼看到了大楼被撞。但是他也觉得美国政府在9·11之后的反应,其实并不理性。在书中他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9·11恐怖袭击杀死了将近三千个美国人,于是美国花费了两万亿美元去打反恐战争。但是与此同时,美国平均每天有一百人死于交通事故,这就相当于9·11之后一个月,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就和恐怖袭击一样了。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成年累月地增加,一年就有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外星人可能就无法理解人类的这种微妙心理,为什么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我们更愿意接受。
当情感盖过理性太多时,不要说外星人了,就连人类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的一些选择。
农业技术公司孟山都开发了一种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有一种特质,对草甘膦有完全的抗性。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喷洒在农田里可以杀死杂草,防止杂草和玉米争夺养分。这种除草剂也是孟山都公司开发的。农民种玉米,用他们家的种子再喷他们家的农药就可以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玉米会有草甘膦的残留。
有一家冰激凌公司,之前用这种转基因玉米做的糖浆来做冰激凌,结果检测出了微量的草甘膦残留。多微量呢?大约是十亿分之一。但是经过美国媒体一报道,美国老百姓不答应了,转基因食品还有农药残留,听着就可怕。那家冰激凌公司不得已,只好不再用这种玉米作为原料。
但是尼尔·泰森较真了,他做了一番计算。谈健康的时候有个指标叫“半数致死量”,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每公斤体重,服用多少剂量才会让50%的人死亡。草甘膦的数值是每公斤5克,不过糖摄入多了也有危险,所以食用糖的半数致死量是每公斤30克。问题是,冰激凌中的糖分要远远多过草甘膦残留。
经过尼尔·泰森的计算,一个一百四五十斤的人,吃下20品脱,也就是大约9升的冰激凌,就会因为含糖量过高而死。要想因为草甘膦中毒而死,那就得吃4亿品脱的冰激凌。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危险系数从高到低应该是含糖量过高,然后是撑死,最后才是草甘膦中毒。
可是没办法,“转基因”“农药残留”这两个字眼就是听起来更可怕,十亿分之一的残留量,消费者在情感上也没法接受。
我就想起之前网上流传的著名谣言,维C和海鲜不能一起吃,不然海鲜里的砷元素会被还原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
同样是有较真的科学家按照海鲜里砷的含量,还有三氧化二砷的“半数致死量”算了一笔账,就算是重度污染的海产品,一顿也得吃那么几十斤才会中毒。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海鲜,差不多得吃一吨。真要是这么个吃法,需要担心的也就不是砒霜了。
那怎么办呢?尼尔·泰森是要我们以后都抛弃情感,完全依据数字来做决定吗?当然不是。尼尔·泰森自己也知道,完全依据数字和理性做决定听起来很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推行。
在这本书里边,尼尔·泰森分享了自己做法庭陪审员的经历,他努力过滤掉所有情感因素,只看事实,为此他还怼过法官:为什么法官在描述案件中的一个证据时,用的是“1700毫克”而不是“1.7克”,这么说是不是希望大家听起来感觉更多呢?最后他被轰出了法庭。书里边尼尔·泰森是把这段经历当段子讲的,他也知道,要是大家都这样说话办事,那地球就乱套了。
所以尼尔·泰森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先理性,后感性”。你应该先把数据搞清楚,再决定使用哪种情感。
举个尼尔·泰森自己的例子,他特别喜欢吃烧烤,但是新闻上边常常报道,吃烧烤会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
尼尔·泰森当然害怕得癌症,可是他又不想放弃吃烧烤。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就去进行了一番调研。然后尼尔·泰森发现,直肠癌有个基线概率是4.3%,换句话说,就算一个人从来都不吃烧烤,一生之中也有4.3%的概率患上直肠癌。烤肉会在这个基线概率的基础上,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增加多少呢?尼尔·泰森查到的数据是增加15%。
“增加15%的风险”这个听起来很吓人。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在4.3%的基础上增加15%,我们算一下就知道,实际上患直肠癌的风险是从4.3%增加到4.9%,只提高了0.6个百分点。
算清楚这笔账接下来可以再去选择。有人说我就是要更健康,多0.6个百分点也是风险,从此之后不吃烧烤了,我们能理解。有人说我就是喜欢吃烧烤,你要不让我吃我都抑郁了,这对我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大于那0.6个百分点,所以我还要接着吃,我们也能理解。
所以你看,尼尔·泰森并不是让我们在做决策时完全抛弃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理性让自己看清楚所有的选项和背后的影响。当我们看清事实,分析结果之后,如果情感与数据还是不符,我们再依据情感做出选择,至少你已经看清了所有的可能性。
前边说的是作为外星人看到我们人类会疑惑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可以重新思考的。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作为外星人看了可能都会摇头的,这就是人类应该反思的了。
要是外星人来到地球,可能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我们太爱在人和人之间划出分界线了。
在今天的地球上,分界线似乎无穷无尽。国家与国家的分界,民族与民族的分界,就算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人们还会划出更多边界,你头发是什么颜色、你吃什么、你穿什么、你说什么语言、你和谁谈恋爱,都会变成一种界限。
尼尔·泰森是一位黑人,所以他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国人种之间的分界。有些隔阂是无意中出现的,比如尼尔·泰森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拓扑学中的一个定理叫“毛球定理”。这个定理具体是什么意思很复杂,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最让尼尔·泰森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解时用的比喻。老师说,这个定理的结果就好比是,你每天早上梳头,你会发现不管你怎么梳,总会有那么一撮毛不服帖。尼尔·泰森就没法理解,因为他的头发是黑人的自来卷,黑人们用一种专门的梳子梳理头发,从来没有过一小撮头发不服帖的时候。
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白人、黑人之间互相不了解也无伤大雅。但是,更多的不了解,会最终聚集成偏见。
尼尔·泰森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博士,他的智商可能比绝大多数美国人要高,但是他不止一次听到过来自白人的偏见。黑人就是比白人智商低。甚至还有一种说法,黑人就是从猿到人的进化得比较晚,所以更像猩猩,于是比其他的人更低一等。
尼尔·泰森专门列了一张清单来反驳,如果非要这么说,白人才离黑猩猩更近。黑猩猩浑身长毛,毛发最重的人种是哪一种呢?是白人。黑猩猩耳朵大,人类中耳朵最大的是哪一种呢?是白人。黑猩猩头上容易长虱子,但是黑人非常不容易招虱子,反而是白人更容易招虱子。尼尔·泰森说这些,不是为了论证黑人比白人高贵,进化得更完全,他只是想说明,这种论证人种高低的言论其实非常愚蠢。
而且,“黑人”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些人硬划出来的。黑人不是一种人,而是可以分成很多个种族。人类的祖先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其实走出来的人是少数,留在非洲的人是多数。这就使得非洲大陆上产生了很多个种族。事实上,非洲大陆上人类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世界其他所有地方。这个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种族和平均身高最矮的种族都在非洲,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种族和跑得最慢的种族也都在非洲。画一个圈把这些种族都圈起来统称叫黑人,这本身就很不科学。
我们还是抽离一些,假设自己是外星人,再来看地球上的人们,确实会觉得有些可笑。往大了说,大家都是生活在这么大个星球上,十几万年都来自同一个老祖先,大家都是地球人,没有太多不一样。往小了说,真要是按照生物学细致搞研究,那可以划分出很多个不同的分支。现在大不大、小不小地硬划出一个概念叫“黑人”,这叫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人类应该反思的。我们人为划定范围,却又把界限当作天然的沟壑。
尼尔·泰森在书中举了个例子,美国把飓风分成5个等级,这是为了让大家可以评估飓风的危险程度。新闻里报道某某飓风已经从3级加强到4级,大家就应该更警惕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同样应该意识到,这个分级是人为划定的,风速每小时129英里是3级飓风,风速每小时130英里是4级飓风,这个级与级之间的边界值,只是一个为了方便的划分。这个数字本身没有任何神奇的意义。要是有人死守着这个边界,一看飓风的风速从129涨到130,就觉得飓风翻天覆地大变样了,那肯定会被当个傻子。可是人类在看自己的时候,就硬是把这些为了方便划分的边界,当做一道道高墙,这不是也很愚蠢吗?
其实不只是人种,尼尔·泰森在书中列举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性别造成的隔阂、财富造成的隔阂、身体健全和残疾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吃肉的人和不吃肉的人之间也会有巨大的隔阂。这种分别之心让我们遗憾。
那怎么消弭这些人为划分的边界呢?这个问题太大,书中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不过,却有一个触动我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你肯定知道,那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争霸还要持续二十年。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和苏联签署了一项协议,美国的阿波罗号和苏联的联盟号,要在太空进行一场对接演习。
几年以后,1975年7月,两个飞行器真的在太空对接了,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太空中的握手。在他们打开舱门的那一刻,美国人说的是俄语,苏联人说的是英语。
宇宙让当时两个敌对大国可以说对方的语言,这能给我们一些希望。
前边的话题好像都有点沉重。你可能会觉得,站在宇宙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是不是我们的眼光会变得更加冷酷无情呢?是不是我们越看越容易对人类失望,对人生悲观呢?
当然不是。站在宇宙视角重看人类,你也会受到一些鼓舞。
比如宇宙能让你重新认识生命的珍贵。科学家曾经测算过,这个地球上从古至今出生过的人大概是1000亿,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大的。但是,我们的DNA可容纳的变化组合要比这个数字大得多,是10的30次方。这是什么概念呢?地球上活过的每一个人类,都只是人类基因密码库中的一亿分之一再乘以一亿分之一再乘以一千分之一。绝大多数可能存在的人,都永远不会真的出现在地球上。直到地球消失,这个排列组合也不可能有重复。所以,你、我,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样子,既是比中五百万彩票更难得的幸运,也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不是一种修辞,这是数学算出来的答案。站在宇宙视角,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幸运和珍贵。
我们身处的地球,也是个幸运的存在。航天界流行一句话:“如果上帝希望人类探索太空,他会给地球一个月亮”。为什么呢?因为夜空中一轮明月几千年来都在吸引人类去观察去探索。月亮的距离,也让我们努努力刚好够得上。如果没有月亮,仅仅是小小的火星、金星,可能勾不起我们探索的欲望。等到我们可以制作飞行器冲出地球时,如果把第一站定为火星也确实难度太高。月亮给了我们探索宇宙的冲动,又给了我们一个难度刚好的学习区。
还有一个幸运点,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又正好是月球和地球距离的400倍。因为这个巧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一样大的。所以在特定的时刻,可以看到月亮把太阳完全遮挡起来,也就是日全食。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观测,验证了一种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叫“广义相对论”。
没有科学计算可以论证为什么太阳、地球和月亮会这样排布,我们只能把这种巧合归结为幸运。这些幸运让我们有更多的欲望看向宇宙,又给了我们更多能力能看到更多宇宙。如今这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又反过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整个宇宙中,也没有比这更幸运的事情了。
站在宇宙的视角看,我们很渺小,站在宇宙的视角看,我们又足够幸运。
到这里,这本由尼尔·泰森的《星际信使》,我就为你解读完了。
这一次太空之旅,虽然只是我们跟着尼尔·泰森的一次想象,但是经过这一次思想实验,我相信你看待自己的眼光已经不同了。
你可能会问,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审视自己呢?在音频的最后,我来和你分享我帮你找到的方法。
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它是有史以来飞得最远的探测器。到了1990年的2月14日,旅行者1号已经和地球相距60亿公里,这已经相当于冥王星到地球的距离了。科学家们让旅行者1号在这个时候回头拍了一张照片。
我把照片放在了文稿区。你要非常仔细地看,才能在照片右侧中间位置看到一个蓝色的小点,那是站在60亿公里之外看到的地球。
尼尔·泰森有一位偶像,他是更早一辈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者,他叫卡尔·萨根。卡尔·萨根对着这个蓝点,写过一段非常动人的话。我建议你把这张图片和这段话都收藏起来。
“在这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
“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再无其他去处,至少在不久的将来亦是如此,没有外星球,供人类迁移,只可参观,不能定居。不管你喜欢与否,现在,只有地球供我们立足。
“一直有人说天文学是令人谦卑,同时也是一种塑造性格的学问。对我来说,希望没有比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微小世界的照片更好的示范,去展示人类的自负和愚蠢。对我来说,这强调了我们应该更加亲切和富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加保护和珍惜这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
划重点
1、站在宇宙视角,地球真的当一个星球来看待。世界看起来会不同,而你也将发生转变。你的大脑将会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次序,并重新评估一个人可能采取的应对行动,你对文化、社会或文明的看法都会受到影响;
2、作为科学家,尼尔·泰森建议我们做决定时可以“先理性,后感性”。你应该先把数据搞清楚,再决定使用哪种情感;
3、站在宇宙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分别心,重新反思我们有没有把人为划分的边界当成人和人之间的沟壑;
4、站在宇宙视角,我们也会发现,我们非常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