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无穷的开始》  石风解读

《无穷的开始》| 石风解读

关于作者

戴维·多伊奇,当代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因其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98年获得英国物理学会的理论物理最高奖项——保罗·狄拉克奖。多伊奇是一位特别具有乐观主义精神的物理学家,喜欢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理解世界的运转,作品极具批判性和创新性,能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多伊奇对进步的本源进行了探讨,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文明可以无限发展的美好未来,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智力探险。这个探险将深刻改变我们原有的那种认为进步是有限的观点。

核心内容

进步来源于人类追求“好解释”的活动,它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它的开端是启蒙运动。在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引领下,进步必将持续下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无穷的开始》,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世界进步的本源”。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40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人类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进步”,它的起源、发展和它的未来。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个囚犯被判了死刑,处斩前,国王给了他一个选择,要么立刻被杀,要么去教国王的马说话,一年内教会了,就赦免他,否则还是要杀了他。如果你是这个囚犯,你会怎么选择呢?先别着急回答,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看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

作为一本科学哲学领域的著作,这本书是同类书籍中的经典,是一本能够改变我们思维模式的书。以前哲学家们关于进步的学说,大多是从经验主义、归纳主义等传统哲学角度出发,对进步持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认为进步来源于人类的智识,但人类的智识是有限的,因此世界不可能无限发展下去。而多伊奇教授的著作改变了这种观点,它独到的从物理学、进化论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出发,回答了进步的本源问题,也就是——人类世界为什么会取得进步?进步有没有开端?会不会终结?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那就是:进步来源于人类追求对现象的一种更好的解释的活动,它开始于启蒙运动并蓬勃发展至今。只要人类不停的追求好解释,进步就将一直持续下去。

本书作者戴维·多伊奇,是当代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目前担任牛津大学不领薪的物理学访问教授。这位教授是物理学家里的一个另类,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未来都是很悲观的,认为人在物理规律面前那是完全不值一提的。比如前年热映的《星际穿越》,你看它幻想的那个未来,到处都是一片荒凉,人类文明已经走到了灭绝边缘,要不是有高维度文明的帮助,就彻底玩完儿了啊。其实,这种幻想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物理学家的观点。

但是多伊奇教授不一样,这位老兄特别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欢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理解世界的运转,主要论调就是“人定胜天”。在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无穷的开始》这本书里,他对进步的本源进行了探讨,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文明可以无限发展的美好未来;他带领读者来了一次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智力探险,这个探险将深刻改变我们原有的那种认为进步是有限的观点。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进步是如何产生的,这是进步的前世。第二件事,进步的必要条件以及它的开端,这是进步的今生。第三件事,进步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是进步的未来。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件事:进步是如何产生的。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没错,进步正是来源于知识。人们要想取得进步,就得获取足够的知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讲讲知识的本质,还有它的两个重要特点。

首先,什么是知识呢?这本书认为,知识,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现象的解释,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哲学知识等等。但是注意啊,并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是知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解释体系,最早的巫术,后来的神话、宗教,这些都是解释体系。各个解释体系之间,还时常会发生冲突。你比如小时候听过的《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就是巫术和知识两种解释体系之间的冲突。巫婆把发洪水解释为河伯发怒,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把人投进河里祭祀神灵;而西门豹则认为发洪水是自然规律,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开凿水渠、疏通河道。最后的结果,西门豹把巫婆投到了河里,也就意味着科学战胜了巫术。

其次,知识有三个重要特点,一个叫难以改变,一个叫能够延伸,一个叫可验证。什么叫难以改变?就是知识中的每个细节都和现象有对应的关系,改变任何一个细节,这个知识都没法再自圆其说了。难以改变是知识最核心的特点,也是知识相较其他解释体系最大的不同,除了知识以外的其他解释体系,大多是可以随意改变的。举个例子,前两天我给儿子讲嫦娥奔月,讲完他不满意,说跟姥姥讲的不一样。我问哪儿不一样啊?他说嫦娥是因为被坏人欺负才奔月的,不是你说的想要一个人长生不老。你看,同一个神话,不同的人说来细节千差万别,但是这些细节的改变,并不会对内容造成多大的影响,最终都是嫦娥一个人跑月亮上去了嘛。这就是可以随意改变。所以,神话就不是知识。这是说的第一个特点——难以改变。

那什么叫能够延伸?就是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事某地,它得能解释所有这类现象,否则就不是知识。比如,咱们中国人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古人用来解释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但是这种解释拿到别的国家去就说不通,人家哪认识什么盘古?对于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各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但因为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民族,所以这些解释都不是知识。

最后,什么叫可验证?就是你可以通过实验或预测,证明或者证伪这个知识。如果实验或预测的结果,在所有细节上都能和知识的内容一一对应,那么这个知识就是正确的。因为咱们前面说了嘛,知识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难以改变,你不能一边改变一个细节,一边还保持这个知识的自洽,所以只要有一个细节对不上,整个知识就必须作出改进。这就叫可验证。这方面有很多精彩的例子,你比如海王星的发现,那就是人们在还没有观测到海王星的情况下,用牛顿力学推测出来的,所以海王星也被叫做“笔尖上的星球”。海王星的发现,就是对牛顿力学的一次精彩的验证。

有了难以改变、能够延伸、可验证这三大特点,特别是难以改变这个核心特点,知识就一下子从一大堆解释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种“更好的解释”,作者把它叫做“好解释”。人类一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就能运用这些知识,透过表象看到事实,更重要的是,就能对造成表象的原因给出科学解释并且通过验证不断改进这种解释了。根据这种解释,人们一方面可以重复开展对自己有利的活动,比如开凿渠道、引水灌溉,让庄稼长得更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措施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发生,比如现在人很重视的体检,就是为了对可能存在的疾病提早预防。这样一来,人类就能让自己活得更好,这也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进步”。你看,进步就是这么从知识的获取中来的,换句话说,进步,就来源于人类对知识这种好解释的追求。

上面咱们讲的就是第一件事儿,进步是怎么产生的。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进步来源于知识,而知识是一种“好解释”,这种解释难以改变、具有延伸性并且可验证。进步,就来源于人类对知识这种好解释的追求。聊完第一件事,咱们接着聊第二件事:进步的必要条件。

前面讲了,进步来源于知识,那么进步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获取知识呢?答案就是——创造力和批判力。先来看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是知识的真正源头。你可能觉得有点儿困惑,知识的来源不是科学发现吗?我们经常听到的不都是某某科学家“发现”了什么,从来也没听说过某某科学家“创造”了什么啊?

知识真的来源于科学发现吗?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发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经验归纳的过程,人们长期反复观察到一个现象,形成了一种经验,为了解释这种经验,就捣鼓各种试验进行研究,然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一个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起点是经验。所以,如果认为知识来源于科学发现,实际上就是认为知识的起点是经验。但是经验要依赖于长期反复的观察,而观察这个活动,它有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观察只能看到表象,而表象是有欺骗性的,“眼见并不为实”。这种例子在现实中很常见,比如当你用肉眼望向木星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发光的点,而实际上木星不仅不是一个点,更重要的,木星是一颗行星,它根本就不会发光,它的光芒完全是反射的太阳光。表象具有欺骗性,这是第一个障碍。观察活动还有第二个障碍,那就是能直接观察到的世界,太有限了。当然,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也不是单靠肉眼观察了,不管是哈勃望远镜还是电子显微镜,都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现象。但是,宇宙中还有很多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也看不到的现象呢,比如暗物质。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反射任何光,你上哪儿观察它去啊。再比如,磁场,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你怎么观察啊?这些都超越了我们观察的界限,没有办法直接感知。

所以,如果以经验为起点,我们就会受制于观察的局限性,从而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取知识。可见,知识并不是来源于科学发现。知识的真正起点,是猜想,而猜想正是创造力的产物。猜想就是凭空想象,就是头脑风暴,或者用玄乎一点的话讲,叫“灵光一现”。人们可以通过猜想,在脑子里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它发生在头脑里,所以完全不受感官的约束,也就不会遇到观察的两个障碍了。人们是先有了一个猜想,然后再通过各种实验来证明或者证伪这个猜想,被证明的那些猜想,就会被保留下来最终形成知识。

你看,这个过程和前面科学发现的过程是正好反过来的。科学发现是先有经验,然后归纳出解释,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认识论上的归纳法,作者认为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是错误的。而由猜想到知识的这个过程,是先有解释,再用经验进行论证,这种方法也就是演绎法。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那么严谨的知识,居然来源于天马行空的猜想?其实,这种事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最著名的就是牛顿和他的苹果。苹果砸在头上,这就是件倒霉事嘛,哎,但是牛顿“灵光一现”,猜想苹果是被一个力从树上拽下来的,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万有引力。不少研究科学史的学者,甚至认为整个科学史就是一部“偶然”史。其实这不是偶然,就是一个个“创造”出来的猜想。

可以说,创造力是获取知识的首要条件。周总理说过一句话,叫“从无字句处读书”,我觉得是对创造力的最好的注解,这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能力,如果把知识也看作一场进化的话,那猜想就是进化的起点,而创造力就是导致进化的那个突变的基因。没有创造力,人类就不可能产生科学、数学知识,也不可能产生艺术、哲学作品。

讲完了创造力,再来看看批判力。批判力,就是怀疑的能力。它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是理性思考的重要表现。批判力和知识获取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有了批判力,人类才有对各种猜想的纠错能力。知识来源于猜想,但是猜想并不一定就等于知识。猜想中一定会包含很多错误,甚至是瞎扯淡,距离知识还差着一大截,只有不断发现猜想中的错误,一个个纠正过来,才能最终形成知识。这就是纠错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个过程对形成科学理论非常重要,是人类能不能取得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个过程只有依靠批判力才能完成。

举个例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个非常有名的猜想,就是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他根据这个猜想提出了一整套理论,我们今天称为“古典原子论”。这个猜想中关于物质的构成部分,可以说是惊人的正确,但是关于原子的构成、性状、运动等问题,都存在错误。到17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批判继承了古典原子论,纠正了古典原子论中的错误,提出了近代原子论。比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形状、体积和序列的不同。而道尔顿却指出,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和各种性质确实都是相同的;但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和各种性质上则各不相同。

好,上面我们讲了进步的必要条件,那就是人类的创造力和批判力。一个文明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具备充分的创造力和批判力。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人类进步的开端,就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启蒙运动前后西方文明的变化。虽然创造力和批判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在人类历史上,它们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带来明显的进步,文明的进步缓慢而难以察觉。就像我们前面举的原子论的例子,从古典原子论到近代原子论,中间隔了2000多年。但是启蒙运动开始以后,人类忽然就像坐火箭一样,不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而且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革命,还是音乐领域的巴洛克时期,或者艺术领域的新古典主义等等。各种大神级人物也层出不穷,什么哥白尼、牛顿、法拉第、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简直是灿若星辰。

启蒙运动到底触动了人类哪根筋呢?就是触动了创造力和批判力这两根筋。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就是反对权威,反对教条,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反对教条,也就是说,以前你是权威,掌握着话语权,我只能服从你,你说什么都是不容置疑的。现在,没那套了,管你是什么大V、网红,我有不同意见都可以提出来,这就为批判力松了绑,肯定了人的价值。所以,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肯定并且鼓励了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随着这场运动席卷了欧洲,这种思想也深深植入了欧洲的政治、文化中,结果就是创造了一个到处洋溢着创造力和批判力的,活力十足的西方文明。

前面我们说过,创造力和批判力是进步的必要条件。所以,启蒙运动就为进步创造了再好不过的土壤,很快,西方文明就在各个知识领域中取得了跨越式的、颠覆式的进步。进步的开端,正是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好,上面咱们讲的就是第二件事儿,进步的必要条件。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进步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它的开端就是启蒙运动。

聊完第二件事,咱们接着聊第三件事:进步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进步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取决于内、外部两个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说,就是文明是不是有必要不断地进步?从内部条件来说,就是文明有没有能力不断地进步下去。

先说外部条件。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永远会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只有靠不断地进步,才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人类从登上宇宙这个舞台,就有着强烈的了解世界的愿望,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更是为了让自己在艰难的环境中,更好地活下去。进步,正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发生的,进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我们爱说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但这个家园打从一开始就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不是幸运地降生到了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上,而是通过不断地改变自身,适应了原本不适合生存的环境。到了现在,虽然人类文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地球仍然不适合人类生存。

往近了说,即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地球的两极地区也因为气候条件过于恶劣,而不适宜人居住,特别是南极地区,终年温度在零下60℃到零下80℃之间,经常有风力高达12级的暴风雪肆虐,这块大陆因而成为唯一一块至今没有人居住的大陆;往远了说,目前的研究表明,大约在50亿年之后,太阳会进入“老年期”,变成一颗红巨星,到那时,太阳的体积会膨胀到火星的轨道,从而把地球吞噬掉。地球它本来就不是为了你人类造的嘛,它只受物理规律的约束,你人类是死是活关它什么事啊。这就是咱们面对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又一个生存问题会源源不断的出现,你这边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边马上就会又冒出来一个。换句话说,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写《银河帝国》的那位大牛,他写过一个故事,叫《永恒的终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故事里,人类认为文明永恒存续的条件就是不发生问题,于是就像鸵鸟一样逃避问题,甚至极力想通过改写历史,来避免发生问题。比如,男主角曾通过时间旅行,对过去时代里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做了手脚,让这个年轻人一生都没有进入太阳能发动机领域,导致一种致命武器的发明时间被推迟了十年,从而让一场未来战争消失于无形了。

小说里,人类认为这样就可以确保文明永远存续下去,可结果呢?文明不仅没能永恒存续,反而因为这种逃避的态度,差点被其他文明灭绝。当然最终,人类终于把聪明才智从逃避问题转移到了解决问题上,看似永恒的终结,其实是无限的开始。这个故事说明一个真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活下去,人类需要持续不断的进步。一旦进步停止,那我们离灭绝也就不远了。

这是外部条件。那内部条件呢?我们有没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呢?还记得开篇我问大家的那个问题吗?如果你是那个囚犯,你会怎么选择呢?故事里的囚犯选择了教马说话。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囚犯有毛病?马怎么可能会说话?早晚难逃一死,多活一年有什么意义呢?但在故事里,囚犯说,一年时间还长着呢,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囚犯相当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细想一下,他可不是盲目乐观。一年,确实不可能教会马说话,但是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呢?也许国王忽然赦免他了呢?也许囚犯找到机会逃跑了呢?也许国王死了呢?总之,活下来,是为了争取解决问题的时间,活下来,就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这个故事说明,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当然,这个知识不是教会马说话啊,可以是逃跑的知识,也可以是揣摩国王心意的知识等等。足够的知识,是维持进步持续下去的内部条件。那么我们能不能获取足够的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像我们前面说的,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是与生俱来的,随着人类的进化,这两种能力也在不断进化。按照“用进废退”的观点,只要不断去解决问题,创造力和批判力就会不断进化,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力和批判力是无限的。而且启蒙运动也开启了人类的进步,它的精神和思想也深深融入了人类的政治体制、哲学、文化中。

在这样的影响下塑造的社会,是适合创造力和批判力孕育的社会,也是鼓励创造力和批判力发展的社会。你看,创造力和批判力本身是无限的,而环境又适合和鼓励它们不断发展,所以,创造力和批判力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它们能够支持人类不断获取知识,从而维持进步一直持续下去。

上面咱们讲的就是第三件事儿,进步能否持续下去。总结一下就是: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进步必将持续下去。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今天,我们聊了进步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首先,我们说到了进步的前世:进步是怎么产生的。进步来源于知识,而知识是一种“好解释”,这种解释难以改变、具有延伸性并且可验证。进步,就来源于人类对好解释的追求。其次,我们说到了进步的今生:进步必要条件。进步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创造力和批判力,它的开端就是伟大的启蒙运动。最后,我们说到了进步的未来:进步能否一直持续下去。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进步必将持续下去。

不过,这本书其实包罗万象,内容非常宏大,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只是全书认识论部分的核心观点。全书一共18章,作者以科学领域为切入点,然后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证明了这个在科学领域中研究得出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这其中,涉及数学、物理学、进化论、政治学、哲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比如,第8章举了一个“无穷旅馆”的例子,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了什么叫“无穷”;第11章探讨了多重宇宙,从量子物理角度,指出了人这种能够创造“好解释”的生物对宇宙的重要性;第12、13、14章则分别论证了哲学、政治学和美学这些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同样来源于人们追求好解释的活动。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第10章,叫《苏格拉底的梦》,作者假想了苏格拉底的一个梦,在梦中,被誉为“最聪明的人”的苏格拉底与神的使者赫尔墨斯展开了一段关于认识论的对话,作者借用这段对话,再次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段对话十分精彩,读起来犹如一次智力探险。

撰稿:石风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