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的女巫案》 八光分文化解读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 八光分文化解读
关于作者
尤林卡·罗布莱克是剑桥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近代欧洲史。代表作品有《天文学家的女巫案》《欧洲宗教改革》《穿衣戴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认同》,曾获得罗兰·班顿奖等重要奖项。
关于本书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是一本科学史著作,通过天文史上的一桩奇案“开普勒为母洗冤”,全景展示了17世纪德国的家庭、社会、宗教、司法情况,也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猎杀女巫运动产生的根源,同时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和传统印象完全不同的开普勒。
核心内容
西方猎巫运动盛行于12至16世纪,《女巫之槌》的出版将迫害的矛头转向了女性。到了巅峰时期,猎巫运动由宗教行为发展成了政治迫害,成了当权者侵吞公民财产、满足私欲的工具,被审判为女巫的人将被处死以及没收家产。开普勒的母亲被指控为女巫后,开普勒凭借自己的高情商和社会活动能力,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最终帮母亲打赢了官司。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要为你解读的是科学史著作《天文学家的女巫案》。这里的“天文学家”,指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我们知道,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就是开普勒提出来的,这三定律非常厉害,它最先告诉我们行星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还直接启发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而书名中的“女巫”,指的是开普勒的母亲。这本书写的就是开普勒的母亲被指控成女巫,然后开普勒亲自帮母亲打官司申冤的故事。一个大科学家的母亲怎么会是女巫呢?这就是这本书回答的核心问题:开普勒的母亲为什么会被指控为女巫?而开普勒又是怎么为母亲辩护,并且最终洗刷冤屈的?
本书的作者罗布莱克,是剑桥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近代欧洲史。他在书里说,他写这本书不只是为了写开普勒这个人,还为了让大家了解那个时候的家庭和社会,了解一个17世纪真实的德国。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我先补充一下这件事的历史背景。在17世纪的德国,女巫的指控不仅严厉,还很普遍,一旦指控成立,这个女人很可能会被活活烧死,她的家产也会被全部没收。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女巫是存在的,人们认为普通的身体接触或者和女巫交换个什么东西都会被她伤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普通妇女都随时可能被指控。
这是一种集体的疯狂,在这种集体疯狂中,一个人要保持理性思考是很困难的事情。听完这本书,我们就能知道,开普勒这样的科学家,是怎么用理性思维来对抗集体疯狂的。同时,听这本书也能让我们认识一个和传统印象完全不同的开普勒。比如我们都知道开普勒是天文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开普勒还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先河,他在为母亲打官司的时候,就率先使用了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这些,都是这本书值得你听的理由。
我会把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分别是天文学家、女巫和这个案子。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真实的开普勒是什么样的人。只有搞懂了开普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才能知道他为什么可以成功为母亲洗刷冤屈,因为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在帮母亲打官司的时候帮了很大的忙。然后第二部分讲讲,为什么这位科学家的母亲会被指控为女巫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会为你解释在那个时代,什么是女巫,什么是猎巫运动。最后,第三部分,我会为你讲述开普勒是如何为母亲洗刷冤情的。
我们先来讲讲第一部分:真实的开普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实的开普勒,我想那个词会是“世俗”。是的,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其实是一个世俗的人,这种世俗没有贬义,其实正是开普勒身上的世俗性,成功帮他拯救了母亲。
这种世俗,我们从他在工作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其他科学家想要发现个什么规律,那都是潜心研究好多年,而开普勒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却是为了减少工作负担顺手做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个年代,天文学和占星术还没完全区分开来,开普勒真正的工作也不是天文学家,而是帮皇帝占星。想要占星的话,就需要经常计算行星在轨道上的位置,这是个很繁琐的事情,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开普勒就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随时推算出全年、任意时间行星在轨道上的位置呢?他还真发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把行星和恒星连成一条直线,那么在全年任意相等的时间段内,这条直线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有了面积定律,开普勒的占星工作就轻松了很多。
这也很让人感慨,即使是开普勒这样的大科学家也逃不脱世俗的烦恼,他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占星术,但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占星上面,而如此伟大的开普勒第二定律,不过是他为了减少工作负担而顺手做出来的。
这种世俗性还体现在开普勒为人处世的风格上,和很多别的天文学家不同,开普勒不仅关心天上的事,他同样关心人和人之间的事。开普勒精通人情世故,有很高的情商和社会活动能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普勒很会来事儿。按常理来说,我们关注一个科学家,肯定应该关心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的情商那是很细枝末节的事,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开普勒情商很高的一面。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这本书里,开普勒的身份不仅是科学家,还是一个即将失去母亲的儿子,他的高情商和社会活动能力,在他帮母亲申冤的时候帮了大忙。
书里怎么写开普勒很会来事儿呢?举两个他职业生涯中的例子。一个是开普勒曾在异教徒的宫廷任职。17世纪是一个宗教纷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比如布鲁诺就是因为是异教徒而被宗教裁判所烧死了。同样是异教徒,开普勒不仅 没被烧死,还能在一个身边全是异教徒的地方工作,毫发无损,而且还没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得需要多高的情商?除了在宫廷任职,开普勒还曾经担任过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助手。第谷既是开普勒的老师,也是他的老板,可是开普勒的科学观点和第谷完全不同。当时哥白尼已经把日心说提出来了,开普勒是坚定的日心说信徒,但第谷却在某种程度上是支持地心说的。你一定听说过这两种学说在天文史上的碰撞有多激烈,那真的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在这么基本的学术观念上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开普勒居然还能和第谷很愉快地相处,这也说明开普勒很擅长与人打交道。
书里这样总结开普勒的社交能力:开普勒经常为他人考虑,在朋友中很吃得开。其实不仅是朋友,就算是仇人,开普勒也能做到不计前嫌。开普勒每次出版新的学术著作,都会给很多人寄书,而其中就包括曾经迫害过他的仇人。
除了为人处事,开普勒的世俗性还体现在他对待事业的态度上。虽然他的科研成果很多都是作为“副业”搞出来的,但他非常看重科学这项事业,他曾经在他自己写的《世界的和谐》这本书里宣称:上帝已经等了六千年,终于等到了能够搞清楚他的造物计划的真命天子。那个人就是他自己。这充分体现了他有很强的事业心,并且这份事业心里面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而且,开普勒还非常注重个人声誉和个人形象,这也是他事业心的一种体现,因为他认为贵族会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所以他曾经为了画一幅画像几个小时都一动不动。
一个如此看重事业的人,却在事业正进入最巅峰的时候遭遇了母亲被指控的事。这时开普勒最明智的做法是和母亲撇清关系,而为母亲辩护,会让他的声誉受到巨大的损失,这对他的事业是非常不利的。知道了开普勒的事业心有多重,我们才能明白他做出为母亲辩护的决定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结合开普勒对他母亲的态度来看,这种决定更显得弥足珍贵。开普勒对他母亲的态度也是很世俗的,他对母亲并不是毕恭毕敬的。前面提过,开普勒追求贵族式的身份地位、对外貌十分看重,而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对于母亲性格的粗鲁和外貌的丑陋,开普勒其实是比较嫌弃的,他甚至有时候会将自己命运的不顺怪罪于母亲。当然,嫌弃并不能说明他对母亲没有爱,从他为母亲辩护的这件事来看,他是深爱着母亲的。
我们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是谁:开普勒是现代天文学的发现者和奠基者,是牛顿的引路人。然后我们说到了开普勒性格里最重要的特征:世俗性。这种世俗性体现在他超高的情商、为人处事的风格以及极强的事业心等方面。
《天文学家的女巫案》这本书,我们说完了天文学家,再来说说女巫。
从广义来说,运用西洋占星术或神秘学为人占卜吉凶、祈福、施咒的妇女,都被称作女巫,但这本书里的女巫是指狭义的女巫,是带着明显的负面含义的,这种女巫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异端。区分女巫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信仰,正统基督徒崇拜的是上帝,而女巫则崇拜上帝的敌人撒旦。崇拜上帝的人会做“弥撒”,就是一种宗教祭祀仪式,相对的,崇拜撒旦的人也会做祭祀仪式,被称为“黑弥撒”。黑弥撒就是巫术活动的起源,发展到后来甚至还有了门派之分,不同门派女巫的巫术活动仪式也不同。
有了异端,自然就有针对异端的剿杀,这就是“猎巫运动”。猎巫就是把男巫、女巫都抓起来,送上宗教法庭审判,审判的结果多半就是处死。猎巫运动从12世纪开始,到16世纪达到巅峰。其实最开始,猎巫运动并没有明显的性别指向,被指控的女巫和男性巫师人数是差不多的,直到1487年,两个基督教牧师写了一本书,叫作《女巫之槌》,这本书里将巫术和肉欲挂上了钩,并宣称魔鬼用肉体的欢愉来控制女巫,让女巫为他效忠,这就让整个欧洲社会把猎巫的矛头指向了女性。
照理来说,猎巫明明是宗教内部的事情,应该由宗教法庭来处理,但到了后来,审判女巫的基本都是世俗法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审判女巫可以给世俗当权者带来很大的好处:女巫被判处死刑之后,她的财产会被全部没收。也就是说,猎巫运动为当权者掠夺民众财富,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甚至还有些当权者会把审判女巫当成是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看哪个女人长得漂亮却无法得到她,就诬陷她是女巫,然后审判她。
由宗教法庭进入世俗法庭,这标志着猎巫运动由宗教活动变成了一场政治迫害。以猎巫的名义,三个世纪内就有大概十万人被处死,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而其中很多人并不是女巫,而是无辜的普通人。这其实就回答了音频开头的那个问题:大科学家开普勒的母亲怎么会是女巫?其实她本来就不是,她是被诬陷的。在全社会陷入迫害的疯狂时,你是不是女巫,取决于别人认为你是不是。经过了几个世纪迫害文化的洗礼,指控别人是女巫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群体疯狂,有些人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别人指控就跟着指控也是很常见的。
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面我就为你讲述开普勒的母亲卡塔琳娜,被指控为女巫的具体过程。
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先诽谤卡塔琳娜是女巫的竟然是她的小儿子海因里希,也就是开普勒的亲弟弟。小儿子海因里希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赶出家门,在外漂泊流浪,性格比较刻薄。他举报母亲是女巫的原因非常古怪。他在离家多年后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母亲说他要吃肉,但是当时母亲没办法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怀恨在心,开始诽谤母亲是女巫。第二年海因里希就因病去世了,但他指控母亲是女巫的说法却开始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事情源于一次私人聚会。这次聚会参加的人有,卡塔琳娜生活的那个城镇的地方长官,还有当地的一个工匠以及工匠的妻子。工匠的妻子在参加了那次聚会之后,腿部发生疾病,成了跛子,于是她指控卡塔琳娜对她下了诅咒。地方长官不仅相信了她的指控,还违反规定私下逮捕了卡塔琳娜,将她带到自己家里审问。卡塔琳娜不愧是科学家的母亲,思路非常清晰,就算很恐惧,还是非常坚决地否认了这些指控,然后她说:“下次如果对我有任何指控,我希望是在法庭上,而不是私人住所。”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卡塔琳娜的性格非常刚烈,当然,这种刚烈也不一定全是好事,比如卡塔琳娜接受审讯的时候坚决不哭。不会哭在我们看来没什么,但在女巫文化中,“不会哭”正好是女巫的特征之一,审判者也抓住了这一点穷追猛打,甚至对卡塔琳娜用激将法,说如果你是被冤枉的,那为什么不哭呢,哭出来就证明你不是女巫了啊?但卡塔琳娜还是坚决不哭,也不承认对自己的指控,地方长官没办法,只好先放了她。
然而事情还没完,地方长官开始无中生有地搜集卡塔琳娜是女巫的罪证,并且添油加醋地向上级部门汇报,没过多久,上级部门就对卡塔琳娜下达了正式的逮捕令。但幸好开普勒及时给母亲写信,让她先逃跑,这才没被抓起来。不过这一跑,就相当于把罪名坐实了,卡塔琳娜的身份就由嫌疑犯变成了逃犯,只要一回去还是会被抓起来。
这时,雪上加霜的事情来了,卡塔琳娜的另一个儿子克里斯托夫帮了倒忙。克里斯托夫没见过大世面,不了解贵族的生活,凭着满腔愤怒,他给议会写了一封请愿信,这封信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写得很莽撞,缺乏措辞和基本的礼仪。这封信给议会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开普勒一家在极力抹黑地方长官和控告人。就这样,卡塔琳娜走到了绝路,一旦她被抓到,很可能会被烧死,还要被没收财产。而这时候,唯一有能力力挽狂澜的,就是还远在异地的家族长子——约翰内斯·开普勒,他必须回到故乡,亲自出战,才能挽救这个危在旦夕的家庭。
我们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这部分我们讲到了女巫的本质是宗教异端,猎巫运动从12世纪就产生了,最开始猎巫运动对男巫和女巫是一视同仁的,是《女巫之槌》这本书将矛头转向了女性。然后我们讲到了卡塔琳娜被指控为女巫的过程,以及她的情况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绝境的。
现在我来为你讲述音频的第三部分:开普勒如何力挽狂澜,打赢了女巫案,为母亲洗刷了冤屈。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开普勒当时的心态,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开普勒突然收到一封信,说自己的母亲面临很严重的指控,但他和母亲已经很多年没见面了,关系也没有从前亲密,他不了解母亲被控告的具体情况,而且他当时处于事业的巅峰期,正在创作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也就是《世界的和谐》,开普勒三定律的最后一条就是在这本书里提出来的。在这个时候,他并不想为其他事情分心,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为母亲洗刷冤屈的想法,甚至还怀疑过母亲是不是真的女巫,如果母亲真的是女巫,他觉得被审判也是应该的。
我们不要觉得儿子为母亲洗刷冤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那个集体疯狂、人人自危的年代,选择为女巫辩护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比如卡塔琳娜的另一个儿子克里斯托夫,就没有扛住来自社会的压力,为母亲写了一封请愿信之后,再也不愿意接着帮助母亲了,甚至还主动和母亲撇清关系。克里斯托夫只是一个普通人,都害怕受到牵连,开普勒作为一个有声望、有地位的科学家,肯定是比他更怕的。所以,开普勒在得知母亲被控告之后,他一开始的态度很犹豫,但对母亲的爱最终战胜了这种犹豫,让他挺身而出。
开普勒具体采取了哪些行动呢?首先他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直接写给公国的最高长官公爵本人的。这封信和弟弟克里斯托夫写的那封粗鲁的信有天壤之别,这封信思路十分清晰,措辞也很精妙得体,写得非常有技巧。这封信先是用大量的篇幅称赞公爵,开普勒表示自己能够成为知名数学家,离不开公爵的支持,还表示他从未忘记用自己的数学才能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开普勒一面向公爵示弱,表示愿意成为他卑微的手下,一面又自信地推销自己的才能和影响力,对于最关键的母亲案子的事情,他却只是一笔带过。开普勒在信中并没有要求公爵本人出面去帮助母亲,而是希望公爵把自己看作是公国的一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在他受到侮辱的时候能出面维护。在信的最后,开普勒还很有心机地暗示,他完全可以投靠其他的外国赞助人,他之所以没这么做,是因为他坚信母亲是清白的。为了保证这封信能够顺利地送到公爵本人手里,开普勒动用了自己丰富的社会关系,其中甚至包括公国司法界的高官。
这封信的效果堪称立竿见影,议会马上取消了对卡塔琳娜的逮捕令,她不再是逃犯了,但她必须回到家乡参加听证会。而这次听证会,开普勒将亲自为母亲辩护。开普勒不是专业的律师,但他在这次辩护中展现出的强大逻辑分析能力,令他的敌人也感到敬畏。
开普勒认为要为母亲辩护,首先得找出她被诬陷的原因。开普勒做了大量的调查,最终发现了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因为母亲是个寡妇。当时的社会对寡妇是有敌对情绪的,28年来,一个寡妇带着一群还不成熟的孩子生活,很容易被人欺负,也比普通妇女更容易被卷入争吵和争斗当中,就是在这些争斗中,母亲得罪了不少人,而这些人很可能就是指控她的人。
接着,开普勒分析了那个地方长官的政治生涯,他发现地方长官有一个特点:地方长官的巨大权力,是因为公爵夫人突然去世才获得的。一个突然获得巨大权力的人,首先想做的是什么?当然是巩固权力,而清理女巫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树立威望、巩固权力的手段。开普勒还分析了地方长官和主要指控人的关系,指控人虽然是工匠,但在当地是很有势力的,他还有两个亲戚在官僚系统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两个亲戚和地方长官都很熟,关系很紧密,作为新上任的地方长官,讨好这样的当地豪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开普勒从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抽丝剥茧,得出了这第二个原因:母亲是被地方长官当成了树立威望、讨好政治盟友的靶子。
而第三个原因,则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关系,这个原因是母亲太老了,她已经70岁了。当时的人普遍寿命不长,所以在社会文化氛围上就对寿命长的人,尤其是女人,是有敌意的。社会普遍认为,老女人会带来厄运,一个高寿的女人会被当做异类。开普勒分析出的这三个原因,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不仅指出了母亲被诬陷的原因,还找到了整个德国迫害女巫的根源。
找到了原因,开普勒就以这些原因作为指引,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控方证人的证词。这些证人很多都是跟风指控的,开普勒运用修辞学的技巧,很容易就找出这些证词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然后逐个击破。比如说,控方对于母亲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变成女巫的说法,是前后矛盾的,开普勒记录了每一次控方的说法,分别是8年前、9年前、18年前、25年前,这些数据前后相差很大,很明显是编造的。
在辩护中,开普勒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开普勒知道大脑充血会导致下半身供血不足,而这很可能是导致指控人妻子腿部残疾的原因,循着这个思路,开普勒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指控人的妻子曾经服用过药效过强的药物。为什么要服用这些药物呢?开普勒也找到证据证明,指控人的妻子曾经有过婚内出轨的行为,而非法性行为常常诱发疾病,当时的人们会用水银来治疗,但水银的毒性会伤害大脑,进而导致下半身供血不足,然后导致腿部残疾。开普勒不仅找到了指控人妻子腿部残疾的原因,还论证了指控人的妻子道德败坏、精神错乱,因此她的指控没有可信度。接着,他还科学地解释了母亲为什么不哭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母亲是女巫而哭不出来,而是因为人老了之后泪腺会萎缩,所以不能以“不掉眼泪”来定罪。
最后,开普勒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证据,那就是当地还有几名已经认罪的女巫,她们供出的同伙里并没有卡塔琳娜的名字。前面我们提到过女巫的一些特点,女巫是有门派的,而且做黑弥撒的时候也需要集体行动,所以女巫一般和其他女巫联系紧密,而那几名已经认罪的女巫即使是在严刑拷打中,也没说卡塔琳娜是女巫,这就充分说明了卡塔琳娜不是女巫。开普勒很多的辩护思路,比如把人物心理还原到对应的环境背景下去分析的方法,其实是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先河,直到今天,这些思路和方法仍然在被使用。
通过良好的人脉网络以及精彩的法庭辩护,开普勒成功帮母亲洗刷了冤屈,卡塔琳娜最终被无罪释放。但世事无常,卡塔琳娜刚被释放没多久,就去世了。对于这个结局,开普勒肯定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母亲被指控时已经70岁,无论辩护能否成功,她都没有多长的寿命可活了。开普勒本来可以请一位律师来打这场官司,但他还是花了自己宝贵的6年时间来亲自为母亲辩护,那几年正是开普勒学术成就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正在研究开普勒第三定律,如果不被母亲的事情耽误,他也许能更进一步,做出更伟大的发现,甚至真正摸到至高无上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大门,也不是不可能。为了母亲,开普勒放弃了很多,也许这里面不止有一份骨肉亲情,更有一位科学家的良知和正义感吧。
说到这里,关于天文学家和女巫案的话题就结束了,下面我为你简单总结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
第一,《天文学家的女巫案》是一本科学史著作,通过开普勒为母亲洗刷冤屈的案件,真实地反映了17世纪德国的宗教、社会和司法状况。
第二,开普勒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是现代天文学的发现者和奠基者,是牛顿的引路人。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行星运动三定律,这三定律直接启发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除去开普勒的科学家身份,开普勒最重要的特征是他的世俗性。
第三,猎巫运动盛行于12到16世纪,因为《女巫之槌》这本书,猎巫运动将矛头转向了女性。到了巅峰时期,由宗教运动发展成了政治迫害,成了当权者侵吞公民财产、满足私欲的工具。
第四,我们通过这个案子,可以认识一个更丰满的开普勒,知道他不仅在天文学上贡献特别大,还通过为母亲辩护开创了社会心理学的先河。也从这个案子切入,了解到17世纪真实的德国社会风貌,以及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科学家是怎样用理性思维对抗集体疯狂的。
撰稿:八光分文化 田兴海 脑图:刘艳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