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拓荒者》 曹天元解读
《天才的拓荒者》| 曹天元解读
关于作者
诺曼·麦克雷,曾在剑桥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对于冯·诺伊曼的成长和贡献,做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1989年他被英国女王授予英国CBE荣誉勋章。
关于本书
本书根据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冯·诺伊曼的科学工作、政治态度和生活经历的全面考察,以广阔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而充满魅力的科学天才的形象。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说冯·诺伊曼的天才举世无双?第二,冯·诺伊曼究竟做出过哪些贡献?第三,是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了这样的人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要讲的书名叫作《天才的拓荒者》,这是一位科学天才的传记。
说到科学天才,你的第一反应是谁?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马上会浮现出牛顿或者爱因斯坦。不过,今天我们讲的不是这两位,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他的天才甚至要超过牛顿和爱因斯坦。你肯定好奇了:这是哪位大神?他的名字叫作冯·诺伊曼。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是他有一个头衔你肯定很熟悉,就是“计算机之父”。没错,冯·诺伊曼就是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结构的那个人。
有人可能要问了,“计算机之父”是很牛,但是,他真的比牛顿和爱因斯坦还要牛吗?这么问,就表明你还不清楚冯·诺伊曼是谁。实际上,奠定计算机结构只不过是冯·诺伊曼全部成就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他至少还有四、五项成就,都可以和计算机领域里的贡献媲美。所以,为什么说冯·诺伊曼是有史以来最罕见的天才之一,这可不是瞎说的,只有当你真正了解这个人的全部成就之后,你才明白他究竟有多厉害。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为什么说冯·诺伊曼的天才举世无双?第二,冯·诺伊曼究竟做出过哪些贡献?第三,是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了这样的人物?
好,首先我们来讲讲,冯·诺伊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天才?先说明一下,这里说的“天才”,单纯指的是“聪明程度”。冯·诺伊曼的成就可能不及牛顿或者爱因斯坦,但如果光论“聪明程度”,哎,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几个人能跟他相提并论。当然,这里的“聪明程度”也要做一个限定,主要是指记忆能力和心算能力,在这两项上,冯·诺伊曼很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厉害的人之一。
我们知道数学史上有很多神童的传说,像高斯三岁就能指出父亲记账的错误,哈密顿13岁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讲十几种语言,欧拉看任何东西都能过目不忘,以至于双目失明对他研究数学完全没有影响,等等。但是毫无疑问,冯·诺伊曼比他们都更聪明,他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童之一。
首先,他的心算能力非常厉害。有多厉害?倒不在于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可以心算8位数乘8位数。至少在这方面,他并没有比其他数学家强出多少。但是,他厉害的地方,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在冯·诺伊曼的脑中,塞满了大量的数学常数和等式。这就相当于,我们一般人,学的是九九乘法表,但冯·诺伊曼脑中的这个口诀表,比一般人要大上很多,能帮他快速得出计算结果。
除了强悍的数学能力,冯·诺伊曼的记忆力也极其惊人,有人说,冯·诺伊曼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记忆力,但这并不是说他有过目不忘的超能力。那么,他记忆力厉害的地方在哪呢?原来,对于他感兴趣的,极为专注的事情,冯·诺伊曼的记忆力超乎常人。比如说,15年前读过的《双城记》和《大英百科全书》中,一些有启发性的条目,他可以一整页一整页,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是因为,他当时读这些书的时候,打算移民美国,正在努力学英语,读的特别认真。如果某件事他不感兴趣,或者厌烦了,也会立刻断电。前一天见过的某个名人,刚刚过一天就认不出来,也是常有的事。
在这种“肉眼可见”的聪明程度上,爱因斯坦肯定是比不上冯·诺伊曼的。我们小学课文里还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后来靠努力用功才终于成才,对吧?当然这个段子肯定是编出来的,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其实并不差,但显然,从来没有人说过爱因斯坦是个神童。其实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这两个人,因为很凑巧,爱因斯坦和冯·诺伊曼上的是同一所大学,就是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爱因斯坦第一次去考,结果没考上,而且直到毕业也没人觉得爱因斯坦很牛,导致他一开始连工作也找不到,只好跑到专利局当公务员。而冯·诺伊曼呢?人家同时上三个大学,全都轻松毕业,而且23岁就拿到博士学位。你看,差距很明显。
心算加记忆,这两项能力结合起来,就让冯·诺伊曼的大脑变成了一台名副其实的人肉计算机。后来,冯·诺伊曼进入曼哈顿计划,在那里工作的都是顶级科学家,他们算答案都是拿计算尺或者手摇计算机,而冯·诺伊曼就在心里算,速度不比别人慢。再后来,冯·诺伊曼和爱因斯坦都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那里的同事也都达成共识:爱因斯坦再牛,总归还是个人,而冯·诺伊曼可以说是半人半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贝特干脆说,“冯·诺伊曼的大脑让我怀疑,他是不是某种更加高等的生物。”如果冯·诺伊曼活到今天,上《最强大脑》这个节目,我估计地球上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好,到现在,你会不会有一个疑问,这么牛的人物,为什么名气和贡献却不如爱因斯坦呢?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角度说,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冯·诺伊曼究竟做出过哪些贡献。
前面我们说过了,冯·诺伊曼号称“计算机之父”。其实说到计算机之父,还有另一个人也经常被提及,就是阿兰·图灵。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计算机有两个父亲?其实一个是理论上的,一个是实践上的。图灵的贡献是从理论上,从数学上建立了通用计算机的模型,证明了一台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做到哪些事情。这个数学模型你可能听说过,就叫作“图灵机”。但是图灵机只是纸上的数学模型,真正要把它实现,在现实里造出来,就需要具体的设计。这个设计就是冯·诺伊曼完成的。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叫作ENIAC,诞生于1946年。不过,这台计算机非常笨重,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更要命的是,用它来进行计算非常麻烦。今天我们想要用计算机算点东西,只要在键盘上打一行指令,然后它就会把程序输入内存,自动执行,对吧?但是ENIAC呢,它没有存储器,那要怎么命令它呢?就靠在布线板上接线。每种特定的连接方式都对应着某种指令。比方说,一开始你让它算个加法,你就要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把电线接好。接下来,你又需要它算个乘法,完了,你得把电线重新再接一遍。关键是,ENIAC的电线有成百上千条,每做一个任务,光是接线可能就需要花上几天。你想,本来我们发明计算机就是图快,节省时间,结果光接线就要浪费好几天,这还有什么意义呢?
幸运的是,后来冯·诺伊曼加入了这个计算机的研制小组。因为他当时正在研究原子弹,所以需要计算机来进行大量的计算。冯·诺伊曼分析了情况之后,设计了一个新的计算机结构,后来发表出来,整整有101页,这就是计算机历史上著名的“101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面,冯·诺伊曼就提出了著名的“冯·诺伊曼结构”,它的关键在于,把所有的数据和指令都统一用二进制编码,然后全部储存在内存里面,运算器和控制器从内存里读取数据和指令,计算出结果,并连接外部的输入输出设备。
这个结构非常经典,在任何一本计算机的教科书上都有,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它最大的好处,是大大提升了效率。因为把指令和数据统一都编码成二进制信息,这样计算机在运算时就可以同时读取指令和数据,而不再需要通过外部连线来告诉它应该做什么。按照冯·诺伊曼的思路制造出来的计算机,效率是ENIAC的几百倍,占地面积却只有它的1/3。从此之后,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是按照冯·诺伊曼结构制造出来的,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诺伊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是名副其实的。如果说阿兰·图灵给计算机赋予了灵魂,那么,冯·诺伊曼就给计算机打造出了肉体,他们两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前面我们说了冯·诺伊曼在计算机领域的贡献。你可能觉得,光是“计算机之父”这个称号就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完全可以颁发一个终身成就奖给他。不过,对于冯·诺伊曼而言,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只不过是随便玩票而已。要知道,冯·诺伊曼本质上是一个数学家,一生当中用来研究计算机的时间压根就没多少。他是1944年9月才第一次看到ENIAC的设计,然后1945年6月就写出了101报告。换句话说,他真正投入到设计计算机结构这项工作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七、八个月而已。
这才是冯·诺伊曼最牛的地方,就是他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在某个领域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然后又立马调头,去研究别的东西。所以冯·诺伊曼的成就多到几乎数不过来,而且跨度极大,从数学到物理,从经济学到计算机,换了别人,哪怕花上整整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未必有什么成果,但是冯·诺伊曼闲庭信步,轻轻松松地在各个领域遨游,每个领域里都硕果累累。你以为发明计算机结构就是他的最高成就了吗?并不是,以下四五项成就,每一个都不亚于计算机结构的发明,让我来给你数一数。
首先,冯·诺伊曼是博弈论的创始人。1944年,他与摩根斯坦合著了640页的鸿篇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每天听本书曾经解读过另外一本书《美丽心灵》,它的主角纳什最出名的成就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冯·诺伊曼的理论上。只不过冯·诺伊曼研究的是零和条件下的博弈,而纳什把它扩展到了非零和博弈条件下,提出了纳什均衡,实际上就是冯·诺伊曼理论的一个推广。纳什靠这个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整个博弈论的基础则是冯·诺伊曼打下的。
其次,冯·诺伊曼给整个量子力学打下了数学基础。我们知道,相对论和量子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革命。但是量子论刚刚提出的时候,它的数学基础是不严密的。冯·诺伊曼研究了希尔伯特空间的概念,证明了遍历性定理,从而在根本上巩固了量子论的基础。这些概念和定理解释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听我这样说,可能也没法体会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你可以这样想:当今物理学大厦有两根支柱,一根是相对论,一根是量子论。而如果没有冯·诺伊曼,量子论这根支柱,它的根基就是不稳的。对于物理学来说,这件事情的意义完全可以媲美计算机的发明。
上面两个成就,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物理学。当然,除此之外,冯·诺伊曼的主要成就,来自于他的老本行,数学领域。由于这些成果,具体内容太过于复杂和抽象,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不过请相信,这些工作在数学界都是意义重大。从本质上来说,冯·诺伊曼首先是一个数学家,而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这是不用怀疑的。
以上列举的,只是大的成就,冯·诺伊曼还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小成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放在普通人身上完全可以吹上天。比方说他用流体力学,首先研究了炸弹爆炸时的激波,也就是冲击波;他尝试用数值模拟天气预报;他发明了著名的蒙特卡洛算法,对人工智能第一次做了理论上的研究,等等。冯·诺伊曼一生发表了几百篇论文,而除了学术方面的研究之外,他还在很多政治和科学机构担任职务。他是美国陆海空三军和原子能委员会的顾问,参与和策划过曼哈顿计划,他为计算机和气象学研究出谋划策,同时在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能源部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都有行政职务。考虑到冯·诺伊曼只活了54岁,他的这些成就可以说是非常惊人了。
不过,冯·诺伊曼有两点比较不走运。第一,他的研究领域和贡献基本上都是和数学相关,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计算机还能明白,别的基本上都看不懂,在中小学阶段也不会接触,所以自然就很陌生。其次,冯·诺伊曼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某个全新的领域里做出非凡的贡献,这也是他被称为“天才的拓荒者”的原因。但最大的缺点也在这里,因为他缺乏耐心,只要做出一定成就立刻就会改换方向,去研究其他东西。因此,这就导致他很少在某个课题上持续深耕,做出意义更加重大的成就。
打个比方,冯·诺伊曼在七八个不同的领域里跑来跑去,每个领域里他都能很快做出80分左右的工作。但是,如果他肯在某一个领域里花上更多时间,做出一个99分的工作,那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因为在学术界,博不如精,你在七八个领域做出比较重要的工作,还不如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极其重要的工作。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冯·诺伊曼缺少这种超重量级的成绩,所以也导致他在大众中间不太出名。在这一点上,恐怕是他的聪明耽误了他,如果他没有那么博学多才,一辈子只专注研究一个领域,说不定结果会不一样。
以上是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冯·诺伊曼的贡献。必须承认,像冯·诺伊曼这样百年一遇的天才,可以说是很难被“培养”出来的,这纯粹是天赋的问题。但是,怎样才能够创造环境,尽量让有天赋的人脱颖而出呢?这里我们就要来谈谈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就是冯·诺伊曼的祖国——匈牙利。
在今天,匈牙利是一个人口不到一千万的内陆小国,然而在20世纪初,匈牙利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风云。在那段时间里,这个国家涌现出了一大批数学、物理天才,其中很多人后来都跑到了美国,在制造原子弹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曼哈顿计划,但你可能不知道,曼哈顿计划的核心级人物里,有四位都来自匈牙利。我们今天说的冯·诺伊曼是一个,还有一个叫齐拉,你可能听说过爱因斯坦给罗斯福总统写信,促成罗斯福决定建造原子弹。其实这封信是齐拉写的,爱因斯坦只不过签了个名而已。还有一个叫维格纳,后来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后一个叫爱德华·泰勒,他有个称号叫作“氢弹之父”,正是他第一个提出了氢弹的构型。
这四个人在曼哈顿计划里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不是普通打杂的。可以说,匈牙利的天才们为原子弹的制造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美国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比拟。除了这几个人之外,匈牙利还有著名的冯·卡门,他是航空领域的泰斗,也是钱学森、钱伟长等人的老师。数学领域更加厉害,有费耶、里斯兄弟、波利亚、柯尼希、埃尔德什、图兰等等,他们都是匈牙利人,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些名字,但这些都是数学界货真价实的巨头。算起来,小小的匈牙利居然出过1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说冯·诺伊曼的出现是个偶然,那么,这么多数学、物理天才同时井喷,显然就不是偶然了。匈牙利的秘诀在哪里?答案你可能想象不到,搞数学竞赛。
其实,世界上第一个数学竞赛就是匈牙利搞出来的。当时的匈牙利刚刚从奥匈帝国分割出来,大家都很穷,所以只需要纸和笔的游戏就成了人人爱玩的游戏。当时匈牙利有一份杂志叫作《中学数学》,上面印着各种数学难题,非常受欢迎。在这种氛围下,当时匈牙利的教育部长沃特福斯,就搞了一个沃特福斯数学竞赛,很快,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数学天才。几乎所有的匈牙利数理天才都参加过这个比赛,包括冯·诺伊曼,他也拿过这个竞赛奖。
另一方面,匈牙利的教育制度跟德国一样,属于一种精英教育的体制,最聪明的10%的学生都上一种特殊的中学,叫作gymnasium,英文“体育馆”的意思,在德文里就是指高级学校。在这些学校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项目,而不用跟随教学大纲。比方说冯·诺伊曼,他上的学校叫作路德教会中学,校长直接跟他父亲说,你儿子根本不需要跟班级一起上课,我来负责找人专门教他数学。所以他直接从大学里找了一个数学家来教冯·诺伊曼。这个数学家回去之后就直接哭了,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聪明的小孩。
你别小看这个路德教会中学,刚才我们说的造原子弹的四个匈牙利人,冯·诺伊曼,齐拉,维格纳,泰勒,全都是从这个学校里出来的。
现在再回到这部分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匈牙利在20世纪初,井喷式的出现了一些数理天才式的人物,总结一下,第一,靠数学竞赛发现精英。第二,靠专门的特殊教育培养精英,这是匈牙利在数学和物理上成功的关键。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今天我们也在搞奥数竞赛,我们也搞过特殊的少年班,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数学人才就没有相应的成就呢?要知道我们在国际奥数比赛上拿金牌拿到手软,但至今为止,中国都还没有出过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得主。这里面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但很明显,匈牙利的成功有它当时独特的条件。比方说当时的数学比赛基本上没有那么大的功利性质,更不存在拼命培训、刷题训练这种形式,所以得奖的人就纯拼天赋。而我们今天通过大量的训练把比赛分数提高了,却很可能导致真正有数学天赋的人被埋没在人海当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跟我们其实差不多。美国奥数队也是拼命刷题,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美国奥数金牌得主里面也没有出过菲尔兹奖得主。所以奥数比赛的本意其实在于选拔天赋,而不在于单纯的刷分拼成绩。
另外,学术传统也很重要。数学这种东西,并不是自己拍脑袋就可以想出来的,数学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师承”,或者说导师和学术氛围非常重要,绝不是学生自己天生聪明,靠自学就可以成才。为什么匈牙利出了那么多数理名家?因为它的数学学派在世界上是赫赫有名的。这种“师承”看上去好像虚无缥缈,却是影响一个国家数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包括在世界上,东欧国家一向都有很强的数理传统,这也是它们数学水平发达的原因之一。当然,这其中还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现在的匈牙利,它的数学就在衰落中。
好了,这本冯·诺伊曼的传记,《天才的拓荒者》的解读就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
冯·诺伊曼可谓是人类历史上不世出的天才,他的大脑计算能力让很多人都瞠目结舌。除了在计算机领域为人熟悉之外,其实冯·诺伊曼还做出了相当多的其他贡献,丝毫不亚于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成就。这样一个天才为何出现于小国匈牙利?除了偶然因素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匈牙利在数理方面的培养传统和人才选拔教育制度,这些都可以为今天中国的提供经验。以中国的人口数量,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冯·诺伊曼式的天才正隐藏在芸芸众生当中,如何把他们寻找出来并培养成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你对这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才感兴趣,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天才的拓荒者》,你也不妨思考一下,今天的中国应该怎样发掘并留住自己的数学天才?
撰稿:曹天元 转述:徐溟旭 脑图:刘艳脑图工坊
划重点
-
冯·诺伊曼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某个全新的领域里做出非凡的贡献,这也是他被称为“天才的拓荒者”的原因。
-
为什么匈牙利在20世纪初,井喷式的出现了一些数理天才式的人物?第一,靠数学竞赛发现精英。第二,靠专门的特殊教育培养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