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地图》 田牧歌解读
《大脑地图》| 田牧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大脑地图》。
如果仔细端详一个人类大脑,你会发现它略呈球状,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沟之间有隆起的回,看起来很像一颗皱巴巴的核桃。虽然外表看起来没什么美感,但大脑在其中隐藏了一幅幅精巧的地图,正是在这些地图的指引下,我们才能看到眼前的景象,听到耳边的话语,才能用手去触摸物体,用思维去想象未来。
大脑其实是一本丰富的地图册。这不是什么浪漫的比喻,而是客观存在的生理结构,每一张所谓的地图都对应着大脑中的特定区域,承担着帮助我们处理信息、认知世界的职能。和常见的地理地图不同,大脑地图并非由点和线构成,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在大脑中,彼此相邻的神经元往往相互连接且功能相近,如果把这些功能区域进行可视化,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大脑地图在我们脑袋里的分布。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大脑地图呢?从定义上讲,地图是对其他事物的空间表达,所以大脑地图自然就是对大脑中其他事物的空间表达。这里的其他事物,既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也包括运动、意图、抽象思维等能力。可以说,大脑地图就是对承担不同功能的不同大脑区域的形象化表达,比如大脑后部的某个区域,承担着处理视觉信息的职责,所以我们称之为视觉地图。
这种表述既方便理解又生动形象,对我们理解大脑功能来说很有帮助。大脑地图属于神经科学范畴,本书作者丽贝卡·施瓦茨洛泽正是这一领域的专业学者,她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还曾担任学术期刊《认知科学趋势》的主编,大脑地图正是她的研究方向之一。
施瓦茨洛泽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大脑地图是进化的必然选择,它的存在能让我们以较低的代价,获得高效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大脑地图的形成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人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经验会在极大程度上塑造大脑地图的布局,从而在一生中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能力。
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问句:我们为何会以现在的方式记忆、想象、学习、思考与行动?答案其实很明确,那就是大脑地图决定了这一切。
大脑地图既然这么重要,那接下来我就通过两个部分带你详细认识它。第一部分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去讨论一下大脑地图有什么用途,以及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第二部分再通过介绍大脑地图的发育过程,一起聊聊该如何让大脑地图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我们先通过几个例子,聊聊大脑地图有什么用途,以及对我们的意义。
人们对大脑地图的认识,其实起源于一场战争中的意外。1904年,为了争夺领土和海上霸权,日本和俄国之间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军人用上了新式的莫辛纳甘91式步枪,这种步枪射速快、射程远,它射出的子弹在击中人的头部时,往往会直接穿过大脑和颅骨,留下边缘整齐的弹孔,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并没有对大脑内部组织造成太多伤害,很多日本士兵在头部中枪后都活了下来,这意外地提高了头部中枪士兵的生存率。
但奇怪的是,不少后脑勺中枪的士兵发现,自己虽然眼睛没受伤,但视觉却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视线里会出现一个空洞般的盲点,这个盲点的大小和位置因人而异,还会跟随视线而移动。年轻的眼科医生井上达二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现象中很可能隐藏着大脑与视觉之间的秘密。
其实在19世纪末,也就是日俄战争前不久,科学界就已经发现,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部分靠近脑后,但因为缺乏足够的研究样本,一直没人找到其确切位置。井上是幸运的,日俄战争的伤员给他提供了足够多的观察对象,在检查每一个士兵的盲点及其头部弹孔位置后,他通过论文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发现,他指出,人脑内存在一张视觉地图。
这张地图分为两半,对称分布在左右脑的最后方,而且和对应的视野相比,视觉地图是上下左右颠倒的,右视野反映在左脑,左视野反映在右脑,下半部分视野对应视觉地图的上方,上半部分视野对应视觉地图的下方。
更重要的是,这个视觉地图还严重失真,对应中心视野的部分所占比例格外大,就像在中心视野区域放了个放大镜一样。比如你站在名画《蒙娜丽莎》跟前,凝视着女人的微笑,这时蒙娜丽莎的脸就会占据你视觉地图的绝大部分面积,周围视野所占面积则很小。光凭想象你就能感觉出来,这种失真的地图很奇怪,可它为什么非得构造得这么失真呢?
原因和大脑地图的用途密切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在综合各方资源做最重要的事。
大脑有点儿像芯片,芯片里晶体管的数量越多,芯片性能就越强,同理,大脑里神经元的数量越多就越聪明。牛和黑猩猩的大脑体积差不多,但黑猩猩大脑的神经元更密集,神经元总数更多,所以黑猩猩要比牛聪明得多。多长点神经元当然很好,这些多出来的神经元能让生物做出更复杂、更准确的动作,还能支持导航、记忆、自我控制、计划、推理等其他能力,每一种都对生物生存很有好处。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神经元就越多越好呢?要是这么想,那就把问题简单化了,因为多长神经元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神经元是能量消耗大户,它发出的每一次脉冲,都必须泵入和泵出特定的分子,这些微型泵昼夜不息,能耗很大。大脑只占人体体重的2%,却消耗了摄入能量的22%,它对我们身体带来的能量负担可见一斑。另外,神经元也很占用空间,单个神经元需要直接与大脑中其他数百个神经元相互连接,才能充分发挥功能,连接的结构是树突和轴突,都会占用体积。可以想象,如果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太多,我们的脑袋显然就会盛不下。
神经元既耗能又占地方,所以并不是越多越好,动物们必须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行。而且为了节约树突和轴突所占用的空间,大脑中互相连接、承担相似功能的神经元一般会紧挨在一起,比如负责视觉的神经元相互靠近,负责中心视觉的神经元相互靠得更近,负责中心视觉中某一个点的神经元相互贴着彼此。不难想象,当每个视觉点对应的神经元都彼此靠近时,大脑中就会投射出视觉地图的轮廓。
视觉地图的框架被构建出来了,但这还不足以让视觉地图完全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大脑地图还得进行失真处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全部视野里,其实只有中心视野是清晰的,周围视野则相对模糊,比如你很难用余光看清书上的文字。这个现象其实正好对应我们眼球的视网膜构造,视网膜的中央区域名为中央凹,这里的光感受器比其他地方密集得多,大脑就得拿出更多神经元来处理中央凹的视觉信号。所以视觉地图在基本轮廓之上,还得进一步失真,才能满足处理视觉信息的需要。
这时候可能有朋友问了,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整个视野都变得清楚呢?其实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要想让外围视野也像中心视野那样清楚,视觉地图所占面积就得增大13倍,我们的大脑寸土寸金,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职能,它显然没有那么多面积可供挥霍。所以大脑选择了折中方案,全力保全中心视野,相对忽视周围视野,通过眼睛的快速移动和不停扫视,确保我们能及时看到有用信息。
通过介绍视觉地图,你应该发现了,大脑地图本质上是大脑综合资源做最重要的事,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分配的产物。它的用途是让我们用有限的大脑资源,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处理外部信息,从而应对生存挑战。
多说一句,即便有了大脑地图,我们还是无法随时应对这个繁忙的世界,大脑地图必须搭配“注意力”的使用,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比如你正在专心听“每天听本书”栏目,这时你可能就会忽略眼前走过的人,或者鞋子给你双脚带来的触觉。当你听到这句话,把注意力转移到鞋子的触觉时,耳边的音频没有变化,双脚的触感依然相同,但注意力的改变让你大脑中两张地图的感知产生了重大变化。注意力同样是大脑资源与效率妥协的产物,虽然无法兼顾完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妥协已经被进化证明是有效的。
我们刚才一直在以视觉地图为例,其实大脑中的其他地图还有很多。比如大脑皮质中从耳后延伸到头顶的一个细长区域,被称为初级体感皮质,这里的神经元组成了大脑的触觉地图。触觉地图的不同位置依次对应着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从口腔、舌头、嘴唇,到脸、大拇指、手指、手掌、手臂,再到躯干、骨盆、腿和脚。这些部位的触觉传感器一旦接收到信号,就会把信号传送到触觉地图中的对应区域,触觉地图负责处理这些信号,然后我们才会感受到触觉。
和视觉地图类似,身体的某个部位,对应的触觉地图面积越大,这里的触觉就越敏感。比如手指对应的触觉地图面积很大,所以手指触觉就很敏感,而躯干对应的面积比较小,触觉自然也就迟钝一些。手指和躯干自身的表面积,和它们对应触觉地图的面积不成比例,可见,触觉地图也是严重失真的。
对其他动物来说,根据自身需求对大脑地图进行选择性失真,同样是常规操作。比如老鼠的胡须占据了其整张触觉地图1/4以上的面积,猪的鼻子占据了自身触觉地图一半以上的面积。越有用的部位,对应触觉地图的面积就越大,这部分的失真就越严重。其实不管是什么动物,这种大脑地图的失真逻辑都是一样的。
有些工作单张大脑地图就能完成,另一些工作则需要多张大脑地图之间相互配合。比如我们可以学习数学,可以进行数学计算,这就是因为我们灵活地挪用了多张地图。人的大脑顶叶中有几张简单的数字地图,这些数字地图能让我们理解一些比较小的数字,比如6以内的整数。但在理解更大的数字时,现有的数字地图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呢?
大脑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堪称精彩,其中一种方式是让数字与空间建立起联系。比如空间的左边代表着小数,右边代表着大数,在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对数字进行空间排列,谁在左边谁就更小。
当然,这只是对数学思维大幅简化的描述,但它足以体现出大脑的灵活性。大脑能够按需挪用多张地图,利用少数几种能力灵活组合出无数种复杂能力,这样就能在不增大颅骨大小的情况下,无限扩大思想疆域。大脑地图对我们的意义在此得到了极大延伸,它不仅赋予了我们基础的思维工具,还让我们能灵活组装这些工具,智慧的种子正是在大脑地图这方沃土上萌发的。
说完了大脑地图的用途和意义,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介绍它的发育过程,谈谈该如何让大脑地图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大脑由上千亿个细胞组成,在这个无比复杂的器官中雕琢一张张地图,往复杂了说是项超级工程。但往简单了说,大脑地图的发育其实也就两步,第一步是根据基因搭建框架,第二步是参考环境重新布局。
我们先来说第一步,基因是如何搭建大脑地图框架的。大脑地图的发育从胚胎早期就已经开始,在多种化学物质的指引下,新生的神经细胞陆续迁移到指定位置,为成人后的大脑区域奠定了基本蓝图,规定了各个大脑地图的相对大小和位置。
还是以视觉地图为例,眼球视网膜里的神经细胞一旦入住新家,就会立刻长出长长的轴突,这些轴突不断摸索前进,在此期间,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会告诉轴突该往哪里生长,并让轴突从原始眼睛的位置跋涉到大脑中一个名为丘脑的区域,并在这里与丘脑的神经元精准对接。随后丘脑中负责处理视觉信息的神经元又会长出轴突,向初级视觉皮质移动,并与那里的神经元建立连接。
通过这种模式,初级视觉皮质中就可以构建起视觉地图的框架。但光有框架还不行,构成视觉地图的神经元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身体接下来会训练“视网膜—丘脑—初级视觉皮质”之间连接的协调性,就像足球队员间相互磨合一样,发育中的视网膜细胞会自发地产生神经活动波,先后在丘脑神经元和初级视觉皮质神经元间传递,通过这种训练来提升它们的协调程度。
听觉地图的发育方式也差不多。听觉地图的职责是把从耳朵传来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我们听到的具体声音。为了让听觉地图里的神经元正常发挥作用,在听觉地图的框架初步搭建好之后,胎儿耳蜗内的一个特定结构也会自发产生神经活动波,然后再把活动波发送给丘脑和听觉地图,从而训练这里的神经元。
相比之下,触觉地图的发育更有趣。因为胎儿泡在羊水中,身体表面皮肤光滑,触觉感受器很难凭借触觉形成协调的神经活动波,所以脊髓会主动刺激四肢,让胎儿的四肢快速胡乱地抽动,带动胎儿身体碰撞羊膜囊和子宫壁,从而激活触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发出的波同样会先传到丘脑,再传到初级触觉皮质,完善发育中的触觉地图。母亲在怀孕期间会感受到胎儿经常踢自己,其实这就意味着小家伙们正在形成自己的触觉地图。
在大脑中,触觉地图紧邻运动地图,运动地图的作用是控制身体的姿势,和触觉地图的关系密切。胎儿触觉感受器传来的神经活动波,在经过触觉地图后,还会被进一步传递到运动地图中,顺便训练一波运动地图的协调性,可谓一举两得。
到了妊娠晚期,大脑的主要连接就都创建成功了。虽然胎儿还没能见到这个世界,但已经拥有了大脑地图的基本框架。接下来就是大脑地图形成的第二步,参考环境重新布局。
胎儿出生后,大脑地图离定型还差得远。在生命早期,大脑地图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新生儿在出生后会不断收集外界信息,然后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调整成长路径。有研究发现,通过加强新生儿对特定领域的学习,大脑地图就能调整资源投入,让对应大脑地图的神经元生长出更多连接,从宏观上看,这些大脑地图所在区域就会变厚。
这一现象已经被实验证明过多次,比如只要每天给住院的早产儿播放3小时母亲的心跳声,或者在子宫里能听到的外界声音,婴儿的听觉皮质就会逐渐变厚。如果经常挠婴儿的脚趾,婴儿触觉地图中脚趾所对应的区域也会变厚。
不过,这种调整主要发生在人的生命早期,随着年龄变大,调整程度会变得越来越小。比如有些婴儿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出生后视网膜细胞无法接收到外界视觉信号的刺激,这就会对视觉地图的发育过程造成严重破坏。如果婴儿的白内障在出生几周内被切除,之后恢复正常视力的概率就很大,此时大脑地图还有高度的调整灵活性,之后每延迟一周,孩子恢复正常视力的概率就会下降一点儿。如果迟迟没有视觉信号的刺激,视觉地图的功能最终就会彻底退化。
可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大脑就不能一直保留这些功能吗?其实,这是大脑一种适应性策略,能确保大脑没有任何部分被浪费掉。比方说,有些先天失明的孩子,他们的视力无法通过手术矫正,注定生活在黑暗之中,那这样一来,他们大脑中的视觉皮质和复杂的视觉地图就没有用了,就这么扔在那里用不上,实在可惜。幸运的是,成长过程中大脑并不会放弃这块区域,最终盲童的视觉皮质会被重新划分,获得新的用途,比如参与语言处理,成为语言地图的一部分。
在更极端的情况下,大脑甚至可以用一半的体积重新构建所有大脑地图。比如科研人员曾研究过一位患有特殊疾病的婴儿,她的右脑在发育早期就停止了生长,所以出生时基本只有左半边大脑。然而,除了左侧身体活动略有困难以外,她的各项功能都十分正常。比如尽管只有一半的视觉地图,但她的视力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这意味着她的大脑重置了左脑的视觉地图,使其能够表达两倍于原来的视觉空间。“老天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再给你开上一扇窗”,其实就是对这个过程的精妙总结。
不过如果失明发生在成年以后,那大脑地图的调整和适应就会很有限,因为成人根本不会像婴儿那样,发生大脑地图的颠覆性重组。再比如,有研究发现,会弹钢琴的人,大脑运动地图中双手对应的面积,比不会弹钢琴的人更大,而从小学钢琴的人,则进一步比长大后才学钢琴的人,双手对应的大脑地图更大。还是那个原因,大脑地图在人小时候适应性更强,能更灵活地调整自身功能划分。
当然,成年人的思维认知能力要比小孩强得多,但这只是因为成年人已经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架起认知阶梯、组合多张大脑地图,发展了新的能力。但是否能架起这些认知阶梯,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的经历,因为成年人发展新能力的基础,仍是人生早期发育的这些基本大脑地图。
这样看来,人生的早期经历对大脑地图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在明白这一点后,那我们该如何让大脑地图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呢?
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胎儿环境和早期生活经验,会对人的健康和幸福产生强大而长期的影响,胎儿和童年时期的经验甚至能塑造我们一生的生理机能。
动物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新生的仔鼠出生时看不见东西也走不了路,这时母鼠会经常舔仔鼠,来给仔鼠抚慰,而仔鼠出生后一周内被舔的次数多少,直接决定了未来对压力的生理反应程度。和经常被母鼠舔的仔鼠相比,很少被舔的仔鼠长大后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更高,更容易受到惊吓,更难融入新环境,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一生。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早期经验会重塑它们的大脑和身体,让其时刻为不确定性和危险做准备。
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如此。最著名的例子是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荷兰曾经历大规模饥荒,虽然饥荒持续时间不长,而且荷兰人民在战后也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但那个饥荒的冬天还是给当时孕育或出生的孩子,带来了一道看不见的伤疤。母亲经受的饥饿影响了胎儿环境,导致这些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有关的代谢紊乱。
这些例子都表明,胎儿时期和童年时期的经验能够影响我们的身体,并改变我们一生的生理机能。童年是一段紧张的学习和准备时期,是身体和大脑从环境中疯狂学习的时期,它会铭刻于你的内心,左右你未来的命运。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充分认识到童年时光的宝贵性,努力给孩子们提供丰富和互动的生活环境,以便帮助他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图,这些神经基础将为他们的一生带来便利。考虑到童年经验的长期影响,保护和支持儿童既是一项道德义务,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明智投资。
另外,我们还能为那些没有丰富童年、早期生活条件艰苦的成年人提供额外的支持。虽然成年后大脑地图的灵活性大大降低,但这种灵活性并没有彻底消失,我们在成年后仍能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大脑地图。因此帮助这些成年人,对社会的整体进步仍然是大有好处的。
好,到这里,本书内容就介绍得差不多了,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首先聊了大脑地图的用途和意义。大脑需要足够聪明来应对外界挑战,但因为资源的限制,它又不能无限生长,所以大脑地图应运而生,它的作用是帮助大脑集中力量办大事。大脑通过生成地图提高了效率,通过让大脑地图失真抓住了重点,再通过注意力让人能集中精力应对挑战。大脑地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赋予了我们基础的思维工具,还能让我们灵活组装这些工具,从而获得更加复杂的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智慧就萌发于此。
接着我们介绍了大脑地图的发育过程,以及该如何让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大脑地图的发育主要分为两步,分别是根据基因搭建框架,以及参考环境重新布局。人生的早期经历对大脑地图的发育极其重要,婴幼儿可以灵活地调整大脑地图的分布,而成年人的学习潜力却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大脑地图的早期发育,努力给孩子们提供丰富和互动的生活环境,以便帮助他们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图,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好地迎接各种挑战。
本期内容的最后,我还想和你分享一下大脑地图的远期应用前景,这些应用能让我们对大脑地图的未来充满期待。
对于那些因病或事故陷入昏迷的植物人来说,他们虽然可能还保有意识,但无法与外界交流,而大脑地图很可能就是未来的破局点。人与人之间的大脑地图存在相似性,进行相似的意识活动时,大脑地图的活跃模式也相似。所以从理论上讲,一个身体没反应但有意识的人,如果能在心里想特定的事儿,那外人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到。
基于这个思路,剑桥大学的神经学家团队做了一项研究,他们把无法与外界交流的植物人病人置于核磁共振仪中,然后对病人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你的父亲是不是叫托马斯,你有兄弟姐妹吗,等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让病人想象打网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让病人想象在家里走来走去。然后他们通过检测运动地图不同区域的活动状态,竟然真的与病人成功进行了交流,实现了所谓的“读心术”。虽然这项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至少给了我们希望,那些被彻底禁锢在身体里、无法与外界交流的病人,或许真的能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获得表达自我的能力。
这种读心术的迭代版本,是利用大脑地图控制外物的控心术,这对很多残障人士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在高位截瘫患者运动地图的右手区域植入了电极,同时在他的右手、手臂和肩膀的肌肉里安装了电刺激器,计算机通过读取病人大脑地图里的电信号,并转换成移动指令发送给肌肉里的电刺激器,成功让病人通过大脑中的想法控制了手臂的移动。这项技术一旦在未来得到推广,必然会成为无数残障人士的福音,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我也已经附在了文稿末尾。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也欢迎你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大脑需要足够聪明来应对外界挑战,但因为资源的限制,它又不能无限生长,所以大脑地图应运而生,它的作用是帮助大脑集中力量办大事。
-
大脑地图的发育主要分为两步,分别是根据基因搭建框架,以及参考环境重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