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冰轮冉升》 游识猷解读

《冰轮冉升》| 游识猷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是一本为更年期“翻案”的书《冰轮冉升:关于更年期的科学、历史与意义》。

说到更年期,你会想到什么?你可能会想到绝经,无法生育,卵巢衰退,潮热,盗汗,歇斯底里,去看医生,补充雌激素。你还可能回忆起一大堆针对更年期的广告,告诉你更年期的女性需要静心、安神,要喝豆浆,要防止失眠,还要治疗易怒。

这些关于更年期的联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关于女性的,而且它们都是负面的。

男性有更年期吗?现在的研究认为没有。因为男性的性激素不会像女性在围绝经期时那样陡然下降,而是缓慢下降的,睾酮大概30岁之后每年下降1% 。打个比方,女性的变化是在五年之内完成的,像自由落体;男性的变化是渐进的,像下台阶,而这样的变化如果用“男性更年期”来形容,就过于夸大了 。因此,当我们讨论更年期时,主要说的是女性的更年期。

而《冰轮冉升》这本书,要做的就是改变人们对女性更年期的负面看法。这本书的作者很有意思,她不是一个医生,而是一个历史学家,当然,也是一个亲身经历过更年期的女性。苏珊·马特恩出生于1966年,今年57岁了。她对于疾病史颇有心得,而在更年期这个问题上,她的研究结论是,更年期与其说是一种女性的疾病,不如说是女性生活里一个自然的过渡阶段,甚至可以说,更年期是人类演化出的一种特长,是一种帮助人类统治地球的生育策略 。正是因为有了更年期这个漫长的“不生育”阶段,人类才能既让人口快速增长,又对后代进行高额且密集的投入,并把很多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

接下来,我们就分三部分来介绍这本《冰轮冉升》。第一部分,讲讲更年期是怎么演化出来的。第二部分,讲讲更年期的名声是怎么坏掉的。第三部分,讲讲我们到底该怎么度过更年期。

先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更年期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物,事实上,大多数动物既没有更年期,也没有我们人类这么漫长的“育龄后的生命阶段”。也就是说,大多数动物在死前不久都还能生育。而我们人类女性在育龄结束后,还能活几十年。

怎么来判断谁有更年期,谁没有更年期呢?有专门的一个统计指标,叫“育龄后表现”,你可以比较粗略地近似理解为,雌性在停止生育后还有多少存活期,“育龄后的生命阶段”在你整个生命里占到多少比例。

很多动物在育龄结束后,就没剩多少存活期了,比如说,绵羊只有0.1%,北极狐只有0.2%,羚羊只有0.3%,狮子只有0.4%,河马只有0.9%,日本猕猴只有0.5%,豹子只有1.2%,北极熊1.3%,野生黑猩猩只有2%,东部大猩猩只有2.2%,非洲象只有3.5%,亚洲象大概13%,虎鲸可以达到30.9% 。

而女人的“育龄后表现”,大概是42% ,换算成年份的话,大概是停止生育后还能活26年。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而且这个高比例不是因为现代社会极大延长了女性的寿命,在一些依然保持着原始生活方式的狩猎采集者里,比如说昆人、哈扎人,这个数字就已经达到42%—48%了。

目前能确定有更年期、有漫长的生育后生命的哺乳动物,除了人类,就只有海里的少数几种齿鲸——比如虎鲸的“育龄后表现”是34%,超出育龄后还能活29年;短鳍领航鲸的“育龄后表现”是26%,超出育龄后还能活13年。

这里也要说一下,关于黑猩猩的更年期,研究有了新进展。此前一些经典研究认为,黑猩猩基本没有更年期,用之前提到的指标“育龄后表现”来衡量,女性是42%,而野生雌性黑猩猩只有2%。但2023年10月的《科学》杂志有一个最新的研究,在一群黑猩猩身上发现了更年期存在的迹象 。科学家花了21年时间,追踪研究了乌干达的恩戈戈黑猩猩群体,去收集它们的尿液,分析里面的荷尔蒙变化,发现这里的黑猩猩大概在50岁开始更年期,并且“育龄后表现”高达19%。所以有可能黑猩猩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更年期,只是此前的黑猩猩生活环境太恶劣,太多的偷猎、被人类传染疾病,以至于寿命太短,活不过50岁。但乌干达这群黑猩猩生活在远离人类的国家森林里,很多雌性黑猩猩终于有机会活成老奶奶,也就终于被我们人类记录到了更年期的存在。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黑猩猩有更年期,更年期也依然很少见。而且从演化的角度讲,更年期似乎没什么道理。虽然我们人类会觉得高龄产妇很罕见也很危险,但其他一些长寿的哺乳动物,似乎都可以在高龄依然生下孩子。比如说,亚洲象就有记录,99%的大象到了57岁还在分娩。 另一个例子是体型仅次于蓝鲸的长须鲸,这种巨鲸7岁开始就可以生育,一直到70岁还可以继续怀孕生产。也就是说,哺乳动物的卵子保质期是可以很长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要提前停止生育呢?这样岂不是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遗传基因传下去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学家和演化学家们努力了很久,终于提出了一个理论——“祖母假说” 。

这里的“祖母”是个泛指,包含了除了母亲之外、会帮助育儿的年长女性,比如奶奶、姥姥、曾祖母、姨妈,以及其他远房女性亲戚。女科学家克丽丝滕·霍克斯(Kristen Hawkes)在提出“祖母假说”之前,曾经去坦桑尼亚和狩猎采集部落哈扎人(Hadza)一起生活,对哈扎女性的活动观察得非常细致。研究发现,每一个哺乳期女性,都至少有一个绝经了的帮手。如果没有老祖母,哈扎儿童的死亡率就会迅速上升 。“祖母假说”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年长的女性提前绝经,去帮助其他女性亲戚育儿,反而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而且女性提前绝经,是人类一个非常厉害的生殖策略,也是人类可以占领地球的关键之一。

听上去很不习惯对不对?比起“祖母假说”,你更可能听过多年来占据主流的“猎人假说”,这个理论认为,男性猎人是人类占领地球的关键,男性猎人带回了营养丰富的肉食,使得人类大脑不断变大。人类大脑变大了,生育孩子就变得困难,于是孩子必须早产。早产的孩子脆弱需要人照顾,所以女性只好专门带娃。于是性别分工出现,男性负责供给食物,女性负责家务带娃……总的来说,男人狩猎,推动了人类的演化。

但霍克斯却发现,与其说是男人供养,女人吃喝;不如说是成年人供养,儿童吃喝。人类儿童实在是消耗太大、太难养了,生得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活下来的多。怎么才能保证活下来的孩子多呢?光靠父母是不够的,还得靠已经绝经的、热心帮忙的老祖母们。

一旦科学界打开视角,看见了忙碌的老祖母,相关的研究就开始变得丰富了。这些研究的观点,总结起来是,女性在中年就绝经这件事,至少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三大好处:

更年期的第一个好处,提高了成年人的占比,帮助提高了幼儿的存活率。现在大家都觉得社会老龄化很可怕,实际上在远古时代,社会幼龄化才可怕。成年人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还能有盈余。而幼儿是无法自给自足的,要依赖大人才能养活自己。即使有了大人的帮助,在现代社会之前,幼儿和儿童的死亡率依然很高,大概25%到50%的儿童活不到15岁 。如果成年人太少,幼儿太多,那么很多幼儿会很快死去,部落人口会迅速萎缩。

在更年期之后的几十年里,女性不再生育幼仔,且收集食物的能力正处于高峰。无数绝经期的祖母、外婆、阿姨乃至远房女性亲戚一起,提供了大量的“食物盈余”和“劳动力盈余”,这些盈余大多投入到了下一代身上 ,帮助供养部落里育龄女性生下的孩子,此外还照顾老弱病残,收养孤儿,调解冲突。就像“双职工养孩子压力小”一样,当一个部落里有了足够多的绝经期女性,就大大减轻了育儿压力,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

更年期的第二个好处,减少了不必要的繁殖竞争。生活在同一个部落里,获得的资源有限,如果祖母辈还在生育,那么祖母生下的新生儿,与母亲生下的新生儿,实际上会有资源上的竞争。这种竞争会直接造成儿童死亡率上升。

和我们一样有更年期的虎鲸,就偶尔会有这种情况。虎鲸是母系社会,虎鲸老祖母会领着其他虎鲸捕猎三文鱼,特别是在三文鱼稀少的时候,老祖母的知识和经验就更加重要,更能提升虎鲸群的存活能力 。然而,如果偶尔有虎鲸祖母和虎鲸母亲同时生育,资源竞争过于激烈,幼年虎鲸的死亡率就会明显升高 。

更年期的第三个好处,由于有了额外的带娃帮手,所以延长了人类的童年期,增加了人类之间的合作 。我们人类的童年期是很漫长的,这意味着小孩在很多年里都要依赖大人才能生存,但是漫长的童年期在后面有很好的回报,我们因此有了很多年去学习技能,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另外,因为童年漫长又脆弱,所以大人们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带娃。事实上,育儿合作的难度一点儿也不比狩猎合作的难度低,甚至更复杂、更繁琐、更经常发生。这样的社交压力,就会推动我们的大脑逐渐演化得更加聪明。

综合了以上三大好处后,我们人类就成了一种“反脆弱”的物种:我们既能快速繁衍,又有漫长的寿命。我们大量投资在后代上,因此能养育出高质量的后代。我们在童年有很漫长的学习时间,因此可以学习祖辈传下来的知识、技术和文化,也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新环境。在年景差的时候,我们依靠绝经期女性的劳作,让已有的孩子更容易存活,人口得以稳定。在年景好的时候,我们依然依靠绝经期女性帮助喂养孩子,让育龄女性可以迅速断奶,再生下新的孩子,人口得以迅速扩张。

有时候,生育很重要。有时候,不生育很重要。更年期恰好是人类整个生育策略里很重要的一环。

正因如此,苏珊·马特恩提出,更年期很可能不是个“问题”,而是我们人类演化出的一种适应能力,是一种很自然的过渡期。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现在我们一听到更年期,第一反应就是“这是病,得治”呢?

更年期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要知道这点,我们得回去细翻历史。

之前说过,这本书的作者苏珊·马特恩是个历史学家,她翻遍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得出了一个会让很多人吓一跳的发现——“更年期综合征”这个概念,可能是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

这里要特别注意三个不同的概念,“绝经”“更年期”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绝经”,指的是一个女性的月经和生育期正在结束。这个概念出现得很早,比如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记录了“大多数妇女在40岁左右停经,如果维持的时间较长,则会持续到50岁” 。我们中国的《黄帝内经》也有记载说,女性“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七七指的就是四十九岁,“天癸竭,地道不通”说的就是绝经。基本上大部分文化都意识到女性在50岁左右绝经,而且通常把绝经归结于自然衰老。

而“更年期”这个术语,是18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也就是差不多在康熙晚年,欧洲那边才发明了所谓的“更年期”。 欧洲给它起名叫“menopause”,日本在20世纪初把它翻译为konenki,然后我们中国又从日本引入了这个外来词,于是汉语里也出现了“更年期”。所以“更年期”这个词在中文里历史其实很短,中医传统典籍里既没有“更年期”,更没有“更年期引起的身心症状” 。

至于“更年期综合征”,指的是在绝经前后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事实上,“更年期综合征”这个术语其实很值得仔细分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综合征”包含了两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有一大堆似乎同时出现的症状;第二重意思是,我们对这些症状其实知之甚少,既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真的相关,也不能确定它们的真正病因是什么。也就是说,即使到了现在,现代医学依然承认,我们对更年期的一系列症状了解得还是比较有限,研究结果也似乎是比较杂乱,甚至矛盾的。

“更年期综合征”之所以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还得从1710年的一篇论文说起。那时候,一个名叫西蒙·戴维·蒂蒂乌斯(Simon David Titius)的医生写了篇《论绝经是各种疾病开始的时间》。突然间,更年期疾病就成了一个流行的概念。有人开始提出,妇女在这个阶段死亡率最高。还有人提出,经血有毒,本来应该流出的血淤积在体内,就会造成多血症。那时候正好还发现了神经以及神经会导电,于是有人提出,子宫和卵巢在更年期会胡乱刺激神经,造成多年的身心混乱,所以造成了更年期综合征。还有人说,更年期综合征跟生活方式相关,农村妇女很少得更年期综合征,因为她们在户外努力工作,有很多的孩子,很少的性生活。相比之下,城市妇女就是在户外工作得太少,孩子也太少,而性生活太多了,所以就有了更年期综合征。建议城市妇女向农村妇女学习淳朴的生活方式,如果还不行,那就放点血,怎么放血呢?可以把水蛭敷在外阴部。

现在看18世纪这些关于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完全是乱七八糟,没一个靠谱的。当年的医生不仅是在水论文,简直是在草菅人命。但是这一窝蜂的研究却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把“更年期是病”这个概念给深入人心了。本来更年期只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过渡阶段,现在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而且一旦女性对更年期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在女性真正进入更年期时,就容易去寻找相应的蛛丝马迹。

书里引用了一个医生的话说,“什么是症状?症状就是病人告诉你的东西。” 当医学界开始研究更年期的时候,很自然地采取了什么办法呢?让更年期女性自己上报症状。问题是,这样上报的症状受到主观看法的影响就很大,而且研究者通常不会同时对比年轻女性与中年男性,这样就分不清哪些症状是和更年期有关的,哪些症状可能是衰老引起,哪些症状可能是大部分人都有的,或者容易被过度报告的。

在综合了许多研究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2005年发了一个声明,认为能够确认属实的、需要进行管理的更年期症状主要是三大类:第一类是睡眠障碍,第二类是雌激素减少引起的阴道干燥,第三类是血管舒张收缩引起的症状,比如潮热和盗汗。在这三大类之外的其他症状,其实还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它们和更年期相关,也就是说,经常提到的疲劳、易怒、健忘、关节疼痛僵硬、情绪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等,都不一定和更年期相关。

基于此,苏珊·马特恩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在更年期的名声坏掉以后,更年期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综合征”。这种综合征的一部分症状,其实来自文化和认知。

一个例子就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女性,经历的更年期症状就大不相同。尤其是在那些远离西方文化影响的地区,女性对更年期的感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日本女性最常提到的更年期症状叫“肩凝”(katakori) ,那是一种肩部的深层疼痛以及活动受限,需要捶打、按摩才能缓解。在泰国,女性确实提到更年期不怎么享受性生活,但她们觉得那是一种解脱,因为自己终于可以专注于宗教、冥想和心灵的平静。在埃塞俄比亚,女性从来不认为更年期会导致抑郁,相反,女性对更年期简直是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因为终于可以永远摆脱文化里的月经禁忌了。同样觉得如释重负的还有澳大利亚的赫蒙人,她们觉得月经会令人尴尬而且会污染一切,因此,停经意味着变得干净,而且获得受人尊重的地位。至于更年期的症状,她们只能想出月经量少和月经不规律,完全想不出别的症状 。

这样看来,更年期是一段自然的过渡期。妇女在这个过渡期里会有哪些感受和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她们相信什么,又期待些什么。

当然,苏珊·马特恩强调,说更年期综合征是一种“文化综合征”的这种观点,不是在说更年期综合征不存在,也不是在说它没有生理基础,更不是在说它是胡思乱想出来的 。而是在说,大脑本来就会影响身体,更年期综合征来自生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些经历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所经历的症状是无比真实的,只是社会和文化在构建这些症状上也出了一份力。

在更年期综合征这件事情看,起源于欧洲的现代医学已经关注了更年期综合征300多年。这300多年积累下来的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看法,可能会影响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女性会担心自己不仅仅失去了雌激素、月经和生育能力,更失去了健康、青春和魅力,担心自己会情绪失控、变得没有女人味。她们还需要做出复杂困难的医疗决策,比如要不要接受激素治疗。在激素治疗上,有各种各样互相矛盾的专家意见以及医学研究,这些无疑都会增加更年期女性的焦虑。

症状是什么?症状本质上是一种“被赋予某种意义”的感觉或者经历。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无数感受——你现在如果闭上眼睛,仔细地从头到脚扫描一遍身体的感觉,你可能会觉得头上有点痒,肩颈的肌肉有点紧张,腰部有点酸疼,腿脚有点发麻……这些感受就像白噪音,永远存在,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然而,如果我们开始重视某个感觉,认为它预示着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就会更关注它,更强烈地感受到它,它就会成为一种症状。如果它引起我们的担忧、焦虑、尴尬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使得症状更加恶化,然后症状的恶化又会加重焦虑等情绪……这就变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反馈回路。苏珊·马特恩认为,在更年期这件事上,女性越是为更年期焦虑,经历的更年期可能就越是痛苦挣扎。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更年期呢?

苏珊·马特恩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结果,没有经历过更年期的年轻女性,对更年期的看法更为负面;倒是已经经历过更年期的女性,对更年期的看法更为中性,甚至是积极的 。

没有跨过那条河流的人,想象着无数凶险的湍流和暗礁,而亲身跨过那条河流的人,只觉得自己看到了更开阔疏朗的风景。

当然,更年期确实是个承上启下的生理变化期,我们在战略上保持乐观,在战术上则要做好准备,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生理的种种变化。有一本协和的妇产科医生陈蓉写的书,叫《更好更年期》 ,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个思路——她说,更年期不是病,但在更年期要防病。更年期本就是好的,通过积极主动管理,我们可以让更年期变得更好。

怎么样积极主动管理呢?陈蓉医生建议,可以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件事,建立月经小档案,记录自己的月经周期,并计算下相邻的月经周期时长相差多少。比如说,1月月经周期是31天,2月的月经周期是30天,那么这两个月周期时长之差就是31-30=1天。这个数据,是判断你是否进入了更年期的重要标准。女性在40岁以后,如果相邻的月经周期之差超过7天,而且这样的事情在最近10次月经周期里至少发生了两次,那么就叫做“持续性月经周期改变”,可能是开始进入更年期,可以去咨询下妇科医生了。

第二件事,就是定期去看医生,做检查。因为现在的研究发现,更年期之后的健康管理,越早开始越好。有的人可能需要补充雌激素,有的人可能需要管理骨质疏松,有的人可能需要吃心血管药物。这些都和更年期有关,也都是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早受益。

在更年期这个方向上,有些医院有专门的更年期门诊,有些医院会放在妇科内分泌门诊,可以选择这些科室的医生去挂号。在就诊前,建议提前做一下功课,梳理总结一下自己的症状、个人疾病史、正在吃的药、体检报告、化验结果,特别是乳腺、子宫、卵巢的检查结果,这样可以在有限的就诊时间里,让医生尽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您的情况。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更年期不是病,但在更年期要防病。

也许,我们应该停止对更年期过度忧虑,不再拿更年期开老套的玩笑,不把绝经妇女看成某种缺乏激素的怪物。更年期不是一种疾病,也不是一种紊乱 。如果你放眼更长远的历史,那么更年期可能是人类演化出的一种优势。更年期是女性迈向下一个重要人生阶段的发展和过渡。如果你更正面地理解更年期,你可能会更自如地应对,更舒适地度过,也会更好地承受这个过程中的症状。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更年期与其说是一种女性的疾病,不如说是女性生活里一个自然的过渡阶段。

  2. 大脑本来就会影响身体,更年期综合征来自生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更年期不是病,但在更年期要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