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阿晖解读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阿晖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共有三位作者,一位是来自美国的皮埃罗·斯加鲁菲,同时也是《硅谷百年史》的主要作者。他在硅谷进行工作和研究将近30年,因此被称为“最懂硅谷”的人。《人类2.0》还有两位中国作者,一位是来自杭州的资深记者牛金霞,她在硅谷进行了2个多月的采访并直接用中文记录皮埃罗的观点。另一位是闫景立,负责书稿的编辑与校对。

关于本书

《人类2.0》这本书介绍了生物科技、太空探索和社交媒体等硅谷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改变,以及这些技术面临的挑战和“缺失”。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缺失”既是未来发展的机遇,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问题。科学技术最终将把人类带入2.0的发展新阶段。人类2.0是一个开放的概念:2.0版本的人类和社会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行动,需要我们对当下的行为以及未来的技术变革做出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实现人类本身以及社会的深刻改变,生物技术可能让人“返老还童”,太空探索可能随着3D打印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战胜新挑战,社交媒体会成为助推科技发展的新型科技。人类在未来将发展进阶到2.0时代。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人类2.0》。这本书大约30万字,我会用大概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生物科技、太空探索、社交媒体这三项技术,将在人类进阶到2.0发展新阶段的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突破,并将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

几千年来,我们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延伸我们的能力,比如在照明方面,我们建造了发电厂,发明了电灯;在出行方面,我们发明了汽车、高铁、磁悬浮列车;在娱乐方面,我们发明了电视,继而又改良了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使其成为我们每天不离手的智能玩物。技术大大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技术改变生活的背后,我们人类自身,包括我们的身体机能,我们的心智模式,却几乎没有特别大的改变,我们依旧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规律,忍受着失一次恋就要痛苦好长时间的折磨。当我们畅想未来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未来是否会有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在继续改善我们外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对我们停滞了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进步的人类本体,包括身体和心智模式做一些改变?

答案是肯定的。在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人类2.0》中,作者介绍了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太空探索、社交媒体在内的10种科技。这些技术中,既有对于现有物质世界的延展,也有对于我们生命本身的改变,我们可能返老还童,我们可能制造自己的实体“替身”,我们可能实现永生。这两种类型技术的重叠发展,将会使人类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者版本,作者将之称为人类2.0时代。

这本书共有三位作者,一位是来自美国的皮埃罗·斯加鲁菲,他是畅销书《硅谷百年史》的主要作者,在中国有着比较高的知名度。皮埃罗在硅谷进行工作和研究将近30年,他被称为“最懂”硅谷的人。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独特之处,用的是中国+硅谷的创作模式。虽然皮埃罗不懂中文,但是有两位中国作者参与了这本书的创作,直接用中文写作,然后出版。他们一位是来自杭州的资深记者牛金霞,在硅谷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采访并记录皮埃罗的观点,另一位是闫景立,负责书稿的编辑与校对。相比《硅谷百年史》光是翻译和编辑的时间就用了15个月,《人类2.0》从采访到成书只用了9个月就完成了。

好了,介绍完了本书和作者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本《人类2.0》。这本书共介绍了10项对未来人类影响深远的科技,每一项科技单独成一章,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3D 打印、区块链这些技术作为近几年特别热门的技术,大家了解得已经比较多,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这些领域的见解仍然没有突破我们原有的一些认知,因此,在这里我就不再详细讨论。但是在生物科技、太空探索以及社交媒体领域,作者提出了一些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很重要,但我们现在还不太了解,或者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因此,我将着重讲解这三项科技。

第一,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反思。第二,太空探索目前面临的技术困境,以及3D打印技术将会给太空探索带来的飞跃式发展。第三,社交媒体如何成为一种助推科技发展的新型科技。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点:生物科技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伦理反思。

生物科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正在攻克的难题是如何战胜癌症等重大疾病,生物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但却可能通过基因研究让人类摆脱癌症和其他疾病,甚至返老还童。

举个例子,2016年,在西雅图拥有自己创业公司 Bioviva 的女科学家伊丽莎白·帕里什自己进行了试图返老还童的基因治疗,她使用的方法是通过基因治疗来提升和改善自己的“端粒量”。端粒是一种 DNA,而且是人体变老时首先会受损的 DNA,检测它的质量最简单的方式是分析血液中的白细胞。

端粒是一种在年轻人体内含量比较高的物质,而在老年人体内的含量普遍比较低,也就是说,端粒是一种能让你保持年轻的物质。而现在,伊丽莎白·帕里什通过基因治疗,将自己体内在20年间下降的端粒数量重新“找回来”了。同时,由于端粒数量的下降和受损只是人类老化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所以,伊丽莎白·帕里什同样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其他导致老化基因的治疗。虽然目前,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伊丽莎白所谓的“年轻的血液”,是否真的能帮助她活得更久甚至是返老还童,但是毫无疑问,基因治疗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变得更加真实,不再遥不可及。

但是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战胜人类疾病方面可能有革命性突破的同时,也有潜藏的危险。第一个危险是,性命攸关,我们必须时刻谨慎,生物科技某个领域的研究一旦发生了一个失误,可能整个研究领域就会被暂停。举一个例子,19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名叫格尔辛基的少年在一次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中死亡,这个悲惨的事件让基因治疗停滞了将近20年。对于基因的理解、基因组的工作方式,我们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我们在研究的时候需要更加地小心谨慎。

除此之外,第二个危险是,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研究中,是不存在撤回键的,我们有可能制造出不明生物,比如科幻小说中写到的科学家创造的巨人怪物“弗兰肯斯坦”,从而带来我们可能无法承担的后果。换句话说,如果生物科学家们还不知道怎么“撤回”他们在实验室做的事情,那这些事情就应该永远被关在实验室里。

关于生物科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当我们的基因发生了改变,被重新编程后,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到底‘我’身上发生了什么,我是谁?”这样的自我认知问题。举个例子,你愿意更换你的皮肤吗?人类的皮肤其实并不是种好材料,它很容易被割破和烧毁,如果现在我可以把你身上的皮肤替换成不锈钢之类的金属材料,不会被割破,也不会流血,你可以刀枪不入,你是否愿意用这种新皮肤永久地替换你现在的皮肤呢?皮埃罗在他的神经科学课上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他的学生们,经过考虑,很多学生都回答“不愿意”。

这个“不愿意”背后的心理是,如果改变了你的皮肤,你变成了一个半机器人,或许改变后你会更强大,但是你失去了你的身份,你还是你吗?同样的道理,你愿意让我改变你的大脑或者你的基因,让你变得更聪明吗?这之所以是一个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思考的问题,是因为增强版的大脑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大脑,虽然更聪明了,但已经不是“你”的大脑了。同样的,当你改变了我的一个基因或者某个细胞的程序时,我们通常不会花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我”身上发生了什么。因为这样做的初衷往往是让我更健康,更年轻有活力,但是你是否已经改变了原本的“我”?你肯定改变了我身体的某个器官,那么,我改造后的身体还是“我”吗?这是生物科技所涉及的另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一个人类自我认知问题,我是谁?

好了,刚才我们重点介绍了生物科技这项技术,第一,基因治疗已经发生,不再遥不可及。第二,生物科技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以及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二个技术:太空探索目前面临的技术困境,以及3D打印技术将会给太空探索带来的飞跃式发展。

很多人可能会说太空探索,离我们的生活也太遥远了吧?但其实,GPS定位系统、天气预报、卫星电视,乃至有些地区的互联网都依赖于太空技术。除了这些实际的应用,发现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别的生命,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也是太空探索技术的目的,如果能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就相当于发现了“第二个创世纪”,因为通过对比火星上生命形态的基因序列,我们就有可能发现更多人类基因的未解之谜,而这将带来生物技术和人类生命研究的历史性突破。

虽然太空探索很重要,却面临重重挑战,第一,火箭发射系统的安全系数还不高,可能引起宇航员在起飞过程中的死亡,这使得我们的发射加速度不能太高。第二,目前的飞行速度对于人类来说太慢了,比如,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飞船需要36年的时间才能飞出太阳系,往返一次的距离大约是0.0005光年,而现在我们离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距离是4.4光年。也就是说,在现有技术下,人类都无法在有生之年抵达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就更别提什么研究探索了。第三,是长距离宇宙飞行所需要的能量源的问题。我们乘坐太空飞船前往最近的恒星需要的能量源大概跟一个太阳那么大,而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皮埃罗认为,我们要解决的根本挑战是地心引力,我们发明了抵消电磁的方法,但是还不能抵消地心引力,而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

如何才能克服这些挑战呢?皮埃罗强调,在太空探索方面,限制我们的,其实只有想象力。这也就解释了一个好玩的现象,那就是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新发明,虽然也都是现实里已有科研基础的,但是总是能为我们的科研提供新的灵感,甚至成为现实。比如电梯,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早在1895年,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曾计划发明一部能将太空飞船带到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太空电梯,这在当时看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而后,在1979年,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把太空电梯的想法写进了他的科幻小说《天堂的喷泉》,让更多公众了解了太空电梯这个概念。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布拉德利·爱德华兹,也一直在研究太空电梯,甚至出版了一本叫作《太空电梯》的书。

那时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航天器的重量太大了,而现在,纳米技术正在研发的碳纳米管新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航天器集坚固和轻巧与一身,太空电梯很可能会变得可行。2014年,谷歌旗下的 Google X 真正开始了太空电梯的设计和研发。所以说,只要我们敢想,随着其他技术的进步,那么我们就真的可能克服太空探索中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上面我们说了很多太空探索面临的困境,许多问题都需要各方面技术的协同发展才能得到解决。目前,在太空探索领域,有一项大热的技术开始为人们所热捧,它给太空探索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并有可能一举解决包括目前无法大规模载重发射,建立太空基地成本过于昂贵,人类的身体无法支撑探索太过遥远的地域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太空探险的发展,这项技术就是 3D 打印技术。在皮埃罗的《人类2.0》中也提到了这项技术,虽然单看起来没有什么创新点,但当它和太空探索技术结合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知道,3D 打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产品的成型制造,采用的是“增材法”,就是逐层或逐点堆积材料,打印出产品的形态,简单说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3D 打印技术只需要一台设备,就可以快速而连续地“打印”出多种复杂形状的产品,越是复杂结构的产品,它的效率就越发显著。

因此,太空 3D 打印技术可以为太空中的载人航天器在轨制造替换的零部件,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外太空直接制造替换零部件,而不需要一点一点从地球往外太空运送。你只要有一台3D打印机和需要的打印材料,就可以制造零部件甚至是制造整个航天器,还可以利用其他行星表面的资源建造太空基地。现在,当我们在设计太空系统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能否经受得住从地面发射过程中的负载,而且发射物品的体积以及质量都受到运载火箭的严格限制。但是依靠太空3D打印技术,就可以完全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将 3D 打印材料直接送往太空,在零重力的条件下,创造一种全新的航天器设计制造方法。

当然了,太空 3D 打印技术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多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太空环境,太空环境的微重力或零重力、高真空等属性,会对打印出来的物品的精度、工艺和设备的固定及运动方式带来极大影响,进而影响航天器的机械结构和功能。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太空在轨实验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请你设想一下,一旦太空 3D 打印技术真的成为现实,我们就可以在太空打印机器人,让机器人来执行太空科研任务,这样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好了,刚才我们介绍了太空探索面临的4个挑战:运载工具、飞行时间、飞行所需要的巨大能量,还有地心引力。而通过太空电梯的例子,我们知道,限制我们探索太空的,只有想象力而已。最后是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给太空探索可能带来的突破与变革。

现在,我们来谈谈最后一项技术,社交媒体如何成为一种助推科技发展的新型科技。你心里可能会想,社交媒体也能成为新技术?的确,社交媒体不是什么新技术,但却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影响力最不容低估的技术,可是,人们对它的现在和未来的思考远远不足。

如果你认为社交媒体只是微信、Facebook这些应用,那么你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就太局限了。皮埃罗指出,在未来,新兴社交将成为一种主要趋势,它具备的主要特征是:运用数字化工具把具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协同力量,做一些有趣并且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助推科技的发展。社交媒体真正的革命性力量也会从这类社交中爆发。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了解一下。

第一个新的社交媒体案例是“志愿计算”,人们向那些需要大量计算能力才能达成某个目标的人或组织义务地提供帮助,将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贡献”出去。怎么贡献呢?比如说,睡觉前我们一般会在手机上定个闹钟,充上电,然后就开始休息。但是你想过当你睡觉时,其实还可以让你的手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澳大利亚悉尼的嘉万医学研究所(Garva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发起了一个叫作“梦实验”(DreamLab)的项目,开发了一款名为DreamLab的应用程序,这款App可以在手机闲置期间治愈癌症,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从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下载这款免费的应用,然后确保手机处于充电状态。第二步,选择自己希望支持的癌症研究类型,比如肝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第三步,确定自己想要捐献多少数据流量,可以是我们的WiFi 流量或者4G流量。操作完毕之后,手机每晚处于闲置状态时会贡献数据流量,自动处理一些小的问题。如果能将成千上万部手机汇集起来,这些手机在闲置时贡献的数据流量的处理能力,本质上抵得过一台超级计算机,最终能帮医学研究所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除了志愿计算,皮埃罗认为开源社区是我们最应赞赏的另一种在线社交案例,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开源社区与开源软件的发展密不可分。开源软件又称开放源代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是指允许任何人使用、拷贝、修改、分发的软件,简单来说是指,源代码公开且可以自由传播的软件。某种程度上,开源软件天生就是社交媒体,因为世界各地的用户和程序员等都可以免费使用和完善它,它不需要让大家彼此认识。在开源社区,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开源软件连接起来,共同合作,创造更多帮助我们生活的软件应用程序,还可以帮助科学研究。比如2014年,在深圳孵化出来的一家创业公司 OpenTrons,这家公司想要通过机器人和软件来帮助生物学家完成实验室的大量操作工作,从而降低研究时间和人工成本。它的机器人系统就是开源的,机器人围绕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树莓派电脑和开源软件建造,价格亲民,因此大量的 DIY 社区都可以进行在线的研究使用。

通过社交媒体让人们贡献智慧或者时间,共同开发合作并不断升级迭代,同时共享自己的想法、技术、产品、物资、能源等等一切事物,以低价或者免费的方式来获取资源,从而为新科技的诞生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这就是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助推科技发展的新科技的原因。

好了,说到这儿,《人类2.0》的重点内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来为你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谈到了生物科技、太空探索、社交媒体这三项在人类踏入2.0时代的非常关键的技术。

首先是生物科技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带来的伦理思考。基因治疗已经发生,不再遥不可及。而生物科技所带来的潜在危险以及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第二个是太空探索面临的4个挑战:运载工具、飞行时间、飞行所需要的巨大能量,还有地心引力。而通过太空电梯的例子,我们知道,限制我们探索太空的,只有想象力而已。最后是3D打印技术的发展给太空探索可能带来的突破与变革。

第三个技术我们谈到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一种助推科技发展的新型科技。未来的社交媒体通过数字化工具将人们聚合,比如志愿计算或者是开源社区,通过人们贡献智慧或者时间,共同开发合作并不断升级迭代,从而以低价或者免费的方式来获取资源,享受服务。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关于这本书,就像一开始介绍的那样,其实还有其他7项重要的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3D 打印,一些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一些和我们上面说的生物科技、太空探索、社交媒体有重叠,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可以持续关注这些领域的变化。

这里简单补充一下纳米技术,纳米技术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但是它却可以让很多产业发生改变。比如纳米机器人可以放置在我们的体内,用于定位癌症,或者是监测我们身体内部的状况。目前已经有了专门抗击丙肝的纳米机器人,它们可以攻击和阻止病毒的复制。纳米技术还引发了新材料的革命,比如,通过纳米材料,可以制作出可以折叠的手机、防水的电脑,以及像荷叶一样完成自我清洁的玻璃材料。而这些新材料可以推动电子产品、生物科技、物联网以及太空探索等诸多领域的变革。现在纳米材料的造价还非常昂贵,我们需要做的是降低制造这些纳米材料的成本和生产周期。

好了,现在我们把现阶段所有可能改变未来的技术说了一遍。展望未来,极有可能会是人和机器人的联姻,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的联姻,这些技术终将把人类带入2.0阶段。但皮埃罗也特别强调,人类2.0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2.0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行动,需要我们对当下的行为以及未来的技术变革做出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只有我们更多地了解现在科学技术的趋势,同时也明确它们的危险和缺失,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未来世界,选择人类未来的道路。

撰稿:阿晖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