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光飞逝》 吴晨解读
《为什么时光飞逝》| 吴晨解读
关于作者
艾伦·柏狄克,《纽约客》旗下科技博客高级编辑,科普作家,曾经入围美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美国国家图书奖。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人们如何感知时间,以及时间背后的故事。书中介绍了很多研究时间的实验和故事,引用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涵盖脑科学、心理学、行为学、哲学和基因研究等诸多领域。
核心内容
书中选择了不同的维度去观察解读时间,也选取了许多新颖的科学实验来讲述时间的奥秘。一个维度是从时间的节奏入手,为什么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节奏那么重要?当下的瞬间差别又会怎样影响认知?另一个维度则是从人对时间的感知着手,时间到底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被塑造的?人有时候感觉时间放慢了脚步,有时候又感叹时光飞逝,到底是心理作用,还是时间相对于人的感知会有变换节奏?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英文新书《Why Time Flies》,副标题是A Most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为什么时光飞逝:最科学的调查》。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英文原版大约25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时间到底是客观的存在,还是主观而可塑的?
先讲一个1922年的故事,巴黎的一份报纸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世界即将毁灭,你最后的日子会怎么过?读者踊跃回复。这个问题也勾起了巴黎许多名人的兴致,最著名的莫过于撰写了意识流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的大作家普鲁斯特。普鲁斯特的回复是这样的:“我想,如果如你所说,我们都即将面临死亡的话,生活会突然变得精彩不少。想想看,有多少没完成的项目,旅行的计划、爱恋的纠缠、学习的规划都还没有完成。可以说因为我们觉得还有未来,还有大把时间,我们会对当下的生活视而不见,总是活在拖延症之中。”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回复,点出了现代人类的软肋: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快结束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活在当下”有多重要。
2017年出版的英文新书《为什么时光飞逝》就是这么一本讲述人们如何感知时间,以及时间背后的故事的书,由作者花了十几年研究、思考而成。《为什么时光飞逝》选择了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解读时间,也选取了许多新颖的科学实验来讲述时间的奥秘。一个维度是从时间的节奏入手,为什么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节奏那么重要?当下的瞬间差别又会怎样影响认知?另一个维度则是从人对时间的感知着手,时间到底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被塑造的?人有时候感觉时间放慢了脚步,有时候又感叹时光飞逝抓不住她的尾巴,到底是心理作用,还是时间相对于人的感知会有变换节奏?
《纽约时报书评》称赞这本书“让我们能够一窥人类最深沉的奥秘——时间”,《经济学人》则认为这本书“好像一本对于发散性的时间导游图,集成了几十年来跨越多个学科的思考”。
《为什么时光飞逝》并不是一本散文集,而是一本立论严谨的科普读物,书中介绍了许多研究时间的实验和故事,引用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涵盖脑科学、心理学、行为学、哲学和基因研究等诸多领域。作者艾伦·柏狄克是一位多产的科普作家,在《纽约客》旗下的科技博客担任高级编辑。他的前一本书《回不去的伊甸园:直击生物多样性的危机》(Out of Eden),还曾经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是美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我会带着三个有趣的问题,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的重点内容:一、为什么阳光对设定生物钟那么重要;二、我们感知到的“当下”是真实的,还是大脑拼凑起来的“现实”;三、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像放电影吗?时间可以快进或者像慢镜头那样放缓吗?
好,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阳光对设定生物钟那么重要?
我们用眼睛感知光线、用耳朵听见声音,用手触摸物体。那我们用什么来感知时间?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也许,有人会回答,靠钟吧。那在钟表发明之前我们靠什么?靠日晷,靠太阳。这快贴近答案了。其实,地球自转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在亿万年的进化之中都能够感知,并且内化为一种固定的节奏,这叫做“生物钟”。
生物钟就是每个生物体都有一个内在的节奏,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即使生命最微小的单元,比如基因和DNA,内部也有最微小的“时钟”。那为什么生物体会形成这样的生物钟呢?柏狄克引用了一个假说,叫做“逃离阳光”。
这个假说跟藻类生物有关系。地球上最早的生物体之一是从原始的光合细菌发展起来的藻类。藻类对改造地球功不可没,藻类的光合作用,经过至少十亿年的时间,帮助地球产生了有保护作用的氧气和臭氧层。问题来了,在地球还没有臭氧层保护的时期,这些藻类怎么保护自己不被非常厉害的紫外线所伤害呢?我们知道,细胞在分裂阶段,也就是 DNA 复制的阶段,最为脆弱,也最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逃离阳光”假说认为,如果古老的藻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节奏,它们会选择在阳光最炽热的时间段停止分裂,从而规避紫外线的伤害。现在藻类仍然保持这样的生物节奏,在白天中午阳光最炽热的时间段,停止细胞分裂,和人一样,歇个午觉。
“逃离阳光”的假说,恰恰强调了阳光对万物设定生物钟的重要性,或许万物从最早的单细胞开始就学会适应了日出日落一天24小时的节奏。
既然最基本的生物体都有生物钟,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有自己的生物钟,大脑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不同器官的生物钟同步。这个大脑内让人体内各个不同器官生物钟同步的主时间开关,叫做视交叉上核,在头部上颚的上方,负责协同各个器官的生物钟。
比如,人体血压一般在凌晨2点到4点最低,到中午最高,所以心梗和心脏病最容易在上午11点左右发生,因为血压上涨得特别快。此外,肝脏处理酒精的能力从晚上10点到早晨8点最慢,所以晚上喝酒人更容易醉,而且一旦喝醉了,也不容易醒。
再比如,人的肢体协调能力在下午最强,反应也最灵敏,因此下午是医生做外科手术的好时间。而且,人的机敏程度也随着体温变化,夜里人体的体温最低,人的机敏程度也会降到最低点。比如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与美国三英里岛的核事故,都发生在凌晨3点到5点,跟管理人员机敏程度最低有很大关系。
那么,人体是如何调节生物钟的呢?这就要强调阳光的作用了。人体时钟主时间开关的前端就是眼睛,我们一旦睁开眼,看到阳光,就能调节我们的生物钟。早晨的阳光让人体苏醒,也让每个人开启新的24小时周期。
阳光对生物钟有多重要,书里举了新生儿的例子。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医护人员还认为,因为妈妈肚子里是黑的,胎儿感受不到日出日落的光线变化,因此他们也无法感知时间。早产儿需要在医院的暖箱里呆上一两周,长得强壮了才能回家。当时,医院常常给早产儿的房间拉上厚厚的窗帘,营造黑的氛围,理由是这样更像妈妈的子宫,有助于早产儿发育。
现在的妇产科医生就认为,应该保证早产儿的房间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有充足的光线,以便早产儿更好地适应白天黑夜的转换,尽快调节他们的生物钟。因为在妈妈体内时,虽然胎儿的生物钟无法直接受到光线影响,但胎儿的生物钟是与妈妈的主时间开关同步的。这种同步非常有用,有助于胎儿各种器官的发育,也有助于这些器官相互协作。胎儿一出生,离开了妈妈的主调节器,第一次自己通过眼睛接收到阳光的信号,也第一次要自主地去调节时间。让他们尽快感知光线的变化,有助于他们生物钟的调整。
为此,专门有人对早产儿做了一个分组实验。一组早产儿还是在传统黑暗的暖房里,另一组早产儿则生活在早晚变化有规律,白天有亮光的暖房。结果发现,第二组早产儿中有30%的宝宝回到家之后能更快和妈妈建立亲密的联系,白天也比晚上更活跃,基本上两周就能和妈妈的作息同步,晚上睡得特别乖。而生活在传统黑暗暖房里的早产儿基本上还需要七到八个星期的调整,才能逐渐跟上妈妈的作息节奏。
研究人员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能尽快让婴儿感知到阳光的变化,就有助于他们比较快地校准时间。所以,书里也给新妈妈们一个小建议:白天宝宝睡觉的时候,千万别拉上厚窗帘,要让他能感受到阳光的时间节奏,这样对他的生物钟调整有好处。
好了,小结一下第一个有趣的观点。每个生物体都有一个生物钟,跟地球自转二十四小时的节奏保持一致,这主要是因为阳光。日起日落,白天黑夜的区别,决定了万物的节奏。人体的每个器官也有生物钟,所以需要人脑的主时间开关来协调各个器官的运行,而眼睛对阳光的感知则是时间开关最好的调节器。母体里的胎儿也有生物钟,出生之前和妈妈同步,出生之后需要自己去调整,所以婴儿才会哭闹无常,半夜吃奶撒尿。给婴儿房布置合适的环境,让他更好地适应白天黑夜的转换,有助于婴儿尽快适应妈妈的节奏。了解生物钟也能让我们对自己的作息和健康有更好地把握,更好地工作和休息。
讲完了生物钟跟阳光的关系之后,我们把时间的维度缩小到以毫秒计算的瞬间,去了解一下人类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如何感知的。接下来我们说第二个有趣的观点:我们感知到的“当下”是真实的,还是大脑拼凑起来的“现实”?
人类对时间的感知要敏锐得多。古今中外哲人对时间的描述众多,比如说时间是单向流淌的河流,同一个人无法两次踩进同一条河流;又比如说时间是连续的碎片等等。但到底什么是时间?时间又能帮我们做什么?
书里说,时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记录当下,了解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只有给具体的事件打上准确的时间刻度,才能构成现实的世界。问题是,每个人所认知的当下是真实的么?
如果从脑科学出发去理解人类所 “认知”的时间,会发现,对大脑而言,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现在,或者“当下”。当下只是我们的感知,而这种感知是大脑把各个不同信息源头搜集起来的信息拼凑而成的。既然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就会有时间差。我们感知的当下,相对于现实已经有了细微的滞后,而因为大脑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也就可能会对现实产生错觉。
要理解人脑对当下的认知,需要理解三方面。
首先,不同的感官传递到人脑信号的速度不同,视觉、触觉和听觉,传递的速度都有细微的时间差。人脑最先收到的信号来自视觉。因为光的传递比声音快很多,所以人面前发生的同一个事件,眼睛看到的视觉信号比耳朵听到的声音信号要早几毫秒抵达大脑。一毫秒相当于千分之一秒。触觉信号,因为要通过肢体的神经由脊柱传递到大脑,要更慢些。
其次,即使同样是光学信号,不同光谱的速度也有所不同。以颜色为例,红色传到大脑的速度最快,绿色其次,蓝色更慢。所以当我们看到蓝天下草坪上一片红花时,如果大脑按照接收信号的先后顺序呈现我们看到的景观,我们不会是一片绚烂景色,而是接替而来的颜色——红花、草地和蓝天。其他的感官信号也是如此,传递的途径不同,速度也不同。
第三,人类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仍然停留在三五万年前的狩猎采集阶段。狩猎采集的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危险做出最快的反应,从周围环境中最快地找出因果关系,而不是对当下做出最准确的认知。就人类进化而言,三五万年就只是短短一瞬而已,人脑的生理不会产生大的变化。
了解了这三点,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所构建的现实。
人脑会从各种碎片的刺激和感知中,拼凑起来一系列完整的对“当下”的认知,而这样的认知是“滞后”的,人脑需要0.08秒的时间来处理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信息。这样,从眼睛、声音和触觉感知讯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处理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连贯的图景。
大脑拼凑这样的感知也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同时性”,也就是把相隔不到0.08秒的各种信号拼凑起来,组成对当下的认知。
书里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当你和一个人面对面谈话的时候,你看到对方嘴唇的开合是一组信号,你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另一组信号,两组信号其实是有时间差的,声音信号要滞后一点。但是你整个人的感知并不会像看那种音轨有点滞后的电影那样,感觉对方的嘴唇对不上言语,这是因为面对面交流时,两组信号的滞后非常细微,远远小于0.08秒。
但是,如果你隔着三四十米看一个人拍篮球,你看到拍球的影像和听到拍球的声音之间,就可能会有一个非常细小的间隔,你会有种声音与动作脱节的感觉。这是因为传递距离过远,两组信号到达大脑的时间差已经超过了0.08秒。因为间隔太久了,大脑不再会把拍球的动作和击球的声音拼凑成为一件事。
同时性很重要,这样大脑才能很好地协调行动。比如说打网球。眼睛看到球拍击球,和手臂感受到球拍击球,是两组不同的信号,传递到大脑也有细微的时间差。大脑必须将两组信号统一合并成一个事件,才能更好地做出手臂与眼睛的协调,也才能更准确地做出击球动作。这是同时性。
大脑处理不同信息的另一个原则是“因果性”。大脑会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联系起来,认为两者有因果关系。比如你按下电梯的按钮,两秒钟后电梯门打开了,大脑就会认为这是因果,因为你按下按钮,所以之后电梯来了。找到因果性很重要,因为大脑时刻希望知道你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以便帮助人对各种不同行为的后果做出预判。
但是因为大脑需要0.08秒的处理时间,这种寻求因果关系的功能有时候也会让人产生错觉。
来一起看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很简单,你点击键盘,然后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图像。当两者间隔比较久的时候,比如点击键盘,一秒之后出现图像,反复多次之后,你的大脑会认定,你点击键盘的动作导致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图像。下一步,缩小点击键盘与图像出现之间的间隔,如果在你点击键盘之后0.08秒内图像出现的话,大脑会认为点击键盘和图像发生在同一时间。大脑把具有前因后果的两个事件统一成了一个同时发生的事件。
再下一步,还是同样的实验,当你点击键盘,0.08秒后出现图像,大脑会觉得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当你重复几十次之后,大脑就会适应这样的时间差。这时候,如果做出调整,安排图像在点击键盘同时出现,而不是滞后0.08秒,你就会产生一种幻觉:在你点击键盘之前,图像就已经出现了。好像电脑未卜先知一样,知道你要点击图像,并在你做出这一动作之前就让眼睛看到了图像。明明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却让你产生了因果倒置的幻觉,仿佛时空发生了错乱。
这个例子可能让你觉得很担心。但大脑这么工作其实很正常,这是你的感知一直在学习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大脑处理各种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与外在世界互动,它需要不断去处理这种不同细微时间差带来的混乱,然后把它们拼凑成更 “完整”的真实,尽可能去预测许多行为的结果。
好了,小结一下第二个有趣的观点。时间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我们记录当下。人脑对当下现实的记录其实有一个0.08秒的时间差,因为人脑需要对从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搜集起来的信息汇总处理,拼凑起一个统一连贯的现实,这些信息传递到人脑的速度是不同的。经过百万年的进化,现在的人脑最适应的仍然是狩猎采集的生活,需要对现实环境做出迅速的判断,也需要对行为的结果做出预判。因此人脑对现实的处理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同时性,将0.08秒内搜集到的讯息统一成同一个事件去认知;另一个则是因果性,尽可能地将人的行为和后续发生的事情联系起因果关系。这种拼凑起来的现实有时候并不是最准确的真实,有时候甚至会让大脑产生因果倒置的幻觉。
讲完了我们认知当下的时间差,我们再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一下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自从电影发明之后,很多人认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像放电影一样,可以快进,可以慢放,甚至可以倒转。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第三个有趣的观点:我们所感知到的时间到底是什么?了解这种感知,其实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我们主观对时间的感知,有些时候我们觉得时间变慢了,很多遭受过创伤或者巨大风险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回忆起事故现场时也总会有一种时间变慢的感觉。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又觉得时间飞逝。那么,客观上,时间会变快或者变慢吗?
书里说,这其实又是我们的一个错误认知。即使我们感知到时间变慢了,时间本身也并不会放慢节奏。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亲自做了一个跳楼机的实验。
实验在美国德州达拉斯的一个惊悚主题公园,作者柏狄克花上33美元坐一次名为“零重力”的跳楼机。研究者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特制的感知计时器。这个计时器像一块电子手表,手表的表盘上会滚动显示一系列数字,如果数字滚动速度不快的话,人能看清楚手表盘上的数字。如果数字滚动过快的话,人眼看见的就是一块黑屏。这个实验的假设很简单:跳楼机是可以人为模拟的最惊险的激烈事件,如果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在身处激烈事件时,人会感觉到时间放慢了,那么他就一定能在坐跳楼机的过程中看清楚手表盘上滚动的数字,因为相对于人的感知而言,数字滚动的频率变慢了。
跳楼机实验的确把人的感知推向了极限。作者的描述特别详细。他先看见悬挂自己的锁链被解开,随后感到整个人在下坠,好像被一个巨大的秤砣拉着向下走,然后才听到解锁的“咔哒”一声。在短短的几秒钟,作者感受到自己的意识在试图把各种信息拼凑起来,他想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时候一个想法出现了,“到底得多长时间才能结束?”不过这个想法一出现的时候,柏狄克也就安全落地了。
实验的结果如何?作者一直紧盯着手表盘,虽然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但是并没看见表盘上的数字。研究者此前邀请过23个人做了跳楼机的实验,参与者平均感受到跳楼的时间比真实的时间要长出36%,但是没有一个人读出表盘上的时间。
结论很清楚,客观上时间并没有变慢,但为什么人主观上会感觉时间变慢呢?
这跟记忆有关系。人脑有一个杏仁体,主要功能是记录记忆,尤其是感情丰富的记忆。来自眼睛和耳朵的神经直接接入杏仁体,因此它能搜集到最鲜活的刺激,也可以直接指挥你的大脑和身体。杏仁体的反应时间非常快,只需要十分之一秒。它会产生条件反射,比如你的眼睛看见了一条蛇,身体会“本能”地跳开,甚至自己还不清楚到底看见了什么,这就是杏仁体在起作用。
在跳楼机的实验中,你感到特别惊恐,因为这种自由落体下坠是违反进化规律的危险行为,杏仁体不断搜集各种信息,好像在用高倍摄像机在记录。等到安全落地,你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因为记录的鲜活度变得特别丰满,你能回忆的细节也就变得特别详细。人的感觉是时间被拉长了,其实是记忆的细节很丰富,可以被放大而已。
同样的道理,我们怎么解释“时光飞逝”的感觉呢?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时间并没有飞逝。只是当快乐结束之后,我们才发现时间没有了。”其实时间也没有变快,我们对时间的感知,需要依赖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感觉时间过得快,也是依赖这段时间里的记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可能都有看武侠小说的经历。金庸的一本书看得如痴如醉,等抬眼一看钟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了。当你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时候,你根本不会感知到时间的流淌,只有意犹未尽合上书本的时候才发现,时间过得好快。
所以,当我们说时光飞逝的时候,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我们根本没在意时间的流淌。
好了,小结一下第三个有趣的观点。很多人认为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好像放电影,可以快进,可以慢镜头。许多经历过危险或者事故的人都能非常详细回忆事故的场景,仿佛在那一段惊险过程中,时间放慢了。作者柏狄克用跳楼机的实验来观察人对时间的感知会不会因为惊险而放慢。实验证明并不会。人脑并不能随意改变对时间的感知,相反,人脑受到极端惊吓时,会记住非常丰满的细节。这样,在回忆的时候,人脑就会把这些丰富的细节错认为是慢镜头。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有趣观点就为你介绍得差不多了。下面来为你简单总结一下。
《为什么时光飞逝》从许多非常有趣的角度去解读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有内在的生物钟,受到太阳起落的影响,遵循着地球自转二十四小时的规律。但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描述出对时间的感知,最重要的感知莫过于对当下的认知。
不过随着我们对人脑的了解,我们知道人脑对当下的认知其实有一段细微的滞后,这个0.08秒的时间窗口让人脑可以搜集到各种感官的讯息,拼凑起一个统一连贯的现实。只是这个现实并非对外界的最准确的反映,因为人脑希望要么呈现出“同时性”,以便协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要么表现出“因果性”,帮助我们对行为的后果做出预判。
随着电影的普及,很多人又会以为我们经历的时间就好像放电影,可以快进也可能慢镜头。作者柏狄克用实验告诉我们,慢镜头只是我们记忆的假象,时间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才是真正的现实。
撰稿:吴晨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