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可思议的骨骼》 田牧歌解读

《不可思议的骨骼》| 田牧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不可思议的骨骼》。

人靠双腿走路,鸟靠翅膀飞翔,海螺在壳中栖居,昆虫靠甲壳抵御外敌,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生理结构——骨骼。对生命来说,骨骼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是骨骼支撑起了生物的躯体,成为生物演化中最实用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骨骼的出现甚至彻底改变了生命的演化进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地球生命诞生至今,已经有大约40亿年历史,但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生命的演化水平一直都很原始,如果你能回到那个时代,举目望去,四周其实看不到什么生命的痕迹。但自从5亿多年前开始,地球突然变得欣欣向荣,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在很短时间里迅速出现,生命的演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而引起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骨骼的出现,所以要想认识自然,骨骼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在传统定义里,骨骼一般指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但本书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更加广义的骨骼,比如树木的枝干其实是植物骨骼,硅藻的玻璃屋其实是微生物骨骼。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了解,骨骼是不同物种间军备竞赛的产物,它出现后又进一步激发了更广泛的军备竞赛,从而加速了复杂生命的演化。在5亿多年的时间里,不同物种各自造就了适合自己的骨骼类型,同时又在骨骼中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珍贵信息,从而让科学家们可以从中挖掘出隐藏在过去的秘密。

骨骼的演化属于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这个领域的著名学者。第一位作者是英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扬·扎拉斯维奇,他是莱斯特大学的名誉教授,曾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人类世工作组组长;第二位作者是英国古生物学家马克·威廉姆斯,他在莱斯特大学担任古生物学教授,还是“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两位古生物学家的带领下,通过三个部分来认识自然界不可思议的骨骼。

第一部分我们先聊聊,骨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生物为什么要演化出骨骼?第二部分我们继续说说,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骨骼各自都是怎样演化的?最后一部分谈谈,通过骨骼我们能挖掘出哪些过往的秘密?

让我们先聊聊,骨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生物为什么要演化出骨骼?

伟大的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很早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寒武纪及以后的岩石层中,古生物的化石遗存非常丰富,但在比寒武纪更古老的岩石层中,却几乎没有什么生命的迹象,达尔文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古老的化石,但他看到的仿佛是一个没有生命存在的世界。寒武纪好像成了一道界线,在此之前一片死寂,在此之后生机勃勃。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突然间的改变呢?

你肯定已经猜到了,这和骨骼有关。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生物化石,基本上来自古生物的骨骼部分,这是因为在化石形成的过程中,生物身上的软体结构很难留下来。所以在骨骼出现以前,地球生命虽然已经存在了30多亿年,但这些生命要么是个头非常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得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要么是没有骨骼的简单软体生物,软趴趴的,很难形成化石。因此达尔文在看那些比较古老、骨骼出现以前的岩层时,才发现不了其中的生命迹象。

那最早的骨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目前人们已知最早拥有骨骼的动物是克劳德管,它以美国地质学家普雷斯顿·克劳德而得名。克劳德管的形状是一个个形状不规则的弯曲圆管,体形很小,最多几毫米宽、几厘米长,它们最早出现在距今5.5亿年前,已经非常接近寒武纪这个时间节点。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发现,克劳德管的管状结构应该是由方解石构成的,而方解石的成分本质上是碳酸钙,因为海水中富含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所以克劳德管骨骼的取材很方便,它们可以很轻松地通过某些生物化学机制,来把海水中的这些离子转化成自己的骨骼。

不过,克劳德管为什么要敢为天下先,发明出骨骼这个前所未有的结构呢?另一种化石的出现,或许能给我们解释。有时候,古生物活动留下的活动痕迹也可以形成化石,而和克劳德管同一年代的岩层中,存在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潜穴化石。潜穴化石记录了古生物在海床的沉积物中穿过或搅动时留下的痕迹,这些化石的出现意味着,当时有些生物已经有了钻洞的能力,这种能力意味着什么呢?

在保存完好的克劳德管化石中,大约五分之一有着疑似受到过钻洞攻击的迹象,比如壳体上会有一些圆形的穿孔。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克劳德管的骨骼很可能是一种盔甲,作用是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伤害。

有了攻击的矛,就有防御的盾,骨骼的出现意味着生物间的军备竞赛翻开了新的一页。克劳德管出现后不久的5.4亿年前,发生了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今天绝大多数动物的祖先,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出现,就像达尔文看到的那样,一片死寂突然变成了欣欣向荣。

自此之后,拥有骨骼的生物迅速从原来的一两种,增长到数不清多少种,著名的三叶虫选择用骨骼保护自己,而当时的顶级捕食者奇虾则把坚硬的骨骼当作捕猎武器。另外,还有大量未知物种在死后留下了形态各异的化石,科学家们将之统称为“小壳化石”,泛指各种微小的纽扣状、管状和壳状化石,大小也就几毫米。虽然今天我们很难分辨出这些化石到底都属于谁,但可以确定的是,涉及的物种数量非常多,可见从寒武纪开始,骨骼就已经迅速地在不同物种间普及开来了。

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骨骼最早可能只是某些生物用来保护自己的盔甲,但随后很快就成了帮助生物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利器。这种快速普及其实不难理解:要想打败装备精良的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装备上更精良的装备。因为骨骼对地质岩层的影响太过巨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连寒武纪这个地质年代,都是由骨骼定义的。骨骼的时代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寒武纪大爆发前后的一段时间,骨骼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而在此之后,不同物种又结合自己的生存需求,各自演化出了不同类型的骨骼。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就带你了解一下,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骨骼,各自都是怎样演化的。

正如刚才所说,最早出现的骨骼很可能是一种防御性武器,用来保护动物自身不受伤害,所以骨骼出现以后,包裹在动物身体外侧、具有防御功能的外骨骼,顺理成章地就成了动物骨骼中最重要、最主流的形态。很多动物都有外骨骼,比如常见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还有鲜为人知的外肛动物、帚虫动物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节肢动物,它们的家族规模非常庞大,包括昆虫、螃蟹、蜘蛛,还有早已灭绝的三叶虫在内的上百万个物种。

在外骨骼的帮助下,三叶虫一度成为寒武纪最成功的动物,以至于今天几乎已经成了古生物化石的代名词。之后节肢动物又在外骨骼的帮助下,成为最早一批从海洋走向陆地、又从陆地飞上天空的动物。它们在大约4.25亿年前登陆,比内骨骼动物早了大约5000万年,又在大约4亿年前飞向天空,更是比内骨骼动物早了1.7亿年。如今,拥有外骨骼的昆虫仍然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物种。在所有这些进化的里程碑上,外骨骼都厥功甚伟。

不过,虽然外骨骼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它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会限制动物的体型。虽然在很多科幻作品里存在着巨型的昆虫怪兽,但至少在地球上,外骨骼不可能支撑起大个头的生物。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个工程学问题,因为动物要想生长,外骨骼必须也得随之生长,可动物该怎么带着个壳子生长呢?有些动物,比如贝类,它们的解决方案是不断在现有外壳的边缘上长出新壳,但最大的贝壳类动物长度也只有1米多。另外一些动物,比如蜘蛛和龙虾,它们的身体完全被外骨骼包围,只能通过定期的蜕壳来让身体不断增大,但蜕壳期间它们会变得很脆弱,容易受到攻击;再加上随着体形的增大,它们的骨骼重量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很容易压垮动物的内部组织。所以对体形稍大的动物来说,外骨骼都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于是它们选择了内骨骼。

和外骨骼相比,内骨骼的诞生时间稍晚,而且最初是一种非主流的骨骼结构,这或许是因为内骨骼没法像外骨骼一样,起到防御攻击的作用。所以目前发现的早期内骨骼动物个头都很小,作者推测,这可能是它们躲避捕食者的一种策略。但从长远来看,因为不用受到外壳的束缚,所以内骨骼动物有着更大的生长潜力。

内骨骼动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最主要的一类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对内骨骼进行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创新,首先是材质上的创新。从早期鱼类开始,有些鱼类的体内就演化出了磷酸钙材质的内骨骼,相比于外骨骼动物更常用的碳酸钙,磷酸钙有很多优点,比如它比碳酸钙更坚硬,在面对酸化的海水时更难溶解,而且因为磷是生物必需的关键元素,所以磷酸钙骨骼还可以充当元素的储备库,在有需求时供给身体使用。由此可见,在骨骼材料方面,脊椎动物已经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同时它们还根据需求,用不同的组织搭建了拥有不同性能的内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主要由四种组织组成:第一种是我们最常见的骨质,虽然看起来只是一块块骨头,但骨质其实是一种活的材料,内部含有骨细胞,还有形成血细胞的内部骨髓;第二种组织是软骨,它们坚硬而有弹性,是早期鱼类体内的主要骨骼,如今也很常见,比如鲨鱼体内的骨骼主要就是软骨,人体的关节也离不开软骨;最后两种组织是牙本质和牙釉质,我们的牙齿就是由这两种组织构成的。这些组织的搭配,大大拓展了内骨骼的功能。

在改良材质、增加种类的基础上,脊椎动物还在骨骼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从而逐渐掌握了演化的主动权。最先出现的重大创新当数颌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下巴。没错,最早的脊椎动物是没有颌骨的,直到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原始鱼类身上才终于演化出了颌骨,颌骨的出现让脊椎动物有了撕咬、咀嚼和张嘴发声的能力,这无疑大大强化了它们在面对其他物种时的生存优势。

接下来的重大创新,是四肢骨骼的出现。现在所有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都演化自一种名叫肉鳍鱼的鱼类。这种鱼的鱼鳍很特别,主要由肌肉和骨骼构成,肉肉的,不像今天常见鱼类那种薄膜状的鳍,反而很像迷你版的胳膊和腿。后来有些肉鳍鱼从水中走向陆地生活,就是在用这种肉鳍来支撑身体行走。四肢由这些肉鳍演化而来,正是在这些四肢骨骼的支撑下,脊椎动物才最终征服了陆地。

登上陆地后,飞向天空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在掌握飞行技能的过程中,脊椎动物再次改进了自己的骨骼。翼龙是第一种拥有主动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因为体形很大,为了飞起来,翼龙就得有一双巨大的翅膀,它们的解决方案很有创意。翼龙上臂骨和下臂骨加起来只占前肢长度的1/3,但它们的第四根指骨格外细长,撑起了翅膀剩下的2/3,有些翼龙的翅膀还会连到后肢,大幅增加了翅膀的表面积。为了减轻飞行负重,翼龙的很多骨骼是中空的,同时为了保证强度,骨骼的内部还有很多支柱和扶壁,所以翼龙的骨骼是强度又高重量又轻。后来的鸟类和哺乳类中的蝙蝠,也都是飞行能手,它们的骨骼构思和翼龙大同小异,比如都很注重轻量化,都改进了自己的上肢骨骼来支撑起翅膀,等等。

脊椎动物对内骨骼的创新还有很多,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刚才我们提到了骨骼的定义,一般指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按照这个定义,骨骼是动物的特有结构。但作者认为,从广义上看,其实植物和微生物也有自己的骨骼。比如树木的枝干就是它自身的坚硬组织,而且起到支撑作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骨骼的定义进行延伸。

先来说说植物骨骼。如今地球上最高的树木能长到100多米,重达几千吨,如此庞大的身形,必须有坚实可靠的骨骼才能支撑起来,那植物骨骼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植物出现在约8亿年前,但直到4.7亿年前才演化出最早的植物骨骼。这些植物骨骼是以微小的孢子形式存在的,材质非常坚韧,能起到保护孢子的作用。而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会向上生长的植物是库克森蕨,它本质上是一根有分支而且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茎,直径只有约1毫米,高不过几厘米。要说真正高大的树木,最早则出现在约3.9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这是一种名为瓦蒂萨的枝蕨类植物,可以长到8米高。到了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中期,地球上的森林树木迎来了爆发式生长,大量奇形怪状、体形高大的树木迅速出现,它们生长又倒下,留下的骨骼对地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

都有哪些影响呢?首先,木质组织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它们在生长时会大量吸收碳元素,一旦倒在沼泽里深埋地下,就相当于把空气中的碳封存了起来,这能有效地缓解地球的温室效应,降低大气温度,并最终让远离热带的极地形成大片冰原。同时,植物为了争夺光照开始互相竞争,它们长得越来越高大,不经意间为动物提供了层次更丰富的栖息地,间接促进了动物的演化。植物的根系深扎地下,累积起了厚厚的土壤层,还改变了地表河流的流动走向。最后,这些植物骨骼深埋地下,变成了今天的煤炭,巧合地又成了驱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燃料。可见,植物骨骼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除了动植物以外,微生物其实也有骨骼,而且真要算起来的话,历史还要悠久得多。科学家们在距今32亿年的岩石中,提取出过非常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它们的体形很小,主要呈球形,外面有一层复杂而又坚韧的有机外壳,这可以看成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骨骼。有理论认为,这很可能是古微生物在面对恶劣环境时,用来自我保护的一种结构。

在后续的演化过程中,微生物骨骼的选材体现了充分的创造力。比如海洋中常见的有孔虫,它们既可以用自身制造的有机物搭建骨骼,有时也会往这些有机材料里嵌入泥沙颗粒,还有些则会从海水中提取碳酸钙来制造骨骼。除此以外,有些微生物还会用二氧化硅,也就是玻璃的主要成分来制造骨骼,最典型的就是硅藻。硅藻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者,提供了海洋中近一半的基础食物供应,虽然体形微小很不起眼,但在显微镜下,硅藻的二氧化硅骨骼能焕发出夺目的七彩光芒,堪称微生物界的艺术品。

地球生命从不缺乏创造力,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根据自己的需求,演化出了千姿百态的骨骼。这些骨骼既是生物生存的必备结构,同样也是蕴含着宝贵信息的科研宝库。那么最后一部分我们就聊聊,通过骨骼能挖掘出哪些过往的秘密。

同位素分析是研究古生物的重要工具,通过检测化石中元素同位素的含量,我们能得到很多有用信息。举个例子,通过分析氧同位素的含量,我们能还原古代某个时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原理并不复杂:自然界中有3种氧的同位素,分别是氧16、氧17和氧18,它们之间的比例和环境温度有关,其中氧17比例太小,一般不考虑,所以我们只要检测化石里氧16和氧18的比例,就能反推出古生物生活年代的环境温度。

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层中,大量存在着一种叫牙形石的化石。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这些牙形石里的氧同位素,发现寒武纪时期热带海洋的海面温度很高,竟然达到了40摄氏度,相比之下,今天热带地区的海面温度只有约30摄氏度,可见当时比现在暖和不少。这种高温持续了数千万年,直到后来的奥陶纪中期,海水温度才逐渐降低到和今天差不多的水平。

那该如何解释温度的这种变化呢?化石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科学家们发现,海洋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骨骼数量,从奥陶纪开始便迅速上升,或许正是因为大量的生物骨骼封存了碳元素,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轻了温室效应,才让地球温度降低到一个相对适宜的水平。

除了回溯温度,我们还可以通过化石探究过去的年月长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自转速度在不断减慢,现在的一年有365天,那在远古时期,一年又有多少天呢?海洋生物的骨骼同样记录下了数据。因为潮汐的季节性变化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造成影响,所以只要检测它们的骨骼化石,就能还原出当时的潮汐规律和年月长短。通过分析一种3.6亿年前的古珊瑚化石,科学家们发现,当时的一个月有30.6天,一年有13个太阳月,所以一年约有398天,可见和今天的差别确实还挺大的。

把时间范围拉近,通过分析近几百年的动物骨骼,我们还能非常精确地还原短期的气候变化情况。1868年人们在冰岛海域捕获了一只长寿的海洋圆蛤,据推测,这只圆蛤大约出生于1494年,一生经历了300多个春秋。通过分析人们发现,圆蛤骨骼透露出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比如在这只圆蛤300多岁时,也就是公元1816年到1818年间,它的生长速度突然变得十分缓慢,而历史上的1816年恰好是一个“无夏之年”,没有夏天,因为印尼火山大喷发释放的火山灰严重遮挡了阳光,让1816年成了过去500年中最冷的一年,这恰好和这只圆蛤的生长情况形成了对应。

圆蛤骨骼里隐藏的这些信息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骨骼提供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以前,这时人们还远没有开始科学地进行气候记录。原本缺少的气候数据,如果能在动物骨骼中找到相应线索,就能大大丰富我们的环境观测数据,提升我们对气候的预测能力。

动物骨骼能为我们解释自然的秘密,而人类骨骼则可以帮我们还原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了解很多历史书中没有记载的内容。比如2012年,英国的考古人员在一个停车场下面,发现了英国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任国王理查三世遗失已久的遗骸。通过对这副遗骸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几乎还原了理查三世一生的经历。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还是同位素分析立了大功,只要结合不同骨骼的各自特性,同位素分析就能提取出许多细节。比如人的牙釉质是在小时候发育完全的,所以分析牙釉质中的同位素,可以还原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其中锶同位素能用来判断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氧同位素能还原一个地区的降雨模式。理查三世牙釉质中的同位素表明,他7岁时更换了自己的居住地,从出生地北安普顿搬去了一个雨水更充沛的地方,可能是威尔士边界的勒德洛。

同样地,通过分析那些童年以后还继续生长的骨骼,比如牙本质里的同位素,我们还能继续还原他后来的生活环境。分析结果显示,理查三世在中晚年阶段又搬到了一个更干燥的地方居住,他牙齿中的铅元素也表明,他生活的年代,空气、土壤已经不如以前干净了。最后,因为肋骨可以在人一生中不断修复,所以通过分析肋骨中的碳、氮同位素,人们还能还原出遗骸主人生前的生活习惯。比如研究人员发现,理查三世的饮食很丰富,他喜欢吃野禽、淡水鱼,还喜欢喝红酒。理查三世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竟然被自己的骨骼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并且以这种方式展现给了后来人。

好,说到这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得差不多了,简单总结一下。

我们首先聊了骨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生物为什么要演化出骨骼。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骨骼化石,是距今5.5亿年的克劳德管,后来从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开始,拥有骨骼的物种数量迅速增加。科学家们推断,骨骼最早可能是生物用来保护自身的防御性武器。

接下来我们聊了,自然界中千奇百怪的骨骼各自都是怎样演化的。动物骨骼可以分为外骨骼和内骨骼两大类。外骨骼出现得更早,物种数量超过百万,但体形普遍较小;内骨骼后来居上,在脊椎动物身上进行了材料、性能和结构等多方面的创新,成为高等动物演化的重要基础。植物骨骼和微生物骨骼虽然不属于传统定义中的骨骼,但同样非常重要。植物骨骼大幅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化石燃料;微生物骨骼则记录下了最古老的生命遗迹,打造了最绚丽的微观世界。

最后我们谈的是,通过骨骼能挖掘出哪些过往的秘密。以同位素分析为代表的检测手段,能提取出骨骼中记录的丰富数据,自然领域的温度变化、年月长短、自然灾害,人文领域的历史往事,都可以在骨骼中找到对应记录,骨骼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者和诚实记录者。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个数字,给了我很大震撼,那就是如今陆地上野生脊椎动物的总重量,还不到人类和人工饲养动物总质量的5%。这意味着野生动物已经被极度边缘化,是人类占据了对陆地脊椎动物骨骼的绝对支配权。而且人类对骨骼的改变程度也堪称巨大,比如在人为育种的选择下,不同品种犬类的骨骼形态相差之大,让它们几乎看不出来是同一个物种;速生肉鸡从出生到被宰杀,一生只有六个星期,它们的骨骼生长速度极快,但和鸡类祖先的骨骼比起来,可谓是千疮百孔、畸形又脆弱。这样来看,今天人类似乎已经从大自然手中接过了骨骼塑造的主导权,但我们能用好这种权力去造福自己、造福自然吗?或许这是自然留给人类的一道考题。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科学家们推断,骨骼最早可能是生物用来保护自身的防御性武器。

  2. 动物骨骼可以分为外骨骼和内骨骼两大类。外骨骼出现得更早,物种数量超过百万,但体形普遍较小;内骨骼后来居上,在脊椎动物身上进行了材料、性能和结构等多方面的创新,成为高等动物演化的重要基础。

  3. 以同位素分析为代表的检测手段,能提取出骨骼中记录的丰富数据,自然领域的温度变化、年月长短、自然灾害,人文领域的历史往事,都可以在骨骼中找到对应记录,骨骼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者和诚实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