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万物解释者》 罗三洋解读

《万物解释者》| 罗三洋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兰道尔·门罗,是美国科普作家、漫画家,曾就职于 NASA,任机器人工程师,从事写作十余年,出版过《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和《万物解释者》,都是很有趣的内容,如飞机在火星、木星、金星上面会怎样飞等等。他的作品曾获比尔·盖茨的推荐。他还拥有一颗自己的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近将小行星4942命名为“门罗”。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另类的优秀百科全书、科普书、方法书。无论是小朋友、学生还是家长,均能从此书中获得极大的收获。都说一张好的图画胜过千言万语,无图无真相,本书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这本书以图形为骨架,文字为血肉,在几乎没有使用专业名词的情况下,利用最简单的生活常见词汇,对几十种跨度极大的、复杂或高精尖的事物进行了详尽的描绘、重构和解释,带给你对世界不一样的认识。    

核心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极为通俗的语言配合图示,三言两语讲清一个问题,教你学会用最通俗、又最直观的方法迅速理解看似复杂的事物;同时,也教你用最通俗、又最直观的方法,向外行解释你了解的复杂事物。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知识启蒙书,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收获,因为它教给我们的是一种启发性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当我们能够运用这种全新的事物解释方法,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获得很多实用的益处,比如更活跃的思维能力、更精准的表述能力、更擅长说服他人,也更容易与人交往。    

大家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书是《万物解释者:复杂事物的极简说明书》。我会用大约17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中的精髓:如何用最简易的方法,把一个复杂专业的知识用完全不含专业名词的表达方式转述出来,精准地讲给一个外行。

可能你注意到了,我没有按照惯例,交代这本书的字数,这是因为《万物解释者》这本书,书名虽然取得很大,但其实它的文字量很少,更多地利用图示,三言两语讲清一个问题。比如说,怎么给一个还没接触过生物学的孩子解释什么是细胞?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向政治学外行说清楚,美国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怎么给一位从未攒过机的电脑菜鸟讲明白,常用的笔记本电脑到底有哪些主要部件,又都具备什么功能?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复杂事物的极简说明书”,教你学会用最通俗、又最直观的方法迅速理解看似复杂的事物;同时,也教你用最通俗、又最直观的方法,向外行解释你了解的复杂事物。

这是一本面向儿童的知识启蒙书,但是,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也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收获,因为它教给我们的是一种启发性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绕过复杂定义的限制,尝试去解释事物的本质,当我们能够运用这种全新的事物解释方法,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获得很多实用的益处,比如更活跃的思维能力、更精准的表述能力、更擅长说服他人,也更容易与人交往。我想,这就是这本书不同于《十万个为什么》或是“秒懂 ×××”这类书的地方。它通过这些实例让你看到,原来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那些貌似很深奥很难懂的问题,我们可以绕过一些专业门槛,来思考和表达。

本书作者兰道尔·门罗是美国科普作家、漫画家,曾就职于 NASA,任机器人工程师,从事写作十余年,出版过《xkcd》《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和《万物解释者》,都是很有趣的内容,如飞机在火星、木星、金星等等上面会怎么样飞等等,三本作品均获比尔·盖茨的推荐,甚至他还拥有一颗自己的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近将小行星4942命名为“门罗”。

在这本书里,门罗希望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个最常见,也往往最令人纠结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如何不用任何专业名词,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复杂事物向外行解释清楚?要知道,即便是很多大学者、大科学家,也经常会为这个问题而头疼,很多家长更是被孩子们听上去十分简单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狼狈不堪。然而,通过门罗的讲解,你会发现,原来这也并没有什么难的。

这本书里,门罗讲解了45个问题,涵盖各种学科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在这,选取7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来看一看,我们可以怎么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方法解释清楚。这7个问题分别是:1. 地球,2. 细胞,3. 美国法律体系,4. 笔记本电脑,5. 海上石油钻探平台,6. 核电站,7. 火星探测器。

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我们的地球。不妨回想一下你的学生时代,地理课上那些七大洲四大洋复杂难记的地名,是不是让你很头疼呢?我们花尽心思背下来这些,但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并没有太多用处,更不能帮你真正了解地球,比如,或许你能记住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但这么划分的道理是什么?同样,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真正分界线在何处,有谁能分清楚吗?更重要的是,即便你在地图上划出这么一条线,起上几个听上去很专业的名词,对你真正理解地球表面的结构和功能毫无帮助。

所以,这本书讲到地球的时候,完全不提这些名词,而是用图示的方法,它没有告诉你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叫珠穆朗玛峰,而是告诉你这里为什么高,因为过去两个陆地板块在这里撞到了一起,它们彼此挤压,就使得板块结合部高高隆起来了;它也没告诉你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叫马里亚纳海沟,而是告诉你这里为什么深,因为一块海底陆地沉没到另一块陆地下面去了;它没有给你罗列各种火山的名字,而是用最直观的语言告诉你什么是火山喷发:就是石头会燃烧冒烟,以及为什么会喷发:因为地底下的热石头顶开了这里的地面;它这样解释运河:人们为了航海能走近路而在一些地方凿了孔;这样解释大裂谷:陆地在某些地方会因为运动而像鸡蛋壳一样裂开;它还会帮你澄清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如果我问距离地心最远的是哪里?可能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珠穆朗玛峰,因为那里是海拔最高的地方,但门罗告诉你,并不是,因为地球不是完全的球形,腰围超过身高,所以距离地球中心最远的地方并不是珠峰,而是在赤道上。

怎么样?如果一个孩子认识地球是通过这种的方式,而不是陷进一大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地理名词里,那他应该会对地球有更直观生动的认识吧。

我们再来说第二个问题,说完了大的地球,再来说说小的细胞。

怎么对外形描述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等结构和功能?本书是这样做的:在一张普普通通的细胞结构图上,书里没有标注任何专业名词,而是一些听上去很萌很接地气的新名字:细胞被叫做“组成你身体的小水袋”;这个袋子有堵“外墙”,防止水分泄漏,这就是细胞膜;袋子里面有个控制区,里面装了“信息阅读器”和“机器制造者”,这说的就是细胞核,以及存储在细胞核里的 DNA;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解释抗体:袋子里面还有一些“小动物”,是很久以前钻进去,起初可能没安好心,但折腾了很久以后,决定与“小水袋”和平相处……这样一来,原本中学生都不容易全面掌握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不就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搞清楚了吗?

下面我们再来说第三个问题:美国的司法体系。

如果说地球、细胞这样的概念虽然复杂,但毕竟还是有形的,那么法律这种抽象的概念,可能就更难了,比如被公认为特别复杂、甚至混乱的美国宪法。不使用专业名词,怎么能向政治学和法律学的外行讲清楚美国宪法是怎么回事呢?本书告诉我们,美国的州其实本来就是一些脱离了某个大国的小国家,之所以又联合组成一个大国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本书用“法律制造者”“领导者”和“法律决定者”来解释三权分立,“法律制造者”分成两拨,住在“大房子”(也就是众议院)和“严肃屋”(也就是参议院)里。“领导者应该告诉法律制造者一切进行得怎么样”,“法律决定者决定人们是否破坏了法律”,不过他们“不能为了好玩而捉弄人,捉弄坏人也不行”,也“不能想对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必须先说清楚你哪里做错了。他们永远都不能强迫你承认你破坏了法律。”

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是枪支合法化,这是写在宪法里的,本书对此这样解释:“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枪的普通人对于保卫国家很重要,所以不能不让人民拥有枪。”这本书还会告诉你美国宪法的几个容易被忽视的古怪细节:“各个州从来没有用‘法律改变大会’改变过法律,也没有人知道真的开会时应该怎么做”“只有超过八个的州联合在一起才算一个国家。”

总之,这本书尽量从实际功能出发来解释抽象事物,并且注重讲好它的来龙去脉。怎么样,经过这么一番解释,看似天书的美国宪法是不是容易理解了,更关键的是,也对普通人更加实用了呢?

第四个问题,有些人可能觉得,过去的事情都好说,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才最难向外行解释。本书当然不回避现代高科技事物,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这本书管它叫“可以折叠的电脑”,并绘制了一张完整的电脑内部结构图。非电脑专业人士对这种图一般都是选择性无视的,但是本书里的这张图可不一样。它仍然没有使用任何专业名词,代之以“思考盒”“折叠器”“输入方块”“电脑现在的想法记录卡”“吹风机”“记忆保存器”“声音盒”“改变电流的机器”“小电圈”等小朋友都能理解的简单词汇。换个名字,这些在外行看来深奥古怪的电子部件突然间就变得不再神秘了。看来,只要掌握方法,所谓的现代高科技事物也不难理解嘛!

第五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笔记本电脑还不够大,也不够复杂,作为“万物解释者”,本书欣然接受各种高难度挑战,那就来个大得多的、又极端复杂的吧:钻井平台。

这种钻探海底的巨型机械设备似乎和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是你知道吗?用来驱动街上汽车的石油,以及我们每天做饭用的天然气,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钻井平台开采出来的,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高科技设备了。钻井平台的内部结构极其复杂,有些比最大的航空母舰还大,甚至和城镇一样大。这本书觉得,“钻井平台”这个名字听上去不知所云,所以管它叫“打洞的城市船”,生动地概括了钻井平台的三个特点:会打洞;大得像城镇,而且具有城镇的大部分功能;像船一样在海上活动。

没错,当你看到这本书里的“打洞的城市船”示意图时,眼球立即就会被它的下部吸引:原来,这么庞大、笨重的机械居然是能够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来,“打洞的城市船”底下装了很轻的东西,再下面还有推动器,所以既能在海上漂浮,也能在海上航行!至于燃料,这艘船最不缺的就是燃料了。在比较浅的海洋里“打洞”时,就不需要这些漂浮和航行设备了,“打洞的城市船”会伸出几条腿来,稳稳地站在海底。和豪华游轮一样,“打洞的城市船”里面也有电影院、商店、餐厅、游戏室、洗衣房、医疗室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工人能够在这里健康地连续工作和生活几个星期。全部工作都围绕着“打洞的城市船”中央的“吃石头的机器”,它深入海底的岩石,“吃掉”一路上遇到的所有石头,把石头下面的“火焰水”带上来,再装船运走。怎么样?经过本书这么一描述,结构极其复杂难懂的钻井平台是不是变得很有趣了?

燃料的问题解决了,但我们的生活还需要电力,而且最好是清洁无污染的,核电站是其中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但核电站究竟是什么结构,怎么运转的呢?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可能也懒得去了解,但是,这本书决心帮助你在五分钟内搞清楚这一切。

首先,这本书为被它叫做“重金属电厂”的核电站画了一张外观结构图,显示核电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热金属上班的地方、发电机上班的地方、降温塔。“重金属电厂”必须建在海边,因为它运转起来需要大量的水,江河湖泊是满足不了的。首先,人们让重金属发热,再导入海水,让重金属加热海水,再用热海水驱动发电机发电。发完电以后,热海水经过降温塔冷却,再排回大海。这些从降温塔排回大海的海水依然很热,会吸引许多鱼和其他海洋生物,所以核电站一般不仅没有环境污染,还会增加周围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呢!接下来,这本书又用一张图来详细解释电厂的内部构造,也就是“热金属上班的地方”和“发电机上班的地方”,告诉大家如何用升降机和控制棍控制这些危险的重金属发热,又不至于太热而造成麻烦。总之,这么两张图看下来,用不了五分钟,你就可以对核电站的基本结构和运转原理了然于胸了。

可能还是有人会说:钻井平台和核电站都有点土,不够酷炫,那么我们来点极端酷炫的吧:火星探测器。

这本书觉得,“火星探测器”这个名字都不太好懂,给改成了“太空车”。不错,这东西的确可以叫做车,因为底下装着轮子,还能无人驾驶呢。本书先是画了一张图,告诉读者为什么要造“太空车”——因为火星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其他的探索设备都不靠谱。而且,经过实验,发现就连太空车这个设计都存在缺陷——火星上的石头比地球和月球上的石头锐利得多,太空车的全金属轮子都不断被扎破——下一代太空车可能因此改用昆虫式的六脚运动结构,这样也便于爬坡。

在第二和第三张图中,本书告诉我们,太空车不仅是一辆可以无人驾驶的电动车,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的功能。太空车的六个轮子上面装的其实是一位机器人,它集成了好几部顶级电脑,但真正进行思考决定的,是设在地球上的指挥部数据中心。太空车顶上设有一部太空电话,用来向地球指挥部发送数据、照片,并获得指令。太空车能自行完成许多工作:车上装有十多个“眼睛”(摄像头),大部分都是用来寻找石头的。有些火星石头太过危险,太空车撞上去就可能报废了,必须事先发觉并躲避;太空车的一个“眼睛”会发出特别的光,分析石头的成分,如果有对人类有用的,太空车就会用机械手取样;太空车还负责观察,火星上有没有生命迹象,因此多几只“眼睛”非常重要。如果“眼睛”里进了灰尘,太空车上的“清灰器”会主动打扫;太空车还设有“空气感应器”和“燃烧光线枪”,都可以用来自卫——如果太空车遇到沙尘暴,或是不怀好意的火星人的话。

看完这三张图,你会发现,如此复杂的智能机器好像解释起来并不费事。这就是这本书传授的神奇方法:它并不惧怕复杂事物,而是专注于将复杂的事物拆解为一个个易懂的简单事物,并乐在其中。

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本书放弃了几乎所有学术性的专业名词和公式,仅使用最少、最浅显的词汇来描述一个事物,尽量从本源角度来理解事物的本质。这种描述方式除了易懂,而且还能够引发读者的研究兴趣,去更进一步阅读和探索很多原本可能不会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本书才敢于号称“万物解释者”,“能够满足5岁至105岁人类的好奇心”。

当然这并不是说,严谨的学术表达、专业名词这些东西是不好的,对于构建一个学科体系来说,这些都是必要的,本书的方法也不能替代正规的学术书写。但是,对于需要普及知识的群体,特别是低龄人群来说,那些专业、严谨的术语,很多时候反而成了阻碍我们理解事物本质的壁垒。因为这些壁垒的存在,我们甚至对身边很熟悉的一些事物都提不起研究的兴趣,而且会让书本知识跟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割裂,比如说,你知道老房子里的自来水管为什么经常会鸣叫,而新房子就没有这种现象吗?你知道微波炉为什么无法为冷冻食品快速解冻吗?你知道电梯有两个“刹车片”吗?甚至对于钥匙开锁的原理,大部分人都不甚了了。

实际上,这些知识都应该是基本生活常识,缺乏这些生活常识,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隐患,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陷入麻烦之中,例如错误地使用电器,不知道怎样正确修理房屋设备,在遇到火灾、地震、雷雨等灾害时因行为不当而遭到伤害,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然而这些内容,通常都是书里不会讲的,所以,我们缺乏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了解事物、获取知识的渠道,这也就是我们读这本《万物解释者》的意义之所在,它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原来知识可以这样讲,这样学。

兰道尔·门罗的这本《万物解释者:复杂事物的极简说明书》,到这里就说完了,在这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本书的主旨:再复杂的事物,本质也很简单,不要被专业名词、公式和表格吓倒,影响你探索世界的兴趣,请永远保持好奇心。

撰稿:罗三洋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