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赋能》 邓一丁解读
《故事赋能》| 邓一丁解读
关于作者
保罗·史密斯是一位专业的“职场故事教练”。凭借讲故事的技巧,史密斯在职场上获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曾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宝洁公司担任消费者研究总监,负责60亿美元的市场。但这并非他事业的终点。史密斯着迷于研究讲故事的技巧。他曾采访过300多位CEO和高管,搜集了3000多个职场故事,思考这些故事在职场沟通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最终,他成为一名企业培训师,为谷歌、惠普、福特、拜耳、沃尔玛等全球知名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专门的职场故事培训。
关于本书
《故事赋能》记录了史密斯钻研职场故事的心得。在本书中,史密斯讲解了职场故事的基本结构,盘点了职场故事的讲述技巧,并分析了“让故事发生在现实中”这种更高阶的讲故事技巧的利弊。这本书是史密斯讲解职场故事技巧的所有作品中最畅销的一本,已经再版11次,被翻译成了7种语言。
核心内容
在本期解读中,你将听到:
职场故事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讲述职场故事有哪些主要的技巧?如何做到?
如何让故事发生在现实中?这种更高阶的讲故事技巧有什么优势和风险?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做《故事赋能》。这是一本写给职场人士的书。书里说,要想和你的上司、下属、同事和客户做好沟通,你需要掌握一门技巧。什么技巧呢?——讲故事的技巧。
你可能觉得,职场上的沟通,都是很严肃,很正式的。要想做好一次沟通,你得搜集详细的数据,画出图表,写一份长长的报告,再做一个漂亮的PPT。这样和人沟通,心里才有底气。用讲故事来做职场上的沟通,会不会显得有点太随便了呢?
如果你有这样的顾虑,那请你先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话说,在一家很大的跨国公司里,有一位年轻的中层管理者。有一次,他接到一个任务,要给公司的CEO做一个汇报。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从全球各地飞来的十几位高管。在这位中层的职业生涯里,这是他第一次面对面地跟CEO沟通,机会非常难得。但你也可以想象,那个场面还是挺吓人的。为了做好这次汇报,这位中层准备得非常仔细,做了一个很精美的PPT。结果,到了会议当天,发生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情况。CEO走进会议室,跟大家打了一圈招呼。然后,他挑了一个背对屏幕的座位,坐了下来。
要做汇报的这位中层,当时就慌神了。因为那个座位是他最不希望CEO坐的。CEO背对着屏幕,要想看到PPT,他得扭过身子,歪着脖子看。这个姿势太别扭了。保持这个姿势听20分钟的汇报,CEO的脖子肯定不好受。这会影响他的心情,到最后,他很可能会反对汇报里提出的建议。短短几秒钟里,这位做汇报的中层已经脑补完了汇报失败的整个过程。好在,他的心理素质还不错。他定了定神,开始做汇报。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他发现,CEO一次都没有扭过头去看他的PPT。
汇报讲完了,CEO很满意。但是这位中层还是很困惑:CEO为什么不看我的PPT呢?是因为他不关心我汇报的内容吗?可是不对啊,他明明听得很认真啊?这位中层回去以后又想了很久。突然,他想明白了:CEO之所以不看PPT,是因为他知道,要是真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信息,那做汇报的人一定会亲口讲给他听。真正需要PPT的是做汇报的人,而不是CEO。CEO整天埋在成堆的文件里,早就厌烦了。好不容易有空开个会,他想要的就是逮着个大活人,几句话把问题说清楚。
那要怎么才能做到这么高效的沟通呢?这位中层想,我干脆给他讲个故事吧。毕竟,故事理解起来没什么门槛,又有意思,还能让人记得住,便于传播。想通了这一点,这位中层在下一次给CEO做汇报的时候,完全改变了策略。他的PPT做得很简单,但他用几个精彩的故事说明了他想表达的要点。这次汇报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从那以后,这位中层在职场沟通里加入了更多的故事。因为会讲故事,他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在公司里步步高升。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他就是今天这本《故事赋能》的作者,保罗·史密斯。在刚才的故事里,史密斯工作的地方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宝洁公司。史密斯在宝洁公司一路做到了消费者研究总监,负责60亿美元的生意。但这并不是他事业的终点。
在宝洁公司工作的20年里,史密斯对讲故事的技巧越来越着迷。他采访过300多位CEO和高管,搜集了3000多个职场故事。他反复钻研这些故事,思考它们怎么才能在职场上派上用场。后来,他干脆从宝洁辞职,自己创造了一个新职业,叫“职场故事教练”,专门教人用讲故事来做好职场沟通。如今,史密斯已经为谷歌、惠普、福特、拜耳、沃尔玛这些全球知名的大企业的管理者做过职场故事培训。他也把自己这些年来研究讲故事的心得写成了几本畅销书。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就是今天的这本《故事赋能》。这本书已经再版了11次,被翻译成了7种语言。
接下来,我们就跟史密斯这位专业的“职场故事教练”学习一下,怎么在职场沟通里讲一个好故事。我的解读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职场故事的基本结构。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说说,讲职场故事有哪些好用的技巧。听完这两个部分,你已经可以讲出一个不错的故事了。不过,讲职场故事还有更高阶的方法。在史密斯看来,要想发挥出一个故事最大的力量,你要做的不只是口头上讲述一个故事,你还可以尝试,让故事发生在现实里。在第三部分,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更厉害的讲故事的方法。
好,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职场故事的基本结构。
一个好的职场故事,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在书里,史密斯给出了一个公式:故事=主角+宝藏+障碍+正确的教训+讲故事的原因。我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在一个好的职场故事里,应该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或者用史密斯的话来说,想要找到一种宝藏;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主角会遇到各种障碍;通过克服这些障碍,他获得了正确的教训;故事到这里就讲得差不多了,最后,讲故事的人要从故事里跳出来,说明一下自己讲故事的原因。史密斯的这个公式,用英文写出来比较好记。我把公式写在文稿里了,你可以去看。
STORY=Subject(主角)+Treasure(宝藏)+Obstacle(障碍)+Right lesson(正确教训)+whY(原因)
这个公式,你记不住也没关系,更重要的是理解公式背后的逻辑。其实,公式里的主角、宝藏和障碍这三个元素,打包起来就是一个词:“挑战”。而要让听众从故事里学到正确的教训,这个挑战还必须能让他们可以感知。所以,这个公式背后的逻辑,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职场故事的内核是一个听众可以感知的挑战。
那么,挑战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史密斯说,职场故事里的挑战可以是人,可以是某个对立的组织,也可以是更抽象的困境。比如说,你在公司里遇到了一个处处和你做对的同事,你经营的企业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你急着要打印 一份文件,但是公司的打印机坏掉了,你的老板给你设定了一个很难完成的绩效目标,这些都是挑战。
为什么故事里一定要有挑战呢?因为你的听众很难相信一个没有挑战的故事。即使他们相信,他们也不关心。你肯定听过这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做什么都很顺利。比如,有个人说:我来到这家公司以后,努力工作,努力带团队。我们的业绩去年翻了一番,今年又翻了一番。这是因为大环境好,上级领导好,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干得好。总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吧。讲故事的人就这么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你肯定觉得很无聊。因为,首先,世界上哪儿有这样顺风顺水的事情呢?你会怀疑讲故事的人只是在自吹自擂,他们真实的经历肯定没这么简单。而且,哪怕你说服自己,世界上就是有运气这么好的人,但这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样的故事里,主人公既没有面对任何挑战,又没有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或者教训,他们只是非常幸运,可是别人的幸运是不能迁移的。所以,职场故事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挑战。只有故事里有了挑战,你的听众才会相信你,并且觉得你的故事有价值。
但是,只有挑战还不够,这个挑战还必须能让你的听众可以感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的听众在听故事的时候,要能把自己带入到主人公的角色里,和主人公一起面对挑战。听众会和主人公一起感到困扰,一起想办法,最后一起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这就要求你故事里的主人公要和听众有相似的身份,相似的处境。你不能讲一个超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飞,可以徒手打败外星人,拯救地球。这样的故事可能很精彩,但你的听众很难从中获得有用的教训。所以,哪怕要讲超人的故事,好莱坞的导演也要给超人安排一个软肋,比如,让反派把超人的女朋友抓走,通过这种方式把超人拉到普通人的水平线上,让他面对普通人也会面对的困境。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能打动身为普通人的观众。讲职场故事的逻辑也是这样。你当然可以讲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金融巨鳄的故事,但你得想办法让你的听众代入他们的角色,理解他们的思路。你不能说,从前有个有钱人,遇到了一个极其困难的挑战,然后,他花了几个亿,把问题解决了。听完这样的故事,你的听众只能获得一个谈资,并且自愧不如。你没法用这样的故事说明你的见解,获得听众的认可。
好,说到这儿,你已经明白职场故事的基本结构了,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职场故事的内核是一个听众可以感知的挑战。
明白了职场故事的基本结构,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讲职场故事的技巧。怎么才能讲好一个职场故事呢?在书里,作者史密斯给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第一,职场故事要具体;第二,职场故事里要有让人惊奇的元素。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先说“具体”。
讲故事怎么才算具体?史密斯在书里举了个例子:
美国有一位很著名的律师,叫杰瑞·琼斯。他曾经跟美国的前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合伙办过律师事务所。这位杰瑞律师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尤其擅长把故事讲具体。
有一次,杰瑞帮他的委托人跟一家公司打官司,官司基本上打赢了,只剩下一个问题:被告公司应该赔给杰瑞的委托人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要由陪审团来决定。
作为原告律师,杰瑞要说服陪审团,让被告的公司多赔钱。这可不容易。因为在这场官司此前的环节里,杰瑞只需要说服法官,判自己的委托人胜诉。杰瑞和法官都是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沟通起来没那么困难。可是到了决定赔偿金额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陪审团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在法律事务上都是外行。他们也不知道该判被告赔多少才合适。这时候,杰瑞要怎么说服陪审团接受自己提出的赔偿金额呢?
杰瑞很聪明,他讲了个故事。
杰瑞问大家:“你们还记得几年前的那场暴风雪吗?”
陪审团的成员们一听“暴风雪”,顿时都来精神了。他们当然记得那场雪了。几年前,杰瑞打官司的这个地方下过一场很大的雪,积雪足有十几厘米厚。这个地方平时不怎么下雪,所以当地人对那场雪的记忆很深刻。当时,因为积雪太厚,很多人都没法出门上班或者上学。这种情况足足持续了5天。
看到大家都对那场雪记忆犹新,杰瑞更有把握了。他接着说:“下完雪的那几天里,商店都关门了,大家买不到生活必需品,日子肯定过得很不方便。不过,经过了那场雪,你们也都学聪明了。今年冬天,你们家里肯定囤了水、电池和吃的东西,有些人家里甚至买了台发电机,我说的没错吧?”
大家点点头。这时候,杰瑞的故事已经发挥作用了。接下来,杰瑞把话头扯回到案子上,他接着说:“OK。我们现在要对被告公司做同样的事情。我可没想把他们罚到破产,我只是想给他们下点雪,让他们在家里蹲几天,记住这个教训。我看了他们的年度报告,现在他们每天能赚20万美元。假如我们下的雪能让他们在家里蹲5天,他们就要损失100万。根据几年前那场大雪的经验,在家里蹲5天,很多人就学到教训了。要是你们觉得5天还不够,那就再让他们多蹲几天。现在,你们要做的,就是决定这场雪要下多大。”
杰瑞这么一讲,陪审团的成员们就都明白了。大家一商量,决定罚被告公司赔一百多万,让他们经历一场大雪,记住这个教训。杰瑞就这样漂漂亮亮地帮委托人打赢了官司。
故事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复盘一下。杰瑞为什么能打赢这场官司呢?其实,他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给陪审团讲了一个具体的故事。陪审团在法律事务上都是外行,他们对这类案件的赔偿金额本来是没什么概念的。罚多少钱才能让被告公司记住教训,又不至于破产呢?这个问题对普通人来说太抽象了。这时候,杰瑞提起了那场暴风雪,一下子就把大家拉回到具体的经验里了。罚一百万美元,原来就相当于一场大雪,让被告公司在家里蹲了5天。这么一想,陪审团里的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罚款的分量,在做决定的时候也就心里有数了。
在今天的这本《故事赋能》里,作者史密斯认为,在职场沟通中,具体的故事通常都比抽象的概念更好,更有效。你在公司里可能也见过这样的人,开会的时候,张口闭口都是专业的术语,听上去好像很厉害。但史密斯提醒我们,这样的人在职场沟通里,其实是很吃亏的。在一个团队里,总有一些不熟悉专业术语的人,要么是新人,要么是不了解术语也能把活儿干好的人。你跟这些人讲术语,人家听不懂,也不好意思问,这就在你们的沟通中打了一个结。职场沟通,最怕的就是这种解不开的结。这会让团队的成员没办法对齐工作目标,大家闷头干了很久,才发现A做的事情并不能满足B的需求,还得翻回头去重做。所以,讲职场故事,一定要尽量把所有的专业术语都拿掉,最好像杰瑞那样,讲一件大家都经历过的事情,最大程度地铲平沟通的门槛。
这就是讲职场故事的第一个要点,具体。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要点,惊奇。
好的职场故事里,要包含能让人感觉惊奇的元素。比如接下来的这个例子:
美国有一家咨询公司,专门帮客户分析市场,给客户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这家公司的副总裁叫加里。有一天,加里和客户开完会,客户对加里这家公司提供的数据服务很满意,他自己也很得意。他问加里:“在贵公司所有的客户里,我们应该是把你们提供的数据用得最好的一家公司了。我说的没错吧?”
客户的这句话显然是在向加里释放善意,也是在寻求加里的鼓励。通常情况下,加里应该趁机奉承客户几句,两个人哈哈一笑,皆大欢喜。但你猜加里是怎么回复客户的?
加里说:“不,你们根本没把我们提供的数据用好。事实上,我认为你花在我们公司的钱并不值得。你应该炒了我们。”
你可以想到这位客户这时候的表情,他肯定嘴巴张得老大,完全没料到加里会这样回复他。他问加里:“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时候,加里抓住了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最佳机会。他向客户解释,自己公司提供几十种先进的数据分析服务,其中有不少已经包含在客户支付的费用里了,但客户并没有留意。加里向客户介绍了这些服务的用途,客户大开眼界,也很感激加里的直言不讳。从这以后,这位客户和加里这家公司的合作更加密切,两边都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在这个故事里,加里熟练地在职场沟通中加入了令人惊奇的元素。在《故事赋能》的作者史密斯看来,惊奇元素最基本的作用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放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听你说下去。不过,惊奇元素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假如你把惊奇元素放在故事的结尾,你的听众就更容易记住你的故事。至少,他们能记住你故事里最后、最出人意料的部分。史密斯说,这种现象是有脑科学的依据的。脑科学家发现,人的记忆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在事情发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叫做“记忆巩固”。在讲职场故事的时候,假如你能把最让人惊讶的部分留到结尾再讲,就能让听众的大脑在“记忆巩固”的过程中保持更高程度的兴奋。这有助于让听众对你的故事形成长期记忆。
这种把惊奇留到结尾的故事,你肯定听过不少,比如接下来的这个故事:
7岁那年,有个小男孩不得不开始工作,补贴家用。9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22岁,他所在的公司破产,他失去了工作。24岁,他创业失败,背上了繁重的债务。26岁,他订婚了,但他的未婚妻在婚礼前去世了。从这以后,他精神崩溃。29岁,他竞选州议会的议长,没选上。34岁,他竞选国会议员,又没选上。45岁到49岁,他两次竞选参议院议员,还没选上。终于,到了51岁这年,他在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他的名字是亚伯拉罕·林肯。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还是挺震撼的。假如讲故事的人一开始就把林肯的身份亮出来,这个故事就是一份林肯的简历。听故事的人顶多会觉得,这位美国总统前半辈子过得挺不容易的,但故事也并没有多精彩。讲故事的人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把林肯的身份留到结尾再翻出来,让故事的势能攒到最后一刻再突然爆发。这个故事我第一次听应该是在小学的时候,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终记得林肯是个特别惨,但是百折不挠的人。这样看来,史密斯说得还真没错,把故事的惊奇元素留到最后,的确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刚才我们说的是讲职场故事的两个技术要点:讲职场故事,要具体;要在故事里加入让人惊奇的元素,最好用在结尾。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职场故事基本的结构和讲述技巧,可以讲出一个不错的故事了。不过,《故事赋能》的作者史密斯认为,讲职场故事最厉害的方法,不是通过口述,而是让故事真的发生在现实里。这要怎么才能做到呢?史密斯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
1997年,史密斯在宝洁公司的一家工厂里担任财务经理。那一年,那家工厂的总经理,也就是史密斯的直属上级,被调走了,来了一位新经理。这位新经理刚来一个多月,有一天下班前,他突然给工厂里包括史密斯在内的各部门经理发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里说:“明天早上我要宣布一套新的薪酬和晋升政策,关系到你们所有人。现在我把这套政策写在下面了,你们先看一看,晚上回去想一想,明天我们会上再讨论。”
史密斯和其他几位部门经理接到这份备忘录,往下一看,都炸锅了:这套新的政策太不合理了!简单来说,按照新政策,除了生产、包装、运输这三个部门的经理,其他的部门经理既不能加薪,也不能晋升。这不是把大家的路都堵死了吗?史密斯他们几个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心情都很糟糕,饭也没吃好,觉也没睡好,满脑子想的都是第二天早上怎么跟总经理抗议。
第二天到了公司,他们已经控制不住情绪了。他们当面对总经理吼叫起来,说他的新政策极其愚蠢,说他根本没有权力做出这样的规定。新来的总经理平静地听他们抱怨了20分钟。最后,他挥了挥手,让大家暂时安静下来。他说:“好,大家的愤怒我都收到了。请大家放心,我根本就没有打算执行这项所谓的新政策。我只是想让你们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政策,明白它有多不公正。因为在我来这家工厂之前,你们这些部门经理对下面的员工执行的就是这样一套政策。”
新经理的话一说完,会议室里一片尴尬的沉默。这帮部门经理们都意识到,新经理说的没有错。在这家工厂里,职级低于部门经理的员工,除非在生产、包装、运输这三个部门工作,否则是不能获得加薪或者晋升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规定呢?这是因为生产、包装和运输这三个部门的工作最重要,也最辛苦。只给这三个部门的员工加薪和晋升,是为了鼓励大家留在生产的第一线。这样的政策在工厂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那些不在这三个部门工作的普通员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帮部门经理本来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但是新来的总经理给了他们一晚上体验的机会。经过这一个晚上,大家都意识到旧政策是不公正的。再多的争论也没有必要了,大家赶紧动手改掉了旧政策,把晋升和加薪的机会开放给所有人。
回想起这段经历,史密斯认为,他们当年那位新来的总经理就是一位讲职场故事的高手。他不用语言讲故事,而是设了一个局,把故事搬到了现实里,让史密斯他们这帮部门经理都在故事里扮演了一个角色。这样讲故事,效果是很惊人的。新来的部门经理根本不必再费口舌说服大家修改旧政策。说服的工作已经在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完成了。
不过,史密斯也提醒我们,这样把故事搬到现实里,是有风险的。毕竟,这会让参与故事的人感觉受到了捉弄。在刚才的故事里,那位新来的总经理虽然完成了一次高效的职场沟通,但他也给当时的几位部门经理留下了心理阴影,有几个人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对他当年的做法耿耿于怀。那么,怎么才能把故事搬到现实里,让故事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又让故事里的人不受到冒犯呢?史密斯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讲故事的人应该尽量用故事来传达正面的信息;第二,讲故事的人应该尽量缩短故事发生在现实里的时间。
我们用下面这个故事来说明:
美国有家很大的制药企业,老板非常忙。公司的一帮高管起草了一份长达50页的战略规划,但是老板太忙了,根本没时间看。怎么才能抓住老板的注意力呢?这帮高管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把这份战略规划写成了一篇发生在未来的故事,按照老板最喜欢读的报纸的板式,把故事印了出来,从门缝里塞进了老板的办公室。这篇故事印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标题是:他们这家公司被评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制药企业。老板一看标题就来了兴致,他津津有味地读了一大半,才发现报纸的日期是未来的某一天。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对高管们起草的这份战略规划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史密斯说,据他所知,这种讲故事的办法在很多大公司里都有人用过,效果也都很不错。毕竟,有哪个老板不希望在一份重量级的报纸上读到关于自己的故事呢?在这家制药企业的故事里,公司的高管们也把故事搬到了现实里,让老板在虚构的报道里沉浸了一段时间。不过,这帮高管用故事传达给老板的信息是非常正面的:公司成了世界第一;他们让老板沉浸的时间也足够短,只需要读完一篇新闻报道的时间。在这样的安排下,老板不会因为受到了捉弄而恼火,他反倒会体谅下属们向上沟通的良苦用心。这就把在现实里讲故事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又发挥出了故事最强的力量。
好,到这里,《故事赋能》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我们来简单地总结一下。在这本书里,作者史密斯首先介绍了职场故事的基本结构:职场故事应当包含一个听众可以感知的挑战。这会让你的故事真实可信,也能让你的听众获得启发,或者认同你用故事传达的见解。有了基本结构,接下来,讲职场故事还有两个技术上的要点。第一,你需要尽可能地拿掉故事里的专业术语,让你的故事足够具体。具体的故事可以避免沟通中的误解,也能让你的听众更好地进入故事,体会主人公的处境。第二,讲职场故事最好还能加入一些令人惊奇的元素。惊奇元素可以捕捉听众的注意力,也能帮他们形成更牢固的记忆。最后,史密斯介绍了一种更强大的讲职场故事的方法,这就是让故事发生在现实里。史密斯认为,这种方法是有风险的。为了降低风险,你可以尝试用故事传达正面的信息,并且尽量缩短故事发生在现实里的时间。
《故事赋能》这本书讲的是用故事来做好职场沟通。不过,读完这本书,我对故事的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讲故事不仅能扫清沟通的障碍,还能让讲故事的人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又能吸引来更多的故事。史密斯自己的经历就是个例子。通过钻研讲故事这门手艺,史密斯成为了出色的企业培训师。这样一来,更多的个人和企业都愿意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借助他的书和培训课程,把自己的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样一来,史密斯就把自己打造成了职场故事的枢纽,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这个正向的循环还会不断地转动下去。
在我们身边,其实已经有不少企业按照这条思路做出了成绩,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商业点评App和网站。消费者在这些平台上写下故事,这些故事又转化为平台的话语权。
在你的职场经历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你又怎么看待故事的商业价值?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见解。
以上就是本期解读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文稿按钮,查收本期解读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也欢迎你点击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在得到电子书,你还可以找到这本书的全文电子版,欢迎你去读一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职场故事的内核,是一个听众可以感知的挑战。
-
讲述职场故事有两个最重要的技巧:职场故事要具体;职场故事里要包含令人惊奇的元素。
-
要让故事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你可以尝试让故事发生在现实里,但要尽量用故事来传递正面的信息,并且缩短故事发生在现实里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