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会不添堵》 李方圆解读
《如何开会不添堵》| 李方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李方圆。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如何开会不添堵》,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世界上最友好的会议教科书》。
先问个问题。你估计每个职场人一生会花多长时间在开会上?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不低于6000个小时。
(把1年算作50个周,假设工作前10年,每周开1次会,每次开1小时;工作第10年到第20年,每周开2次会,每次开2小时;第20年到第30年,进入决策层之后,每周开3次会,每次开2.5个小时,那么在30年的职场生涯里,我们开会的时间是,6250个小时。)
想想看,你会怎么度过这6000多个小时的宝贵时间呢?
我们来看看会议中经常出现的场景。闷热的会议室里,领导在台上滔滔不绝,底下的人各自忙着跟会议毫不相干的事情。会议到底讲了什么,多半没有记住。
还有的时候,大家讨论得很激烈,却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会议乱成了一锅粥。最后,大家谁也搞不清,会议到底得出了什么结论。
你看,会议本来是用来集思广益的好方法,可是沉闷的发言、混乱的讨论、成员之间的误解与对抗,往往让会议变成吞噬时间的黑洞,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那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开会变得高效而轻松呢?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榊卷亮,是日本一家商业咨询公司的总监,帮助客户开好会,一直是他最拿手的咨询业务之一。他把在多年咨询中沉淀下来的“真枪实弹”总结在这本书里,每一条开会的方法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绝不是纸上谈兵。
而且,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开会技巧,还有开会需要的思维模型,能帮你突破思维障碍,提升思维能力。
这本书的讲述方法也很特别。它用讲故事的形式,用职场白领小葵的开会经历,将职场人常面临的会议问题和解决方案抛出来,让你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身临其境地理解和掌握高效开会的方法。
故事的主角小葵,是公司客服部的员工。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葵在客服部经历的四个典型的会议场景,每个场景都反映了开会时最容易出现的一类问题。比如,信息共享类的会议,怎么保证全体参会人员了解会议重点?发表观点类的会议,怎么更好地梳理会议思路?等等。
我将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重点学习在会议开始和结束时,有什么提升会议效率的技巧。第二部分,我们重点学习在开会过程中,有什么理清会议思路的好方法。
好,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主人公小葵,一起进入这个关于会议的故事。
场景一
小葵经历的第一场会议,是部门每周一次的例会。例会主题是同步客服部最近一周的咨询事件,并且总结经验。职员们例行公事地说着自己的工作进度,没有起伏的声音,让人昏昏欲睡。
小葵知道自己要积极参与讨论,可中途还是开小差了,心思飞到了九霄云外。她旁边的职员正皱着眉头,盯着笔记本电脑。乍一看,他好像在认真地记录着大家的想法,实际上,他正做着跟会议根本不沾边的事情。另一位职员呢,窝在科长的视野死角偷偷打盹儿。
就这样,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会议结束,大家像洪水决堤般涌出了会议室。
小葵听到科长对自己喊道:“小葵,刚才决定的事情就靠你了。”小葵一愣,惊讶地问:“您说过什么来着?”
原来,会上科长给小葵布置了一个任务,可是小葵走神了,一句也没听进去。不只是小葵,其他职员也都在梦游状态,根本没有听清会议重点和自己该做的事儿。
这场例会,是常见的信息共享类的会议,用来同步工作进度和分享经验。这类会议要达到效果,是大家都了解到会议的重点内容,可总不免有人会错过会议重点。
怎么办呢?有一个简单易用的方法,做会议确认。
做会议确认,是指在会议结束时,立即确认会议的重点内容。这就像是我们上学时,老师在一节课结束后,给我们敲黑板、划重点。即使有人在课上走神儿了,也能迅速了解到课程重点。
具体怎么确认呢?作者说,要记得确认两件事:第一,会议决定好的事;第二,下一步应该做的事。而且,要记得把该做的事明确到“谁,该在什么时间之前,做什么事”的程度。
你可能有点困惑了:这不跟会议纪要的用途一样嘛?我们公司每次开会结束后,都会给全员发送会议纪要,把会议的主要内容、下一步的工作,记录得清清楚楚。那这个会议确认,是不是就可以省了呢?
还真不能省。咱们去看看小葵的实战效果,你就明白了。
又是一场例会。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小葵鼓起勇气对科长说:“我想确认一下这次会议决定的事项。可以吗?”科长很是惊讶,但本着不打击员工积极性的态度,还是点了点头。
小葵壮着胆子继续说:“决定好的事情是,给客户回拨电话。该做的事情是,通知客服中心的话务员,给客户回拨这个电话。”
底下立马传来困惑的声音,“什么?刚才说过要联系话务员吗?那谁来负责转告?”大家这才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明确责任人,更加没有明确完成时间。科长赶忙指定了责任人和任务完成时间,事情才算落定。
你看,做会议确认这个方法,不仅能够拉齐信息,也能及时发现哪些事情没有交代清楚,及时补救。所以必须在每次会议结束之后,立即进行,跟会议纪要不是一回事。
作者也提醒说,会议确认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以他多年的咨询经验,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公司能把这一条坚持下去。因为会议结束时,大家都很想早点离开,于是就会有偷懒心理,想着下次再说吧。或者,因为一两次会议看不出什么效果,就轻易放弃了。
其实,这个会议技巧,包括我们接下来讲到的几个会议技巧,都贵在坚持。开始,它只是一种方法,固化下来,它就会成为一种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会议的面貌。
场景二
好,下面咱们来看看第二个场景。
下午一点半,客服部的组员们正在公司食堂,吃着已经凉了的午饭。本该在上午结束的会议,被拖到了下午一点。
会议进度这么拖沓,一是因为整场会,大家一直在漫无目的地讨论。本来是在讨论客户投诉的问题,又扯到跟其他部门怎么合作上。但是大家似乎也搞不清楚正在讨论的事情到底有没有必要,于是就顺水推舟,话题越说越广。
二是因为大家在会上失去了时间概念。虽然没人愿意加班,但等到大家反应过来,会议已经超过原定的时间很久了。
针对没有会议目标的问题,小葵想当然地问大家:“提前问一下会议目标是什么,不就行了?”
这个提议立马受到了大家的反对。曾经也有个职员,想要改变会议拖沓的情况,尝试问过会议目标。结果话一出口,就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大家不耐烦地说:“目的不就是讨论吗?目的就是要确认信息啊。这有什么好说的。”被这一通打击,这位职员就彻底断了改革会议的念头。
想想也是,虽然有很多会议工具书,都教我们首先要明确会议目的,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得到的是“目的就是讨论”“目的就是共享信息”这类空泛的答案,对于聚焦会议主题,没有任何意义。
那怎么才能明确具体的会议目标呢?我先卖个关子,咱们直接从小葵的下一次会议实战中找答案。
会议开始。小葵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问了一个令全场目瞪口呆的问题:“科长,我想请问下,怎样才算开完会?我觉得,如果能确认怎样才算开完会,就能减少与会议不相关的讨论。”
科长虽然从没听过这个说法,但觉得有道理,回答说:“一旦确定好由谁来处理,以及怎么处理这些客服事件,会就开完了。”
在这里,小葵为了问出具体的会议目标,用了一个话术:“怎样才算开完会?”这也让科长说出了具体的会议目标。
可以想见,如果直接问科长,“会议目标是什么?”恐怕会得到“会议目标就是把客服事件讨论清楚”这种空泛的答案。但用“怎样才算开完会”这个话术,会促使回答者把答案聚焦到具体的层面。我们就得到了更加具体的会议目标。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大家在会上没有时间感。怎么解决呢?咱们还是看看小葵的做法。
小葵在会上接着说:“我想确认一下会议里每个议题的时长。今天的议题有点多,把会议时间分配在每个议题上,能让大家更有时间意识。我也会在每个议题时间快到时,及时提醒大家。”
科长思索了一阵,把会议时长进行了分配。这一招真的有效吗?咱们接着往下说。
会议正式开始了。首先,一位职员照惯例对着资料开始念自己的案例。往常,大家就是这样默默听着沉闷的朗读。可今天,旁边的员工一反常态,着急地说:“朗读太浪费时间了。要不,让我们自己默读材料吧。”一向照本宣科的朗读环节就这么被替换成了默读。
下一个问题里,两位技术人员就某个技术问题讨论了起来,有位员工提醒说:“不讨论技术细节了,时间紧迫,咱们先来看看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就这样,大家心里装着同一个闹钟,齐心协力,会议效率出奇地高。一段时间后,小葵在一旁提醒,这个议题只剩5分钟时间了。大家的语速更快了。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开完了会。
你看,为了解决开会没有时间感的问题,小葵用了两招。第一招叫“确认会议里每个议题的时长”。这里使用了一个心理学小知识,“最后通牒效应”。这是指一旦敲定了截止时间,人就会下意识地赶在截止时间之前把事情做完,就会在会议中保持紧迫感。
第二招叫做“人肉闹钟”。也就是由一位员工在议题时间还剩不多时,及时跳出来提醒大家。通过小葵的实践我们也看到了,这两招对解决会议拖沓都很有效。
好,到这里,我们跟着小葵一起,学习到了两个会议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一,如何保证全员了解会议的重点内容,答案是及时进行会议确认。第二,如何保证会议不拖沓,答案是,用一个话术“怎样才算开完会?”,明确每个议题的时长,以及设置“人肉闹钟”。
这些技巧都是应用在会议的开头和结尾。那么,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提升会议效率的好方法呢?下面,我们进入到第二部分。
场景三
这次会议是在讨论,为什么最近客服部话务员离职率飙升。这是一场典型的发表观点类的会议,小葵在这场会议里见识了,什么叫做七嘴八舌、思路乱飞。
有人提出,离职率高,是因为话务员心理压力大。还有人提出,是因为公司待遇不够好。这些观点还没深入讨论呢,又有人提出是客服中心的位置太偏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深入下去,就有人质疑,客服中心为什么要选址在现在这个地方呢?这个问题又把大家引到对选址的讨论去了。
就这样讨论了半天,每个人都口干舌燥,脑子里却一团乱麻。最终,谁也搞不清会议到底达成了什么结论。
你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令人头晕的会议。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没有完全理解别人的观点。这时,就会出现讨论的话题不断被转移,同一个观点被重复了好几遍,被否定过的观点又重新被提出来了,等等现象。
简单来说,这类会议的问题是,思路杂乱。那怎么做,才能把会议里发散的思路梳理清楚呢?
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由会议主持人把会议内容分好层次,实时地记录在白板上就行。白板的作用,是把内容展示给全体参会者看。所以,它可以是一块实体的白板,也可以是电脑投屏等。
这个方法有两个要点:第一,把内容分层;第二,实时记录在白板上。
咱们先说第一点,把内容分层。就是把“问题”“观点”“结论”分开来写。
就拿刚才这场会议来说。这场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话务员离职率飙升?那就把这个问题先写下来,最好在前面标个“问”字,会让问题醒目一点。接着,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观点了,那就把这几个观点写在问题下。注意前面空两个格,意思是这是下一个层次。
接着,有人针对其中一个观点又提问了。那就在这个观点下,把这个问题写出来,标个“问”字。
那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再发表观点,怎么办呢?你肯定知道了,那就把观点记录在这个问题之下。依此类推。
最后,如果这场会议讨论出了导致离职的最大原因,那就在这个观点前,标一个“结”字,意思是这是会议的最终结论。
我把这个记录结果放在文稿里了,你可以看一看。这种记录方式,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会议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在问题下有几个观点,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整整齐齐,条理清晰。
你可能又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白板做记录呢?能不能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会后分享给大家呢?
作者的回答是,不能用笔记本记录,一定要用白板。因为把内容分层,不是为了做好会议记录,而是为了实时改变会议进程。
首先,用白板记录可以让讨论内容可视化,实时帮助人们理清思路,也能防止话题不断被转移。
白板上记录的是会议的全景图,大家基于全景图去思考,思路肯定更清晰。而且,白板记录也能让人意识到,会议目前的着眼点在哪里,有意识地就这个着眼点去提观点,而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还有,用白板记录也能倒逼参会人员把自己的观点梳理得更清楚。
为了在白板上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我们必须总结自己的观点。这就会促使我们在原观点上深想一步,提出更有价值的看法。
总之,用内容分层,白板书写的技巧,并不是为了让会议纪要多清晰,而是在实时的书写中,理清会议思路,促进全员同步思考。
场景四
好,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第四个场景,也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场景。咱们会在这个场景里,学习到推进会议更高阶的技巧。
这次会议很特别,小葵的爸爸特意安排小葵来公司,观摩专业会议引导师是怎么推进会议的。这场会议的主题是:参加公司培训的员工人数比较少,该怎么办?
大家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师在白板上飞快地记录着。
突然,有一位参会人员问:“为什么培训一定要有人数要求呢?人数少点也没什么吧?”
小葵一愣,心想:“这是什么观点。今天讨论不就是人数少的解决方案吗?这个人怎么开始质疑起问题本身来了。这该怎么办呢?顺着他的思路讨论下去,会议主题不就乱了?本想不理会这个问题,可又觉得他的这个问题挺重要的。”
正想着,只听这位引导师淡定地说:“既然出现了‘人数要求是否必要’这种问题,说明我们对问题本身还有疑问,那我们就先从这里开始讨论。”说着,又在白板上离目前的书写较远的空白地方,写下了“培训人数是否应该有要求”这个问题。
接着,大家就这个新问题,开始了讨论。最终的结论是,人数要求还是有必要的。于是,引导师又回到了之前的板书位置,开始针对解决方案做讨论。神奇的是,经过这个小插曲,大家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了,解决方案提起来也更顺畅了,最终收获了很多个可行的方案。
好,故事就讲到这里。相信你在开会时,一定也遇到过,有人提出跟会议主题毫不相关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及时打断,让他回归正题,对吧?那为什么在这个故事里,引导师反倒要针对这个问题继续讨论呢?而且,为什么这场讨论反而有助于最终的会议结果呢?
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场会议跟我们之前提到的会议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开头提到的部门例会,是信息共享类的会议,用来同步工作进度。这种会议,用了会议确认这一招,就能保证会议效果。后来我们提到的会议,是在讨论客服部离职率高的原因,这是发表观点类的会议,大家在会上各抒己见。这类会议,用白板书写这一招,就能理清会议思路。
但是,刚才这场会议的主题是,怎么解决培训人数少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一个解决问题类的会议。这种会议,是所有会议类型中最复杂的一种。要理清这类会议思路,必须用到一个模型,叫做“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我在文稿里,附了这五个层次,咱们来细说一下。
这五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层:情况,也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层,问题,这件事里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层,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第四层,方案,有哪些解决方案?第五层,效果,哪个解决方案效果最好?
请注意,这五个层次就像金字塔一样垒在一起,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地基。只有把下一层弄明白了,打扎实了,上一层的讨论才能更充分地展开。
书中提到,在这次会议之前,会议成员已经把这件事的情况、问题、原因,也就是金字塔的前三层分别讨论过了。所以引导师在会议一开始,直接进入第四层,也就是方案这一层去讨论。但是,当会上有人质疑问题本身时,引导师敏感地发现,大家对于第二层,也就是问题层的认识还没有打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宁可停下来,回到对问题这一层的讨论,让大家真正把问题界定清楚。只有这一层打牢了,大家才能更充分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对问题讨论结束后,解决方案的提出更顺畅了。
那如果有人在大家讨论低层的主题时,提出更高层的观点,怎么办呢?比如说在刚讲的案例里,大家都在讨论培训人数少的解决方案有哪些。如果这时,有人冒出来说,他觉得某某方案就是最好的。这就是由第四层,方案这一层,越级到了第五层,效果这一层。
这个时候,不要被他带跑了会议节奏,把他的观点记下来,然后引导他回归到低层去,把解决方案有哪些先讨论清楚了,再跟大家一起进入更高层。
以作者多年的咨询经验,解决问题类的会议,如果开得非常混乱,最大的问题就可能出在层次的混乱上。有人在讨论第四层的方案,有人在讨论第二层的原因,还有人停留在第一层,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各自都觉得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整个会议就容易一锅粥了。
作者说,想要开好解决问题类的会议,一定要把“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用好。一是,有意识地把参会人员统一到一个层次;二是,要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依次讨论。
你看,之前我们讲的方法,都有些偏向技巧的层面,但这个方法,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已经进入到了思维模型的层面,这对我们思考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好,到这里,《如何开会不添堵》这本书,我就为你讲完了。总结一下,我们一共分享了四个会议技巧,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它们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你可以循序渐进地用起来。
第一,如何保证全员了解会议的重点内容?方法是,会议结束时,立即进行会议确认。确认会议决定的事,以及下一步应该做的事。
第二,如何保证会议不拖沓?方法是,会议开始时,用一个话术,“怎样才算开完会?”确认会议的结束条件和每个议题的时间分配,并且设置一个“人肉闹钟”,及时提醒大家时间剩余情况。
第三,如何实时理清会议思路?方法是,把内容分层,写在白板上。
第四,如何应对解决方案类的会议?答案是,用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控制会议节奏。
我曾听到过一个说法,一家公司怎么样,开个会就知道了。开会,是检验公司的最好标准。愿你能找到一家尊重员工时间的公司,开的每一次会议都有价值;也愿你尊重别人的时间,用今天学到的会议技巧,让每一次发起的会议都高效。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欢迎你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这个音频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第一,如何保证全员了解会议的重点内容?方法是,会议结束时,立即进行会议确认。确认会议决定的事,以及下一步应该做的事。
第二,如何保证会议不拖沓?方法是,会议开始时,确认会议的结束条件和每个议题的时间分配,并且设置一个“人肉闹钟”,及时提醒大家时间剩余情况。
第三,如何实时理清会议思路?方法是,把内容分层,写在白板上。
第四,如何应对解决方案类的会议?答案是,用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控制会议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