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的诅咒》 大卫解读
《赢家的诅咒》| 大卫解读
关于作者
理查德·塞勒,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
关于本书
这本《赢家的诅咒》,是塞勒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论文的合集,探讨的都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本书研究的正是人类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运用了很多行为经济学的知识,解释了很多传统经济学没法解释的现象,帮我们在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上做进一步延伸,更科学地认知现实世界。
核心内容
本书告诉我们,传统经济学在现实层面遭遇很多适用上的尴尬,主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假设出现了偏差。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赢家的诅咒》,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3万字,我会用23分钟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传统经济学无法完美解释人的所有经济行为,存在很多缺陷。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塞勒,他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现在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在行为经济学上的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指出了传统经济学在解释现实经济世界时候的谬误和悖论。
为什么要讲这本书给你听呢?这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是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理性决策的重要工具,但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应用场景局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不太符合经济学基本规律的现象,作为一个理性人,我们需要弄清楚它是怎么发生的,消灭我们世界观里的认知盲点。
这本《赢家的诅咒》,是塞勒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论文的合集,探讨的都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塞勒写这些论文的时候,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这个学科里,还不怎么受重视。论文发表后,在经济学界带来了很大影响,行为经济学的地位也有了极大提高。
这本书研究的正是人类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运用了很多行为经济学的知识,解释了很多传统经济学没法解释的现象。这能帮我们在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上做进一步延伸,更科学地认知现实世界。
塞勒认为,传统经济学在现实层面遭遇很多适用上的尴尬,主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假设出现了偏差。具体来说,这本书主要指出了传统经济学应用到现实世界时候遇到的三个悖论:
第一,有限理性悖论,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太过绝对,人并不总是在理性权衡。第二,不完全自利悖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总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也不正确,人类经济决策不全是自利行为。第三,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人的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性。
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看。先看第一点,有限理性悖论,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太过绝对,人并不总是在理性的计算得失。
我们都清楚,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就是理性人的假设,也就是在市场上,人选择做这种行为,不做那种行为,做这种选择,不做那种选择,其实是一个权衡利弊、理性计算的结果,我们最终会选出一个最优解。不过《赢家的诅咒》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塞勒,却通过大量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市场行为很多时候,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理性计算,并不是最优解。
有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发生在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自然资源的拍卖过程中。我们知道,石油天然气这些自然资源,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公共资源,所以如果有公司想去开发的话,通常他们需要参与国家的公开拍卖,最终谁出的钱最多,谁就能获得这些自然资源的开采权。我们一般人都会觉得,他们这些拍下油田开采权的公司,肯定赚得盆满钵满,在我们的认知里,搞矿产资源开采的往往都是暴利。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有这么一项研究,研究的是墨西哥海湾的石油矿井开采权经营情况。研究人员统计了从1954年到1969年拍卖出去的油田的收益,结果非常惊人,有62%的油田是亏本的,有16%的油田勉强能持平,只有22%的油田有盈利,而且盈利水平也不是很高,平均也不过百分之十几的收益率,跟我们想的暴利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你说为什么这些公司油田拍下开采权后挣不到钱呢?原因就出在拍卖身上。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竞拍石油开采权的时候,陷入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困局之中。第一,这些公司不知道这个油田的真正价值,所以只能靠主观猜测,而这就会带来判断失误。第二,石油开采权的竞拍经常采用暗标拍卖,也就是说你要在规定时间内报价,但你不知道竞争对手出价多少,所以为了拿到开采权,你会尽可能往自己能承受的比较高的价格报价,这就导致胜出的公司往往要耗费巨大的代价。
经济学家曾经研究过美国阿拉斯加北湾原油的拍卖出售过程,他们发现有77%的时候,中标的公司出价比第二名高至少两倍。也就是说,油矿开采权的拍卖并不像我们地摊上买东西那样,有机会讨价还价一点一点往上加价,胜出者为了赢得竞争,必须高得离谱。但是拍卖花费的价格太高了,所以后续开采石油挣的钱都贴补拍卖费了,自然就挣不了多少钱。
明明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了,最终却落入了一个败局,这个悖论就叫做“赢家的诅咒”。而且,比较吊诡的是,石油公司通过拍卖拿开采权,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情况,他们一直高价拿开采权,然后拿下来之后挣不到钱。
那你说既然不挣钱,为什么大家还抢着去竞拍?经济学家做了好多研究,但到目前都找不到一个让人信服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唯独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人并不总是理性的,即便参加拍卖的都是大型公司,他们做决策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性。
还有一种情况发生在大公司之间的并购上,我们经常看到,一家大公司花好多钱收购另一家大公司。但是这样做是理性的吗?是不是收购之后大多能挣钱?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看过的大型并购新闻的话,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时候这类并购是不挣钱的。
比如,谷歌当年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3年后又29亿美元甩卖给了联想。很明显,这笔买卖谷歌没挣到钱,后来便宜拿走摩托罗拉的联想,到现在看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收益。唯一有获利的是摩托罗拉的股东,他们通过交易成功套现。
那你说这种收购为什么还在市场上不停的发生呢?经济学家研究发现,通常来说,只要大公司内部对这家被收购公司的估值,比市场估价高,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家公司被市场低估了,大公司就倾向于去做这笔交易。很明显,这也是一种不理性。大公司是市场上的赢家,赢家就往往会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而且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抱着这样的心态,不犯错误那才叫反常。
当然,不只企业,在我们个人身上,也经常会有经济决策上的不理性行为。我们身上经常发生的现状偏见就是一个例子。
什么是现状偏见呢?打个比方,几年前,你花10块钱买了一瓶红酒,现在这酒升值了,值200块了,如果让你卖,你这时候一般会卖高于200块钱,你会觉得市场价都200了,还能继续升值呢,绝对值这个价。但是假如我要问你,你愿意花200块钱再买一瓶这种酒吗?你一定说那不可能,我10块钱就买到了,怎么可能花200块钱再买一瓶呢?
你看,既然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人,你应该知道价格是市场的反应,那为什么你总是高估手里东西的价值,而在别人手里的东西,你又总是低估它的价值?这种状况就叫做现状偏见,就是人们宁愿维持现状,既不愿意买进,也不愿意卖出。很明显,这是一种奇怪的非理性。
所以说,人并不像经济学家想的那样,是一个善于权衡计算的理性人,在面对市场选择的时候,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模型无法解释人的全部行为,这是传统经济学的一大缺陷,也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观点。
塞勒认为,传统经济学在解释世界方面,还存在其他缺陷。比如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总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也不正确,人类经济决策不全是自利行为。这也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观点,不完全自利悖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往往会有这么个观点,他们觉得,一切涉及到利益、涉及到金钱的市场行为,它的驱动力一定是人对利益的追逐,每一个人从经济层面来说都是自私自利的,市场上不存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即便真存在只利他不利己的人,他在吃过很多亏后,也会渐渐改变这种做法,变成一个追逐自身利益的人。
因为大家都追逐各自的利益,所以要想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就得对你有利,也对我有利,整个人类社会的协作系统,就是在人自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传统的经济学家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
那你可能会说,总有些人特别追求公平,他愿意放弃自身的利益,保全别人的利益。传统经济学家给的解释是,这事儿不能说明他在追求公平,他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之后,更多人就会来跟他合作,他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这不仅推翻不了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个观点,反而证明了人为了追求更大的自利机会,可以放弃小的自利机会。
这个解释看上去完美无瑕,对吧?但是在行为经济学家眼里,这个理论也是有很多漏洞。比如说,行为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就反驳了这个观点。
这个最后通牒博弈是个什么意思呢?它是来源于一个经典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大概意思是说,实验人员给你10块钱,让你在咱俩之间分配,你可以自由决定分给我多少,但是我可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如果我接受了,那咱俩就皆大欢喜,一起分了这10块钱,但如果我拒绝,最终这10块钱谁也得不到。
那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家们的看法,我应该怎么选?不论你给我多少钱,哪怕你要9块9,就给我一毛钱,我也应该接受,捡的馒头别嫌冷,不要白不要嘛。而对于你来说,经济学家会觉得,你应该尽可能的少分给我钱,因为经济学家刚才分析了嘛,我肯定不会拒绝。
可是,这个实验做下来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多数成功分钱的人是按照 6∶ 4的比例分配的,分配钱的人多拿了一块钱,相对还是挺公平的。而那些特别不公平的分法,比如你拿9块,只给我1块,全部被拒绝了,最后俩人谁也拿不到一分钱。
这个实验表明,那些拒绝分配方案的人,感到不公平之后,宁可放弃收益也要表达抗议,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自私自利。
而且,这个结论还有脑科学证据。研究人员对最后通牒游戏中接到不公平分配提议的人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他们的大脑成像显示,他们的前脑岛区被激活,而人脑的这一区域与负面感情体验有关。这就证实了,他们确实是因为对不公平感到愤怒,才拒绝了这个分配方案。
这就表明,人在即便是涉及到金钱这种直接的利益的时候,并不完全只想着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人天然的会去追求公平,遇到特别不公平的东西,还会激起他的一些负面情绪,他宁可牺牲掉自己一部分利益也要维持公平。所以,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出于自利,明显是错误的。
而且,“每天听本书”板块也解读过一本行为经济学的书,叫《怪诞行为学》,那本书的作者丹·艾瑞里也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前边这个最后通牒实验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改进,他在让实验对象分钱之前,先让他们分别看了两段影片,一部分人看的是一段比较欢乐的影片,一部分人看的是一段比较让人生气的影片。
看完影片之后,他再让大伙进行分配。当然了,他把分配方式也做了调整,分配钱的人没法自由分配了,丹·艾瑞里直接给他们分配好了,10块钱,分配钱的人拿7块5,接受钱的人拿2块5,很明显,这是个不公平的分配方案。
丹·艾瑞里就是想看看,看完两段影片,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会不会对分配结果造成影响?结果发现还确实有影响,看了比较欢乐的这个电影的人,面对这个比较不公平的结果也欣然接受了,而那些看了特别愤怒电影的人,他一看这个分配方案就气不打一处来,毅然决然的就拒绝了。
这就反映了,我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不完全是自私自利决定的,甚至情绪有时候都比人的逐利性强大得多,它很多时候能主导我们的经济决策。所以,我们并不像传统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在任何时候都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影响我们的经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公平、情绪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好了,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观点,人的经济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从自利性出发的。
说完了前边这两个观点,你可能也发现了传统经济学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就是过于机械的看待了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这也是我们要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
通过前边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理性的,做经济决策没有经过权衡和计算,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从自我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的,我们可能为了追求公平或者宣泄情绪,就牺牲了自我利益。
但是,即便这样,你仍然会发现,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和自利的假设,在市场经济上很多时候还是被证明是对的。那这是不是说明,人只要面对足够的市场竞争,只要是在市场环境之下,就还是基本符合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呢?
其实也没法这么说,因为最核心的原因是,不存在什么标准的经济人,人是一种非常多变的动物,并不是铁板一块,即便条件完全一样,不同的人也可能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传统经济学把人的反应想得太过于标准化了。
比如说,理查德·塞勒在书里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说有个小国每年有600人死于车祸,为了降低人死于车祸的概率,他们出了两种解决方案,A 方案每年能把死亡人数从600降低到570人,减少30人,这个方案要花掉1200万美元的预算。B 方案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到500人,减少100人,需要花费预算5500万美元。那么这两个方案,应该用哪一个?
政府就雇用了两家民意测试的公司,第一个公司直接告诉市民这两个计划,然后问他们更喜欢哪个。结果2/3的市民说,更喜欢挽救更多生命的 B 方案,也就是说,大家认为,花费5500万美元救更多人是值得的。
另一个公司,也把两个方案告诉了大家,但没有提成本是多少,只说了每个方案能减少死亡多少人。大家比较过两个方案之后,公司才告诉他们,B 方案要花5500万美元,比 A 方案的1200万高好多,这时候大部分人仔细琢磨了一下,有90%的人都选择了 A 方案。
你看,这个实验的结果就非常有意思。其实市民们获得的信息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信息传达的顺序略有不同,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如果按传统经济学家的看法,老百姓会有一个权衡和理性分析的过程,他们会对哪个选择更好,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和结果。但这种经济学观点,该如何解释这个案例呢?
当然很多传统经济学家质疑,说这种实验肯定什么地方不够严谨,或者统计错了。所以后来好多行为经济学家,做过很多次类似的实验,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就是人的偏好和选择,有时候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在比较不同选项的时候,有点像我们翻书或者是查字典,能够清晰的查到我们每一个偏好的优先级,哪个排前哪个排后,这是很清楚的,我们查到各种偏好的排列顺序后,就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选择,优先满足我们比较靠前的偏好。
但是这个看法要成立,有两个前提假设,首先一个假设是,人们的偏好已经预先建立了,比如说,跟听歌剧相比,你更喜欢踢足球,那么买门票的时候,你这种偏好顺序都能看出来,你每次都会优先把你的钱用在买足球票上。
其次一个假设是,如果我们没提前建立偏好,我们能很轻易的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迅速比较,把这种偏好优先级建立起来。这就像做算术题1×2÷3,你先算乘法,还是先算除法,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个是传统经济学对于人根据偏好做选择的一种理解,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两种假设都不成立。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经常面对偶发事件,人的偏好顺序没法提前建立,大多是临时建立的。然后做选择和判断的时候,背景和程序也会影响偏好,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例子,告诉市民方案的时候先说价格和后说价格,结果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程序的变化对人偏好的影响。
所以,传统经济学认为,你偏好足球这种活动,不偏好歌剧,就证明足球带给你的价值比歌剧更大。行为经济学认为,偏好是不断变化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经济选择也有多样性,没那么铁板一块,你我都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经济人。
这就好比说,有三个足球裁判,第一个裁判说,我看见的情况是什么样就怎么做裁决;第二个裁判说,事实是什么样,我就怎么做裁决;第三个裁判不同意这两位的意见,他说,在我裁决之前,他们什么也不是。
那么同样,关于价值和偏好,我们也可以有类似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价值和偏好是存在的,就像这个体温一样,人们能感受到,并且能把它描述出来;第二种认为,人们能直接了解他们的价值和偏好,就像了解乘法口诀一样;第三种认为,价值和偏好通常是由诱导过程建立起来的。
很明显,传统经济学可能比较认可前两种,而行为经济学认可的是第三种。
这就是我们要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人的经济行为并不是铁板一块。
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最后再来回顾一下。通过读《赢家的诅咒》这本书,首先,我们了解了有限理性悖论,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太过绝对,人并不总是在理性权衡和细心计算,很多时候市场选择,哪怕是大公司的判断,有时候都会像一笔“糊涂账”。
然后,我们谈到不完全自利悖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总是自私自利的假设也是不正确的,人类经济决策不全是自利行为,在市场行为上人也会追求公平,经济行为也会因为情绪变化而调整。
最后,我们知道了标准经济人假设悖论。传统经济学过于机械的看待了经济行为,忽视了经济选择的复杂多变性。人是经济动物,但也是一种多维度的经济动物,任何把人的行为模式过于简化的描述都难以触及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
撰稿:大卫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