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 曹天元解读
《美丽心灵》| 曹天元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纳什传记的作者是西尔维娅·娜萨,她当时在《纽约时报》担任经济记者,这本书也是她的处女作。本书出版之后,在书评届获得了一致好评,获得了1998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和2000年美国数学联合政策委员会传播奖。后来这本书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是轰动一时。娜萨后来辞去纽约时报的职务,去普林斯顿和剑桥做访问研究,2001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约翰·纳什的传记,在这本书里,作者娜萨生动逼真地重现了这位数学天才传奇的一生。纳什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博弈论领域,他因此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纳什更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个人的悲剧性经历。在30岁正值巅峰的时候,他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从此陷入一系列疯狂的幻想当中。然而,神奇的是,在妻子和众人的帮助下,纳什后来居然又慢慢地恢复了正常,并重新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纳什最大的学术贡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
第二,纳什为什么会陷入精神分裂?
最后,纳什又是怎么奇迹般康复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如果你学的是经济学专业,那要是有人问你,当代最出名的经济学家是谁?你可能会首先想到凯恩斯、弗里德曼或者萨缪尔森。不过,在普通大众心目当中,这几位的名气加在一起,恐怕也比不上一个人,他就是约翰·纳什。
纳什之所以这么有名,除了大众媒体报道里的传奇故事外,还有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一部电影,那就是2001年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这部电影非常精彩地展现了纳什传奇般的一生,讲述他如何从天才走向精神分裂,又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从幻觉中慢慢恢复正常,最终重获世人认可,领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故事本身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棒,所以电影一上映就大获好评,也就此奠定了纳什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电影毕竟只是电影,它里面的情节其实有很多都是虚构的。比方说有个很重要的场景,说纳什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吃饭,每个人都走过来送给他一支钢笔表示尊敬。这就是导演自己加上的,普林斯顿大学后来还特地发表声明,说自己没有这个传统。包括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关于纳什的幻觉以及他跟妻子的感情,这些在电影里也都经过了夸张的艺术加工。
所以,要想了解真正的约翰·纳什,你还是应该听听本期音频要解读的这本书,《美丽心灵:纳什传》。我们刚才说到的电影,其实就是从这本书改编而来的,包括电影的名字“美丽心灵”也来自这本书的标题。
这本书的作者西尔维娅·娜萨本来是《纽约时报》的经济记者,后来到普林斯顿大学访问,产生了给纳什立传的想法。这本传记当年一出来的时候,在书评界造成了轰动,获得无数奖项。
那接下来,我就从三个问题来为你解读这本纳什的传记。
第一,为什么纳什最大的学术贡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
第二,纳什为什么会陷入精神分裂?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纳什又是怎么奇迹般康复的?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提到纳什,就不能不说纳什的贡献。哪怕对经济学不熟悉的人,应该也听过博弈论里的一个词,叫“纳什均衡”。没错,纳什最出名的工作是在“博弈论”领域,这也是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在纳什提出这个理论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在博弈论方面的工作都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几乎没有人提起。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简单了解下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实际上是一门研究如何在对抗当中,选择最佳策略的理论。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博弈论并不是纳什首先发明的。在纳什之前,大数学家冯·诺依曼和他的同事莫根施特恩,已经阐明了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不过呢,他们只研究了所谓的“零和游戏”,简单地说,零和游戏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但在现实世界里面,更多的游戏并不是“零和”的,也有可能“双赢”或者“双输”。纳什的贡献就在这里,他把博弈论的研究范围扩展开了,他证明了不管什么样的游戏,双方都必然会有各自的最优策略。这是对博弈论的一个重大突破。纳什证明这个理论的时候只有21岁,这是他博士论文里的一部分。45年之后,就是这篇论文给纳什带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里就要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出的问题,纳什在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这么大的突破,居然没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甚至纳什本人,也没有继续在博弈论方面深入研究下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纯数学领域和经济应用领域,它们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我们前面说了,博弈论在本质上是一门数学理论,而纳什本质上是一个数学家。虽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最大的贡献是在经济学方面,最后拿的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这属于“无心插柳”的结果。在当时,大家只把博弈论当作一门纯数学理论来看待,包括纳什自己在内,谁也没想到它后来会在经济学领域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幸的是,如果单纯从数学角度看,纳什的博弈论没那么值得大书特书。为什么呢?我们也前面说了,博弈论并不是纳什的原创,他只是做了一个更普遍的推广。而且博弈论的数学技巧并不复杂高深,也没有创立什么新的分析工具。所以在数学家看来,这算不上什么高水平的研究。
当年纳什写论文的时候,曾经去向冯·诺依曼请教,冯·诺依曼刚听他讲了几句就说:小菜一碟,你这就是一个不动点定理嘛。咱们不用管这个“不动点定理”是什么,冯·诺依曼的语气就说明了,这个结论根本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哪怕是纳什当时的导师,也没觉得这篇论文厉害,甚至他还有点失望,觉得纳什本来可以在纯数学领域有更高的成就。
所以很讽刺的是,纳什虽然写了一篇今天看来很伟大的毕业论文,但普林斯顿的数学系却觉得这个人没什么水平,压根就没打算让他留校当老师。于是纳什只好先去了美国的一家叫兰德公司的智库,做了一阵子研究顾问,后来又去了麻省理工。不过麻省理工请他也不是因为博弈论,而是因为纳什在其他方面做的工作。
总之,数学家的眼光和我们不太一样,有些在其他领域非常重要的成就,从纯数学的角度看来却并不怎么样。哪怕到今天,还有很多数学家坚持认为,纳什在数学其他方面的工作,水平要比他的博弈论强很多。
然而几十年之后,经过其他学者的不断拓展,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却大放光芒。它不但给人类的交流与合作行为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模型,更在公司决策、商品定价、拍卖设计这些实际用途中大显身手。今天,博弈论已经渗透到了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成为最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
不仅如此,它还被广泛应用在社会、法律、商业乃至生物领域。比方说“每天听本书”栏目里介绍过另一本著名的科普书《自私的基因》,在那本书里,作者道金斯用博弈论来解释动物的进化和行为。甚至在文艺作品里面,也出现了博弈论的因素,比方说科幻小说《三体》,里面有个“黑暗森林”理论,实际上就是博弈论当中“囚徒困境”的变体。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博弈论的数学技巧到底是高是低,它毫无疑问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纳什拿到诺贝尔奖当之无愧,他的历史地位也早就超越了一个纯数学家所能达到的水平。
以上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点。纳什的贡献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都被人忽视了。因为单纯从数学角度来看,很多人觉得这并不代表水平最高的数学研究。而作为一名纯粹的数学家,恐怕连纳什自己也是这样想的。在博士毕业之后,他本人也从来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博弈论上面。接下来,我们要讲讲他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为传奇的那段经历,就是他如何从天才变成了疯子,然后又慢慢地恢复正常。
可能有很多人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觉得“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或者天才本身就很容易变成疯子。其实这种想法并没有医学根据。具体来说,纳什患的病叫作精神分裂症,就是他的大脑里面会分裂出很多不同的人格,还会产生各种幻觉。
不过,这种病并不是高智商人的专利,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天才也好,常人也好,他们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比例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大概天才变成疯子更容易引起关注,所以才给大家造成了这种印象。
那么,纳什为什么会患上精神分裂呢?其实这种病的具体起因,直到今天医学界也还不是很清楚。我们知道它肯定跟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比方说纳什的儿子后来也不幸地患上了精神分裂。但是,并不是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都会发病,所以除了遗传之外,医学界普遍认为环境的压力,还有一个人本身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纳什的发病是突如其来的。在30岁之前,他虽然性子古怪,但并没有任何精神病的迹象。然而到了1958年,也就是纳什30岁的时候,他突然就开始变得疯疯癫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一定受到了什么重大刺激。
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当中去寻找一些线索。可能的原因有好几个。比方说几年前,纳什曾经被警察以“有伤风化”的罪名逮捕,说他在厕所里勾引同性。这导致他最终被兰德公司开除。不过,这个罪名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了。更倒霉的是,纳什之前曾经有过一个情人,还有一个私生子。纳什的父母都是保守的老派人士,得知这件事后大发雷霆。这也是可能的原因。
不过按照本书作者的说法,把纳什逼疯的最重要的因素,恐怕还是一场严重的“职业危机”。什么意思?我们前面说过,纳什其实对经济学不是很感兴趣,他一直自认是一个纯数学家,也非常希望自己在数学领域扬名立万。虽然纳什毫无疑问是一个数学天才,但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说,他离顶级的数学大师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这绝不是在贬低他,我们说的顶级的数学大师,指的是高斯、欧拉、黎曼这样的人物。
当时在数学界,纳什也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叫菲尔兹奖,它比诺贝尔奖还要难得,四年才发一次。除此之外,另外有一个沃尔夫奖,也是数学家看重的荣誉。这两个荣誉,纳什一个都没有。
当然,为了拿到菲尔茨奖,纳什也做出过努力。他有两个成就在数学界还是有点名气的,一个是他在黎曼流形方面的工作,一个是他在椭圆偏微分方程上提出的一套理论。你听这两个名字,不管是“黎曼流形”还是“椭圆偏微分方程”,很多人根本就没听说过,它们的具体内容也极其抽象。但在数学家眼里,这两个工作可要比博弈论厉害得多。
所以当时,纳什就希望能靠这两个成就拿菲尔兹奖。可惜他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研究任何问题的时候,从来不先去调查一下相关的背景资料,也不去看看是不是有其他人在研究同样的事情。因为纳什认为,这是保证原创性的必要手段。这次纳什就吃了大亏,他做完偏微分理论之后才发现,原来有一个意大利人在他之前,已经提出过同样的理论了。所以这个工作就泡汤了,另外一个成绩最终也没有拿到菲尔兹奖。
这才是对纳什最大的刺激。纳什当时已经30岁,他发现自己还是“一事无成”。这个“一事无成”是加引号的,意思是说在数学界还没有过硬的荣誉,他就有了很强的危机感。你可能要说,才30岁慌什么?在数学界,30岁已经很老了,在某种程度上,数学家跟运动员一样,是靠青春吃饭的。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那些数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都是在二三十岁左右做出的。40多岁还能出成绩的也有,但那是凤毛麟角。至于说年龄超过50还能有重大数学贡献的,历史上一个也找不到。
所以纳什就急了。他迫切想要在短时间里证明自己。怎么办?他就走了极端,盲目地去挑战那些最出名,也最难搞的题目。当时物理学的量子论刚创立不久,爱因斯坦不是很相信量子论的观点,他认为量子论里的不确定性原理是错误的,但是他证明不了。纳什就觉得,爱因斯坦不行,我行。于是他就去挑战量子论。结果当然悲剧了,今天我们知道,其实量子论没错,是爱因斯坦错了。
挑战量子论失败之后,纳什又决定向数学里的著名难题,黎曼猜想发动进攻。这当然还是悲剧,要知道,黎曼猜想比什么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都重要得多,也难得多。直到今天,这个猜想也没人能够证明,就算高斯、欧拉复生,恐怕也弄不出来。所以很明显,这也超出了纳什的能力范围。
就这样,先后挑战两个不可能的任务,最终把纳什给逼疯了。当然,关于这一点我没法100%肯定,不过纳什自己恢复正常之后也承认,自己当年挑战量子论“走过了头,破坏了心理平衡”,这很可能就是引发他精神病的罪魁祸首。著名的华裔数学家陈省身,他是华人里第一个拿到沃尔夫奖的,他当时和纳什是同事。陈省身后来也评论说,纳什这个人路子走歪了,只想挑战那些最难的题目,结果弄得一塌糊涂。
所以就这样,到了30岁的时候,纳什突然就陷入了疯狂,他脑子里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奇特幻想。在《美丽心灵》的电影里面,编剧特意把纳什描写成保卫美国的英雄,虽然只是幻觉,但他自以为在粉碎苏联的核弹计划。其实这不过只是好莱坞大片的美化。
真正的情况是,纳什一直觉得自己会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于是他跑到欧洲,把自己的美国护照扔掉,声称自己是“世界公民”,还不断申请避难。他还一会儿自称是南极洲的皇帝,一会儿又说外星人通过密码在报纸上跟他交流。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曾经的数学天才已经变得不可理喻,他的学术生涯实际上也就此终结了。
以上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纳什为什么会精神分裂。不过,这还不是纳什最传奇的故事,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后来居然又慢慢恢复了正常!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你可能要说了,这还能怎么做到?肯定是吃药吃好了呗!但奇怪的地方就在这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纳什吃的药,包括他接受的治疗,其实都应该是无效的。
我们现在知道,那个时候,精神分裂症其实并没有特效药。在患病初期,纳什曾经接受过非常痛苦的胰岛素注射治疗。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精神分裂要注射胰岛素?因为胰岛素可以迅速降低身体里的血糖,让病人陷入昏迷和休克。按当时的理论,据说血糖降低之后,大脑因为缺糖导致能量不足,就会让多余的脑细胞自动死亡,从而治愈精神分裂。
讽刺的是,这种理论在今天看来是纯粹的胡说八道,所谓的胰岛素疗法也早就废弃不用了。所以纳什当时其实只是白白地吃了苦头。而且更糟糕的是,他因为这种疗法导致了严重失忆,以致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当年的小伙伴,请他们帮助自己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从70年代之后,纳什就已经拒绝再吃药了,因为他认为药物会让自己的思维变得迟钝。但反而是不再吃药以后,纳什的病居然就开始慢慢好转。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连医生也说不清楚。精神分裂症患者什么药也没吃,自己就好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确实有,但是非常罕见。所以,纳什一定有跟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一定有一些特别的因素让他如此与众不同。虽然不能100%肯定,但读过这本书,我觉得以下几点都是很重要的,也分享给你。
首先,纳什是一个数学家,他有一门最强大的本领,就是逻辑思维。按照纳什自己的说法,当他终于明白自己生活在幻觉之中,他就开始有意识地用理性、用逻辑思维和这些幻觉展开斗争。在《美丽心灵》的电影里,对这一点有很精彩的改编,看过电影的朋友也许还能回忆,就是纳什突然发现,自己经常看见的小女孩竟然从来不会长大。从这一点出发,他终于意识到,这些人可能是自己脑海中产生的幻象。后来纳什康复之后说,其实那些幻觉并没有消失,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他已经学会分辨和忽略它们了。
其次,普林斯顿大学包容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纳什是在普林斯顿读的博士,虽然一开始没有留校,但普林斯顿后来还是把他请回来任教,可以说,这里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就像家一样。在停止服药之后,纳什曾经长期游荡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从而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称号,“普林斯顿的幽灵”。这时候,他的精神状况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仍然免不了疯疯癫癫。他会在黑板上写下各种莫名其妙的公式,在图书馆里彻夜徘徊,偶尔还从窗子里向外泼水。
而这个时候,纳什其实跟普林斯顿没有关系了。他既不是这里的教授,也没担任什么职务,纯粹就是一个路过的流浪汉。不过在校园里,没有任何人想要把他赶走,大家都对他非常尊敬。有些人知道他是谁,更多的人不知道,但每个人都觉得他就是普林斯顿的一部分。这里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餐厅也都一直对他开放。可能是普林斯顿的天才太多,而大家都觉得,天才就应该是怪怪的。所以纳什再古怪,又能古怪到哪里去呢?
就在这样一个熟悉、包容、安静、不被当作怪物看待的环境里,纳什的精神状况得到了持续的改善。这样稳定的环境对他的康复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放眼全世界,恐怕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像普林斯顿这样的地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纳什可谓非常幸运。
不过,抛去这些原因不说,我觉得纳什能康复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有一位伟大的伴侣,也就是他的妻子——艾丽西亚。如果你看过电影《美丽心灵》,肯定知道,她就是电影里的女主角,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两人的爱情展开的。艾丽西亚是纳什在麻省理工的学生,当时女生在麻省理工可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学霸”。而且她人也长得非常漂亮,按照我们传记作者的话,长得很像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就是主演过《埃及艳后》的那位。
而纳什这个人其实是很不好相处的,别看电影里把他演得憨厚可亲,实际上真正的纳什极端自负和傲慢,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可谓目中无人,毫无情商。我们前面说过,他研究问题的时候从来不翻参考资料,也不向教授请教,他觉得那都是浪费时间,只要自己一个人想就足够了。这样一个人,你可以把他想象成《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加强版。当他变疯之后,那就更加可怕了。不过,艾丽西亚没有选择逃避,意识到丈夫患上了精神病之后,她决定勇敢面对。没有她的帮助,纳什绝不可能熬过接下来的这几十年。
当然,关于两个人的感情,电影里毕竟还是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真实的故事比童话稍微现实一点。在纳什确诊患上精神分裂的四年多之后,两个人曾经一度离婚。不过,你也很难说这是艾丽西亚的错。
当时的纳什仍然坚信自己没有问题,对妻子把他强行送进精神病院非常愤怒,再三威胁要求离婚。而且那时候两个人的孩子也刚刚出生,艾丽西亚一个人又要照顾小孩,又要照顾对自己充满怨恨的丈夫,确实难以兼顾。
不过,离开几年之后,在纳什最需要帮助的时刻,艾丽西亚又回来了。当时纳什的母亲已经去世,他独自一个人游荡在普林斯顿,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任何人愿意收留这个疯子。艾丽西亚把纳什接到自己的房子里同住,之后也一直在照顾他。
在接受纪录片访谈的时候,本书的作者娜萨非常肯定地表示,是艾丽西亚救了纳什的命。这倒不是说纳什一个人会饿死之类的,关键在于,患上精神分裂的人有极高的自杀风险,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或者高智商的人来说。因为这种病发作起来是一阵一阵的,中间会有短暂的间歇期。在这段清醒的期间,当病人发现自己已经变成疯子,感到彻底绝望的时候,往往就会选择自杀。好在,艾丽西亚的及时出现和陪伴,让纳什没有走上这条路。
而且与此同时,她还要面对另一个让人心碎的事情,就是纳什和她所生的儿子,同样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么多年来独自照顾两个精神病人,她居然能够坚持下来没有垮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你看这本书的名字叫“美丽心灵”,其实这个标题不仅是在说纳什,更是在说艾丽西亚。这不是我猜的啊,作者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在这本书的一开头,就表示本书是献给艾丽西亚·纳什的。
在艾丽西亚的照顾下,纳什不仅从病症中恢复,而且整个人的气质也完全改变了。大概是2003年的时候,我见过一次纳什本人,和年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举止行为非常谦逊和蔼,彬彬有礼。我觉得这里面应该也有艾丽西亚的功劳。
好,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音频的全部内容。
首先,我们介绍了纳什生平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也就是博弈论。有趣的是,这个对后来经济领域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当时的数学家眼里却并不值得一提,所以在纳什生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少有人提到这个贡献。
其次,我们回顾了纳什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经过。在他30岁那年,接连发生了好几件事情,特别是职业上面临的危机感,很可能就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在后来的岁月里,纳什又奇迹般地慢慢复原。这和他自己的努力,还有普林斯顿给予的宽容都是分不开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没有她的照顾,纳什也许没有办法撑过那段艰难时期,也不会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最后,我也为你补充一点书之外的内容。2001年,电影《美丽心灵》上映之后,纳什和艾丽西亚两个人复婚。又过了14年,纳什夫妇到挪威领取了数学界的大奖,阿贝尔奖。但他们在回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双双丧生。约翰·纳什享年86岁,艾丽西亚·纳什享年82岁。愿两位老人在天堂安息。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纳什的生平感兴趣的话,除了今天介绍的这本传记以及同名电影,其实还有一部后来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叫《伟大的疯狂》,也推荐你去看一下。
撰稿:曹天元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1.纳什生平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博弈论,但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默默无闻。
2.纳什在30岁那年,接连发生了好几件事情,特别是职业上面临的危机感,很可能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3.在自己的努力和妻子等人的帮助下,纳什逐渐找回自我,并最终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