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电力商人》 杨蕾解读

《电力商人》| 杨蕾解读

关于作者

约翰·F. 瓦希克是美国财经记者,彭博社专栏作家,出版过19部著作。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在多个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还与英萨尔的传记作者进行会谈。

关于本书

把电变成美国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是爱迪生的梦想,但他没有做到,真正让电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的人,是他的秘书英萨尔。这本书讲述了,为什么英萨尔能做到连爱迪生都做不到的事,以及,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他。

核心内容

第一,英萨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英萨尔如何让电成为基础设施。

第三,英萨尔为什么会晚节不保。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电力商人》,副标题是“塞缪尔·英萨尔、托马斯·爱迪生,以及现代大都市的创立”。

副标题里有两个人名。听到电力、爱迪生,我们很容易以为,这本书的主角是爱迪生,他发明的白炽灯,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然而,主角并不是爱迪生,而是副标题中排在他前面的“英萨尔”。

英萨尔是美国商业史上最重要的工业企业家之一。书里说,在美国,电力能成为基础设施,现代大都市能够创立,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英萨尔。把电变成美国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是爱迪生的梦想,但他没有做到,真正让电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的人,是英萨尔。

为什么英萨尔能做到连爱迪生都做不到的事?他有这么大贡献,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他?今天这本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叫约翰·瓦希克,是美国的财经记者和专栏作家。有一天,作者想探究一个问题:电究竟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答案指向了英萨尔。作者发现,是英萨尔“把电普及到了几乎每个(美国)家庭、办公室、办公大楼和工厂”。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在多个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还与英萨尔的传记作者进行了会谈,这才让英萨尔,这位被笼罩在爱迪生光环下的人物,更清晰起来。

英萨尔的一生非常传奇。首先当然是他获得的成就,巅峰时期,英萨尔的身价超过1亿美元,他旗下的公司生产了美国10%的电力,他大幅提高了电力行业的效率,创造了独特的营销技巧,让现代电气化生活成为可能。另外,他的失败也很传奇。大萧条时期,这位电力大亨的帝国崩塌,牵连了数十万美国人。因为他的破产,美国政府开始对华尔街的欺诈行为,展开强力监管。可以说,英萨尔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人,也是最遭人憎恨的人。

好,今天咱们的解读围绕英萨尔的生平展开,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来认识一下英萨尔这个人。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英萨尔是如何让电成为基础设施的?最后,我们来说说,英萨尔为什么会晚节不保?

在第一部分,我们快速认识一下,巅峰之前的英萨尔。

这位电力大亨,早年是个白手起家的学徒。1859年,英萨尔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贫苦区附近。14岁时,他就被送去参加工作,从办公室杂工做起,他不断提升自己,就像一块不断吸收知识的海绵,几乎在每个熟人身上,他都学到了东西。只要是办公室职员用得上的技能,他全学会了。他还做了不少兼职,比如给报纸出版商、杂志编辑甚至是国会议员当秘书。

此时的英萨尔还没见过爱迪生,但他一直都对这位发明家非常感兴趣。爱迪生在伦敦有个代理人,英萨尔就跑去为这个代理人工作,由此他了解到爱迪生在欧洲和美国的生意,知道他的钱是怎么来的,怎么花的,简直比爱迪生本人还清楚。

二十多岁时,英萨尔终于来到美国纽约,成了爱迪生的秘书,帮助这位大发明家处理生活细节,同时,也是爱迪生事业上的得力助手。爱迪生精力非常旺盛,声称自己可以连续工作十天,几乎不用睡觉。英萨尔虽然个头不高,只有一米六,但似乎也有用不完的精力,能跟上爱迪生的工作节奏,他常常通宵工作,一周只睡两三晚。在爱迪生这位大发明家身上,英萨尔学到了务实精神。他曾经问爱迪生,相不相信天才这回事。爱迪生回答说:“我更相信好记性,还有对成千上万不起作用的事物的了解。”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英萨尔一直记得这句话,努力实践爱迪生的务实精神。

跟爱迪生一起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英萨尔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在财务和管理方面。

爱迪生有好几家公司,在美国和欧洲有各种各样的业务,财务状况很混乱,但他更喜欢待在车间,而不是办公室。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就是英萨尔,他可以直接与银行家、工程师、工人们打交道。为了弄清楚爱迪生的财务状况,英萨尔会仔细研究所有账簿、发票、账单、收入。为了确保爱迪生能及时了解公司运营情况,英萨尔会审查所有公司的财务报表。随着爱迪生事业的扩张,英萨尔很自然地成为爱迪生的财务总监。

在管理方面,英萨尔的成绩也很突出。他曾经独立管理过爱迪生的一个机械厂。这个工厂负责生产发电机、保险丝和接线盒,英萨尔刚来时,这里只有200个工人,处在亏损状态。后来在英萨尔的经营下,工人增加到6000人,工厂还成了爱迪生最赚钱的公司。

虽然有英萨尔帮忙,但爱迪生一直都很缺钱,做实验要钱,把企业做大也需要钱。当爱迪生给世界带来白炽灯后,他有了一个新设想,建立一个输电系统,把电送进千家万户。这个系统中,需要盖工厂和大型中央发电站,需要在城市地下铺设大量电缆。这个烧钱的梦想,让爱迪生深陷资金危机,一直担心现金流的问题。

1888年,爱迪生的经济问题终于解决,还有了350万美元的存款。享受财富的代价是,他卖掉了自己的股权。爱迪生旗下所有公司都被整合进一家新公司,他失去了控制权,成为中小股东,英萨尔在新公司担任副总裁,继续帮忙创造利润。1892年,金融家摩根把这家新公司和另一家电气公司合并,组建了通用电气公司。但摩根不喜欢英萨尔,英萨尔也知道自己在这儿很难晋升。于是,他选择离职,去芝加哥经营一家电力公司,名叫“芝加哥爱迪生”。这家公司由几个当地商人建立,跟爱迪生并没有关系。管理自己的公司是英萨尔的梦想,他一直都渴望在商界大显身手,获得权力和掌控感。芝加哥将成为英萨尔事业巅峰的起点。

好,在这部分,我们知道,英萨尔是一个勤奋、务实、有野心的人,他是爱迪生的得力助手,帮这位发明家处理生活和事业上的问题。他跟着爱迪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帮助了这位美国大发明家,让中央发电理念在全美开花结果。英萨尔在芝加哥另起炉灶,并没有影响他与爱迪生的关系,两人的友情一直维持到爱迪生去世。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英萨尔是如何让电成为基础设施的。

咱们刚才说到,1892年,英萨尔选择在芝加哥开辟事业,因为这里是一座活力之城,具备国际都市的潜力。当时,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都市,正在蓬勃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长也很快。这里已经有了摩天大楼、有轨电车,新的商业机会也在不断涌现。

可问题是,当地电力行业竞争激烈,至少有45家电力公司,而英萨尔的公司没什么优势,生产力很有限,商业前景也很暗淡,他不得不从头开始重塑这家公司。

此后的三十多年,英萨尔在芝加哥的成就堪称奇迹。到了1929年,英萨尔身价超过1.5亿美元,我们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概念,作者换算了一下,相当于2005年的17亿美元。这还只是他的个人身价,他的公司吞并了4000多家公司,为美国大部分地区提供电力服务,就像给美国织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电网。

为什么英萨尔能把电变成基础设施?我们回到这本书的名字《电力商人》。优秀的商人,会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把产品卖给更多的人,同时还要维护好公众形象。如果你看了这本书,可能会感慨,英萨尔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已经不能用优秀来形容了,他在电力生产、电力销售和公共关系方面都是行业的领头羊,连爱迪生都说英萨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商人。

我们先来看看英萨尔是怎么降低电力成本的。

19世纪末期,美国大部分家庭都用蜡烛、煤油灯照明,只有大富豪才用得起发电机、灯泡。电就像奢侈品,而英萨尔想把它变成基本生活用品,人人都能用上。

他降低电力成本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提升生产效率。来到芝加哥后,英萨尔建造了哈里森街发电站,想把它打造成世界上最高效的发电站。但这座发电站是靠蒸汽机驱动的,很快就达到了极限。而芝加哥还在不断发展,电力需求也持续增长,英萨尔想要一台超级发电机,为人口集中的地区提供电力。于是他委托通用电气为他研发,在他的设想中,这台超级发电机很高效,功率是当时最先进设备的两倍多。新机器启动开关的那一天,英萨尔冒着爆炸的风险,守在机器旁,他已经押上了声誉和未来,如果失败,他的一切就都完了。幸好,新机器成功运行。但英萨尔并不满足,他还想要功率更大的发电机。他对发电效率的坚持和不懈追求,还引发了电气制造商之间持续不断的竞争。书里介绍,这场围绕效率而展开的行业竞争,至今仍在进行。

除了依靠技术,另一个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是:主动寻求监管。芝加哥当地的电力公司组成了一个协会,叫国家电力照明协会。英萨尔通过竞选成为主席,当选后,他对同行发表演讲说:“我们这一行是自然垄断,需要某种形式的政府权力加以监管……各项业务必须服从一定的政府权力。”英萨尔说的自然垄断,指的是,随着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而形成的垄断状态。

英萨尔为什么要主动寻求监管?实际上,他是想通过美国政府的公共监管,让自己在电力行业拥有长期特许经营权。当一家公用事业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好处是能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坏处是,一些贪婪的垄断者会操纵价格,损害大众利益。怎样才能既获得垄断的好处,又避免坏处呢?有一种方式是,政府对行业的监管。英萨尔的计划是,在保证电力行业有利润的基础上,由政府机构派人来判定,什么样的电价是公平的。1898年,英萨尔成为伊利诺伊州唯一的电力公用事业运营者,拥有超过20年的特许经营权。

有了特许经营权,竞争就会减少,生产规模会更大,整个生产体系也会更有效率。电力和其他商品一样,成本会随着批量生产而降低。电力生产商的规模越大,客户越多,就越能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英萨尔还收购了几千家小型电力公司,把它们合并起来,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英萨尔来到芝加哥的10年后,整个芝加哥电力供应的控制权,已经都在他手里了。

解决了电力生产和成本问题,接下来,英萨尔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找到更多消费者。他带领全公司发起了一场电力销售运动,说服人们给住所通电,购买家用电器,享受电力带来的便利和美好。他的销售技巧还被同行广泛模仿,改变了芝加哥甚至整个美国的用电状况。在英萨尔的引领下,1920年代中期,芝加哥成了电气之城,是世界上人均用电量最高的城市。在一战爆发的前两年,只有16%的美国家庭,有电力照明设备,到了1920年代末,几乎家家都能用上电。

英萨尔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营销。通过营销,他给自己公司创造出了大量消费者,并为这些消费者创造出了用电场景。

现在,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电器,帮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减轻家务负担。这种观点的流行,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英萨尔的努力。1901年,英萨尔在公司成立了广告部,专门负责推广如何使用电力和家用电器。这个部门会定期给客户邮寄广告和传单,介绍家用电器有哪些优点。英萨尔还创办了一本杂志,宣传电力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好处。但是,对于家里还没通电的人来说,广告、传单、杂志的轮番轰炸,其实不是很有说服力,他们会怀疑,这些所谓的家用电器到底有没有价值。为了打消消费者的疑虑,英萨尔他们专门设计了一列火车车厢,里面装着各种家用电器,用来向大众展示,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英萨尔不但自己充当了头号电力销售员,他还要求,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要成为电力销售员。他手下有一位策划大师,名叫约翰。约翰设计了一套电力销售计划。第一步,只要有住户签订一年的电力合同,就给他安装6个免费的电源插座。住户占到便宜,愿意给房子布下电线,从英萨尔的公司买电器。这还没完。接下来,约翰还会派人持续跟进,在那些已经布好电线的社区里,售卖甚至赠送风扇和熨斗这样的家用电器。一旦人们发现一个电器对自己有用,就会想要拥有更多。

在英萨尔公司一波又一波的营销攻势下,吸尘器、熨斗、风扇、烤面包机开始进入到普通家庭,美国的消费文化开始电气化。其实,英萨尔卖的并不是家用电器,而是一种与电有关的生活方式。整个电力行业都开始模仿英萨尔的举动。美国家用电器的销售额从1915年的2300万美元,增长到1920年的8300万美元。英萨尔的营销技巧,也扩散到全球各地的电力公司,全球各地的现代大都市都开始成为电的舞台。

电力生意不断壮大的同时,英萨尔还得想办法应对芝加哥政府。这个城市的议会在讨论,要不要对英萨尔的公司进行管理,毕竟电力是公用事业。英萨尔的应对方式是降低用电价格。他想用降价来证明,让私营企业供电要比美国市政公司供电更有效率。另外,降价也符合他的利益,能带来更多新客户。

不过,降价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手段,为了赢得公众的支持,英萨尔有个公关计划。第一步是,声称公用事业这一行是爱国的。然后,向员工和大众推销公司的股票,让他们一起分享公司利润增长带来的利益,把公众利益和英萨尔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在英萨尔的公关计划中,还有个关键环节,就是把自己打造成商业偶像。他经常发表公开演讲,美化公有事业私有制的形象:几乎每一场他都会讲到,中央发电站的电力如何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好,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他还会告诉听众,自己给公司投入了多少资金,取得了什么成果,他花钱就是为了让企业更有效率。他想让公众相信,私营企业提供电力才是公共服务的最佳形式。在这些努力下,这位电力大亨在大众眼里的形象,可不是什么贪婪、敛财的可怕商人,而是一个经常公开露面的、坦荡正直的商人。

1930年左右,英萨尔达到了权力巅峰,他掌控着美国32个州的公用事业。他的公司拥有400万客户,财产价值30亿美元,生产着美国10%的电力。他还把商业版图拓张到各行各业,创办了广播电台,买了银行,进军房地产和铁路,而这些行业,都有助于电力消费。当时就有人开玩笑说,他们从英萨尔那里购买电力和煤气,在他的银行存钱,去他的医院看病,还乘坐他建造的火车。

最后这部分,我们来看看,英萨尔的电力帝国为什么会崩塌,一个商业偶像为何晚节不保。

巅峰之后的英萨尔,接连遭遇了公司破产,还被控欺诈,接受了几次审讯。政客公开指责他,公众恐吓诽谤他。这一切的开端,都要从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说起。大萧条就是,从1929年到1933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大危机。

1929年的秋天,当时的英萨尔依然意气风发,他的事业仍然在增长。股市也是一片繁荣,几百万美国人带着盲目的乐观主义冲进股市,花一点现金再通过向股票经纪人贷款,就能购买股票。可没过多久,股票市场崩盘了,股价暴跌,短短几个月,纽约股市蒸发了几百亿美元的市值。大量投资者惊慌失措,但大萧条早期,英萨尔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他公司的股票价格,在1930年、1931年都出现过上涨。

英萨尔之前见识过经济危机,他认为,这次的股市问题被严重高估了,几个月内经济就会恢复正常。英萨尔在一本商业杂志上发表了他对大萧条的观点:“一切照常”。乐观的英萨尔认为,当时的商业环境很正常,他还计划在1930年增加投资。

乐观并不代表没有行动。在大萧条时期,英萨尔做了他该做的事:为了稳住股价,把公司股票当抵押品向银行借钱,没钱了就发行公司债券,向公众发表积极乐观的讲话。但他也做了不该做的事。除了要应对大萧条,英萨尔还要想办法筹钱击败一个人。这个人叫伊顿,是个金融家。从1928年开始,伊顿一直在买英萨尔公司的股票。伊顿知道,英萨尔非常痴迷公司的控制权,他于是就想到要利用这一点,讹英萨尔一笔,找个时机用非常高的价格把股票卖给他。

英萨尔果然上套了。伊顿来自克利夫兰,这超出了英萨尔的势力范围,他很惊慌,他不知道伊顿的背后都有谁,他是从哪儿拿到的资金,他很担心,有人会大量购买股票,夺走他对公司的控制权。大萧条时期,为了摆脱伊顿,英萨尔想要一次性买断对方手里的所有股份,代价是4000万美元现金和新公司的大量股票,伊顿同意了。但实际上,英萨尔当时手里没有这么多钱,他只能孤注一掷,继续通过贷款、发行债券来获取资金。而当他终于支付完给伊顿的钱后,他所有的公司都陷入了债务泥潭,缺钱缺到不行,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现金流断了。一向乐观的英萨尔仍然相信股市会好转。只要股价继续上涨,他就可以卖掉升了值的股票去还债。

1931年初,美国股市反弹,让英萨尔看到了曙光,他以为坏光景已经过去。他就要求3万名员工,重新开始购买公司股票。他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人们相信自己公司的股票很安全。可是,股市并没有理会英萨尔的乐观。这一年的9月,股市再次暴跌。英萨尔之前用作抵押的公司股票,价值大幅缩水,银行要他拿出更多的抵押品,可他什么也拿不出来了。到了1932年,英萨尔深陷财务困境,所有公司都濒临绝境,唯一的希望就是股市能复苏,可摆在他面前的,只有破产。英萨尔还想通过运营公司来改善财务状况,可他没有机会了,公司董事会要求他辞去职务。1932年6月6日,山穷水尽的英萨尔花了三个小时签署辞呈,其中包括他担任主席的65家公司和他担任董事的85家公司。签完辞呈,他打电话对妻子说:“一切都结束了。我失业了。”

英萨尔失业了,而那些因为相信他才买了股票的人,失去了毕生积蓄,也失去了对英萨尔的信任和尊重。有几十万人买了英萨尔的股票,加起来一共损失了7.5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的105亿美元。人们感到自己被骗了,想要报复他,政府想要找出他的欺诈行为,可英萨尔为了避风头,已经离开了芝加哥。接下来两年,为了躲避政府的传唤,他在法国、意大利、希腊都逗留过。

因为美国政府不断施压,1934年,英萨尔不得不结束流亡,回到美国,接受审判。10月,审判开始。控方指控英萨尔蓄意向大众兜售估价过高的股票,这些股票的背后没有真实资产的支持。可随着审判的进行,人们发现,英萨尔并没有欺诈行为,为了挽救公司,他失去了自己拥有的一切。11月4日,英萨尔被无罪释放。在另外两起案件中,英萨尔也被宣告无罪。

虽然被判无罪,但围绕英萨尔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投资者们没有原谅他,英萨尔一家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信,威胁要枪击、刺杀和炸死他们。书里介绍,英萨尔的垮台还激起了罗斯福的愤慨。在公共事业方面,英萨尔通过控股公司的结构,掌控旗下所有公司,在这种结构下,他只需花2700万美元,就能控制价值5亿美元的公司资产。罗斯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推动美国通过了一项法案,解体了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有效瓦解了没有实际联系的联合企业。

在证券销售方面,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成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和债券的销售情况、利益相关方和交易费用等等。作者说,如今,美国股票投资者享受到的很多保护措施,其实都是当年英萨尔商业帝国的失败奠定的。如果没有英萨尔公司在大萧条期间的兴衰,如今美国对投资者的保障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力。

1938年7月16日,英萨尔在巴黎的地铁站去世。这位曾经身价超过1亿美元的电力大亨,离世时钱包被偷走,身上只有84美分。但他奋斗一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遗产,一个是全球电力的高效配送,另一个,是美国政府对华尔街诈欺行为更强的监督。

好,《电力商人》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咱们来小结一下:

通过这本书,我们知道,真正让电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的人,不是爱迪生,而是他的秘书英萨尔。英萨尔来自英国伦敦,勤奋、务实、有野心,来到美国后,英萨尔帮助爱迪生处理生活和事业上的问题,把爱迪生的梦想变成现实。英萨尔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一位优秀的商人,他通过技术创新和扩大企业规模,把电和电器从奢侈品变成大众能消费起的生活用品;他通过市场销售创造出了大量用电的场景,让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大都市实现了电气化;他用降价来证明,私营企业的效率比美国市政公司更高,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商业偶像,赢得了大众的信任和喜爱。但这位商业偶像,在大萧条时期,因为盲目乐观,和对公司控制权的迷恋,一步步掉进了财务深渊。他的成就,给全世界的电力行业留下了宝贵遗产。他的破产,也敲响了警钟,为美国股票投资者奠定了很多保障措施。

最后,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作者的一句话,“如果爱迪生是苹果的种子,那么英萨尔就是果实,为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种子,提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这让我想到,罗胖在罗辑思维节目里说的另一句话,“真正伟大的事物,都会被发明两次。第一次,是让它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第二次,是让它成为普通人也能用得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英萨尔被爱迪生称为美国最伟大的商人,他其实也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是让电力得到广泛应用的发明家。

你是如何看待英萨尔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真正让电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的人,不是爱迪生,而是他的秘书英萨尔。

  2. 但这位商业偶像,在大萧条时期,因为盲目乐观,和对公司控制权的迷恋,一步步掉进了财务深渊。他的成就,给全世界的电力行业留下了宝贵遗产。他的破产,也敲响了警钟,为美国股票投资者奠定了很多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