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6》 何帆解读
《变量6》| 何帆解读
你好,我是何帆。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我的一本新书,2024年1月刚刚出版的《变量6》。这是我的《变量》系列的第六本书。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的30年写作计划,已经完成了五分之一。我在坚持写,你在坚持读,谢谢你的支持。
《变量6》的副标题是“宏观世界奇遇记”。这本书的主题是宏观经济。这可能是过去一年你最关注,也许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有的时候,你觉得会有特别好的事情发生,经济该反弹,股市该高涨了吧,结果并没有;有的时候,你又觉得会有特别糟糕的事情发生,中国会不会爆发债务危机啊,会不会爆发房地产危机啊,结果也没有。宏观不动,大家都不敢动,大家不动,你也不敢动,只能在焦急中不安等待。
其实,你的困惑我能回答。让我把答案告诉你吧。中国经济会爆发危机吗?不会。中国经济能恢复持续增长吗?能。想让中国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很难吗?不难。
为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我会有底气呢?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现在遇到的问题可不是什么疑难病症,而是像头疼脑热这样的常见病。这种病叫有效需求不足。
我来解释一下。疫情来了,中国经济会遇到两种冲击。一种是需求冲击,一种是供给冲击。疫情来了,人们没法出门旅游,也没法外出用餐,这会带来消费下降,很多人觉得收入可能会下降,于是花钱更省了,这带来消费进一步下降。企业看见市场行情不好,投资也会更谨慎。消费和投资是总需求里最重要的两块,它们都下降,总需求就下降。与此同时,疫情来了,生产和物流都受到冲击,企业不能复工复产,这就导致供给下降。
既然两种冲击都存在,那么,哪一种才是主要矛盾呢?这要看物价水平的变化。简单地说,如果总需求下降的幅度超过了总供给下降的幅度,物价水平下降,这会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如果总供给下降的幅度超过了总需求下降的幅度,物价水平会升高,但经济还是处于停滞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停滞通胀,简称滞胀。那么2023年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你也在新闻上看到了,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CPI(也就是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零度线上下徘徊,而另一个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PPI(也就是生产价格指数),长期处于负值。这就很清楚了,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足。
如果是总供给出了问题,经济学家可能还真没有好的招数。比如说,生育率下降了,劳动人口就会减少,那该怎么办?产假放的时间更长一些?家里孩子多的,以后上大学加分?好像都不是很靠谱。再比如说,高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制高点,那怎么鼓励更多的技术创新?给科学家发更多的钱让他们搞课题?给做芯片的企业发更多的补贴?好像也没法立竿见影。所以,想解决总供给方面的问题难度更大。
如果是总需求出了问题,经济学家就有办法了。可以说,宏观经济学这门学问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要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我们用一句话就能开出药方:遇到总需求不足,要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你可能会听到一种说法,有人说,中国经济可能也就这样了,没法再实现高速增长了。他们会提到一些理由,比如说,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那以后劳动人口数量就要减少,干活的人少了;再比如,中国经济要经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转型,伴随着这种转型,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放慢。这些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是没有认真审题,跑题了。他们说的这些都是长期变量,长期变量影响的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内的增长潜力,它们不会影响短期目标,也就是下一年GDP增长目标能不能实现。
我来打个比方,就说跑马拉松吧。年纪大了,体能下降,成绩就没有年轻时候好。这是肯定的。但是,你下一场马拉松的成绩是由什么决定的?这跟年龄可没有关系。那什么才是影响当下这场马拉松成绩的变量?当然是你有没有认真训练啊。
总结一下:我在《变量6》这本书里表达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并没有动摇。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国经济还需要一段时间疗养,但只要政策到位,就能提振市场信心。经济增长的关键词就是信心。有了信心,中国经济很快就能回到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上。
当然,你也知道,《变量》系列的风格可不是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这套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会报告我每年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做的田野调查,带你去了解真实的中国。我们在《变量6》里不仅讨论了宏观经济,更要讨论一个相关的问题:作为微观个体,我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行动策略?
为了更好地回答你的疑问,《变量6》采用了一种复线叙事结构,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章,每一章都有两个线索。一个线索围绕着宏观经济主题,另一个线索是我所做的相关的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这五章分别是:增长与蓄电池、通胀与养猪场、货币与青花椒、财政与呼吸机、就业与电工证。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这是三个主要的宏观政策目标,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主要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我通过这五章,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分析框架都包络了进来,并且讲述了不同的微观个体对宏观经济的感受。这本书里说道:“宏观不是微观的加总,微观主体决定不了宏观趋势,但可以积累应对宏观波动的经验。”
下面,我就一一为你解读这五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的宏观主题是增长。这是因为增长非常重要。经济增长几乎解决了关于民族凝聚力的所有问题,而当一国经济不再持续高速增长时,该国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下降,就会更多地关注安全问题,而非经济增长。但随着政策重心更多地向安全而非增长倾斜,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下降,甚至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
增长还能为推动改革创造更适宜的条件。经济增长会带来更多的红利,有了这些红利,再来推行改革,就容易多了。相反,如果经济增速下降,改革反而更不好搞,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旦遇到经济下滑,就全都暴露出来,成了棘手的难题。
增长的微观基础是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新一代的企业家崛起了。我在第一章介绍了一家做储能电池的初创企业,它的名字叫懋略。懋略的创始人是一群曾在制造业大企业工作过,曾经身临一线,既懂技术又懂生产的理工男。这个群体在新一代企业家中很有代表性。企业家变了,投资者的风格也要跟着变。风险投资最早是跟着互联网企业走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资本能获得收益的速度也很快,资本的周期和产业的周期完美匹配了。但是,要是投资制造业,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更长的周期,所以,只有那些有定力、有格局的投资者才能穿越周期,获得丰厚的回报。
我在第一章还讲述了包头的故事。我去包头调研,看到就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那里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光伏行业。我去调研的那些企业大多是在2022年才建厂的,但当年年底就已经开工生产了。我问他们怎么速度这么快?他们说:不快,要不是疫情耽误,还能更快。
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光伏行业里的大企业好像不约而同都在扩张。以前主要生产高纯晶硅的企业,现在要进军组件;已经在硅片和组件领域当上龙头的,现在又要在电池片领域布局。扩张速度这么快,是因为太容易赚钱了吗?其实不是。光伏企业告诉我,他们之所以扩张,是为了不亏钱。这是因为,光伏行业发展速度太快了,上下游很难步调一致。要是某个环节成了短板,相关产品的价格就会突然暴涨,而产能建成之后又会出现过剩,价格随之暴跌。所以光伏企业才会想到,要打通上下游,这样上游的价格跌了,还能通过下游的利润补上。但这么一来,以后光伏企业的竞争就更激烈了,在所有的战场上,大家都要短兵相接,走错一步,就会惨遭淘汰。
那这不是越来越卷,卷到大家都没有活路了吗?恰恰相反,越是这么卷,这个行业的前景就越广阔。硅料的价格便宜了,电池和组件的价格就便宜,于是,用太阳能发电就更便宜,应用也就更多。于是,这又反过来推高了各种需求,就这样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就这么出来了。
所以,你看,经济增长不是像一根箭那样直直地射出去的,而是像波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轮又一轮地扩散出去的。
好,讲完了增长和蓄电池的故事,我们接着介绍第二章的内容。第二章主要讲的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前面讲过,我们现在遇到的是通货紧缩压力。通货紧缩就是一般物价水平下降了。价格更低了,不是一件好事吗?在微观经济里,物价下跌,消费者确实能得到更多的好处,但是,在宏观经济里却不是这样。宏观经济的主题词是信心,但是,没有人在通货紧缩的时候还有信心。企业家看到价格下跌,会担心生产得越多,赔得越多,于是,企业就会减少投资。消费者看到价格下跌,会想以后再买,于是,消费就也减少了。投资和消费都减少了,那总需求就减少;总需求减少,收入就真的减少了。没有那么多的产出,就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于是,失业率上升。就这样,经济进入了螺旋形的下滑轨道。
为了看清楚中国经济,我还帮你做了些实地调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指标,也就是CPI,过去一直有一个拇指法则,就是看猪肉价格的变化。这是因为,食品价格会影响一般物价的变化,而猪肉价格又直接影响到食品价格的变化。过去几轮CPI的上涨,都伴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猪通胀”。
那么,猪肉价格涨了吗?没有。非洲猪瘟之后,猪肉价格的涨跌变得惊心动魄。2019年曾经暴涨,2020年暴跌,2021年也是一路下跌,2022年一度回涨,但到了10月份,咣当一下,猪肉价格猛地下跌。这一跌就是一年多,猪肉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
养猪的农民告诉我,猪肉价格很难涨上去了。我问他们为啥,一个农民告诉我,因为房地产不行了。啥?这也能怪到房地产头上?那个农民说,当然啦,谁吃猪肉最多?是那些在工地上干体力活的。一天不吃肉,干活就没劲。别的都不行,只有猪肉管事。最受欢迎的是梅菜扣肉。他说你看看,现在工地上哪儿有人影啊。都没人了,猪肉也卖不动了。
我还有一个发现,养猪场跟我过去见过的大不一样了。最大的不同是我进不去了。
我说:我这么大老远过来,也不让我进去看看?
养猪户说:别看您是大教授,可我们的猪更金贵,我们怕您把病菌带进去。
所以,我只能通过闭路电视去看养猪场里面的变化。我看到,养猪场投喂饲料、粪便处理、配种、屠宰都是自动化的。粪便直接通过管子运出去,一部分做成肥料,一部分生产沼气,用来发电。养猪场已经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大猪圈”,而是一个操作精准、精益化极高的工业模块。
所以,你看,风口不风口的,已经不重要了。光伏行业在风口上,所以它们卷得不得了,养猪行业不在风口上,但它们也卷得不得了。不管在不在风口上,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升级策略,而这个升级策略其实就是由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动作构成的。这就像做体操,一步一步,不知不觉,就把身体活动开了。
好,讲完通胀和养猪场的故事,我们再来介绍第三章,货币和青花椒。
要不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个话题的争议更大。有人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没用,就算是央行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要是大家都不响应,居民不增加消费,企业不增加投资,经济还是刺激不起来,又发出去了那么多的钱,最后不就搞出通货膨胀了吗?
你可能听到过一种说法,说货币政策是大水漫灌,意思是说,货币政策没有办法做到精准导向,央行把钱发出去,这钱最后流到了哪里,央行也没法控制。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反过来看,你也可以说,幸亏货币政策是大水漫灌,水过地皮湿,多少总会有效果的。货币政策会以一种大水漫灌的方式,让所有跟钱沾上边的人都受到影响。比如说,有贷款的家庭和企业还贷压力能减小,企业的利息支出减少了,利润就更多,股票就能上涨,投资股票的家庭财富就会增加。
在这一章,我带你去看在重庆江津种植花椒、收购花椒、加工花椒和用花椒做餐厅的各个行业。这个小小的产业链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企业,都是小微企业、小农户。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都是银行的基层网点。看起来都很不起眼,但这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整个经济到底健康不健康,要去看这些小生意人。
我调研下来,有个感慨,宏观对小生意人的影响太大了。我在重庆江津遇到一位做餐饮的朋友,他12岁跟着父亲学艺,15岁出门闯荡江湖,算来在这个行当干了有二十来年,听完他的故事,我发现他在个人创业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跟宏观趋势有共振。
他自己开店的时候,恰好赶上“八项规定”,以前的大酒楼倒了一批,才有了小餐厅的机会,有了厨师创业的机会。这位朋友手上有好几家餐馆,有主打中高档的,也有主打中低档的,他发现,这几年中低档的生意更好做。他除了开餐馆,还帮着做婚礼堂,就是为婚礼提供一站式服务:婚纱、摄影、主持、酒席,全都包办。婚礼堂的利润率比餐饮高,但是,宏观也会影响到这个生意。要结婚办酒席的年轻人逐渐没有以前那么多。这个风口可能很快也要过去了。
不过,听完他的故事,我还有一个感悟:像他这样的“小生意人”,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商业理念。
办企业,都希望做大,但做小生意的知道,自己可能没法做大,小而美、小而精更适合自己。
做企业的都希望快速发展,但做小生意的知道,找好节奏更重要。赶上机会快跑几步,赶不上机会休息一阵。
做企业的都想基业长青,可是很多“小生意人”的创业都是转瞬即逝。搞一摊事没成功,倒闭了,没关系,再搞一摊。
从宏观数据来看,他们是失败者,是无数活不下去的小微企业,但宏观数据是不对的。它无法告诉你,那些看似失败的“小生意人”又站起来了。当你把他们一生的奋斗连起来看,就能看到他们并不是失败者,而是成功者。他们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买了房买了车,养活了家庭,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讲完货币和青花椒的故事,我们再来介绍一下第四章,财政和呼吸机。
我去走访了几家县级医院,听他们跟我讲讲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我之所以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大家都在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个问题,好像又出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上。要是生了病,患者都想去大城市的大医院挂专家号,于是,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县城的医院门可罗雀。这也带来了“看病贵”的问题。同一种病在县城里看是一个价格,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看又是另一个价格。病人从小县城去大城市,交通费用、生活成本、住宿费用都大幅度上涨,费钱、费时、费人。
可是,有个县级医院的大夫跟我说,他觉得已经没有看病难的问题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县级医院的水平都有了提升。医疗设备比以前好多了。这位医生在急诊科,我就问他们,那你们有ECMO吗?ECMO叫体外肺膜氧合,是ICU里的神器,能为患者在体外提供气体交换和全身血液循环,当然,这玩意儿也非常贵,操作起来需要的技术水平很高。没想到这医生说,有啊,我们刚买了一台。
医疗技术也今非昔比。很多不能治的病都能治了。以前只有大医院能治的病,现在县里的医院也能治了。这不是说县医院的医生水平赶上了大城市的医生,而是因为很多手术已经变成了标准化操作,上手更容易。原来治起来很贵的病,现在费用更低了。比如尿毒症,原来做血液透析费用太高,现在费用降低,很多病人就能承受了。就算遇到疑难杂症,县城里的医生拿不准,那还有远程治疗,线上开会,向大医院里最好的医生请教,一起会诊。中国医院体系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比如说,来个病人想做CT,在县级医院当天就能安排。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中国的医生数量众多,工作时间长,随叫随到。
所以,这位大夫跟我说,要说看病贵,那确实还有。但要说看病难,跟原来相比,就大不一样了。
当然,你可能觉得医疗卫生体系还没有那么令人满意,总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从县级医院的发展,我们也能看出,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对公共投资,尤其是对公共服务的投资越来越重视了。
这当然是好事,不过,也有人就担心了,政府花了钱,却挣不到足够多的钱,收入覆盖不了成本,赔了钱可怎么办?
表面上看起来赔钱,其实也不一定赔。举个例子,政府修了那么多高铁,要是指望卖票把投资成本收回来,那恐怕很难,但高铁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城市的布局,旅游、餐饮、娱乐、物流,都找到了新的机会,经济就繁荣了,税收就会增加,更重要的是,就业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会增加,老百姓更满意了,这才是政府的真正使命。算这个账,其实不亏。
但是,你会说,那收入都是以后才会有的,但政府的支出是现在就要拿出来的,支出大于收入,不够用,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发债为公共支出融资。可是,要是发债,不是让政府的债务压力更重了吗?不一定,我在这一章里讲到,政府预算不必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这是因为,政府支出多了,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债务压力反而就没有那么高了,相反,政府支出少了,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慢,于是,政府的收入更少,债务压力反而会提高。所以,要看债务问题,就要动态地去看,说到底,这就是债务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赛跑,只要经济增长能够跑赢债务增长,从长远来看,就不会出现债务危机。
说完财政和呼吸机,我再来说说最后一章,就业和电工证。
2023年,我到常州技师学院花了半个月时间上课,去考了个电工证。我不仅拿到了电工证,而且利用这个机会做了些调研,这些调研让我收获很大。
比如,都说年轻人找工作难,但常州技师学院的老师们告诉我,他们的学生就业形势好得很。他们的优势专业是电工、车工、铣工、焊工等机械类工种。学这些专业的学生不愁没有工作,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五六个,多的有十几个工作邀约。
那你可能会觉得,哦,明白了,年轻人不好找工作,是因为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大家都想上大学,但需要大学生的工作没有以前那么多,工厂需要熟练工人,但大家都不想去上职业技术学校。
其实,还不止这个原因。我在这一章里讲到,导致好工作越来越少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让雇主和员工都陷入了更糟糕的结局。
经济低迷时期,企业都想降低成本,有的企业不仅会裁员、降低工资,还会想方设法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但是,当企业主拼命降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之后,员工自然而然会做出反应:他们会用脚投票,辞职不干。于是,员工的流失率越来越高。
大量员工流失对企业是个坏消息。跳槽率高,企业就不得不从头培训新员工。工资支出看似减少了,但招聘和培训的成本提高了。企业总想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但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员工想偷懒太容易了,延长劳动时间的结果无非是延长了摸鱼的时间。
对员工来说,这也是个糟糕的结果。员工跳槽多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弊无利。我从Boss直聘那里了解到一组数据:一份工作坚持不到半年就跳槽的求职者中,70%的人工资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换到第四份工作的时候,工资会明显下降,换到第八份工作之后,相较同龄人,工资会出现断崖式下降。
那到底该怎么办?我讲到,企业需要做的是创造更多的好工作。明智的企业家愿意提供好工作,是因为他们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对激励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他们相信,好工作能够激发出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让企业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再往深处讲,企业需要创造更多的好工作,是因为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内部的团队建设才变得更有价值。团队比市场重要。市场转脸就变样,阴晴不定,你改变不了外部的市场环境,但可以改善身边的小环境。有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到哪个战场上打仗,都有更大的胜算。
对我们个人来讲,可能需要做出的调整就是要学会做小事。这就要说回,我干吗要去考个电工证。因为学习小技能很重要,我去学个电工,看起来跟我的专业经济学研究毫不相干,但它能提高我的动手能力,这是脑力劳动者最需要的。修理电器需要专注,大脑就不会再想别的事,这也是一种休息。修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心流的感觉,修完了会有一种成就感,家里电器出点小毛病,自己动手就能解决,不用再打电话求人,少了很多烦恼。
上学的时候,我们学的每一门功课都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老师会一步步领着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到了工作之后,很多人就会很困惑。真实世界中的知识是没有体系的,也没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没有大块大块的完整的学习时间,都是碎片化的时间,学到的好像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有人就会说,这怎么叫学习呢?这一点儿也不系统。
可是,如果你是个终身学习者,那就要在真实世界中学习;如果你在真实世界中学习,就要学会用碎片化的时间,掌握看起来零碎,但实际上很有用的小技能。
这就是我主张的“小事主义”。做大事越来越难,但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做小事。学习小的技能、建立小的关系网络、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享受小的快乐,同时,耐心地等待大的洪流。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变量6》这本书的解读。《变量7》的调研和写作,已经在进行中啦,过不了多久,我就会带回来新的观察、新的故事,和你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来寻找中国经济中的小趋势,看清未来的大方向。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并没有动摇。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国经济还需要一段时间疗养,但只要政策到位,就能提振市场信心。经济增长的关键词就是信心。有了信心,中国经济很快就能回到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上。
2、水过地皮湿。货币政策会以一种大水漫灌的方式,让所有跟钱沾上边的人都受到影响。比如说,有贷款的家庭和企业还贷压力能减小,企业的利息支出减少了,利润就更多,股票就能上涨,投资股票的家庭财富就会增加。
3、做大事越来越难,但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做小事。学习小的技能、建立小的关系网络、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享受小的快乐,同时,耐心地等待大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