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世界》 冰柠解读
《动荡的世界》| 冰柠解读
关于作者
艾伦·格林斯潘,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著名的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从1987年起,他管理着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长达十九年之久,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被人称为“经济沙皇”、“美元总统”。在执掌美联储期间,格林斯潘成功处理了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等重大经济危机,也亲自参与了制造美国次贷泡沫,由此酝酿出史无前例的2008金融海啸和全球性经济危机。离任以后,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反思,奉上了这本《动荡的世界》,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预测提供了自己独到的思考。
关于本书
艾伦·格林斯潘回顾和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和恶化的整个过程,提出了在金融市场中要对非理性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恐惧、狂热、竞争动机和时间偏好等“动物精神”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未来应该怎样做才能对金融市场实现更精确的预测。此书受到了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等金融权威的大力推荐。
核心内容
艾伦·格林斯潘结合自己多年在美联储调控经济的经验,深入分析了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动物精神”以及它对金融环境的巨大影响,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动物精神”的内涵。“动物精神”是指人们先天性的心理倾向,例如恐惧、狂热,它会干扰人们的投资决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
二、“动物精神”如何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动物精神”的威力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强大,它会直接导致流动性资金的蒸发、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失败,并最终引发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
三、怎样借助“生产率”来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除了要预防“动物精神”带给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还需要借助生产率这个指标去更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运行情况。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动荡的世界》,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1万字,我会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内容的精髓:为什么美联储没有预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理解“动物精神”才能更好地预测金融市场的未来?
不少人可能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说是当年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拿着自己的奖金跑到股市上,希望凭借过人的才智,在股票市场上获得丰厚回报。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牛顿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由于对股市的预测失误,导致自己倾家荡产,最后他哀叹道:“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但是我算不出人类的疯狂”。动荡的股市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人倾家荡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怎样才能正确预测股市乃至金融市场的未来呢?这本《动荡的世界》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艾伦·格林斯潘。说起这个人,在全球金融界可谓无人不知。格林斯潘曾经连续五届担任美联储主席,管理着这家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长达十九年,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决定性人物,被人称为“经济沙皇”“美元总统”。在他执掌美联储期间,既成功处理了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互联网泡沫破灭等重大经济危机,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退休以后,格林斯潘回顾和反思了他传奇的职业生涯,借助丰富的金融市场监管经验和独特的专业视角,写出了这本《动荡的世界》。
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很多,而最精彩的部分,是格林斯潘凭借多年的金融市场监管经验,从人们的心理层面对金融危机进行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三个最重要的内容:第一是动物精神的内涵以及怎样从中理解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第二是动物精神如何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第三是怎样借助“生产率”来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首先来说动物精神这个概念。说起这个概念,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是说到另一个概念——“理性经济人”,不少人可能就不陌生了。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并不是某一个自然人,而是一个经济学假设,它认为人们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只会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情绪等因素并不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举个例子:一个商人要做的是把商品买入,最后再把商品卖出,在整个环节中,他关注的只是怎么样能让利润最大化,做决定的时候也只会考虑到这一因素,而不会因为心情好就赔本把商品卖出去。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最为基础的假设,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它们都默认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经济人,因此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会把人的非理性因素,比如情感、直觉等等自动排除在外。
但是,如果把基于这个假设所提出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人与经济学家所描述的理性人是完全不同的。在经济学家看来,经济活动中的人只会考虑理性的长期利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靠的是直觉、情感和自己的瞬间反应,这种思维方式被著名经济学家达尼尔·卡尼曼称之为“快思考”,它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动物精神。
动物精神这个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在他看来,人的经济行为,特别是某些投资行为,并不能用理性来解释。这些行为的产生,靠的其实就是人的自然本能,也就是受到了动物精神的驱动。格林斯潘认为,动物精神其实就是人们先天性的心理倾向,比如:恐惧、狂热、竞争和对未来更好机会的期待等等。这些心理倾向或多或少的会干扰人们的投资决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打个比方,当你炒股的时候,突然发现买入的一支股票异军突起,价格直线上涨,你整个人会特别兴奋,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你很可能根据自己的直觉而不是对市场的理性判断,做出继续买入,增加股票持有量的决定。
格林斯潘对不同的投资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后发现,影响人们投资的动物精神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恐惧、狂热、对未知风险的厌恶、对未来更好机会的期待、从众行为、依赖倾向、竞争倾向、乐观主义倾向、自利倾向和自尊倾向等等。这些心理倾向对于经济活动而言,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比如,当你在金融投资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在自利和自尊这类价值观的作用下,会不断努力来获取成功,这样的动物精神会让你的投资行为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目标,同时还能让资源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最有价值的利用。但如果你在追逐成功的时候,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这种自利倾向下的动物精神会让竞争走向极端,甚至变成一场悲剧。经济活动中,人的情绪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素,它可以让一切理性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失去效力。
我们来总结一下,所谓动物精神,就是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相对的一种观点,它认为:人在做出决定时,不完全是由理智决定的,情绪、直觉等非理性因素会对经济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动物精神是如何影响世界金融,最终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2008年8月以来,美国两大房贷巨头的股价遭遇了暴跌,雷曼兄弟银行提交了破产保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就此拉开了帷幕。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早在2007年8月就已经有了一些苗头,2007年8月9日,媒体爆料,法国巴黎银行持有巨额美国次级抵押证券,而且已经逾期。身为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职业的敏感让他开始警觉,但是,随之而来的股票市场连创新高打消了他的顾虑,直到危机爆发才回过神来。
格林斯潘在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发现他当初其实忽略了金融市场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金融市场内流动性资金的蒸发、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失败,这些问题最终加剧了这场危机。
先来看看流动资金的蒸发。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是雷曼兄弟银行的破产,但是这只不过是序幕的一个小节目,真正引发金融危机的其实是全球信贷萎缩,这种萎缩在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之后迅速爆发,让全世界的金融分析师都始料未及。仅仅在雷曼兄弟银行破产消息发布数小时以后,一直被金融人士认为几乎是无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就出现了抛售现象,大额抛售引发了投资人的恐慌情绪。
担惊受怕的投资人不再相信专业的金融分析,他们只想赶紧把自己的钱收回来落袋为安,没过几天,贸易信贷资金大范围紧缩。随着流动性资金的迅速蒸发,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开始出现枯竭,一系列连锁反应后,经济形势呈现螺旋式下降,世界经济陷入了巨大的金融风暴中。
为什么一家银行的倒闭,竟然引发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危机呢?这个账恐怕要算在人们的动物精神头上了。雷曼兄弟银行作为全球投资银行的标杆之一,在整个金融业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人们通过它的运行状况来衡量金融业是否正常。雷曼兄弟银行的破产对于金融业而言相当于经历了一场地震,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银行受到的打击最重,影响也最为明显。
面对业界标杆的倒下,投资人对于未来的信心遭受了重创,于是纷纷把自己的钱从投资银行里撤出来。对未来的恐惧和盲从心态快速蔓延,流动性资金蒸发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现金蒸发的同时,那些能够换成现金的抵押物,比如房子、黄金、钻石等等,也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纷纷贬值,最后银行手里只剩了一堆不值钱的抵押物。投资银行陷入“人财两空”的境地,只好宣告破产。银行破产在很多投资人看来是严重危机的前兆,连银行都保不住了,金融市场的前景可想而知。恐惧、担忧、害怕的非理性因素在投资人中间持续发酵。
面对严峻的形势,为了扶持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美联储不得不动用准备金来帮助金融市场走出困境,但这反而成了一个负面的信号:人们发现连美联储的准备金都被拿出来了,可想而知危机有多么严重。投资人们开始暗中揣测,是不是美国经济出现了大问题?被怀疑、恐惧、担忧这些动物精神所驱动的人们纷纷选择抛售自己手中的投资产品,流动性资金迅速蒸发。没有了充足的资金流,金融市场的活力直线下降,对未知的恐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整个金融市场人心惶惶、没有人再去关注数据、分析,人们只是想着怎样才能把自己的钱保住,一场巨大的危机由此爆发。
再来看看风险管理的失误。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一整套严格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帮它保驾护航,但是,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本应该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管理与预测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什么失效了呢?在格林斯潘看来,对动物精神的忽视是罪魁祸首。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险管理普遍采用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来分析风险、做出预测。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时候,考虑到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提出了一个“尾端风险”的概念,这个概念说的是人的情绪、直觉会导致实际结果偏离预测的趋势。但是,尾端风险却被很多金融分析师自动忽略了。在他们看来,尾端风险太微不足道了,它引发金融波动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格林斯潘在分析了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尾端风险发生的频率要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忽略这一点会让金融风险的监测、管理和预测存在巨大漏洞,直接影响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除此以外,另一个导致金融风险管理失误的原因是人们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过分信赖。随着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前人们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还能花时间去研究一下金融产品是不是靠谱,但现在面对大量的新产品,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一个个了解。人们为了减轻负担,在做出判断的时候往往会特别依赖金融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评判。但评级机构的分析师不是万能的神,他们并不能每一次都精准的预测未来,偏差、错误经常会出现。即便如此,他们的评判和预测还是给投资人制造出虚假的安全感,过度迷信的后果是不断放大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整体金融风险管理的失败。
最后来看看监管体系的缺席。在金融市场中,监管体系可以说是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转的最后一道“屏障”。但不幸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监管体系这道屏障也缺席了。举个例子,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是一家在国际上非常有名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这样一个名声在外的监管机构也没有让英国的金融市场躲过危机。
金融危机的恐慌情绪传到英国后,人们纷纷涌到银行提取现金,也就是常说的“挤兑”。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没能预防到这次挤兑,导致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北岩银行遭受重创。这并不是个例,美联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世界著名的金融监管机构,在那场金融危机中也都面临了监管缺席的指责。
在格林斯潘看来,监管机构的失败并不是监管深度不够或者有人玩忽职守造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监管机构过于自信了,他们以为即便恐惧、担忧等动物精神会影响到金融市场,但这些影响也是在掌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曾经一度出现亏损,美联储虽然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认为损失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他们判断这家公司距离被资本耗光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之前出手肯定来得及。但是,真实情况远比他们的判断残酷的多,恐惧等负面情绪以他们所想象不到的速度快速蔓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共损失了5000亿美元,成为了美国国内公司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最大的公司之一。
所以,在格林斯潘看来,动物精神的威力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强大,它会直接导致流动性资金的蒸发、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失败,并最终引发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最后一个部分,怎样借助“生产率”来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格林斯潘认为,要想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除了要预防动物精神带给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准确地把握经济的运行情况。那么,有没有一个指标能作为衡量经济的一把“尺子”呢?格林斯潘在综合考虑了不同的经济参数以后,提出了生产率这个指标。
生产率,也就是经济生产的效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取得的现实成就的最核心指标。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生产率这个指标其实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但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人们用大笔资金购买房地产相关的股票和其他投资产品,认准了能大赚一笔。但是,格林斯潘在分析了美国近20年的数据后发现,美国整体经济的生产率在1995年后,连续五年稳定在4.75%到6.5%之间,但是在2000年以后,生产率出现严重下滑,降到了约4%以下。
生产率的下降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已经与真实的经济生产率脱节,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加大,但生产率这个预警信号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计算生产率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像文化、政治这类因素在统计的时候很难有精确的数据,所以要想获得一个有说服力的生产率数据其实难度很大。于是,生产率在金融危机前没有起到应有的预警作用,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最终还是没有避免。
格林斯潘认为,为了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需要对生产率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提高它的计算准确性。在对生产率进行测算和统计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采用一种名叫“多要素生产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考虑到生产过程中,资金、人的劳动等基本要素的变化情况,还把创新的应用情况、产品的配送速度、通信能力的进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新情况也考虑在内。在这些新情况中,创新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是尤其要重视的一个因素,因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要想准确判断一个从来没有出现的东西会不会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实在是太难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格林斯潘提出,可以先统计过去几十年甚至百余年的经济生产率变化情况,然后从中归纳出创新这个因素在生产率中的大致波动范围,根据这个波动范围去预测未来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
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咱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这本书主要讲了三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动物精神的内涵以及怎样从中理解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第二,人的动物精神如何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第三,怎样借助生产率来把握世界经济的运行状况,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格林斯潘认为,动物精神其实就是人们先天性的心理倾向,比如:恐惧、狂热、竞争动机和对未来更好机会的期待等等。这些心理倾向的存在或多或少的会干扰人们的投资决定,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动物精神的威力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强大,它会直接导致流动性资金的蒸发、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失败,并最终引发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要想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除了要预防动物精神带给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之外,还需要借助生产率这个指标去更准确的把握经济的运行情况。
关于这本书,就为你讲述完毕。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怎样在金融市场中准确地预测风险、避免危机,但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判断,比如说该不该跳槽?这个理财产品到底靠不靠谱?这个人是不是值得相信等等。在对这些风险进行判断和预测时,除了考虑收益、利害得失等硬指标以外,也需要综合考虑人性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人性中的不确定性多一些了解和重视。
撰稿:冰柠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