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4 怎么做好深度访谈?

怎么做好深度访谈?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给公职人员的调查研究指南》。这一讲,我们继续来介绍调查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的特点和局限

“深度访谈”通常是一种一对一的访谈,是访谈员对受访人发起的一场有目的的自由交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目的”,一个是“自由”。有目的,指的是访谈要服务于调查研究的目标,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所以它和我们平时的聊天不一样,话题不能天马行空。而自由,指的是访谈不受到固定框架的局限。尽管访谈员还是要事先准备好一份访谈的提纲,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根据现场的情况和受访人的状态,访谈员可以灵活地调整问题的顺序、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另外,访谈员还可以根据受访人讲述的逻辑提出追问,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

“有目的”和“自由”这两个特点,保证了深度访谈的“深度”。我们可以拿前面讲过的两种方法来做个对比。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对象只能对固定的问题进行一次性的回答,没法跟躲在问卷背后的调查者发生更进一步的交流。在座谈会上,参与会议的各方可以各抒己见,甚至发生争论,这有时候能够揭示出一些深层的问题。但座谈会毕竟是个公开的场合,大家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充分地表达意见。相比之下,深度访谈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深度访谈通常是访谈员和受访人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没有第三方在场,受访人的心理包袱更小;另外,在有来有回的问答中,访谈还可以层层推进,把关键的问题聊深,聊透。总而言之,深度访谈的“深度”是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在“麻雀解剖式”的调查研究中,深度访谈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当然,和所有的方法一样,深度访谈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对访谈员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很大。按照社会学家廉思的经验,一名访谈员一天能完成一场有效的深度访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仅如此,深度访谈还要求访谈员具备比较强的专业技能。访谈员需要针对不同受访人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进入现场后的提问和追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后面我们会详细地说明。除此之外,深度访谈获取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研究者要想从中找出要点,做出有效的分析,也得费一番功夫。因为存在这些局限性,深度访谈通常跟其他的调查方法搭配使用,共同支撑起一项研究任务。

了解了深度访谈的优势和局限,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做好一场深度访谈的具体办法。

一场深度访谈通常分为前期准备、现场访谈和资料整理这三个阶段。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分别说说,每个阶段需要注意的要点。

前期准备

先来说说前期准备。

一场深度访谈能不能成功,跟它的前期准备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你的受访人通常是你并不熟悉的人。要想跟一个陌生人有话聊,还能聊到重点,解决你在研究中的困惑,仅仅靠现场的发挥是不够的。你需要在进入现场前就充分地掌握受访人的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

为了保证在访谈中尽可能拿到有用的材料,深度访谈的前期准备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过度”。每一场深度访谈,尤其是针对关键人物的访谈,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只有“过度”的准备才能充分地把握机会,不至于留下遗憾。

廉思教授在他的书里举了美联社记者尤金·莱昂斯的例子。莱昂斯曾经获得一次机会,采访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因为事先约定的采访时间只有两分钟,莱昂斯并没有准备过多的问题。但他没想到,采访当天,斯大林的兴致很高,聊了两分钟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莱昂斯却没有做足准备,问不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了。这件事成了莱昂斯的记者生涯中最大的教训。

莱昂斯的教训是我们每一个调查者都需要重视的。虽然这个例子很极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极少会碰到只给我们两分钟的大人物,但对每一个受访人,我们都需要准备充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预估的问答时间,应该至少要超过约定的访谈时间,这才能保证我们在访谈现场不会出现莱昂斯这样尴尬的情况。

怎么才能确保我们准备的问题是充足的呢?你可以试一试,在设计访谈提纲的时候,分两个层次来罗列问题。第一个层次是你根据访谈目的列出的主要问题。比如,假定你的访谈目的是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对本地生活的满意度,那你的主要问题就可能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会和雇主或者顾客发生矛盾?他们的收入怎么样?他们是否希望留下来,在打工的城市里建立家庭?

有了这些主要的问题,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多想一步,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列出第二个层次的追问。比如,紧跟着“他们的收入怎么样?”这个问题,你可以追问:这些收入够不够他们日常的开销?满足温饱后有多少结余?他们会怎么分配这些结余?他们希望未来的收入可以达到多少?为什么?在各种可能的追问里,这些问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追问是深度访谈的灵魂。在访谈现场,访谈员可以根据受访人的讲述随时追问,深入细节,了解他们真实的处境和想法。追问完全可以超出访谈提纲的限制,但为了保证有充足的问题,访谈提纲必不可少。

访谈提纲准备好了,接下来一步是约见受访人。大多数的访谈都需要预约。在什么时间和地点约见受访人呢?我们通常以受访人的轻松和方便为准。这不只是访谈员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访谈效果。廉思教授引用美联社著名记者休·马利根的话说:“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约见野牛骑士。”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受访人最熟悉,或者是和受访人的身份最匹配的环境里安排访谈。不专业的访谈员会犯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在自己的旅店房间里约见受访人。这种安排考虑的完全是访谈员自己的方便,不仅给受访人添了麻烦,还增添了他们心中的疑虑,我们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

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一场访谈的前期准备就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在进入现场前,我们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这就是衣着。深度访谈毕竟是面对面的交流,访谈员的形象会直接影响受访人讲话的意愿。因此,穿对衣服也是调查工作的一部分。穿什么衣服才合适呢?你只需要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衣着要尽可能消除访谈员和受访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在北大历史系,我的一位老师长期从事工人群体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现场拍摄的照片上,老师和工人们一样穿着白背心,坐在车间里交谈。这样的衣着是一种专业性的体现,可以让受访人进入更加随意的交流状态。

现场访谈

好,完成了这所有的准备工作,访谈就要正式开始了。

要想做好一场深度访谈,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预热。深度访谈的预热和上一讲提到的座谈会的暖场环节是类似的。进入现场后,访谈员和受访人四目相对,互相都是陌生的。这时候,我们不要着急进入正题,而是要选一个恰当的话题,让受访人进入轻松的交流状态,打开话匣子。

具体该聊点什么呢?你可以根据受访人的个人情况来准备一个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廉思教授在书里举了个例子。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骑马的高手。这位骑手是出了名的不爱说话。很多记者采访过他,都说让他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于是这位记者在出发前准备了一个巧妙的问题。他一见到骑手就问:“您赛马时左蹬皮带比右蹬皮带多放几个眼?”骑手一听眼睛就亮了,兴高采烈地和记者聊了一个小时。原来,赛马的时候,骑手为了克服圆形跑道上的离心力,两个脚蹬的皮带不能一样长,必须左边比右边长一些,让身体稍微向内倾斜。这是一个只有内行人才了解的细节。这位记者一上来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让骑手感觉遇到了真正懂行的人,交流的意愿也就大大增加了。

一旦受访人自己想要聊下去,访谈就进入了理想的状态。这时候,访谈员要做的就是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让访谈向着对研究有价值的方向发展。当然,深度访谈中的提问是有技巧的。接下来,我就给你介绍几种常用的技巧,帮你更好地把握交流的节奏。

第一种技巧,叫作“随机反应提问”,也就是提出一个比较笼统、抽象的问题,观察受访人对这个问题的反应。这种问题问的通常是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比如,你怎么看待你生活的这座城市?这个问题很大,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时候,受访人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记忆,选择一个他有话想说的角度。我们就可以沿着他的思路追问下去,挖掘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

第二种技巧,叫作“虚拟场景提问”。和随机反应提问相反,虚拟场景提问的问题很具体。比如,你所在的单位近期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人员调整,把你换到另一个部门,你会怎么应对?这样的问题直接把受访人放在了具体的场景里,要求他对眼前的情况做出反应,他的答案也就很可能反映出更真实的态度。无论是随机反应提问还是虚拟场景提问,目的都是启发受访人打开思路,积极地思考问题。当受访人的交谈意愿比较弱的时候,这两种技巧可以激活访谈的节奏。

接下来还有第三种技巧,转移主体提问。这种技巧主要用来提出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你怎么评价你的领导?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受访人的顾虑,不愿意给出坦白的回答。但假如你换一种问法:你觉得,别人都是怎么评价你的领导的?这么一问,做出评价的主体就从受访人变成了“别人”,受访人站在第三方的视角,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意见。

我们再来说第四种技巧,交换比较提问。这种技巧是专门用来挖掘受访人深层的想法的。在访谈中,我们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冲突的意见,推动受访人进一步解释自己的看法。这种提问技巧有两种常用的问法,第一种是:你说这事是这样,可是别人说这事是那样,你怎么看?第二种是,你前面说了一种看法,可是你后面又说了另一种看法,你到底怎么看?这两种问法,一个是在受访人和其他人之间构建冲突,一个是在受访人自相矛盾的观点之间构建冲突。受访人在解释这些冲突的时候,不得不重新用更精细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就给了我们了解更多细节的机会。

除了刚才说到的这四种技巧,访谈员在采访时还会遇到一种常见的情况,这就是要把跑题的受访人拉回正题。这里我推荐你一个好用的句型,你可以记下来。在受访人逐渐偏离正题,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和研究无关的事情时,访谈员可以找个气口礼貌地打断对方,然后说:“您说的这些真有意思,不过我还是不明白……”接下来的部分,加上一个你真正想问的问题。这个句型通常不会让受访人感到冒犯,转移话题也不会显得太生硬。

掌握了这些技巧,你就有了控制访谈节奏的手感。就像我们刚开始说到的,深度访谈是一场有目的的自由交谈。一个优秀的访谈员要做到的,就是让话语像水一样,向着正确的方向充分地流淌。

资料整理

一场访谈结束后,访谈员要向受访人礼貌地道别,表达感谢,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奉上简单的礼物,作为对受访人付出时间和信息的回报。这些环节看起来好像和研究的关系不大,其实也是不可省略的。即便只考虑研究的成效,一场访谈获得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候,访谈员还需要再次联系受访人,确认一些关键问题的答案。维护好和受访人的关系,这类后续的工作就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访谈结束后,我们还需要整理访谈的材料。关于这个步骤,我在这里只做两点提醒。第一,假如在访谈的过程中没能录音,我们必须在访谈结束后的第一时间整理材料,根据记忆和笔记尽可能还原访谈中的关键信息点。另外,除了受访人说过的话,我们还要留意记录受访人语句中的感叹词,他表露出的情绪,以及说话时的姿势。这些生动的信息可以让未来的读者感受到访谈中真实的氛围,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受访人没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更加丰富的意涵。

以上就是深度访谈的基本方法。接下来一讲,我们来介绍调查研究的第四种常用方法:田野调查。

我是邓一丁,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