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如何培养自由的孩子?
如何培养自由的孩子?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爱弥儿〉》。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正式进入这本书的主体内容,也就是卢梭的教育理论。
我在导读里提到过,《爱弥儿》这本书的结构很有意思,全书分为五卷,每一卷都针对一个特定的年龄段。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不过,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卢梭划分的这几个年龄段未必很合理。比如,按照他的看法,孩子长到15岁,我们才需要对他进行有关青春期的引导。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个时间点显然就太晚了。所以,我们不必严格按照卢梭划定的阶段来阅读这本书,当然,也不必对卢梭太苛刻。这本书真正精彩的地方是卢梭的教育理念。
自然状态下的人什么样?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卢梭的目标是培养出自然的人。他想要尽力避免爱弥儿受到文明社会的污染,让他尽可能地遵循天性来发展。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自然状态下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人知道答案。当卢梭这样的思想家有能力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太久了,没有人记得在社会尚未组建起来的时候,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既然不知道,那就只能猜。卢梭的猜想是,自然状态下的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需要依赖他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在卢梭的想象中,自然状态下的人都过着独立的生活,男人和女人只在需要繁衍后代的时候才会短暂地相聚;父母亲会哺育他们的子女,但是只要孩子掌握了独立生活的本领,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依附关系就会自然解除。一个成年人只需要依靠自己就能生活得很好,这是因为当时的大自然资源丰富,而人在自然环境里分布得很稀疏,每个人都享有大片土地上的物资。这样一来,人和人之间也就很少碰面,很少发生争斗。这时候的人类没有社会,甚至也没有固定的家庭。人们不会彼此竞争,彼此奴役,没有阴谋,也没有战争。用卢梭的话来说,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主人”。
卢梭的这套设想很理想化。但是你也听得出来,他的这些想法可能不太符合实际的情况。考古学和人类学在今天比在卢梭那个时代发展得更完善,按照今天人们掌握的证据,卢梭描述的这种类似于老虎的独居动物的生存状态,显然不同于史前人类以群居为主的生活方式。不过,这里的重点不是卢梭猜得对不对,而是他借助这套猜想树立起来的教育目标。卢梭希望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这样的人:他随心所欲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有充足的本领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他不需要依赖别人,也不需要强迫别人,因此,也就不会因为社会的要求而扭曲自己的意志。这样一来,至少在和他人的关系这个层面上,爱弥儿称得上是一个自由的人。
自由是欲望和能力相匹配
不过,卢梭关于自由的思考没有停在这一步。他不只是希望爱弥儿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自由的人,他还希望爱弥儿就其自身而言,既不受到能力的限制,也不受到欲望的辖制。所以在书里,卢梭提出了一个关于自由的非常有趣的定义,他说,自由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欲望互相匹配。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洞察。古往今来,很多思想家都思考过欲望和能力这一组矛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无穷无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古人讲,人生有涯而学无涯。其实不止学无涯,名利、情义也都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这终究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一派人主张,要想幸福,人就得节制欲望。最理想的状态是看破一切,无欲无求。
而另有一派人认为,正是因为欲望无穷无尽,人才有无穷无尽的理由去追寻。幸福的关键不在于节制欲望,而在于不懈地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这种永无止境的前进状态才是人生的乐趣所在。无欲无求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种观点听上去很积极,可是它也会带来问题。在咱们这个时代,有很多人竭尽全力地追求自我提升,可是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真诚的愿望。他们什么都不想要,哪里都不想去,明明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不知道用它们来做点什么事情。这样一来,人反倒容易陷入空虚。
在这两派观点中间,卢梭选了一个不偏不倚的站位。他既不赞赏无欲无求的人生,也反对盲目的学习。在他看来,理想的状态是在欲望和能力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问题是,这个平衡的点在哪儿呢?卢梭说,这个点就在人的自然状态里。
自然状态下的人不是无欲无求的,他总是要不断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在解决一个接一个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能力会得到自然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也几乎不会有超出现实处境的欲望。他不会盲目地学习多余的能力,毕竟那也会造成无谓的消耗。除了眼下和他的生命直接相关的事物,周遭环境里的一切都不会引起他太大的好奇心。
避免想象力过度发展
卢梭的这套关于学习的观点和现代的理念差距不小。我觉得这也不奇怪,毕竟和卢梭所说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比起来,现代人的生活处境要复杂得多。我们也很难断定,哪个门类的知识和我们当下的生活就毫无关联。不过,卢梭认为,专注于当下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这个观点倒是能在现代的心理学家中间找到支持者。奥地利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就在他的那本著名的《心流》里说过,自然界里的动物总是专注于眼前的需求,当需求被满足以后,它们就心安理得地享受闲暇的时间;而人类似乎是唯一一种会陷入对未来的忧虑之中的动物。我们的想象力成了我们自寻烦恼的根源。
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里表达过几乎完全一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想象力是欲望增长的驱动力。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这种能力。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避免让他们的想象力过度地发展。
这个观点,乍一听,好像和我们现在的理念很不一致。不过,我想请你暂时不要简单地否定卢梭的观点。在现代教育的语境下,教育者主张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跳出现有的框架去思考。想象力的对立面是大人强加给孩子的条条框框。而社会的约束和僵化的知识灌输,这些也正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所反对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卢梭想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当他说要限制想象力过度发展的时候,他更多的是在强调,要把想象力和现实结合起来,让能力和欲望的增长保持同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脚踏实地地成长,不会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迷失自我。
出于同样的原因,卢梭也提醒教育者不要把自己虚妄的欲望强加给孩子。很多人做了父母,就把自己未竟的理想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他们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疏解自己心中的焦虑和不甘。卢梭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内心保持警醒,不要让我们的欲望成为孩子的枷锁。
如何应对孩子的哭闹?
从爱弥儿还是个婴儿的时候起,卢梭就有意识地把他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这方面,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当过父母的朋友都知道,孩子的哭闹是让很多新手爸妈头疼的事情。当然,大多数时候,孩子哭,是因为饿了或者尿布脏了。但也有的时候,孩子突然大哭大闹起来,不管父母做什么都没有用,直到他自己哭累了,才会渐渐安静下来。
这种时候,做父母的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卢梭提出了一套理论。他建议父母亲仔细地倾听孩子的哭声,分辨清楚哪一种哭声是在表达自然的需求,哪一种哭声是出于孩子对父母的控制欲。对于前一种哭声,父母应该及时响应;而对后一种哭声,父母应该有选择地忽略,不要让孩子以为,只要哭闹,他就可以对身边的人施加影响。
在这里,我必须做一个提醒。卢梭的这些说法有他的道理,但他也没能给出一套科学的标准,来判断孩子哭闹的真实意图。另外,现代的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在婴儿阶段,父母及时地响应孩子的需求,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身体接触,这些做法会带给孩子更强的安全感,对孩子未来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孩子哭闹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卢梭的理念,但对他提出的具体的教育方法,还是应该以现代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一遍。这也是我建议你在阅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采取的一个总体的态度。
卢梭建议我们忽略孩子无理的哭闹,这么做的目的是避免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习惯。出于同样的理由,当孩子再长大一点,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时候,父母亲也不应该毫无节制地满足他所有的愿望。不然,孩子就会对父母养成强烈的依赖,性格也会变得凶暴。卢梭的这些观点在现代的幼儿教育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一个自由的人不应该养成奴役他人的习惯;同样的,他也不应该习惯于被他人奴役。这是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中另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基于这一项原则,卢梭告诫教育者,不要随意地打骂孩子,用武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
卢梭是天才的作家,他对人的观察是很敏锐的。他在《爱弥儿》书中描述了一个孩子被打骂的情景:孩子挨打后号啕大哭,而卢梭在孩子的眼里分明看到了愤怒。他说,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不会屈从于暴力。当教育者使用暴力来管教孩子的时候,他们正是在扑灭孩子天性里自由的火种。
好,这一讲我们主要讨论了《爱弥儿》书中关于自由的教育理念。下一讲,我们来说说,卢梭如何让爱弥儿学习知识,养成道德。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