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1 卢梭为什么崇尚自然?

卢梭为什么崇尚自然?

你好,我是邓一丁,欢迎回到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爱弥儿〉》。

在这一讲,咱们先来说说贯穿《爱弥儿》这本书的一条思想主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什么是自然主义?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观呢?咱们来看卢梭的原话。在《爱弥儿》第一卷的开头,卢梭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段落,他说: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欢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你听得出来,卢梭的这段话里情绪很大,他是在反对人对自然的干预。在他看来,出于自然的事物原本都是美善的,并且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揠苗助长,只会起到伤害和丑化的作用。具体到教育的问题上,卢梭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他们的天赋,让他们在自由的探索中培养健全的身心。

卢梭的这些观点,我猜今天的教育者听了会频频点头。毕竟这些都已经是现代的教育理论里最基本的共识了。可是,我想提醒你,卢梭出版《爱弥儿》的时候,正是西方的启蒙运动时期。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启蒙思想家的圈子里,卢梭的这种观点是很反常的。

反常在哪儿呢?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大多都有一种思想倾向,他们相信,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让世界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人类的文明正是在理性的推动下不断进步的。而卢梭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干预,这就把自己摆在了文明的对立面上。我再给你读一遍卢梭刚才那段话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启蒙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会怎么说呢?他们多半会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未必有多好,可是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得更好!”

卢梭的观点让他在身边的人中间显得格格不入。这给他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关注,但也招来了麻烦。他昔日的朋友因为跟他的理念不合,纷纷弃他而去。当时法国的文坛盟主伏尔泰更是成了卢梭“一生黑”,一有机会就对他口诛笔伐。卢梭到底为什么会提出“自然主义”这么一种不合群的观点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了解一点卢梭的生平。

卢梭的早年经历和性格特点

让-雅克·卢梭,1712年出生在今天瑞士的日内瓦。日内瓦这个地点很重要,因为它不只是卢梭的故乡,更是他精神上真正的归属地。虽然卢梭一生旅居欧洲各国,还两次失去了日内瓦的公民权,但他几乎在所有的作品和公开的场合里,都自称为“日内瓦公民”。

日内瓦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呢?首先,在卢梭的时代,日内瓦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实行民主制度。卢梭对日内瓦的制度非常赞赏,这对他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影响。后面我们讲到卢梭对爱弥儿的政治教育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日内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这里是新教加尔文派的大本营。宗教改革的领袖约翰·加尔文去世后,就被安葬在这里。我们不必深入宗教思想上的细节,你只需要知道,新教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天主教而言的。在历史上,天主教会的中心是罗马,而在卢梭的时代,日内瓦被称作“新教的罗马”,你可以想象新教在此地的影响之大。在宗教改革的时代,欧洲的天主教廷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神职人员的生活奢侈无度,教会甚至经营赌场,贩卖酒水,出售臭名昭著的“赎罪券”。而新教与天主教针锋相对,主张重返早期基督徒朴实节制的生活方式。这种主张在日内瓦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卢梭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他对物质生活的基本态度是崇尚节俭,反对奢靡。我想请你记住这一点,因为这是构成他的自然主义思想的一个要素。

卢梭在日内瓦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个钟表匠,家里的条件还算殷实。但从出生开始,卢梭的人生就充满了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卢梭的母亲在生下他几天后就因病去世。他的父亲虽然很宠爱他,但是情绪喜怒无常,经常惹是生非。在卢梭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和人起了严重的争执,不得不离开日内瓦。卢梭被交给他的舅舅抚养。这是他此后漂泊不定的生活的开始。

为了养活自己,少年时代的卢梭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职业,他跟着雕刻匠学过手艺,在神学院里做过学生,还在有钱人家里当过仆人和私人教师。在所有这些事情上,卢梭都不怎么在行。不过幸运的是,从十六岁起,他得到了一位法国贵妇人的庇护。这位贵妇人叫作“华伦夫人”,比卢梭年长十三岁。她非常富有,对卢梭也很慷慨。她把卢梭收留在自己的宅邸里,供给他的吃穿用度。卢梭和华伦夫人的关系是有一点复杂的。卢梭既受到华伦夫人的庇护,又是她的情人。

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里,卢梭很早就明白,自己是因为能够满足别人的某些需求,才被允许生活在人家的屋檐底下的。即便在后来,卢梭因为写文章成了名,他也常常寄住在有钱的赞助人提供给他的庄园里。人们因为他的名望和才华收留他。卢梭虽然接受人家的好意,但在他看来,这种关系掺杂了利益,不纯粹,也不稳定。在人际关系里,卢梭终其一生都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卢梭的性格还有另一个特点,这就是他极度地沉溺于自我。希腊神话里有一位美少年,痴迷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落水而死,死后化为水仙。在卢梭的身上,我们多少可以看到一点水仙少年的影子。在他晚年写作的名著《忏悔录》里,卢梭把自己作为全人类的范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相信自己的心灵是纯净的,没有卑劣的情感,并且对人类怀有无与伦比的爱。这样的一个人,恐怕很难忍受默默无闻的一生。

“文明对道德有害无益”

现在你对卢梭的性格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些性格上的特点和他的哲学理念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你就会看到,当这样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敏感的青年,闯入了一个他本不属于的社交圈层,这会对他的思想产生怎样的冲击。

在卢梭30岁的这一年,他来到巴黎定居,结识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狄德罗。狄德罗小卢梭一岁,后来也成了启蒙运动中有名的思想家。和卢梭一样,狄德罗也有个做工匠的父亲。这两个青年人年纪相仿,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此时的狄德罗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在他的引荐之下,卢梭开始接触到巴黎的上流社会,渐渐成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文艺沙龙里的常客。这给卢梭带来了不小的刺激。一方面,卢梭自视甚高,渴望受到关注,尤其是想要取悦那些美丽高贵的沙龙女主人。可是另一方面,卢梭又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和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站在那些锦衣华服的巴黎人身边,卢梭显得像一件寒酸的陪衬。巴黎的奢侈生活让他不能理解,也无法融入。此时的卢梭只是文化圈子里的边缘人。

卢梭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1749年他37岁的时候。这一年,他的好朋友狄德罗因为发表激进的言论触犯了当局,被捕入狱。卢梭前去探监,在路上,他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消息:法国东部的城市第戎有一所学院,发起了一场征文比赛,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净化道德风尚?”

卢梭后来在《忏悔录》里提到,当他读到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时,他经历了一次开悟一般的体验。他呆坐在路旁的树下,激动得泪流满面,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流泪。

卢梭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了一个参加征文比赛的绝妙角度。他要论证,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人类的道德有害无益。卢梭猜想,在遥远的古代,当人们还没有生活在社会组织里的时候,自然状态下的人都是善良、友好、富于同情心的。换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文明的发展腐蚀了人类的道德。尤其是当人们脱离乡土,搬进城市里生活以后,物质的富足带来了嫉妒和攀比。人们争相用昂贵的财物自我标榜,丧失了自然状态下所有天真美好的品格。

请你注意,在这篇写给第戎学院的参赛论文里,卢梭第一次系统地表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一方面带有童年时代日内瓦新教伦理的色彩,一方面也抒发了他在巴黎的文人圈子里郁郁不得志的愤懑。除此之外,卢梭批判科学与艺术,也是在刻意地寻找一个“刁钻”的立论角度。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写文章的人要想博取声名,有时候是需要提出一些激烈的主张的。在读到第戎学院的征文启事前,卢梭已经在法国的文化圈里不温不火地度过了七年,他迫切地渴望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被人们看见。事实上,他送去参加比赛的论文也确实帮他实现了这个心愿。

一年后,卢梭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在第戎学院的比赛中拿下了大奖,卢梭一举成名。很多科学与艺术的赞助人都想要见识一下,这位批判文明的特立独行的作家在现实中是个怎样的人。一时间,卢梭在沙龙里成了大受欢迎的焦点人物。在卢梭此后的人生中,“自然主义”成了他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的名片。在精致的巴黎人中间,卢梭本来显得有点土气,可是这时候,土气反倒成了他的招牌。人们欣赏他独特的观点,赞美卢梭,称他是“自然的野兽”,一头高智慧的“熊”。卢梭也有意识地迎合人们对他的期待。他的言行举止变得越发地不修边幅,他留长了胡子,穿着宽松的长袍出席各种严肃的活动,无视繁复的社交礼仪,这一切都成了他崇尚自然的标志。

好,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卢梭早年间的经历、他性格上的特点,以及他作为人类文明的批判者一举成名的经过。理清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这对我们读懂《爱弥儿》是十分必要的。从下一讲开始,我们正式进入《爱弥儿》书中卢梭的教育理论。

我是邓一丁,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