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导读:历史作为显影剂

导读:历史作为显影剂

你好,我是“得到听书”的专职作者邓一丁。欢迎你学习“听书精品课”《带你读懂〈国富论〉》。

“听书精品课”是我们为听书会员朋友们提供的一项全新的免费增值服务。精品课的形式和传统的“每天听本书”相比更加自由,选题可以是介绍某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回应某个实际的问题,也可以是像今天的这门课这样,比较深入地阅读一本经典,梳理书中的知识脉络。在帮你读书这件事情上,我们希望作出一点新的尝试,带给你耳目一新的体验。

这一期精品课,我们一起来读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写成于1776年的经典《国富论》。

为什么要读《国富论》?

为什么要读《国富论》呢?理由可太多了。

毫不夸张地讲,这本书改写了历史,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同时,它也是现代资本主义思想的起源。

亚当·斯密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比如,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阐明了自由市场运行的机制;他还重新定义了衡量国家财富的标准,指出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对于提升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此外,他的学说还展示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国际贸易并不是一场尔虞我诈的零和博弈,贸易的双方可以实现双赢。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却逐渐深入人心。

在全球范围内,亚当·斯密的思想影响了无数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决策。在他的启发下,世界各国间的关税壁垒得以降低,全球贸易的进程也得以加速。可以说,现代的经济学,乃至于由商业活动连接在一起的整个现代世界,都有一块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基石,这就是这本长达950页的厚重的经典。哪怕你对系统地了解经济学知识不太感兴趣,翻一翻《国富论》,也有助于你看清我们周遭的世界。

《国富论》的语言

能向听书的会员朋友们介绍这本书,这当然是我的荣幸。不过,在研发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却经常感到头疼。我也不瞒你讲,这本书实在是太难读了。书的篇幅倒不是问题,只要下功夫,就可以克服。真正让我犯难的第一个挑战,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

我从没见过这样的经济学著作,它搭建起了经济学这座大厦的四梁八柱,却没有用到任何一个我们熟悉的经济学术语。这当然一点也不奇怪,在《国富论》成书的时代,那些术语都还没有发明出来。这就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开头写下的那个很美的句子:“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我读《国富论》的时候,就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缺少可以直接套用的理论工具,亚当·斯密不得不从他第一手的生活经验里寻找例子,用最基本的逻辑一步一步地推演出每一条结论,有时候一推就是好几十页。

这样的写法会显得有一点烦琐。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也并不总是能跟上亚当·斯密的思路。不过在和这本书相处了几天之后,我倒是渐渐觉得,这样的语言也很有趣,很活泼。我给你随便举两个例子:

亚当·斯密有个观点,认为人和人之间之所以会做交易,不是因为我们都很慷慨,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论证这个观点的时候,他倒没有做什么抽象的伦理学上的分析,而是举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例子。他的原话是:“我们决不能指望从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中获得我们的午餐。我们只能借由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来获得我们的午餐。”你看,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把道理讲明白了。

在这段话的后面几页,亚当·斯密又在说明贸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好处。这次他举的例子脑洞很大,甚至有一点好笑。他说,人和人的差别,其实远没有狗和狗的差别大。同样是狗,猛犬与猎狗,长毛狗与牧羊犬,无论是体型还是习性都天差地别。相比之下,哲学家和街上的挑夫之间的差别倒要小得多。可是,哲学家和挑夫能够彼此协作,把自己擅长生产的好东西卖给对方;而狗就做不到这一点。猛犬不能把自己的力气卖给猎狗,猎狗也不能把自己的敏捷卖给长毛狗。通过贸易,人类可以共享资源。这就使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信不信由你,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真是这么说的。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在得到电子书里找到《国富论》,搜索“长毛狗”,就能找到我刚才提到的那段内容。我读书的时候,一面觉得有趣,一面又在想,像这样生动的表述,在今天恐怕不大会出现在严肃的经济学论文里了。

亚当·斯密在和谁交锋?

一旦适应了《国富论》的语言,这本书读起来其实很令人享受。不过,一想到要把这本书解读给同学们听,我还是有一点顾虑。顾虑在于,这本书里的观点恐怕很难让一个现代的读者感到新奇。经过了两百多年,这本书在问世之初创立的惊人见解已经进入了现代人常识的底层。假如在今天,有个人兴奋地告诉你:供给大于需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你大概只会感到无聊。其实,假如亚当·斯密穿越到今天的世界,看到人们对他的学说早已习以为常,倒该觉得很宽慰才对。毕竟伟大思想的归宿就是要成为稳定的常识,这才算是对文明做出了持久的贡献。可是,作为现代的读者,我们又该如何阅读这本书呢?如何才能透过时间的阻隔,看到书中的思想散发出的光芒呢?

我想到的办法,是用历史来作为这本书的“显影剂”。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工作坊。摄影老师带着我们配置药水,冲洗我们拍摄的底片。这个过程真的很神奇,底片上本来空无一物,经过药水,也就是显影剂的作用,就逐渐显示出影像来。

在构思这门课程的大纲时,我盯着案头的《国富论》,突然想到,这本书其实很像是一卷珍贵的底片,只是需要我找到合适的显影剂,让壮丽的景象显现出来。一本被载入史册的书,一本创造了历史的书,需要放在历史的“显影剂”里冲洗,它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具体到《国富论》,它对应的那一剂特定的显影剂,在历史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重商主义”。

所谓的“重商主义”并不是字面上的“重视商业”这么一种简单的主张,而是一整套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者们主张抬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的产业免遭外国竞争者的冲击,在生产上尽量自给自足,不依赖国际贸易。他们相信,通过这种策略,国家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富强。

在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的时期,重商主义是西方世界最主流的经济学说。欧洲各国的君主大都按照重商主义的原则来设计对内和对外的经济政策。可是在亚当·斯密看来,这套学说已经过时了。从对价值的基本认识开始,重商主义就犯下了根本性的错误,还推导出了一系列错误的推论。根据这些推论制定出来的政策阻碍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就是为了和重商主义的观点展开交锋,扭转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陈旧的认识。纵观《国富论》全书,这新旧两种观点的交锋贯穿了每一个章节。如果说亚当·斯密的思想是一张底片上精美的画面,那它只有经过和重商主义这种显影剂的化学反应,才能变得鲜明,它的价值也才更能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理解。

课程设计

在我们这门课程里,我将以亚当·斯密和重商主义的交锋为主轴,为你介绍《国富论》全书的主要内容。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个篇章。其中,第一篇的篇幅最长,介绍了亚当·斯密对于价值的基本认识,还说明了国家的财富如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长。这一篇的内容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的第二篇和第三篇,篇幅都比较短,分别讨论了资本和公共政策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在第四篇里,亚当·斯密对当时流行的几种经济学说进行了批判。当然,他最主要的论敌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重商主义者。在最后一篇里,亚当·斯密讨论了国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我们的这门课程也会分为五讲。但是因为《国富论》五个篇章的篇幅和重要程度各有不同,课程的五讲内容和五个篇章并没有采取一一对应的形式。《国富论》的第一篇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我会用课程的前两讲为你理清这一篇的脉络。在第三讲,我会为你介绍这本书里最广为人知的那个短语“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这个词在《国富论》全书里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它所代表的理论体系却贯穿了全书。我用这一讲的内容为你集中说明。不过,只是介绍这些理论,恐怕不够具体,在第四讲,我们再来看看,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有着怎样的处境。在这一讲,我们重点来说一说亚当·斯密对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在最后一讲,我会为你介绍原书的最后一篇,讨论国家的角色。在课程的结尾,我们跳出原书的内容,聊一聊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亚当·斯密的思想。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翻开这本成书于两百多年前的厚重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