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 秦瞳解读

《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 秦瞳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杰瑞·魏斯曼先生,他创办了 Power  Presentation 演讲公司,指导了很多世界顶级公司的演讲,包括微软、可口可乐、英特尔等等。

他曾为思科公司的 IPO 路演演讲提供指导,经过魏斯曼先生的指导,思科 IPO 路演大获全胜。公司本来预期15美元的股价,在路演之后,以每股18美元卖出280万股,当时的思科公司董事会主席瓦伦先生宣称,其中至少2到3美元的股票增值应该归功于魏斯曼先生。

魏斯曼先生每年指导的路演超过500场,帮助这些公司筹集到数千亿美元的资金。他被《福布斯》誉为“通财者”和“奇迹魔法师”。

他的著作已被译成11种语言出版,被全球知名企业的管理者和销售经理奉为宝典。

关于本书

这本《魏斯曼演讲圣经1:说的艺术》主要讲述演讲中说的技巧。在快节奏的今天,对每一位商业人士来说,进行清晰、简练、有效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迅速掌握的简单技巧,使我们每一次交流的效果最大化。

核心内容

魏斯曼的演讲术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在这套书中,他从“说”、“答”、“实战”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他演讲生涯的心得。在这本《说的艺术》中,他总结了5条要点:第一,从听众的角度出发;第二,要有头脑风暴;第三,千万别让听众思考;第四,别让 PPT 喧宾夺主;第五,要积极准备你的演讲。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魏斯曼演讲圣经》,这套书一共有三本,分别是《说的艺术》《答的艺术》和《臻于完美的演讲》。今天你听到的是其中的第一本,《说的艺术》。这本书中文版大约25万字,我会用大约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一次成功演讲,所需要的5大要点。

说到演讲,可能你会想到那些风云人物,但其实,演讲并不总是从上到下的宣讲。演讲就是一种交流方式,目的在于向对方推介你的想法、主张,或是产品、项目,或是你这个人,让他们明白和认同这些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演讲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因为我们都需要把上述那些,告诉给你的老板、客户、员工。最近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天借助 PPT 进行的演讲有3000万人次,很可能,你也是这3000万分之一。

但在这么多的演讲者当中,水平却有天壤之别,好的演讲引人入胜,糟糕的演讲则让人当场睡着。演讲的成败更是影响重大,一个有说服力的演讲可以成全一笔价值连城的生意,而一个糟糕的演讲可能毁了一切——相信,谁都希望自己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那么,如何学会演讲,怎样做一个成功的演讲者?这就是这套《魏斯曼演讲圣经》将要教给你的:演讲的技能,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你也可以学会演讲。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杰瑞·魏斯曼先生,他创办了Power Presentation演讲公司,指导了很多世界顶级公司的演讲,包括微软、可口可乐、英特尔等等。

美国有一家非常有名的互联网公司:思科公司(总部在旧金山),堪称是互联网的奠基者(多协议路由器就是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发明的),而这家公司的IPO路演演讲,就是在魏斯曼指导下完成,并且大获成功的。 IPO 路演,直译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新上市公司第一次面向大众发行推广自己的股票。经过魏斯曼的指导,思科公司本来预期15美元的股价,在路演之后,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卖出280万股。当时的思科公司董事会主席瓦伦先生宣称,其中至少2到3美元的股票增值应该归功于魏斯曼先生。正是这次出色的股票推广演讲,让投资人信心大增,最后纳斯达克收盘价竟然上涨到每股22美元,这种涨幅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次成功的演讲。

魏斯曼的演讲术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在这本书中,他总结了5条要点:第一,从听众的角度出发;第二,要有头脑风暴;第三,千万别让听众思考;第四,别让 PPT 喧宾夺主;第五,要积极准备你的演讲。

这5点,听起来好像平平无奇,都是些常见的大道理,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呢?这就是魏斯曼要告诉你的,我们就从头来看一下,先说第一条:从听众的角度出发,采用“触发听众利益的方法”。

人一站上演讲台,就会成为目光的焦点,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尽可能地展现个人魅力,要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充满自信。他们认为,这是演讲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实,他们关注的这些,不能说不对,但是本末倒置了。仪态和台型、表现力固然重要,但是演讲首先是一门说的艺术,说对了故事,才更重要。只有让你的故事更准确,更有逻辑,才会让你的演讲更有说服力。所以,讲好故事,才是一切的基础,否则,你再自信迷人都没有用,观众一样理解不了你到底在说什么,更别说被你说服了。

那怎么样把故事说对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说说,怎样会把一个故事讲砸。相信你也一定经历过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演讲,不妨分析一下,这些糟糕的演讲都有什么特点呢?

魏斯曼总结,糟糕的演讲有“五宗罪”:第一宗罪,是要点不清,听了半天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一头雾水;第二宗罪,是让听众没有受益感,演讲者讲得天花乱坠,听众在台下不停地问自己,“那又怎么样呢?”第三宗罪,是条理不清。主要表现是观点混乱,听着听着会让人突然愣住,“等一下,他是怎么扯到这儿来的呢?”第四宗罪,是细节太多,特别是对一些技术性很强的演讲,本来就对听众的知识储备有要求,如果再添加大量的专业术语,听众就会直犯嘀咕:“这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跟不上演讲者的思路,自然也就get不到他要表达的主旨;最后一宗罪,是篇幅太长。我想这个不必过多解释,演讲者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却不知道,听众早已经失去耐心,对他的话其实已经是充耳不闻,心里想的只是一会散场了该去吃点什么。

上面这几种糟糕的演讲,可能大家都很有共鸣了,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五宗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就是,演讲者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考虑了演讲本身,只想到怎么展示自我,把演讲当成了炫技。又是长篇大论来显示渊博啊,又是乱飞专业名词来标榜自己内行啊,而没考虑到听众能不能接受,他们忘了演讲的根本目的,是让用户信服你所说的。所以,现在你应该明白,一个好的演讲首先要立足于哪里了吧?没错,就是,“从听众的角度出发”。

那再来回答前面的问题,怎么样把故事说对?答案就是,避免上面提到的“五宗罪”。如果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做,可以先想象一下,自己是坐在台下的听众,把那些你最不想听到的东西,从你的演讲中剔除掉。

这就是魏斯曼讲的第一个要点,你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采用“触发听众利益的方法”。可以说,这是演讲者必须具备的态度,也是一次成功演讲的基础。

当然,仅仅有态度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再来聊一下内容:要有头脑风暴。如果一场演讲堆砌了太多目的不明、结构不清、逻辑也不顺的事实,听众就会感到非常无聊,目光呆滞起来。这个时候演讲就会沦落为机械地罗列资料,那么听众为什么不去找这些资料自己看看,而非要坐在这里听你演讲呢?

这种糟糕的情况在商业演讲中时常可见,就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听众只有听到所有细节才会理解一件事情。结果他们就做了一场内容“翔实”的演讲,先给大家看市场增长数据,然后是最近两次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再加进去一些产品发布以来媒体报道的摘要,和管理团队成员简历上的亮点,还不能忘了财务报表,反正有多少用多少。然后呢,然后深受其害的听众就会目光呆滞,根本不理会你的演讲,只盼着这场折磨早点结束。

究其原因,商业人士都是务实的实干家,他们比较在乎逻辑思维,所以他们的演讲稿也是逻辑思维做主导的,从A到B,机械地添加逻辑上的证据,于是演讲就越来越枯燥了。针对这种情况,在准备演讲稿的时候,请暂且忘掉自己实干家的身份,不妨换用感性大脑来思考,要让想法自由地流淌,允许头脑风暴在你的演讲稿里存在,而不是用逻辑紧紧束缚它们。

头脑风暴的优点之一就是,提供了一个全景式视角。逻辑思维的模式是直线型的,第一张幻灯片放公司简介,第二张谈管理团队,第三张演示一下市场统计数据。这种结构非常单一乏味,每次只能涉及一个问题,然后听众看了眼前的,就忘了前面的。而头脑风暴的思考方式就不一样了,它的本质,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从一个点发散到若干有关联的点,而不是只有单一方向,可能它不那么逻辑严谨,但它让你自由发挥,把所有的想法,包括那些跟演讲没有明显关联的,都放在考虑范围之内,这样你可以组织的材料就比别人多出了很多。这个时候你再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梳理和取舍,马上你的演讲就会出现不一样的视角,没有那么机械了。

举个例子来说,比方你要为一个酒吧做一次推广演讲,运用头脑风暴,我们会想到,酒吧,更多的人是在夜晚来光顾,想到夜晚,然后就联想到星空,繁星满天,让人想到宇宙之初。于是,你不妨从浩瀚的星空讲起,视角宏大,一下子跟那些一上来就列出酒吧运营表格的演讲区分开来,听众可能会眼前一亮,对你的演讲留下更深的印象。

好的演讲,会在一开始90秒就成功地吸引到听众。所以不要俗套的开头,不妨在开篇就用宏大而奇异的想象吸引到听众,提供别人不曾提供过的视角,让他们一开始就被震慑、被吸引,不由自主地跟随你的思路,接下来的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同时要记住,这种开篇应该尽量控制在90秒之内,因为如果太长,会让听众由被震撼的状态,过度到迷茫的状态,这不是你愿意看到的,所以,90秒之后,我们就要切入正题了。

前面我们说了,头脑风暴能让人摆脱单一逻辑结构的单调,但是逻辑我们就不需要了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下面我们就要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那么该怎么理解,既要脱离逻辑思维的束缚,又要在演讲中体现出逻辑呢?逻辑在演讲中到底该起到什么作用?

这就是魏斯曼提出的第三个要点:千万别让听众思考!这听起来有点洗脑的味道,但仔细想想,演讲的目的就是要让听众认同你的观点和主张,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让听众暂时忘记他们自己的思考,跟着你的思路来走。也就是说,你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逻辑。

通过头脑风暴,我们可以获得大量角度新颖的素材,但是,对于这些素材,我们不能杂乱堆放,而需要精心取舍和整合,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这就是逻辑。

你需要做的是引导听众,把演讲中各部分的关系整理清楚,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进入你的逻辑,让你去替他们思考。而不是让听众皱着眉想:不对啊,怎么从前面扯到这里的?逻辑性就是说服力所在,如果你缺乏了强有力的逻辑性,你的听众就会皱眉头,然后举起手来打断你的演讲,要求你再进一步解释。你肯定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但是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了,你就需要检讨自己了,一定是因为你逻辑上太弱,无法满足听众,于是他们被迫自我思考了。

关于演讲中应用逻辑,作者提供了3个注意事项:第一,逻辑性需要你环环紧扣,如果从一个逻辑点A到另外一个逻辑点C的跨度较大,不妨在A和C之间加一个B,保证逻辑的完整性,就是加强逻辑的可信度。第二,要注意不能拖泥带水,逻辑推进的步伐,以听众的正常思考速度为依据,既不要跨度太大让人跟不上,更不要跨度太小,这会让听众因为没有挑战性,并因此而分神,脱离你的逻辑,自我思考。第三个需要注意的点是,如果你的演讲是叙述性的,没有环环紧扣的因果逻辑,那你就需要合理地删去末节,让叙述的逻辑更紧凑。

在演讲稿的谋篇布局上,也需要注意逻辑,要主题清晰,如果演讲中涉及不止一个主题,就要注意排列顺序的得当,以及详略比例。演讲的一个大忌就是,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模糊重点。记住,什么都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咱们举个政要的例子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5年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涉及了14个主题词:变革、现状、成就、新议案、平衡预算、改革福利、应对犯罪、国家服务、非法移民、减税、最低工资、医疗卫生、外交和责任。看起来这真是包罗万象,可能克林顿太想在一次演讲中囊括所有美国人的心声了,反而让演讲琐碎、凌乱、一团乱麻一样。

他讲了82分钟,创下了美国国情咨文的长度纪录,讲的人和听的人都累得不轻,然而效果怎么样呢?效果并不理想,《华盛顿邮报》资深评论家戴维·布罗德毫不客气地评论道:什么都说了等于什么都没说。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的就是,如果演讲中没有鲜明的逻辑线索来引领听众,那么,哪怕是再重要的主题,哪怕是克林顿这样的演讲高手,也会失败。第二年的时候,克林顿显然吸取了教训,他这一年的国情咨文就好听多了。虽然依然漫长,但是涉及的领域非常有逻辑,条理清晰,6个主题分别是:稳固家庭、教育目标、保障经济、打击犯罪、保护环境、维护和平。

你可以从中看到明显的逻辑线索:首先,家庭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就很容易抓住听众。那谈到家庭,大多数的家庭都要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说到教育,又不得不考虑教育成本,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牵出了经济发展的问题,而经济发展依赖于环境,从治安环境,到自然环境,再到更大视角的国际环境,层层递进。这种简单的叙述结构,使听众理解起来毫不费劲儿。全美国的听众都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听到哪儿了,接下来会讲什么。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演讲。

下面我们要说的关于成功演讲的要点,是关于 PPT 的。现在大部分的演讲需要 PPT 的辅助,这个小东西确实可以为演讲增色,但魏斯曼告诫我们:别让 PPT 喧宾夺主。

很多演讲,特别是商业演讲,你需要站在大屏幕前面,一边讲话,一边变换屏幕上的 PPT 。有的演讲者在演讲开始前就主动把 PPT 打印出来,发给听众,人手一份。演讲开始后,听众一边低头看讲义,一边抬头看 PPT ,还要一边听演讲者念PPT上的内容。这就造成了信息的“三重传达”,这对听众的感官绝对是灾难性打击,因为这会让他们昏昏欲睡。一旦演讲者变成了朗读者,问题也就复杂了,你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稿子,缺乏对听众应有的尊重。他们会想:我又不是小孩子,我自己不会念吗?这么一来,你和听众就不能建立联系,不能形成互动交流,也就当然不可能说服听众了。要记住的是,演讲的主角是你,而不是PPT,一定要等演讲结束后再分发讲义。因为演讲是件很纯粹的事情,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听众专注地听你说。

如果一场演讲的目的不止一个,那么就会什么目的也达不到,演讲本身就是一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演出。

对于演讲者来说,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演讲者为主, PPT 为辅。 PPT 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视觉冲击力,这种视觉冲击力可以加强和巩固演讲者传达的信息,除此之外, PPT 不该具备其他功能,切忌让 PPT 喧宾夺主。所以在制作 PPT 的时候要注意到几个问题,首先 PPT 应该用简短的标题,避免用过长的句子。这是因为在有限的空间里,挤进去的词越少,字体就可以越大,也就更醒目。而且用词越少,读者越容易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你要说的要点。那么多长才算合适呢?答案是不换行。因为换行会让听众不得不来回看,这给他们带来很多负担。所以要尽量省略介词、连词和其他没有必要的词语,把冗长的要点缩略成标题式的要点,让听众一目了然。

正文不要出现在任何一页 PPT 上,它应该通过演讲者说出来。所以,最理想的演讲是用PPT表明“要点”,然后,由演讲者讲出正文。在做 PPT 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选择过于花哨的字体。大部分制作 PPT 的软件都会为我们提供几十种不同的字体,演讲者千万不要觉得我花钱买了软件,所以要把里面的字体都用上才划算,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选择 PPT 的字体时不要太追求个性和创新。一场演讲从头到尾,最好用两种字体,最多三种,只有这样,听众才会觉得前后统一。传达的信息于是就会清晰、一致。记住,你的 PPT 不是明信片,不需要多么花哨,它需要清晰简洁。

我们来说说也是最后一个要点:积极准备你的演讲。这个听起来,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谁不知道应该积极准备呢?但事实上,这一块儿值得专门说一说,因为这反而是很多商业人士最容易忽略的一点。要知道,作为一种普遍、自然的说话方式,演讲就是为了应对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挑战。因为在众人面前说话,常常会让人心生胆怯。无论是总统还是政要,无论是公司总裁还是商场大鳄,他们在面对众人讲话的时候都会紧张。因此,事先的准备和练习,是消除这种紧张感的必经之路。就算你掌握了很多演讲的技巧,而且你对要演说的内容了然于胸,演讲前的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的学生都知道一个故事,说林肯在发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前,根本无暇准备,是在一个信封的背面匆忙写下演讲稿的。这种说法好像是在暗示林肯不用事先准备就能写下名垂千古的经典演讲。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是这种故事之所以非常吸引人,是因为很多商业人士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准备自己的演讲的。他们很多人的演讲是在去机场的路上才开始准备的,秘书交过来演讲稿,他们在飞机上看了两眼,就匆匆上台了。所以,往往拿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传说来给自己壮胆儿:“我没有时间准备演讲啊,不过,我会临场发挥。”

还有很多人是这样准备演讲的,从张三的 PPT 里抽三张,从李四的 PPT 里借四张,然后再加上王五 PPT 里的五张,好了,可以上台了。

但是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真相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的关键一战,葛底斯堡战役中,联邦军获胜。为了纪念战役中的牺牲者,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葛底斯堡阵亡士兵公墓落成仪式上,发表了这篇演讲,篇幅很短,只有272个英文单词,一张纸就写下了。所以很多人说这是林肯的临时即兴发挥,但事实上,当时联邦军胜利在望,而林肯也在谋求连任,这次演讲事关重大,他怎么可能那么轻率呢?在华盛顿,林肯就至少花了两天的时间来构思演讲的内容,在去葛底斯堡的路上,他一直在修改讲稿。这272个单词每一个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可不是在火车上随便拿个信封,随手写下的。所以,才会有“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民治、民有、民享)这样的名句流传后世。

这说明了演讲前的准备工作是多么必要。因为你的演讲非常重要,即便不会像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那样改变历史的进程,但也可能会涉及上千万资金的招募,也可能会感动成千上万的人群。不管你对要讲的内容多么胸有成竹,在上台之前,拿出几天时间好好准备,充分练习,总是有必要的。

如果你想让你的演讲俘获听众的心,让他们认真听完你演讲的每一个部分,不给他们走神的机会,让他们最后认同的观点,答应你提出的要求,那么你应该有一个非常认真的态度,从一开始就细心准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一个成功的演讲者和其他演讲者的区别,很可能就在于是否用心,是否有备而来上。

这就是《魏斯曼演讲圣经:说的艺术》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演讲和会议、谈话、面试以及人际交流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在不同的个人或者团体之间传情达意,确保彼此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所以,本书的作者、顶级商务沟通大师杰瑞·魏斯曼写了这套教你如何成功演讲的书。本书是第一分册,主要从“说”的角度,阐述了成功演讲所需的5个要点,分别是:第一,从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第二,要有头脑风暴;第三,千万别让听众思考;第四,别让 PPT 喧宾夺主;第五,要积极准备你的演讲。

演讲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但演讲并不总是单向的,演讲需要听众。在很多演讲的场合,你会跟听众互动,会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这时候,如何从容应答,也是决定一次演讲成败的关键。所以,除了掌握“说的艺术”,我们还需要学会“答的艺术”,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一本书里为你带来,欢迎继续关注。

撰稿:秦瞳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