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领导和颠覆》 孟尧解读

《领导和颠覆》| 孟尧解读

关于作者

查尔斯·奥莱利三世 (Charles O'Reilly) , 斯坦福商学院教授。

迈克尔·塔辛曼 (Michael Tushman) ,哈佛商学院教授。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大量商界案例告诉我们,其实那些经历了百年沧桑,最后却以破产告终的大公司们,并不是败给竞争对手,而是败给它们自己。它们在自己原来的市场中非常成功,可是当整个市场消失的时候,它们就一败涂地了。如何突破创新的困境?这本书详细回答了这个问题。    

核心内容

本书认为,当公司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时,不能仅仅采取防御姿态,必须要主动采取变化。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困境,将危机转变为机遇。但是怎样创新,才能既保住原来的优势基础,又能在新市场里占据一席之地?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建立新的部门,利用原有的优势来帮助新部门成长,并且在新旧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英文书,书名叫《Lead and Disrupt》,主标题和副标题翻译成中文就是《领导和颠覆:如何走出创新者的困境》。这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英文版大概有240页,我会用大约27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一个公司如何既能保持原有的市场优势,又能占领新市场。

近年来,发生在商界的一个常见现象就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公司,短短几年就在竞争中败给非常年轻的对手。比如诺基亚,2005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的32%,2014年宣布停止生产手机。再比如,卡尔施塔特成立于1881年,是德国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零售公司,但是2009年破产。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本书里说,其实他们并不是败给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他们自己。他们在自己原来的市场中非常成功,原来的业务是不可能放弃的荣耀,可是当整个市场消失的时候,他们就一败涂地了。

这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当公司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时,不能仅仅采取防御姿态,必须要主动采取变化。但应该怎么变,才能既保住原来的优势基础,又能在新市场里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作者想破解的创新谜题。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横跨商界和学界的跨界人士,一位是查尔斯·奥莱利三世 (Charles O'Reilly) ,来自斯坦福商学院,另一位是迈克尔·塔辛曼 (Michael Tushman) 来自哈佛商学院,他们在教学的同时,还为世界顶级公司和 CEO 们提供咨询服务。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诊断大公司的“成功病”,也就是说,为什么越成功的公司,失败的风险反而更大;第二个重点是,分析公司面对的三种不同的创新困境;第三个重点是,领导者和经理人怎么才能破解创新困境。

我们先来看看: 大公司为什么容易患上成功病,最后走向失败?什么是成功病呢?简单来说,成功的公司规模会越来越大,在公司结构和文化方面都渐渐固化,形成一种惯性,面对新技术和市场的时候不能很快地调整自己,这样就容易落后。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柯达公司,鼎盛时期曾经占据全球胶片市场的36%,但是在人们纷纷放弃胶片摄影,转向数码摄影的新时代,他们仍然固守着原来的胶片业务,认为原有的品牌和市场是他们的核心,动不得,改不得,结果业绩一路下滑,2012年到了申请破产保护的地步。再比如,百事达是当年美国最大的 DVD 租赁商,在2005年互联网公司纷纷抢占在线视频播放市场时,百事达还在做实体店租赁和邮件订阅租赁,并不屑地说:“我们不认为在线观影能做好。”如今,当百事达想进入线上租赁这个市场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公司都会得成功病。比如,富士公司,跟柯达形成对比。富士同样不得不应对原有市场的萎缩和新技术的挑战,但他们把技术专长应用到了化妆品、LCD 面板和医药行业,同时也不舍弃摄影机和设备生产,结果转型成功,如今的富士公司的规模是柯达的十倍。还有百事达的竞争对手网飞公司。1999年成立时,网飞公司主要为人们提供 DVD 线上租赁服务。两家公司一个线上,一个线下,业务相似。2005年,网飞公司把业务重心从 DVD 线上租赁,转移到最新的在线播放,现在有全球6000万订阅观众,年收入超40亿美元。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的大公司会患上成功病,而有的不会?难道大公司就不想创新吗?不是的。大公司在发展初期都会做“增量创新”,积少成多、由小做大,变成真正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什么是增量创新呢?就是一种能让公司经营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创新,每一代创新都要建立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创新的成果是累加的。比如波音飞机的改进,每一代都提升了速度、安全性和舒适程度,但降低了生产和维护的花费。这种创新,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还很依赖原有的技术,但是,好处很明显,应用也很普遍。大公司之所以成为大公司,离不开这种增量创新。

在增量创新之后,公司之间的差异就开始出现了。当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市场都发生变化,大公司又会面对另外两个创新局面,一个是非延续性创新,另一个是突发性创新。

非延续性创新,是指在一个领域内,新技术建立在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将破坏和取代原来的技术,比如制药行业,从化学制药转向基因和生物制药,行业需要的是新的基因和生物知识。这个时候,药品的消费者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制药技术。如果公司不及时改造升级自己的核心技术,肯定会被时代淘汰。

还有一种更有挑战性的突发性创新。它并不是显著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改变。最开始这种创新只应用在小众消费者之中,对主流消费群体没有吸引力,但当它一再改进,性价比越来越高,主流群体就开始大规模接受,原来的市场就被打破了。比如,在线影院打破了 DVD 租赁市场,网上商城打破了实体零售市场,云计算打破了软硬件市场等等。

很多公司到了突发性创新的前夜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自然就被打得措手不及。也有公司虽然察觉到了这些小众消费者的改变,但没有付出精力去关注他们,就算想做出销售策略和目标市场的改变,也因为不了解小众消费者而屡屡碰壁。比如本田的最大市场在日本本土,后来想出口摩托车到美国,但是美国的消费者跟日本比起来,算是小众群体,本田并不了解他们。再比如,上世纪70年代,生产电脑硬件设备的惠普想生产电子手表,但他们只了解购买电脑的消费者,所以虽然生产了电子手表却卖不出去。这些都导致了投资失败,这些失败的背后,都是缺乏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洞察。

你看,为什么很多公司会得成功病呢?他们不是不明白探索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原来的领域中维持和增强竞争力,就需要占用公司绝大部分资源,而探索和创新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会分散和削弱原来的竞争优势。所以现实就是,大部分公司都过度投入到开发旧领域,而不是探索新领域。当公司发现新的市场,就应该开展新的业务,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新业务需要新部门,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还不能和过去一样,现有管理层还真不一定能hold住。所以管理层很有可能不接受挑战,只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正是这原本应该迈出却停下来的一步,导致很多大公司倒在成功病上。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大公司在起步阶段,可以通过增量创新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的时候,他们会面临非延续性创新和突发性创新,需要开拓新的关联市场,寻找新的消费群体,来获得更高的收益。在这个从旧到新的过程中,克服了成功病的公司就成为了赢家,克服不了的公司就变成了牺牲掉的烈士。

刚才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大公司的成功病。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公司可能要应对的三种创新困境。

先来举个例子,在美国有一家非常著名的百年字号,西尔斯百货,成立于1886年,曾经是最大的零售商场。1972年,西尔斯百货为美国贡献了1%的 GDP ,有超过40万名工人,完全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西尔斯百货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业绩,是因为赶上了人口红利期。二战后,美国出现婴儿潮,人口增长很快。到了20世纪70年代,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开始组建家庭,需要添置家电,造成家电市场的膨胀,西尔斯百货获得了极其丰厚的收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口特征发生了变化,人口生育率下降,对家电没有那么大需求了。同时,其他小连锁商卖得更便宜,西尔斯百货失去了价格优势进入衰退期,到2005年被收购。西尔斯百货其实是陷入了一种创新困境。

如果我们把公司的创新分成两种,一种是增长新的能力,比如开发掌握新技术,或者成立新部门,另一种是开拓新的目标市场,那么,公司面对的创新困境会有三种。一种是,面对旧市场,怎么增长新能力。比如从化学制药到生物制药,市场没变,但是制药的技术变了。第二种是,面对新市场,怎么运用旧能力。比如传统工业中的橡胶加工、金属加工等,把原有产品卖给发展中国家,产品没变,市场变了。

再比如刚才说的西尔斯百货的例子,销售的还是家电百货,没有变化,但是目标消费者变了。这两种困境,都是新旧各一半。公司最重要的是把原来的优势作为支点,发展新的能力,撬动新的市场。除了这两种困境,还有第三种,既需要增长新的能力,又需要面对新的消费群体,一切都是新的,公司以前没有相关经验。毫无疑问,这是最难突破的一种困境。

先举个例子详细说说前两种创新困境,也就是用旧能力拓展新市场,以及在旧市场培养新能力。美国的一家传奇公司,波尔 (Ball) ,有超过130年的历史,每年为可口可乐、百事、百威、青岛等公司生产超过2000亿个罐子。有意思的是,2008年他们还参与了美国航天局的火星探索。这家公司一步一步地跨入了多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最开始,这家公司生产木编篮子,后来变成了玻璃罐子,再到金属和塑料工艺,最后到航空航天。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敢于砍掉旧业务,每当他们发现,一项业务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收益时,就降低投入,哪怕是他们引以为豪的、超过一个世纪的玻璃罐头瓶业务,也毫不犹豫地砍掉。另一方面,他们善于在旧业务的基础上开拓新业务。比如一开始他们生产铝制罐,后来改成塑料罐,商品还没出厂就已经拿到了订单,靠的就是从前的客户关系;从玻璃罐子业务跨越到航空航天,也是因为原来的玻璃和金属制造工艺,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波尔公司就是一边用旧能力拓展新市场,一边在成熟市场培养新能力,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最终获得了成功。

刚才说到,最具有挑战性的困境,就是面对新市场,能力也需要升级换代。这种情况是公司最陌生的,新市场出现了,但不知道该用什么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大名鼎鼎的瑞士手表都在这里栽过跟头。我们都知道,在手表行业,瑞士制造是经典高贵的代名词,但是瑞士手表差点被低端的日本手表公司整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瑞士制表业中的佼佼者欧米伽,大家都很熟悉,一直是手表市场的领头羊。上世纪60年代,制造电子表的新技术刚出现,开发者想把电子表技术卖给欧米伽时,欧米伽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们专注于高端机械表,对这种廉价电子表没有兴趣,而且,他们对低端消费人群一点都不了解,觉得能得到的收益实在太少,他们的优势是机械工程,对市场营销的玩法非常陌生。但是这个时候,日本的几家低端制表公司,把电子表技术买回去大量制造,然后出售给新一代的消费者。没想到,电子表刚推出不久,就因为物美价廉,迅速占领了市场。

在这个新市场中,一家默默无闻的日本公司崛起了,它的名字就叫精工,现在也已经成为大家很熟悉的品牌了。而在瑞士制表工业的集中地侏罗,短短15年间,800家公司消失了,5万人失业了。直到瑞士手表集团破产之后,一个新 CEO 才决定同时生产机械表和电子表,后来,新的斯沃琪品牌挽回了低端市场的失败,浪琴和欧米伽维持在中端市场,瑞士手表才重新站稳了脚跟。

上面为你讲述的是第二个重点:公司可能要应对的三种创新困境。现在,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公司如果决定开展新业务,领导者和经理人怎么破解创新困境,在新旧之间取得平衡。最重要的有四点:

首先,明确负责探索试验的新部门和保持正常运转的旧部门之间的差异,划分新旧部门之间的权责,一定要落实到具体部门,千万不能含含糊糊、混为一谈,亲兄弟也要明算账。划分之后,再盘点新部门需要用到哪些资源,包括资本、人员、设备、其他部门的支援等等,最好列个单子,一目了然。比如索尼公司,最近把做新产品的部门放到了美国硅谷,明确不用公司资源,全靠吸引新的投资,但同时还要依赖母公司提供的与大制造商的友好关系,来制造新产品。

其次,培养高级管理层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给他们定下一个必须完成的使命,为新的部门寻求尽可能多的投资和资源,保护新部门不被忽略、压榨而最后死掉。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毕竟绝大多数大公司管理层,有可能扛不住新部门短期内没成绩的压力。

再次,在新旧部门的划分基础上,定好一个清晰的进入和退出标准,就是新部门发展到什么程度,可以把旧部门最重要的资源拿去用,以及新部门搞到什么程度算是办不下去了,让资源回归到旧部门中去。比如思科公司,有一个对大市场的定义,市值10亿美元的才叫大市场,有这个估算之后才会成立新的公司和部门,把精锐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分出一部分去做新的市场。

最后,即使新旧部门之间权责也是分明的,但一定要强调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千万不要在新旧之间制造对立气氛。要时刻让新旧部门共享同一种公司文化,拥有同一个团队的归属感,分享集体的荣誉。用俗话来说,不能让某些部门觉得自己是“亲儿子”,而有些是“后娘养的”。比如,今日美国  (USA Today) 这个媒体,像如今大部分的转型媒体一样,有继续做报纸杂志的部门,也有专门做网站和社交媒体的新媒体部门,这些新媒体部门的员工觉得老员工是落后于时代的恐龙,但是他们的 CEO 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作为一个新闻媒体,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做新闻,都是以真实、准确和客观为最高价值的,用这样的价值观把员工们团结起来。

有人可能会说,虽然这四点很重要,但公司中不同部门之间的麻烦事天天都有,光知道纸面上的东西没有多大用处,还需要实际操作的指导。如果新旧部门之间为了争夺资源打起来,该怎么办呢?书里给出了这样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把新旧部门之间的争议点,明确到一个层级上,而不是让争议四处蔓延。比如,新旧部门争夺资源,两边的员工都觉得没有支援,都去向自己的部门领导反映,那么是让部门领导去协商呢,还是由部门领导再往上层去反映呢?这两个选项没有对错之分,要根据每个公司的不同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部门领导很强大,有这个能力,也负得起这个责任,那就让他们解决;如果管理层觉得部门领导还没靠谱到这个程度,那就由管理层来解决。关键在于,得把这个层级明确下来,减少无谓的拉扯,争议到了这一层就必须解决。

第二个是区别对待。这个区别对待不是搞什么权术制衡,而是需要领导者清醒地意识到,新旧部门之间差异很大,新部门需要不断试错,因此应该给他们更高的宽容度,不能以短期成绩来否定他们存在的必要性,也不能拿考核旧部门的那一套标准去要求他们。考核新部门的时候,要注意随时收集他们的反馈,摸清在新业务中,哪些指标是容易观察而且可以量化的,再来制定和调整考核标准。这一步对公司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更多地与自己的管理层和下属交流,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也需要管理层放下成见、继续学习,掌握更丰富的技巧去平衡和协调部门之间的争议。

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基本说完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大公司的成功病。成功的公司在公司结构和文化方面都渐渐固化,形成一种惯性,面对新技术和市场的时候不能很快地调整自己,这样就会落伍,甚至失败。

其次,我们说到了公司可能会面临的三种创新困境。在新旧市场和新旧能力交织在一起时,公司最好抓住时机,要么用旧能力拓展新市场,要么在成熟领域尝试着发展新技术。当市场和技术都是全新的时候,更应该勇敢地挑战自己,设置新的部门和安排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在判断公司局势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把威胁变成机遇。

最后,我们说到了领导者和经理人怎么解决创新困境。要明确新旧部门之间的不同,划分权责,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合理地分配资源和处理矛盾。不仅要通过亲力亲为建立权威,也要多收集来自第一线的反馈,把从上到下的执行打通,保持新部门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

撰稿:孟尧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