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 张凯解读
《灰犀牛》|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米歇尔·渥克是全球思想领袖,古根海姆学者获奖得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的特约撰稿人。同时担任纽约的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
关于本书
本书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针对这类迫在眉睫的、概率大、影响广泛的危机,米歇尔·渥克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中提供有效决策参考。
核心内容
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来讲什么是灰犀牛;第二部分我们讲灰犀牛的5个阶段;第三部分我们讲解决灰犀牛问题的办法。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解读的书叫做《灰犀牛》,这本书的中文版有395页,我会用大概17分钟的时间说说这本书的精髓。
这是一本帮助我们提升风险意识的书。作者叫米歇尔·渥克,是一位女性作者。在这本书中她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作“灰犀牛”。灰犀牛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对待灰犀牛事件?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说说什么是灰犀牛理论以及这个理论的5个阶段;第二部分我们来说说应对的具体方法。
先来看看灰犀牛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得到上有本电子书叫作《黑天鹅》,那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黑天鹅”这个概念,意思就是指那些低概率、风险高、完全不可提前预知的风险事件,像恐怖袭击、东南亚的海啸、“9.11”事件或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些事件来得很突然而且莫名其妙,但是一旦出现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伤害。所以在那本书中作者提醒大家要警惕黑天鹅事件,虽然它们不可以被提前预测,但是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和必要的应急措施,一旦出现人们就不至于慌了手脚。
而且在那本书的结尾处,作者还大胆地做了一个预言,说他提出黑天鹅这个理论后,一定会有人抬杠说出一个白天鹅理论,果然被他说中了。这不,这本书的作者米歇尔·渥克就出来抬杠了,不过她没用白天鹅这个词,而是用了一个新词,叫“灰犀牛”。它指那些大概率、造成的破坏也很大的风险事件。作者说假设你在一片草原上,离你不远处有一头灰犀牛正在怒气冲冲地朝你撞过来,这个时候你当然是要立马做出反应了,要么跑,要么拿枪击毙它,不管怎样,你躲避眼前这头犀牛的攻击肯定是最重要的事,那在这个时候干吗还要去害怕落在不远处的那一只黑天鹅呢?意思就是我们能把眼前明显看到的风险事件防范好就已经不错了,干吗要去担心那些极小概率又没有办法防范的风险呢。
这本书的作者主张我们应该多关心那些有明显征兆而且显而易见的风险,比如明明知道飓风和暴雨就要来了,天气预报和当地的通知也在反复警告,但就是有很多人不听,就觉得这些风险和自己没有关系。结果就是每次刮风下雨都有很多人身亡,全世界各地都是这样,要是大家能稍微有点风险意识,稍微提前行动一下,找个地方躲一躲,也不至于下个雨刮个风就能把人命要了。
再比如很多银行家明明才经历过次贷危机,才从破产的边缘爬过来,但还是会不断地给信用差的人房贷,还是会继续明显不靠谱的投资,一直到下一次危机再次到来才会停一段时间,然后再重蹈覆辙;再比如很多地方的官员明明知道桥梁的质量很差,上面都有很多裂缝,车跑在上面桥都在乱晃,但就是迟迟不修,一直到出了事,有了人员伤亡才会动工补救;再比如一些企业或是国家的元老们,明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是时候放手让年轻人接手了,但仍然宁愿将国家或是企业引向毁灭,也不愿意放开手中的权力。
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数不胜数,作者认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看不到危险,而是明明看到危险了却无动于衷,就像明明看到一头犀牛朝我们冲过来,我们通常的反应却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等着被撞翻。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灰犀牛式的危机”。
作者把人们面对灰犀牛危机时的反应分成了五个阶段,下面我们看看分别代表什么。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事实、找各种理由来否定警示者发出的信号的阶段。听到坏消息了不相信,第一反应是排斥。那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否认危机的存在呢?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对于未来的事件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数据就表明,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总会觉得未来的自己一定是前途无量的,未来一定是想什么来什么,一定是能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这种过于乐观的态度在年轻的群体里很常见。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孩子的天赋也会过于乐观,他们会普遍高估自己孩子的天赋,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因此从小就用各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要求他们。人们还会对自己的寿命也过于乐观,很多人在估算自己寿命的时候总是会多算出20年的时间,总的来说,人们在现实中如果遇到不如意就总是会习惯性地把希望给予未来,会对未来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面对危机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否认。
另一方面是因为否认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原始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帮助我们面对危机时不至于立马崩溃,为我们接受现实争取一段时间。作者说,很多时候,否认能帮助我们专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直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眼前的不愉快情景,从而调整我们的行动,着手纠正问题。
这就是人们面对危机时的第一个阶段:否认阶段。
随后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叫“得过且过”。当危险变得越来越急迫的时候,人们会习惯性地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看不见,假装不重要,总是希望危机能在未来自行消解。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解决问题时选择的痛苦,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问题。比如没有预算,比如政治上的可行性不高,比如反正就这样了,做不做都无所谓,这样的借口在企业、政府机构、个人生活和金融领域比比皆是。
作者说了这么几个我们习惯得过且过的原因,首先是美国的政府不给力,体制建设上有严重缺陷,人力财力资源也严重匮乏,在处理危机时总是重视突发紧急的危机,而对不紧急却很重要的危机不作为。其次是认知上有待提高,比如对危机的伤害性评估不足,对危机的错误解读和缺乏针对有效信息采取行动的动机。再次是我们总是在眼前的小损失和未来的大损失这两个选择前犹豫不决,就像问大多数人愿不愿意杀死一个人来救很多人的生命,大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非常地为难,他们会选择不回答或是不愿意,人们在利弊的抉择中总是不能保持理性的判断。
最后作者说我们得过且过是因为我们有一种神奇的文化思维在作祟,就是总希望危机在最后的关头能自己消解。就像很多好莱坞的电影里演的那样,主人公在最后的危机关头总是能找到逆转的方法,比如《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总是在最后关头凭借一个人的力量,用很短的时间就拯救了地球,《蝙蝠侠》中的男主角在最后的危机关头也总有猫女这样的同盟好友来及时救场,人们这样的电影看多了,就会觉得危机总能在最后关头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我们经常说的“船到桥头自然直”也是这个意思。
但电影就是电影,永远不是生活。实际上好莱坞所在的加利福尼亚这座城市本身就面临着很多危机,像水资源匮乏、住房短缺、财政预算混乱、贫富差距增大等等,这些问题就切切实实地摆在人们的眼前,但是这座城市本身也不能像电影里一样有任何逆转情节,他们的境况是越来越糟。这一系列的原因就导致我们面对问题时会逃避,会得过且过等待问题自然地被解决。
过了这个阶段,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叫作“诊断延误”。就是这个阶段决策者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有危险要来了,但是就是分不清哪一类危机先解决,哪一类后解决,他们浪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对策、反复斟酌、自我质疑,总是不肯快速展开行动。就像一头犀牛朝一个人冲过去,这个人站在原地仔细分析朝右跳还是朝左跳,想着想着就被犀牛撞飞了。平时我们都以为作决策深思熟虑,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是一件好事,但是作者说过度的考虑会产生巨大的机会成本,比如医疗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可以成功地预防疾病,只需要花不多的钱就能搞定的事,最后却是一拖再拖,每年造成的生产力损失就高达2600亿美元。
美国健康信托估计,在每一个美国人身上投入10美元,就会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生产出180亿美元以上的医疗保健储蓄,而且是不包括工人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上的收益。所以在面对危机时过度权衡、过度考虑是人们的通病。
再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例,美联储公布的会议记录显示,2008年1月,美联储就已经在研究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萧条,但这一年,美联储官员努力寻找的是以往危机到来时发生通胀的证据,而对失业率、大型投行倒闭这些信号进行了忽略。到了9月份,美联储会议仍一致表决反对削减利率,直到10月,经济数据下行趋势过于显著,直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引发了巨大混乱,美联储才从渐进主义的框框中走出。
作者解释说,美联储在2008年行动迟缓,主要因为前任主席担心招致制造金融资产泡沫的质疑,所以他们害怕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始终在纠结过去的事情,这就很难接受新的信息。当人们承认危险确实存在时,很多因素会妨碍人们及时行动并走出困境,最突出的就是当找不到“一招制敌”的办法,其他可选办法均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和代价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纠结。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及引发的灾害,在21世纪初就已被公认为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危机,但因为没有不需付出代价的解决方案,而且是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作出重大调整、承担代价,因此各国的行动效率变得非常低下。
过了第三阶段,就开始进入第四阶段了,就是“恐慌”。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这头犀牛已经到鼻子跟前了,人们这时候的反应通常就是恐慌,一旦陷入恐慌,在强大的压力下,我们的大脑会高速运转,记忆力会随之提高,感觉会变得敏锐,肾上腺素会增加,但此时也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因此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有可能作出最好的决定,但也可能作出最坏的决定。有些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他人恐慌的同时还能够冷静应对,从而制定出了更好的行动计划,没有因为陷入恐慌触发非理性反应。当然,也有人因此产生恐慌情绪,针对相关危险局面,作出更加可怕的决定,例如,彻底放弃自救,或实施反社会行为等,把自己置于更难预料的危险之中。
像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反应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位曾经在利比亚治疗埃博拉病患的医生,返回纽约的时候就发现人们的反应太夸张了,当然这也怪那些媒体人把病患的死亡状态描述得太过凄惨,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病毒的阴影之下,其实这种病毒是不会通过接触传染的,更不会通过空气传染,这个基本的常识大家常常不知道或者说是有意地忽视。总的来说恐慌情绪会放大最初的小问题,并且把它升级成灾难,这种情绪会让我们退回到最初的否认和抵触阶段,最终妨碍我们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
通过第四阶段后,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了,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人们的反应通常是要么匆忙应对,要么直接陷入自我崩溃。这时候的行动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常常已经为时太晚,通常都是已经造成了一定损失后的补救措施,如果经常处在这种场景当中,对任何资源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总的来说,人类对待灰犀牛事件的潜在危险,第一阶段是否认,第二阶段是得过且过,第三阶段是争吵,第四阶段是恐慌,第五阶段是匆忙应对。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认知和预防灾难的能力如此不堪的话,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将束手无策。即使我们无法改变自己,但至少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只有意识到我们的盲区所在,时常检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起让人无法忽视的预警系统,设置反应机制,我们才能及时看到冲过来的灰犀牛。
在最后作者提出了一套“灰犀牛游猎攻略”,就是应对灰犀牛事件的方法,我们来听一听具体有哪些。
第一, 要承认危机的存在,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尽快地发现影响我们认知的因素。特别是在做决策的时候,要保持开放性,保证持有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以欢迎和接受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
第二,要准确定义灰犀牛事件的性质。通过定义每个危机的性质,确定每个事件的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第三,不要静立不动。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制定计划并坚定地予以执行。如果没有能力作出必要的重大变革,那么就通过一些小的可行措施开始行动,比如驾车之前系上安全带,给自己买份保险等等。
第四,不要浪费危机。危机或灾难必然带来想象不到的机遇。要知道,我们的认知倾向会驱动我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情开展行动,不会单纯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而采取行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危机问题的独特之处,并且把它们作为机遇来面对,这样才能做到不仅仅躲避灾难的袭击,而且能从中获益。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盯着远方,越早发现危机越好。这样既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危险靠近的过程,更能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和适当的行动。
简单来说,灰犀牛事件既是概率高的事件,又是影响大的事件,我们越是及早地应对处理,损失也就会越小,躲避灰犀牛式危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越过恐慌期,把否认抵触情绪转化为接受危机的存在,把拖延转化成积极制定行动,避开恐慌阶段,尽快进入行动阶段。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简单一句话,作者就是提醒我们警惕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危机。你听完是不是有一种听政府报告的感觉,就是有一种官腔在里面?
其实明白了这位作者的身份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味道了,作者的职业是纽约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芝加哥议会全球事务研究中心副主任,还是一位媒体评论人,媒体评论人嘛,本能的职业冲动就是评价、监督和指责,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是一个怒气冲冲的女人在对你抱怨和说教。
从上面说的内容可以看出米歇尔·渥克习惯做顶层设计,你可能觉得做顶层设计是很难的,其实并不难,她还是根据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做。就像你驾驶一条船在海上走,如果船往右走了你就往左偏一点,往左走了你就往右偏一点,总之遇到问题只要往它相反的方向说就行了,比如气候变暖了,对策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次贷危机了,对策就是减少不良贷款的发放,比如危机太多了,对策就是警惕危机事件。
简单说做计划并不难,难的是行动。一个想法一旦落实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实际的问题,到时候具体怎么做,要承担什么样的代价,要放弃些什么东西,利弊怎么衡量,这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是不用考虑的。其实我想说的是,想法和行动之间总是有条巨大的鸿沟横在中间,大多数的事情不是脑海中想的那么简单的,所有大问题之所以是大问题,就是因为它的复杂性是几乎不可预知的,一个问题一定会引发新的问题,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只要照着做就能解决的。不管怎样,提高风险意识总是没错的,看到风险早早行动,提前准备,防患于未然,这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