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 陆伟解读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 陆伟解读

关于作者

李笑来,畅销书作家、原新东方名师、时间管理、出国考试培训专家、天使投资人。得到 APP《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作者。他也是江湖传说中国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人,曾著有《把时间当作朋友》《 TOEFL 核心词汇21天突破》《 TOEFL 高分作文》等书。

关于本书

作者在看过美国硅谷顶尖孵化器 YC 和斯坦福大学联手打造的“如何创业”的课程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与年轻创业者分享互联网趋势下产品、市场、团队等方面的创业干货。本书是李笑来对该课程的感悟和再解读。

核心内容

创业的开始并不该只是一个简单的点子,也不是所谓的灵感或创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创见”。它来自于对身边真实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首先从无法规模化的事情做起,小步快跑,做出令用户尖叫的产品,再考虑复制和规模化。创业早期的时候,尽量保持小团队,像天使投资人一样去招人。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分享的书,叫《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副标题是“解读互联网趋势下十亿美金公司的创业秘密”。在许多创业者传统思维当中,通常并不认为创业可以学习或能学得会,如果真有什么对我有用的干货,就快点直接告诉我怎么做,不要讲那么多的大道理。

而《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这本书的作者李笑来说,创业也好,成长也罢,不可能像学习“如何使用 Photoshop 或美图秀秀”那样,一二三四几个步骤按照操作,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来自美国硅谷 YC 孵化器与斯坦福大学2014年联合开设的一门创业课,叫做 YC 创业课。

如果说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培养创业者的学校的话,那么 YC 孵化器,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创业者的实战学校了,这二者的双剑合璧,你说是不是很厉害。这门课汇集了硅谷最成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花费千亿美金学费积攒的创业智慧,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一门技术。因为创业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每个人都能学得会,但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动作,然后再刻意练习,这样,就能极大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减少试错时间。

本书作者是得到 App《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作者李笑来,他也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他说自己在看 YC 创业课时,特别受打击,为啥呢?因为他看到那么多比自己年轻的人不仅聪明,还特别勤奋,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这么多伟大的公司和巨额的财富。于是他就写了这本书,结合自己创业和投资的经验,把 YC 创业课的精华提炼给更多需要他的人。

我们今天就从创见、产品和团队三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中提到的创业的门道。

先来说说创见。很多时候,大家看到别人创业成功,往往会说,那是因为他想出了一个很牛的点子,而本书的作者李笑来却说,创业的开始并不该只是一个简单的点子,也不是所谓的灵感或创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创见”。创见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因为穷而到处找机会,它应该是在把握你身边存在的真实需求基础上,一种对未来趋势的思考和预见。

作者举了个例子,比如淘宝开店,今天想在淘宝上开一个赚大钱的店可是难如登天。淘宝上很多早期的小卖家,他们当初既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特别优质的货源,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敏锐地发觉到年轻人的网络购物需求,于是牢牢地抓住了电商行业野蛮生长的黄金年代,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淘宝网最初上线的时候,网站的界面和功能简直是惨不忍睹,什么实名认证啊、支付宝啊啥都没有,传统的大商家上去一看,通常会说 “这是什么破玩意儿啊!”根本不屑一顾。反倒是一些小商家,他们在线下干不过大品牌,但在网络上却如鱼得水。于是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店面装修、图片设计、排名优化、成交率提升等等,跟着淘宝网的迅猛发展而不断成长。终于有一天,等大家都觉得在淘宝开店能赚钱的时候,却发现开新店的门槛和成本都已经巨高无比了。新上架的商品排名非常靠后,而且因为缺少交易信用积累,极大影响成交率,发现这个时间再想在淘宝开网店,并不比线下容易。

你看,对于那些紧紧抓住了电商发展趋势的商家来说,这就是一种创见,而那些后知后觉错失商机的商家,在作者看来叫“缴纳落后税”。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获得很大成就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总是挖空心思去钻研和挖掘趋势。他们不靠运气,而靠观察和思考,反复推演并找到一个自己能够参与得了的趋势,先人一步。一旦在趋势上占据了先机,就变成了风口上的猪,顺着趋势快速成长。

当然了,有人成功就有人失败,作者还提到一些因为对趋势的把握不当而失败的例子。例如从网络内容的发展趋势看,最早主要是文字形式,后来慢慢多了很多图片,再后来逐步发展到视频。而从视频这个方向继续往下思考,有人做了大量录播的视频内容,录播视频之后又有人想到了直播,甚至还在2G时代就有人想做直播,可事实却发现,那时的网速和带宽根本支持不了,等到了3G时代,很多人又想做直播,但发现还是不行,直到最近两年,网速、带宽、资费等基础条件逐步成熟后,才出现了众多直播平台的现象性爆发。

你看,明明趋势把握对了,但时机不对也干不成。作者说,一个好的创见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是“基于可预见和可实现的未来”。任何事情最终发生,需要不止一个条件,不仅要找到趋势,还要兼顾时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否成熟。

相信也有人听到这里会说,未来变化那么快,万一要是事实跟我当初的想象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其实这跟你努力思考和尝试预见未来并不冲突。作者说,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基于长远打算的,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这样深刻理解行业或精通客户的人,也许一开始就能直接命中靶心,如果你现在还不能完全看清楚这个世界的规律,也可以运用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方法,不断磨炼我们理解商业世界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成熟,直到有一天可以真切清楚地看到未来。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创见:创见来自于对身边真实存在的需求根源的深刻理解,还有对这个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从中找到自己能够参与的机会,然后兼顾时机,在做事必备的基础条件相对成熟时,先人一步开启你的事业。关于如何获取把握未来必然趋势的方法,你可以在得到 App 搜索 “理解未来的七个原则”收听。

接下来咱们聊聊产品。按照我在创投行业这些年的经验,通常投资人在判断项目的投资价值时,都会重点看产品未来的可复制性和规模化能力。这是衡量项目未来增长和想象空间很重要的指标。你看 Uber 也好,共享单车也罢,不都符合这个标准么?

而 YC 的创始人们却说,“创业要从无法规模化的事情做起”。这两个看似完全矛盾的观点,曾经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不断反复咀嚼体会,才慢慢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其实这两句话并不是矛盾的,而是阶段不一样。那什么叫做无法规模化呢?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创业要从针对小部分早期客户而非大众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小步快跑,做出令他们尖叫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未来复制和规模化。

在从自己的身边发现问题和创业机会这个点上,YC 创业课的导师、企业级数据云存储服务公司 Box 的创始人 Aaron Levie 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Box 创立于2005年,那时候互联网还是一片贫瘠,没有 Facebook,也没有 Snapchat ,连想和朋友共享个文件都特别麻烦。当时还在读大学的 Aaron 做过一份资料管理的兼职工作,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把资料和数据打印、复制,然后分类归放,特别传统,存在很多数据使用和分享上的不便。他还发现,学校给同学们的网络存储空间每人只有50M,基本上一个大点儿的电子文件就塞满了,而学校系统每隔6个月还会自动清除所有文件,学习资料多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头疼不已。想想你手机硬盘不够用,视频音乐都下不了、拍照图片都存不了的痛苦,大概就是这样的需求。

于是 Aaron 就有了创建一个云端数据存储空间 Box 的想法,帮助周围的人,也就是他的同学们,更易于存储和分享文件,后来逐步变为今天服务近24多万家公司的数据存储公司。

你看,其实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麻烦,这些你亲身能感知的麻烦,可能这种需求最先在你身边的一小部分人身上发掘出来,但它就是真实的客户需求,而创业者要做的就是发现它们,解决它们。而另一家 YC 孵化的明星外卖跑腿公司 DoorDash ,就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什么叫做,做出令人尖叫的产品。

话说 Doordash 的创始人 Stanley 还在读大学时,发现周围许多小商店的订单很多,但却没有司机、没有时间给客户送货。这个难题所覆盖的市场需求实在太大,一度让他们不敢相信竟然没有人做,还是说很多人已经死掉了。Stanley 他们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开发复杂的网站、算法或调度系统,只是花了一个小时在网上搜集他们居住区域内的一些餐馆菜单,把他们整理到网页上,再加上服务电话,看看有没有人下单。结果发现订单竟然源源不断。你能想象吗?DoorDash 最初的网站用户体验有多糟糕,用户必须要打开一个电子文件才能看到菜单和电话,但用户还是依然需要他们的服务。这说明了用户需求有多么强烈,甚至愿意忍受产品如此多的缺点。

Stanley 他们利用现有的免费或开源的支付、电子文档和地理位置定位产品拼凑出自己的一整套服务,并亲自参与发传单、给客户送货、扮演客服等等,借着送货的机会与餐厅和客户进行深入的交流,理解他们的需求,也靠着人工派遣司机的经验设计出了一套合适的派遣算法。直到后来订单实在接不过来了,才想到去扩充公司的规模和开发更自动化的订单处理系统替代人工。后来这家外卖跑腿公司在2016年又拿到了红杉资本1.27亿美金的投资,真是了不得。

从这两个案例中你会发现,这些成功的公司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最初创业的起点是从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做起。YC 孵化器的现任主席Sam曾说,很少有创业公司是死于同行竞争的,一般的死法都是做出的产品不能解决客户问题,自己挂掉的。当然这个需求一定是真实的才行。

作者在书中提到 Box 公司创始人 Aaron 的观点:关注焦点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那需求的根源,也就是这个需求更本质、更深层次的原因,找出来,然后给出最好、最简洁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而最近世界著名的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现任 Google 机器学习业务负责人李飞飞聊到人工智能创业时,也说道:“每个产业都有自己具体的应用场景,需要先找准问题、找到需求,而不是手里拿着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相传 YC 的创始人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全都用来不断重复“与用户交流”,然后“根据反馈改进产品”这一循环,创始人亲自参与每个业务流程,对客户和业务的每个细节都有最直接的思考,直到有人疯狂爱上他们的产品。这样你在你所解决的问题上就不仅只是一技之长,而是把这一技做到相当长,超过所有的竞争对手,直到别人都懒得跟你竞争的程度。当有用户非常热爱你的产品时,他们会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样更容易扩大到大众用户,如果你的产品进入了正循环,那么产品的用户数就会实现飞快地增长。

这就是创业的第二个方面,“从无法规模化的事情做起”,先解决自己身边真实的具体问题,始终以客户视角来打磨商业模式和产品,小步快跑,确保解决方案和产品真的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并且远远超越他们的期望,再复制扩张。

最后,来说说团队。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找人,事实上,创业公司招人那是一个难。给不起太高的工资,又急着用人,好不容易看上一个人,可人家又看不上自己,因此常常饥不择食,吃下去之后就开始闹肚子。

面对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作者说,对于创业早期的公司,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保持小团队,只招最优秀的人,像天使投资人一样去找人。他在书中提到,有足够多的例子证明人数少的小团队更可能是具备核爆炸能力的适宜规模,人员过多对创业初期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工资开销增加不说,人员关系也会变得复杂,决策和执行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书中提到的几家硅谷明星创业公司,不管是做民宿共享租赁的Airbnb,做即时通讯软件的 WhatsAPP,还是做图片社交平台的 Instagram ,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都是一直保持十几人、几十人这样非常精简的小团队。

其中,最夸张的就是民宿共享租赁全球老大 Airbnb 公司,创始人 Brian 在 YC 创业课中分享了他们的招人经验。说 Airbnb 当初用了 5 个月,看了上千份简历,面试了几百人,才招进第一个人。他们在面试中曾经有个问题“如果你只剩一年的生命,你会加入 Airbnb 吗?”是不是很变态?

他们招人就没有什么标准吗?当然有,创始人 Brian 说,他希望员工来到一家公司,首先是因为认同这家公司的目标和价值观,例如大部分人只是单纯地把 Airbnb 当成是一种预订房间的渠道,而他们自己的目标是给旅行者在世界各地提供归属感。你看,这完全就是对公司和愿景不同层面的认知。Brian 认为,公司招聘了员工,员工定义了公司,第一位工程师就等同于公司的 DNA ,如果人对了,就会有更多像这样的人加入公司,并且都具有和公司相同的价值观,这是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也能够带来归属感。Airbnb 创业早期的时候,因为没人看好,一度只能靠透支几个创始人信用卡为生,正是这种不言弃,有斗志的价值观,让公司活下来并且成长为今天在全球共享经济领域的巨头。

按照我在创投行业中的个人经验,很多创业公司过早死掉,往往就是因为之前提到的不可规模化的事情没有做好,需求没找准,但因为拿了投资人的钱,所以只能在尚未验证的需求或模式上,依靠扩大团队规模、推广或补贴来拉升产品数据,反而加快了公司的现金消耗和死亡。如果我们放慢招聘速度,抬高准入门槛,保持小团队和可控的成本,就能给公司争取更多生存和试错的时间。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我是想严格把关筛选,可事实并没那么多合适的人给我选啊!工资低、条件差,有人愿意来就不错了,大不了来了再慢慢培养呗。作者说,想招优秀的人啊,确实需要一些条件,例如你的创见要足够伟大,或者作为创始人你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能力,包括项目最好在风口上等等。难度肯定是有,不然创业就不会是极少数人才能成功的了。但如果你的公司确实能收到一些简历,里面也有一些还不错的人,但可能达不到你期望的牛人标准,那你也可以学着用天使投资人的眼光挑选人。什么意思呢?

你可能也知道,天使投资人一般专门投资那些不成熟但有极大潜力的创业团队,像天使投资人一样找人,不一定是非牛人不招,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招募人”,换句话说,能找来牛人固然是好,但如果找不到,你就应该选择那些有快速成长潜力的人,虽然这些人今天看上去还很年轻,或不成熟,但你总能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优秀人才才有的特质,这对于创业团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作者总结了一些这种人的特质,供你参考:例如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自学能力强,追求自己变得更好,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做事的方法和思路,会创造新东西,最重要是认同创始人的价值观。此外,作者还提到硅谷明星创业公司 Pinterest 创始人 Ben 在选人时最看重的一个特质,叫做 Low ego。中文叫做“自尊心不强”。什么?有人会说了,那不成了滚刀肉了吗?可不是,您再仔细听。Ben说了,那些所谓自尊心强的人,不过是很在意自己的表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在意很多没有什么实际好处的东西,换个说法,就是爱面子。

作者提到一个有趣的测试,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机学科学中心副主任哈勒沃尔森博士,在他写的《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里,有个关于人的动机测试,问了一些类似“你是否很在乎给人留下好印象、你是否试图比同学或同事更出色”等的问题,问题分为X类和Y类两种,X类问题得分高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表现”,而Y类问题得分高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进步”。

不同的关注点能极大地影响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人特别“关注表现”,那么这个人进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为他会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只要有“做不好”的可能就干脆不做,以避免表现不佳的风险,对这些人来说,他的上升路径是被切断的。而那些“关注进步”的人,他们更倾向于改变,最终也更容易进步。他们通常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也有更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创始人,你要特别小心,因为一个人是“关注表现”还是“关注进步”,基本上是长时间养成的习惯,除非自己调整,别人很难依靠“引导”或“教育”的方式去改变。作者说他在新东方当老师时,曾经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更关注进步,但事实发现,最后真正能改变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作为创业公司,你没有时间去帮助和等待一个人改变,只能一开始就确保招的人是优秀的。这就是创业的第三个方面:团队。

在无法规模化的事情验证之前,尽可能保持小团队规模,像天使投资人一样去寻找那些最优秀的人,即使招不到最牛的人,也可以选择那些“关注进步”的高潜力优秀人才。

这就是《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在 YC 创业课的基础上,为我们提炼了创业的三个方面:创见、产品和团队。这是一种成功创业者总结的智慧和思维方式,而非简单的操作技能。

如果你想在创业中少走弯路,多一些成功的几率,那么不妨多借鉴这些思想:第一,不要从一个点子出发,找到创见再创业。创见来自于对身边真实存在的需求根源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敏感,充分考虑成事所需的必备条件是否成熟,在恰当的时间启动你的创业;第二,从无法规模化的事情做起。针对小部分早期客户而非大众客户,解决真实需求,把产品做到极致,验证模式闭环,再逐步扩张;第三,只招最优秀的人,像天使投资人一样去找人。保持小团队,只招最优秀的人,像天使投资人一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招募人,选人时多考虑那些“关注进步”的高潜力年轻人。

作为众多创业者的一员,我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也犯过许多幼稚、低级的错误,在今天看来,如果当初能够更加怀着敬畏之心,去好好领悟这些前人的智慧,也不至于浪费如此多宝贵的时间,做了许多并不明智的决定和行动。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去解读这本书,以及 YC 创业课的初衷,希望能够将这些珍贵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创业路上的朋友。当你充分理解了创业“从零到一”的发展规律,你也就拥有了更大的成功把握。

撰稿:陆伟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