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思维力》 姜黎明解读

《思维力》| 姜黎明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王世民曾任惠普华南区咨询总监和 IBM 咨询顾问。他可以用20分钟解决一个企业一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了解这个企业的业务,也不是因为他的学问和能力比企业的管理者高,只是因为他有很强的思维力,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框架,有体系地去寻找解决公司问题的方法。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帮助你提升思维力的工具书。这本书利用思维框架帮我们高效快速的解决职场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核心内容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一下思维力的强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三个应用场景,来展现思维力在职场中的应用。这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想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怎样说明白一件事。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思维力》,副标题是“高效的系统思维”。本书一共225页,我会用大概21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这本书中的精髓,来一起了解如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高效快速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教育环境都不相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自然也不相同。但我们的生活每一分钟都伴随着思考,有质量的思考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不同的思维能力决定了我们过着不同的人生。既然思维力这么重要,那我们就先来弄明白,到底啥是思维力?

其实也就是一句话:思维力是一种用框架去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表达我们都会,框架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定义是,对系统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简单说,就是你要解决一件事,只需要搞明白两个问题就行,一个是你要知道这个事儿有哪些组成因素,还有一个是搞明白这些因素的背后逻辑。弄清这两点也就知道这件事的框架是啥,可以直接用套路解决问题了。

听起来你可能觉得挺复杂的,其实不要怕,生活中虽然事情很多,但真正让我们自己去搭建框架解决问题的事很少。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有现成框架的,直接套用就好。既节省了你思考的时间,又能避免你犯错的几率,还能在你迷茫中帮你指明方向。不过我们要知道,用框架解决问题,不可能是最优方案,但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本书的作者王世民曾经是惠普华南区的咨询总监,和 IBM 的高级咨询顾问。他可以用20分钟解决一个企业一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了解这个企业的业务,也不是因为他的学问和能力比企业的管理者高,只是因为他有很强的思维力,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框架,有体系地去寻找解决公司问题的方法。

这个思维力到底为什么这么厉害呢?接下来,我会分两部分来介绍一下思维力。第一部分介绍一下思维力的强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三个应用场景,来展现思维力在职场中的应用,这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想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怎样说明白一件事。

我们为啥要学习思维力?思维力弱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思维力弱会给我们带来三大劣势:分别是想不明白、说不清楚、学得慢。

想不明白是说,在遇到选择的时候,思维力弱的人总是纠结于A和B哪个更好,却没有想明白A和B真正吸引你的因素,也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说不清楚是说,在电梯遇到领导,一个很自然的和领导介绍自己的机会,因为自己的表达没有重点而失去。拿着商业计划书去谈融资,投资人说请用一分钟介绍你的项目。你除了说这个项目非常好,非常有前景这些废话之外,没有说明白它到底好在哪,为什么值得别人给你花钱。在面试的时候,要求你用一分钟做自我介绍。你一会说你喜欢唱歌跳舞,一会说你做事认真仔细。整个过程没有明确的重点,没有树立一个人鲜明的形象,整个人零零散散,完全没有立体感。

最后一个是学得慢,大家都是成人了,不能再用小孩子的方法去学习。不能再像上学时候一样,总是从第一页开始看,慢慢学。上学时候,我们只要掌握了考试范围,付出努力,总是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社会不一样,没有范围,没有重点,你只能以自己为中心。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困境,才是真正对你有用的学习。

如果你没有从整体看待问题的思路,总是深陷在“身在此山中”的迷惑,你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很慢,解决能力也很不足,注定要错过许多机会。

知道了思维力弱的缺点,咱再来看看学习思维力的好处。首先,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帮你快速适应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信息太广,无法穷尽。学习通用能力才是应对快速变化世界的方法。有报告发现,在美国注册的职业中,未来会有百分之五十消失,中国更甚,将会有百分之七十。你无法改变这个时代,你也来不及抱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要专注于学习某一个技能,而是要去学习真正的通用能力、可迁移能力,一个真正在任何行业都需要的能力,这就是思维力。

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米果文化副董事长马薇薇曾经在《奇葩说》上说过:一个对的,一个错的,那不叫选择。因为傻瓜才选错的,两个都是对的,就更不叫选择,因为选哪一个都很爽。我们觉得选择难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要选择对的那一个,而是因为我们分不清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良好的思维力可以帮你看到选择背后的影响因素,帮你看到每一个因素代表的风险与机遇。不保证每一次都可以选择对的,至少可以避免少走错路。

知道了思维力强弱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思维力对职场生活的改变。我们先来了解思维力应用的第一个场景:怎样想清楚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去解决,先要想明白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就好比你先搞清楚方向再出发,要不然方向是反的,你再努力也到不了终点。

在分析问题这件事上惯用的套路就是两招:第一招:理解清楚问题的表面意思。第二招:理解清楚问题的本质意思。大部分人在遇到问题时也许连问题的表面意思都没搞明白。我这么说你可能不信,我举一个例子,咱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 HR ,上班第一天,老板跟你说公司员工的流动率高,让你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你会怎么做?上班第一天,你想给老板留下个好印象,老板刚说完问题,你的大脑肯定就开始飞速运转了吧?你很认真地思考,到底什么原因会导致员工的流动率高呢?是公司待遇不好么?是公司分配的任务太重,员工压力大么?还是公司晋升空间小,员工觉得没发展?停,停,停。你还没搞明白问题就别往下想了。这个问题里老板说流动率高,到底这个高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老板是一个完美主义者,1年内100个员工走5个对他来说也是流动率高。老板如果是一个结果导向的管理者,1年内100个员工走20个他也不觉得高。你要先明白你老板对高的定义是什么,再去寻找高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有顾客投诉你家客服服务差,在给客户道完歉要处理客服问题时,你是不是要搞明白这个“差”是什么意思?是他不熟悉业务还是他态度差?或者是客户蛮不讲理就是想投诉?你只有搞明白“差”的定义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这两个例子都没有理解清楚问题的表面意思就开始寻找解决方案,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问题呢?很简单,尽量把高、差这类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转化成可量化,准确化,清晰化的描述。像第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问一下老板:您觉得把流动率降到5%可以吗?明白问题再解决才不会白浪费精力。

学会第一招我们再来用第二招:5WHY 法理解问题的本质原因。5WHY 法最开始是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为了完善公司的制造方法提出的,后来因为这个方法多次帮助公司找到问题的根源,被广泛流传。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对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垂直问题,层层递进地寻找下层原因,一直分析到你所在层次能解决的原因为止。这个五是一个大概的数目,有时可能三个就可以,有时可能需要十个。关键是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

咱再举一个例子来讨论一下怎样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假设你还在刚才那家公司,有一天老板又找你谈话。他说:小陈啊,我发现咱们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聊微信,你说这事应该怎么解决呢?

看到这个问题你首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员工上班聊微信?如果是个别员工的话可能是员工素质问题,一半以上员工就不是个人现象了,应该是公司的业务量不够,导致员工有闲暇时间玩微信。那为什么会工作量不够呢?是因为经理分配任务不合理么?不应该啊,公司的经理是出了名的能力强,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应该是公司人员过多。但是公司都是按指标招聘的,为什么现在人员过多了呢?你调查之后发现公司最近三个月的业务量大幅度下滑。你接着追问:为啥业务量下滑呢?是市场不景气么?你调查之后发现,对手公司的销售额不减反增。真实的原因是咱们公司的产品过时了。

发现了问题的根本之后,你把分析数据交给老板,及时升级产品,短短的三个月,不只改善了员工闲聊的问题,还为公司提升了业绩。你说这样的员工,老板能不给你升职加薪么?这就是良好的思维力帮你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为生活带来了改变。你看,本来只是员工上班闲聊的一个制度问题,你利用 5WHY 法找到了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产品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我们来总结一下怎样想清楚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首先,你要把问题里模糊化的词语清晰化,准确理解问题的表面意思。其次,你要用 5WHY 法层层追问,探究问题的本质。只有搞清楚了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再进入第二个应用场景:怎样在资源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这里也是有一个套路的,叫做假设思考。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问题都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叫做一般思考法。可是当时间和资源都很紧张的时候,我们来不及一步步地分析问题的本质原因,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假设思考法。

比如说你要解决一件事,他有20种可能性,你必须在三天内把这件事解决。你就要假设这件事的解决方案是A。然后按照A的办法去解决。如果你的运气好,选对了,那你就在半天之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选错了,你再假设答案是方法F,再去尝试。这里你选的方案A、方案F并不是瞎选的。是你认为这20种方法中最有可能的方法,所以你才先去尝试。这样你既可以提高首次的准确率,也能在每次猜错后提高下一次的命中率。试到第二十种才找到解决办法,虽然也有可能,不过这个概率实在太小了。所以这个方法一定比一般思考法解决问题快。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看看假设思考在工作中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假设你是一位营销专家,一个手机公司的刘总想花一天五万元的咨询费,请你解决手机销售不佳的情况。你们见面之后,刘总带你去高档餐厅吃饭。在一顿寒暄之后,他迫不及待地让你帮他分析销售问题。这个时候你才第一次见到他,根本不了解他们公司的情况,你要什么怎样回答他呢?说你还不了解业务,要深入了解之后再给出具体方案?一般的咨询员这样回答还行,你可是一天5万元的高级咨询顾问,这样回答有点差强人意。可是要张口就说,给出的方案不能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还是会被人看做不专业。那咋办?方法很简单,给他安一个假设套路。你可以从现有的营销策略中选一个来结合公司业务分析给出答案。

假设就用著名的4P理论吧,你就跟刘总说:“我这刚下飞机,可能也不是特别了解业务,但是可以先从4P营销模型,分别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有没有提升业绩的办法。”

咱先分析一下产品吧,质量方面您说过咱肯定没问题,那外观和款式方面呢?你有做过调查么?这个时候刘总可能会给你三种回答。

第一种:他会直接告诉你,他调查过对手有儿童系列、女人系列和老人系列三个系列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咱们只有白黑系列这两款。你根据他给你的信息就可以给出解决方案:把推出多个产品系列作为可能的改进措施先记下来,回公司之后再深入验证可能性。

第二种:他会告诉你他只关心质量,还真没关注过对手的手机样式。那你可以给出解决方案:把“调研对手款式”作为工作内容之一,调研之后再判断是不是影响销售业绩的因素。

第三种:他告诉你竞争对手有的款式他都有。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排除掉手机款式这个影响因素,再进行其他因素的筛选。

你看,不论他告诉你的是哪种情况,你都可以按照你假设的4P框架把他的认知和经验输入进去,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验证。不管公司的实际情况是哪一种,你都可以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快速给出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公司的管理者大多数不懂业务却能解决好公司事务的原因。管理者的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也体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匹配框架,有系统有逻辑地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这种思考方式展开对话。比如很多男生在和女生聊天的时候,刚见面的时候没话聊,这时候有经验点的男生通常会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来引出女生的话题。比如男生会说,我觉的你是处女座的,女生通常就会反问,你怎么知道的?或是女生通常会直接否定你,不对我是金牛座的。然后男生就可以顺着话题说,哦,金牛座的女生都很有幽默感。你看,这样话题就能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就是通过假设先抛出一个话题,然后通过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来进行下一步的思考。

说到底,假设思考就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试错,通过一次一次的验证,让你最想要的结果慢慢地浮出水面。但是假设思考可不是光靠蒙去解决问题。它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用到了一个二八法则。一般情况下,百分之二十的问题导致了百分之八十的结果。我们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去穷尽信息,找出全部问题。所以要根据直觉和经验找到最关键的那百分之二十的原因。以这百分之二十原因为假设找出一个最有可能导致现在情况的根本问题。专注于这一个问题进行假设检验。如果验证成功,就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验证失败也可以提高下一次验证的准确性。并且为下一次验证缩小范围,指出更精确的验证范围。

刚刚我们讲了,怎样在时间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方法就是先在解决方案里选择一种最有可能的方案作为假设方案进行验证。如果运气好,一次就可以验证成功,即使运气不好也比一般方法解决问题速度快。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最后一种应用场景。怎样说明白一件事。怎样才算把一件事说明白呢?非常简单,只要你说完,对方能懂,这事就算你说明白了。所以研究怎么说之前,我们得先研究一下,大脑理解事情的本能,怎么说,大脑才能懂。

我们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系统,有框架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也是一样。大脑在理解事情时,本能地会把信息组合成它熟知的框架。如果你讲的这个事儿符合它的认知,比较容易组成框架,大脑就会产生愉悦感,容易理解并且能够记住。如果你讲的这个事儿不符合大脑里的现存认知,或者是很难组成框架,大脑就会产生厌恶感,觉得头疼,不想听,那大脑喜欢什么样的框架呢?答案是自上而下,结论先行的框架。大脑本身是一个非常懒的器官。你在传递给它信息的时候,把要传递的结论先告诉它,就会减轻它的承受负担,即使你的信息复杂一点,它也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点,当你先把结论告诉大脑时,它就会自动匹配和你结论相关的认知,进行有效组合。在你传达的过程中,它通过自己不断匹配认知组合,可以加速理解你表达的事情。

除了结论先行以外,在表达时还要注意控制数量。大脑能记住的事情数量是7加减2件。但吸收效果最好的是三件。这个定理先后被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杰沃斯、爱尔兰哲学家汉米尔顿以及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证明过。这也是为啥演讲的人总爱说:“来,我来总结三条”的原因。

最后来回顾一下这本书。我们先是分析了思维力弱的三个劣势和思维力强的两个优势,发现了学习思维力的好处。接着我们学习了三个应用场景。分别是通过分析问题的表面和本质来想清楚自己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假设思考的方法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还有通过结论先行和讲三点两招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思维力是快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真正有用的核心通用能力,是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的可迁移能力。希望通过今天的这本书,我们每个人都开始刻意练习自己的思维力,成为一个能快速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人,一个能快速学习任何新知和未知的人,一个能通过思维来改变世界的人。

撰稿:姜黎明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