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心理学》 秋秋解读
《影响力心理学》| 秋秋解读
关于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界可谓是响当当的人物,更为人熟知的是,他做了著名的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实验有效地证明了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
关于本书
这本书最初的中文版名字叫做《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是社会心理学界公认的一本论述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分析影响力背后的技巧,告诉你怎样抵御不需要的影响。这本书里囊括了所有与社会影响有关的理论和经典实验,如果要了解有关社会影响的心理学知识,这本书就是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
核心观点
我们的理智并不靠谱,很容易被别人的观念同化。了解影响力背后的心理机制才能防止被人洗脑。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我们要讲的书叫做《影响力心理学》。这是社会心理学界公认的一本论述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这本书最初的中文版名字叫做《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10年前出版,至今已经重印了20多次。但这本书相当专业,有些偏学术研究的内容可能不太适合普通读者,所以出版社将书中内容做了精简,保留与普通读者关系最密切的章节,重新出版,就叫做《影响力心理学》,就算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也能轻松领会。这本书原书一共250页,我会用大约24分钟为你解读书中精髓:我们的理智并不靠谱,很容易被别人的观念同化。了解影响力背后的心理机制才能防止被人洗脑。
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做出一个让你后悔的决定,明明有不同想法,却不经意间被某个气场强大的人感染而改变了想法。其实现代社会,只要你不是住在深山老林里,你的周围到处都是信息源,就像一个个电波。处在这样的社会,你很难不被任何事物影响,比如到处可见的广告和商业宣传、领导的发言、朋友的一番促膝长谈。谁都不想被一个愚蠢的观念同化了,你一定只想接受那些聪明的思想,或者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期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就是通过分析影响力背后的技巧,告诉你怎样抵御不需要的影响。这本书里囊括了所有与社会影响有关的理论和经典实验,如果要了解有关社会影响的心理学知识,这本书就是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
这本书的作者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学界可谓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他最为人熟知的是,做了那个著名的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他把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变成了模拟监狱,让学生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扮演“看守”的人越来越像虐待狂,扮演“囚犯”的人也越来越消极,认为自己真的有罪,甘愿受惩罚,后来事态发展到不得不终止实验。这个实验反映的就是情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用一个心理学术语来说,实验中人们的行为就叫“从众”。
还有一个经常被拿来引用的著名实验,是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让志愿者扮演老师,对答错题的学生进行电击惩罚,他告诉扮演老师的人,电击惩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让所有人吃惊,原来在权威的指示下,人们为了服从权威,真的会狠心加害一个陌生人。如果你对这个实验的具体细节感兴趣,可以在每天听本书栏目找到《对权威的服从》这本书来听一听。这两个实验表现的从众和服从行为,都是社会影响力研究的内容,像这样有趣的实验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
这期音频,我们首先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看看影响力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只有了解影响力发生的原理,才能更好地抵御不良影响。我们会讲到两种被影响的方式,一种是行为的改变,一种是态度的改变。我们的第一个观点是关于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不只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还为了获得正确感。想要克服盲从,就要时刻给自己准备一个退出按钮。第二个观点是关于态度的改变,越少的诱导越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对抗这种不良影响,关键就是坚持说不。下面我们就一个个说。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观点,行为改变不只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还为了获得正确感。想要克服盲从,就要时刻给自己准备一个退出按钮。
人们改变行为,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从众。所谓的从众,指的是通过情境的压力让人们的行为直接发生改变。说白了,就是处在群体当中的人,都有跟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没有人胁迫或者直接要求,人们自发就会这么干。是什么原因导致人的从众行为呢?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想要获得社会认可。也就是说,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包括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被社会认可,就像一种奖励,它让人们总是愿意随大流,甚至牺牲个人看法,跟群体保持一致。不然的话,他就会成为一个被人拒绝的人,变得孤立无援。
有一个经典的实验说明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心理学家斯坦利·沙克特找来三组大学生,让他们对少年犯应不应该得到宽大处理展开讨论。其中,每一组中都事先安排了一个同谋,他会按照实验人员的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组安排的是一个赞同者,就是不管其他人什么观点,他都点头赞同。第二组安排的是一个反对者,不管其他人持什么观点,他都是反着来。第三组安排的是个“墙头草”,就是说,他一开始反对别人,但是最后会作出妥协,选择同意其他人的观点。一开始,反对者还能跟大家愉快地讨论,但经过多轮讨论,反对者越来越不招人待见,讨论过程越来越激烈,变得火药味十足。最后,组内成员们都不再理他,甚至不再听他说话,直到忽略了他的观点。讨论结束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人对三个同谋进行评价。毫无疑问,那个赞成者大家都喜欢,大家也都最讨厌那个反对者,还要求不要让他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讨论。
你看,反对者仅仅是因为表达了不同观点,就成了人民公敌。这个实验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在表面上会采取所谓的规范行为,也就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做法,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接纳和尊重。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拒绝,那么你就只有让你的行为也符合这种规范。可能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因为持有不同观点,而导致了大家对他的粗暴对待。
但你以为这就是从众背后的所有心理机制吗?当然不是,从众行为的原因,除了获得社会认可,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那就是获得一种正确感。什么意思呢?试想这么一件事,如果你来到一个不熟悉的情境中,你能够事先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吗?你能知道关于这个情境的全部信息吗?肯定不能吧。所以你会求助他人来获得信息,而且你会天然觉得,别人肯定比我知道的多。所以,你就想要附和他人,好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信息。
作者认为,从人性来讲,审视自己的观点,确认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你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你就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命运的掌控感,就能对自身的能力感到满意。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决定观点是不是正确呢?作者认为,大多数正确观点,其实都来自于一种社会认同,它并不是绝对客观的。比如,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当田径选手,一定是把他跟其他人做个比较,看谁跑得更快,而不仅仅是看这个人一分钟能跑多远。换句话说,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常常是我们衡量正确性的标准。正是由于人们对正确性的需要,让你开始注意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当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新环境时。不信?我们再来看一个经典实验,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证实了人们倾向于正确感的实验。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施让一群大学生来做视觉判断,他们看到的是两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有一条标准线段,第二张卡片上有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很明显其中一条跟标准线段一样长,其他两条都明显短了一大截。正常人可以很容易判断。阿施也提前安排了一大堆同谋,实际上,一个组里,只有一个是不知情的大学生,另外其他人都是阿施的同谋。实验开始了,阿施要求他们公开说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大学生被要求最后一个作答。前面几个视觉判断中同谋的反应都跟正常人一样,他们跟大学生的判断结果是一致的,因为这个视觉判断很简单,所有人都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是到后来就奇怪了,同谋们开始故意说错,他们在每次判断时,都一致说出了一个错误答案。在这么明显的判断错误下,我们的大学生会怎么判断呢?
结果是,有70%的大学生至少有一次也跟着说出了错误答案。而另外几组没有公开作答,只是私下里写下答案的人,几乎没有犯错。这个实验结果是不是很让人吃惊?就因为多数人都认同一件事,即使它很可能是错的,也会引发人们的从众。阿施的实验也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后续研究。之后的很多实验还证明,如果你喜欢多数派中的某个人,那么你就必定会表现出更多的从众,因为你希望这个人能够喜欢你,而不把你驱逐出这个团体。面对这么明显的错误,即使你是个擅长独立思考的人,也可能利用他人的判断结果,使自己认为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你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你们这些聪明人都这么认为了,我凭什么反对呢?而那些私下里写出答案的人,没有受到从众压力的干扰,他们就没有犯错。
好,到此为止,我们基本上已经可以明确从众的成因。人们表现出从众既是为了维持社会认可,也是为了增加他们在不确定环境中正确行动的机会。一个人来自这两方面的动机越强烈,那么群体对他的压力就会越大。你可能会问了,有没有可能打破这种从众心理呢?答案是有的,其实阿施的视觉判断实验还有下文。为了找出打破从众心理的方式,阿施在小组中又巧妙地安排了另外一个同谋,让这个人极力反抗意见一致的趋势,也就是公开反对多数派的意见。结果,从众的发生率降到了只有6%。也就是说,对持不同意见的人给予少数社会支持,就能轻易地让从众的束缚减少。
还记得我们开始提到的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吗?米尔格拉姆让志愿者扮演老师,对答错题的学生进行电击惩罚。与我们之前说的从众现象稍有区别的地方在于,这个实验中有人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人们电击学生作为惩罚。实验人员穿着的白大褂、负责人的名气和头衔,还有这个实验自带的科学气氛,都在暗示人们要服从实验安排。在实验情境的压力和紧张氛围中,人们来不及理性思考,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焦虑,听从那个权威的命令就是了,这样就可以用快速反应替代纠结了。还有些人不想盲从,但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反抗。在这个实验中也同样设置了少数人的反抗,实验表明,当少数不服从的刺头出现时,扮演教师的人们就会表现出更少的服从。这些刺头,不仅为希望拒绝电击的人提供了支持,也亲自示范了反抗的方法。试想一下,如果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设置一个能够轻易看见的放弃按钮,那么服从的比例就会大大减少,因为这个按钮相当于在向人们暗示,停止服从的正确性。
如此一来,其实想要克服盲从,答案就很明显了。那就是时刻给自己准备一个退出按钮。这个退出按钮,其实就是一套心理对抗策略,当有人暗示你要依从他的时候,这个人可能是你的老板、父母、推销员或者老师,如果你觉得不对劲,或者有种被带着走的压迫感,你就要保持警惕了,是不是要全部接受,或者是选择批判地接受。就拿刚才我们说的米尔格拉姆实验来说,如果实验人员真地要研究电击对提高记忆力的影响,为什么他需要由你来实施电击,为什么他不自己做呢?除非研究者对你的反应感兴趣嘛。诶,一旦开始思考你认为不对劲的地方,你就已经从别人营造的情境中退出来了。这时候,你的头脑就会有一段喘息的时间独立思考。
我们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演示一下这个退出按钮怎么用。比如说,一个街头推销员正拉着你推销他们的产品。他们就是利用你不知道如何用优雅而不伤人的方式拒绝他们,所以一直有机会跟你灌输他们的产品有多好。这时候,如果你感觉不舒服,那么你就要启动你的退出按钮,你要明白他们跟你的利益不同,所以不要相信他们的解释。你可以考虑一下你拒绝他们后的情形,如果那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可以实施你的逃脱计划了。因为在一个安全的情境中,即便是你犯了错,任何时候都可以道歉,那并不代表你要被人抛弃,所以可以不用顾及别人对你的印象,大胆退出。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观点,行为改变不只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还为了获得正确感。人们在表面上会采取所谓的规范行为,也就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做法,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接纳和尊重。除了获得社会认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获得一种正确感。如果你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你就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命运的掌控感,而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常常是我们衡量正确性的标准。想要克服盲从,也不难,就是时刻给自己准备一个退出按钮。一旦陷入了一种你不熟悉的、感觉被动的情境时,你就要立刻检查你的独立性,发现束缚你的强制规定,做好接受因你的退出而引起麻烦的准备,敢于给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找到一个出路,然后退出或者大声求救。
刚才我们说的从众和服从,其实都是在没有首先改变态度的情况下,通过一种情境压力,直接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种更深层次的改变,那就是人们态度的改变。通常人们认为,要先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才能进而改变他的行为。这个观点在我们身边还是很普遍的。但是下面我们要说的这种改变的方式,可能就要颠覆你的认知了,因为它是通过行为的改变反过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来看第二个观点,在态度改变中,越少的诱导越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对抗这种不良影响,关键就是坚持说不。
我们都知道,用奖励或者强迫能够让一个人做出与他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比如,我给你200元,请你撒个不痛不痒的小谎,你虽然觉得撒谎不太好,但是这也并不会给谁带来实际的伤害,撒了也就撒了。你看,这就是通过事前的奖励,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奖励越大,人们越愿意做出改变,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人的态度。他心里并不觉得撒谎是应该的。如果你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那么你给的诱导要越少越好。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
我们都知道,在大学停车一般都是免费的,如果改成收费的,大部分学生肯定不会愿意。这个实验中,就找来了强烈反对停车收费的学生,让他们每个人写一篇关于停车收费可行性的短文。这些短文会被送到大学政策制定委员会去,供他们做意见参考,因为作为政策制定者,正反两方的意见都要听,才算公平。实验中,一组学生被要求,不管你的态度如何,只写支持收费的理由,这跟他们的态度明显是相反的。另一组可以有选择空间,实验人员告诉他们,现在委员会收到的意见大都是反对方的,还缺少一些来自支持方的理由。但实验人员也说了,站在哪一方由自己决定。为了强调自由选择的空间,实验者还让学生签了一份自愿声明。最后,两组学生都写了支持停车收费的理由。写完了短文,再次询问这些学生关于停车收费的态度,第一组没有什么变化,但有意思的是,第二组,也就是有选择权的学生大部分转变了态度,由反对变得支持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又涉及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认知不协调。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认知不协调指的是,自己的认知和外界的认知不一致,或者自己本身对一件事的认知就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当然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说吸烟不好,我说吸烟好,这是不一致,再比如,你自己觉得一方面吸烟不利于健康,而实际上你又戒不掉,你可能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比如说吸烟可以缓解压力,那到底吸烟好不好呢,你也不知道。是不是很纠结?对,确实是。所以如果出现了认知不协调,那人们就会做点什么,来让自己协调,这样不就不别扭了吗。
我们看,实验中有自由选择的学生,他们实际上也写了支持停车收费的文章,但他们原来并不支持,在实验者营造的选择空间下,他们形成了一种选择错觉,他们觉得自己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在行为和态度之间,就出现了认知不协调。一方面他们本来反对收费,另一方面他们又写了支持收费的理由,同时,他们也很难去证明自己反对收费是合理的,为了降低这种不协调带来的矛盾感,他们就会说服自己,可能自己是真的支持停车收费吧。这样他们的态度就跟自己写的文章中的态度一致了。相反的,那些被直接要求作为支持方的学生,就没有这种认知不协调,所以他们并没有为了认知协调而改变态度。
同样的道理,再比如说,你被迫吃了一种卖相不咋地的东西,如果你是被自己喜欢的人要求的,那么你不太会认为自己喜欢吃这种东西,因为你会给自己找理由,认为是自己喜欢这个人才会答应吃她让你吃的东西。如果这个人让你讨厌,你又不得不吃,那么你很可能事后会提醒自己,原来这东西虽然长得丑,吃起来还挺好吃的。因为你讨厌这个人和你听了讨厌人的话,让你产生了认知不协调,所以你不得不说服自己,你本来就喜欢这东西的味道。可以说,与你本来态度矛盾的行为,给你带来的认知不协调,迫使你改变了态度。
需要注意了,别忘了这事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一切需要在一种自由选择的状态下才能自然发生。因为首先改变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依从行为,而只有在用了自由选择的名义,才能让这种依从行为看上去更像是自主行为,自由选择就像个仪式,把后来人们态度的改变,跟之前的依从行为给区分开来了。所以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你的态度,让你喜欢他强迫你做出的行为,那么,他就要做到,给出的诱导越少越好。因为诱导越强烈,你就越感觉不到是自由选择的。诱导越少,你的态度就越会朝着原来的反方向发展。我们还是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看看。
比如,一所大学要给心理系学生开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校长也有意要给这门课提供资金支持,系里大部分老师都认为这是目前能够选择的课程中最好的一门,但是年轻的史密斯教授并不认同,他想要投反对票。如果心理系的系主任想让史密斯在教务会上发表支持言论,他会怎么说呢?直接提要求吗?
肯定不是。利用我们说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他要先让史密斯不要发表反对言论,同时还要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这样才有机会让史密斯改变态度。系主任可以这样说:我说史密斯,你可以尽管说你想说的,毕竟你已经是终身教授了,能够自由表达你的观点。我知道你可能并不同意这个提议,但是,如果一些有思想的老师能够说明这个计划的可取之处,那我认为这对我们系会很有帮助。你看,可爱的系主任都这么说了,谁还愿意顶着麻烦再去反对呢?事实上,用不了几天,史密斯也会自愿教授这门课。因为他找不到反对的有力理由,也不是被你强迫着这么做的,而且既然他都已经公开表示支持了,那一定是他自己就同意这么做的。这一招管用的关键,就在于系主任没有扭住史密斯的胳膊,他的激励是温和的,史密斯也不会感到被强迫,所以才会调整自己的认知不协调,改变态度。
你看,这个认知不协调理论是不是很厉害,它能够通过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进而改变这个人的态度。那么想要对抗别人的不良影响,也就有办法了,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不要陷入到选择的错觉里。一个方法就是,坚持说不。如果你已经承诺做了一件违背意愿的事,不要继续坚持愚蠢的一致性,不要怕应付麻烦,承认自己的失误,宁愿承受金钱、精力的损失,别怕丢面子。这样,你就不会因为掩盖自己的错误决定,而强迫自己相信之前的错误行为。当然,如果你能在一开始就拒绝诱惑,那就可以省掉更多麻烦。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观点,越少的诱导越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知不协调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在你身上发生了与你本来态度矛盾的行为,你的认知不协调会带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迫使你改变态度,来缓解这种不舒服的状态。所以,想改变别人的态度,让他喜欢被强迫做出的行为,那么,给出的诱导越少越好。因为诱导越强烈,人们就越感觉不到是自由选择的。这个度就在于,诱导足以让他接受要求,但是并不会感觉是被强迫的。如果想要对抗这种不良影响,关键是坚持说不,不要害怕应付已经做出的违背意愿的选择,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样,你就不会因为要掩盖自己的错误,而强迫改变自己的态度。
这本书的精彩观点就讲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这期音频,我们通过几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分析了两个影响力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一个是行为改变,行为改变不只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还为了获得正确感。人们在表面上会采取所谓的规范行为,也就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做法,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接纳和尊重。同时,如果你能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你就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命运的掌控感,而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常常是我们衡量正确性的标准。想要克服盲从,也不难,就是时刻给自己准备一个退出按钮。一旦陷入了一种你不熟悉的、感觉被动的情境时,你就要立刻检查你的独立性,发现束缚你的强制规定,做好接受因你的退出而引起麻烦的准备,敢于给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找到一个出路,然后退出或者大声求救。
第二个是关于态度改变,这里面主要涉及一个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那就是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在你身上发生了与你本来态度矛盾的行为,你的认知不协调会带来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迫使你改变态度,来缓解这种不舒服的状态。所以,如果想改变别人的态度,让他们喜欢被强迫做出的行为,那么,诱导越少越好。因为诱导越强烈,人们就越感觉不到是自由选择的。如果想要对抗这种不良影响,关键是坚持说不,不要害怕应付已经做出的违背意愿的选择,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样,你就不会因为要掩盖自己的错误,而强迫改变自己的态度。
撰稿:秋秋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