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坐针毡》 刘怡解读

《如坐针针》|刘怡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一部名人回忆录,书名叫《如坐针毡》。它的作者杰夫·伊梅尔特,从2001年到2017年,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兼CEO。论知名度,伊梅尔特在他执掌通用电气的16年里,曾3次被美国权威的《巴伦周刊》评为“全球最佳CEO”,还入选过《时代》杂志的“百大影响力人物”榜单。论社会地位,伊梅尔特当过奥巴马政府的就业委员会主席,对美国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起过重要作用。论个人财富,伊梅尔特的年薪常年位居美国企业高管前五位,16年时间,他从通用电气领走了2亿多美元的工资,妥妥一个“打工皇帝”。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回忆录命名为“如坐针毡”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如果我问你,给什么样的企业家当接班人,日子最不好过,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前任老板是一位商业奇才,是改变了整个市场的革命性人物,那他的继任者不管有多出色,都会被外界品头论足,挑出各种毛病。乔布斯的接班人库克,还有微软的第三任CEO纳德拉,都逃不脱这种宿命。本书作者伊梅尔特也不例外。他的前任,那可是传奇CEO杰克·韦尔奇。韦尔奇在20年时间里,把通用电气的营收提升了4倍,股价和市值拉高了30多倍,这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纪录。更别提,韦尔奇还是管理学大师,在公司内外拥有一大批“粉丝”。虽然伊梅尔特是韦尔奇亲手挑选的接班人,但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他能让公司复制韦尔奇时代的商业神话。

更要命的是,伊梅尔特这个人,运气还非常差。他上任第二天,就赶上了“9·11”事件,通用电气的航空和保险两大业务板块双双遭遇重创。在内部排查中,伊梅尔特还发现:韦尔奇给公司留下的家底,有40%的收益来自金融业务,这个比例也太高了,风险与日俱增。他下决心要给通用电气“瘦身”,剥离非实体产业。但改革刚进行了一半,美国就遇上2008年金融危机。身背巨债的通用电气因为融资困难,股价遭遇腰斩,一度濒临财务“爆雷”。虽然伊梅尔特使出浑身解数,让公司摆脱了困境,但他自己主推的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发展试验,财务表现并不理想。和韦尔奇时代相比,通用电气的股价下跌了1/3,市值缩水近一半。这直接导致伊梅尔特在2017年,从通用电气黯然离任。

通用电气内部,流传过这么一句嘲讽的话:“韦尔奇花20年时间打下的江山,伊梅尔特用16年就败光了。”不过,企业经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灰头土脸的伊梅尔特,起初并不打算回应。但2018年,当他受邀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讲课时,一大半的学生都在问:通用电气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在领导这家公司时,遭遇了哪些挫败?这让伊梅尔特觉得,自己应该系统地复盘他执掌通用电气的16年历程,既给公众,也给自己一个交代。于是,2021年,他拉上商业作家埃米·华莱士,共同执笔写出了这本《如坐针毡》,2022年被翻译成中文。耐克、微软、凯鹏华盈等多家跨国大公司的CEO,都推荐了这本书。毕竟,愿意坦诚直面自己的失败,并做出总结的企业家,从来就不多。

伊梅尔特自己讲,他写这本书,有三层用意。一是作为亲历者,回顾自己做出的重大决策,检讨它们的成败得失。二是作为分析家,客观评价21世纪初的通用电气,揭示它由盛转衰的内外因。三是作为老职场人,审视自己在担任领导者时,用到了哪些技能,又获得了哪些新感悟。所以,你读这本书,也有三种读法:既可以把它当成商业故事集,又可以把它看作管理学教材,还可以活学活用书里的职场指南。伊梅尔特开玩笑说:“假如你像我一样,既不是天才,也没有好运气,那这本书一定适合你。”不仅如此,本书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好点子和好时机哪个更重要”,还有“危机关头如何奋力自救”,其实对职场以外的人生,同样有价值。相信本书也会丰富你的个人思考。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伊梅尔特在2001年刚上任时,遇到了哪些挑战,他是怎样做出应对的。在第二部分里,我会带你回顾伊梅尔特对通用电气的改造,以及他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的表现。最后,我再为你总结一下,伊梅尔特这16年CEO生涯的成败,还有他自己提炼的领导力心得。

全书一开篇,作者伊梅尔特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01年夏天,他即将上任通用电气CEO,忙里偷闲去打高尔夫球。有位陌生球友听说他在通用电气工作,立即搭话说:“嚯,通用电气!那可是杰克·韦尔奇!哪个小可怜要是接了他的班,日子可不好过。”接下来的4个小时,伊梅尔特身边知道他真实身份的球友,一直在拿这番评论调侃他。从这里你会发现:在21世纪初的美国,韦尔奇的名字已经和通用电气牢牢绑定了。接班人必然活在他的阴影下。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通用电气公司和韦尔奇。通用电气简称GE,气是“气体”的“气”。它是爱迪生在1892年创办的,本行是造发电机和电灯泡,1896年就在纽交所上市了。进入20世纪,通用电气的业务扩展到航空、化工、通信、金融和媒体,变成了一家综合型企业。1981年它的市值是120亿美元。正是在这一年,杰克·韦尔奇出任公司CEO。韦尔奇是化工销售员出身,市场嗅觉敏锐,管理风格说一不二。他针对通用电气人浮于事的状况,展开大刀阔斧的裁员和成本优化计划,提升了公司的股价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韦尔奇又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在海外完成了600多项收购,通用电气的市值一路上升到4000亿美元。管理学上的许多著名概念,比如末位淘汰制、六西格玛品控和“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是韦尔奇率先在通用电气发扬光大的。他也因此被《财富》杂志评为“世纪最佳经理人”。

要接班这样一位商界传奇,别说外人看着揪心,韦尔奇自己心里也有点没谱。因此,早在1998年,他就从公司的年轻董事里挑出3位候选人,深度考察了他们三年,这才选定了本书作者伊梅尔特。伊梅尔特是1982年加入公司的“老通用人”,最初执掌的就是韦尔奇起家的化工业务。他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行动力都不成问题。但在经营理念上,伊梅尔特和韦尔奇却有着重大分歧。

伊梅尔特自己是这么解释的:正式上任前,他接见了通用电气的600多位高管,发现其中财务人员的数量是工程师的5倍。在公司最大的四个业务板块——电力、航空、金融和媒体中,金融业务贡献了40%的营收和利润,股价主要就是靠它撑起来的。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通用电气是一家科技和制造类企业;但从内部视角看,它的根基和话语权,完全掌握在金融部门手里。为了让母公司的财报尽可能地好看,金融部门对所有长线投资都不支持。举个例子:通用电气的医疗部门,一直想收购几家精准医疗领域的初创公司,觉得它们的市场前景很好。但金融部门认为,这类收购在短期内会增加财务成本,继续做大还得追加投资,股东会不满意,因此一直卡着不让通过。结果,通用电气作为美国第五大公司,专利保有量居然连全国前20名都排不进。公司的实体业务也因此表现平平。

伊梅尔特还认为,韦尔奇在通用电气的黄金年代,重视业务管理多过创新。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迅速提升效率,缺点是后劲不足,缺少清晰的发展方向。而当“效率至上论”和过度金融化结合起来之后,公司的业务重点就变成了短期套利,它的风险是很大的。伊梅尔特下决心,要把金融部门的营收下调到整个公司的30%,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实体产业上。但他走马上任才两天,就发生了“9·11”事件。通用电气的股价在一个星期里下跌了20%,700多亿美元就这么灰飞烟灭了。这也是伊梅尔特CEO生涯的第一场大危机。

你可能会好奇,“9·11”事件,怎么就冲击到了通用电气的股价呢?这还得从通用电气的金融业务说起。早在“二战”之前,通用电气就开始经营小额贷款业务。普通人和小企业可以用贷款额度,购买该公司出品的家电和电力设备;公司赚到的利润,则被用来支持内部的大型研发项目,比如飞机发动机和火车头。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这块业务一直运行正常,营收占母公司的20%。但紧接着,事情开始变味了。美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低利率、高增长的10年繁荣期,市面上可以用低成本借到的钱越来越多。韦尔奇的海外并购布局,就是这种大环境直接促成的。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在市场行情刺激下,开始全面出击。他们给信用卡做担保,加杠杆收购保险公司,对外放贷做“影子银行”,还直接投资商业地产项目。赚到的利润呢,没有反哺实体业务,而是用作股息分红和收购新的金融资产。通用电气的市值,就这样在短期内被人为撑大了。

在通用电气的金融业务里,有一个重要的板块是航空租赁。它也是过度金融化绑架实体企业的一个典型案例。注意了,通用电气自己并不生产飞机,它只给波音和空客两大巨头供应发动机。但是想多卖发动机,就得把商用飞机市场做大。不过,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有许多新成立的航空公司,家底还很薄,做不到大量采购新飞机。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就想了个“两头赚”的主意。他们用自己的钱,买了1200架客机,成立了美国最大的飞机租赁企业。航空公司可以用通用电气发放的贷款,从他们手里租飞机,来运营新航线。要是想买新飞机了,通用电气也提供融资。像“9·11”事件中,撞上世贸中心北塔的美航11号班机,就是用通用电气的贷款买下的。讽刺的是,世贸中心地块有一栋写字楼,也是在通用电气名下买的保险。等于说,通用电气借出去的钱,反过来让公司蒙受了无妄之灾。

麻烦还不止这些。“9·11”事件过后,全世界出现了一波民航停飞潮。许多从通用电气手里租了飞机的航空公司,现金流出了大问题。他们要么还不上贷款,要么打算退租。为了稳住这批客户,防止他们财务“爆雷”,伊梅尔特在3个月时间里,发放了几百亿美元的新贷款。他还在美国政府面前,为中小航空公司提供信用担保,这才勉强维持住了局面。这些工作很不轻松,也不是伊梅尔特的专长,但他必须硬着头皮去做。伊梅尔特解释说:领导者和普通员工最大的区别,是他没有恐惧的权利。因为恐惧不仅会影响员工的情绪,还会传染给客户,造成连锁反应。领导者必须主动消化恐惧,拿出危机管控对策。这个过程非常孤独,没有人能分担,却是伊梅尔特CEO生涯的第一课。

不过,光是管控危机还不够。处理完“9·11”事件的余波,伊梅尔特立即决定,把金融业务从通用电气的母体剥离出去,逢高变现。他在书里解释说:一家追求长期发展的公司,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业务创新和稳定的增长上。但21世纪初的通用电气,在被过度膨胀的金融业务绑架之后,已经变得极为短视。不仅如此,金融部门还抽走了其他业务线的资金,并且在盲目扩张中,给公司招来了不必要的风险。就像是一只小狗,尾巴比躯干重好几倍,那脑袋再怎么灵活也不顶事。为了完成这次大手术,伊梅尔特在2002年,清洗了金融部门的一把手内登。金融部门最优质的资产——金沃斯保险公司,也在2004年独立上市,控股权卖给了贝莱德等投资管理公司。但当伊梅尔特打算把金融部门的“负资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也处理掉时,却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反对他最凶的,就是老上司杰克·韦尔奇。

伊梅尔特开玩笑说,他和韦尔奇的关系,有点像女婿和岳母。通用电气是两个人共同的挚爱,但他们爱这家公司的方式不一样。韦尔奇虽然退休了,可他在通用电气内部,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崇拜者不允许这位传奇经理人的遗产,被伊梅尔特颠覆掉。另外,NBC电视台也是通用电气旗下的产业,它的高管和韦尔奇关系很好。据伊梅尔特统计,在他当CEO的16年里,韦尔奇上了50多次NBC的节目。公司每发布一次财报,每卖出一项金融资产,韦尔奇都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有一回他甚至说:“我真想找把枪,把伊梅尔特干掉。”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伊梅尔特暂时放缓了出售金融资产的速度。正是他的这次犹豫,在2008年让通用电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伊梅尔特上任之初,通用电气遭遇的危机,以及他做出的战略调整。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通用电气的实体产业。一直以来,韦尔奇的追随者喜欢宣传一种论调:通用电气的传统业务部门,比如电力设备,市场已经饱和了。美国在未来15年,都不需要新的燃气涡轮发电机。所以不搞金融,公司就没有出路。但伊梅尔特的感受却很不一样。上任后,他到埃及出差,发现当地存在巨大的电力缺口。亚洲、东欧等新兴市场,发电需求也相当旺盛。据他估算,在美国、日本和西欧之外,存在一个500亿美元的电力设备市场,绝对是利好消息。更何况,21世纪初的中国和东南亚,航空市场也在蓬勃发展。即使剥离了金融,通用电气的传统业务依旧大有可为。

不过,和竞争对手三菱重工相比,通用电气最初的全球化布局,非常粗糙。伊梅尔特回忆说,在韦尔奇时代,通用电气管理层对全球化的理解,就是收购加外包。对海外业务所在的国家,他们是既不了解,也不上心。2001年9月,伊梅尔特第一次以CEO的身份访问中国。他震惊地发现:通用电气中国分公司的20位高管,平时只有两个人住在中国大陆,而中国大陆却是通用电气的航空和电力部门最新、最大的收入来源。接下来的18个月里,伊梅尔特又对整个公司的流程做了检查,他意识到:通用电气有185位高管,有权审批和中国相关的业务,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常驻中国。伊梅尔特不禁质问说:“我们怎么能让那么多对业务所在国一无所知的人,掌握至关重要的决策权!”

问题是找到了,怎么着手改呢?伊梅尔特烧起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是海外公司管理层的本地化。在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通用电气把95%的高管换成了本地人。他们不仅熟悉市场规则,还摆脱了欧美跨国企业在非洲的殖民主义色彩,给当地政府留下了好印象。光是2014年,尼日利亚分公司就拿到了10亿美元的新订单。在中国,伊梅尔特提拔审计经理出身的段小缨出任材料和医疗部门的一把手,还让7位中国籍高管进入了母公司的管理层。伊梅尔特在书中说,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中国客户看到通用电气对全球化的诚意。这比打再多的广告都管用。

第二把火,是精简管理框架。在韦尔奇时代,通用电气虽然重视品控和生产效率,但从CEO到基层员工,中间隔了13个层级。每当公司上马一项新业务,至少有七八个部门有权发表意见;而提要求的人和实际做事的人,根本就是两个群体。伊梅尔特质问说:“我们每天开那么多会,写那么多报告,到底是为了提升业绩,还是不想担责任?”他决定去掉几个中间层级,让一线大团队直接对CEO汇报。比如,通用电气的能源部门,就被拆成了发电、油气、服务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对自己的业务有充分的决定权。据伊梅尔特估算,光是这一项改革,就给母公司节省了10亿美元的流程成本。在中国、日本等重要的海外分公司,伊梅尔特也把决定权下放到本地管理团队,让他们踢开官僚流程,只管对手头的核心业务负责。公司的传统业务线经过这番改造,重新焕发了活力,对海外业务也更投入了。

第三把火,是改变传统业务的定位,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商升级为综合型服务商。这方面的典型,是通用电气在中国的航空业务。过去,通用电气就是个卖发动机的,其他事情他们管不着。但伊梅尔特注意到,中国正在自主研发商用飞机;这个项目除了发动机,还涉及航空电子设备、工程师培训和海外销售,这些环节都是通用电气的强项。因此,他力主通用电气和中国商飞合作,建立合资公司,用通用电气的人脉、经验和设备争取本地业务。伊梅尔特管这种做法叫“在中国,为中国(市场)服务”,它对海外业务的长期增长是有价值的。在美国本土,伊梅尔特也给航空部门拨出15亿美元,参与波音公司的“梦想客机”787型项目,从研发阶段开始,就把通用电气的发动机和航电设备跟787型绑定。这种做法虽然影响了短期财报,但在未来30年,可以为公司取得12%的回报,绝对是值得的。

伊梅尔特自豪地表示,2001年他上任时,通用电气超过2/3的客户来自美国本土。经过他的全球化改造,到2017年,海外市场对公司营收的贡献已经突破70%。在韦尔奇时代被视为累赘和负资产的传统制造部门,每年能从海外挣回700亿美元,有26个海外分公司的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这无疑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另外,伊梅尔特还在医疗和新能源行业大举投资,并卖掉了高成本、低回报率的媒体资产,这些决定对通用电气的业绩也起了正面作用。

不过,当伊梅尔特在2017年退休时,很少有人表扬他的这些业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就在伊梅尔特CEO生涯的中期,2008年,他和通用电气一起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他在危机期间的一些决策,遭到口诛笔伐,永久性地影响了他的风评。这里我就给你详细说说。

前面提到,伊梅尔特从2001年开始,就筹划剥离通用电气的金融业务,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一来,推崇韦尔奇模式的高管反对这项调整;二来,伊梅尔特自己规划的传统业务升级,也需要资金,需要金融板块“输血”。因此,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虽然陆续卖掉了上百亿美元的资产,但基本盘还是很大。据伊梅尔特估算,2008年时,通用电气的金融资产多达6980亿美元。如果它是一家银行,那规模在美国能排到第5位。但他们也有5450亿美元的负债,旗下有次贷经纪公司,还给一些负债累累的企业发放过巨额贷款。而我们知道,引爆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就是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次贷泡沫。泡沫刚破灭的时候,通用电气还能稳坐钓鱼台。但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了,通用电气也遇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他们在市场上借不到钱了,手头的金融资产也卖不出去。

这里要解释一个技术细节。通用电气的金融业务,之所以能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膨胀,靠的是滚动商业票据这种工具。银行和投资人低息把钱借给通用电气,通用电气再发行商业票据和债券,在市场上“买买买”。因为通用电气的名头足够响亮,谁都愿意借钱给它。不过,金融海啸开始以后,金主们变得谨慎了。他们问伊梅尔特:你们有900亿美元的短期债务要还,不会撑不住吧?通用电气的股价,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为了避免商业票据违约,出现债务“爆雷”,伊梅尔特向“股神”巴菲特求助,由巴菲特和高盛集团牵头,发行了150亿美元的新股,初步稳住了局面。

然而,麻烦还没完。2008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出手,为困境中的银行业提供担保。但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不属于银行,吃不到政策红利。去掉发行新股的收入,它的短期债务还有600多亿美元。要是借不到钱,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就会出问题。为了说服负责救助项目的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伊梅尔特带着一份资产报表,在首都华盛顿蹲守了整整三个星期。有几次,他差点就被财政部的警卫赶出了大楼。经过反复游说,通用电气最终要到了“救命钱”——美国财政部同意给它1300亿美元的临时贷款担保额度。但这笔钱也是有代价的。

金融海啸退潮之后,美国政府开始秋后算账了。2013年,美联储派出的监管人员进驻了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据伊梅尔特回忆,当时政府提出的整改计划,打印成甘特图,足足有6米长。但他们在2008年,是靠政府担保才渡过难关的,此时只能全盘接受。从2013年开始,通用电气的金融部门在伊梅尔特指示下,加快了出售资产的速度。但既然人人都知道,他们要给公司“瘦身”,那价格显然不会太好看。从2014年到2016年,通用电气在金融部门的出售和重组中,损失了2800多亿美元的资产,相当于总资产的44%。这次“失血”,也把伊梅尔特钉在了耻辱柱上。

伊梅尔特感慨地说,外人总以为,商业世界最难的事情是发现好点子。但从他的经验看,行动的时机可能比行动的内容更重要。就像去金融化这个决定,他在2001年就做出了,动作却慢了半拍。等到2008年市场行情逆转,即使公司本身被救回来了,卖掉剩余的金融资产也得“大出血”。但伊梅尔特又辩解说,既然坏事已经发生了,那就得回到危机管控的思路,迅速采取行动。因为再不完美的行动,也好过逡巡不前,让时间白白流失。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伊梅尔特对通用电气的改造,以及他在金融海啸前后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两件事,从结果来看是一成一败。只不过,去金融化的代价太大了,它严重冲击了伊梅尔特的个人声望,让他在董事会面前,渐渐失去了话语权。比如,伊梅尔特非常重视数字化转型,为此成立了一家专门的分公司。但董事会对此兴趣寥寥,后来干脆把数字化部门卖掉了。2015年,伊梅尔特又力主收购法国巨无霸企业阿尔斯通公司的电力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中,负责谈判的高管博尔兹,希望伊梅尔特承诺:只要他完成交易,就可以当上通用电气的下一任CEO。伊梅尔特不肯答应,于是公司管理层陷入了内讧。结果,收购虽然如期完成,博尔兹却离开了。买下的业务因为受到新能源的冲击,表现也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通用电气的董事会最终放弃了伊梅尔特,让他在2017年自然离任。而伊梅尔特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弗兰纳里,也只在公司多待了一年时间。

2021年,通用电气最终宣布:由于公司整体业务再度陷入困境,整个公司将被拆分成三家上市企业,分别专注于航空、健康和能源产业。到这一年为止,韦尔奇离任时留下的股价,已经跌去了70%。鉴于伊梅尔特退休之后,通用电气并没有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人们对这位失败的CEO,也多了几分同情和理解。不过,伊梅尔特倒不觉得他的CEO生涯有那么失败。他在书中总结说,自己在那16年里,做对了三件事:一是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二是基于系统化思维,勇于开拓新业务和新市场;三是“让大公司变小”,优化管理结构。但他也承认,自己做错了两件事。一是迫于压力,错过了去金融化最好的时机;二是对老员工过分挑剔,最终损害了自己的权威。

对那些有志于在职场中更进一步,特别是希望担当领导者角色的后辈,伊梅尔特也给出了一些忠告,主要是三个关键词:责任、改变、信任。他解释说,领导者永远是一份“高处不胜寒”的工作,没有标准模板。但它总会需要敢于担当的勇气,这是责任。他要有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让现状变得更好,这是改变。他要赢得下属的尊重和认同,这是信任。只有具备了这三项素质,领导者才能披挂上阵,朝着未知的风险勇敢前行。

好了,关于这本《如坐针毡》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在本书结尾处,伊梅尔特提出了一个公式:真相=事实+背景。他承认,自己的CEO生涯并不成功,无法赢得韦尔奇那样的盛誉。但他也辩解说,失败的一部分责任,源自更大的时代背景。他本人至少努力过,尝试过,也相对坦然地接受了结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会发现:伊梅尔特对创新和长期主义的坚持,无疑是明智的。但他在处理时机问题和人际关系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他未能功成身退的原因。而我们普通人,从伊梅尔特里的经历中,也可以汲取关于成长、决策和领导力的丰富教益。毕竟,事业可以有成败,个人的成长却是永恒的。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得到站内就有这本书的电子版,非常推荐你去阅读一下。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伊梅尔特认为,自己的16年CEO生涯,做对了三件事:一是面对“9·11”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责任;二是基于系统化思维,为公司开拓了新业务和海外新市场;三是“让大公司变小”,优化管理结构。

2.艰难的去金融化过程,贯穿在伊梅尔特的整个CEO生涯中。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期,成就了韦尔奇的盛名。而他留下的负面遗产,却需要伊梅尔特来善后。

3.对希望担当领导者角色的职场人,伊梅尔特有三个关键词:责任、改变、信任。

4.伊梅尔特对创新和长期主义的坚持,无疑是明智的。但他在处理时机问题和人际关系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他未能功成身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