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冲突》 钱言解读

《冲突》| 钱言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冲突》。光看名字,你可能以为这是一本讲政治、军事对抗或者社会冲突的作品,但其实不是。这是一本讲市场营销的作品。

有人可能会问,营销难道不是要顺应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吗,怎么会强调“冲突”呢?这里要解释一下:营销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其实是一个带有冲突的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在营销活动里,需求不等于需要。“需要”是生理概念,“需求”则是经济概念;需要可以是漫无边际的欲望,需求则必须靠经济能力支撑。换句话说,需求是一种受约束的欲望,它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人们在消费时必须左右权衡、有所取舍。所以需求本质上是一种冲突。

而在另一方面,冲突背后也蕴含着需求。要知道,在现实世界里,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在大脑的理性和感性之间,在不同的人群和文化之间,冲突无所不在。比如金钱和爱情有冲突,美食和身材有冲突,事业和家庭有冲突,等等。因为这些冲突,会产生对解决方案的需求。发现了冲突,也就找到了满足需求的机会。这是营销的根本所在。

从这样的理念出发,营销的目标和方法也就清楚了。作者认为,企业营销的任务就是发现冲突、解决冲突乃至创造冲突,以此来制定战略,提升品牌影响力、销售额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和我们常听的营销理论,比如4P理论、市场细分、差异化经营、蓝海战略等等,完全不是一回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本书的作者叶茂中先生,是中国顶尖营销专家,曾策划推广了真功夫快餐、柒牌男装、361度等著名品牌,他的很多广告词在中国家喻户晓,比如“地球人都知道”“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等等。叶茂中先生在2022年已经离世,当时也引发了一波对于他的理论的重温热潮。这本《冲突》是他的代表作,书中汇集了大量案例,也凝聚了他从业30多年的经验和思想精华。他用冲突的概念贯穿始终,来说明企业营销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观点独特,并且非常实用,相信会给你带来启示。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讲营销的智慧,它提出的“需求源自冲突”和那个著名的TRIZ理论中的“矛盾引发创新”,简直是不谋而合,可以说是TRIZ理论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填补了一个空白。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常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切工作都是销售”,这本书更不应该被错过。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要把冲突作为理解营销的核心;接下来再看,如何通过解决冲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后我们再看,如何通过制造冲突来重构市场,扩大新的需求。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要以冲突为核心,来理解营销,看待营销。

前面已经提到,在经济概念中,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不是单纯的欲望,而是一种受约束的欲望,消费者必须在有限的预算下对各种商品进行取舍。比如买房了可能就买不起车,看演唱会可能就没法去旅游了,想坐头等舱可能就得放弃豪华酒店,等等。在有限的收入和无限的欲望之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需求的本质,也是营销的起点。

但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说需求蕴含着冲突,这是定义的结果还是普遍的现象呢?书中给出了两个重要依据。

一是生理和心理的冲突。要知道,人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心理需求却是无限的。就像一个人买包,如果只是用来装东西,几十几百元的包就够了,但很多人要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包,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需求。再比如说,一个人居住的地方,几十平方米也够用了,但有钱人的豪宅,几百平方米都不止,这也附加了心理需求。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在“需要”和“想要”之间会有冲突,甚至衍生出某种更高的需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是左脑和右脑的冲突。众所周知,左脑被称为“理性脑”,主要处理文字、数据等抽象信息,它讲究逻辑性;而右脑被称为“感性脑”,处理声音和图像等具体信息,有直观和感性的特点。这种结构差异让我们在做决定时常常左右为难。比如,左脑重视价格,右脑追求价值;左脑重视健康,右脑追求痛快;左脑追求实用,右脑追求艺术;左脑追求划算,右脑追求浪漫,等等。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由这两点出发,在社会中我们会发现,由于知识、身份、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冲突几乎无所不在。比如观念和观念之间的冲突,家庭和事业的冲突,爱情和金钱之间的冲突等等。但无论是什么冲突,都需要解决方案。换句话说,每种冲突背后,都是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解决了冲突,也就成功完成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营销。

比如说,很多人都爱吃火锅,但有的人能吃辣的,有的人不能吃辣的,鸳鸯火锅就解决了这个冲突。再比如说,人们都喜欢品尝不同的美食,但对陌生的餐厅又不放心,大众点评网站就解决了这个冲突。再比如说,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多,但人的兴趣爱好是有限的,内容推荐算法就解决了这个冲突,如此等等。

总之,需求的本质是一种冲突,而冲突也代表了某种需求,两者几乎是一回事。要形成有效的营销,就不能不理解冲突,以冲突为核心来指导营销。它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以消费者为导向做营销,要清楚消费者面临的冲突是什么。用作者的话说,战略营销的目的,就是洞察消费者的冲突,并且不断解决冲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举个例子。在中国男装市场上,企业越来越专注于细分市场,有的做西装,有的做夹克,有的做西裤,等等,想切入这个市场并不容易。而海澜之家在做营销战略时意识到,男人买衣服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时间。比如在购物中心买一条裤子,女人要花三个小时,而男人只肯花10分钟。换句话说,男人不喜欢逛街,但需要足够的日常着装,这才是男性购买服装最大的冲突。因此,它提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营销战略,在别的男装品牌拼定位、拼细分、拼专业的时候,把自己打造成一站式购物的“男人的衣柜”,也因此成为中国服装业的领跑者之一。

接下来再看,如果以竞争者为参照,该怎么做营销呢?作者认为,关键不是要比对手做得更好,而是要比对手更早发现冲突,解决冲突。

比如,网约车的出现最早是因为解决了一个冲突:有很多打不到车的乘客,同时有大量闲置的私家车。网约车让乘客更容易叫到车,价格也更便宜。而在这个市场浮现以后,各个平台又用各种办法展开了激烈竞争。有一家网约车平台叫神州专车,它最早请来贝克汉姆代言,但效果没有想象的好。这个时候,一个新的冲突凸显出来,因为网约车来源复杂,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有一段时间,网约车被曝出一些恶性案件后,这个冲突被急剧放大。于是神州专车把营销重点转向安全,强调它的司机是8比1的录取比例,驾龄在3年以上,严审无犯罪记录等等,不断强化自己的安全属性。结果在网约车市场杀出重围,占据了一席之地。

还有一种营销战略,是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它不管别人做什么,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不断升级产品,但依然是以解决消费者的冲突为前提的。

比如,阿里巴巴最早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是要解决买卖双方想要交易,但信息互相隔绝的冲突。后来,它发现网络交易便利和用户不敢付款之间存在冲突,于是创建了支付宝。再后来,又发现商家众多、产品良莠不齐,但消费者想要买高品质商品,于是创造了天猫。再后来,又发现了网购规模扩大和送货速度慢的冲突,于是又创造了菜鸟。再后来,又发现年轻人喜欢“买买买”,但收入又不够,于是创造了“花呗”。就这样,阿里巴巴通过不断洞察消费者的冲突,并解决用户的冲突,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总之,这里我们要记住的重点是:需求的本质是冲突,冲突的背后也是需求,营销的关键就是发现并解决消费者的冲突。冲突越大,需求越大;冲突愈烈,卖点越强。发现冲突就意味着发现了满足需求的机会,也就发现了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是我们理解营销和制定战略的第一步。

这里顺便说一下,作者叶茂中先生认为“冲突”理论是一种独创的理论,是他亲自酝酿和总结出来的,我相信这一点。不过在我看来,这个理论和著名的TRIZ理论非常相似——这个理论把冲突作为营销的根本,TRIZ理论则把矛盾看作创新的核心。我认为它们是不谋而合,或者说是一脉相承的。有些读者可能知道,TRIZ理论在工程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非常神奇;但在社会和市场领域,TRIZ理论的应用还是新兴的知识,希望将来有机会作进一步的介绍。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本书的内容,看看怎么通过解决冲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要知道,所谓冲突,就是两种力量的对抗或干扰。按照作者的观点,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你可以拉开左边的人,也可以劝住右边的人,只要一方停手了,冲突就被解决了。

这话怎么理解?还记得咱们之前聊过的左脑和右脑的区别吗?左脑负责理性,右脑负责情感。要解决冲突,可以从左脑入手,也可以打动右脑。换句话说,我们既可以靠产品的实力——比如技术、性能、价格等——去赢得消费者,也可以靠品牌的感觉——比如情感触动、价值共鸣、品牌附加值等——来吸引消费者。哪边管用就用哪边。

先来看怎么进攻左脑,也就是靠产品的实力去赢得消费者。比如戴森电器,你可能听说过他们的“5127次失败”的故事。戴森经过5127次试验失败后,才制造出世界首款无尘袋真空吸尘器,这个故事和数字也成了戴森的一个标志。他们用这样的数据来吸引消费者的理性思维,就像在广告中提到吸尘器的马达动力是130AW,虽然大家不一定懂是什么意思,但看到“可以吸走99.97%小至0.3微米的微尘”,谁不觉得这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呢?

在营销领域,像这样摆事实、讲数据的目的不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要打动消费者的左脑,用产品的客观属性来征服消费者。这是技术和质量的比拼。当然了,如果左脑的路子走不通,我们还得学会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右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说服。

举个例子。在很多美国大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帮人骑着哈雷摩托,坐在那厚实的皮革座垫上,耳边是引擎的轰鸣声,身穿黑皮夹克,脚蹬牛仔靴,脸上洋溢着自豪,看上去爽得不得了。为什么这么享受呢?这是它通过右脑想树立的品牌形象:哈雷不只是一辆车,还是自由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它通过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发动机的轰鸣声,并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在消费者心中成为一种象征:骑哈雷的人是敢于冒险,自由自在的。拥有哈雷摩托车,就等于拥有了一种非凡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咱们买东西,不光是看它的功能和质量,精神上的满足也很重要,这就是品牌形象的魔力了。用作者的话说,理智解决不了的,用情感来打动;逻辑解决不了的,用直觉来驱动;科学解决不了的,用信仰来沟通。

其实,无论是产品的实际功能还是品牌形象,这两者都一样重要,像左脑和右脑一样,都得用上。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就应该同时抓住产品真相和品牌形象,两手都要硬。

以OPPO手机为例,它的营销策略就是左右脑全开。为了打动消费者的右脑,OPPO不惜重金投放广告,和最热的综艺捆绑在一起,从2015到2020年,接连赞助了《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等热门节目;并且聘请当红偶像代言,跟年轻人最喜欢的明星挂钩,力求让消费者感受到OPPO代表“年轻”,是年轻人的“大V”。

另外在技术上,OPPO也不示弱。比如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使用时间越来越长,电池经常不够用成了大问题。于是当年OPPO推出了闪充技术,宣传“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来解决这个痛点。再比如,年轻女性喜欢用手机自拍,但一般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无法满足女生自拍更美的需求,于是OPPO瞄准这个冲突,把自己前置摄像头的高像素作为主要卖点,在2017年提出了“前后2000万,拍照更清晰”这个产品口号,来进攻消费者的左脑。

我们可以看到,OPPO从最初的音乐手机到后来的高像素超强夜拍,从早期的韩国风到成为“维密御用摄影师专用拍摄手机”,始终紧跟消费者的需求,左右脑交替进攻,在市场上左冲右突,到2024年初发展为拥有6亿用户的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

总之,在洞察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营销既可以讲道理,也可以讲感情。讲道理就是要强调产品的功能和技术,讲感情就是要突出产品的精神价值。有时候还应该双管齐下,同时进攻左脑和右脑,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说以冲突为核心来做营销,当冲突被解决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不用担心。要知道,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旧的冲突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并且,就算看不到新的冲突,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制造冲突,来创造新的需求。

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怎么通过制造冲突,来重构市场,扩大新的需求?

所谓制造冲突,不是简单地采用差异化战略,或构建细分市场,而是在人性的冲突面上,激发更大的欲望和需求。就像凯文·凯利在《失控》里说的:“均衡就是死亡。”而制造冲突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均衡,打破消费者的习惯,创造全新的赛道和市场机会。

拿苹果公司来说,2005年苹果的数字多媒体播放器iPod全球爆卖,简直就是苹果的当红炸子鸡,但乔布斯却选择这时候跨入手机市场。当时他注意到,人们出门最多带三样东西:手机、钥匙和钱包,iPod通常不在此列。这让乔布斯意识到手机背后巨大的潜力,他预见到未来手机能在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尽管iPod卖得风生水起,乔布斯却决定战略性弃守,转而全力打造智能手机。

结果,苹果手机一推出就惊艳了全球。它取消了实体按键,全面采用触控屏操作,小孩子也能轻松上手。它不仅解决了高精技术和操作复杂的冲突,而且几乎重新定义了手机,让智能手机和传统手机形成了鲜明对比。紧接着,苹果推出的iPad,不同于台式电脑也不同于手机,却提供了更简便、更人性化的交互体验。从那以后,苹果的每次升级都在尽量创造冲突,给消费者惊喜;也让它成了全球用户忠诚度最高的品牌之一,人们总是在期待它的下一个创新。

从苹果手机取代传统手机可以看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优胜劣汰随时都在发生。这本书认为,与其被别人制造的冲突打倒,不如主动制造冲突,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制造消费者的心理冲突。或者说,把重点放在用户体验上,给用户超预期的体验。

举个例子,钱大妈肉食连锁店打出“不卖隔夜肉”的产品广告,就制造了消费者的心理冲突。大家都追求新鲜,可是谁又真的清楚“新鲜”具体是什么标准呢?钱大妈一提,大家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吃的肉,难道是隔夜的吗?这种疑问一旦形成,消费者就开始寻找答案,而钱大妈的肉自然就成了解决问题的首选。

再看看“饿了么”,它能把一杯现泡的手冲奶茶快速送到你桌上,这种服务比起杯装的预制奶茶,优势非常明显。或者是“盒马鲜生”,它能帮你挑选各种海鲜,还能加工好了给你送上门来。既然如此,消费者为什么还要去挤菜市场呢?

总之,用作者的话说,打破消费者的习惯,要么是制造一个惊叹号,提供超出预期的产品和服务;要么是制造一个问号,引发用户的好奇和反思。由此制造消费者心理上的冲突,引导他们重新选择。

二是瞄准竞争对手,制造和竞争对手的冲突。企业想要获得巨大成就,往往需要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对手越强,就意味着冲突越大、机会越大。

就拿真功夫快餐来说吧,它一开始叫“双种子”,1994年在东莞起家。后来业务扩大到广州、深圳,但遇到了难题。虽然产品和管理没变,但房租更贵,人流更大,店铺却不见起色,客流少,营业额迟迟提不上来。怎么办?他们仔细分析后,决定挑战麦当劳、肯德基,制造和强大对手的冲突。

它一边进攻消费者的左脑,改变产品种类,去掉西式的炸薯条、鸡翅,强调中式的更有营养的食品,宣传“要营养,还是蒸的好”。并且定价永远比麦当劳高出1元,体现自己品质更高。另一方面它还进攻右脑,用中国功夫文化为品牌加分,把“双种子”改名为“真功夫”,与麦当劳和肯德基同台竞技,甚至在选址上也紧盯着麦当劳和肯德基。结果,通过制造和竞争对手的冲突,迅速成为中国本土快餐的一大品牌。

三是以自我为中心,制造自我的冲突。要知道,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很容易转移,企业也必须不断否定“旧我”,创造“新我”。只有自己革自己的命,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企业制造自我冲突,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去思考。纵向就像用显微镜一样,深挖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更新迭代,把产品做到极致。横向则像望远镜,不仅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还要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布局。

比如说,看看柯达和富士的故事。过去几十年,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大行其道,传统胶卷市场就受到了重击。柯达没能及时转型,结果就倒闭了。而富士则是早早就开始转型,不仅在纵向上放弃了把胶卷当做摇钱树,而且基于旧技术开辟了新用途,如生产电视和手机的LCD面板。横向上,富士还利用自身技术开发了抗衰老美容产品,2007年推出了含胶原蛋白的Astalift化妆品系列,不仅赚足了眼球,也打开了新的市场。

结果就是,2010年的时候,胶卷市场萎缩到不足原来的10%,柯达销售额下降了48%,而富士的收入却增长了57%。到了2012年,柯达因为经营困难宣告破产,而富士则成功转型成为一个跨越数码影像、医疗美容、电子材料等领域的多元化企业。这就告诉我们,与其被别人革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主动制造自我冲突,才是避免企业衰败的重大战略。

说到底,在我看来,制造冲突和解决冲突可以对应经济学里的一对重要概念:创新和套利。创新是企业通过制造冲突,打破市场平衡,获得超额利润;套利则是企业通过解决冲突,在各个市场实现供求平衡,获得满意回报。在创新和套利的循环往复中,经济就实现了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来回顾一下。

在今天的解读中,我们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以冲突为核心来看待营销。因为需求本质上就是一种冲突,而冲突也意味着某种需求,两者基本上是一码事。想要搞好营销,就应该搞懂冲突。比如消费者导向的营销,得弄清楚消费者的主要冲突是什么;竞争者导向的,得知道对手还没解决的冲突点在哪儿;自我发展导向的,就要明白自家产品能解决什么样的冲突。这是企业制定战略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介绍了,怎么通过解决冲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你可以拉开左边的,也可以劝住右边的,只要有一方被说服,冲突就解决了。换句话说,在洞察消费者冲突的基础上,营销既可以讲道理也可以讲感情。讲道理就是强调产品的功能和技术,讲感情则是强调产品的精神价值。有时候,最好两手都要用,同时进攻左脑和右脑,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冲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三部分,我们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制造冲突来重构市场,扩大新的需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制造消费者心理的冲突,打破他们的预期,让他们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二是以竞争者为中心,制造和竞争对手的冲突,通过挑战强大的对手来塑造自己的成就;三是以自我为中心,制造自身的冲突,宁愿自己革新,也不等着别人来革命。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发展。

除了这些,作者在原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围绕冲突来做品牌传播,包括怎么写广告词、怎么给品牌起名字、怎么做媒体宣传等等,非常实用并有启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原书。

最后,我想强调这本书的独特价值。正像前面提到,这本书以冲突为核心概念来看待营销,跟我们常见的很多营销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但它并不是突发奇想,至少在我看来,它强调的“需求源自冲突”和著名的TRIZ理论中的“矛盾引发创新”简直是不谋而合,或者说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TRIZ理论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填补了一个空白。关于TRIZ理论,它在工程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非常厉害,咱们得到站内有过一些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了解一下;但在社会和市场领域,TRIZ理论的应用还是一门新兴的知识,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作更多的介绍。

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叶茂中先生,在生前很看重“冲突”理论的原创性。他在书中说道,很遗憾这么多年来,指导中国企业营销的主流理论几乎都是舶来品,其中不乏半个世纪前的理论,有些已经明显与时代脱节,反而让企业走了弯路,所以他总在想:中国人是否可以探索、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在这个时代的营销理论?看完这本书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并希望他的理论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应用。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解读。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它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最后还附上了这本书的电子书链接,欢迎你去拓展阅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需求本质上就是一种冲突,而冲突也意味着某种需求,两者基本上是一码事。想要搞好营销,就应该搞懂冲突。

2.要解决冲突,可以从左脑入手,也可以打动右脑。换句话说,既可以靠产品的实力去赢得消费者,也可以靠品牌的感觉来吸引消费者。必要时两种方法都要用。

3.比解决冲突更厉害的是制造冲突。也就是通过创新,给消费者超预期的体验;或者通过挑战强大的对手,来获得进步;甚至自己革自己的命,避免被动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