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像间谍一样思考》 成甲解读

《像间谍一样思考》| 成甲解读

关于作者

J.C.卡尔森,前美国中情局特工。她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曾在星巴克、百特国际、泰克等公司工作,之后在美国中情局工作八年。当她离开中情局再次回到平常生活中发现,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间谍的思考方式同样能给人们带来竞争优势。

关于本书

本书披露了美国中情局间谍的工作方式,教你运用间谍思维在商业和生活中获得竞争优势。

核心内容

一、如何找到并与拥有核心信息的目标人物建立联系;二、如何让目标人物说出你想知道的事情;三、如何确保获得的信息真实有效。

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们分享的书叫《像间谍一样思考》,这本书的中文版一共216页,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和你解读这本书的精髓:如何用间谍思维在商业领域和生活中获得竞争优势?

提起间谍,我们受到电影大片的影响,很容易想到的是类似詹姆斯·邦德这样的特工人员。他们从事的工作总是和情报、刺杀任务等有关。其实,间谍这个角色,中国自古就有。比如,在《左传》中就有夏朝利用间谍战胜敌军的记载,而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更认为间谍在国家斗争中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在第十三章《用间》中,讲如何通过间谍,让自己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从而百战不殆。

事实上,间谍思维不仅在战争中重要,也不仅仅是和特工有关,而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有密切关系。因为,间谍思维并不是一个战争思维,而是一个通过获取重要情报信息而获得更多竞争优势的新思维。过去,我们大多数人对成功原因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强调“勤劳和努力”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却比较少讲“信息优势”在成功中的重要价值。但事实上,能否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对我们生活、事业上的成就都有着重要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习的重要思维。

放眼今天的世界,对间谍思维理解最深刻的地方,非世界各国的情报组织莫属。而在世界各大情报组织当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技术是第一流的。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间谍思维,那么向美国中情局的特工学习就一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本书,它的作者 JC·卡尔森正是美国中情局的女性间谍特工。她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此前在星巴克、百特国际、泰克等公司工作,后来被美国中情局招募为间谍特工,在中央情报局工作八年。在这8年的间谍特工生涯中,她学会了用间谍思维处理各种生活中的问题。结果等她退出间谍岗位,回到日常的平民生活中时,她发现用间谍的思考方式,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同样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究竟什么是间谍的思维方式呢?它和普通人的思考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怎么把间谍思维用在生活中呢?这本书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像间谍一样思考,教你如何更有效地获得关键信息,建立竞争优势。

比如,如果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应聘公司真实的用人需求和看重的能力,你就能够更有侧重地进行准备和进行面试。如果你知道喜欢的女生,最看重的能力是什么,你也就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办。如果你能够知道客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你成功的概率也更大。而作者说,其实这些信息你都可以获得,而且也不需要用窃听、黑客之类的非法手段,你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正常合法的手段,获得这些关键的信息。

那究竟怎么样能像间谍一样获得这些关键情报信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如何找到并与拥有核心信息的目标人物建立联系?第二,如何让目标人物告诉你想知道的事情?第三,如何确保你获得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第一步,如何找到拥有核心信息的目标人物,并与他建立联系?能对我们生活中起到重大帮助的关键信息有很多,比如暗暗喜欢的女生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客户对我们的项目建议书是否满意,准备应聘的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怎么样?这些信息,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情报。而所有的这些情报,都会有人知道。而掌握着这些信息的人,就被称为目标人物。我们要获得这些情报,就要想办法找到谁是目标人物,然后想办法和他建立联系。

在和目标人物建立联系之间的事情上,其实有两个困难点:有时候困难的地方在于找到谁知道这个消息,弄明白目标人物是谁不容易;而有时候,目标人物是谁很清楚,难的是如何与这个人建立联系。

比如,作者介绍的一个案例,就是想办法找到目标人物费了不少周折。美国怀疑欧洲一个国家存在一个秘密的恐怖组织,他们准备要发动恐怖袭击,但是这些恐怖分子隐藏在一个住宅楼里,也不用电话和网络。所以中情局拿这帮人完全没辙,因为拿不到确切的证据,就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要进攻?什么时候要进攻?而没有证据,按照那个欧洲国家的法律,就不能采取行动。那这该怎么办呢?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就在找到谁掌握着这些重要情报。

后来中情局的人就分析说,让恐怖分子主动告诉自己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找到持续与恐怖分子接触,熟悉他们情况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信息。那这些人应该是谁呢?可能是恐怖分子的家人、邻居或者其他有接触的人,比如快递、外卖等。顺着这个思路寻找,中情局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最后他们找到了恐怖分子租房的房东。当中情局告诉这个房东说,这些人在他的公寓里面准备炸弹的时候,房东非常乐意配合,立即就给中情局提供了恐怖分子出入的动向。就这样,中情局的人员成功地掌握了必要情报,顺利地抓到了恐怖分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获取情报的整个过程中,找到目标人物房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实这个技巧在我们生活当中也一样可以运用。比如,你要追学校的校花,那你得了解女生的心思和爱好啊,那该怎么获取这些信息啊?你总不能上来就问,校花,你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这也是个方法,但是间谍肯定不会这样做。如果像间谍一样思考,该怎么样思考呢?你就要思考,能够了解这个校花她的习惯和爱好的人可能有哪些?她的室友、她的老师、她的同学,一个兴趣班、一个社团的等等。一般分析下来,室友可能是非常好的目标人物。她能知道你心中的女神明天准备去哪里玩,什么时候去上课,而你因此就能制造机会,总是和女神不期而遇。这就是找对目标人物的价值。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很快地找到掌握关键信息的人,但却不知道怎么能够和对方建立联系,获取信息。比如,我们都知道客户的项目负责人或者老总掌握着信息,可是此前我们都不认识怎么办?这里就是一个关键,作者教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破解技能,叫做“放钩子”。

这里说的钩子,其实就是和对方认识的机会,以及对方可能对你感兴趣的事情。具体而言,一个完整的放钩子的过程,有三个步骤,包括:找到初次见面的理由,找到见面后能让彼此建立联系的理由,最后是设计能够让彼此持续见面的理由。即三个理由,见面、联系、持续见面的理由。

关于这一点,得到 App 的品牌顾问小马宋认识罗振宇老师的经历颇为典型。当初,小马宋对罗辑思维的发展很感兴趣,想要了解他们社群运作的细节,看能不能有什么合作。显然,这个信息的最佳拥有者非罗振宇本人莫属。可是,小马宋并不认识罗振宇老师,怎么办?小马宋就用了放钩子的策略。当然他自己是无意识地运用了这个方法。

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找一个初次见面的机会。为此,他就关注了罗辑思维的公众号和罗振宇老师的微博,时刻留心找机会。结果,有一次看到罗辑思维做活动卖月饼,说集齐10张节操券,就能够和罗振宇老师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他一看,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建议公司中秋节礼物买罗辑思维月饼,一次性买了200份。符合了罗辑思维的条件,顺利地获得了见到罗振宇老师的机会。可是,当时获得这个机会的人有几十人,小马宋只是其中之一,这种活动场合大家都知道,不会有什么深谈的机会。你去了,也是几十分之一,一人说2分钟,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根本没法深谈,所以,绝大多数人见到了罗振宇老师,也没办法深入沟通。

这个时候,小马宋用了放钩子的第二步,找罗振宇老师愿意和自己建立联系的理由。一旦获得初次见面的机会后,就要想办法研究,对方会对什么感兴趣,在什么情况下,对方愿意和我保持联系呢?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了。小马宋认为,只有想办法让罗振宇老师觉得自己有价值,能够给他提供帮助才可能彼此建立真正的联系。于是,当天见面会的时候,别人都是在表达自己见到罗振宇老师的激动心情或者是推销自己的产品给罗辑思维,而小马宋却不一样,他在想办法吸引罗振宇老师的注意。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不仅介绍了自己是奥美副创意总监,蓝标策划总监,获得过戛纳广告节奖,而且还特意重点介绍了自己的一个2万人的公众号,卖了1万本书。因为小马宋做过研究,此前罗辑思维的公众号订阅用户那么多,可《战天津》也只卖了5万份,自己这个卖书的成绩,是相当惊人的了。果然,罗振宇老师听了很感兴趣,当时就说,你这个很厉害,我们可以一起聊聊,能不能一起出本书。结果,小马宋顺利地拿到罗振宇的微信号,是当天参加活动中唯一一个拿到的。

既然找到了和罗振宇建立联系的理由,就不能建立了联系就算了,要不那很可能加了微信之后,寒暄几句也就没下文了。关键是要策划持续见面的理由,也就是想办法设计一个彼此需要持续联系的理由。于是,当他们在聊天的时候,聊到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策划的时候,小马宋主动说,他能帮他策划一期广告专辑,并大概说了自己的计划,罗老师很感兴趣。借着这个事情,小马宋就找到了持续和罗振宇老师见面的理由。两周以后,两人又约见面讨论此事,结果策划出“甲方闭嘴”的广告事件,也因此小马宋顺理成章地和罗振宇老师要经常开会交流,彼此关系就深入了。

你看,小马宋和罗振宇老师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放钩子的三个步骤:通过参加罗辑思维活动找初次见面的理由,见面时通过展示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建立彼此联系的理由,然后再借此设计此后持续见面的理由。做到这三步,我们就能与任何掌握核心信息的目标人物建立联系。

当然,小马宋的这个案例通过参加活动,就直接获得了所有信息。而有时我们还遇到一种情况,是和目标对象建立了联系,但是却还不太好询问关键信息,比如,你通过参加读书会,认识了客户的项目经理,又通过共同组织读书活动而和对方建立联系了。可是,这时你想要知道的关于他们接下来项目发展的信息,却还不知道,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直接问对方项目信息吧?这时,就要用到间谍技能的第二步:策略性诱导。

所谓策略性诱导,就是说避免直接问对方要答案,而是要让对方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侧面提供信息,而你通过对信息的碎片拼接来推导出你想要的信息。

举个小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策略性诱导。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总结:旁敲侧击。比如,你今天刚认识个女生,很有好感,但是不好意思问人家有没有男朋友。第一次见面就问这样的问题,总是有点敏感,可能会让你尴尬。这时候,你就可以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了,比如,在两人分开的时候,你可以说:我有车,要不我顺便搭你一起吧。这个时候,对方只有两种反应,要么答应,要么拒绝。无论答应和拒绝,你都能够获得你想要的答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她同意一起,你就问:哈,你不怕你男朋友介意呀?如果她不同意,你就问:哈,你怕你男朋友介意呀?这样,无论她怎么回答,都能够给出你真正想要的答案。你可能说,这个方法是好,可是我没有车啊。这个方法的关键,是设计好的诱导问题,声东击西,让对方以为你要A,实际你在了解B。你没有车也可以一样用,你可以说,我们回家啊,我打个车一起送你吧。关键是设计好策略,诱导对方的答案能引出你真正要想要的信息。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原来间谍用的方法,这么简单啊。其实方法是否有用,不在于方法本身是否简单,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有意识地灵活运用。有时候我们要探求的信息保密级别特别高,或者很复杂,这时候可能接近不了关键目标人物,或者无法一下子获得全部情报,那就需要从不同的人入手,共同拼凑信息了。如果你在解决问题时,能时刻思考如何用策略性诱导这个方法帮你寻找信息,就有可能把这个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产生巨大威力,甚至影响国际格局走势。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国家想要获得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进展。最开始这个国家的解决方案是去收买贿赂美国高级军官,直接对目标人物下手。结果几次都失败了。于是这个国家转变了策略,采用多个角度进行策略性诱导的方式,他们怎么做的呢?他们向大学的教授进行捐助,了解美国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对导弹系统产生的帮助;从一个工程分包商那里,得到了导弹系统招标方案的技术规格要求;从一个负责预定酒店和旅行计划的旅行社员工那里,拿到了一份参加筹划会议各方代表的名录;从一个去军事禁区报道另一个不相关主题的新闻记者那里,了解了他们正在测试新系统的情况;从一个曾经为这个项目服务过的工程师、现在在找新工作的人那里,问了很多细节的问题。这个国家从这些看似跟导弹防御系统并不相关的人那里,获得了各种零碎的信息之后,居然拼出了一个完整的答案,美国人在做什么,导弹防御系统进展到了哪一步。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整合信息片段,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关键信息。当然,我们面对的问题,不会像导弹防御系统一样这么复杂。我们要想实施策略性诱导,只要做好2件事就行,那就是: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获得的关键信息是什么;其次,提前设计各种看似无关的问题,让对方毫无防备地回答这些问题后,其实却解决了你想要的关键信息。

除此之外,策略性诱导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很多的关键信息,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比如,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够知道面试官更看重什么,你应聘时的表现就能更好。而善用策略性诱导的应聘者,其实往往能够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让面试官不知不觉地主动告诉你他想要录用的人的特点。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应聘者在回答面试官问题之前,先看似无意地问了应聘官一个问题:您在公司一定待很久了,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您自己的职业发展情况,以及您是如何取得成功的。结果,面试官回答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当初来公司的时候,也没有经验,但是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过,我敢于尝试,想到办法就去做,公司也一直给我支持和鼓励。我越尝试,自由的空间就越大,结果我也一步步做到了今天的位置。面试官以为自己只是说了一下自己的职业经历,但是应聘者已经知道了这个面试官喜欢什么样的人,公司有什么样的文化,他在接下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更加强调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及为了改进任务而不断努力的特点。

这种策略性诱导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好巧妙的问题,既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又不被对方察觉。不过,当我们通过策略性诱导,推断出信息之后,有时并不能确认这个信息是否可靠。而且,我们获得情报也可能因为事情会随时发生变化而失效,所以我们最好能够在情况发生变化时,第一时间了解到情况。这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下面要为你分享的内容,如何确保你获得的信息真实有效?

验证信息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提前对答案的方向进行合理推断,还有一种是利用不同渠道信息彼此对比,交叉验证。

怎样能对答案进行预判呢?作者给了一个建议,在生活中训练自己通过细节快速推断的能力。比如说,你们公司新来一个同事小王,你开始远远地去观察他,看他的言谈举止,看他的穿着打扮,看他喜欢和谁聊天,看他的面部表情是什么,然后根据你观察到的这些事情,为这个新同事写一份简历,包括你认为他来自哪里,他受过什么教育,他的职业背景是什么,他的婚姻状况是什么,你认为他的收入水平是什么,你认为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在你把这些信息都写下来之后,就进入最重要的环节,想一想为什么自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是因为他个子高,所以认为他会打篮球吗?你是因为他戴了一个戒指,就认为他结婚了吗?你是认为他穿的这个衣服是名牌、很贵,所以推测他的收入很高吗?

然后,我们和小王深入交往中,用真实情况和我们的判断做对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步地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判断比较准确,而有些事情的判断偏差会非常大。这种训练能让我们逐步知道,什么情况下,我们的预判值得信赖;什么情况下,我们的预判很容易出错,还需要更多的事实来验证。掌握了这种预判的能力后,我们再和目标人物交流时,对对方提供的一些信息就能够做出大致判断,提醒自己要留意可能不可靠的结论。

不过这个方法还是一个经验判断,也存在误判的情况,更好的办法是第二种,通过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验证,尤其在情况发生变化时,还能第一时间知道。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线人系统。

所谓线人,就是愿意持续地给你提供相关信息的人。比如,小说中的福尔摩斯,把贝克街上的那些小孩子,出入在港口、码头、商场的小孩子,作为自己的线人。

如果一个核心信息对你很重要,而你却没有线人,你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的进展的,也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如果我们能够有多个线人提供各个角度的信息,那我们在这件事上就建立了一种关键的信息优势,能比别人做出更快的反应。

那如何建立线人系统呢?首先,要找到合适的线人。当然,我们这里的线人,并不是间谍那样的特工,事实上,和关键信息有关的人物都可能成为你的线人,而且总的来说,那些越看起来不起眼的,一线基层的人物,他们反而越可能是合适的线人。比如,传达室收发邮件的阿姨、刚刚入职负责商务的新同事等等,他们看起来职位不重要,但是掌握的信息却至关重要。

这一点,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深谙此道。当年司马懿在家韬光养晦的时候,曹操让他出来工作,他不想给曹操打工,就说我病了,得了风病,这种风病有点像痛风,人不能随便乱动,经常是一个姿势。曹操不信,因为曹操也是很好的间谍,他要进行验证。所以他偷偷地派了一个间谍大半夜去查探,那个间谍往里一看,果然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所以曹操就相信了这事。你看司马懿很聪明,他知道装病得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千万大意不得。但是有一天司马懿正在院子里面躺着晒书,可是天气突变,下起了暴雨,司马懿是个读书人,一看书要浇湿了,当时就忘了自己在装病,一下跳起来就要去收书,结果被他的一个奴婢看到了。你看在现场一线最卑微的人,他们往往最了解事实。不过这个道理,司马懿一家子也知道,因此还没等那个奴婢反应过来,司马懿的夫人,叫张春华,跑了过去亲手杀死了这个奴婢。你看,他们深知这些一线人员,大意不得啊,司马懿是个狠角,他老婆张春华也是狠角呀。

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线人系统,就一定要重视一线人员,比如前台接待人员、佣人、助理、门卫,和他们交往要丝毫没有犹豫,一线的人员他们掌握大量的变化的第一手讯息,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人会告诉你什么,当事情发生变化时,他们很可能是真正能第一时间告诉你真相的人。这是第一个,发展线人系统要发展一线人员。

其次,要对线人慷慨。你不要觉得他就是打个电话告诉我一下,举手之劳而已。要知道,给情报人员付费,不是这个情报人员有多值钱,也不是这个情报人员做了多少努力,而是你做的事有多值钱。想想福尔摩斯,每次小孩子们给他提供情报以后,他总会给超出小孩子日常回报多得多的钱。人都是有亏欠的心理的,当你给别人慷慨的好处以后,别人总会给你相应的回报,线人回报给你的就是信息和情报。作者指出,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情报是如此的值钱,以至于他们不愿意花钱去购买信息。而如果你能给线人足够慷慨的回报,你就能比别人更好地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的情报系统。

最后,你还要真诚地和线人之间建立信任。毕竟对方给你提供信息,也是在帮你。如果人家觉得你这个人不靠谱,很可能出卖他们,那么你是没有办法构建一个线人系统的。所以你只有树立自己的威信,让线人对你信赖,你才能获得愿意长期给你提供信息的线人。

以上内容就是《像间谍一样思考》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告诉我们在埋头努力工作之余,要重视情报和信息的作用,它们能够给我们带来竞争优势。好了,我们回顾一下全书。

首先,我们要找到拥有关键信息的目标人物,可以用放钩子的方法,通过设计初次见面、建立联系和持续联系的理由,来和目标人物建立关系。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策略性诱导的方式,设计看似无关的问题,把碎片的信息拼凑成我们想要的完整答案。

最后,对获得的信息要想办法验证,除了我们要进行预判外,还应当发展一套自己的内线系统,从而能让自己第一时间做做出反应,并对获得的信息交叉验证。

撰稿、讲述:成甲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